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看了都坐不住了。”
近日,“38元一份中药冰淇淋卖断货”引起热议。上海一家冰淇淋店里,薄荷西瓜霜、山楂佛手柑、川贝枇杷膏等热门口味的“药膳冰淇淋”,吸引了众多顾客排队购买。不少消费者表示:“口味确实还原中药”“很有创意”。也有网友反问:“一边止咳化痰,一边冰到咳嗽?”
当中药和冰淇淋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味觉火花,暂且不论。单是“药膳”“养生”一说,就有中医师表示,中医本身不建议吃冰淇淋,就算加入药材,冰淇淋的养生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同时有医生提醒,中药成分的安全性特别重要,包括是否有毒副作用,是否适合长期食用,以及是否适合特定的人群都有待评估。
近年来,中药茶饮、中药面包、中药咖啡等“中药+”食品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一股股风潮背后,却暗藏着噱头营销、盲目跟风甚至违法的风险。一些经营者并非真正懂得中医食疗文化,将中药成分随意添加到食品、饮品中,“商业味道”浓过“中药味道”,不仅误读和扭曲了中医文化,还容易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反作用。
此外,人们对食疗养生的热情和追捧,还可能给一些不法商家提供可乘之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营销中夸大宣传、虚假标注、搞噱头营销误导消费者,甚至声称其饮品有治疗功效,但实际上却添加了有害成分。这无疑是商业伦理的缺失,也是对消费者健康权益的漠视。
膳食养生可以紧跟潮流、创意不断,但要在科学论证和严格监管的轨道上运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面对“中药餐饮热”,有关部门需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合规行为,净化市场环境,把好食品安全关。相关企业也要审慎对待,将中医药知识合理应用于餐饮开发,不盲目跟风,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有用有效的健康养生产品。
作者|刘丹
转自|法治日报
来源: 法治日报
民网北京3月28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商务部网站消息,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餐饮业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0%以上,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表示,2023年我国餐饮业明显复苏,全国餐饮收入5.29 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3.2%。但同时,餐饮服务供给质量和结构仍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方式粗放、安全基础薄弱、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仍然存在,亟需出台政策措施,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指导意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提升餐饮服务品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餐饮文化,进一步释放餐饮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指导意见》主要从7个方面提出22项具体政策措施。一是提升餐饮服务品质。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从原料准入、供应链和末端监管方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支持餐饮技能培训,从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劳务品牌、技能竞赛等方面加强餐饮领域人才培养。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完善餐饮业标准体系,发挥标准的引导规范作用。
二是创新餐饮消费场景。优化餐饮供给结构,培育认定一批中华美食街区,发展社区餐饮、老年助餐服务,促进业态融合创新。通过促进餐饮企业下沉、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完善配套产业和设施等支持发展乡村休闲餐饮。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美食名镇”。鼓励地方培育餐饮业全产业链对接合作平台和促消费平台。
三是增强餐饮业发展动能。发展“数字+餐饮”,营造平台与商户共生发展的良性生态。实施地域餐饮品牌培育工程,培育知名餐饮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小吃企业品牌化、标准化发展,培育特色小吃产业集群和发展基地。
四是弘扬优秀餐饮文化。从餐饮文化研究挖掘、传承、非遗保护、文化宣传、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任务措施,提升中华餐饮国际影响力。支持餐饮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推动中餐厨师、原辅料等“走出去”。
五是促进绿色发展。加强反食品浪费监管执法和行业自律,强化宣传引导,培树餐饮节约示范单位,推动餐饮企业和外卖平台减少餐饮浪费。支持节能环保改造和厨余垃圾源头减量。倡导健康营养膳食。
六是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规范清理涉企收费。健全银企对接机制,支持餐饮企业通过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境内外上市、发行信用类债券等渠道进行融资。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优化食品经营、广告促销等事项办理流程,进一步规范基层监管执法。维护经营秩序,依法查处餐饮领域不公平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等方面违规行为。
七是加强组织保障。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建立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推动相关工作取得实效。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压实经营主体责任。加强餐饮业统计监测分析。提升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月26日,浙江台州仙居县淡竹乡的精品民宿外景。新华社发(林雅琴 摄)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记者曹佩弦、王俊禄)在浙江省仙居县,存有新石器时期下汤遗址。万年之前,远古先民来到仙居,筑屋种稻,形成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村落之一。时光流转,今日的仙居正迎来一批从城市归来的人,让这片土地上的乡村更美、更富。
47岁的朱康笑去年回到家乡,带着多年从事文化艺术项目开发的经验和资金,成为仙居县政府招募的一名“乡村运营合伙人”。
仙居,“八山一水一分田”。村庄分散,产业薄弱,人口外流,大量土地、房屋、山林等资源闲置。“我们亟需盘活乡村资源的带头人。”仙居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巧玲说。
“乡村运营合伙人”不同于受聘于政府的职业经理人,徐巧玲指出,“他们带着理念和投资,村社以资产、资源‘入股’,两者合力给农户增收入”。
在朱康笑看来,文化是仙居最宝贵的闲置资源。
仙居,地如其名,山水相映、风景灵秀似“神仙居所”。这里拥有下汤遗址、几千年历史的岩画,以及近千年历史的皤滩古镇、桐江书院。“不缺美景,不差文化,但需要‘名片’。”朱康笑这样总结仙居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回到仙居,朱康笑利用白塔镇下叶村集体经济闲置建筑,投资建设仙居岩画艺术中心,与国家级5A景区“神仙居”仅一路之隔。艺术中心展示仙居岩画拓片、现代岩彩绘画作品以及相关文创产品,还有供研学团学习岩彩绘画的工坊。他还在参与下汤遗址的文创产品开发设计。
7月28日,在浙江台州仙居县白塔镇的上叶村的仙居岩画艺术中心内展出当地岩画拓片。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朱康笑说,就像莫高窟和壁画艺术之于敦煌,“下汤遗址、岩画艺术也会成为仙居的名片。”
浙江是“千万工程”的诞生地。20多年来,这项工程从一省推广至全国。其内涵也在更新:起始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延伸至美丽乡村建设,又升级到以共富为目标的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人才振兴。这在中国已成为共识,各地正不断改革完善人才政策,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截至2022年底,中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
当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再次成为重点。
这些人才以“乡村运营合伙人”“乡村CEO”“农创客”等身份从城市来到乡村,在创业融资、租金、税费等领域政策支持下,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作为白塔镇一名签约“乡村运营合伙人”,朱康笑在对闲置资产使用规划有更大话语权的同时,也面临一年内为下叶村民宿产业吸引1万人次游客的考核指标。他对此毫不担心:“美景叠加丰富的文化体验,仙居一日游肯定能变多日游。”
当朱康笑思考着如何让仙居留得住游客时,在白塔镇的另一端,“乡村运营合伙人”徐子永正努力让仙居留下更多本地人。预计还有两个月,他推动的“仙乡小吃共富工坊产业园”项目就可全面投入运营。
7月28日,在浙江台州仙居县白塔镇上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使用经由村镇统一规划的自建住宅经营民宿。这里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民宿村。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烧饼、小笼包等传统小食也是仙居的特色产业。家家户户祖传做小吃的手艺,成为仙居人在外营生的重要手段。据估算,仅在长三角地区,就有3万多仙居人经营着超过1万家小吃店。
2021年,徐子永带着点子从江苏返回家乡:顺应餐饮业发展趋势,采用机器与手工制作结合的生产方式,利用冷链包装运输,为分布在全国的经营户量身定做小吃半成品。他说,这将降低经营户劳动强度和成本,带动仙居上下游产业和村民增收。
于是,由白塔镇提供土地,徐子永和白塔镇政府一起将产业园项目提上了日程。一身手艺的仙居人将不必背井离乡,可在家门口创业或就业。仙居特色小吃产业初创企业可在产业园里完成“从出生到成人”的蜕变——徐子永的农创客孵化团队将提供从商标注册、产品研发到冷链包装等设施共享和线上销售的全链条服务。
“作坊生产经营富一家,产业化经营富大家。”徐子永说。
“乡村运营合伙人”制度是仙居因地制宜创新“人才回流”机制的一大尝试。徐巧玲表示,作为典型山区县,仙居财力不宽裕,政府只能通过加强部门间政策和资金协调、鼓励乡镇整合闲置资源等措施,来吸引、服务人才。
目前,仙居已签约来自全国的76名“乡村运营合伙人”,吸引20个意向团队,成功签约7个整村运营团队。近年来,已有约2000名青年大学生、农创客来到仙居创业,7.1万小农户通过入乡人才主导的民宿、电商等101个项目增收。
仙居正在吸纳有意愿的入乡人才成为后备村干部,深入参与村庄发展、管理。“乡村前景广阔,是有能力、有情怀的人才干事创业的好地方。”徐巧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