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城,城里没有神,住了一群重庆人。男的很耿直,女的很巴适,火锅没有海椒他们从来不会吃……”这一首重庆小调,可谓唱出了重庆崽的心声。一提到重庆,很多人总会想到火锅,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重庆火锅跟码头的渊源。在今天的老街讲故事中,我们将为您讲述发生在老码头上的火锅往事,带您了解重庆火锅的由来。
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水运枢纽,两江环抱的特殊地形,让码头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老重庆影像志《老码头》中,曾经这样描述了一幅古重庆城的衍生发展景象:巴国故都,自古扼踞水路要冲。两江汇流,万民累居,商旅辐辏,百业兴旺。数千年来,由码头而集市,由集市而城池,开埠以来,遂为一大都市。依山为城,凭水而兴,江河码头,便成就了重庆的辉煌。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重庆码头老照片
明清时期,重庆的水上运输规模空前,商运也十分兴旺,此时的重庆,已经有了很多热闹的水码头。重庆开埠后,南来北往的货物都在重庆集散,当时还有大量的洋船,都停泊在“洋码头”,洋码头就是玄坛庙码头,在今天的南滨路一带。往来船只的货物都需要在码头上起卸,周边的许多农民为求温饱,养家糊口,从四面八方涌到山城闯码头,凭一身劳力肩挑背磨,将堆积如山的货物搬运进城,疏散到各地。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长江码头搬运工老照片
重庆本就气候潮湿,这些在江边讨生活的力夫们,更是常年泡在江中,挣的钱往往只够家里人糊口,但是他们在吃方面有着自己的智慧,例如纤夫在拉纤过程中,渴了就掬一捧江水喝,饿了累了也有“小零食”,他们在河边捡一些蚕豆大小的鹅卵石,洗过之后放到锅里和盐一起炒,石头沾上了盐味,乏了就拿出一粒放进嘴里,补充因为流汗失去的盐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码头力夫老照片
由于生活拮据,这些下力人往往舍不得花钱,总是会找一些便宜的东西用来果腹,别人吃猪肉,他们就吃猪杂碎,别人吃新鲜蔬菜,他们就捡烂菜帮子。当时沿江的一些屠宰场宰杀牛、羊等牲畜后,会把下水等东西扔到江里,这对下力人来说,却是丰盛的晚餐,这些难得的肉,被他们打捞起来,用石头架起一个锅,把洗干净了的下水和菜叶、杂碎煮在一起,为了让这些便宜的食物可口一些,他们会再加一些盐巴、辣椒、花椒,吃起来麻辣鲜香,便宜又可口,花椒跟辣椒吃下去还能去湿气。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码头工人围坐吃火锅漫画
大家围坐一起吃这一大锅菜,菜品都是捡来或者贱买来的,你凑一点,我凑一点,热腾腾的晚餐就煮好了,几口下肚,便能缓解一天的疲劳。这种码头上的大锅菜,便是“重庆火锅”的起源。重庆火锅诞生在码头上,是下力人最丰盛的晚餐,由于吃时围坐一圈,吃起来汗流浃背,符合重庆人热情、直爽的民风,因此这种吃法渐渐在街头巷尾流行起来。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旧重庆吃火锅
抗战初期,重庆的火锅遍地开花,除了一些简陋的小店,也不乏陈设雅致的高档火锅店。一些高档火锅店内,设了瓷面圆桌或方桌,每桌四人,桌面中央挖一个圆洞,放入泥水炉,卤汁多是用铜锅或铝锅盛放,装菜用的碟子是金边瓷盘。解放前,重庆的女子多穿长旗袍,坐着高凳才方便,因此不少的火锅店矮桌配着高凳,大家围坐一桌,埋头开怀大吃,也是一副有趣又经典的画面。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重庆火锅油碟
上世纪八十年代,火锅店里面的桌数都不多,很少有人单独烫一口锅的,“打组合镶起吃”在当时很流行。几家人围烫一口锅,锅里则放着九宫格,方便分隔菜品,也方便各认各的格子,一般是小桌四人,大桌八人,要坐满了喊堂倌来开火。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九宫格火锅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庆火锅更为普遍了。那时候的火锅又叫“三拖一、四拖二”,这里面的数字,是指菜的价格,荤菜三元素菜一元,就叫“三拖一”,荤菜四元素菜两元,就叫做“四拖二”。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三拖一”火锅小店
到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重庆火锅在制卤、食材、吃法和油碟方面都有了创新,火锅的吃法也走向多元化,有众人围坐的酣畅淋漓,也有一人一锅的小资情调。火锅的发展,也是巴渝文化随着时代变迁的侧面写照。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老重庆街头老照片
如今在码头上,你既看不到人挑肩扛,也听不见下力人的号子,老重庆的豪迈,也许在火锅店里,还能看到一些影子。重庆人爱吃火锅,从来不看季节,有时盛夏临锅,在炉火熏烤中汗流浃背,吃得起劲时,便脱掉上衣赤膊上阵。重庆人吃火锅的气吞山河之势,是其他地方的人无法相比的,这也正是古老巴民族勇武豪放性格和饮食文化心理的表现。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熬制火锅底料彩画
没有码头,也就没有如今的重庆,更不会有火辣的重庆火锅和重庆崽的泼辣直爽。悠悠岁月中,毛肚鲜香脆嫩,在红汤中起伏,鸭肠烫到打卷……巴渝饮食文化,合着这些菜品一起下锅,在时间烹煮中,历久弥香。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网络-老重庆火锅记忆
><>头故事—这家火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是一家成都老牌火锅,存在于成都的大街小巷。
< class="pgc-img">>【锅底】骨汤打底,辣味较淡却不失麻辣鲜香,适合口味比较清淡的朋友。清汤也有菌汤、大骨汤和番茄汤任你选择。
【一米鸭肠】足足一米长的鸭肠,涮着吃贼爽,入口吃起来又脆又嫩,根根爆爽,根本停不下口。
【红酒腰片】丝滑薄嫩的腰片在火辣辣的锅里涮上几下,再在干油碟里滚一圈,蘸上密密麻麻的干辣椒,入口麻辣鲜香,细腻多汁,不腥不膻也不粉味道简直不摆了。
【现炸酥肉】吃火锅必点!爽口不腻,外酥里嫩蘸上干海椒面真的是绝了。
【虾滑】仙气飘飘的虾滑软而不散,嫩有嚼性,虾肉的鲜美发挥的淋漓尽致。
【金牌牛黄喉】颜色较猪黄喉更黄,口感比猪黄喉更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以上就是给大家推荐的特色菜啦,赶紧约上小伙伴行动起来吧!
大家有什么推荐的美食在评论区留言,关注我带你吃遍成都~
><>者:李光福
< class="pgc-img">>火锅诞生由来已久,历经千年传承,深受民众喜爱,已经成为国人不可替代的一种饮食方式。
火锅已经最广泛地融入百姓生活,走进千家万户。那么,究竟是谁开创了火锅的先河?也许你天天吃着火锅,但你未必知道这些。
(一)古迹文物留下了火锅的雏形
在我国东部出土过一种叫鼎的文物,类似于现在的砂锅,专家考证据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具有火烧加热的痕迹,因此认定为那是火锅的最早雏形。简而言之,火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这种叫鼎的小铜器,上为锅状,中是炭炉,下有接灰盘,小巧便利,因有烟孔,推断为类似于当今的单人火锅。历经秦、汉、唐代的演变,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关于火锅的文字记载。
在现存文籍史料中,宋代有位著名的词人叫林洪,该人不仅是一位美食家,而且还喜欢把所吃过的美食记录下来,在他的一篇《拨霞供》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冬天游武夷山,捕获一只野兔,由于没有厨师会做。他们先腌制了一会,烧开了半锅水,然后拿着筷子,围着瓦缸,边吃边煮,算得上最早以火锅形式的文字记录了。
< class="pgc-img">>(二)皇帝寿宴开创了火锅的先河
清朝时期举办过四次千叟宴,乾隆举行过二次。在乾清宫前设宴,召集王公贵族、满汉大臣、各地老人赴宴超过千人。酒宴上,康熙做了一首七律《千叟宴》,从此清朝的历史上便留下了千叟宴的记载。按当时中国的版图、交通工具和道路状况来看,老人们不仅需要长途奔波,而且恰逢北方严寒,等宫女太监上齐菜后,已经冻成了冰。年迈的老人们,忍受着浑身的舟车疲惫,加之水土不服,还要坐在风寒交加的广场上,吃着冷菜,喝着热酒,结果可想而知。
在筹备乾隆六十大寿时,由当朝重臣和珅全权负责。他总结分析了历届寿宴,经奏请乾隆准许,首次在皇宫设置了火锅形式的宴会。每桌设置两口锅,待宫女太监上好菜后,锅中正好翻滚,终于吃上了热乎乎的菜肴。老人们在返回各自家乡后,将这种吃法发扬光大,以火锅形式的吃法便迅速在全国风靡一时。
< class="pgc-img">>(三)码头文化催生了火锅的新生
有人认为,码头文化催生了火锅,诞生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之地——重庆。这种说法与夫妻肺(废)片的诞生如出一辙,单凭字面意思,让人很难理解其中的渊源。据说在很早以前,长江与嘉陵江边常年生活着许多纤夫与“棒棒”,他们生活清贫,靠苦力为生。恰巧在岸边有一个屠宰场,可能局限于当时的烹饪技术,猪牛的内脏基本没人食用,于是丢弃在岸边。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迫于生计,他们捡回抛弃在岸边的猪牛内脏,在岸边用石头支起瓦罐,然后把内脏洗净切片,放于锅中炖煮。为了避其腥味,投入大量辣椒、花椒,加之时间仓促,他们边煮边吃,不仅没有生病,反而觉得味道鲜美。渐渐地,有人把这种吃法提升了档次,移进了室内,演变成了一种商业化,形成了今天的火锅。
火与锅的完美结合,便诞生了麻辣鲜香的火锅。当下,我们品尝到各式火锅的同时,只能感叹我们生活在多么伟大的国度。
< class="pgc-img">>【作者简介】李光福,绵阳市北川县人。人生不必太富有,独爱美文和美酒。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
推荐:
怎么理解明代曹学佺的对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红楼梦》里袭人夜谏真的是想谋个人的利益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