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有什么能比和家人或朋友三五成群的吃一顿火锅更开心的事儿?
电视剧里,一演到冬天的剧情也是“戏不够,火锅凑”,比如前阵子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的杜老板,不仅自己吃,还经常请人吃。
火锅虽好,却不适合一人独享。
在家吃:准备起来繁琐;
去火锅店:大老远跑过去,还要排位;一个人点个大锅底还浪费。
有没有一种能像方便面的火锅?
随时随地,想吃就吃?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不,自热火锅来了
不用火,不插电,只要准备一杯水即可。
自助火锅成为“网红”
可能是四川、重庆在骨子里就有火锅基因吧。根据某电商平台的统计,在天气最热的 6、7月两个月,自热火锅品类产品的销售额迅速上升,累计突破千万元,主要销往川渝。(四川日报2017年8月3日食品周刊)
自热小火锅刚有火爆的苗头,各路企业已经开始纷纷布局了。比如著名的海底捞,还有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伍田、小龙坎、大龙燚、德庄……。
小赢已经嗅到了弥漫在空气中的火锅味,哦不对是火药味。因为,各路商家展开厮杀的可能是一个未来千亿级的市场。
什么?你还没吃过自热火锅?
那你岂不是Out了?小赢带你见识一下:
目前市面上的产品一般都包括餐盒、餐具、发热包、火锅底料、菜品、食用指南等。
操作起来基本和泡方便面一样简单
只需15分钟,就可以“火锅在手,江山我有”。
自热火锅的原理是什么呢?
还记得当年的“自热米饭”吗?
原理基本是一样的:发热包遇水产生热量给上层的食材加热。(小赢注:发热包的主要成分是焦炭粉、活性炭、盐、生石灰等,遇水能快速升温)。
但自热火锅技术含量更高!
因为相对于自热米饭,需要面临更多的问题
1.加热更长久、更安全;
2.菜品种类多样;
3.包装配合要求更高。
正是有了上面的这些问题,也就诞生了相应的专利技术,还是老规矩,小赢来解读。
1. 加热安全
相信很多人和小赢一样,最担心的是火锅的热源,也就是发热包的安全性。实际上,经过检索发现,这其实是最不需要从技术角度担心的。因为,发热包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
和很多技术早期都来自于军队一样,发热包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军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单兵野战口粮热食化的研究。根据资料显示: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有4500万个无火焰口粮加热器运到前线士兵的手中,在恶劣的环境下仍能吃到可口的热食,极大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1993年起,美军著名的单兵快餐口粮MRE开始配备无火焰口粮自加热器,反应类型为镁铁型,标志着野战快餐口粮热食化时代的到来。
根据小赢的检索,在1985年就出现了镁水反应型自热材料的专利US4522190,八年后更是明确了将其应用单兵食品袋上(US5220909)。
资料显示,我国的人民解放军对无火焰加热器的研制始于80年代中期,最初采用生石灰水合型材料;我军目前大规模装备的是09单兵自热食品,该食品的发热包采用镁铁合金粉末,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加热器。
我国民用加热包的相关专利出现的相对较晚,2004年出现了主要材料镁铁合金的自热片(CN1142992C),CN102071002B则关注了如何在发热包与水反应的过程中除去产生的氢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使发热包产业化开发成为可能。2017年刚刚授权的专利 (CN104293309B)公开了用空气激活的加热包,撕开包装袋即开始放热。相对于过去需要泡水才能发热的发热包,使用更加方便。
2. 菜品多样
涮火锅,讲究的是有荤有素,新鲜可口!因此,食材的保鲜是绕不开的。
对于火锅底料,CN103190643B(2014)和CN103169052B(2014)两个专利均提出了预处理方法,保鲜的同时还能缩短烹煮时间。
对于蔬菜,今年的专利申请CN107223918A(2017)公开了一种可有效保持蔬菜中的含水量,又同时避免营养物质的流失以及蔬菜的褐变、软化的预处理方法,在长时间的保藏后蔬菜的口感仍然脆嫩;
当然还有荤菜,同样是今年的专利申请CN107156673A(2017),详细记载了解冻、切分、腌制、包装、灭菌等预处理步骤,解决了荤菜在保藏过程中的腐烂变质、析水析油的问题。
3. 容器配合
要实现火锅沸腾的临场感,包装容器的配合一定要设计好。
专利CN205107268U(2016)不仅巧妙地设计了导气槽和导气孔,使加热速度更快。而且还在包装的侧面设计了波浪纹,防止拿的时候烫手。
专利CN104144863B(2016)则在包装中巧妙地采用了上下两部分的分体式设计,使用时只需将上半部放到下半部上,就能通过撞针打破预制的水袋,加热包开始加热。整个动作一气呵成,非常方便。
当然,设计的美感也很重要。已经有人申请了相关的外观设计专利哦CN304165973S(参见下图)
最后,总结一下小赢的检索心得,自热火锅的相关专利虽然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从去年开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除了自热火锅,自热麻辣烫、自热冒菜、自热面条的专利申请也开始涌现,目前数量还很少,有战略眼光的商家要提前专利布局哦,毕竟这是传说中的千亿级市场嘛。
重要提示
1.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危险品运输规则》以及中国《民航旅客禁止随身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的规定,自热装置禁止托运和随身携带。发热包属于易燃固体,小赢认为当属此列。(具体可请向航空公司问询)
2.乘坐火车携带,小赢没有查到相关禁令。不过在春运这种时候,小赢建议还是要慎重携带,万一挤坏了发热包,又恰巧遇到水呢。
3.使用“自热食品”的时,切忌放在玻璃(茶几、桌面等)上,以防底部温度过高导致玻璃碎裂。加热过程中将透气孔打开,防止包装碰撞爆裂。在使用前一定注意阅读说明书哦。
为大家能吃上一口热火锅,小赢还是蛮拼的,祝大家吃好哦。
>源:北京青年报
专家称“小概率” 但自热袋应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污染环境不可避免
近日,重庆一辆满载着2吨自热方便火锅的货车在运输途中突然起火,虽起火原因尚在调查中,但自热食品的安全性再次引发关注。对此专家表示,按操作说明使用发生自燃是小概率事件,但自发热产品发热包中的发热物质与水反应,产生热量的同时,也会生成一氧化碳和易燃易爆的氢气,且使用后的发热包应避免与水再次接触,并按照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事件
自热火锅运输中起火
安全性再受质疑
11月14日,重庆市潼南区往太安方向的246国道上,一辆载有2吨自热方便火锅的货车突然起火。据货车司机介绍,他开车时并未察觉到货厢起火,是路过的摩托车司机发现了火情。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起火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该事件发生后,让自热火锅这一网红食品的安全性再次引发热议。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的民航系统已经全面禁止携带自发热产品上飞机。10月1日,广西出台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禁止在动车上使用自带加热的食品。
北青报记者向某自热火锅的客服询问产品的危险性问题,其表示,他们的产品是经过相关部门安全检测的,按操作使用是安全的。自热火锅的加热原理主要是将碳酸钠、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盐、生石灰组成一袋,加入冷水,产生热量。
该客服提醒,根据垃圾分类的要求,废弃的自热包要按照有害垃圾处置。北青报记者在销售自热火锅的另一商家的产品详情中注意到,商家也做出了使用警示:禁止热水发热、远离明火。发热包破损请勿使用。其客服也同样表示,正确使用是安全的。
消防
使用后的发热包
避免与水再次接触
北京、浙江等地消防队员曾做过实验,向自热食品底座注入矿泉水后,只需二十秒,上部食物就开始煮沸,并冒出热气。此时如果自热食品出气口被不慎堵住,很容易就会造成整体包装膨胀,甚至最终爆炸。
北京市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宣传科科长刘丙涛告诉北青报记者,自热食品的发热包大致是以下几类成分:一类是白色粉末状的生石灰(氧化钙),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并释放大量热,但水温一般只能达到60-80 ℃左右;另一类是铁粉、铝粉、镁粉、炭粉和盐,遇水后发生原电池反应,释放热量;还有就是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加入石灰粉末,这种加热反应会更剧烈,且产生大量气体。市场上自热食品有很多种,这些商品不仅在包装上写明操作方法,还特别标注“加热时请放在防烫桌面上使用”“请勿撕开发热包”“儿童勿独立操作”等警示。
消防人员表示,如果在使用中操作不当,不按说明操作确有“爆炸”危险。若使用者在将预留的出气口封住(堵住)时,加热反应剧烈后,产生大量气体(氢气),无法释放,结果发生“爆炸”,“市民使用自热食品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说明,把透气孔打开,且尽量放置于隔热垫上,以免发生意外。”刘丙涛还提醒,使用后的发热包应避免与水再次接触,应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专家
自燃是小概率事件
污染环境不可避免
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表示,自热方便火锅并不应算作“方便食品”,而是“食材、厨具与热源的组合”。自热食品不需要复杂的厨具和“火候”的把握,只需要加热一些水,就可以自动加热,也不用清洗厨具。
他认为,加热袋应该归类为危险品。在生产中,生石灰被视为“高度危险品”进行特别管理,不管是存放还是使用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一个自热袋中的生石灰加上铁粉、铝粉等,可以算得上是“易燃易爆危险品”了。
云博士强调,自热火锅自燃事故“可能是发生的小概率事件”,而“丢弃有害化学品污染环境”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自热火锅用过之后,生石灰变成熟石灰,腐蚀性依然很强。把相当量的熟石灰扔到环境中,会对丢弃场所产生很大影响——动植物和微生物都承受不了它的高碱性。在生产中,高酸性和高碱性的废物不能直接丢弃或者排放,要经过中和处理才能作为垃圾。自热火锅追求的本来就是便捷,基本上不可能要求、也不会有使用者去做丢弃前的“无害化处理”。
云无心还解释道,自热食品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原本开发出来是用于军用野战食品,主要考虑的是野战条件下无火加热吃上热食。
延伸
自热产品尚无国标
四川有相对统一标准
3月12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发布了《自热方便火锅产品测试情况的通报》。本次测试根据市场销量,分别在线下超市和网络平台购买了几个品牌的自热方便火锅类产品,共计20件。通报显示,自热方便火锅产品的发热包具有遇水释放易燃气体的危险性,该产品在运输中也属于危险货物。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关于该类产品本身及其内含发热包的安全管理问题,我国尚未出台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予以规范,消费者在选择该类产品时应该注意其使用安全与禁忌。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测试中的几个厂家都属于成都市食品工业协会的会员企业。据该协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自热产品最先起源于军用,大约在2014年开始应用于民用领域。
在四川的一些企业涉足该行业后,为了规范行业的发展,该协会与一些重点企业、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学院、专家等共同拟定了行业标准,并于2015年专门组建了方便自热食品专业委员会,“目前自热产品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但在四川是有相对统一的标准,随着多年来的发展,越来越规范。”该工作人员表示。(记者 宋霞)
石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减排任务艰巨。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是电力系统碳减排的核心枢纽,既要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因此,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电力是主战场。
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按照国家电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结合四川省能源消耗和总量强度“双控”要求,制定成都供电公司“双碳”行动纲领,加快推进能源供给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化电气化。
电火锅超万家,完成电能替代电量99亿千瓦时
成都蔬心缘五行火锅店最近刚完成了气改电。这家火锅店总共128个座位,过去用气一个月近万元,现在用电只需要4000多元。
火锅店经理赖勇告诉记者,在“网上国网”APP上提交申请之后,安装人员第二天就上门服务,当天就通电了。因为是低压小微用户,电力公司还免去了安装费。
成都火锅已经进入了“无火时代”,过去常见的烟熏火燎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小小电火锅,其实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交集。国网成都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陈豪介绍,目前成都市“电火锅”已超过1万家,约占全市火锅店的70%,仅此一项,年替代电量就达到8.37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1万余吨。
“十三五”期间,成都供电公司全面推进绿色能源转型、服务成都高品质发展。在电能替代方面,2014年至2020年底,累计完成工业锅炉窑炉改电309蒸吨(吨)、替代燃煤自备机组25万千瓦;累计推广电火锅超万家,完成电能替代电量99亿千瓦时,打开了企业自身降成本和绿色能源推广“双赢”局面。
在充电桩建设方面,截至2021年1月,成都供电公司已建设完成21座充电站、857个充电桩,这些站都处于重要的交通要道和枢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公司还为成都市充电站、充电桩做好电力接入保障,全年充电量3.22亿千瓦时,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41.86万吨。
此外,在乡村电气化提升方面,成都供电公司在全省率先与区县签订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动10个区县政府出台“全电景区”建设支持性文件,试点建成9个惠农富民乡村电气化项目,促进乡村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显著变革,构建清洁、高效和可持续的乡村智慧用能新模式。
蓉遵高速永兴服务区充电桩
加大电厨房、电民宿推广力度
“我们将加快确立成都电网、城市碳达峰路径模型,推算碳达峰峰值、时间,提升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规划水平。”国网成都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电网企业应在“双碳”目标中担当引领者、推动者和先行者,加快推进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能源体制市场化。
经过多次专业研究和论证,成都供电公司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建议方案》,形成了“七加快七提升”的行动纲领,深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实现企业碳排放率先达峰。
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转型方面,成都供电公司将持续在电能替代推广、充电设施节点和综合能源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例如,在电能替代上,成都供电公司将继续大力宣传清洁能源交易品种,促成清洁能源“能交易、全交易”,加大生产领域电蓄冷、电锅炉,餐饮和旅游业的电火锅、电厨房、电民宿等推广力度。通过加快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建设,提升乡村供电可靠性,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电能替代。力争在“十四五”末完成全社会用电量1050亿千瓦时、替代电量60亿千瓦时。
在试点居民小区开展有序充电设施建设基础上,成都供电公司还将加快充电设施接电及优化布局,建立充电站服务半径最优模型,为政府提供全市充电站规划优化建议,提升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体验,为电动汽车扩大市场做好支撑。
在推动综合能源节能服务上,成都供电公司将向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5G基站和数据中心等用能大客户提供电、水、气等综合用能诊断、用能托管服务,提升其用能效率,还将运用“蜀电云”平台,向客户发布用能信息,“晒账单”“争排位”引导客户主动节能。
记者从国网成都供电公司了解到,成都电网作为“受端电网”,电能主要来自四川西部水能资源,占比已达到91.3%。电力结构呈现出“清洁能源发电为主、火电为辅”的特点,绿色低碳优势明显。
除了发电环节,成都在终端能源清洁化方面也具有优势。在电力消费环节,成都市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超过40%,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7%,及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2025年(30%)、2030年目标(35%)。
“通过积极宣传丰水期低谷弃水交易政策,加大清洁能源消纳力度,电能替代应用于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领域都有了成功试点案例。”上述负责人表示,成都大力推动能源消费环节的“电能替代”举措,2020年电能替代电量达30.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8%。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 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