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前面一篇文章《深度分析:究竟是谁搞垮了实体店?》,里面讲到了实体店倒闭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消费者口袋里没钱了。今天再讲讲,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实体店?
首先,我们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周末了,在家实在无聊,于是您想出去逛逛,可是您发现街上一家实体店铺都没有了,饭馆没有、咖啡厅也没有、更别说卖衣服的店铺了;街上也没什么行人,空空荡荡,一片萧条,你是什么感想?唉,算了,还是回家呆着好了。于是,你往回走,结果走到快递公司门口,才发现那里熙熙攘攘,人们都在排队拿快递呢,热闹得很。你又是什么感想?
没有了人间烟火,没有了逛街的欢乐,好像生活缺少了什么?有些失落?
没错,这种场景确实有点世界末日的感觉?
< class="pgc-img">实体店都关门了,无街可逛怎么办?
>我们请大家再想象一下另一个场景:
疫情期间,大家都被要求隔离,不允许出城。这时候物流停了,快递到不了家。注意,整个城市都没有一家实体店,没有卖食品的,没有卖生鲜的……你家里之前也没怎么存储粮食,吃的东西快没了怎么办?只能靠国家补给。假如,国家配送有限,不一定够您吃,怎么办?又假如您想吃点别的零食,怎么办?
大家还记得,2020年春节期间,商场的许多物资被抢购一空,猪肉、青菜等等都涨价,而且涨得一塌糊涂的场景吗?
是不是也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
< class="pgc-img">买不到吃的怎么办?
>好,我们今天要讲的问题就出来了——
假如没有了实体店,世界将会怎样?
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实体店铺?
我们之前那篇文章,有不少朋友在评论区发布留言,意思是:现在的实体店,弊端太多,例如价格太高、比电商高了太多;而且没有7天退换货等等。这些朋友觉得实体店铺没有存在的必要、应该死掉。还有的朋友觉得是丛林法则,物竞天择,实体店本身竞争力就不行了,该死掉,等等。但我要说的是,至少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实体店铺。
为什么?我认为有3个原因:
第一,实体店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的正面作用。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网购,资金的流向是怎样的?
举个例子,假如您是一个比较偏远落后山区的消费者,住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您在鸿星尔克天猫旗舰店,买了一双200块钱的运动鞋,您付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首先,你看中了这款鞋子,然后下单、付款,这200块钱是直接到支付宝平台;
接着,这200块钱,在平台上要呆几天到十几天不等;
直到您确认收货了,这200块钱才会划到鸿星尔克的支付宝账户;
再后来,鸿星尔克要提现,200块钱到了它的银行账户。
这样整个流程大概就结束了。
注意,大家发现没有,这200块钱付出去之后,就跟这个消费者的所在地,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没有一毛钱关系了——到哪里去了呢?
实际上,这200块钱有一部分被阿里巴巴平台赚走了:鸿星尔克要推广吧,推广费用少不了;阿里巴巴获得了推广费用的收入,要交税吧?交给谁?当然是杭州当地政府了。
这200块钱,还有一部分被鸿星尔克当作利润赚走了,鸿星尔克也要交税啊,交给谁啊?鸿星尔克是福建泉州的企业,当然是交给了泉州的政府了。
我们看看阿里巴巴每年交给杭州的税收,这里我们只有2018年及以前的数据。2018年,阿里巴巴给杭州市交了516亿元的税。各位,你给杭州市贡献了多少税收?其它互联网平台呢?如京东2020年纳税407亿元,还有美团、拼多多等,你又给当地贡献了多少税收?
这些税收跟你的家乡有一毛钱关系吗?
从这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假如没有实体店,大家都不在自己家乡的实体店消费,而你的家乡如果电商不发达、没有什么电商产业,那就完蛋了——你的所有网购消费的钱,都给到了平台和厂家,对于您的家乡没有一丁点儿作用,那么你的家乡就有可能越来越穷,而有些地区却因为电商产业发达而越来越富裕,就造成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了,这也是个大问题。
谁愿意自己的家乡越来越穷?谁愿意完全为别人的家乡做贡献?
当然,有朋友说了,反正谁便宜我买谁,税收都是交给国家了,我不管。
从你个人角度来看是如此,你得到了便宜;可是,从长远看,从宏观看,实际上你获得的是眼前的利益而已。一旦当地经济不发展,或者说发展缓慢,你在当地的收入也就起不来,你就会一直在乎“便宜”二字,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你买的东西越来越便宜,你在当地的收入越来越少……
所以,当地如果有实体店,大家都在实体店买东西(当然,实体店必须诚信经营),那么实际上是对自己家乡的经济支持。
第二,实体店解决一部分当地就业问题。
这一点毋庸置疑。记得我小的时候,在南方一个小镇上,那时候满大街的店铺,各种各样,有餐馆、有卖衣服的、卖鞋子的、卖米粉、卖包子的、卖零食的、卖烟花鞭炮的……一到赶集的日子,那真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尤其是到了春节期间,就真的是跟宋丹丹小品里面描绘的一样——“那家伙,真的是人山人海啊”。
我记得那时候,我的一些同学们,还很少愿意出去打工,都是在镇上或县城里当售货员。每个月虽然收入不多,但因为可以经常回家,也是十分惬意。
想想也是啊,背井离乡的,中国人终归还是不太愿意的。
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窝,中国人有很强的“故土”观念,所以经常会遇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情况。
那时候,如果没有这些实体店铺,好多人都不知道干什么。
当然,我们不能倒退,社会总是要发展的。
< class="pgc-img">>今天,如果我们当地的实体店铺依然红火,当然是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的。
尤其是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失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我们在相关视频讲过这个问题,国际形势、疫情影响、互联网平台垄断、房地产因素、资本裹挟等等,造成了当下这个相对低迷的经济形势,就业当然也会受到影响。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组数据,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1%,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4.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与上月持平。
如果实体店还能存活下来,就能解决一部分就业,不是很好吗?
第三,实体店可以保持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我记得前两年央视进行幸福指数调查,记者在大街上采访路人:“你幸福吗?”
如果都没有实体店铺了,人们都不逛街了,央视这个关于幸福指数的街边随机调查都没法做了,还谈什么幸福呢?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实体店对于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究竟有没有影响呢?有多大的影响呢?
我们也百度了一下,这个幸福指数的相关情况。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感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
里面讲到了不丹这个贫穷的小国家,为什么幸福指数那么高?我们就要引入幸福指数很重要的一个特性:心理参照系。说得直白一点、通俗一点,就是“对比”——我们常常说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就是如此。我们如果天天住的大别墅,突然有一天没有别墅住了,只能住普通的住房,三房一厅之类,不幸福的感觉就出来了;我们如果天天都可以吃肉、喝酒,突然有一天破产了,每天只能吃点萝卜白菜了,不幸福了。不丹,因为他们的民众一直都很穷,没有过物质特别富足的生活,所以没有对比,没有参照,反而觉得无欲无求,表现出很强的幸福感。
< class="pgc-img">不丹王国的孩子们
>今天如果没有了实体店,我们会不幸福吗?
我告诉你,同样的会感觉到不幸福。试想一下,以前我们无聊的时候、无所事事的时候,可以到街上逛逛,随便吃吃喝喝、买东西;以前我们可以陪女朋友逛逛街,买买女朋友喜欢的衣服、饰品、小吃,讨好她;以前,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到街上边逛边吃、边玩儿……现在假设实体店倒闭了,都关门了,无街可逛了,大家只能呆在像笼子一样的钢筋水泥房子里,你会不会觉得失落?
另外,购物消费指数,也是幸福指数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如果没有了实体店,我们的购物消费者都在网上,再也没有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我们还能体会到线下购物的乐趣吗?我们每天就是不停地与快递包裹打交道,快乐吗?
特别是餐饮部分,大家也不出门了,都是外卖,先不说很多菜品现炒现做更好吃,就是那一堆的快餐盒、塑料袋,这些垃圾都让人烦恼。
哪里还有幸福呢?
最后,我们还是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实体店是需要的,至少在目前阶段是需要的。如果没有了实体店,世界当然会继续,但我们会失去很多东西。
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
体门店的困境,大家都很清楚,一是受电商影响,市场被分流;二是受门店供应量增加,同业竞争导致市场被分流;三是房租不断上涨;四是经营思路的问题。
前三个因素,作为普通个体,是很难扭转的,唯一能改变的就只有自己了。
关于经营思路,实体门店有最核心的两个难题:
1、商业规划能力。以前不是有个故事,说美国人做生意,一条路开通了,开个加油站很赚钱,另一个人可能就是便利店,再有酒吧、旅馆。而中国人是,你开了加油站,我也开一个,他也开一个,之后开始价格战。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人喜欢跟风。喜欢跟风的底层原因是缺少独立思考能力,或者是喜欢走捷径。所以中国的实体门店,呈现的是一波一波的行情。酱香掉渣饼、黄焖鸡、潮汕牛肉火锅、麻辣烫、奶茶店、淮南牛肉汤等等,都是如此。
中国的实体门店,以前基本都是夫妻老婆店起家,他们不会像肯德基开店还要进行完备的人流量统计、消费数据分析,因为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一条500米的街上,有10家超市、5家水果店,5家奶茶店,都很常见。
除了沙县国际大酒店,能够相对稳定以外,有太多的单体店,几个月就关门,换人换项目重新装修,起起伏伏。
当下还能够相对稳定的门店,就是大品牌的直营或者加盟,他们具备选址的数据分析和后期运营管理的能力,存活率还相对高一些。所以在较大的城市,连锁化是一个趋势。创业者被各类招商加盟的模式公司收割,也是源于此。
所以,实体门店的存续经营,一开始的商业规划至关重要。想做啥,客户群锁定,成本测算(固定费用、获客方式及成本),运营方案等,都应该在前期完成。
2、门店经营:传统的实体店,老板自己参与干活的,都会好一点。老板如果做甩手掌柜的,都会风险较大。老板在不在店里,营收可能差50%。所以传统的底薪模式,管理模式,效率都不高,一般3、5店就是极限,有很多依靠手艺的餐饮店,1个分店都很难成功。现在有些连锁超市,会给营业员底薪+业绩提成的方式,提高其积极性。还有一些品牌方会做管理输出,门店老板不再是经营者,而是投资人。服务态度、经营理念,因人而异,在什么都过剩的同质化时代,门店老板适不适合做生意就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了。
整个社会消费发展的趋势,正在从工业时代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信息时代的以人为中心转变。过去我们从上到下的消费链路,都是以产品为中心,现状是单纯的依靠产品的差价来获利越来越难。而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是从标准化产品向个性化需求转变的。所以类似“车友会”、“宝妈群”这样以相同兴趣爱好而集结的不断细分市场的各种“社群”,从大而全向小而美的转变,充分利用线上技术与线下场景结合的商业模式,才是未来。
要做好商业规划,就建议有几个方面的认知:
1)城市消费业态升级:20年以前,我们的城市街道门店,是多业态的,各种各样都可以生存(服装、饰品、餐饮、住宿、通讯产品、建材五金、干洗店、理发、大排档等等)。随着城市规划升级,业态就会跟着调整,市中心有些业态就生存不了,必须外移。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地段,除了银行、眼镜、医疗、黄金珠宝等少数行业外,其他都很难存在了。比如重餐饮,现在很多大城市就有很多的限制,不能在居民楼下面;大排档、地摊等也因为市容原因,不复存在。轻餐饮,没油烟,只能水煮,也是一种选择。
这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潮流,分区域、分层次的消费是必然的。
而关于在非主商圈的门店业态选择,其实也有一些业态可以参考。比如:一条街上有没有独立门面的、长期经营的彩票店,彩票销售属于慈善事业,所以不用营业执照,也不用交税费,一般在8%左右的销售返佣。如果十来平方米的彩票店都活不下去,说明自然流量对于一家30平米的店连2个人都养不活。那么一些低端的,依靠自然流量的传统业态,就很难生存。有彩票店的街道,基本什么业态都可以试试。
2)综合竞争影响业态:因为大型超市、新建商业综合体、网络购物的影响,服装、通讯等行业的街边门店越来越少,所以餐饮就是为数不多的选择。炒菜难度大,火锅就是很好的选择。比如郑州,就有8000多家火锅店。业态减少,同业竞争数量急剧增加,生意难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所以实体店老板感叹,没啥生意好做,很难赚钱。因为业态少了、项目少了、出路也就少了。
2)消费趋势:个性化需求增加,体验感需求增加,参与感需求增加,会催生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把握住这些需求变化,实体门店仍然是可以继续发展的。比如:喜茶,瑞幸,皇太吉煎饼、雕爷牛腩,沉浸式餐厅,都是新的尝试。当然这样的店,对于夫妻老婆店来说,要求太高,因为对经营者互联网思维、创意、创新的要求很高。
现在90后是消费主力,马上00后就是了。泡泡玛特的上市,元气森林的受欢迎,AJ的鞋子被00后爆炒,已经说明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其实前几年,在一些小商品上就已经有变化了,比如00后不会喜欢娃哈哈和农夫山泉,他们可能喜欢百岁山;90后可能会选择怡宝。日系文化,在这里有较高的比重,90后喜欢《海贼王》的有不少,00后对日本的二次元也是很喜欢、中二这个词也挺受欢迎。
托各大卫视游戏栏目的福,桌面游戏、密室逃脱等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如果你通过互联网或者社交媒体发布说在线下某地组局“狼人杀”,还真的有不少90后会大老远过来玩,一是休闲,二是交友,一举两得。
想了解这些未来的消费主力,多看看B站,应该有所帮助。
另外社群经济的趋势,从直播带货的主播、社区团购的“团长”,可见一斑。大家已经可以接受通过被信任的人,来消费。
实体门店如果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仍然沉浸在直接卖一些标准化产品上,赚商品差价,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电商、社区团购、社群等比你做的更彻底。
至于新业态,如面向人口老龄化的服务行业、健康行业;面向宠物的相关行业,都应该比已有的赚商品差价的业态更好。
所以,实体门店想要走出困境就是以下两点:
一是转变思想:
1、改变单纯靠产品差价来盈利的思维;转为社群化服务特定人群。从微信群到小程序等其他工具,很多实体门店老板都是在用的。
2、多种需求融合的商业场景,比如全家就是提供座位,而与传统超市区别开来。
3、不要再一窝蜂的投入到所谓的热点中去,而是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长板在哪里?如何发挥出来。
二是转换身份:
1、不再是单纯经营者身份,而是投资人身份。
2、引进年轻的、有新思维的运营合伙人,他们可以熟练运用各种互联网工具和社交媒体,要相信这些90后和00后,在合适的环境下他们有未知的巨大能量可以发挥。
未来的场景化社群,能玩、能吃、能社交、能发泄情绪、能打卡,消费者不再是为了生存需求买单,而是为了“喜欢”付款。
长期固定的“社群”消费铁粉,500个足以让一个实体店过得很滋润了。前几天遇见一个做麻辣牛蛙的老板,100多个铁粉(每周至少一次),加上每天控制的不到150单的外卖(为了品质控制,多了忙不过来),以及日常人流量,就可以做到20多万流水,一个月5万纯利润了。
所以,门店生意不是不能做,而是对某些思维固化的人来说不适合做了。门店不应该只有商品展示和交易,还应该有其他需求的融合。通过社群运营+互联网工具+场景化多需求融合,搭建去中心化的私域流量池,构建个人或门店特色经营IP,虚实结合(商品、服务与情感归属、社交等结合),应该是面向未来的门店经营之路。
有人说餐饮实体店是未来的一个非常大的风口?也有人说,现在还去开餐饮实体店真的是找死,而在我接触了上千个实体创业的老板之后啊,我得出一个结论,好的生意也有人在亏本,难做的生意也有人在赚钱,那么后疫情时代的餐饮实体店,到底能不能赚钱呢?
< class="pgc-img">>现在做餐饮实体到底还赚不赚钱呢??
答案当然是赚钱的。 毕竟民以食为天,怎么赚得看你怎么经营,有没有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多方面的运营。而且不要好高骛远,最好从小做起,不断扩大。
餐饮从来就没有特别好做过,也没有特别难做。对于不能吃苦还畏首畏尾的人来说,无论以前还是现在,都不好做。
就拿我这个小麻辣香锅店来说,正常情况下一天差不多可以卖到7K左右,付出也绝对是成正比的,从备料、制作、服务、到运营宣传,我都是亲身参与其中的,事必躬亲,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才能留住顾客,促进店铺的长远发展。
< class="pgc-img">>开餐饮实体店要赚钱,以下四个要点你要记清楚啊!
第一,要有内容,这个内容可能是你自己的产品,或者是你的服务项目。
第二,利用自媒体,形成ip的记忆点,才能将你的获客渠道最大化,
第三,模式要可复制,最好把项目变成小而美的创业项目,在一线城市研发,在三四线城市中壮大,降维生存更靠谱。
第四,思维不升级,不敢走出去就很难成功,多看多学多拜访才会有更多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