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上海1月14日电(记者袁全)13日上海新增2例本土确诊病例和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随后,上海将确诊病例的工作地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列为中风险地区,上海市其他区域风险等级不变。
愚园路228号是什么地方?从13日晚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公布的信息中不难发现,其中有三例感染者系同一家奶茶店的工作人员。消息一经发布,不少细心的网友开启了“福尔摩斯”模式,不仅快速锁定了一家奶茶店的名称和位置,还翻出了该店在某生活类App中的具体信息和顾客评价。有网友调侃道:这家面积才20多平方米的奶茶店,堪称全国最小“风险区”。
如何理解上海这波“操作”?从流调报告中不难找到答案。
13日晚,上海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通报的5名感染者都和1月11日上海报告的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相关联,属于同一个传播链,而且都是在隔离管控期间的例行核酸筛查检测中发现的。同时,密接的密接者全部阴性,共计有2830人,均已落实隔离管控。
不少网友认为,这个占地面积最小的“中风险地区”就是上海精准防控的缩影。
从定点隔离可以携带宠物,到在迪士尼边做核酸边看烟花,再到如今的“全国最小风险区”,上海的防控举措体现了温暖体贴的人文氛围,既方便基层开展工作,也为全民积极、自觉配合各项防疫政策奠定了基础。
某生活服务类App内网友和店家的互动(图片来源于网络)
“刚刚知道这家店,希望能通过微小的力量让店家知道整个城市都在关心它”“店员加油,上海加油!”……在某知名生活服务类App上记者发现,不少网友在该奶茶店的店铺评论区为店铺的工作人员和上海加油打气。
14日中午,被列为中风险地区的这家奶茶店在其公众号发布公告,对网友的关心表达感谢并向疾控中心的医务人员致敬。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 id="js_content">现在出门要戴口罩吗?
进公共场所有什么要求?
现就有关问题解答如下
↓↓↓
1.为什么要修订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
今年7月以来,境外输入引发本土聚集性疫情已先后波及多个省份,德尔塔变异株传播速度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当前暑期人员外出流动多,机场、港口、码头等主要出行中转场所人员大量聚集,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增大。同时,受长期持续的疫情影响,公众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减退,存在接种疫苗后就不用再戴口罩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在落实防疫措施和个人防护方面出现漏洞。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防护意识,防范疫情传播风险,我们对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强化防护要求。
2.公众戴口罩有什么最新要求?
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另外,我们建议公众家里日常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全面防范传播风险。
3.新的戴口罩指引中,重点职业人群包括哪些,戴口罩有什么新要求?
新版戴口罩指引中,重点职业人群主要涉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三类人群。
第一类是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特别强调境外冷链食品、交通运输相关的海关工作人员和保洁员、搬运员、司机等岗位强化防护,工作期间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防范经物、经环境、经人的传播风险。
第二类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除医务人员、直接接触病人或感染者岗位工作人员重点防护以外,接触潜在污染物的人员,比如保洁员、护工、水暖工、化验室工作人员等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医院其他工作人员,比如保安、导医等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第三类是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比如乘务员、警察、快递员等,以前要求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这次修订进行了提级强化,要求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4.公众日常佩戴口罩有什么注意事项?
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清洁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
公众日常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正确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
二是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三是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四是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
五是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
六是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
5.与之前“三重”(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防护指南相比,这次修订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三重”的种类由原来65类增加到85类。在重点场所和重点单位方面,增加了对码头、口岸、棋牌室(麻将馆)、游船(观光船)、剧场等10类场所和单位的卫生防护要求。在重点人群方面,增加了机场保洁人员、境外和境内航班保洁人员、机场司机、机场公安辅警等10类重点人群的卫生防护要求。
6.“三重”防护指南重点强化了哪些要求?
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对所涉及的重点场所和重点单位进一步强调落实主体责任,坚持“人、物、环境同防”“闭环管理”,强化了健康监测、疫苗接种、核酸检测、清洁消毒和应急处置等措施要求。对所涉及的重点人群,加强相关行业职业人员,特别是一线职业人员严格执行戴口罩、疫苗接种、消毒等防护要求,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7.对棋牌室(麻将馆)等有哪些防控的新要求?
棋牌室(麻将馆)是此次指南修订新增的场所,也是一类人员密集、空间相对密闭的场所。
针对此类场所,一是提出对进入场所的人员检测体温和核验健康码,防止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进入场所;
二是降低棋牌室(麻将馆)的顾客数量和停留时间,增加牌桌之间的距离,减少人员的聚集。
三是要求棋牌室(麻将馆)的人员戴口罩。
8.商场、游泳、健身等生活服务类场所,防控措施有哪些新变化?
一是增加了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核验,体温和健康码正常者方可进入;
二是细化了管理措施,提出对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群体做好服务引导等人性化管理措施;
三是提升工作人员防护等级,工作人员要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9.公众居家生活需要提高防护措施等级吗?
公众的防护措施等级要求没有变化。但是公众要继续强化第一健康责任人意识,居家时加强通风换气,做好清洁消毒,注意个人卫生,有症状时及时就医;外出时,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手卫生,保持安全距离,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参加聚会、聚餐等活动。
10.对市内游船(观光船)有哪些防控要求?
市内游船(观光船)是此次指南修订新增的场所,主要的风险点是人员聚集、空间狭小且相对密闭。
基于上述特点,一是宜停止使用全封闭的游船(观光船);
二是通过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核验等措施防止有症状者或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进入;
三是采取预约购票、间隔就坐等方式降低人员的密度;
四是游船(观光船)内人员全程佩戴口罩。此外,游船(观光船)要继续落实好通风换气、清洁消毒等防护措施。
11.对旅游景点开放或半开放演出场所有哪些防控要求?
近期一些城市的疫情与旅游景点开放或半开放演出场所密切相关。可能的原因是在此类场所公众放松了个人防护,同时场所未有效控制观众数量,增加了暴发聚集性疫情的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一是做好入场检测登记,严格门岗管控,对入场人员实行核验健康码和体温检测“双登记”,正常者方可进入。
二是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有症状及时就医。
三是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措施,推广在线实名制购票及电子票,鼓励使用在线支付,尽量减少直接接触。
四是加强现场巡查,安排专人做好演出现场管理,提醒观众正确佩戴口罩,对号入座,保持安全距离。取消演出前后的现场互动环节。
12.对建筑工地等场所有哪些防控要求?
建筑工地的主要风险是人员流动性大,易聚集,架子工、钢筋工等户外作业工种人员防护不到位。
针对上述问题,一是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
二是做好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如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是加强来访人员管理,体温检测、核验健康码并进行登记,正常者方可进入。
四是优化施工工艺和工序衔接,降低施工现场不同作业队伍人员流动,减少人员聚集。五是加强作业岗位工作人员个体防护。
13.对跨境铁路客运和道路客运等有哪些新的防控要求?
一是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
二是细化提升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防护等级。对于负责入境火车或汽车的司机、乘务员、保洁员、搬运员等,在工作期间全程戴颗粒物防护口罩,戴一次性手套;其他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全程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戴一次性手套。
三是通过合理组织运力,限制售票、包车团组人数等措施,分区分级控制铁路和道路客运的客座率。
14.对口岸、码头、机场等高风险场所,有哪些新的防控要求?
口岸、码头、机场等高风险场所是“人、物、环境同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导致近期聚集性疫情暴发关键风险点。
对此类场所,一是加强入境人员和车辆信息管理,确保闭环式“点对点、一站式”转运和无缝对接,实现从“国门”到“家门”闭环式管理。
二是加强入境货物检测和消毒,强化冷链物品追溯管理,并做好检测和消毒等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定期进行督导和抽检评估。
三是强化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按照不同的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个体防护标准。高风险岗位人员要相对固定,登记造册,实行闭环或封闭管理,增加核酸检测的频次。
15.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出了哪些新的防护要求?
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高风险人群,主要对养老机构和居家的老人两个方面来提出防护要求。
对于养老机构:一是入口处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对探视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核验健康码并进行登记,体温正常者方可进入。
二是封闭管理期间,不允许探访。非封闭管理期间允许探视的,控制探访人员数量、活动区域和探访频次,必要时可实行预约管理。
对于居家的老人:一是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有慢性肺病、心脏病的老年人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戴口罩。
二是避免前往人员聚集、空间密闭的场所,如棋牌室(麻将馆)等。
16.对入境航班、机场保洁人员、司机等高风险岗位有哪些防护要求?
机场保洁人员、境外和境内航班保洁人员和机场司机等是高风险岗位人员,也是近期疫情暴露出的薄弱环节。
针对上述问题,本次指南修订从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和个人防护等方面提出更加严格的防疫措施,具体包括:一是主动接种疫苗,定期接受核酸检测。
二是工作期间非必要不接触其他岗位的人员、非必要不去入境航空器和进口货物等高风险等级场所。
三是清洁消毒过程中应按照相应规范、指南使用合适的消毒剂以确保消毒效果有效。
四是保障入境航班的保洁人员和司机岗位和休息区域等应固定,避免混用和混流。
五是入境航班或国内航班始发地所在城市存在中、高风险地区的保洁人员收集的垃圾、废物应按相关规定统一处理。
17.对机场装卸工人等工种的管理,有哪些新举措?
机场装卸工人尤其是负责国际冷链货物和中、高风险普通货物装卸的人员是高风险岗位人员,主要从管理和个人防护两个方面提出防疫要求。
一是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定期进行核酸检测。
二是机场货物装卸工作人员的不同活动区域应予以区分标记,保证物理隔离,相互不应交叉。
三是地面货物装卸、转运、分拣、搬运等操作人员应按货运航班风险及货物类型进行区分,人员应相对固定,避免混排。
四是按照不同的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个体防护标准。直接接触国际冷链货物、国际中、高风险普通货物的装卸人员,应穿戴颗粒物防护口罩、一次性医用橡胶或丁腈手套、一次性条形帽、护目镜或面屏。
防护不松懈!
扩散周知!
源:工人日报
胡欣红
《工人日报》(2022年01月18日 05版)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决定,将确诊病例的工作地列为中风险地区,其他区域风险等级不变。据悉,该中风险地区实际上是一家奶茶店,面积仅20余平方米。不少网友表示,这是全球“最小风险区”。
之所以这样划分,并非儿戏,而是当地有关部门经过科学分析研判作出的慎重决定。上海卫健委在发布会上表示,上海通报的5名感染者都和1月11日上海报告的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相关联,属于同一个传播链,而且都是在隔离管控期间的例行核酸筛查检测中发现的。同时,密接的密接者全部阴性,共计2830人,均已被落实隔离管控。这些信息均表明,上海的5名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其风险大致可控。
该奶茶店是自疫情暴发以来,出现过的占地面积最小的“中风险地区”,当地的防疫态度和做法因此赢得了诸多点赞。这也说明,通过科学分析研判、精准施策,完全可以将波及范围尽可能缩小,将带给民众的不便影响降至最低。这实际上体现出当地对自己防疫能力、举措的一种信心和底气,也体现了一种担当作为。
战疫是场持久战,科学、精准防疫是共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些地方在大数据流调、社区防控等方面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有地方用力过猛,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举措,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一人阳性全城“封控”之类的极端做法。这些看起来“力度”大、实际上“一刀切”的措施,实则是在给战疫添乱添堵。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防控举措越精准,不良影响往往就越小,结果也越高效。两个多月前,上海迪士尼在烟花盛开的夜空下开展核酸检测,紧张有序但又温馨的画面,同样迎得了人们的称赞。
类似举措传递出的一个共同信号是,防疫很重要,民生也要确保。如果说,只考虑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很多地方都可以“宁枉勿纵”,但从社会发展、百姓利益角度看,地方政府决策时不应只考虑单一目标,而应兼顾防疫、民生、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以人为本、精准防疫,对于各地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风险区的范围越小,给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也就越轻微。
有些地方的战疫举措屡屡让人“惊艳”,其实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无非就是在精准防控上下足了功夫。而这不只是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问题,更是对应急机制和管理智慧等的综合考验。
奶茶店暂停营业的一小步,是一座大城市疫情精准防控的一大步。这种做法及其蕴含的防疫理念和思维,值得更多地方借鉴学习。当然,疫情防控还需要因地因时制宜,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简单照抄某个地方的“作业”。但可以明确的是,只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更科学、精准地防控,就是适宜的防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