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12月将抵达中山站。在那里,武汉商学院教师黄伟正翘首以待,等候一年来最大的一次补给。
距离中山站5000海里外的长城站,武汉商学院另一名教师戴涛11月22日正式登站,与已在此工作一年的毕业生张磊会合,开始他第三次的“极地大厨”生活。
10年,14名极地大厨,18人次接力往返南极。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武汉商学院师生与南极结下的不解之缘。“一个单位有这么多人去极地掌勺,在南极算是‘世界纪录’了。”该校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书记王辉亚称,仅副教授、中国烹饪大师就有7人,堪称南极最豪华餐饮管理团队。
汉产大厨见证极地餐饮之变
登上长城站的第二天,戴涛就熟练地在厨房忙碌起来。
“今天做了炸虾球、干烧鸭子、篙苞炒肉丝、土豆丝,还有一个酸汤肥牛。”11月24日早上9点,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上戴涛时,正是南极时间11月23日晚9点。他第三次重返极地,遇到了10年前的老熟人——当年负责站里发电设备的一个贵州人,念念不忘他烹制的湖北味。
2009年,戴涛第一次踏上南极,在中山站呆了555天;2015年,他在长城站呆了4个月;这一次重返长城站,预计要呆到明年12月。“南极半岛这边有很多国家的科考站,长城站算是最大的了,这几年变化不大。”他注意到,做烘焙的工具和原材齐全了很多,以前连奶油都没有,现在还有了做蛋糕用的巧克力酱。厨房里还新增了一套餐厨垃圾源头处理系设备,利用微生物菌株智能分解剩饭剩菜,而以往,不少垃圾是需要打包等待“雪龙号”带走的。
“仓库里最新鲜的蔬菜,是9月底从智利采购的土豆。”一上站,戴涛就和站里的另一名厨师——武汉商学院毕业生张磊一起,盘算了剩余的食材。肉食还算充裕,无土栽培蔬菜基地里的黄瓜、青椒等青菜,勉强可以保证一周一次的供应。“现在站里有28人,即将进入的度夏期就餐人数可能达50人,每天的物资消耗都要精确计算,包括一餐要用几棵白菜。”
与此同时,已在中山站呆了一年的武汉商学院教师黄伟,也在期盼“雪龙号”的补给到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12月份到站,据说是人最多的一次,有80多家单位的351人。”但只有他和另一名越冬厨师,一起负责站里将度夏的约200人的餐饮,压力不小。
南极挑厨师严格如招飞
“入选人员享受艰苦津贴,前往长城站约20万元,中山站约25万元。”2015年底,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8名南极考察站越冬后勤保障岗位预选队员,包括厨师、医生等岗位,一时应者如云,热线几乎每天都被打爆。
事实上,早在10年前,武汉商学院就已“揭榜”,先后有14人前往南极,负责多个科考站的餐饮管理,七成左右参与越冬,有3人在南极工作时间达到550天以上。
2008年,南极科考站首次面向全国招聘厨师。此前,基本从内部相关食堂抽调人员前往。“在极地做菜不仅考验技术,也是绝佳的实践机会,我们组织了多名师生报名。”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书记、中国烹饪大师王辉亚是该校首批前往南极的5人之一,对严格的选拔过程印象深刻。
在北京的体检不亚于空军招飞,他们在封闭环境中进行了一整天,身体查出任何小毛病都有可能被刷下去。大冬天,他们前往寒冷的黑龙江亚布力进行模拟训练,与世隔绝9天,进行体能测试、冬训和心理测试,甚至学习雪地宿营、野外生存训练、挖雪洞等技能。“很辛苦,很多以前没经历过。”此外,还要考验厨师的中西大餐、红白两案、甜点小吃等专业技能,随机抽签决定食材,4个小时内做出10道菜。
2009年,通过考核的王辉亚、徐康、戴涛、潘鼎、王骐等5名师生,参加了第26次南极科考,分别前往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掌管”餐饮管理。这是武汉商学院派往南极人员最多的一次,此后,每年的南极科考都在该校选择餐饮管理人员。“那时候的岗位津贴不高,一年下来只有六七万元钱,但是能去南极都觉得很光荣,要有吃苦奉献精神。”王辉亚说,在南极工作很平等,无论电工、医生、厨师还是机械师,待遇和吃穿用度都一样。
食材有限变着法子做美食
即将到来的12月是南极科考的“黄金期”,也是这片冰雪大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期。
根据天气,南极科考站分为“度夏”和“越冬”两个时段。度夏一般从11月到次年3月,上百位科考人员会抓紧好天气,上站从事各类科研活动;其他时间就是越冬期,室外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站里只留下维持日常运行的10多名越冬队员。“南极食物全靠外来运输,食材有限。”几乎每位“极地大厨”都将所长发挥到了极致。
食材大多靠“雪龙号”运来,基本上是一年一次。包括大白菜、包菜、洋葱、土豆等耐储存的蔬菜,苹果、梨子等耐放的水果,以及大量冰冻的鸡鸭鱼牛羊等肉类,偶尔会有飞机做少量蔬菜和水果的补给。“蔬菜最受欢迎,像大白菜经过一两个月的海上颠簸,有些已经腐烂,到了站里也是计划供应,哪怕只吃一片也觉得很幸福。”长城站离智利近,还能定期得到补给,曾在此做度夏厨师的徐康说,有次空运来了一批新鲜茄子,站里人吃起来像过年一样开心。
在南极做菜并不容易,除了一日三餐还有宵夜,平时是四菜一汤,遇到节假日或重要日子就要多做几个菜。“冷冻食材新鲜度差了很多,只能变着法子做,卤、烤、蒸、煮、油炸、红烧,能用的方法都用了。”戴涛告诉记者,他把排骨用卤水卤,做出来和羊排一样;冷冻久的猪蹄解冻后去骨,将肉腌制后风干,就是南方的腊肉;鸡翅蘸上酱料后蒸熟,又是另一番滋味。
如今,在大厨们的建议下,长城站和中山站都建起了无土培植蔬菜基地。新鲜的芹菜、小白菜、青椒、西红柿、香菜等数量虽不多,不用总吃脱水蔬菜了。
成国家定点极地厨师培养基地
身处南极,一切似乎变得困难起来。
前一天是九级大风加大雪,第二天却阳光明媚,反复无常的天气令南极生活变得“计划”性更强。“食品储藏库离厨房有百来米,遇到暴风雪,一人多高的雪封门,根本走不过去,计划好后每次扛一周的食物回来。”王辉亚告诉记者,一人多高的液化气坛子一月要用一罐,得提前计划找四五个人,帮忙从雪地里搬进来。
“相机随便咔嚓一张,都是不可多得的美景。”从中山站回来后,教师张晖怀念那里绚丽的极光,没有污染的冰雪与可爱的企鹅,却也难忘越冬时的孤寂生活。尤其是极夜期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太阳总在地平线下,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样子,所有户外活动都停止了,企鹅也去孵蛋了,每天面对的就是那十几个人以及固定的工作,非常考验心理素质。
“在极地生活,最大的敌人是枯燥和寂寞。”科考站里最大的消遣就是户外活动,爬山、滑雪、摄影,不能出门的日子就在站里打扑克牌、乒乓球等进行室内活动。徐康介绍,科考站里有暖气,网速也还不错,唱卡拉OK、做体育运动,还可以看提前下好的电影。长城站附近有十几个国家的科考站,互相之间会开着雪地车“串门”,还会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遇到盛大节日大家还会一起聚餐。
去年,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获评“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学校还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成立了南极科考后勤服务厨师培养基地,设计极地营养食谱、建立菜品生产标准。“这十年来,我们在南极开启了很多‘第一次’,楚菜早就成了极地家乡菜。”王辉亚骄傲的说。
楚天都市报记者 贺俊 通讯员 易先勇
天,本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武汉商学院校友曹崇运为“神舟十一号”研发航天食品的故事。其实,不光是在太空,远在南极科考队的厨房也飘着武汉的味道。
上个月,我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船从上海起航,武汉商学院2010级烹饪专业的毕业生胡鑫就跟随雪龙号前往南极,负责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越冬的餐饮后勤保障工作。自2008年以来,武汉商学院的师生们已连续7次奔赴南极,人数累计达13人。这些“南极料理人”中,副教授、中国烹饪大师就有6人,被称为南极“最豪华”的餐饮团队。
早在2014年,武汉商学院派出的教师方元法就参与了长城站无土蔬菜的培植,并让科考队员们吃上了新鲜的蔬菜,在此之前,新鲜蔬菜在地冻冰封的南极是“奢侈品”。
沔阳三蒸、武昌鱼、东坡肉、豆腐圆、武汉鸭脖、热干面……这些湖北人耳熟能详的美食,如今成了南极科考站的家常菜,甚至成了外国科考队员们念念不忘的美食。
2015年国庆节举行的首届南极美食节,41道菜中就有10多道湖北名菜。主导这次美食节的厨师,是该校2013届毕业生胡爽。
2016年的大年初一,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吃的是起源于湖北竹溪的竹溪蒸盆。
“其实每次接到任务,我们都考虑如何改善南极餐饮。”参加第26次南极科考的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王辉亚笑着告诉记者,自从他们那一批去过以后,队员们的“嘴都变刁了”,站长们都点着名要“汉产厨师”。
现在,“南极食谱”的制定已经纳入了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的科研课题。
本报记者李芳 通讯员朱棣文
追踪报道
南极科考站的饭桌上摆满武汉美食。
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日前,“雪龙”号、“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陆续出发,驶出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内基地码头,展开为期半年的科学考察任务,开启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科考征程。记者从中国东航获悉,该司已经连续22年为南极科考队提供餐食。
随科考队出征的部分东航食品员工在合影。中国东航供图
据悉,东航食品为科考队员们带去80多种精心准备的饭菜,其中,早中晚套餐56种、中西点心24种,以及“东航那碗面”“东航那杯茶”“东航那辣酱”“东航那卤味”等系列产品。东航大厨们为本批次南极科考队准备的每日食物供应量,达到早餐226千克、午餐366千克、点心168千克,有效保证科考队员日常生活的营养均衡。
由于南极的严峻条件和科考队员用餐的特殊性,只有严格的航空配餐标准,才能满足南极科考队的长期饮食要求。在22批次的保障中,东航大厨们从上海随船出发,从海上航程开始就参与餐饮服务。他们负责的工作,既有科考队的伙食烹饪供应,也有厨房设施设备的维护、年度食品原料与器具设备补给方案的制定、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与保管。
带上科考船的食材等。中国东航供图。
南大洋上,常年西风劲吹,卷起巨浪,还常常连续遭遇多个气旋,即使是每年走极地的船员们都难免晕船,对东航航食的师傅们来说更是严峻考验。为此,东航食品对于每批次南极科考后勤保障岗位的队员遴选,过程和标准都相当严苛,预选队员需通过极地中心组织的健康体检、心理测试、室内教育、冬季训练、技能选拔等,并且接受技术训练、高原适应性训练、冰裂缝自救和被救等项目的培训。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