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火锅,征服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胃”
小编双手赞同!
毕竟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来两顿!
上周,小编为大家介绍了
充满了童年味道的老式铜火锅
许多小伙伴们纷纷留言:馋到哭!
诶~不是小编吹
看完今天的川渝火锅篇
保证你连哭的时间都没有
只想赶紧去大吃一顿!
< class="pgc-img">>牛油锅一沸腾
那翻滚热气带起的椒香瞬间勾出口水
迅速挑一筷子挂上了火辣灵魂的食材
一切开心不开心的情绪立马掏空
觥筹交错间
只剩下舌尖火辣辣的爽和胃的无限满足
那烟台有哪些好吃的川渝火锅?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食大咖们的
心仪之选吧~
海底捞
< class="pgc-img">>以优质服务闻名的海底捞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体验过的更是无人不说好
除了太火爆导致什么时候去都得排队
也没什么别的缺点了
< class="pgc-img">>点上自己喜欢的菜之后
在选择锅底时,一定要选番茄锅!
涮不涮菜不重要
番茄锅的主要任务是被喝掉
配上海底捞的牛肉粒+芹菜
那滋味别提有多鲜
小料也超丰富
可以在网上搜网红吃法
也可以让海底捞的小哥哥小姐姐代劳
他们会根据点的菜品搭配小料哦~
海底捞火锅(大悦城店)
地址:芝罘区北马路150号大悦城6层
电话:0535-6288478
海底捞火锅(莱山银座店)
地址:莱山区迎春大街188号银座商城6层603号
电话:0535-3973351
海底捞火锅(振华商厦店)
地址:芝罘区西大街18号振华商厦8层-18号
电话:0535-3039992
海底捞火锅(万行爱琴海店)
地址:福山区万行爱琴海购物公园3楼15-17号
电话:0535-2021116
有拈(nian)头成都市井火锅
< class="pgc-img">>在万千餐食之中
有这么一家“接地气儿”的火锅店
还未进门,复古的装修风格
已经卷着醇厚的火锅味
将我们带回20年前的老成都
服务特色鲜明
菜品丰富,口味纯正
没吃过的小伙伴一定要来试试
< class="pgc-img">>他家的锅底用的是干料
辣锅里加的是降火的茶水
之后便见牛油在锅中缓缓融化
辣椒麻椒八角香料逐渐释放浓香
胃里的小馋虫立马就被勾出来了
待锅底翻涌
夹一筷子特色毛肚下入锅中
等待15秒
涮起来蘸一下调料
入口麻辣鲜香,爽脆鲜嫩
有拈头成都市井火锅(芝罘区总店)
地址:芝罘区南洪街四德街36-1市长大厦北
电话:13256917777
有拈头成都市井火锅(莱山万象城店)
地址:莱山区万象城步行街中段二楼
电话:0535-6888201
有拈头成都市井火锅(牟平店)
地址:牟平区宁海大街651-14
电话:18153525100
有拈头成都市井火锅(开发区友谊广场店)
地址:福山区小清河路友谊广场阿瓦山寨东20米
电话:18615974111
味蜀吾老火锅
< class="pgc-img">>味蜀吾是正宗的成都火锅
以新鲜食材和诱人味道
俘获了一众吃货的胃
装修风格清雅大气
优质的服务态度和超丰富菜品
让他们拥有许多回头客
< class="pgc-img">>味蜀吾的牛油锅底是秘制的
虽然很辣很够味,但绝不让肚子受罪!
把红白相间的桃花肥牛往锅里一下
肉片瞬间变色,夹出来沾上油碟送入口中
牛肉的浓郁香气溢满口腔
越吃越有满足感
味蜀吾老火锅(莱山上市里店)
地址:莱山区烟大路上市里商铺168号
电话:0535-6889333
味蜀吾·沸腾三国火锅(莱山永旺购物中心店)
地址:莱山区观海路277号第二层NOT285区
电话:0535-6723388
味蜀吾老火锅(牟平店)
地址:牟平区宁海大街富苑新城东门
电话:0535-4222111
味蜀吾老火锅(星颐广场店)
地址:福山区华山路与长江路交汇南100米路东
电话:0535-6378777
重庆刘一手火锅
< class="pgc-img">>成都火锅和重庆火锅同为川味火锅
但口味上仍有差别
在为大家介绍了几家成都火锅之后
我们再带大家来尝尝重庆火锅
这家已经开到国外的火锅品牌
所过之处吸粉无数
征服了许多吃货的胃
他家的红汤牛油锅底麻辣鲜香
老鸭汤底锅底温补醇香
不仅有大家一块吃的锅底
还有各种口味的小火锅,味道都很好
涮上雪花肥牛
品味麻香十足的肉在嘴里弹开的香气
是停不下来的感觉!
地址:莱山区迎春大街金海创业大厦民生银行旁
电话:0535-6709678
大渝火锅
< class="pgc-img">>大渝火锅带你上船吃火锅
装修风格独特
整体光线偏暗,格调让人舒服
服务也很周到
适合情侣或朋友聚餐
< class="pgc-img">>经典的原味辣锅底
鲜辣的香气直面扑来,瞬间勾起食欲!
另一半锅底,不但有浓郁的骨汤
还能选择鲜甜可口的番茄锅底
放入其中烫涮
肉质的鲜、香、嫩,毫不遮盖
充分暴露在唇齿间!
中间的菌汤锅
开涮前喝一碗,开胃又舒心
地址:芝罘区西关南街6号万达广场3楼
电话:0535-7778818
看完这期
是不是按捺不住要大吃一顿了?
热辣的感觉会让你整个冬天都暖暖的~
小伙伴们有哪些推荐的火锅店
也欢迎大家留言告诉小编哦~
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
引言
汪氏家族是元代“陇西豪门”,是本次“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特展中的十三个人物故事之一。汪世显为金朝与蒙古大将,他在金与西夏、蒙古、南宋征战之际,战功彪炳,一路扩充军力,最后投降蒙古,并随蒙古征战,直到四川。明代时,他的后人投降明朝,整个家族称霸陇西370年,共计14代。汪世显家族墓是现存发现最集中,且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墓葬。
汪世显家族的族属目前众说纷纭,有学者主张他是蒙古族汪古部,也有学者认为他是藏族或汉族,目前尚未定论。我们藉由这次的经纶讲堂,一同认识这位蒙古大将以及他的家族墓葬精品。
甘肃与丝绸之路
甘肃省地形狭长,东北邻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西南邻祁连山,仅河西走廊一带有绿洲,形成一条横贯东西的通路。
汉代张骞通西域,开启了官方的正式交流。到了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陆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才逐渐走入历史。但在距今6000年前,丝绸之路尚未开通时,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权杖头”,已和埃及两河流域文明有密切的关系。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游牧民族因为气候、自然环境变化,开始往内地迁徙,为中原文化增添了游牧民族的特色,例如甘肃省的齐家文化也为后来的中原青铜器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最早的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因此,甘肃出土的文物大多反映着各个文明在此交汇碰撞融合的特征。汪世显家族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器、陶器、铜器、金银器、丝织品与漆木器,是研究元代陇西地区历史的珍贵史料。
汪世显及其家族
根据《元史》记载,汪世显字仲明,巩昌盐川人(今甘肃陇西),系出蒙古族汪古部,生于公元1195年,卒于1243年,享年49岁。汪世显历任金朝、元朝甘肃、四川等地军政要职,家族势力庞大,为名符其实的陇西豪门。
他在金朝时,以武功起家,在战争时不断扩充军力,并拔擢为千夫长,官治巩昌(甘肃陇西)。元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蒙古太子“窝阔端”兵临巩昌郡,汪世显率军投降蒙古,窝阔端赐其蒙古章服,并保留原官职。他协助蒙古国进攻川陕、川西地区,成功攻陷成都后,元朝赐其虎符,并派他统领秦州、巩州等二十余处,但不久汪世显病故。
汪世显死后,元朝政府于中统三年(公元1262),论功追封他为“陇西公”,谥义武;延佑七年(公元1320),再追封他为“陇右王”。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即位,汪世显家族后代持续协助蒙古占领四川多处要地。蒙哥汗死后,发生了皇子汗位之争,最后汪氏家族拥护的忽必烈得胜,他成为元世祖治军的中流砥柱,元朝政府对汪氏家族进行分封奖赏,家族成员多出仕陕西、四川军事要职,先后有三人追封王位,汪世显、汪德成封陇右王,汪惟正封安南王,另有四人追封陇西公、封侯、宰相等,有“三王十国公”之称。
元代中后期时,军户制度瓦解,大量军户破产逃亡,汪世显家族势力被削弱,因此晚期红巾军起义时,汪氏家族已无力反抗。明代以后,汪氏家族开始走下坡,到明洪武年间,他们投降明朝,受到明太祖嘉奖,但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从13个汪氏家族墓墓志铭所述得知,从六盘山到河西走廊吐蕃地区都由汪氏家族世居统领,家族成员多达30多人被记录于正史中,且死后大多葬在陇西。
陇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常常划地称王,因此,元朝、明朝政府任用汪氏家族以制约各方力量,达到稳定边疆的目的。后人对于汪氏家族的评价为:“识时务者为俊杰”,因为他们不和政府作对,驻守边疆,保卫疆土,子孙也能延续下来。
有关汪世显的族属,有史书上记载他是蒙古族的汪古部,属于突厥语系。成吉思汗的探马赤(先锋部队)中也有许多英勇善战的汪古部士兵,因此许多人支持这个观点。但是,元代将人们划分为四个等级时,汪古部被列为第二等,并非蒙古人的第一等,表明汪古部的身份较低,不同于其他蒙古部族,但汪古部可能属于金朝部族之首,所以位列第二。
辽金时代,汪古部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大青山以北,但也有一说是自唐以来,他们就聚在阴山一带,目前尚未有定论。宗教信仰方面,有学者主张汪氏家族是信奉基督教的一支“聂斯托利派”,但是景教在唐代时流入中国,流行于元代和河西地区,汪世显家族也极有可能信奉景教,这些目前还需要更多研究才能确认。
汪世显家族世系表
汪氏家族墓
元代的国祚较短,且经年战乱,留存的墓葬相当少。汪氏家族自金代(公元1249年)至明代(公元1616年),在陇西地区共经历14代。考古学者在甘肃漳县东南方两公里处的徐家坪发现了汪氏家族墓,面积200米乘以150米,共有270多座墓葬,自2011年起,考古学者已清理发掘了29座,出土各类文物735件,包含陶器200余件、瓷器60余件、漆木器140余件、铜器50余件,还有金器、玉器、丝织品等各类文物。
汪氏家族墓的墓葬形制基本上都是坐西向东,为砖结构单室墓,墓室规模不大,排列方式是地位高者葬于南端,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同辈以横向排列,兄长为纵向排列,这种大型墓葬在中国国内相当罕见。
汪氏家族墓与其他元代墓葬类似,出土了许多墓室砖雕,随葬品比较丰富,也为同期墓葬所罕见,出土的墓志书法,苍劲有力,对于研究元代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都是很重要的史料。
汪世显家族墓地理位置图
汪氏家族墓叠涩攒尖顶墓剖面图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主要文物
汪氏家族自金代至明代历代为官,墓葬群出土的文物既有元代工艺之美,又有当时外销欧洲的精品。
一、瓷器
陇西位于丝绸之路要道,汪氏家族墓共出土瓷器60余件,有包含来自全国各地的青瓷、白瓷、青花、釉里红等,器形有瓶、碟、盘、碗、高足碗、高足杯、执壶等。
1. “复古殿冬”定窑刻花白釉洗
4号墓出土了两件定窑瓷器,底部刻有“复古殿冬”四个字。“复古殿”是皇帝休息的场所,学者认为这款瓷器应是南宋高宗时候所造,但它如何流传到陇西,目前尚未有结论。
复古殿冬定窑刻花白釉洗,甘肃省博物馆藏
2. 莲池鸳鸯纹青花瓷盘
汪氏家族墓和河西地区出土了一批青花瓷,反映了当时外销瓷器经过河西往中亚传播的路径。21号墓出土的青花盘,高2.5厘米,口径16厘米,碗口折沿,平底浅腹,上施白釉,底部未施釉,口沿边缘饰有卷云纹,内底饰有垂柳、莲池鸳鸯等花卉。
莲池鸳鸯纹青花瓷盘,漳县博物馆藏
3. 钧窑碗
24号墓出土了两件钧窑碗,口径17.5厘米,足径5.5厘米,高6.7厘米,碗口为直口,口沿下有突棱一周,斜腹,小圈足,施天蓝釉,口沿部施釉较薄,圈足及其周边部分未施釉,露出红色胎底。碗底圈足中心以墨书一个“税”字,用途不明。
另外一件口径18.7厘米,高8.3厘米,底径5.6厘米,碗口微敛,弧壁深腹,小圈足,施天蓝釉,圈足及外底部无釉,圈足内碗底处有彩绘印迹。
彩绘钧窑碗,定西市博物馆藏
4.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碗
3号墓出土了一件做工精细的青釉刻花莲瓣纹碗。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碗,甘肃省博物馆藏
5. 官窑粉青釉多棱直颈瓶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两件官窑粉青釉多棱直颈瓶,被视为汪氏家族墓最珍贵的两件藏品,现在分别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与漳县博物馆。70年代,前故宫博物院瓷器研究专家耿宝昌先生在甘肃考察时,看到这两件直颈瓶,鉴定它们出自南宋官窑。
官窑粉青釉多棱直颈瓶之一,甘肃省博物馆藏
6. 釉里红高足杯
釉里红的烧制工艺相当复杂,温度火侯不易掌握,因此许多釉里红颜色带灰,21号墓出土的釉里红高足杯釉色纯正,器形完美。
釉里红高足杯,甘肃省博物馆藏
二、陶器
汪氏家族墓共出土陶器200余件,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罐、盒、盆、瓶、香炉、皈依罐、陶俑与其他生活用具等。
1. 陶俑
27号墓出土的陶俑,呈立姿,通高36厘米,座高6厘米,座长13厘米,座宽11.3厘米,长相为大头小耳,左耳后坠双环形发辫,左手上搭布巾,束腰带,两侧垂荷包,上着黑色半袖衫,下着褐色长袍,脚穿长靴,足下有弧门形方座,外施彩绘。
另一件陶俑通高36厘米,座高6厘米,座长13厘米,座宽11.3厘米,呈立姿,双臂端于胸前,着红褐色长袖外套,黑色交领短袖开襟长袍,腰束细带,正中饰有一带扣,左右各戴一荷包,足穿黑色长靴,立于弧门形方座上,左手残缺。
中国出土的元代陶俑总量非常稀少,汪氏家族墓出土的陶俑装扮貌似侍者,十分具有元代陶俑的特色。
27号墓出土的陶俑之一,漳县博物馆藏
2. 灰陶盒
12号墓出土的灰陶盒,上盖直径15.5厘米,高5厘米,器身高7.8厘米,圈足直径9.5厘米,盖钮为龟形,器身呈扁圆形,子母口,圆直腹,圈足。龟背饰有五角回纹,上盖龟钮四周、盖缘、陶盒腹部及下腹部均饰有云雷纹(S纹)。
12号墓出土的灰陶盒,漳县博物馆藏
3. 灰陶盘
24号墓出土的灰陶盒子,口径16厘米,足径10.5厘米,高6厘米,方唇口,平底,圈足底,两端有草叶形耳。
24号墓出土,灰陶盘,漳县博物馆藏
4. 灰陶爵
8号墓出土的灰陶爵,高17.8厘米,口长16.1厘米,底部有三足,上方有二柱,端顶饰有莲蓬纹,腹部饰有二象头,以及云雷纹、云气纹。
8号墓出土的灰陶爵,甘肃省博物馆藏
5. 灰陶方盒
8号墓出土的灰陶方盒,高24.9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0.7厘米,器形为四柱体,圈足底,顶盖饰有龟钮。
8号墓出土的灰陶方盒,甘肃省博物馆藏
6. 灰陶案
8号墓出土的灰陶案,高18厘米,长33.1厘米,宽27.1厘米,案面呈长方形,饰以画纹框边,四足底,器型完整。
8号墓出土的灰陶案,甘肃省博物馆藏
27号墓出土的灰陶案,案面长37.8厘米,宽26.5厘米,高16.8厘米,案面呈长方形,无纹饰,四云头马蹄足
21号墓出土的灰陶案,高16厘米,案面呈长方形,表面饰线刻纹,背面起筋与帐相连,花牙、帐为两面,残存一面,案足为云头马蹄外翻足。这些灰陶案,属于炕桌,可以席地而坐或坐在炕上,符合蒙古人的习俗
21号墓出土的灰陶案,漳县博物馆藏
7. 灰陶皈依罐
26号墓出土的灰陶皈依罐,是骨灰罐,从唐代开始出现此种器形,后来江西地区也出现了大量此种造型的永清瓷器。此件通高62厘米,口径11厘米,上有宝珠顶盖,罐体呈钵形,下托莲花须弥座,罐体施朱色,现在绝大部分颜色已脱落,肩部及腹部均饰有联珠附加堆纹。
26号墓出土的灰陶皈依罐,漳县博物馆藏
25号墓出土的灰陶玉壶春瓶,漳县博物馆藏
27号墓出土的黑陶甗与黑陶高颈瓶,漳县博物馆藏
三、丝织品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丝织品大小共计50余件,包含帽、衣、裙、衫、袍、袄、带、裤、鞋等,还有荷包、口袋、手帕、枕头等日用品。
1. 铭旌
1号墓出土了一件写有“故考镇国上将军征西都元帅汪公灵柩”的铭旌,全长347厘米,宽55.5厘米,底部为黄色,上以白粉书写文字。在河西地区,从汉代以来一直都有以铭旌盖棺的风俗。
2. 纱面竹胎钹笠帽
4号墓出土的纱面竹胎钹笠帽,以竹编而成,外层包裹纱布。帽高9.2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35厘米。帽子共有三层,内层为茶色织物,中层以细竹篾编成,外层罩以黑色纱布,帽顶饰有质地、形状各异的珠玉一串共31粒,以及一绺黑色毛发。
4号墓出土的纱面竹胎钹笠帽,甘肃省博物馆藏
3. 罟罟冠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罟罟冠是元代已婚蒙古妇女的一种独特冠制,内层由竹编编成,外层裹上织物。
罟罟冠,内蒙古博物院藏
4. 丝带
22号墓出土一款丝带,黄色纱制成,长48厘米,宽36厘米。丝带上有七个饰物,从印痕观察,为圆形与菱形交错的装饰,其中三个完整,四个残缺。
22号墓出土的丝带,漳县博物馆藏
黄地宝相花织金锦罟罟冠冠披,甘肃省博物馆藏
凤戏牡丹纹绫夹衫,甘肃省博物馆藏
四、漆木器
甘肃省气候干燥,在河西一带保留了大量的木器。汪氏家族墓中出土的木器、漆器、竹器共140多件,大部分为木制帽顶部、木串珠、木豆、木蜡台、木盘等小件器物,较大的则有木衣架、木屋等。
1. 木屋
13号墓出土的木屋,是研究元代建筑的重要藏品。木屋长180.5厘米,宽55.7厘米,高74.8厘米,出土时,置于北棺盖上,东西向顺放,通脊高78厘米,地面至屋檐高61厘米,至普柏枋高52厘米,屋子为七间歇山顶,屋顶两面坡度平缓,顶表以墨绘出宽条瓦楞,正脊上原有五个饰物,出土时已无存,角脊头端作云头形。
木屋的斗拱为单抄一下昂,计心造四铺作,昂嘴作劈竹状,耍头为蚂蚱头。一跳华拱前伸出一个假昂,正背面各为11朵斗拱,四角有双下昂转角铺作各一,两山面下各为一朵,共为28朵。
木屋的正、背面均有悬牙雕刻并彩绘二位立姿侍女,东门内另插一木板,绘有垂帐,檐下端坐一老妇人,推测应为墓主。
木屋,甘肃省博物馆藏
彩绘侍女
2. 雕漆木案
20号墓出土的漆雕木案,长70.2厘米,宽35.8厘米,残高58厘米。案面采用漆雕工艺,刻有遒劲盘曲的两条长龙首尾相向,其余部分密布折枝牡丹纹,木案的牙板部分也以折枝牡丹纹装饰,整体纹饰繁而不乱。西北地区有大量类似的木器,例如天水雕漆器,学者分析应该是由南方传入。
20号墓出土的雕漆木案,漳县博物馆藏
3. 七子奁
26号墓出土的七子奁为一圆盒,口径26厘米,通高22.5厘米,内装七个相同尺寸的小圆盒,外观破损。
26号墓出土的七子奁,漳县博物馆藏
4. 漆器托
4号墓出土的漆器托,宽20.9厘米,高10.4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8厘米,外撇圈足,碗口微敛,碗中腰周围有荷叶状托,碗内无底,托底有铭文,可放置杯子。
4号墓出土的漆器托,甘肃省博物馆藏
五、铜器
元代的青铜器工艺并不发达,汪氏家族墓出土的铜器共50余件,有镜、瓶、盒、盆、盘、带盖炉烛台、帽饰、簪等器类。
1. 铜镜
13号墓出土的铜镜,直径16厘米,厚0.4厘米,素面,上有拱形钮及丝帛残迹,器型完整。
13号墓出土的铜镜,甘肃省博物馆藏
15号墓出土的铜器,直径24.8厘米,背部有三个“品”字形钮,盘面有链环相套及S形挂钩,钮旁有“金玉满堂”四字铭文,背沿直起,器型完整。
15号墓出土的铜镜,甘肃省博物馆藏
2. 铜爵
26号墓出土的铜爵,高19.2厘米,流尾间距18.3厘米,侈口造型,槽形流,尖叶形流尾,口沿有二菌头柱,卵形底,外壁有一半环形耳及三道凸竖条,腹外壁饰有卷云纹两周,三棱锥形三足。
26号墓出土的铜爵,漳县博物馆藏
13号墓出土的铜爵,高22.3厘米,长21.5厘米,宽10厘米,敞口,阔流,阔角,流侧立高伞形柱,深腹向下渐收分,圜底,腹侧有云形扁条耳,三长锥足外撇,器腹饰重环纹,以两周乳钉纹为界。
13号墓出土的铜爵,漳县博物馆藏
3. 圆铜盘
13号墓出土的圆铜盘,直径17.5厘米,高3厘米,圆形浅盏,器壁微向外斜,平底,带有三支足。
13号墓出土的圆铜盘
4. 青铜炉(带盖)
22号墓出土的青铜炉,通高22.7厘米,盖高6.8厘米,耳高4.2厘米,器壁厚0.43厘米,炉口外径14.3厘米,与盖径同宽,腹深12厘米。炉上有青铜质带盖柱状钮,钮周有六个莲瓣纹,叶纹外有三周弦纹,侈口尖唇,炉身呈鼎形,直腹圜底,上有凹弦纹上下两组,呈上三周、下四周排列,上腹部饰有方形双耳,底有三兽足,足尖外撇。
青铜炉(带盖),漳县博物馆藏
六、金银器
元代的金银器器形体积较大,汪氏家族墓出土的金银器共100多件,以各种首饰居多,包含簪子、发钗、耳坠,耳环、戒指等,还有部分生活用品,例如金盒、金钮扣、金带扣等。
1. 金簪
15号墓出土的金簪,长11.4厘米,外型呈U形,在弯曲部位(约3厘米长)饰有扭转的鳞纹和云纹。
元代金簪,甘肃省博物馆藏
2. 金钗
19号墓出土的金钗,宽1.5厘米,长14.5厘米,双股造型,端部较宽,顶端饰以荷花纹,下接双龙抱珠图,以焊接工艺制作。
元代金钗,漳县博物馆藏
3. 桃形金饰片
15号墓出土的两件桃形金饰片,轮廓呈桃形,长2.5厘米,宽2.2厘米,饰片上方錾刻花卉纹,边缘有三个带穿孔的突出部分,可做固定用。
元代桃形金饰片,甘肃省博物馆藏
4. 金饰片
15号墓出土的9片金饰片,高2.1厘米,宽6.1厘米,呈长方形,金饰片四周有一圈联珠,中间饰缠枝牡丹等花卉,均为模压成型,且每片纹饰各异,四边内卷,应曾用于包镶玉器,作为腰带或服饰的装饰。金包玉的器物形制,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后来通过丝绸之路,一路影响到陇西。
5. 帽饰
4号墓出土的帽饰呈圆柱形,长4.5厘米,直径1.4厘米,两侧有两穿孔,上方以细金丝编织成金花饰,中部为瓣梅图案,上下为卷草纹。
元代帽饰,漳县博物馆藏
6. 金冠顶
22号墓出土的金冠顶,高1.4厘米,对角长4厘米,正中为一圆珠,底部饰有珍珠纹一周,珍珠纹正中接有三个相连的圆环,并有一个接近方形的开口,内有珍珠一颗。四周各接四个相同的镂空花蕾形装饰,装饰的底部、边缘及球形顶部均饰以珍珠纹,每个装饰上各嵌有绿松石两颗。
元代金冠顶,漳县博物馆藏
七、玉器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玉器共20余件,有带钩、带板、帽饰等。
1. 兽首螭纹玉带钩
8号墓出土的兽首螭纹玉带钩,长12厘米,宽2.4厘米,高2.5厘米,带钩为琵琶肚,钩头雕成兽头,作螭状,螭身细长,呈弯曲爬行状,头部较扁,五官集中于头前部,尾端细长。带钩背部有黄褐色圆形钮,钮柱上附有黄色丝质编织带,并用丝绳捆结,丝绳已断裂。
8号墓出土的元代兽首螭纹玉带钩,甘肃省博物馆藏
2. 鲤鱼闹莲纹玉佩
19号墓出土的鲤鱼闹莲纹玉佩,长6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白玉材质,温润有光泽,整体为一长尾部上扬、背负荷花的鲤鱼形象。
元代鲤鱼闹莲纹玉佩,漳县博物馆藏
4号墓出土一件白玉佩饰,长7厘米,宽5厘米,厚0.5厘米。
4号墓出土的元代白玉佩饰,漳县博物馆藏
3. 花卉纹玉带饰
24号墓出土的8件花卉纹帽饰,为乳白色玉石质,采用透雕工艺制成。
24号墓出土的花卉纹玉带饰,漳县博物馆藏
4. 玉饰片
20号墓出土的玉饰片,由15块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白玉片组成,长1.1厘米至5.5厘米,宽1厘米至3厘米,厚0.3厘米至1.2厘米,正面雕刻鹤、龟、云等图案。
20号墓出土的元代玉饰片,漳县博物馆藏
5. 金镶玉耳坠
20号墓出土的两件金镶玉耳坠,断面0.15厘米,长12.5厘米,白玉透雕,有卷曲状金线饰于其间,后有金质柱形柄。此件外型虽然像耳坠,但学者从重量和大小分析,应有其他用途。
20号墓出土的金镶玉耳坠,漳县博物馆藏
6. 海东青啄雁玉雕
3号墓出土的海东青啄雁玉雕,长7.85厘米,宽6.4厘米,厚1.3厘米。白玉材质,椭圆形,上有透雕春水图,整体图案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密布的荷花梗,上层主体纹样为一展翅欲飞、拉长颈部、张口呼唤、藏于荷梗间的天鹅,图案上方为一海冬青正向下俯冲,用尖喙啄食天鹅的翅膀。“海东青啄雁”的题材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经常使用,因为他们喜欢“以小胜大”的概念。
3号墓出土的元代海东青啄雁玉雕,漳县博物馆藏
7. 串玉珠金镯
4号墓出土的两件金玉质串玉珠金镯,直径6厘米,呈条形环状,每串以赤
金片及18粒彩色弧形玉珠串成。
4号墓出土的金玉质串玉珠金镯,漳县博物馆藏
八、其他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文物相当多,除了瓷器、陶器、丝织品、金银器、漆木器之外,还有墓砖、玻璃器、水晶和琥珀饰件。
1. 莲花形玻璃托盏
莲花形玻璃托盏,为蓝色玻璃制成,盏为七瓣莲花造型,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高4.9厘米,带有饼形足。盏托口径15.2厘米,高1.2厘米,为八瓣莲瓣造型,底部为正八角形。学者分析,此件应为外销至欧洲的精品,后为汪氏家族拥有。
20号墓出土的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甘肃省博物馆藏
2. 琥珀佩饰
3号墓出土的琥珀佩饰,宽5厘米,厚0.73厘米,长6.5厘米,材质为半透明红琥珀,图案为透雕云龙纹。
3号墓出土的元代琥珀佩饰,漳县博物馆藏
3. 串珠
4号墓出土的串珠,珠径1.2厘米,以16枚雕花橄榄核与14枚白色料珠串成。
4号墓出土的元代串珠,漳县博物馆藏
汪氏家族墓出土墓砖
汪氏家族墓出土墓砖细部
21号墓出土的元代刷子,漳县博物馆藏
结语
汪世显家族墓的研究价值, 第一,这是目前为止国内最集中而完整的元代家族墓葬之一。因为元代存在时间短,从1271年-1368年只有97年,又经常处于战乱之中,所以遗存较少。而汪氏家族墓墓区面积大,而且延续时间长,约建于蒙古乃马真后癸卯年(1243 年),止于明万历丙辰年(1616 年),历经14代,三百七十多年。如此大型而排列有序的家族墓群为国内罕见。第二,出土文物丰富精美,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漳县文化馆清理的18座墓中共出土随葬物595件。甘肃省博物馆清理的七座元墓,随葬器物共181件,其中一级品就有21件,从级别即可看出这批文物的价值。国宝玻璃莲花托盏是元代玻璃器中的典型器物。墓中所出的服装及丝织物也很珍贵,既有典型的蒙古族服饰,也有汉族服饰。13号墓出土时置于棺盖上的一件木屋,长156厘米,宽31.5厘米,通脊高78厘米。屋为七间歇山顶,斗拱、耍头、房檐、门窗都雕画出来,南、北门内还分别彩绘有侍女和女主人。这件木屋是典型的民居,生动地反映出墓主人当时的生活状况,是研究元代民居建筑的重要资料。
这座家族墓葬有明确纪年,有大量珍贵文物,有家史记载,墓主又是元、明时期的上层阶级,对它的深入调查,可填补历史记载汪古族的生活、历史、活动范围等的不足,对研究元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目前还没有引起大家广泛重视,我们欢迎全国各地有兴趣的专家,共同对汪世显家族墓做深入的研究。
来源:新华号 丝绸之路周
<>< class="pgc-img">10月1日,国庆长假期间,平遥古城内,一家醋坊内摆满了没有产品信息的食醋进行销售。
>在很多旅游攻略里,老陈醋是游客来山西平遥古城最应该入手特产之一。在古城,各种大小、各种颜色的醋罐、醋坛子,也被摆在一个个紧挨着的醋店内外,“纯手工酿造”、“古法酿造”、“纯粮老陈醋”的牌子随处可见,在国庆小长假里吸引着无数游客。
这里的醋店,几乎都打着“自家手工酿造”的牌子,古城上西门附近一家醋店的老板闫福庆,对所有游客都宣称自己是一个“手工醋酿造大师”,但新京报记者调查得知,他的醋都批发自当地的一家醋厂,批发价1.5元/斤,然后标上“三年陈醋”或“五年陈醋”,以3元到8元的单价对外销售。记者随闫福庆到醋厂商谈采购事宜时,发现醋缸里还漂浮着死苍蝇。
类似闫福庆的醋商,在平遥古城并非个例。廉价的贴牌醋、勾兑醋在很多醋店销售,有的稍作包装,就变成售价上百元的“老陈醋”,有醋商坦言“专坑外地人”,当地居民买醋都避开古城醋店。
━━━━━
2元醋贴“十年”标翻50倍
山西人的生活少不了陈醋,平遥更是。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四周与介休、祁县、文水、汾阳、沁源等县市接壤。属于晋中市下辖县城,醋是当地的特产之一。
59岁的王金龙从事食醋酿造30多年,他是平遥县娃留村的食醋作坊老板,近些年,他开始向古城里的一些醋商批量供应食醋。
王金龙说,他20岁出头接触食醋酿造,见证了平遥的食醋发展经过,也看到了平遥古城内近百家醋商的发家史。近几年来,平遥县旅游业发展迅速,平遥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古城里的醋商们开始大规模地销售当地酿造的食醋,价格从每斤3元、5元到上百元不等。一些没有加工场所的醋商开始找到王金龙,希望他能将醋批发到古城内进行销售。
经过古城里醋商的包装,王金龙的作坊里生产的食醋,原本批发价2元一斤,在今年的国庆小长假里被当做十年陈醋销售,每斤价格翻倍近50倍,零售价近百元。“对我们这周边的老百姓来讲,原本3块钱一斤的醋,在城里面是要卖到50块一斤左右,甚至还有卖100多元一斤的。”
10月1日起,平遥县迎来旅游高峰,当地酒店和民宿的价格大涨,以某连锁快捷酒店为例,淡季时期一间标准房间的价格不超过200元,而在国庆期间涨幅超过3倍。当地居民介绍,每到小长假期间,平遥县城内的物价都会上涨,这其中也包括当地的特产醋。
王金龙说,他每天至少会批发100斤醋给古城里面的醋商。“一些人用水兑在原醋里,包装后高价卖出”,王金龙介绍,这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不做(赚)你们(游客)的钱,那做谁的钱。”
他曾见到过200斤醋掺上5斤水的醋商,原价3元一斤的醋卖到80元一斤,“还可以多卖5斤水。”
在王金龙的作坊里买醋的村民,也对古城里的醋也表达了不满,“那都是哄人的”。
10月3日下午,在平遥古城西门附近,记者发现一名到王金龙家进货的醋商,将王金龙生产的醋摆上街边摊位。这名醋商向过往游客保证,醋是自己手工制作,每斤20元。而在王金龙的酿醋作坊里,最贵的醋零售价是3元一斤。
< class="pgc-img">一作坊老板介绍,自己酿造的食醋两元一斤批发到古城里后,可以卖到近百元一斤。
>━━━━━
小作坊食醋贴牌卖
平遥古城内的醋,来源并非王金龙一家。
古城西门附近,郭俊给自己的门面起名为“郭氏老醋坊”,雕刻在木匾上的五个大字被挂在门上,门店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醋和酒。
郭俊自己酿造醋,用他的话来说,他和王金龙一样,是从城外自家小作坊酿造后运送到古城内的。郭俊除了卖自己作坊生产的醋外,还销售平遥县四清醋业有限公司的醋。
按当地人的说法,“四清醋”在平遥属于“知名品牌”。
10月1日,新京报记者在郭俊的店里看到,一壶3斤装的“四清醋”零售价为10元,约3元一斤。而郭俊酿造的醋标价为8元一斤,超过店内所销售四清醋的2倍。按照郭俊的描述,他在自家的小作坊里酿造好食醋后,会将醋批发给四清,“算是四清的代工厂。”
对于店内的“四清醋”,郭俊说他不需要从四清拿货,“用自己的醋贴上四清的标签。”自己作坊的醋变成了“厂家直销”,“还能卖上个体面价。”
10月2日,新京报记者来到平遥县四清醋业有限公司,一名负责销售的负责人表示,公司拥有自己的生产线,“不需要任何地方供货”,古城内的“郭氏老醋坊”和公司没有任何关系,郭俊所说的向四清供货一说,完全是造谣。
平遥县四清醋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称,他们的产品在平遥属于畅销货,古城内很多醋商也会在公司批发食醋去进行销售。无授权就贴牌销售的事情并非没有,上述工作人员称,“古城里面估计两三家是在贴四清的牌子销售。”
< class="pgc-img">10月1日,平遥县娃留村内,酿醋作坊老板王金龙正在为食醋贴上自己的标签。
>━━━━━
散摊“三无醋”标榜“古法酿造”
在平遥古城内,除了聚集在城内销售食醋的商家外,古城的各大出口处也有卖醋的散摊。
唐军和唐华两兄弟在古城东门摆摊,他们把醋灌装在乳白色的塑料壶里,每壶三斤,向来往的游客要价48元一斤。
与城内一些醋商不同的是,他们两人销售的醋没有品牌,塑料壶表面没有任何商品信息。
闲聊中唐军透露,他所卖的醋是从城外的小作坊里面批发而来,以“纯手工酿造”的名头向游客推荐,“卖给你们10块钱一壶,卖给游客就贵了。”
“说白了,哄的都是那些外地游客。”一旁的唐华说,“这个醋买来的时候是3块钱一斤”。
兄弟俩介绍,每到旅游旺季,他俩就会从城外的小作坊和一些醋坊批发廉价醋,然后到古城门口摆摊销售,在成本价上加价十多倍后,将这些“三无”醋高价卖给外地游客。
“外人不懂,喝不出好坏。”唐军说,他们之所以不贴上醋的商标信息,是因为想用“古法酿造”、“纯手工工艺”、“纯酿造”等名义来向游客推销。
10月3日,唐军将记者带到他进货的一家醋厂,醋厂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生产的醋有2元一斤和4元一斤的产品,他们接受各种价位醋的定制。“古城里那些卖到四五十元一斤的醋,大多数批发价在2元到5元一斤,不懂行的人,看不懂。”闫文学说。
记者粗略统计,在古城,类似以自酿散装醋名义售卖的醋店、醋摊不下五十家,他们自己都没有生产作坊。
< class="pgc-img">10月3日,唐军在平遥古城东门处摆摊,向过往的游客销售“三无”食醋。
>━━━━━
廉价醋的“勾兑”疑云
闫福庆的醋店在平遥古城上西门附近,销售自家的“手工醋”,价格在3元一斤,醋也没有任何标识。
“都是自己家酿造的,卖给游客3元一斤,批发价是1.5元一斤,”闫福庆说,他不仅销售自家酿造的醋,还销售一家名为“晋善坊”的食醋,价格便宜,“20元一壶,一壶五斤”。
当地一名酿造醋的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平遥当地的酿造食醋用高粱、大豆、麦麸、大曲等酿造而成,高粱一吨需要1000元左右,按照不同的比例将上述原料进行发酵,原则上一吨原料出醋的量并不多,总的来说,“纯粮酿造的食醋成本价就超过1.5元一斤。”
闫福庆的醋最便宜的是1.5元一斤,已低于正常的成本价。
再三询问,闫福庆才透露这种醋并非粮食酿造,而是使用醋酸勾兑而成,在原醋的基础上加上添加剂进行调配,“都在自己村里老家调的”。
“这是商业机密,没有人会告诉你怎么调,比例是多少,”闫福庆说,平遥县食药监和工商部门对当地的醋管理严格,经常会对古城里的醋商进行检查,“以前就出过事,有人勾兑被处罚。”
“古城里卖的醋就有勾兑的,调制的,便宜,就是配制食醋。”另一家醋店老板试着品尝这1.5元一斤的醋,刚入口就立即吐掉。
“醋不应该是这样的怪味,”醋商张海摇了摇头说,“就算是勾兑的也不是高手勾兑的。”
他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光是看颜色来分辨勾兑醋和酿造醋,一般看不出来,不是行家不会知道。”
“你闻,对比一下,这个1块五的醋,味道冲鼻,颜色浑浊”,张海取出自己的醋向记者展示,“不对比不会知道,他这个十有八九就是勾兑醋。”
━━━━━
晾晒间醋缸中漂着死苍蝇
闫福庆的醋,都来自一家名为“晋善坊”的醋厂。
“晋善坊”醋厂原名平遥县晋善坊老陈醋酿造厂,地处平遥县中都乡东达蒲村。工商信息显示,“晋善坊”成立时间是2015年10月30日。
10月4日,记者以大量批发为名,通过闫福庆来到了“晋善坊”醋厂。该厂负责人刘庆忠表示,闫福庆根本不酿醋,他没有自己的生产设备,店内销售的散醋都是从“晋善坊”批发的廉价醋。
“我们很多醋都在古城里面卖,但公司没实体店。”刘庆忠说,他们走散装批发,价格区间在1.5元一斤到8元一斤不等。
在“晋善坊”醋厂里,新京报记者来到晾晒间,两个铁制方形大缸内装满了醋。“这就是那个1.5元一斤的,”刘庆忠介绍,一缸能装50吨左右,需要放在房间里面晒,来蒸发一部分水分,成陈醋。
一名业内人士介绍,“1.5元一斤的陈醋可能勾兑也可能是用酒精单菌发酵而成,和用高粱等粮食酿造比起来,1.5元的廉价醋会省掉很多工序,口感差,不过产出率高”。
在“晋善坊”,记者发现,在晾晒间的大缸中,醋面上漂浮着数只死苍蝇,和黑色的醋“融为一体”。
刘庆忠说,这些死苍蝇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捞出来,醋才会被灌装。
一名负责为“晋善坊”送货的货车司机告诉记者,国庆假期是醋厂的销售旺季,每天约有2吨醋被送往平遥县城,其中包含古城内的食醋销售摊位。
< class="pgc-img">10月4日下午,“晋善坊”醋厂晾晒间,装有醋的缸内漂浮着死苍蝇。负责人称捞出苍蝇一样卖。
>━━━━━
被本地人“嫌弃”的古城醋
在平遥古城,很多正规醋商也头疼冒牌“陈醋”。
“古城内很多小门面,存在粗制劣造冒充老陈醋的现象。”和顺醋坊的负责人蔡丽介绍,山西陈醋的价值在时间上,存放的时间越长,醋的价值也高。“平遥所生产的陈醋前身为熏醋,熏醋一般在20多天就可以出醋,但是陈醋得经过夏伏晒、冬捞冰等程序才能制作而成,”蔡丽说,要是十年的老陈醋,会看起来黏稠一些。一些醋商会模仿陈醋的口感,加上一些甜味剂等其他食品添加剂对醋进行调味,对酿造醋工艺不了解的游客,就会被他们误导。
“没有人会直接说他的醋是勾兑的,都会说是手工酿造,”蔡丽说,“这个旅游城市就是这样,他用很小的本钱去赚取更大的利润,这就是生意。”
“没人敢于开诚布公的说出古城内醋的内幕”,王金龙多次向新京报记者说,“在这一行,要是说透了,对于他们来说,我就是叛徒”。
平遥古城旁的居民也深知其中的猫腻,“古城里的醋价是暴利”。多名当地居民向记者表示,他们从不会在古城里买醋食用,“一方面是价格奇高,二是质量堪忧”。
“古城内的醋商们能把家乡的特产卖出去,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作假,以次充好就不行”,娃留村的一位村民说。
对古城的陈醋乱象,平遥当地政府并非没有整治。据公开信息,2016年9月28日,平遥县食药局在古城内及周边地区开展醋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共检查120户商户,发现部分商户未能提供供货方资质,即索证索票不全;部分销售散装醋的商户,不能提供每一批次的检验报告;商户在销售散装醋时,未能在散醋销售容器上粘贴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标签;部分商户台账不能及时填写,台账记录不全;部分商户存在未经许可生产销售食醋的行为。
为了规范平遥制醋售醋行业,今年8月,“平遥古城醋行业协会”正式成立,以形成行业自律的新型管理格局,引导经营者全面整改,再加上部门监管的格局,可以从源头上消除“醋”制品的安全隐患,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醋商李伟认为,醋和酒一样,真的假的都有。“平遥古城内卖醋的有近200多家,现在加入醋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的,就只有五十家左右,”李伟说,“不懂行的游客买到大街上摆的哪个野摊子醋,说实话,吃出问题来,你们连人都找不到。”(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
莫让伪劣醋腐蚀了平遥古城的招牌
十一长假结束了,有的人欣赏了青山碧海,有的人领略了人山人海,而有些前往平遥古城、并自以为买了正宗地道“手工古法酿造醋”的游客,可能要感到“酸爽”了。
据新京报报道,在山西平遥古城,“纯手工酿造”、“古法酿造”、“纯粮老陈醋”的牌子随处可见,在国庆长假里吸引无数游客。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美味”中,不少是廉价的贴牌醋、勾兑醋,有的稍作包装,就从2元一斤的批发价变成售价近百元的“老陈醋”,有醋商坦言“专坑外地人”,当地居民买醋都避开古城醋店。
作假也就算了,有的简直作恶,记者实地探访,甚至发现有醋商的醋缸里,漂浮着死苍蝇。这已经不是以次充好、假冒品牌的问题,而是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逾越了不止一道底线。
更严重的是,伪劣醋的泛滥,会深深伤害平遥这个驰名旅游品牌。作为5A级景区,平遥古城不仅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古城”,也是我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如此耀眼的招牌,泼上了高价伪劣醋,既是对慕名游客的不真诚,也是对古城名誉的亵渎和羞辱。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伪劣醋腐蚀的不仅是山西醋这个招牌,更是平遥这个旅游古城的招牌。表面看来,售卖廉价醋利润颇丰,甚至可以翻几十倍,短期内鼓了一些醋贩、醋商的口袋,但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从长远看,放纵这样的伪劣醋继续泛滥下去,终有一天,平遥二字将不会再是令人向往的、闪闪发光的地方,因为那里少了一样最关键的东西——诚信。
可以说,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悠久深厚的诚信土壤,否则也难以诞生纵横数百年的晋商和名驰天下的山西醋。然而,如果让“劣醋驱逐良醋”,然后失去质量保障,再失去信誉,最后就会失去招牌。当伪劣醋触目惊心的时候,公众难免就要问一句:一醋不醇,何以醇平遥?
平遥的旅游资源,继承于传统,是先辈积攒下的声誉和遗留的财富,用假冒伪劣来赚快钱,既是对先辈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挥霍,也是对下一代、对平遥的未来不负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十一”过后,也即2017年11月19日,平遥古城获得“年度旅游目的地声誉奖”。对于这样的名誉,平遥的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
近年来,自毁长城的“名牌”不胜枚举。比如,今年年初媒体便爆出,被冠以“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河北河间,多个乡镇存在熟食加工黑作坊,他们所加工的“河间驴肉”多由骡子肉、马肉甚至猪肉,加上驴肉香精以及其他添加剂煮成。类似的贪念和短视,无不令人惊心而又痛心。
围观如今平遥满大街的“醋坛子”,我们期待,不仅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旅游文化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都应各尽其职、严格执法,而且当地还须从全局上规范整治,打造一个健康诚信的旅游生态。还醋以古味清醇,还平遥以美好未来。
新京报记者 游天燚 樊成(媒体人) 摄影 尹亚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