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看上去不大起眼的 300米左右的巷子却无时不飘散着各种美食的气息,路过蔡家街的时候,闻着味儿就会让你偷偷咽口水。说起蔡家街,不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路人甲都能给你指路,美食地标比任何标志性建筑、路名都来得直接。
●飞山街
地处商业繁华区和居民区的交界处,有着数不清的美食在等着你。丝娃娃,米汤饭,烤羊排…… 如果想要把这里的每家美食都吃个遍,也许一个月都轮不完一圈!
●外滩七公里
要说贵阳夜景最美的一条街,那一定是未来方舟的外滩七公里。独具特色的观光小火车、充满历史味道的轨道与站台、多彩绚烂的灯光、奢华的建筑……浪漫得一塌糊涂。除了美景之外,这里的美食也不少。晚上约上三五好友,来这里吃上一顿一定不会错。
南明区作为贵阳市的中心城区,大街小巷充满着历史的韵味,人文历史、深巷美食,往往就在不经意的一个回眸中。
●青云市集
青云市集位于南明区青云路,是在青云路灯饰广场(原贵阳市针织厂)的基础上重新规划修建,集餐饮、休闲娱乐、文创市集为一体,市集里聚集了上百家贵州本土特色小吃、网红店、贵阳老字号品牌和省内各类美食、娱乐潮玩。对老贵阳人来说青云市集的“深夜食堂”不仅是味蕾上的满足更是乡愁的承载物。
摄/王晓
●二七路小吃街
在这里你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美食。近400米的小吃街,100多家整齐划一的商铺。当然,贵州、贵阳的特色美食也在这里聚集。烤米皮、丝娃娃、香酥鸭都能在这里吃到。而且这里的小吃便宜又实惠,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就在这里恭候着五湖四海的吃货们前来“翻牌子”。
摄影/李钰
●花溪牛肉粉
是贵州的一道特色名小吃,以牛骨头作为炖汤底,由多种名贵中草药精心制作而成,正宗的花溪牛肉粉用雪白的米粉打底,在碗间盘根错节,黄白的酸莲花白、碧绿的小葱和芫荽(香菜)浮在油汤上,酱红的牛肉片肌理紧致,集鲜、香、酸为一体,汤鲜、肉嫩、米粉Q弹,吃过的人全都赞不绝口。
摄/王晓
没有人可以拒绝青岩古镇的卤猪脚!晶莹剔透,肥而不腻,软糯入味~据说,清末青岩人赵以炯赴京赶考,启程时,其母就为他卤制了一锅猪脚路上吃,结果赵以炯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因此,青岩人又称卤猪脚为“状元蹄”。
摄/吴丹
●糕粑稀饭
以藕粉做底,上面放上一个煮熟了的糕粑团,看上去煞是诱人。一般吃前先撒上些瓜子、芝麻、花生仁之类的配料,然后用勺子把糕粑捣碎,白白嫩嫩的糕粑滚满了调料,和在藕粉里一勺勺吃,口味甜糯,细滑无比。
这家店是名副其实的“豆腐”店,招牌菜“秘制烤豆腐”是不能错过的美食。表面上,他是一家放着音乐,调着饮品的小店。但其实,藏龙卧虎的是他家的烤肉和烤豆腐。导航搜索店铺名字就能找到!
本就是一个小方桌,中间一盆炭火,花溪烤豆腐就可以开始烤了。虽然是说花溪烤豆腐,但是其他美食也是可以烤的,比方说小鱼、五花肉、洋芋、小菜,小瓜、韭菜等等!一般都是边烤边吃,一般都是老板帮你烤,也支持自己烤,几个好友还可以可以喝点小啤酒,蘸着辣椒面,夏天的话,一下就开始吃的汗流不止了,不过这个气氛也活了起来。
所谓庖汤饭就是杀猪饭的意思。王岗庖汤饭以“三盘四碟八大碗”而远近闻名,也使得这里享有了“庖汤第一村”的美誉。“庖汤饭”标准的做法,最下层一般要垫生萝卜条,可以避免肉菜一加热就糊,吃一会儿后各种味道进入萝卜条里,让熟透了的萝卜条也变得非常美味。
一个开在新场镇的农家小店,开业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这儿的鱼都是现杀现做,店里的师傅在片鱼前会先放血只有经过这道特殊工序处理,才能片出晶莹剔透的鱼肉不留一点腥味。
●王幺孃老字号洋芋粑
洋芋粑界的老字号,当属王幺孃老字号洋芋粑,他家洋芋粑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而且不是由单一品种的土豆制作,而是混合了好几个品种,集中了各个品种之间的优势,弥补了相互之前的不足,强调纯天然,不加任何的淀粉。由于前期的整个制作过程比较耗时,所以每天限量200-300个,卖完就收。
●艳山红老奶粉
这是一家开了近40年的老店。和贵阳的老素粉不同,艳山红老奶粉使用的是米粉而非酸粉,标配是一勺肉末和一勺脆臊。她家的肉末和脆臊都是店里自己加工,煎蛋是用专门定做的砂锅,据说用砂锅煎蛋有特殊效果。
●陈家牛肉粉
这家牛肉粉在白云区有着超高的人气和口碑,开店近10年,虽然藏在深巷中,但已俘获了众多食客的味蕾,平时甚至有不少人专门开车过来吃碗粉,每天到中午一两点就售罄。
●阳关立交桥龙家泡椒猪脚粉/牛肉粉
猪脚肥而不腻、软烂入味,吃在嘴里也很Q弹。泡椒牛肉丁耐嚼、粉软硬适中,量真的超足。这是一家开了12年的老字号,很多人特意来拔草。(门口可以免费停车,建议你避开饭点来噢)
●吴铭怀旧火锅
虽然名称为“wuming”,但可不是那个“无名”哦!非但如此,还很有名。吴铭怀旧火锅创建于重庆,后总部移师成都,是一家誉满川蜀的火锅品牌。爽辣的麻香与厚重的牛油香气一起沸腾,辣而不燥,越煮越醇香。
堂食有序恢复,个人这样防护!
内容来源:贵阳市卫生健康局 贵阳日报及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扫码参与
着老百姓对餐饮外卖需求的与日俱增,以餐饮外卖为主的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风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观山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创新举措,将翠柳路与万象汇的网络餐饮店作为试点,实施“明厨亮灶”工程,通过安装“互联网+明厨亮灶”,打造“透明餐厅”,截至目前已有35户商家加入。
< class="pgc-img">网络餐饮店试点加工场所安装的摄像头
>据悉,“透明餐厅”通过安装“互联网+明厨亮灶”,在试点网络餐饮店加工场所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餐饮加工情况;同时,广大外卖消费者可在“饿了么”APP搜索栏输入“透明餐厅”,在“透明餐厅”活动页选择商家进入,随后在商家页面点击你想了解的“商家”,再点击“后厨直播”,进入“阳光厨房Live ”,点击播放即可观看后厨直播。
记者通过“饿了么”APP,随机打开两家商户的“透明餐厅”发现,实时直播画面清晰,后厨环境、制作流程一览无余,让食品安全“触手可及”。
消费者通过“透明餐厅”可实时观看后厨餐饮制作情况
>?作为首批参与“明厨亮灶”工程的商家大秦小宴店长王敏表示,通过“透明餐厅”,不仅对店内食品安全监管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同时消费者在外卖点餐时也能查看我们后厨的制餐情况,会避免一些矛盾纠纷,让食品安全“眼见为实”。
“此项工作实施以来,不仅让市民在选择部分外卖餐食时多一份保障和安心,也让辖区餐饮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更强,进一步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观山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监督管理科科长于子珍表示,接下来,该局将逐步扩大“透明餐厅”覆盖面,持续强化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让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延伸阅读:35户已加入“透明餐厅”的商家
作者: 丁伟鑫
州省民政厅厅长罗宁参与贵阳雨花斋义工服务。 黄蕾瑾 摄
中新网贵阳2月23日电 题:贵阳免费素食餐厅促全民公益互助平台多元化
作者 黄蕾瑾 袁超
俗语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有这样一家餐厅却在中国乃至海外坚持免费向公众提供素食午餐。这家特殊的免费餐厅名叫“雨花斋素食互助餐厅”。目前,在中国已有600多家雨花斋,台湾、香港、澳洲等地区也开设有雨花斋,名单仍在持续增加中。
“雨花斋”的发起人是浙江广安禅寺的前住持文全长老。2011年8月,年过八旬的文全长老拿出5万多元的积蓄筹办免费素食餐厅,在推广“拒绝杀戮、素食健康”理念的同时,帮助相对弱势的群体吃上免费又健康的饭菜。此后,北京、重庆、上海、广东、河南、山西、贵州等地先后开设雨花斋。
老人们在贵阳雨花斋免费用餐。 黄蕾瑾 摄
22日,贵州省民政厅厅长罗宁一行探访贵州首家雨花斋素食互助餐厅。在餐厅门口,两位义工站立两侧,当食客进门时,义工会九十度鞠躬,引导食客就座。上午10时许,餐厅里已经坐了百余名食客,多以老年人为主,餐桌上印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饭食之德》非常醒目。餐厅正前方的投影区正播放着弟子规的视频,一侧墙壁上,孔子像高挂当中,其余墙上,分别悬挂有“人生最快乐是行善”“感恩吃素”等书法。
中午11时至12时为用餐时间。就餐前,义工带领食客诵读感恩词——“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祖先慈悲智慧,感恩父母养育之恩……”随后,食客们依次排队就餐,由义工为食客盛四菜一汤。就餐期间,食客细嚼慢咽,绝少发出声音。
在雨花斋,义工与食客之间彼此以家人相称。“自己去买菜,最多一个菜,而在这个地方,是四菜一汤,还能让我打包回家。”对于孤寡老人蒋茂仪而言,这里不仅解决了他的用餐,更让在雨花斋找到了家的感觉。“这里的人对我都特别好,他们给我衣服、包包、生活用具,真的感恩他们。”
图为《雨花日志》,上面详细记录着贵阳雨花斋捐赠日志、每日菜谱、用餐人数、义工数、主厨姓名、用米量、用油量以及学习和分享纪要。 黄蕾瑾 摄
七旬老人陈培正是贵阳雨花斋发起人之一,据他介绍,雨花斋是一家非营利性、无交易性素食互助餐厅,其核心是“拒绝杀戮、没有交易、只有感恩”。餐厅、设备、食材全部是公众捐赠,平时由义工打理。陈培正说,雨花斋不仅是免费素食餐厅,还倡导“弘扬孝道,以孝治家,从我做起”的理念。
自2014年5月,贵州首家雨花斋在贵阳落地,短短两年多时间,贵州雨花斋已发展到10家,分布在贵阳、遵义、凯里、六盘水、金沙、大方、都匀等7个城市。至今,贵州10家免费互助餐厅已为贵州省鳏寡孤独、空巢、低保、高龄、特困老人和社会大众免费提供午餐60万余人次,贵阳雨花斋两个店已免费供餐32万余人次。仅以2017年1月为例,贵阳雨花斋水口寺社区店、中铁国际城店两个店共计免费供餐9492人,全月服务义工1262人次。
“这是一种善的力量、善的文化。”贵州省民政厅厅长罗宁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雨花斋已经成为一道体现城市精神文明的风景,也搭建起全民慈善的公益平台,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孝老爱亲的行动中来。
“我比较关心的是,它钱从哪里来,能不能坚持下去?”罗宁的疑问,在店长王懿靖的办公室里找到了答案。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本《雨花日志》,上面详细记录着捐赠日志、每日菜谱、用餐人数、义工数、主厨姓名、用米量、用油量以及学习和分享纪要。除了记录在册,慈善台账还定期公布至餐厅门口的公告栏和“贵阳雨花斋”的公众号上,接受公众监督。
王懿靖不仅是店长,更是全职义工,全家有5人在贵州雨花斋担任义工,她说:“希望通过雨花斋的平台,让我的孝道能够做得更圆满一点。”
类似免费素食餐厅的全民公益互助平台,正逐步在全球普及。记者了解到,诞生在西班牙的“分享冰箱”,倡导公众共享食物互助,目前已传播至香港、上海等多地的社区,被公众所认可;起源于伊朗的“友善之墙”,鼓励人们共享闲置衣物,帮助有需要的人,传播到广州、贵阳等地后,至今仍在持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