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餐饮行业积极倡导节约用餐 ,杜绝“舌尖浪费”,培树节俭新风尚——
光盘行动 从我做起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8月13日,记者在甘州区部分餐饮店内看到,店内的墙壁、餐桌上,关于“节俭养德,文明餐桌”“厉行节约、文明用餐”等文明用餐的标语牌、海报十分醒目。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就打包,“光盘”已成广大市民外出用餐的自觉行为。
在甘州区西贝粮仓火锅店记者看到,每个餐桌上都摆有文明用餐的桌牌。“客人点餐时,我们一般都会提醒控制点餐数量,以免吃不完造成浪费。”该店服务员陈娟说,她们会根据消费者的人数,提醒点多少份菜合适,现在这已经成为她们的职业习惯。
“近年来,随着市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文明点餐、理性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吃不完打包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我们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食品袋、食品盒,提醒消费者将适合的菜品打包,厉行节约。”西贝粮仓火锅店总经理李辉说。该店一直倡导顾客理性合理消费,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做到不浪费食物,消费者十分支持配合。他呼吁广大食客一定要理性点餐,不仅可以减少用餐成本,还可以从源头上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针对“节约”主题,酸辣嫂餐饮有限公司也有“自选动作”。针对几人用餐的情况,该餐饮公司推出“小份菜”菜品形式,并提醒消费者适量点餐、文明就餐、剩菜打包。同时,把节约行为贯穿到食材采购、后厨操作等各个环节,从“一菜一格”、免费提供打包服务等细节入手,避免食物浪费。“我们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全力落实文明餐桌服务措施,加大服务人员点菜培训,引导顾客按需点菜、按量取食,杜绝浪费。” 该餐饮公司负责人姚娜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现在到外面聚餐,吃完后如果还有剩余,我们都会选择打包带走。厉行节俭、反对浪费是每位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市民樊力敏说,节约已经是他们全家的自觉行动,“光盘”已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近年来,我们一直强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微信平台、电视等媒介,宣传文明用餐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用餐,俭以养德’的意识,引导市民形成互相监督的社会风气。同时,加强监督,要求全市餐饮经营单位必须印有宣传标语的指示牌等,并指导其做好‘光盘行动’、文明餐桌等相关工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万琪说。下一步,该局将持续深入普及公众餐桌文明知识,倡导节约用餐理念,把“俭以养德、俭以养性、俭以养身”的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中,在确保舌尖上安全的同时,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张掖日报融媒体记者 段晓梅 段新生
图源网络
平古镇风貌 (郑金富 摄)
黄氏大夫第外景 (郑金富 摄)
古镇中的木雕姓氏墙 (郑金富 摄)
一座悠悠古镇,居闽赣之要地,汇千载之纵横;
一方绵绵文脉,承盛开之琼花,绽万古之绚丽。
这里,就是被历史名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誉为古建筑“活化石”的邵武和平古镇。
黄氏大夫第、和平书院等数百座古老建筑,见证了时光的流转,镌刻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人文的瑰宝,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邵武市和平镇考察调研时,称赞这里是块“宝地”,叮嘱地方干部和群众要保护好古镇,并提出了“旅游兴镇”的设想,为古镇发展擘画了蓝图,让古镇的保护开发工作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21年有斗转星移,世事变幻;有人事如烟,岁月更迭。然而,21年更有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更有初心不改,久久为功;更有乘风逐浪,勇毅追梦;更有这座千年古镇蝶变后勃发的无限生机和当地群众齐声吟唱的幸福欢歌!
“和平古镇在福建省乃至全国来讲,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和平,古称“禾坪”,建镇始于唐朝,距今已1400多年,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这里在唐宋时期因贸易往来频繁而被称为“旧市街”,为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大量留存的明清建筑,让和平宛如一座历史博物馆,是闽北古民居群的典范;被誉为“福建第一街”的古街巷,还有丰富的民间工艺、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古镇曾经的繁华。
然而,岁月更迭,辉煌一时的和平,一度面临窘境,大批古民居古建筑年久失修,昔日喧闹的街巷日渐破败、萧条。
古镇,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么?不少有识之士为此心疼、为此叹惜。
希望,点燃于21年前那一个风和日暖的春天;新生,发端于那一次高瞻远瞩的寄语。一位尊贵客人的到来,让和平古镇翻开了新篇。
“那是2002年4月8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和平镇考察调研,对我们这里纯朴的民风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给予了高度评价,还叮嘱我们要做好规划,保护好古镇,搞好旅游开发。”时任和平镇镇长的章锦华回忆,“总书记当年的指示,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指引的方向,邵武市委市政府和和平镇党委政府理清思路,拉开了古镇保护开发的大幕。
当时,不少知名专家学者接连来到和平,通过考察调研和实地评估认为,和平古镇是迄今中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传统风貌价值高,开发大有可为。
保护开发,规划先行。
“和平是个好地方,规划也要做最好的。”章锦华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到处了解全国范围内最权威的专家,经过商议,一致把‘目标’定为上海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和李浈教授。”
阮仪三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城古镇保护,曾促成平遥、丽江、江南六镇等众多古城古镇保护,被誉为“古城保护神”“历史文化名城卫士”“城市文脉的守护者”。请他来规划,再合适不过。
可和平是闽北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藏在深闺人不识”,能不能得到阮仪三教授的垂青呢?大家心里都没底,结果也不出意外,起初阮仪三教授并没有接受邀请。“虽然阮仪三教授婉拒,但我们没有轻言放弃。在各方人士的帮助和推介下,几个月后,阮仪三教授终于答应到和平镇看一看。”章锦华说。
2002年9月,阮仪三教授来到和平镇。在和平的几天时间里,阮仪三教授走遍了镇里的每一幢古建筑,对古镇的重视和喜爱溢于言表。他说:“和平古镇在福建省乃至全国来讲,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镇拥有全国少有、保留数量最多的古民居群体,堪称古建筑的‘活化石’。”这次和平之行,打动了阮仪三教授,他欣然答应为和平古镇编制规划。
“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们特别兴奋,高兴了好几天。”章锦华笑着说。
从2002年10月起,阮仪三教授团队用了近9个月的时间,编制了《和平村传统古村落保护规划》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还对和平古村与周边村落的衔接进行了规划设计。
高质量的顶层设计,为和平古镇保护开发提供了“路径图”。自此,和平镇按照规划要求,“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统筹推进古镇保护开发建设,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2021年,和平镇又邀请李浈教授团队进行了新一轮规划论证、修编,划定核心区0.43平方公里,对核心区范围内199处古建筑全面摸底,开展“一户一档”“一户一册”建档立卡工作,按照文保单位、重点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进行分类分时修缮。
规划先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和平古镇保护开发由此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门谯楼这一片曾是古镇最繁华的‘黄金地段’,为了支持古镇的保护建设,政府和村民都做出了贡献”
从纸上谋划,到具体实践,随着各项保护措施的启动,各类难题也接踵而来。
最大的难题便是“搬”——古镇核心区里的村民自建房要拆除,部分具有文物及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民居也需要进行收储以便修缮。
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尊重村民的利益,对需要向外移居的村民,采取“先安置再搬迁”的办法,提前启动新村规划建设工作,帮助村民先把新房盖起来,并协调解决就业等实际困难,再指导他们搬离安置和开展修缮工作。
南门谯楼,和平古镇“福建第一街”的入口,也是古镇地标性建筑。城门两侧用鹅卵石垒成的明城墙,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古镇的沧桑——这里,也成了古镇保护建设的一个关键节点性工程。
“当时,南门谯楼前面是古镇最热闹的‘黄金地段’,商业繁荣。上世纪90年代,村民们相继在谯楼前建起了十多栋小洋楼,镇政府办公楼和宿舍也都在谯楼边上。”和平村支书李标辉说,“为了支持古镇的保护建设,政府和村民都作出了贡献。”
“根据规划,镇政府和工作人员的宿舍都要迁往别处。”章锦华说,政府搬迁并非小事,不仅有不同声音,而且缺少资金,“那时,有人质疑政府办公楼并非危楼,为什么要搬迁?也有人说,镇里没有专项资金,盖不了新的办公楼,往哪搬?”
面对种种困难,和平镇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在上级的支持下,坚决执行规划,将政府办公场所搬离原址,给古镇发展腾空间。
党委政府带头,给镇村干部群众作了表率。
“在古建筑收储和群众搬迁过程中,镇村干部分组入户做村民工作,村干部主动带头搬迁。”今年61岁的和平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建新是那时村里第一个搬迁的人,为此,他还和弟弟发生争吵,“当时我就说,这是为了村里发展办的好事,我是村书记,必须支持。”
作为村干部的李标辉也带头把家里300多平方米的自建房给拆了。他说:“那时,一栋老宅里少则几户,多则十几户,都是一个家族的。有些家族还为了搬迁的事召开家庭会议商量。因为得到大部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搬迁工作进展得很顺利。”
“谯楼前面的十多栋小洋楼中,村民周启如家的房子当时建得最好,有3层楼300多平方米,装修也花了不少钱。本来,我们还抱着被拒绝的想法上门做工作,没想到周启如十分支持,当即同意搬迁。其他楼栋的居民对搬迁也都没有意见,纷纷付诸行动。”说起当年的情景,李标辉仍十分感慨。
南门谯楼恢复了该有的原貌,古朴的村落穿越千年,开始从“沉睡”中醒来。
“能参与镇里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是一件幸运的事,我们像呵护眼睛一样爱护古镇”
古镇是会呼吸的历史。
行走在和平,宗族祠堂、古宅随处可见,整饬一新的黄氏大夫第、廖氏大夫第等古民居风采不输当年。原真性和完整性,是这座千年古镇的生命。
在和平戏院赏傩舞之韵,到和平书院感文化之美,在县丞署看清官断案,在古街上观“状元返乡”……如今,和平古镇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古镇的“还原”,离不开一群有匠心又有爱心的人。
根据现存古建筑的情况,和平镇坚持“量力而行、分门别类、轻重缓急”的原则,根据规划、财力和民意等情况,对古建筑群保护进行综合施策,形成了“分类保护、强化防护、常态巡护”的“三护”模式。
同时,为破解古民居保护缺乏传统能工巧匠的问题,当地还在李浈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组建了邵武市禾坪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将当地的工匠聚集到一起,专门从事古建筑修缮工作,土生土长的赖建平就是公司负责人。
“公司成立以来,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对核心区内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性和开发性修缮,保留了古镇原真形态。目前已成功修缮了70多栋古民居。”赖建平说。
和平书院是闽北地区最早的宗族学校,由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弃官归隐时创建。在这里,曾走出了137名进士。
和平书院虽不大,但原先也住着多户村民,搬迁出去后,如何恢复原貌就成了让赖建平寝食难安的一个问题。
“因为一场冰雹,书院屋顶受损厉害,我们就先在书院上方搭建一个钢棚,做好保护措施后再进行修缮。”赖建平介绍,“随后,在李浈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对书院内部的杂物进行清理,修缮时尽量不破坏现状和结构,尽可能恢复原貌。”
当时,冰雹把和平书院屋顶笔架的一角打坏了,赖建平和工匠们就仔细参照完好的另一角,一次次在地面做试验,几十次反复尝试后才成功,然后再爬上屋顶修复。“为了准确还原书院内部结构,大伙意见不一而争吵的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书院面积不大,可修复就花了大半年的时间。”
工匠们的精细与匠心随处可见。在北门斗井的修缮过程中,为了避免损坏,工匠们没有上大型机械,全靠人工,用了一周时间才完成;修缮东门谯楼屋顶时,为了不破坏原有的葫芦顶,工匠们像绣花一样,一根根修复檩条等破损构件。
“现在,我们对古建筑进行实时监测。和平是我们的家,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能参与镇里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是一件幸运的事,我们像呵护眼睛一样爱护古镇。”赖建平说。
20多年的时间里,和平的干部群众在这座历史文化名镇的厚重肌里中,描绘了一幅新时代的丹青画作。
和平镇党委书记熊立告诉记者,2002年以来,和平镇累计筹措、投入各类资金5.9亿元。“我们建立了古建入档、动态监测等保护体系,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资金保障,建立智慧消防管理系统等配套设施,以及政府、旅游公司、村民三方参与的协同保障,确保古镇保护有序推进。”
“这条老街,我走了几万遍,感觉它一直在变,也一直没变。变的是街景,不变的是情怀”
一条老街,就是一段历史。
早在唐天成年间,和平古镇里的和平街,就是闽北商埠集散中心之一。街中间由青石铺设,两边鹅卵石镶嵌其间,沿街店铺店门两边开设。如今,这条古街巷仍保留了“原汁原味”,古韵犹存,赢得“福建第一街”之称。
贯穿南北的和平街长约600米,其间穿插着近百条幽幽小巷,串起了数百栋历史悠久的明清古建筑。徜徉其间,不时可邂逅古镇跨越千年的气息。
“这条老街,我走了几万遍,感觉它一直在变,也一直没变。变的是街景,不变的是情怀。”说起古镇的变与不变,和平古镇导游、“金牌讲解员”黄学义满是感慨。
今年52岁的黄学义生于和平、长于和平,打小就与伙伴们在老街上追逐打闹,老街的一景一物、一砖一石,早已镌刻进他的脑海。
“2002年,古镇吹响了保护与发展的号角,成立旅游公司,我就是在那年放弃一家企业车间主任的工作,加入公司成为一名导游的。”黄学义说,成为导游后,为了提高讲解水平,除了自学外,他还经常跑到古镇文化长者家里讨教,并把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拿出来,供大家学习。
“和平古镇人才荟萃,上官均、黄清老、上官伯达、袁崇焕等历史名人都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和平人的骄傲。”
“聚奎塔的塔名是时任邵武知县的袁崇焕题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无可争议的袁崇焕真迹。”
“清乾隆三十四年,‘县丞署’建立,它保留了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比如大堂使用了两根金柱(俗称‘现柱’)和‘象鼻斗拱’。”
……
讲古宅、说历史、话民俗,他把和平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扬给五湖四海的朋友;谈古今、品美景、论名儒,他把和平古镇悠久的历史人文介绍给世界各地的旅人。
黄学义说,20多年来,和平镇对老街及古建筑的保护一直未停步,一栋栋古宅先后得以修缮维护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游览路线一直没有变,但是景点却在变好,体验项目也变多了,让游客的体验感更强了。”
“这么多年下来,我接待了很多旅游团队,每次带团讲解,都有不同的感悟;每次踏上古街,都有一种熟悉而新鲜的感觉在心里交织。”黄学义说,“一般团队的游览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要是遇到高校的专家团队,游览时间就会延长。因为我们这里被不少专家誉为古建筑保护的典范,他们特别喜欢研究这些,时常看着古建筑进入深思。”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千余年积淀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黄峭文化、书院文化、“孝”“廉”文化、非遗文化等,让和平古镇厚重而独特。
“政府大力推动古镇保护的同时,群众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也在逐步增强。我很高兴能为古镇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黄学义笑着说,因为心中对家乡充满热爱,他把微信名改成“古镇守望者”,“我希望更多有经历、有文化、有热爱、有责任的人一起来共同守护和平古镇。”
“旅游兴镇,为古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让更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盛夏的天亮得早,才四五点钟,天空就露出鱼肚白,古镇里的一切纯净得让人心旷神怡。
穿过南门谯楼,踏着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古街,在巷子深处,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豆神豆腐坊”内,早已热气蒸腾,豆腐坊第八代传人黄东华正在熬豆浆,豆香氤氲,令人垂涎。
“一块豆腐百年酵,一口咬下味百年。”一句当地民谣,唱出了和平游浆豆腐的特点。
作为和平游浆豆腐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今年42岁的黄东华在继承父亲黄孝廉老手艺的同时,还将传统制作技艺从后堂搬到前台,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令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现在,镇里有好几家做和平豆腐的店,游客有更多选择。而且,供销社情怀纪念馆里还有和平豆腐展示体验区,可以让游客更直观了解游浆豆腐制作过程。”黄东华说。
2021年,黄东华和镇里的几个伙伴一起创办黄福记食品有限公司,遵照传统工艺,制作鲜品豆腐和即食豆腐。“我会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和平豆腐的牌子更响。”
和平除了游浆豆腐外,包糍也同样美味,让来自广东的游客周承强赞叹不已:“这里的包糍很不错,吃起来味道特别棒!而且,这里的古建筑很有特色,一砖一木都保存得很完好。在古镇街头走走,感觉很惬意。”
“古镇旅游发展起来了,我家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时常要雇些工人帮忙,最多时一天卖出4000个包糍。而且,很多客人回去后,还会订购,我就通过快递发出去。”英姐古镇特色小吃店老板黄寿英笑着说。
越来越多的游客,日益显现活力的古镇,燃起了不少青年返乡创业的热情,民宿、餐饮、根艺等行业开始在镇里兴起。
在上海工作的危智诚看到家乡的变化后,毅然辞去工作返乡创业,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搞起了农家乐、稻鱼养殖、林下中药材种植,年收入超过100万元。他说:“家门口能创业、可致富,既幸福又温馨。”
“旅游兴镇,为古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让更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熊立说,和平镇牢记嘱托,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活古镇生命力。“我们围绕‘让建筑活起来、产业兴起来、产品带起来’的目标,先后邀请同济大学、省住建厅古镇业态运营专家,以及乌镇团队等对古镇业态进行商调,开展古建筑活化利用和旅游项目策划,不断丰富古镇业态,在以文促旅、以旅兴业中带动旅游发展,促进村民增收。”
和平丰富的古建资源,正在走向活化利用。颓圮的和平福兴店经修缮后,如今已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出和平枫岭窑烧制瓷器技艺,以及当地古法用竹造纸工艺。熊立介绍,“我们与闽台建筑师团队开发的十天茶宿、大众茶馆打茶里等,也是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
今年上半年,和平镇接待的游客量近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8%。预计今年可促进村财增收34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
“和平镇既有厚重的人文历史,也有优越的生态环境,这就是吸引我在这里创业的原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
在保护古镇、古街、古建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和平镇一方面在整体风貌上做文章,通过美化、花化、绿化、彩化等工程,扮靓古镇;另一方面在外围着力培育农旅、茶旅、体旅等新业态,推动旅游兴镇,让古镇的“静”与周边的“动”相得益彰。
经过20多年耕耘,和平古镇名声渐隆,近年来接连获得全域生态旅游小镇、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等金字招牌。
“和平古镇既有厚重的人文历史,也有优越的生态环境,这就是吸引我在这里创业的原因。”福建润身药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邵杰说,很早就听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曾到和平,并称赞和平是块“宝地”。“经过考察,发现和平的生态环境很适合中草药的种植,外加又是国家4A级景区,游客量大,不仅是很好的生产地,还拥有比较可观的消费群体。因此在2019年,我决定在和平创办润身药业。”
张邵杰说,润身药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打造全省唯一的一家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圃,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创办的种质资源圃,“现在,这个种质资源圃已保种800多个品种,1万多个样本。”
这几年,润身药业与和平村积极开展合作互动,探索“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打造“定制药园”。“企业提供订单、种源、品控、技术,占股30%,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占股70%,达到企业获利、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户增收的目的,目前已建立合作关系的合作社有13个,并辐射周边四个乡镇,带动和平村农户200多人增收80多人就业,带动村财增收6万元。”张邵杰说。
今年4月,数字邵武“元·和平”创新工程启动,项目利用数字技术,建设、展示和平古镇的古建筑等地域文化,还将计划打造“和平灵境”文旅IP,通过文化数字化和智慧旅游的探索,为和平古镇保护开发增添新动能。
变则通,通则达,新兴产业的引进为古镇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镇村环境建设勾勒出新时代小镇的美好图画,四通八达的道路将和平古镇带入时代的快车道。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千年岁月沉淀出的南武夷人文风韵,今日愈加醇厚雅致。处处充盈的“中国风、和平味、年轻态”,尽显新时代的和平“芳华”。
□本网记者 刘晖 卢国华 郑金富 通讯员 万琪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defaultNoSetting " id="js_content">务促就业·筑梦赢未来
——伊金霍洛旗
招贤助企·百场万岗招聘会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鄂尔多斯市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推动伊金霍洛旗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招工,强化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服务,畅通求职招聘渠道,拟决定举办伊金霍洛旗招贤助企·百场万岗人才周招聘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
服务促就业·筑梦赢未来
二、举办时间、地点
时间:2023年8月26日9:00
地点:伊金霍洛旗郡王府广场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共伊金霍洛旗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中共伊金霍洛旗委组织部
伊金霍洛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承办单位:
伊金霍洛旗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中心
伊金霍洛旗就业和社会保险事业中心
协办单位:
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人民政府
伊金霍洛旗总工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伊金霍洛旗委员会
伊金霍洛旗工商业联合会
伊金霍洛旗退役军人事务局
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人民政府
四、活动内容
现场招聘会:求职者可以与企业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的招聘需求和岗位要求,同时也可以留下自己的简历,提升应聘成功率。
直播带岗专区:直播间进行线上“直播带岗”活动。通过直播间互动交流,求职者可以就关心的岗位需求、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问题与企业负责人在线沟通,让就业触屏可及。
五、参会企业
1. 内蒙古恒欣利和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2. 榆林市银鑫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3. 伊金霍洛旗金鼎亨超市有限公司
4. 鄂尔多斯市鑫安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5. 内蒙古润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6. 内蒙古锦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7. 鄂尔多斯市伊克昭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8. 内蒙古恒裕欣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9. 兴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0.鄂尔多斯市鑫安基业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
11.兴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钢结构公司
12.伊金霍洛旗惠众现代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13.鄂尔多斯市雍贵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14.中煤科工智能储装技术有限公司
15.内蒙古万琪机械加工股份有限公司
16.鄂尔多斯市悦海温泉酒店
17.中原农业保险公司伊金霍洛旗支公司
18.伊金霍洛旗惠众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乌兰集团乌兰国际大酒店
20.内蒙古德荣连锁超市
21.鄂尔多斯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22.鄂尔多斯市兴生源煤炭集团
23.鄂尔多斯市天安传媒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24.鄂尔多斯市畅洋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25.鄂尔多斯市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
26.内蒙百川光热科技有限公司
27.鄂尔多斯市尚邦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28.鄂尔多斯市丰和正华文旅有限公司酒店分公司
29.中国平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伊金霍洛旗支公司
30.中屹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31.内蒙古和合连锁超市有限公司
32.内蒙古正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33.鄂尔多斯市伊美居商贸有限公司
34.鄂尔多斯市双岭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35.鄂尔多斯市圣地园生态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36.内蒙古汇能煤化工有限公司
37.伊旗妇幼保健院
38.伊旗宏扬飞龙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39.内蒙古优内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40.鄂尔多斯市美恩正和新材料有限公司
41.内蒙古中路华辰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鄂尔多斯分所
42.内蒙古顺丰速运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第一营业部
43.鄂尔多斯市蒙泰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44.星光华远酒店(原康巴什区恒信大酒店)
45.内蒙古东神煤炭有限公司
46.鄂尔多斯市万普膳坊食品有限公司
47.北京中电凯尔设施管理有限公司
48.伊金霍洛旗居然之家家居建材有限公司
49.内蒙古天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50.伊金霍洛旗锐创煤炭有限公司
51.皓天物业集团有限公司
52.北京新广视通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3.伊金霍洛旗丽景假日酒店有限公司
54.内蒙古乌兰现代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55.伊金霍洛旗蒙京中医医院
56.苏州中泰人力资源职介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
57.内蒙古朝乐蒙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58.鄂尔多斯市双满贵都国际酒店有限公司
59.伊金霍洛旗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60.内蒙古生态治理科技有限公司
61.鄂尔多斯市浩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62.鄂尔多斯市新六艺轮滑俱乐部
63.伊金霍洛旗政府投资项目代建中心
64.内蒙古百盛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65.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
66.鄂尔多斯市中致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67.鄂尔多斯市巨鼎供热有限责任公司
68.快乐小羊
69..榆林天安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70.鄂尔多斯市萃慧培训有限公司
71.内蒙古北知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伊金霍洛旗未来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73.香满楼农家宴
74.内蒙古星捷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75.鄂尔多斯市星天地实业有限公司
76.鄂尔多斯市星途汽车租赁有限公司
77.鄂尔多斯市星农供应链有限公司
78.鄂尔多斯市立新实业有限公司
79.内蒙古维邦物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80.伊金霍洛旗元圣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81.鄂尔多斯市肤小橙医疗美容有限责任公司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伊金霍洛旗金辉大厦506办公室
联系电话:0477-8691792
伊金霍洛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8月24日
▼
来源:伊金霍洛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校对:李荣
校审:王博阳
终审:郭紫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