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在上班高峰期,上海市嘉定北地铁站附近,有这么一家店格外引人注意:店铺的招牌上写了大大的“一品鸡排”和“鲜润多茶饮”,但经营的商户实际售卖的却是山东杂粮煎饼。为什么招牌上的宣传图样和实际经营有如此大的差距?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这是一家分时租赁商铺,上午时段被出租给了山东杂粮煎饼的商户,下午时段则被租赁给了卖鸡排和茶饮的商户。同一家店,不同时段经营不同的内容,做到了“歇人不歇店”,而这样的经营模式在上海屡见不鲜。
有专家指出,虽然分时租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家的经营成本,提高店铺利用率,但依据现有法律规定,涉嫌违反一地一证要求,且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分时租赁商铺悄然兴起
《国际金融报》记者在58同城中搜索“临街商铺出租”,发现在上海杨浦区控江路附近有一家分时商铺的转让信息,分租中午和晚上时段,月租金4000元。
在上海地区以外,北京等地也能窥见这些商铺的身影。如朝阳区的某家餐饮店早中晚三个时段分别被承包给了不同的店家:一对夫妻从凌晨1点到上午11点间,制作包子蒸饺、鸡蛋米粥给上班族们;中午时分,这家店就会变成一家川菜馆子,客人络绎不绝;而到晚上,店面又会摇身一变,成为一家烧烤店。
这种分时租赁的经营模式并不仅限于餐饮行业,服装等行业均有涉及。一位上海地区的地产中介在和《国际金融报》记者交谈时提到,有一种商铺冬天卖羊毛衫,夏天卖凉鞋,按月缴纳租金,每月为年租金的1/12。这种商铺的灵活性很大,成本也比较低。
“这种商铺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在疫情冲击下,餐饮行业经营环境越来越严峻,在经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收入不断下滑,经营者面临的生存压力很大,而分时租赁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经营的弊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经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人员、北京张铁雁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祥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如是说。
对一些消费者而言,关于商铺的分时租赁可能并没太多在意。在他们看来,只要方便、吃得健康就行。
邓先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自己平时买早饭或者进行其他消费时,并不会去注意该商铺是否是分时租赁。“我主要图个方便和口味,看起来干净就行,不会去特别关注很多”。
存食品安全隐患
聚焦餐饮行业,当前这种分时租赁模式虽然对很多商家而言是“互利共赢”,但有可能涉及到食品安全纠纷问题。
今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屡见报端。而这种经营模式,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一位法律专业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时租赁经营模式是餐饮业态的新变化、新发展,确实起到降低商户运营成本,高效利用餐饮场所的积极作用。特别在疫情尚未完全结束,部分餐饮业仍受负面影响的当下,其对减轻小微商户经济负担,优化餐饮市场营商环境的利好作用更为明显。但不能回避的是,这种新经营模式隐藏着一些食品安全隐患,需要引起重视。
据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管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在此前的检查中发现最多的就是经营人员无健康证的问题,有的早餐经营人员甚至会用餐馆墙上张贴的服务人员健康证来蒙混过关。这种分时租赁、共享经营的模式由于实际经营人员难以控制,食品进货渠道也不统一,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大多只能找到餐馆本身,但由于实际经营者可能不同,会给消费者维权带来困难。
记者在美团生活类平台发现,上述嘉定北地铁站附近的分时租赁商铺虽把早餐时段租赁出去,但平台上只显示鸡排和奶茶的相关介绍,只有翻看评论后才会发现该店还有杂粮煎饼的早餐经营。
“某些分时租赁店铺在经营范围、权责关系、风险承担等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和模糊地带,容易造成法律纠纷。比较典型是,如销售的食品存在安全质量问题,就会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产生法律纠纷,因为实际经营者与登记经营者不一致,还会导致两者之间的责任承担以及如何承担的问题。再如,承租方滥用出租方的产品或服务品牌、商业信誉,使消费者陷入认识误区,让消费者对出租方产生信任危机,进而导致承租方与出租方之间的法律纠纷。有些纠纷甚至涉及到行政,或刑事责任,如租赁方出售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就需要承担行政处罚。达到一定标准或者情节的,则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上述法律专业人士指出,从食品安全保障角度,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有些承租方游离于行政监管之外,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难以保障,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必要的食品安全设备缺失,导致食品安全存在风险,给消费者的食用健康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或违反“一地一证”原则
上述法律人士告诉记者,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而《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第四条又规定,食品经营许可实行一地一证原则,即食品经营者在一个经营场所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当取得一个食品经营许可证,不能倒卖、出租、出借、转让。
张祥宇告诉记者,“实践中,承租方往往不具有从事食品经营的资质,其进行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挂靠经营’模式,该模式下,承租方与出租房均违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根据《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落实到具体执法层面,北京市春林律师事务所主任庞九林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营业执照谁注册谁负主责,营业执照注册人在自主权力下可以授权经营,如果商铺所在地和营业执照都符合要求,只是经营人员更换,在具体执法上不好界定是否违反“一地一证”原则。
《国际金融报》记者联系了上述位于杨浦区控江路的店面,店主明确表示可以分时租赁。当记者问到“一地一证”原则时,店主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只有备案证,类似于营业执照,如果只做堂食,可以和其他经营者使用同一个备案证。如果想注册外卖平台,则需要在备案证上再加上相关内容。一般堂食来说,市场管理的不是很严格,可以不加内容,先做起来。
立法需完善,重疏不重堵
尽管分时租赁模式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但作为近年来出现的餐饮经营新模式,对于遭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业的复苏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长远来看,对于降低餐饮成本,提高经营场所产出效率也是利好,因此,针对分时租赁,我们应当注重“疏”而不是“堵”。
上述未具名法律人士建议,首先,从立法层面,可以在食品管理法律法规中,针对分时租赁的食品经营者作出专门规定,探索实施开放式兼容型营业许可,通过自我承诺、备案核查等方式将相关食品经营活动纳入监管。在法律规定中完善分时租赁模式下的责任分配机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加强出租方、租赁平台等的管理责任,提高承租方的违法成本,实现食品问题可溯源、可追责。其次,监管部门除了在市场准入方面加强事前审查外,还可以通过日常巡检、临时抽检、重点检查,专项治理等多种方式确保全部的餐饮经营活动纳入监管范围,实现监管全覆盖、无盲区。
“为了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食品行业的安全与稳定,分时租赁的食品经营户应当树立食品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在目前法律尚未针对分时租赁作出进一步安排的情况下,自觉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确保食品经营活动合法,食品卫生健康,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相关租赁平台在出租经营场所的同时,也应当严格审查承租人是否具有食品经营资质,充分履行注意义务。”
张祥宇也认为,考虑到这种经营方式有一定的现实需求,建议尽快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规,针对分时租赁问题出台更为细化的规定。
“从立法层面上,在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公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法律规则的变动应当顺应市场发展变化规律,为经营者保驾护航。分时店铺经营模式关注的重点不应局限于‘一地一证’的问题上,法律应当允许一地多证情形的存在。”张祥宇进一步表示,经营者层面,应当规范自身的生产经营行为,包括按照法律规定办理经营许可、营造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设置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运用先进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设施;租赁平台应当严格审查承租者的生产经营资质,最大限度地履行出租方的选任责任,积极协助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与调查,对承租方的经营行为进行日常监督,发现违规生产活动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
频点这里↓↓↓
这个五一,空前热闹。淄博张店八大局便民市场、重庆洪崖洞、杭州西湖、嘉兴乌镇……到处人流如潮。
作为杭州的夜市顶流,武林夜市这几天也迎来了大批游客。
傍晚5点左右,夜市259个摊位陆续摆出,摊主们各施才艺,用棕榈树叶编织恐龙模型、在扇面上写字作画、用竹筒制成香薰蜡烛……每个有特色、有创意的摊位前,几乎都围了好几层的人,谈价格还得靠吼。
一家卖泰式咖啡奶茶的摊位,人气尤其火爆。大家里三层外三层地排队等候,还有不少游客对着摊主一阵猛拍。
“好漂亮”“好瘦"”……在一阵惊叹声中,潮新闻记者拨开人群探了探,聊天中得知摊主曾是昆明一家航空公司的空姐,名叫可儿,去年10月来到杭州摆摊卖奶茶。
离开稳定的工作,从空中“落地”,是什么原因?半年的摆摊经历,又给她带来怎样的感受?潮新闻记者在拥挤的人潮中,插空和忙碌的可儿聊了聊。
特色咖啡和傣味小吃,摊位前挤爆了
“哪个卖得最好?”“不要太甜可以吗?”在可儿的摊位前,来的大多是尝鲜的顾客,也有部分回头客。和其他专卖咖啡奶茶的摊位不同,在她的隔壁,还搭配着卖特色傣味小吃,摊主是她的两个妹妹。在摊位一侧,还挂着可儿和千万级粉丝博主的合影照片。
可儿的摊位颇有东南亚风情。在价位表上,潮新闻记者看到,有老挝椰奶咖啡、原味咖啡、手标奶绿和红茶等不同口味,价格在20-25元不等。小食有舂鸡脚、舂木瓜丝、蚝油拌芒果、舂凉皮、舂猪皮,价格28元到40元不等。
有顾客要了两杯老挝冰咖啡,只见两勺老挝咖啡粉下去,用即时烧好的开水冲泡,加入奶粉,把捣鼓好的咖啡倒入磨具杯,加入淡奶炼乳,搅拌好再一并倒入装有冰块的袋子中,用皮筋快速绕几圈,装入纸袋子,打包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只要两三分钟。
“喝的时候摇一下,再插吸管。”把咖啡递给顾客时,可儿还特意嘱咐一番。
“味道很浓郁,甜度也合适。”顾客尝了一口后告诉潮新闻记者,随后她又拉着朋友跑到隔壁摊位排队买了两盒舂鸡脚,“我是东北人,我朋友是从新疆过来游玩的,没吃过这些,我们都想尝试一下。”
可儿告诉潮新闻记者,咖啡奶茶是她去西双版纳旅游时,跟着当地一个老奶奶学的,当时花了4000元,几个小时就学会了。而鸡爪是老家特色,是跟着家里长辈学的,包括需要的原材料,打个电话,妈妈会帮忙从家里寄过来。
本想来杭州当主播带货,发现太累吃不消
出生于1995年的可儿原名张登刻,是一名来自云南边境小城的少数民族同胞。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她从工作了4年的航空公司辞职。
“我们是小航司,那时候一个月飞不了几次,最低的时候甚至月收入3000元都没到。”收到工资的可儿很焦虑,深知依靠这个看似稳定的工作,无法实现财富自由,也不知未来的出路在哪里,“都考虑过回家嫁人算了。”
不过,天性好强独立的她并不甘心,开始努力寻找出路。
去年上半月,基于短视频的火爆趋势,了解到杭州有不少网红和MCN机构,外形条件都较好的可儿也想前来尝试一番。
她进了一家机构做直播带货,然而做了五六个月,因为工作连轴转,身高1米68、体重仅45公斤的她身体吃不消,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辞职。
“太辛苦,法定节假日都不给我休息,还要让我去选品,拿一份工资干好几个人的活。”回忆起这段经历,可儿有抱怨,但也充满了感恩,“那段经历开启了我的直播之路。”
几乎半年无休的可儿,想要出去放松一下,她前往云南西双版纳旅游。也是这段旅游经历,改变了她之后的人生道路。
“我第一次到那里,喝到的第一杯奶茶就是一个老奶奶卖的原味咖啡。”将咖啡装进塑料袋,再用纸袋子包装,这种喝法在可儿看来很新颖、很有创意,符合年轻人的调调。在老奶奶的推荐下,她咬咬牙斥“巨资”学习,“出师”之后便回到杭州,开始摆摊试水。
试水遭遇“滑铁卢”,一天只卖一两百元
一开始并不是在武林夜市。
当时只有可儿一个人,她内心其实是害怕的,同时要搬运材料、工具等,她觉得很吃力,于是游说在武汉工作的妹妹一起过来创业。
“我们一边拍视频一边摆摊,最初一天只能卖一两百元。”可儿说,坚持了一个星期后,妹妹想要放弃,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恰恰在这个时候,她们拍的第一个视频“爆”了。
视频被武林夜市管理方看到,可儿被邀请入驻武林夜市,营业额迎来了质的飞跃,还有不少从全国各地的网友赶来付费学艺。
附近一家做手工艺品的摊主告诉潮新闻记者,晚上6点出摊,最火的时候队伍沿着夜市中间排到望不到头,“7点钟我们很多摊主刚开始,她们家就已经卖光收摊了。”
可儿笑着解释道,第一天材料准备不够,晚上7点左右就卖光了。后来她们吸取教训,多备了些货,“现在一天能卖100多份,每天营收基本在四五千元,少的时候也有两三千。”被问及火爆的原因,可儿表示,“咖啡奶茶搭配鸡爪,比较新颖有创意。”
“其实可儿一开始找过我们,她只说是做吃的,后来我们才知道她也做直播,我就问她愿不愿意到武林夜市来。”武林夜市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叶连忠告诉潮新闻新闻。
当短视频和直播成了新趋势,武林夜市通过数字赋能,成立了MCN机构,打破信息孤岛,出政策、开培训,孵化和培育主播,鼓励摊主们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目前已有超过30%的摊主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转型。
“杭州的文化旅游气息很浓,武林夜市希望通过定向招商,用文化属性打造不一样的烟火气。”叶连忠表示,武林夜市已经不对外招商了,目前还有三四十个商贩在排队等待进驻。“五一”期间,武林夜市还举办了夜色旅游市集,主要售卖旅游类的工艺产品。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去年10月底,入驻武林夜市后,可儿一边摆摊一边直播,但一开始,她就遭遇了不少黑粉和不尊重她的自媒体博主。
“有些粉丝会说你长这么漂亮来摆摊,是不是来演戏的?那么多人来排队,是不是你请的托?”面对这些言论,可儿也会受影响,还会偷偷地哭。
她还记得有一次,有个自媒体博主来拍摄,怼着摄像头问她:“你长得那么漂亮,为什么不找一个有钱人嫁了?”可儿觉得对方不尊重女性,“当时旁边的摊主都生气了,说他太过分了,为了流量毫无底线。”
租住在杭州临平,可儿每天早上8点起床,开车20分钟到菜市场,中午11点左右,买完食材回家,和妹妹们开始准备。下午3点开始化妆,4点左右开车半个小时到武林夜市出摊。
忙碌六七个小时后,晚上11点收摊,到家之后,她们还要对咖啡杯、量器、锅碗、桌布进行清洗消毒,“睡下去都要凌晨一两点了,连刷手机的功夫都没有。”
当被问及摆摊累不累的时候,可儿表示,这些食品其实随便叫一个人来做,都会做,“还有很多人比我们还累,我觉得能在这里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
不过,一开始,可儿并不想让身边的朋友知道自己摆摊的事,“我会害羞,也怕被看不起,但后面当我看营业额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们都想来找我了。”
可儿相信“你若盛开,花香自来”,她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除了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之外,还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山东淄博有烧烤,云南西双版纳有泼水节,浙江杭州有美丽的武林夜市。”采访最后,可儿热情地邀请大家到杭州游玩,“这里充斥着烟火气,食物的香气和人潮涌动的乐趣,各式各样的小摊,清丽柔和的吴侬软语……”
这个“五一”,温度和热闹的游客一样渐升,可儿每天下午就开始了忙碌,摊位前的人流量几乎没有断过。
“天气越热,生意越好。”可儿说,她已经开始期待夏天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全国知名的“网红奶茶”,茶颜悦色每次在长沙之外的地方开店,就会引起轰动。
8月18日上午,茶颜悦色在南京正式开业,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
据荔枝新闻报道称,一大早店还没开门,人们已在门口排起长队,更是有人4点半就开始排队。有网友称,店里现在限量一人只能点两杯,有黄牛开出代排队买奶茶的价格:200元1杯。
对此,有网友称,早晨4点多为了一杯奶茶排队,是疯了吗?
有网友称,看着好累,为了一杯奶茶值得吗。“其实去店里买也就二十来块钱,不如等着热乎劲过了再去喝”“又不是就开一天,过段时间去喝不好吗?非要排队遭这个罪”有网友直言,感觉都是黄牛在排队吧。
正式开店前就售罄
黄牛开价200元一杯
据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上午8点30分左右,南京茶颜悦色新街口IFCX负一楼店已将几个入口关闭,门口有安保人员把守。离茶颜悦色9点正式开店前5分钟,各入口处开始张贴售罄通知,此后现场开始有黄牛售卖奶茶。
因未开店就售罄,大量现场未能排上队的顾客出现不满情绪。“一开始关上门时,有人还现场因发生口角大打出手,基本上都是7点多来的才能进去排队。”一名黄牛现场告诉记者,贴出售罄后没排上队的就买不到了,他这里200元一杯可以即拿即走。
记者注意到,短短半个小时时间,现场多名黄牛就卖出了不下10杯茶颜悦色奶茶。记者辗转来到茶颜悦色店门口,发现现场仍有较长队伍在排,队伍中充斥着不少老年人。
一名等在队伍旁边的老太太守着12杯奶茶告诉记者,她是叫上了亲戚来给小孩买的。但在记者守了10余分钟后,又一名老太太前来带走了这些奶茶,并在之后将所有奶茶和小票都给了一名青年。
“我们早上4点就来了,你们怎么可能排得过,现在不买一会可能就要300元一杯了。”一名现场黄牛表示,他们雇人排队也需要成本,最低也要150一杯。
根据网友8月18日发布的信息显示,茶颜悦色南京首店现场也有提示称,拒绝购买倒卖奶茶,“倒卖奶茶有风险,不要去花冤枉钱,错峰过来买奶茶,现喝安全又划算”。
据媒体报道,还在正常营业的江宁景枫店门前,中午时分仍有大量市民顶着酷暑排队购买,据店方估计,目前平均排队时长约需5小时。@江宁公安在线午间已抽调警力协助商场维护秩序,并在微博发布提醒,建议市民今日不要再来排队,“排队喝的水可以买很多杯饮品了”。
启信宝显示,近日,南京茶悦你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孙翠英,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含餐饮管理;餐饮服务;食品互联网销售;食品销售等,由湖南茶悦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此前,茶颜悦色已在南京先后成立南京市卷耳饮品有限公司、南京市松落饮品有限公司、南京市禾雀饮品有限公司3家饮品公司。
人民网评:
奶茶只是一种饮品
不要过度“神化”
8月18日,人民网评发表评论称:
奶茶只是一种饮品,不要过度“神化”。品牌的推广铺天盖地、社交媒体的诱导无孔不入,消费者想不掏钱确实很难。只是一杯奶茶代购费200元,还有黄牛代买,怎么看都有些过了。近年来,我们已见过太多在网红品牌面前大排长队的场面,也有过很多次“不过如此”的感慨。面对网红品牌,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也需“量力而行”,才不会让商家跟黄牛牵着鼻子走。
据北京商报,这已经不是茶颜悦色第一次因为黄牛代购行为引发关注。据了解,有报道称,2020年12月茶颜悦色武汉首店正式开业,由于每人限购4杯,现场有黄牛转卖奶茶,一杯原价格约在10元-25元不等的价格高至150元-300元一杯。今年6月1日,茶颜悦色正式入驻重庆,十余元的奶茶被卖到150元一杯。
据悉,茶颜悦色是一家来自湖南长沙的本土奶茶品牌,该品牌成立于2015年3月,以茶饮和甜品为主打,号称是国内鲜茶饮品制作的先行者。据公开消息,2018年1月,茶颜悦色获得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这一年,茶颜悦色长沙门店从40余家迅速扩张至上百家。后来,由于茶颜悦色在长沙的开店密度太高,还有了“十步一茶颜”的说法。
茶颜悦色在2021年先后经历了3次集中闭店。对此,有投资人担忧茶颜悦色门店过度集中在长沙,走不出去,难以扩张。
2020年12月1日,湖南省外第一家茶颜悦色在武汉首开。2021年4月,茶颜悦色快闪店入驻深圳文和友。2021年12月,茶颜悦色创始人吕良表示,公司临时决定去株洲等城市开新店,长沙门店也在努力复开。12月23日,茶颜悦色湖南株洲首店在万达广场开业。茶颜悦色也对外介绍,计划于2022年进军湖南各市州,打造“湖南品牌”。2022年6月1日,茶颜悦色正式入驻重庆,且重庆四家门店同时开业。
综合 |每日经济新闻、荔枝新闻、扬子晚报、中国经济周刊、北京商报等
来源: 温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