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编辑 林玮琪
来源:新华社
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的重要指示,持续在全网刷屏。
新华社播发的消息中,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问题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作出的多次指示,特别提到了2013年1月在一份材料上的批示。
人们记忆犹新。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
从两次公开报道可见,总书记作出指示的背景和切入点有所不同,但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而且是不断向纵深推进的。
2013年那次批示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不久。总书记在批示中着重强调了“公款浪费行为”这个突出问题。
中共中央办公厅于当年1月20日发出的通知也指出,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的新要求。
可以说,在总书记心目中,要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首先要抓住“关键少数”,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从遏制公款浪费行为抓起。
这与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理论上、逻辑上、实践上都是完全一致的。
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党风政风持续好转,社会风气随之改善。
对此,前两天新华社的消息中也做了回应。值得注意的是,消息中说的是“‘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话没有讲满,实事求是。
当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把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下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强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一特殊背景下,节约粮食,不仅仅是风尚和美德问题,更关乎人民生活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总书记的这番话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正如他曾指出的那样:“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
有人会问,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吃饭已经不成问题,节约粮食还重要吗?
当然,中国铺张不起,也浪费不起。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诗,道出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经历过穷苦日子,从“吃不饱、饿肚子”的岁月走过来的习近平,对珍惜粮食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曾讲过这样一件事:媒体报道,一所大学食堂的垃圾桶里经常有白花花的馒头和米饭,清洁工看着心痛,捡起来再吃。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
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总书记从两个层面提出了要求。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
从2013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突出强调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
这一次则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这是从更高层次上为餐饮浪费立下根本之法。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
对于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这与社会上存在的讲面子、讲排场的陋习有关。
这次特别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的粮食观念上来一次破旧立新的变革,重拾“节俭”情怀,树立“粮食是一种紧缺资源”的爱粮、节粮新观念,让节约粮食成为永久的习惯和风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节约粮食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小节,但全民节约意识能否树立,粮食生产方式能否转变,蕴含着现代文明理念,关系着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
“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中国人能否端好、端稳自己的饭碗,当从珍惜盘中餐开始。
策划: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张晓松
统筹:杜宇
主笔:黄玥
视觉|编辑:苗夏阳、唐兴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理政需要解决的首要民生问题。餐饮浪费现象直接危及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我们必须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把节约粮食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民以食为天。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时刻紧绷。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党中央对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我国每年粮食总产量都超过0.65万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以上,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充裕的粮食供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当前,从国际上看,受蝗灾、洪水、病菌等自然灾害影响,全球粮食产量及分布受到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从国内看,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在世界粮食生产领域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人均耕地拥有量不高等原因,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由于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我国粮食生产面临多重压力。这些情况都对维护粮食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势在必行。
从本质上看,餐饮浪费现象是对人民群众劳动成果的践踏,违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要求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必须把节约粮食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人们的节约习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使节约粮食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夯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惜粮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切实培养人们节约用餐的习惯。一是加强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从细小处抓起,从身边事抓起,让节约用餐成为一种家庭文化。二是加强学校教育。把勤俭节约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各方面,在食堂管理、德育教育、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传播节约用餐理念。三是深化单位教育。利用工作例会、宣传栏、公共食堂等传播节约用餐理念,反对餐饮浪费行为。四是强化社会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美德。
深入开展群众性节约粮食道德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带头践行“光盘行动”,使之成为社会风尚;举办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评选“光盘行动”先进组织和先进个人,让节约用餐行为得到鼓励和赞赏;加强对餐饮浪费现象的规劝,让奢侈浪费行为得到遏制,让节约用餐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建立健全节约用餐机制。党政机关要带头践行节约用餐要求,规范工作用餐和公务接待标准,引领节约用餐新风尚;鼓励餐饮公司取消最低消费标准及捆绑消费规定,推出小份菜、半份菜以及拼盘菜,引导消费者节约用餐、理性消费;引导餐饮行业协会制定节俭导向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餐具制作、餐饮消费和服务以及餐厨垃圾处理标准,推行绿色节约的餐饮消费模式。
(执笔:李后强 章 勇)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