源:阿里研究院
一、新阶段
中国咖啡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中国咖啡消费进一步普及,消费人群扩大:2021年中国线上咖啡消费人数是2019年1.5倍
2、中国咖啡市场扩容:咖啡豆出口减少、进口大幅增加,进口量突破10万吨
3、中国咖啡市场吸引了众多创业者涌入,咖啡品牌在中国市场掀起开店热潮
中国咖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未来3年破万亿元
1、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达3817亿元,同比增长27.2%;预计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0亿元。
2、中国咖啡消费人群逐年扩大:根据天猫和饿了么数据,2021年中国线上咖啡消费群体是2019年的1.5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中国咖啡市场仍处于相对早期,增长潜力极大
中国咖啡市场仍处于相对早期,总消费量与人均消费量远低于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增长潜力极大。
虽然中国咖啡人均饮用杯数仅为9杯/年,但一二线城市的咖啡消费量要远高于此。同时,在一二线城市的带动下,咖啡消费浪潮也在逐步辐射至三、四线城市。有研究显示,在一二线城市有咖啡饮用习惯的消费者中,摄入频次已达300杯/年,接近成熟咖啡市场水平,而这类消费者还在迅速增长。
< class="pgc-img">数据来源:德勤、欧睿数据
>中国咖啡市场扩容:咖啡豆出口减少、进口大幅增加
中国咖啡市场不断扩容,咖啡豆的出口量不断减少,而进口量不断上升,进口量突破10万吨
我国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不到全球的2%,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云南省。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占到全国的98%以上。
云南省咖啡豆产量在14万吨左右,种植品种为世界主流的小粒种咖啡阿拉比卡。
自2019年开始,我国咖啡的出口量不断减少,这与我国咖啡市场迅速扩张,以及本土产业链的逐渐成熟有关。
2021年全国咖啡及制品出口量3.53万吨,出口量同比下降39%。
2021年中国咖啡豆进口量为12.28万吨,同比增长74%
2021年中国咖啡进口额为5.26亿美元,同比增长68%
中国咖啡市场吸引了众多创业者涌入
新增咖啡相关企业数逐年增加
2021年我国新增咖啡相关企业2.59万家,同比增长12.5%,平均每天注册达70家。
我国现存咖啡相关企业15.9万家。
< class="pgc-img">>中外咖啡品牌在中国市场掀起开店热潮
2021年,星巴克中国和瑞幸咖啡门店数双双超过5500家,一年各自增加1000多家。
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加拿大咖啡品牌Tims,两年间迅速开店390家。
2015年成立于上海的Manner咖啡,全国门店数突破400家。
2019年成立于上海的Nowwa咖啡,全国门店数突破1500家。
2017年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皮爷咖啡(Peet’s Coffee),中国门店数量已达77家。
2017年成立于上海的M Stand,门店数突破180家。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传统行业巨头跨界布局咖啡市场
咖啡市场规模的快速崛起,让传统行业巨头们跃跃欲试。中国邮政、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同仁堂、万达、运动品牌李宁等企业纷纷跨界入局,在线下门店内售卖咖啡。
中国石化与“连咖啡”合作的易捷咖啡
< class="pgc-img">>中国邮政 “邮局咖啡POST COFFEE”
< class="pgc-img">>李宁 “宁咖啡 NING COFFEE
< class="pgc-img">>资本对咖啡市场关注度高 本土品牌加速扩张
资本市场加速了对咖啡市场的投资步伐,赛道一片火热。
上海是咖啡品牌落地首选,诞生了最多的本土品牌。新一代精品咖啡如Manner、永璞、SEngine鹰集、M Stand、 illy coffee等品牌总部均在上海。
< class="pgc-img">>二、新趋势
中国咖啡产业创新层出不穷
1、品类新趋势:咖啡产品形态越来越丰富,咖啡产品销售额五年提升350%
2、品牌新趋势:国货咖啡品牌在近年内相继崛起,国产品牌咖啡豆销售额占比上升到61%
3、营销新趋势:咖啡品牌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全域融合”,为整个餐饮行业树立了优秀典范
品类新趋势:咖啡产品形态越来越丰富
咖啡产品大类分为:研磨咖啡、便捷咖啡、即饮咖啡、现磨咖啡
研磨咖啡包含:咖啡豆、咖啡粉、胶囊咖啡
便捷咖啡包含:挂耳咖啡、咖啡液、速溶咖啡(传统速溶、冻干速溶)
即饮咖啡:罐装包装的咖啡饮料
现磨咖啡:咖啡馆销售的现场制作的咖啡
< class="pgc-img">>品类新趋势:便捷咖啡引领5年增长,研磨流行正当时
新技术带来新风味:挂耳咖啡、咖啡液、冻干速溶咖啡,技术升级带来新口味
研磨流行正当时:咖啡初级消费者向精品、研磨升级
< class="pgc-img">>品类新趋势:咖啡产品销售额五年提升350%
电商平台咖啡相关产品销售额迅速增加:相比2016年,2021年电商平台咖啡产品销售额提升350%,五年复合增长率28%,近两年(2019-2021)复合增长率35%
1、便捷咖啡占比最大:增长贡献占比约73%,复合增长率近30%
2、研磨咖啡潜力最足:增长贡献占比约22%,复合增长率近30%
3、即饮咖啡增速最快:增长贡献占比约5%,复合增长率超过50%
< class="pgc-img">2016-2021年咖啡相关产品销售额情况
>< class="pgc-img">>品类新趋势 :咖啡机销量提速,两年复合增长率29%
随着咖啡消费的普及和升级,以80、90后为核心的年轻消费群体,对咖啡的要求从原来的速溶咖啡升级到了研磨咖啡。因此,咖啡机作为新兴品类开始在中国市场快速成长,引领消费升级。
< class="pgc-img">2016-2021年咖啡机销售金额和同比增速
>1、根据天猫数据,咖啡机是厨房电器中快速增长的类目,咖啡机销售额近两年复合增长率29%。
2、其他咖啡器具也实现较快增长,磨豆机、咖啡壶、咖啡滤纸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0%,20%,25%。
3、二三线城市的增速最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自己动手研磨咖啡粉冲泡咖啡。
品牌新趋势:国货咖啡品牌在近年内相继崛起
国货品牌深耕中国市场,在品类、口味、包装等方面做出创新。同时,借助电商的发展,新品牌的获客成本大大降低,消费者口碑相传,对国货咖啡品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1、国产品牌咖啡豆的销售额占比从2016年的46%上升到2021年的61%。
2、2021年国产品牌咖啡豆销售额的近一半是由新品牌(2015年以后成立的品牌)创造的。
3、2021年国产品牌咖啡豆的销售额是2016年的4.3倍,五年复合增速34%,是国际品牌增速的1.6倍。
< class="pgc-img">>品牌新趋势:国货咖啡品牌在近年内相继崛起
1、三顿半、隅田川、永璞三个国货品牌进入咖啡及相关产品销售额排名前十。
2、十大国货咖啡品牌:三顿半、隅田川、永璞、Sinloy、啡舍、中啡、豆叔、Seesaw、柯林、Manner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品牌新趋势:云南咖啡豆向精品化、品牌化升级
过去:云南咖啡豆60%-70%作为廉价的原料出口。
后来:星巴克,雀巢大量用云南咖啡豆,但是云南缺少区域品牌。
现在:随着国内市场咖啡消费量持续上升,以及云南咖啡企业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云南咖啡豆向精品化、品牌化升级,出现了众多国货品牌。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营销新趋势:咖啡品牌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全域融合”
全面的餐饮数字化不仅包括“堂食+外卖”,更包括到店自提、电商零售、商超零售等新的场景和渠道。咖啡品牌在探索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上较为活跃,为整个餐饮行业树立了优秀典范。
< class="pgc-img">>三、新浪潮
中国咖啡消费日常化、刚需化
1、城市新浪潮:上海咖啡消费、咖啡爱好者人数遥遥领先全国
2、消费新浪潮:咖啡正变成日常饮品,增速超过奶茶果汁
3、人群新浪潮:女性撑起了咖啡消费市场,Z世代群体正在入场
城市新浪潮:上海咖啡消费金额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1、咖啡消费金额最多的十座城市:上海、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南京、苏州、武汉、天津;上海咖啡消费金额连续三年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2、复合增长率排前三位的城市:杭州、苏州、成都
< class="pgc-img">咖啡消费金额最多的10座城市 咖啡消费金额最多的10座城市
>城市新浪潮:上海咖啡爱好者人数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1、最爱咖啡的十座城市(咖啡消费人群占比):上海、杭州、北京、厦门、南京、广州、深圳、武汉、苏州、福州。
2、十座城市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本地即时电商发达。
< class="pgc-img">最爱咖啡的十座城市(咖啡消费人群占比)
>商圈新浪潮:上海咖啡消费最旺盛十大商圈
< class="pgc-img">上海咖啡消费规模(以区为单位)
>< class="pgc-img">>消费新浪潮:现磨咖啡变为日常饮品,增速超过奶茶果汁
1、由“赶时髦”到″咖啡续命″,年轻消费群体已逐步养成喝咖啡的习惯,现磨咖啡变为“日常饮品”。
2、2021年,现磨咖啡、奶茶果汁消费量大幅增长,2021年增速双双超过2020年,增速远超餐饮外卖整体,且现磨咖啡增速超过奶茶果汁。超过90%的咖啡消费者表示未来会保持或增加消费频次。
< class="pgc-img">>消费新浪潮:咖啡消费日常化、刚需化
根据德勤消费者调研,中国消费者摄入现磨咖啡的目的从初期的社交性场景需求,已经发展成为功能性需求,大多数人已从生理或心理对咖啡产生了依赖,尤其是一线城市消费者因工作压力较大,提神的生理需求已成为咖啡饮用的主要原因。
< class="pgc-img">>人群新浪潮:女性撑起了咖啡消费市场,Z世代群体正在入场
1、女性撑起了咖啡消费市场:女性消费金额占比继续上升至65%,25~40岁年龄段的职业女性是咖啡消费的绝对主力
2、Z世代新势力正在入场:Z世代年轻群体消费金额占比上升了2.3个百分点,达到8.6%
齐大连锁晨思】[咖啡]#餐饮#?#连锁#?#经营数据#?
< class="pgc-img">>近日,有一篇题为《超低利润席卷北京餐饮业》的报道,援引北京统计局数据称,2024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年度营业额大于1000万元)餐饮企业利润总额1.8亿元,与去年同期同比下降88.8%,利润率低至0.37%。与此同时,上海市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按定义,年主营业务收入大于等于200万元),今年上半年同比负增长2.6%,营业利润-7.7亿元!
餐饮行业毛利率大多在60%-80%,为啥还要亏呢?
从财务看,原因很简单,门店平均销售数量下降,导致营业利润不足以承受房租和人工费用。销售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餐饮门店数量急剧增加,有个数据说这两年餐饮门店从600万家增加到750万家。吃饭的人没怎么增加,而做饭的门店多了25%,自然会造成平均值的下降。二是餐饮行业基本上没有品牌概念,错误地把VI、产品、食材、厨艺以及一些胡编乱造的故事当作品牌建设的方向。因此,消费者把同品类的所有门店都一视同仁,价格只能越来越低,消费行为越来越随机,自然会造成大面积业绩滑坡。
因此,这些惨淡的数据背后,其实是在孕育新模式的诞生!
【品牌点化师+商业模式优化师+招商大推手】
北京、上海餐饮业利润暴跌,多少餐饮企业被困在微利或亏损里。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周飞飞,编辑:景雪。
最近,有两组数据引发餐饮人热议。
一组是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利润暴跌88.8%,利润率低至0.37%;另一组则是上海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营业利润为-7.7亿元。
这两组数据,赤裸裸地揭开了今年的餐饮行业真实现状。有网友锐评,这么低的利润,在北京、上海干餐饮就跟做慈善一样。
< class="pgc-img">>利润暴跌,北京、上海餐饮业“渡劫”
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限额以上(即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及以上)餐饮企业营收为492.1亿元,同比下降2.9%。同时利润总额为1.8亿元,同比暴跌88.8%,利润率低至0.37%。
从餐饮类型来看,上半年,北京除了正餐服务的营收同比下降10%以外,其余的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以及其他餐饮业的营收均有所增长。其中其他餐饮业营收同比增长最多,达到9.2%。
但营收增长的背后,却是利润的暴跌,像正餐服务利润亏损7651万元,其他餐饮业亏损2315万元。快餐服务利润2.4亿元,同比下降49.9%,饮料及冷饮服务利润下降更明显,同比减少86.1%。
< class="pgc-img">>上海的情况更糟糕。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大于等于200万元)营收752.88亿元,同比下降2.6%,营业利润为-7.7亿元。
这个数据并不是耸人听闻,真实的情况可能比数据更糟糕。最近,红餐网在与一些北京、上海的餐饮人交流中也得知,今年餐饮品牌的利润状况都非常堪忧。
有北京餐饮人表示,今年餐厅的营业额没有下滑,但利润同比去年下降约一半,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边缘。
南城香汪国玉也表示,2024年南城香单店的流水比不上去年,门店的利润也在下降。
前不久,他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直言:“前半年挣的钱,到冬天可能赔得精光,所以企业要提前做好布局,该关的关。”他直言,南城香今年是一边开店,一边在关店,如今还在将一些现存的不赚钱的店关掉。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么低的利润意味着什么?通常来说,餐饮企业的利润率保持需要在5%-10%,如果低于这一范围,轻则现金流承压,重则资金断裂,企业倒闭。
像今年的上海,我们从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就能得知,倒闭的餐企业不少。比如上海米其林餐厅喜粤八号,今年2月正式关店,还被曝“老板跑路,欠薪……”
< class="pgc-img">>利润暴跌背后,真相是什么?
北京、上海的餐饮市场低迷、企业利润暴跌的背后,有4个主要因素。
第一,北京、上海的开店成本水涨船高。
房租、人工、原材料这“三座大山”,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餐饮业最沉重的负担,而一线城市的成本又比下沉市场高得多,尤其是房租和人工这两项。
京沪除了高成本还有高定价,两者某种程度上是呈正相关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京沪的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意愿、消费频次都要远高于低线城市,只要餐饮店的定价能提上去并维持相应的客流量,倒也能覆盖成本的部分。
只不过过去几年,情况大不一样了,高成本、高定价和高客流的平衡被打破了。
这就涉及到第二点,成本飞涨的同时,消费意愿下降,进一步导致门店的利润承压。
经济大环境不好叠加通货膨胀,打工人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担忧,自然要学会省钱。而一线城市和下沉市场之间存在着信息差,京沪的中产、白领们接收信息更快,对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更了解,所以忧虑更深,只能节省日常开销为未来储备应急资金。
变得越来越精打细算的还不止“穷人”,富人的消费也愈发谨慎了。这一点,从高端商场的销售额方面也能略窥一斑。8月,太古地产发布的第二季度营运数据显示,上半年,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京颐堤港的零售销售额分别下降3.5%、3.8%,上海兴业太古汇零售销售额下降19.6%。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太古地产
第三,市场竞争的高度饱和。
如今,餐饮商家的竞争也在日趋白热化。尤其是在京沪等餐饮高地,可以说没有增量,大家都是在存量市场里肉搏。
今年一线城市的洗牌也异常激烈,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1-5月,北京、上海2个城市新注册餐饮企业数约为1.7万家,同比增长30.5%。也就是说,新入局的餐饮企业更多,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
第四,疯狂降价促销,打价格战。
正是因为面对成本、消费降级、竞争内卷等多重压力,如今许多餐饮企业才不得不采取打折、促销等活动,牺牲利润以抢占市场份额。
纵观整个餐饮市场,如今各个赛道都在疯狂降价,3元早餐、4元奶茶、6.6元咖啡、9.9元的汉堡,层出不穷的“穷鬼套餐”愈加盛行;不少连锁餐饮品牌则直接喊出“价格回到几年前”;曾经人均消费上千元的高端餐厅,也开始集体下凡,推出低价套餐……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降价当然能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人流,但房租、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不会因此而同步下降,这部分差价只能由商家来承担。到头来,疯狂的价格战就成了一场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绞肉战”,只会进一步压缩餐饮企业的利润。
< class="pgc-img">>其他城市的餐饮利润,会好吗?
先看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虽然没有公布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营收、利润数据,但整体情况估计也不容乐观。
广州、深圳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广州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4%,深圳餐饮收入同比微增0.6%,距离同期全国餐饮业7.1%的增速都相去甚远。
仅从餐饮业营收来看,广深同样表现低迷。且同为一线城市,广深的竞争情况和成本压力,与京沪没有太大差别。可想而知,在大环境影响下,广深的餐饮业利润大概率也不会很乐观。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一线城市餐饮收入低迷,上半年,一些新一线,乃至二三线等城市的餐饮收入却表现相对较好。
比如重庆,今年上半年餐饮收入1237.45亿元,同比大涨11.9%,远超一线城市的餐饮业增速,同时也跑赢全国增速。
苏州、武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上半年的餐饮消费同比增速都在6%以上。
我们都知道,营收情况并不能代表利润。目前,只能看到各地的餐饮收入,整体的利润状况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近几年,餐饮行业的整体利润是有所下滑的。餐饮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赚钱如同“土里刨金”,一个更难赚钱的时代正在到来。
今年,你的经营利润下滑了吗?
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