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资本局7月21日消息,据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介绍,截至2024年初,八马茶业全国专卖店数量已超3400家。去年,八马茶业的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
7月18日,八马茶业总经理吴清标接受了红星资本局在内的媒体采访,讲述了八马茶业当下的经营思路,以及对茶行业的思考。
中国茶行业不会出现“立顿”
全品类茶企更适合生存
中国茶行业的集中度很低,“茶中茅台”还未出现。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茶叶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3180亿元。但有券商研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超过7万家茶企,总资产超过10亿元的茶企却不足10家。
吴清标认为,中国茶叶有2000多个品种,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没有哪一种品类可以完全脱颖而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会出现“立顿红茶”,全品类的茶企更适合生存。“八马茶业近些年就是在靠不断地扩充品类,实现市场份额的占领。”
八马茶业早期靠铁观音“赛珍珠”打开市场,铁观音的营收占比在2014年超过54%。如今岩茶、红茶等也是主力产品,铁观音的营收在2022年占比下降至17%左右。
2023年,负责生产岩茶、红茶等产品的八马武夷山智能化生态产业园开园。
7月18日,在武夷山智能产业园进行的八马茶业线上直播中,王文礼介绍,2024年上半年,八马茶业在武夷山纳税额同比增长100%,超越去年八马在当地全年纳税总额,位于云南研发中心的第八代生产线也即将落地。
线上营收增长较快
用子品牌培育年轻消费者
今年以来,消费市场复杂多变,八马茶业的线上线下经营方式也有所转变。
在线下,八马茶业正在进行商业空间的改进。门店有卡座,设包厢,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空间的私密性要求。吴清标讲述,进行了体验空间转型的加盟商,几乎都取得了不错的营收增长。
吴清标介绍,上半年八马茶业在线上营收增长较快。一方面,八马茶业也在探索直播带货,多个平台的营业成绩都有所增长;另一方面,八马茶业针对年轻客群推出了性价比更高的子品牌“万山红”,实现与八马茶业定位的互补。
面对新茶饮的火热,吴清标认为不会抢走八马茶业的客户。“很多人年轻时不会喝茶,但会喝奶茶。新茶饮也是在帮我们培养客群,慢慢他们(年轻消费者)就会开始喝茶。”
吴清标介绍,从电商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客群的年龄每年都在下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开发年轻人喝的茶,尤其在电商平台。”
红星新闻记者 张露曦
编辑 杨程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1月19日,快消巨头联合利华宣布将以45亿欧元(约327亿人民币)的价格,将其全球茶业务Ekaterra,出售给PE巨头CVC资本。
据法新社报道称,这项交易将在明年下半年完成,但需经监管部门批准。
< class="pgc-img">>CVC 方面表示“ekaterra 是一个伟大的业务”,而从目前来看,ekaterra 的 CEO、今年 4 月才上任的 John Davison 将继续任职,管理团队暂时不会调整。John Davison 就这次被收购表示“期待令人兴奋的未来”。
早在 2019 年,联合利华方面就传出了将评估集团茶业务的消息,这被外界解读为将要剥离这部分业务的信号,随后在 2020 年年中消息坐实,相关竞标随即开始。
最终 CVC 击败了凯雷(Carlyle)、Advent 等私募公司成功拿下了 ekaterra。
< class="pgc-img">>01
收购价约327亿,贵不贵?
在全球茶市场,联合利华一直占据优势地位。尽管拥有盛名的品牌诸多,但为其打下江山的,还是在全球掀起红茶风潮的品牌立顿。
20世纪初,联合利华开始多元化与全球化的扩张之路,不久后便完成对立顿的收购,此后也不断地收购、自研更多品牌而发展起茶业务。
至今立顿依然是联合利华茶业务中的“大树”。撑起年销售额,让联合利华茶业务位列世界第一。
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茶市场的零售销售总额为437.07亿美元,联合利华以10.2%的份额排名第一,遥遥领先。排在其后的四家公司分别为塔塔集团(2.5%)、川宁母公司英联食品(2.4%)、Greenfield tea(1.7%)、Teekanne(1.6%)。
< class="pgc-img">>联合利华出售茶业务的决定,无疑将影响全球格局。接手Ekaterra的CVC资本是一家私募股权和投资咨询公司,其成立于1981年,总部位于卢森堡,其在欧洲、亚洲和美国设有25个办事处,管理着约1250亿美元的资产。
在重大的并购案中,总能看到CVC资本的身影。今年2月,其宣布买下了资生堂全球个人护理业务,包含其集团旗下10大品牌,交易价格1600亿日元(约88亿人民币);2020年,CVC资本以近30亿欧元(约215亿人民币)的价格拿下了香水和化妆品零售商Douglas的多数股权。
在中国CVC资本也异常活跃。最近还在中国独家投了西北最大的连锁药房集团西安怡康。另外,近期港股电子竞技上市公司雷蛇的私有化,CVC也有意参与买方财团。
对于Ekaterra公司,CVC资本的管理合伙人Pev Hooper曾评价,这是一家了不起的企业。它建立在主流品牌的坚实基础之上,目标感明确,专注于其产品、人员和社区。同时,它所在的茶市场有吸引力,并且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未来可以加速增长,并引领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CVC资本对茶市场的长期需求是看好的。而在全球茶业市场中,中国市场少有的还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立顿在全球市场的增速几乎停滞,唯有在中国市场不同。CVC可能也对包括立顿在内的Ekaterra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有所期待。
最终双方敲定的出售价是45亿欧元(约327亿人民币),与此前市场传言的预计收购价相差不多。
在过去联合利华所出售的、不再高速增长的业务中,这并不算最大规模的一次收购。早在2018年,联合利华将旗下增长较慢的人造黄油和涂抹酱业务出售给了另一PE巨头KKR,售价为80亿美元(约510亿人民币)。
联合利华茶业务的效益还不错,根据今年7月其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Ekaterra在2020年创造了约20亿欧元(约143亿人民币)的收入,约占该公司茶业务年收入的三分之二。其中不包括其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茶业务,以及其在即饮茶合资企业中的权益。
不过,这一业务板块的业绩陷入低迷状态。比如立顿涵盖茶包、茶粉、罐装散茶等多个品类。据欧睿数据显示,立顿茶饮在全球的销量从2014年的28.6亿美元降到2019年的26.3亿美元,5年间减少了约8%的销量;立顿本身的茶叶销量维持在33亿美元,没有明显的增幅或者降幅,缺少了持续增长的动力。
卖掉Ekaterra,对联合利华而言是放弃增长缓慢的业务,避免拖累公司业务。而考虑到目前联合利华茶业务的领先地位,CVC资本如果能盘活Ekaterra,则很可能将收获一个在未来数年都能在全球拥有优势地位的超级茶业公司。这似乎是一个双赢的买卖。
< class="pgc-img">>02
为何执意剥离茶业务?
这一次,联合利华将打包旗下的茶叶业务——Ekaterra,出售给CVC Capital Partners Fund VIII。交易将以无现金、无债务的方式进行。需要指出的是,交易范围不包括联合利华在印度、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的茶叶业务,与百事合作的立顿即饮茶也不受影响。
也就是说,代表着联合利华茶业务的Ekaterra,将在CVC资本的加持下独立发展。联合利华表示,Ekaterra旗下拥有34个品牌,包括立顿(Lipton)、PG tip、Pukka、T2 和 TAZO。这项茶业务在四大洲有11个生产基地,2020年的收入约为20亿欧元。
其中,在中国市场最有名的品牌当属立顿。立顿最初是靠一包红茶茶包打天下,在中国市场,它是办公区茶水间的“常客”。不过,立顿早已告别了单一品牌的形象,仅在中国市场,立顿目前就经营着超过200个产品,涵盖茶包、茶粉、罐装散茶等多个品类,每年卖出约20亿杯茶。
那么,联合利华为什么要卖掉一年带来20亿欧元营收的Ekaterra?实际上,卖掉传统茶业务,联合利华早有预谋。
< class="pgc-img">>早在2019年,市场便有联合利华打算剥离立顿等茶叶业务的传言。直到2020年1月,联合利华正式宣布开始对其茶业务进行战略评估,随后又基本完成了茶业务的独立运营,进入出售阶段。
剥离这部分业务是联合利华基于自身发展方向的判断。虽然茶类业务在中国等市场还处于上升势头,但联合利华在全球范围面对的压力在不断增大,发达市场消费人群对于英式红茶的需求在下降(而红茶在 ekaterra 整个茶业务中占比很高),疲软的股价也加速了联合利华做出行动。
按照联合利华 CEO Alan Jope 的规划,未来公司将专注于健康食品(比如植物基食品)和美容类领域。剥离掉增长缓慢的茶业务,套现离场,这在 Alan Jope 看来是“进一步的进步”,他表示“要向着更有成长空间的领域发展”。
< class="pgc-img">>茶叶业务并不是联合利华的主力军,这家在1929年由荷兰Margarine Unie人造奶油公司和英国Lever Brothers香皂公司合并而来的公司,早已成为全球日化及食品巨头。难以在红茶市场有所突破的联合利华,将专注在食品、营养、美容等效益增长更快的领域。
当然,这不是联合利华第一次将旗下业务卖给PE巨头。早在2018年,联合利华将旗下增长较慢的人造黄油和涂抹酱业务出售给了另一PE豪门KKR,售价80亿美元——出售原因与今天的Ekaterra如出一辙。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售Ekaterra之前,联合利华的中国茶业务早已启动了“独立”计划,主要是完善团队组织架构,以便接手各项业务。
在中国茶包市场,立顿占据重要一席:根据尼尔森的数据,2019年,在线下渠道非草本茶的茶包市场中,立顿占超过七成的份额。
近年来,各种消费品牌在中国市场层出不穷,其中也包含不少茶包类饮品,例如CHALI茶里、让茶、茶小空等,就连喜茶、奈雪、茶颜悦色等新茶饮品牌也推出了茶包产品。所以,被CVC资本买下的立顿母公司,在中国市场正面临不少新对手。
顿,世界第一袋泡红茶巨头。
中国茶客眼中的笑话,中国茶企眼中的神话。
终究,难掩江河日下的窘境,被母公司卖掉。然而,立顿只是一个缩影,真正的西方茶饮大衰败,现在才开始。
< class="pgc-img">>- 01 -
红茶巨头的高光
“你的心脏每跳动一次,就有1252杯立顿热茶被饮用,119罐立顿冰红茶被消费。立顿一年的茶叶净销量,相当于1.4万头成年非洲象的体重。”
这就是立顿巅峰时候的实力。在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建立原料中心,在英国拼出一年四季相似的口感。
一个不产茶的立顿,把袋泡红茶事业做到全球第一,不得不承认,立顿缔造了传奇。
< class="pgc-img">>1890年,汤姆森立顿在英国推出立顿红茶。两年之后,站在英国工业革命下的风口上,率先在芝加哥开了分店。开始了全球扩张,逐渐把品牌卖到全世界。
80年之后的1972年,立顿被全球快消巨头联合利华收购,搭上零售的顺风车,开始了快速的扩张之路。
< class="pgc-img">>1992年,立顿进入中国。然而,面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和卖茶人津津乐道的茶故事,立顿不屑一顾:
茶叶没那么复杂,不管什么茶,对消费者来说,茶就是一杯健康的饮料,把茶做得卫生、干净、实惠就好。
依旧打着创始之初的口号“从茶园直接进入茶杯的好茶”。说得通俗点就是:原生态+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国内茶叶看着立顿也很不爽,袋泡的家伙,你也配叫茶,不讲茶文化、不讲故事也能卖出去。垃圾货。
< class="pgc-img">>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立顿的营销,的确甩出国内茶叶几条街。最具代表的就是,早在1989年,请了当时年轻人的偶像的周HJ为立顿代言。
借着改开的春风,趁着国人对外来文化的追捧。当时的白领,多以喝立顿为荣。短短数年,立顿就做出了中国茶包销量第一的业绩。
并且,之后很多年,在华业绩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那时候的立顿,可谓是风华正茂。
< class="pgc-img">>以至于2008年,发生了中国茶企至今还念叨的事。新华社记者发表了一篇《七万家中国茶企不敌立顿》的文章,在茶行业引起了较大反响。
2007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298.8亿元。然而,立顿一个企业,在全球一年就卖了230亿。
当时的中国茶企,仰望着强大的立顿,只能无奈地叹息。自此,有了7万中国茶企不如立顿的魔咒。
< class="pgc-img">>然而,被捧到高处的立顿有点飘了。2012年,立顿曝出9种农残超标的新闻:立顿的绿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袋泡茶,均含有禁用农药灭多威。
那几年,食品安全的风口浪尖,立顿用农药也就算了,居然还隐瞒不报,玩中西方双标。一个农残,一个隐瞒,一个双标。终究还是盎撒家的茶企,只对钱有感情,对中国人没有感情。作死的路上,搞得自己节操碎了一地。
< class="pgc-img">>当人们再次关注立顿的时候,是2019年11月,网上传出联合利华要卖掉立顿的消息。联合利华赶紧出来辟谣。
2020年1月,联合利华又说,要看立顿的业绩,才决定卖不卖。到了8月,终于下定决心,剥离印度和印尼之外的茶业务。
终于,2021年11月19日,快消巨头联合利华宣布:将以45亿欧元(约327亿人民币)的价格,将其全球茶业务打包卖给PE巨头——CVC资本。立顿也在其中。
万物皆有周期,没有永远不败的茶企,只有时代的茶企。
百年红茶巨头,终于沦落到被打包出售。
< class="pgc-img">>- 02 -
生产力的角逐
无论你我,还是立顿茶企,都在时代的潮流中。
时代强盛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角逐。立顿,依托工业革命的先进生产力机械化走向强大。也必然在生产力被反超时,走向衰落。
< class="pgc-img">>茶叶,奢侈品
当中国生产力在世界前列的时候。
茶叶、丝绸、瓷器是世界三大奢侈品,欧洲贵族,以玩中国三大件为荣。
欧洲男人冒着被砍的危险,跑到南美洲逼着当地人挖矿,抢来的白银,都源源不断地运来买中国的茶叶。
茶叶,为明清两代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也奠定了白银成为法定货币的基础。
< class="pgc-img">>工业革命的冲击
近代,当西方生产力超过中国的时候。
1849-1853年,英国人罗伯特福琼把茶叶偷盗出中国,在印度种植。20年后,大吉岭红茶出世。
英国人把工业革命的成果机械化,用在茶叶这个奢侈品上。立顿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
过去百余年,立顿为代表的机械化茶企把中国茶叶远远甩在身后,本质上,是机械化对中国传统手工制茶形成了生产力的代差。
< class="pgc-img">>茶叶原料被偷走,制茶生产力形成了代差,西方绕开中国茶叶供应链,中国茶叶出口一落千丈。
《申报》等主流媒体曾呼吁中国茶叶也实行机械化。茶叶从业者也为振兴中国茶叶而努力。
1896年,福州焙茶公司,即福州机器造茶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公司形势的机械化茶企。
< class="pgc-img">>那个时代的茶人,做出了努力,他们尽力了。然而,中国茶叶依旧被西方机械化制茶打得一败涂地。
毕竟,一块钢板,一颗螺丝钉都考验着一个国家工业实力。没有工业基础的大清,去找外国人买制茶设备,不但贵,还不卖给你先进的,也不会卖太多给你。
那个时代的中国茶人,不是输给了某个人,而是输给了时代,输给了以机械化为代表的的先进生产力。
< class="pgc-img">>在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就意味着:
手握世界第一奢侈品茶叶的中国,守不住这个最赚钱的财富了。
因为,最赚钱的行业,总会向生产力水平高的地方转移。
只是,茶叶大盗的手段,太过拙劣了。
< class="pgc-img">>当生产力水平重回巅峰
一杯茶,产业的角逐,产业的背后,是生产力的较量。
20年前,我们从纺织业做起。给发达国家做衣服,一件衣服挣几美分,硬是用汗水和勤劳换来了最基础的原始积累。
然而,又用市场换技术,依靠家电等轻工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了钱,买重工业设备,虽然有点落后,但以此为基础研究,也少走了很多弯路,我们有了重工业体系。
我们吃下了最全工业体系,积累了技术,才有了今天在尖端领域的冲刺。局部领域,我们还落后,但整体而言,中国生产力已经超过西方。
< class="pgc-img">>生产力反超,作用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就是这一领域,本土企业开始崛起,西方企业走向衰落(各行各业都是这样)。
比如茶,2007年,立顿创造230亿财富,而整个中国茶产业,只创造了298.8亿元的财富。
但是,到2021年,立顿仍然是230亿的销量。而2021年的中国茶产业,全国干毛茶内销额就达到了3120亿元。立顿还是当年的立顿,中国茶叶,却增长了十几倍。
< class="pgc-img">>正如同近代中国,生产力被西方超越的时候,茶叶被偷盗出国。生产力继续发展,外溢到茶行业,中国茶产业必然进一步壮大,立顿为代表茶叶市场,还会被进一步压缩。
或许,我们真有可能夺回被英国人抢走百余年的世界茶叶定价权。
天道有轮回。历史,他饶过谁。
< class="pgc-img">>写在最后:
一杯饮料,文明的冲突。
普洱茶,乃至中国茶,与葡萄酒,有太多的相似。
然而,目前,茶产业的发展,却没有葡萄酒那么成熟。于是,茶行业有人探索:普洱茶学习葡萄酒分级,普洱茶学葡萄酒的标准化。
< class="pgc-img">>这是茶行业从业者对茶产业发展的有益探索,茶行业有这类关心产业发展的人,难能可贵。
然而,一切商业的繁荣,都是生产力外溢的结果。中国茶产业,根本没必要模仿谁。
< class="pgc-img">>生产力带来的文化溢价
古代,中国生产力超过西方的时候,中国茶叶是西方的奢侈品。
当西方工业文明的生产力超过东方农业文明的时候,中国茶叶衰落,西方机械化制茶崛起,西方本土的葡萄酒成为东方人眼中的奢侈品。
如今,中国人对西方红酒的追捧,就像明清时代,西方人对中国茶叶的期盼一样。
当中国生产力重新超过西方的时候,西方葡萄酒的好日子、奢侈品也就到头了。所谓奢侈品包、红酒,未来都将中国市场逐渐衰落下去。
< class="pgc-img">>终有一天,中国茶叶、要么茶文化,要么深加工等科技领域,要么其它茶领域,必然又对西方形成吊打。
经济是一个整体,茶只是其中的一个循环。生产力发展,创造大量的工业品赚到钱,赚到钱的人才会产生消费,带动消费业的发展,这样一环带一环,大家都有钱了,才会喝杯好茶。
我们要做的,不是模仿葡萄酒,模仿阿猫阿狗,而是立足于自己的需求,立足服务好国内茶客,等时机到来,再用先进的生产力对外国茶叶形成吊打。
< class="pgc-img">>文化自信
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必然是文化自信。
正如今日之中华,大街上随时能看到唐制、明制汉服,越来越多的人抛弃葡萄酒,静下心来品味一杯中国茶。
汉服的盛行,茶文化走向繁荣,都是生产力发展之后,文化自信的表现。
未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中国茶叶的美好。
< class="pgc-img">>那一天,已经不再遥远。你我皆处于时代之中,
凌云壮志,不负芳华。一杯茶,敬未来可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杯茶,敬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