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君说
最近一两星期以来,广州经历了暴雨+暴晒“循环播放”的天气。有新闻报道指,市内有医院急诊科近期就诊量有明显增加。许多人虽然没到要看急诊的程度,在湿热天气里也感到浑身不适。
广州市中医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中药师王小英认为,“湿”是许多皮肤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夏季雨水多,易导致皮肤病,所以说夏季是皮炎、湿疹、痘痘等皮肤病的高发期。
在各种药食同源的煲汤食材中,常用的土茯苓就是一味很好的祛湿药,怎么煲?汤方有约君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
土茯苓
祛湿热,利筋骨
早在明代期间,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就已把土茯苓记录其中,指其可以“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痈肿。解汞粉、银朱毒”。清代的《本草再新》,亦指土茯苓可以“祛湿热,利筋骨”。
至于现行的《中国药典》,则指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肝、胃经,除湿,解毒,通利关节之效;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芈月传》里土茯苓曾被芈月拿来解毒
王小英提醒,土茯苓虽然是一味很好的祛湿药,但使用时也需要注意。比如,肝肾阴亏而无湿者,是忌用土茯苓的;而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者,也不宜大量长期服用土茯苓。
另外,古书记载,服土茯苓期间忌饮茶,因饮茶能致脱发,使用时也应该注意。
土茯苓
如何选择好的土茯苓呢?王小英表示,土茯苓以外表红褐色,内色微红,质坚实,断面筋少粉足者为佳。若是土茯苓片,则以片薄、整齐、筋少粉足者为上。
她还向大家介绍了一道美味鲜甜的土茯苓汤,很适合现在的天气饮用。
土茯苓排骨薏仁鲫鱼汤
材料:干土茯苓片10克(或鲜土茯苓250克)、排骨350克、薏仁30克、鲫鱼1条(约250克)、蜜枣2个、姜片2片。
做法:把鲫鱼洗净煎至微金黄色;土茯苓、薏仁洗干净,浸泡15分钟待用;如果是鲜土茯苓,洗净切片即可;排骨洗净飞水;水沸后把所有材料入锅,煮开后慢火煮2小时左右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袪湿
一款不够喝?
有约君还搜罗了几款土茯苓汤谱——
五指毛桃土茯苓炖瘦肉汤
材料:五指毛桃根和土茯苓各100克,瘦肉1斤,陈皮5克,盐少许。
做法:五指毛桃根和土茯苓洗净后浸泡片刻;瘦肉洗净切成块,汆水捞起备用;用汤煲煮水,沸开后加入所有食材,武火煮10分钟再转文火煲一两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祛湿,益气健脾。
土茯苓绿豆煲鸭汤
材料:土茯苓30克、绿豆50克、光鸭1只、生姜3片。
做法:土茯苓、绿豆洗净,稍浸泡;光鸭洗净,去内脏和尾部,如嫌汤肥腻可撕去鸭皮。然后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先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3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鸭可捞起,切为块状拌酱油佐餐用。
功效:清热祛湿,男女老少皆宜。
祛湿代茶饮
五指毛桃20~30g,土茯苓20~30g,炒白扁豆10~20g,可健脾益气,化湿祛浊。
看到这里,
是否已经打算出发去买回食材,
今晚煲一煲土茯苓汤
祛一祛湿呢?
慢着!
不耐心看完下面这部分,
当心会买错哦!
注意!
土茯苓易与菝葜、粉萆薢混淆
王小英表示,市场上还有菝葜(bá qiā)(又叫金刚头)和粉萆薢(bì xiè)这两种中药,很容易与土茯苓混淆,但是三者的功效有区别,购买时要多加分辨:
土茯苓
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灰褐,凹凸不平,质坚硬。
在菜市场可以买到的通常是刮了皮的新鲜土茯苓,或者是刮皮、切片后的土茯苓片。
刮皮土茯苓
而在药材市场或药店、药房买到的,往往是切片后干燥的土茯苓片,切面为类白色至淡红棕色,折断时有粉尘飞扬,用水湿润后有粘滑感,粉末淡棕色,气微,味微甘涩且偏于味苦。
功效:清热除湿解毒,通利关节。
菝葜
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或弯曲扁柱形,有结节状隆起,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具圆锥状突起的茎基痕,并残留坚硬的刺状须根残基或细根。
菝葜
质坚硬,难折断,断面呈棕黄色或红棕色,纤维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和多数小亮点。切片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整齐,切面呈粗纤维性;质硬,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苦、涩。
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解毒散瘀。
粉萆薢
来源于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整齐,略翻卷,大小不一。残存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有时可见残留的茎枯萎疤痕及纤细须根。
粉萆薢
表面黄白色,平坦细腻,近边处有不明显的棕色环纹(内皮层环),具有不规则的黄色筋脉点或脉纹(维管束),对光照视,极为显著;质松脆,有弹性,易折断,有粉尘散出;气微,味辛,微苦。
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说到这里,
也许有些祛湿汤“老司机”会问了,
这些土伏苓汤是什么人都适合喝吗?
当然也不是这样了~
有约君温馨提醒——
祛湿前,要先分清寒热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刘凤斌教授认为,要通过饮食祛湿,首先要辨别湿证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湿重者多见两类,一是寒湿,二是湿热:
寒湿,这样吃
这类人平素多喜欢吃凉食,如喝冰饮,吃雪糕等。
表现:舌质淡,舌苔白;怕冷,吃凉食,受凉后容易腹张、拉肚子;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容易疲倦,严重的可出现浮肿,如手脚肿、眼泡肿。
适宜食材:煲汤、炒菜时,适宜加入温性的姜片、花椒、陈皮、砂仁,能起到苦温燥湿的作用。寒湿者往往还存在脾胃虚寒,可适当加一些健脾的药材,如茯苓、淮山、党参。
常见的祛寒湿汤,包括太子参茯苓陈皮排骨汤、扁豆茯苓猪骨汤等。
调理方:生姜20克、党参10克、砂仁6克、陈皮5克,一起熬煮。
不宜:对寒湿者来说,鸡骨草、火炭母、土茯苓偏寒凉,会加重脾胃虚寒。脾虚,则水湿运化更不顺畅,加重湿邪内生。
热湿,这样吃
这类人平素多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品。
表现:口苦、口干,舌苔厚、黄,困倦乏力,老觉得睡不醒,咽部分泌物较多,大便不通畅、黏腻,精神烦躁。
湿热,还可以细分为三类:湿重于热,有一点口干,口苦不严重,舌苔腻而不黄;湿热并重,口干、口苦严重些,舌苔黄厚腻;热重于湿,特别口干,舌质红,苔黄而干,大便干结。
适宜食材:如果湿重于热,内热不严重,可用偏凉性的土茯苓、薏仁等煲汤,湿热并重甚或热重于湿的,可用偏寒性的绵茵陈、蒲公英、鸡骨草等。
常见的祛湿热汤,包括土茯苓粉葛冬瓜猪骨汤、薏仁白扁豆鸡脚汤、木棉花莲蓬薏米汤、绵茵陈鲫鱼汤等。
“清湿热的药材多偏凉,有时候人体未必能接受,可以适当加点陈皮。中医称之为‘引经药’。”刘凤斌教授说。
调理方:蒲公英、绵茵陈、火炭母和紫苏叶各30克,一起熬煮。
辨不清寒热的,这样吃
宜用性味比较平和的祛湿药材煲汤、煮粥,如芡实、白茯苓、扁豆、淮山。
调理方:四神汤:茯苓、淮山、莲子和芡实各20克左右,一起熬煮。
刘凤斌教授提醒:“一般来讲,所有祛湿方里,都可以加一些芳香化湿的药材,比如苏叶、藿香、佩兰、砂仁等。”
“这就好比。衣服湿透了,用火烤、加温总是不干,风一吹就干了,芳香化湿的药就相当于是风吹。”
最后,
有约君特别提醒——
运动也有助于激发人体阳气,让脾胃运化功能增强,减少体内水湿停滞。刘凤斌教授建议,运动化湿,可以选择慢跑、走路、练八段锦等中低等强度的运动。
运动排汗,也有助于祛除湿气,但出汗过多又未能及时擦干或及时更换衣服的话,也会招致感冒。不建议在夜间、清晨进行运动。这些时段雾气较重,容易祛湿不成反而招来外湿。
夏雨季,
来一碗袪湿汤吗?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伍仞 通讯员高三德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伍仞 通讯员高三德
部分内容整合自:中国家庭医生
图@视觉中国,部分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吴婉虹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出品
董秀兰:这3碗补脾养胃小汤水,专门针对脾胃虚弱、爱生病的孩子
冬季可谓是“易病季节”,每年一到冬天,由于气温的骤降,许多孩子都会出现感冒、咳嗽、发烧、积食等健康问题。整个冬季过去,孩子本应用于生长的能量都消耗在了疾病的恢复上,因此身高增长自然变得更加困难。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意味着只要孩子体内的正气足够强大,便能有效地抵御病毒的侵袭。
在宏韵中医出诊的董秀兰教授指出,预防孩子生病的关键不在于病后治疗,而在于孩子健康时,及时加强脾肺的调养,提升正气,从而让孩子不容易生病。
孩子脾胃虚弱,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正气也随之虚弱,使得身体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而生病。
那么,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调养脾胃呢?董教授为家长们分享了三款有益于健脾养肺、特别适合养胃气的汤水。
1.芡实茯苓排骨汤
食材:芡实15克、茯苓10克、排骨100克
做法:将芡实和茯苓洗净后浸泡半小时,排骨洗净焯水去腥。然后将芡实、茯苓和排骨一起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清水,小火慢炖约1.5小时,直到排骨熟透,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芡实可益肾固精、补脾止泻;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与排骨一同炖汤,不仅营养丰富,还能补充孩子所需的营养,同时调理脾胃,增强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减少因脾胃失和引起的湿气重、身体困倦等症状,提升孩子的体质。
2.小米南瓜糊
食材:小米30克、南瓜100克
做法:小米淘洗干净,南瓜去皮去籽切成小块。将小米和南瓜放入豆浆机中,加入适量清水,选择米糊功能,豆浆机工作完成后即可食用。
功效:小米具有健脾和胃、滋阴养血的功效;南瓜富含维生素和果胶,能保护胃黏膜、促进消化。这款小米南瓜糊口感细腻,适合孩子食用,有助于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帮助孩子更好地吸收营养,支持孩子的身高增长,减少生病的机会。
3.山药栗子粥
食材:山药50克、栗子30克、大米80克
做法:先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煮粥,山药去皮切块,栗子去皮切碎。待粥煮至半熟时,加入山药和栗子,继续煮至粥变浓稠。
功效:山药能健脾益胃、滋肾益精;栗子能健脾养胃、补肾强筋。与大米一起煮成的粥,口感香甜,可以有效增强脾胃的动力,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孩子因脾胃虚弱导致的挑食、厌食等问题,为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他们的生长发育。
(本文仅为知识分享和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务必及时就医,切勿私自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