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话说得好:“会说是能力,不说是智慧,但恰到好处的沉默,却更让人感到安心。”
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为人处世间,人要学会的是“看穿不言,明知不问,不多管闲事”。
01 洞察一切是本事,看穿不言是智慧
火眼金睛、洞穿一切是本事,看穿不言、言出必善才是大智慧。
实战管理专家颜廷录曾分享自己请朋友吃饭的故事。
多年未见的朋友知道颜廷录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出差,兴奋地约他一起吃饭。
颜廷录很清楚朋友上有生病的母亲要伺候,下有上学的孩子要照顾,公司的效益也一直不好,所以在生活上比较拮据。
看朋友如此热情,颜廷录还是答应了。
朋友知道颜廷录喜欢吃火锅,所以提前预订了一家不错的火锅店。
颜廷录听了,说:“火锅好是好,就是时间太长,推掉吧!”
朋友继续建议去吃酸菜鱼。
颜廷录编了个理由:“最近胃不大舒服,不敢吃辣的。”
朋友一时间不知该去吃什么。
颜廷录想了想,说:“我最喜欢吃西红柿炒鸡蛋,咱们找一家小馆子吧。”
俩人一拍即合,到饭店后就点了西红柿炒鸡蛋和两个小菜。
趁朋友上厕所的空档,颜廷录又点了一盘红烧肉、一个辣子鸡、一条鲤鱼,并提前买好了单。
朋友见状,有些不好意思。
颜廷录半开玩笑:“单都买了,还能浪费了不成?”
于是,两人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大餐。
《菜根谭》里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可在生活中没少见这样的事情:
家庭突遭变故,有人却硬要在众人面前提起;
本来和乐融融的聚会,有人却故意提起陈年伤心事;
工作不如意,有人却不识趣地哪壶不开提哪壶;
……
不分场合,以关心的名义,毫无顾虑地将别人的隐私公之于众,无异于往伤口上再撒把盐。
看穿别人的窘迫却不大声喧哗,察觉别人的难处但默默给予帮助,才是深到骨子里的修养。
< class="pgc-img">>02 有些场合,明知不问是尊重
1962年,作家刘白羽的长子滨滨患风湿性心脏病,到上海治疗。
因为病情不见好转,又赶上刘白羽也生病住院,只得让妻子送病危的儿子回北京。
作为好友的巴金夫妇,当天一大早便赶到刘白羽的病房。他们都知道滨滨的病情,但谁都不曾开口问一句,而是默默地在一边陪着。
直到收到母子平安抵京的电话。
当巴金夫妇起身告辞时,刘白羽执意送到医院门口,紧握着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
巴金却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我只是刚好有空,陪陪你。”
在某种场合,明知不问,反而是爱护、关心、理解,更是发自肺腑的尊重。
与人相处,难的不是彬彬有礼、嘘寒问暖,而是有不问的默契和善意。
前段时间,朋友跟我说起一件小事。
因为在工作中出了点小差错,朋友被主管叫到办公室。
他在里面大概待了半个多小时,领导的训斥声很大,估计全屋子的同事都听到了。
当朋友灰溜溜从办公室出来回到工位时,觉得肯定要被大家议论一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但一旁的同事若无其事地忙着手里的活儿,根本不搭理他。
只有一个经常八卦的同事,把朋友拉到茶水间,刨根问底地问:
“你到底犯了什么错?”
“领导没有为难你吧?”
……
从此,朋友远离了那个爱八卦的同事。
明知你难堪,还要撕你伤疤;明知你不悦,还要火上浇油;明知你有苦衷,还要步步紧逼。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还原真相,也并不是所有的解释都有必要,明知不问的会心一笑,远胜不合时宜的嘘长问短。
这,才是一个人高明远识的善良。
< class="pgc-img">>03 施以援手是友爱,多管闲事是越界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互帮互助。但是当“帮助”对于对方来说越了界、过了线,适得其反,给人造成麻烦,那么就是多管闲事。
《奇葩说》中冉高鸣说过一句颇有意思的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你先管好你自己。”
看过一则寓言故事:
主人养了一只狗守大院,养了一只猫抓老鼠。
有一天,不知从哪里钻出许多老鼠,院内鼠患成灾。
猫一下子忙开了,见鼠就抓,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守门的狗也动起心思,上蹿下跳帮猫捉老鼠。
凑巧的是,小偷趁着狗捉鼠的功夫溜进主人屋里,将贵重财物劫掠一空。
主人发现后大怒,取下鞭子,对狗进行责罚:“你的职责是看门守院,不是抓老鼠。因为你的横插一手,让小偷逮到了机会。”
这时,狗才明白,这就是多管闲事。
多管闲事是超越权限的干预他人的事务。我们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但如果多管闲事,失了分寸,触犯他人隐私,只会费力不讨好,讨人嫌。
狄更斯在《德鲁德疑案》中写道:“最好的礼貌,是不要多管闲事。”
曾经看过一个节目,男主角进入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为了给大家留下好印象,他特别喜欢抢着帮别人做事,常常把自己弄得很辛苦也要帮别人完成。
可这样的“热心肠”却没有换来别人的称赞,反倒让大家都很不喜欢他。
因为他不是抢了别人的“功劳”,就是打乱了别人的计划。
无论在职场或是生活中,尊重他人,适度帮助,不多管闲事,才能让彼此有一个舒适的人际氛围。
< class="pgc-img">>04 结束语
《红楼梦》中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看穿不言,是世事洞明的智慧;
明知不问,是严于律己的教养;
闲事不管,是人情练达的修养。
别人的过错,知道就行,不必斤斤计较;别人的隐私,心知就好,不必强行揭穿;别人的事情,明白就好,不必横加干涉。
这不是外圆内方的中庸之道,也不是明哲保身的人浮于事,而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看好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嘴,做好自己的事。
作者简介:小七妈咪,恋小暖写作营学员,擅长写情感励志美文。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1995年,强巴出生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羌塘草原深处。小时候,他从未想过自己长大后会成为一名海上石油工人。19岁时,他第一次看见蓝色大海,梦想的种子悄悄播下。那时的他还没意识到,只有无数努力不断汇聚,才能铺就成宽广的逐梦之路。
梦开始的时候
强巴生长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卓尼乡,海拔超过4700米。如今,他在渤海油田工作,距离家乡有4000多公里的路程,海拔上也有4000多米的落差。从草原到大海的际遇,源自多年前一粒梦想的种子。
强巴家乡的人们世世代代都以放牧为生,很多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草原,他小时候也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外面的世界。
海休期间,强巴在家乡参加传统赛马节活动。新华社发
强巴17岁那年,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几张照片让他萌生了到草原外面去看看的想法。强巴的弟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益于援藏医疗政策的支持,2012年父亲带着弟弟去北京接受免费治疗。“爸爸在天安门广场拍了照片带回来,又给我们讲在内地的见闻,外面的世界在我心里一下子‘活’了过来,想要去看看。”强巴回忆。
2014年强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珠海,他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当时就觉得大海太辽阔了,像草原一样。”在大学里,他习惯了吃海鲜,爱上喝咖啡,还学会了游泳,普通话也说得更流利了。但大学毕业后,他还是回到了生养他的高原,在拉萨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
2020年,中国海油在西藏招聘大学毕业生到区外就业。听到这个消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又在强巴心中萌动。经过报名、考试和培训,他被公司录取,当年9月成为渤海油田的海上石油工人。
“强巴勤奋好学,能吃苦,适应能力强,经过层层筛选,我们最终决定录取他。”强巴的主管、秦皇岛32-6油田总监王圣说,“事实证明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筑梦无边蔚蓝
从草原到大海,强巴也经历了艰难的适应过程。工作3年多,他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海上石油工人。
强巴工作的“渤海世纪号”海上平台是一艘16万吨级的集生产、储油、卸油为一体的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强巴在平台上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原油处理系统和生产污水处理系统的安全生产和稳定运行。这对于海上生产作业非常重要,出了问题轻则影响产量,重则直接影响生产安全,导致原油泄漏,造成环境污染。
这是秦皇岛32-6油田“渤海世纪号”(FPSO)16万吨级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强巴在大学主修的是工商管理,与他现在的工作内容关系不大,刚到海上时,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我第一次上平台的时候,问同事海底采出来的是汽油还是柴油,他们都乐得不行。”强巴笑着说。
英文图纸、陌生的机械,终日面对大海的孤独都给这名藏族小伙带来了不少挑战。强巴第一次出海时,平台上还没有覆盖移动通讯信号,他无法联系家人。此时海上又刮起强风,刚出海三天的强巴打起了退堂鼓。“我当时就给主管请假说想回去,他们很体谅我,给我放假,让我调整。”强巴说。一个月后,强巴鼓足了勇气又回到海上。
强巴在“渤海世纪号”(FPSO)上检查原油油样(3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这时的“渤海世纪号”已经覆盖了网络,强巴可以随时和家人联系,亲人们的鼓励和同事们的关心给了他坚持下来的力量。工作的第一年,强巴大部分空闲时间都用来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赶上同事们的步伐。他也渐渐适应了海上的生活,还在船上的健身房锻炼身体。现在,他更喜欢阅读。“我正在准备中级操作工资格的考试,空闲的时候在读藏语版的《哈佛凌晨四点半》,很励志。”他说。
来自四川的秦永君是强巴在海上最好的朋友。“他刚到时很害羞,话不多,但是他很勤奋也很真诚。现在所有的工作他都很熟悉,有些图表甚至只有他才会做。”秦永君说,“我们两个都是火锅迷,我会经常给他带我老家的特产火锅底料,他也给我带风干牦牛肉,我很喜欢。”
强巴休班时进行业务学习。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成为家乡的榜样
海上工作是28天一个班次轮换。海休期间,强巴是一名背包客。他去过很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等。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天安门广场与上万人一起彻夜等待一早的升旗仪式。“很震撼,升旗的那一刻心里有种感动和自豪。”
大部分时候他会回到尼玛县,回到那片熟悉的草原。从海上归来的强巴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同龄人喜欢和他聊天,孩子们也喜欢围着他,听他讲述海上和外面世界的故事,许多孩子也因此有了自己的梦想。
“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几个同乡已经在外地找到了工作,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天津。”强巴骄傲地说。
作为家中长子,收入丰厚的强巴2023年给家人买了一辆SUV汽车,方便出行,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拉萨为父母买一套房子。强巴两个最小的弟弟和妹妹仍在上学。“我希望他们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说。
1994年,强巴出生的前一年,中国政府作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
2002年,中国海油对口支援强巴的家乡那曲市尼玛县。他们在强巴的家乡发展畜牧业、旅游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这让强巴的父母一代解决了温饱和小康问题。
同时,他们还努力推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为尼玛县的基础教育提供现代化的硬件设施,通过培训提高当地的师资水平,为强巴这一代人受到良好教育提供了条件;2020年以来,他们还在就业援藏方面发力,为包括强巴在内的100多名西藏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晨光中的秦皇岛32-6油田(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根据《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西藏每年有超过10%的大学生在区外就业;2024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有3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在区外就业。
在中国政府的不断努力下,许许多多的“强巴”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拓宽了视野,增加了收入,丰富了人生。西藏青年们的“逐梦之路”无比广阔。
监制:卫铁民、刘畅
记者:姜帆 黄耀漫 吕秋平
编辑:姜辰蓉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西藏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腾一锅红油,涮烫四海食材。常有人道,重庆火锅是麻辣鲜香碰撞出的空前美味。不曾想,鲜香麻辣只是A面,它同样也有温柔醇厚的B面。
红汤锅中涮得下杂碎边角,清汤锅里也烫得了花样食材。这是独属于重庆火锅、川菜“陈门”以及周师兄重庆火锅的“双味江湖”。
溯源:“川菜泰斗”陈志刚首创
情怀有千种,重庆火锅亦有百派。然,但凡说起重庆双味火锅,“川菜泰斗”陈志刚,便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1983年,陈志刚参加全国首届烹饪大赛时首创双味火锅,这锅“清红汤”曾入国家领导人之口,并获高度赞许。也正是凭借这道双味火锅,作为川渝厨师界颇具影响力人物,陈志刚“川菜泰斗”的名声愈发响亮。
双味火锅后被人们美誉为“鸳鸯火锅”。
美食讲传承,好手艺总绕不开“世代相传”四个字。
陈志刚师承“川菜圣手”罗国荣,师傅名头响当当,是重庆颐之时餐厅创始人,曾被毛主席、周总理誉为“中国四大名厨”、“中国烹饪界四大名旦”之一,还被周总理夸为“帅才”。
若往上细究,则更显底蕴不凡。祖师爷,罗国荣的恩师黄敬临曾任清宫御厨,一台“菊花火锅”深受慈禧太后喜爱,赏赐四品顶戴。
这无疑意味着,“火锅”二字于“陈门”而言,是同岁月一起沉淀了百余年的味道。
这也意味着,重庆火锅拥有着“宫廷火锅”的基因。
至今已有17家直营门店,月排队超10万的周师兄火锅在重庆可谓家喻户晓,曾连续三年入围“黑珍珠餐厅”。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川菜“陈门”火锅行业传承人,周师兄火锅董事长周到便师承陈志刚之子陈彪。
“周师兄”作为秉承五代传承的重庆火锅,亦后继有人。
传承:一手真传,鲜辣好吃
陈彪是中国烹饪大师、中式烹饪高级技师,1962年生于重庆,陈彪是长兄、是常人眼里该继承家业的长子。
“说来或许很多人不信,老爷子从未强迫过我学厨。他的想法是,能学个稳当的手艺立足社会。理发不错,学照相也很好。”陈彪没同意,在他看来,自己骨子里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无法更改,“天生就喜欢铁锅灶台,也想吃这碗饭。”
没有任何犹豫,17岁高中毕业后,陈彪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和父亲相同的道路。
哪怕人至中年,陈彪忆起少年时跟父亲在颐之时学习川菜的过程,依旧感慨万分。
“晚上,大家下了灶,父亲又点起灯,给我‘开小灶’。学员们看见了,说不走了,硬是要‘蹭课’听。”“1986年,我曾参加重庆市委组织的‘首届青年厨师大赛’。比赛前,父亲还在手把手教我八宝鸭的剔骨,说我剃得欠火候,一个晚上要求我练习剃十几只鸡鸭。”
后来,这场比赛,陈彪从近200人中摘下头名。得知消息的陈志刚给出了最“轻描淡写”的反应,“不错,没有辜负我的期望。”
虎父无犬子。学得父亲一手真传的陈彪,先后在原商业部指定的全国五大烹饪技术培训站之一——重庆味苑餐厅担任教学老师,后担任凌汤圆大酒楼、九龙美食城、重庆渝都大酒店等单位的厨师长。在当年,眼见儿子愈发独当一面,陈志刚也将自创的双味火锅传给了他。
说到双味火锅,陈彪讲起了那个父亲津津乐道了一辈子的故事。“父亲给国家领导人做了一次双味火锅。对方拿起勺,连喝三勺红汤,评价道,‘鲜辣!好吃!真好吃!’怕红汤让其身体不适,父亲忐忑了一晚上。早上得知无恙,才把心放回肚子。”
那口呈“太极”状的双味锅,由陈志刚大师委托重庆东风造船厂打造,如今已传承于周师兄火锅作“镇店之宝”。
“我吃过多次父亲做的双味火锅。说实话,与现在的火锅味道有一定差距。”陈彪说,早前的重庆火锅,讲究三分油七分水。曾经的油水比例,决定过去的油碟几乎不放盐。
不过,他也认同,重庆火锅千姿百态,喜欢的就是最好的,适应大众的就是最好的。
弘扬:要做,就做最地道的
在陈彪记忆里,曾经的重庆火锅食材远不如当下丰富。
“当年,杀牛的就那几家,毛肚在时至今日,依然是食客们的心头好。”
“ 重庆味苑那时经常接待外宾,一般的火锅店环境不太符合就餐标准。”陈彪将改良后的双味火锅搬进了大饭店,清汤涮取生鲜食材,海参鲜虾,汤底恬淡;红红亮亮的滚汤就烫传统的毛肚鸭肠黄喉,裹以香油蒜泥,脆嫩鲜辣。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味苑的双味火锅就需预订。人均45元,算得上当时的高消费。”陈彪细数着当年深受外宾喜爱的火锅菜:牛肉、鸡肉、虾仁……一般吃一桌四五百元,但食客仍赞不绝口。
随着改革开放的机遇,陈彪离开味苑北上,把重庆双味火锅带进了北京人的视野。曾在北京巴渝小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行政总厨的陈彪,期间用一层楼,近1000平方米,摆了30张桌子,卖重庆火锅。他降低了锅底辣度,笑着把它比喻成“侵略菜系”。顾客给足了面子,反响不错,每晚几乎都坐满。
“20多年前,我常常遗憾,重庆火锅在外的名气仍不够响亮,对于麻辣火锅的热爱,很大程度上被局限在了山城。”但令陈彪欣慰的是,当年那个潜心学手艺,立下雄心壮志——要把重庆火锅带向全国,甚至许愿“为重庆火锅成为中华美食代表而努力”的徒弟,并没有令他失望。
陈彪所指的徒弟,正是当下风头正劲的周师兄重庆火锅创始人、董事长周到。
“这个小伙子肯学,认真。我曾手把手教过他重庆双味火锅底料的比例。”陈彪说,周到常常拉住他请教,说,“师父,双味火锅要做,就做最地道的,我们再好好探讨深究一下。”传承有序,接班有人。陈彪深感欣慰。
就在前不久,周师兄双味火锅传统制作技艺列入渝北区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周到坦言,对他来说,干一行爱一行很重要。作为“陈门”人,他想让那一口麻与辣交汇,红与清共存的火锅在未来,拥有更多可能。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记者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