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下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分手后你必须得开心,而是开心是个更好的选择。
当然分手后也分两类人,一类人是不想挽回的。
那既然你不想挽回了,你何不让自己活得开心点,虽然你可能会因为这段感情伤心难过,但你既然决定放下了,你就应该坦然的面对,以后的生活才是你关注的重点,所以开心才应该是主旋律。
小鱼说挽回
>接着讲我们这些需要挽回的朋友,你们也同样的,需要开心面对。
很多人会说了,我一边想挽回,一边又要开心,臣妾做不到啊。
如果单论感情因素,肯定很多人都做不到,毕竟失去了这么一个深爱的人,很难做到在分手后开心面对。
但是我叫你在挽回中要开心,也自有我的理由:
1、悲伤难过和开心快乐中必须选择一个的话,为什么不能是快乐呢?也没有谁规定分手就一定得难过,你过的是自己的人生,你为什么不让自己开心一点呢?
2、如果你过的开心,那么前任肯定会好奇,甚至会惊讶,为什么分手了你还这么开心,只会在一定程度上让TA质疑自己的分手决定。这里面涉及到人的合理化心理,TA觉得跟你分手才是正确的决定,你被TA否定的话,正常情况下你会不开心,结果你反其道而行之,TA反倒会去之质疑TA分手的正确性。
小鱼说挽回
>3、如果你很开心的面对前任,那么至少你们之间没有那么多的压力,因为你们刚分手,你们的关系肯定比较尴尬,但你这个时候可以开心一点,云淡风轻一点,你的前任也不会太内疚给你造成了那么多的伤害,反倒更利于你们之间的关系。
4、如果你总是保持着不开心的态度,你怎么能挽回你的前任呢?如果有一个好的技巧,但你一直深处悲伤中,你怎么能完成一个好的挽回技巧呢?
5、如果你不开心,你怎么对得起自己呢?本来已经分手了就足够难过了,你现在还不让自己开心点犒劳自己,还让自己一直处于悲伤中,那你唯一对不起的人就只剩自己了。
6、乐观的态度可以让你更好的对你们的感情进行总结分析,你可以透过这段感情更好的了解自己,你还可以更好的分析出前任的需求。你觉得悲伤的状态下,你能做好这些吗?你可能会想偏。
7、开心的面对分手,其实也是前任对你的希望,虽然TA狠心离开了你,但是你们毕竟相爱过一场,可以说TA也会是那个希望你过好的人。
8、换位思考一下,你站在前任的角度,你希望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开心的还是悲伤的?
9、我前面说的八条你都可以忘记,你只要知道,开心没有道理,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的。而且开心也不是什么难以寻找的事物,你只需要改变你的态度即可。
小鱼说挽回
>其实我也很想跟大家多普及一些开心对挽回的好处,但说实话,当你不执著于挽回的时候,你会发现开心是件本应该的事情,跟挽回挂钩也好,毫无关系也好,开心都是一件好事,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本该有的态度而已。
最后也跟大家分享一个事实,乐观开心积极阳光的人,挽回几率比悲观失望伤心的人大得多,所以,不管是为生活,还是为挽回,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分手#
张在部门里混了十几年了,手底下好几拨人了,可以说是个职场老油条。但就是这样一个阅人无数的老江湖,最近却被一件小事狠狠教训了一课。
< class="pgc-img">>事情是这样的,老张的一名重要下属小赵临时辞职了。这倒不是什么离职潮,而是小赵父母双亲均已去世,他作为独子独女,准备回老家扎根发展。小赵这个决定是临时起意,辞职申请也是突如其来地递交给老张。
对于下属临时辞职的事,老张之前总是照单全收,从来就没有挽留的意识和习惯。他对小赵的重要性虽然有些认识,却仍旧觉得人事归人事部门管理,与他无关。所以小赵的辞职申请一经批准,老张也就放任自流了。反正公司又不是缺人,他想换个新手底下干活又何妨?
可就在小赵走后不久,老张倒吃了一堑。单位突然重ново项目,项目方案书需要快马加鞭地在一周内制定完毕,否则将失去项目机会。这个项目方案是公司未来三年的重点发展方向,老板盯得极紧,老张也被压力雪上加霜。
关键时候,老张才意识到,之前是多么轻视了小赵。制定这种大项目方案,最关键的就是事无巨细的调研分析,而对项目的前期调研,正是小赵的拿手好戏。小赵不仅勤恳踏实,数据搜集和文字功底也超强,临去之前还撰写了不少相关的专题报告,为项目方案提供了大量素材和专业支持。
< class="pgc-img">>如今小赵走了,这些关键的工作便无人继承。连老张自己都觉得手足无措,只能把底下剩余的研究员们拉出来加班赶工,步步艰难地为即将到期的项目方案做最后的冲刺。
那段时间老张简直就是在吃西北风,项目进度严重滞后,总部的风向也向他袭来。就在最后关键关头,一个意外出现了。
临走前的小赵留下了一份很详尽的离职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小赵把之前所有的项目研究整理得清清楚楚,并附上了详实的数据标准。有了这么一份完整的资料,老张不由大喜过望,也终于在最后期限赶制出一份较为完整的方案初稿。
这次艰难的经历让老张受益良多,尤其是在人员管控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提高。作为领导干部,下属的重要性常常被大大低估了。小小一名员工的离职,竟然能至关重要地影响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
< class="pgc-img">>要知道,下属才是整个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事业持续发展的根基,稳定的团队是公司腾飞的重要保证。如果人员流失过于频繁,且又疏于培养和储备,会令企业陷入困境。因此,作为领导干部,面对员工临时辞职时,必须要有挽留的意识和能力。不仅如此,更要在员工稳定性和队伍建设方面深思熟虑。
挽留人才的最大好处在于:把优秀员工留在企业中,为公司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和方案的延续性;既可以避免人员缺失带来的重大损失,又不会让整个团队和事业蒙受重挫。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名优秀员工的离职,就意味着公司将损失一笔可观的资源。比如小赵,在公司也工作了好几年,扎根深厚,对公司的业务和发展方向了熟于心。如此一位专业技能强、业务前瞻的员工的离职,等于叫公司白白丢掉了培养出这名人才的巨大投资。要知道,不是谁想招聘就能招聘到的。一旦错过了这个成本的投资,可就得从头再来。
< class="pgc-img">>再者,人员流失的同时,也意味着工作的中断和延误。很多行业的业务有其延续性和连贯性,一旦出现断层,必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就像上述所说的那个项目推迟。而要让新员工完全理解和接手老员工的工作绝非一蹴而就,除了要有相当的经验外,时间和资金的投入也不容小觑。
此外,员工流失不稳定也会严重影响团队的士气。作为领导,你必须要维护队伍的稳定,挽留人才,提高团队的向心力。否则员工的消极怠工情绪会让整个事业运作停滞下来。
要避免人才外流的三大隐患:一是团队裂痕,二是工作延误,三是巨大成本损失。所以当有员工提出辞职时,作为领导你必须竭尽全力挽留人才,即便只是暂时留住,也要为以后拉拢人心谋出更好的方案。
具体一点说,当有员工到岗递交辞呈时,首先要冷静沟通,不要急于发怒或乱了方寸。多方打听一下员工的离职原因,也许只是一些小矛盾或一时的不满意。倘若员工离职是出于家庭变故等无关工作的客观原因,就要好脾气劝阻,表达公司的诚挚关怀。另一方面,也要让员工看到留下来的机会和前景。比如晋升职务、加薪待遇、外出学习进修等等。这都是员工考虑时会看重的地方。
如果员工坚持要走,不妨让他将工作交接清楚,并留下详细资料作为帮助。再三叮嘱务必尽到最后的工作责任。哪怕员工真的走了,你也要终生结交这位曾经的宝贵下属,今后定期保持联系,以便将来需要时可以第一时间相邀重新招募。
有一种说法是,严格来说,企业不可能雇佣到员工,只不过是暂时雇佣了员工的工作时间而已。员工虽非永恒,但有些关键员工的离职是企业难以承受的,必须想方设法留住。在这股人才流失的洪流面前,作为领导层必须有驭流而上、反守为攻的魄力。
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挽留下属的诸多好处。一个员工下岗,可能引起公司的
业务延误、工作中止、队伍不稳、投资损失,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而一个深谋远虑的睿智领导,必然会采取各种有效的挽留措施,维护队伍稳定,巩固发展根基,创造更大的发展实力。
所以当有下属提交辞呈时,千万不要当做无关痛痒的小事。趁这个火候,多一番人性化关怀,必要时物质利诱,甚至把挽留当成"职场权谋",来锻炼自己的领导气质。抓住了每一个关键的人才,公司就站稳了一分;挽留不了,至少要做好工作交接和后续维系。否则最后受伤的只能是你自己。
< class="pgc-img">>一名铁腕领导,说起待人处世的老到,可会给你讲出八卦来。比如他在年轻气盛时,遇到核心员工辞职也是当做无关痛痒敷衍了事。等自己上了年纪,渐渐体会到人才难求的道理,才恍然大悟要掌握员工挽留的真诀。
他讲,那些员工没能挽留住,往往都成了竞争对手,离开后各自开疆扩土,成为他这个老板最大的噩梦。而能及时抓住并挽留的员工,无一不成为他掌控事业的重要力量。
想当年他最疼爱的那名助手,就是辞职被他极力挽留才得以留下。几年下来,这位助手得到教导和培养,如今已是公司绝对的佼佼者,可以说是他最大的手下狂徒。而那些无视了的前下属,后来都成为了他最棘手的竞争对手,连他自己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成长之快。
于是,这位老板下了血本,教训后辈一个道理:对于自己手底下的任何关键员工,都要高度重视,稳住队伍才是企业成败的根本。员工一旦提出离职,必须尽最大努力挽留,绝不能被动应付。这不仅是维护了公司的利益,而且更是对自己事业规划的长远保障。
所以,当下属来辞职时,你就要认真考虑挽留问题了,这不仅是眼前利益的权衡,更是职场权谋的生动实践。一次挽留失败,可能就失去一名重要助手;一次挽留成功,可能就赢得一名事业伙伴。想通了这一层,你就会在事业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界杯开始之前,作为法国队赞助商的华帝宣布:若法国队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夺冠,凡在2018年6月1日0时至2018年6月30日22时期间(此后延长至7月3日),购买华帝“夺冠套餐”的消费者,华帝将按照所购“夺冠套餐”产品的发票金额全额退款。
< class="pgc-img">>此后,借用超高人气和关注度的形象代言人林更新,在社交媒体的粉丝群中迅速发酵扩散。6月11日,在网络话题热度减弱时,华帝适时将事件传播阵地转移到线下,占据核心流量入口的分众传媒,在2亿城市主流风向标人群中引爆话题,再次延伸传播热度。
华帝的这波“夺冠免单”更是引来了蝴蝶效应:比利时队赞助商美菱冰箱宣布“比利时夺冠,M鲜生免单”;万和则承诺“阿根廷夺冠,万和免单”;之后,TCL也加入了阵营,承诺“内马尔夺冠,TCL微商城退全款”......
众多品牌的参与,恰恰成就了“退款”潮的主导者华帝。
华帝这7900万退款的杠杆效应,让从来没听说这家公司的人也记住了这个名字。在世界杯热播期间,华帝获得了10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0%以上,可谓名利双收。
至6月30日,法国队晋级八强,赔率仍是1赔7。但对华帝公司而言,没想到一语成谶,7月15日法国队完胜,最终捧回大力神杯。
7月16日,华帝股份在官网宣布,为庆祝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正式启动,退款登记截止日为7月24日。
退款程序启动!华帝股价开盘大涨7%。
在华帝退款过程中,很多消费者突然发现,退款变成了退购物卡,还有线下购买的产品如果有发票但是没有签协议也不能退款,还有发票过期也不能退款。很多网友直呼上当了!
兹事体大。
7月1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微博对“华帝用户退全款遇阻”一事发表声明,并征集“退全款遇阻”投诉,还隔空喊话“把广告费花在消费者身上,这个营销创意还是挺赞的!希望华帝切实履行承诺,按照售前约定和承诺,切实做好每一位消费者的退款工作。诚信,才是任何营销的完美注脚”。
同日晚间,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别把“营销套路”变成“套路营销”,没有底线、违规违法的操作,必然会被严惩。
央视财经也批评了华帝的套路。
本来是一次可以写进营销教科书的经典营销策划案例,至此发生了彻底的逆转。
华帝股份在20号凌晨0点8分,微博发文称,目前消费者退款工作已在紧张有序的开展。我司将恪守诚信原则,严格按照售前约定及承诺,切实地做好每一位消费者的退款工作。请中国消费者协会及广大消费者监督指导。
< class="pgc-img">>并于当日22:44官方微博刊出了致中消协回复函。
至7月24日,再次在微博发出了《华帝股份有限公司声明》,对退款活动进行了说明。
华帝的股价在7月12-16日连续上涨,最低增长3.97%;17日至20日跌多升少,18号跌幅达7.52%;7月21日开始有小幅回升。后续有待观察。
华帝的这次营销事件,可惜了一手好牌,一步走错,瞬间让商誉由制高点垂直跌落,决定退卡者只看到了企业短期的利益,却忘记了企业经营的真谛。
最可怕的是,花了巨额费用却买了个“恶名”,这次危机公关将是对华帝决策者智慧的挑战。
本来这次华帝营销“退款”策划方案上,最佳效果恰恰是法国队赢,而不是输了后赚取对该企业来说7900万的蝇头小利(2017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31亿元,同比增长30.3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5.10亿元,同比增长55.60%),而所有的前期活动都是铺垫,诚信退款才是这次营销事件的高潮,并以此来大做文章,赢得企业长久的声誉,同时跟进粉丝和会员制管理等,从而让购买者变成忠实的顾客和口碑传播者,继之通过营销操作进行裂变。
退一步说,即使企业考虑到短期效益,也可以有其他办法:
这次退款本质上说是一次胜负对赌,如果法国队胜了,花7900万买了品牌商誉(不含其它广告费,是否退款那些广告费都已经产生了),如果输了,企业名利双收;其实启动活动之初,就可以用1000万的杠杆对赌法国输(至于怎么操作是另一回事),如果法国赢了,完全可以覆盖那7900万的损失;如果法国输了,还能赚6900万。
目前华帝面临的危机公关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即使7月24日的长文声明,虽一定程度上挽回了颓势,但与实际股价应有的市值仍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目前华帝危机公关措施有五点:
1. 以董事会名义向消费者真诚致歉,发布到各相关媒体;
2. 这次事件需要有人背锅,否则没法向消费者交代,以此博取矛盾转移;
3. 对这次购买套餐退款的顾客,可以选择赠送店内等同现金使用的高于原值一定比例的消费券(如果没使用甚至可每年升值)或者现金二选一,线下可考虑额外发放道歉礼品;
4. 对这期间购买华帝产品的顾客,即使没有购买退款套餐,也根据发票的金额,赠送不同面值的优惠券(同时将顾客的信息记入华帝的数据库,留待深度营销开发);
5. 最后的落脚点:借舆论之势,进行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声明,甚至承诺对以后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并实施的顾客,进行奖励。
就本次事件来看,既然消费者异口同声称赞消协,干脆顺势而为,借力打力,对消协表示感谢并进行捐助,让他们协助监督自己企业与同行业,将自己彻底推向行业的制高点。
如此以来,也许能变不利为有利,能消除事件负面影响并获得新的业绩提升。毕竟对企业经营而言,“得人心者的天下”!
中国的危机公关,在面对发生的问题时,往往第一反应往往是去辩解、声明,而不是主动承担责任,更忘了企业经营的本质。也许源于国人教育的缺陷,中国人说句“我错了”何其难!如同两个人发生矛盾时,从意见分歧,可能一步步走向争论,直到动手打架。其实只要一方主动说“我错了”,对方扬起的巴掌都会放下。消费者需要的是利益,但更需要的是厂家的态度。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一旦处于群体事件中,就容易出现借机发泄、盲目从众、相互感染、干涉强化等情形。这时候消费者并不理智,更不会去听所谓解释,所有的辩解都会被认为在找借口,推卸责任。有意思的是,这时吃瓜群众甚至比实际消费者喊得更响。面对危机事件,处理的逻辑结构应该是:平息怨气——解决已发生的问题——消除隐患并让消费者额外得到点好处——品牌美誉度提升。
真正高明的危机公关是化危机为机会,变不利为有利,把消费者与吃瓜群众从群情激昂的对立面拉入自己的阵地,让他们替自己摇旗呐喊,把自己的品牌推进到另一个高度。
(转自企业管理杂志,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