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印度友人德福在西安经营的印度文化交流餐厅,如今也正好十个年头。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动感欢快的印度音乐从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传出,连外卖小哥在等餐的间隙,也忍不住跟着音乐舞动起来。
这里不仅仅提供美食,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今年46岁的印度人德福在西安定居十多年,不仅经营着五家印度文化交流餐厅和三家中餐厅,还参演了多部影视作品。
偶然到中国 因丝路结缘西安
印度调酒师现已拥有多家餐厅
德福来自印度北阿坎德邦,一个距离首都新德里200公里的地方。高中毕业后,德福离开家乡外出闯荡,2005年,正在一家餐厅做调酒师的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中国结缘。“我在一家餐厅做调酒师,有个常来的中国客人问我,如果你想去中国的话,可以来我们餐厅当服务员。”
“在印度工资算下来差不多五百元人民币,在中国能赚到一千多。”德福没有太多犹豫,便决定到中国发展。在此之前,他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多,仅有的一些印象,大多来自于平时看过的电影。“来到中国的那一刻,第一印象就被惊呆了,最早去的是深圳,不仅仅是高楼大厦,什么印度菜、泰国菜和各种西餐都有,追求美食已经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常态了。”
在震惊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德福也看到了机遇。他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不放过每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不论在什么岗位,我都会给我定一个目标,就是要做到比别人好。”五年间,他从服务员、领班、主管,一步步晋升到餐厅经理,工资也从一两千涨到了三四万。
2012年,已是一家跨国企业餐饮部总监的德福,决定自己创业。“我一来,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我想在这里生活下去。”德福在西安考察发现,虽然西餐在古城扎根已久,但是正宗印餐却寥寥无几。
“西安不仅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与印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小时候知道的第一个中国人,就是玄奘法师。在唐朝时,大唐西市就是对外交流的商贸中心,如今又聚集丝路沿线国家元素,这和我打造文化餐厅的想法很吻合。”从他的第一家印度餐厅“红堡”在大唐西市丝路风情街开张,到后来多家名为“琥珀宫”的印度餐厅问世,德福在装修、食材的选择上都严格要求。
各种香料与食物融合,造就了印度菜神秘而丰富的味道。“像玛莎拉烤鸡,就要用到十七种香料,其实如果我只放五种,大家可能也吃不出来,但是我想做的是印度有什么,这里也有什么。”德福告诉记者,餐厅的店长、主厨团队都来自印度,就连厚重的木雕大门,也是在印度淘得的古物,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俘获”顾客的心,不仅依靠纯正的印度风味,每到饭点,餐厅里都有演员进行歌舞表演,还会提供纱丽等印度民族服饰供顾客体验。“我希望大家在用餐过程中,能够通过美食和文化,更多地了解印度。”
互联网高速发展 良好的营商环境
外国友人如今已变为“西安本地人”
“前两年受到疫情影响,餐厅的经营状况不是很好,好在通过线上外卖接单,坚持了下来。”德福告诉记者,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不仅让德福的生活更加便利,也为他的事业发展带来红利。“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叫外卖,每天加起来有上百单,遇到下雨天气不好,外卖就占到营业额的一多半。”
“餐饮业的春天就快要到了,下个月初,我们还有一家新店在西安南郊开业。”回想起当初留在中国、在西安创业的决定,德福感慨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良好的营商环境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刚开业的时候,西安就有鼓励创业的政策。疫情期间,又减免了店铺租金、物业费等费用。”
德福的两个孩子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如今在大雁塔小学读书。“妻子带他们回印度不到两周,说孩子都不想待了,然后我跟孩子聊,孩子就开始哭了,说要回家,我说印度就是你们的家,孩子说不行,要回西安。对他们来说,西安是他们的家。”德福说,“孩子们的中文要比我好得多,相比印度菜,他们更喜欢吃西安的肉夹馍。”
在打理餐厅生意的同时,德福还有一个“电影梦”,餐厅墙壁上挂满了他参演的影视作品。“一个外国人想了解中国,必须要从西安开始。我希望能够成为印中沟通交流的桥梁,让两国的人们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美食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交流形式,就像我们餐厅的奶茶,茶叶源自中国,加入姜黄进行调制,又有了印度特色。”德福告诉记者,“我希望未来有机会,也能在印度开一家这种文化交流餐厅,让更多的印度人真正了解中国人民,了解中国。” 华商报记者 汤晓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