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子口张老二凉粉的不老神话
洞子口张老二凉粉店,开在文殊院大门的斜对面,已经在这里经营半个多世纪了,从没有挪过窝。这家店每天都会迎来几个高峰期,进店吃凉粉的人总是如潮水般涌进退出,这当中既有去文殊院烧香拜佛的老婆婆,也有三三两两逛文殊坊的妙龄女郎。
凉粉称得上是一种很草根的市井小吃了,直到今天,成都街头专卖凉粉的小店还有不少,和张老二凉粉招牌相近的,还有洞子口张凉粉和洞子口张老五凉粉,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对此好像本地人并不怎么关心,即使想当然地认为张家人善做凉粉,也不伤大雅,对食客来说,好吃才是硬道理。
张老二凉粉不只是店铺老,其经营的方式仍保持着以前国营饭店的做派。比如顾客吃之前都得先买票,这票据是一种相当有“历史感”的纸片,上面写着品名和价格。买好票以后,大部分时间都得自己到窗口去端,遇到饭口时间或节假日,收银台和窗口前面都会排很长的队。
在操作间里,装好碗的凉粉、凉面排成了一排、摞得也老高。里面忙碌的工作人员,大都一脸沧桑,和这家老店一样有“历史感”,不过他们每一个人的动作都相当娴熟,像极了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一手端碗,另一只手执勺,如蜻蜓点水般地在那一排调料盆里挥动,几秒钟的时间,一碗凉粉便从窗口递到了客人手上。
张老二凉粉店的凉粉品类颇多,有用豌豆做的白凉粉和黄凉粉,也有用米浆做的米凉粉。豌豆凉粉有切成条状的,也有用工具刮成条状的——俗称旋子凉粉。米凉粉也切成了两种形状,方形的米凉粉丁是煮着吃的,而块状的米凉粉则是拌着吃的。
条状的豌豆凉粉里边所加调料比较多,有一种是事先炒制好的酱料,比较黏稠。豌豆凉粉本身无味,也不甚入味,有了这种酱料的辅佐,吃起也滋味十足。旋子凉粉显得柔弱无骨、晶莹剔透,可是淋入了红油和酱油后,其色泽让人光是看一眼就暗吞口水。
米浆里面要加碱才能凝结成米凉粉,而掌握加碱量自然是制作凉粉的关键,加多了碱味会太重,而加得过少的话,凉粉又会太嫩没筋力。我以前不太喜欢吃米凉粉,因为很难遇到能把握准用碱量的师傅。可是这次在张老二凉粉店,我却连吃了两大碗米凉粉——不仅吃不出明显的碱味,而且口感也恰到好处。不管是煮的米凉粉,还凉拌的米凉粉,都加了一种炒过的豆豉泥,另外还要加葱花、芹菜叶等辅佐,因此吃到嘴里感觉特别香。
如今的张老二凉粉店,除了凉粉这个主打产品,抄手、水饺、凉面、甜水面、担担面等也是照卖不误。这其中,甜水面的名头甚至还一度高过了当家的凉粉。曾经红火一时的成都“牙尖帮”,几年前唱过一首叫《成都好吃嘴》的歌,曲调翻唱自林俊杰的《江南》,而歌词写的却是成都的一些小吃:“华兴街的麻辣烫,锅锅端了还在香;多半只有三河场,才买得到正宗绞绞糖;文殊院旁边甜水面,还只是卖两块五一碗;马鞍路建工电影院,肥肠粉加节子不要钱……”
“文殊院旁边甜水面”,指的就是张老二凉粉店里的甜水面。“肥肠粉加节子不要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张老二”的甜水面也涨价了,唯一不变的,只有甜水面那甜咸辣兼具的味道,以及嚼起来弹牙的筋道口感。甜水面比筷子头还粗,俗称“棍棍面”,嚼起来特别筋道,刚入口时微微有点甜,大口咀嚼时却嚼越辣。这甜中带辣、辣中带香的味道,实在是让人难忘。柔软细嫩的凉粉与硬朗弹韧的甜水面,一如柔媚少女,一如阳刚少年,这一男一女的阴阳搭配,演绎了着张老二凉粉半个多世纪的不老神话。
甜水面是小吃中的“男子汉”,面条较粗,筋道耐嚼。甜水面主要突出甜味,而且还要巧妙地借助陈醋的酸,同时辅以姜、蒜汁的香和红油的辣。
甜水面都是由店家手工制作,在揉和面团时,必须加一点盐以增加筋力。注意,面团不能揉得过干过硬,揉好后还要用湿布盖住放置一会儿。面团擀成厚面片以后,再切成筷子头粗细的长条。
面条切好后,需用双手稍抻一下,再投入沸水锅里,煮至刚熟就捞出来,拌上一点生菜油,然后放筲箕里晾冷(可用风扇帮助降温)。晾好的面条分装在碗里,售卖前现淋调好的酱汁。
微信平台:四川烹饪杂志 微信号:scprweixin
今日头条:四川烹饪杂志
搜狐新闻媒体平台:四川烹饪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