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财经(kaiboluocaijing)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艾小佳
你上一次听到头部新式面馆宣布融资是何时?
很多人的回答恐怕是,一年前。
回想2021年,面馆是最吸睛的餐饮赛道,六大面馆“新贵”(和府捞面、遇见小面、五爷拌面、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把门店疯狂复制进核心商圈,融资消息满天飞,个个估值疯狂涨。
转过年的2022年,它们的扩张步伐和融资速度明显变慢。
开菠萝财经根据公开信息统计这六大面馆“新贵”截至发稿的门店数,并对照去年的数据得出结论:张拉拉手撕牛肉面(下称张拉拉)、陈香贵兰州牛肉面(下称陈香贵)以及遇见小面的门店数,不增反降;马记永兰州牛肉面(下称马记永)、和府捞面和五爷拌面的门店数虽然在增加,但开店速度大不如前。
餐饮赛道投资人李蔡对开菠萝财经形容,六大面馆“新贵”去年“开店热”,今年“闭店潮”,“有的是疫情影响下的批量关店,有的是大举扩张后的门店调整”。
去年不断刷新融资记录的面馆“新贵”,今年仅有的两则好消息依然停留在年初:1月,背靠绝味食品、估值一度达70亿元的和府捞面,传闻计划赴境外上市;2月,马记永披露了新一轮融资。
让面馆失宠的,不只是疫情。有连锁面馆创始人和行业人士道出了深层原因:今年投资人“清醒”了,发现面馆的成长性配不上高估值,市场价格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带来的结果是,去年越是抢手的“新贵”,今年的处境反而越尴尬,如果继续融资,估值可能缩水,如果不融,可能扛不下去。
这碗面的生意,还值钱吗?
网红面馆:去年融资多疯狂,今年就有多平静
在面馆“新贵”狂奔的路上,首先按下暂停键的,是外部资本输血。
今年上半年,鲜有资本光顾头部面馆,“新贵”阵营里只有两则好消息:和府捞面将境外上市的消息不胫而走,马记永披露了Pre-A轮融资。到下半年,面馆赛道彻底进入沉寂期。
把时间拨回到2021年,彼时的面馆“新贵”轮番披露融资消息。
遇见小面、五爷拌面、陈香贵,均在半年内连融两轮。成立时间最短的张拉拉简直“融资机器”附体,一年内连融3轮。资历最老、跑了10年的和府捞面更是完成近8亿元的E轮融资。在对手的衬托下,去年只融了一轮的马记永显得动作有些慢。
< class="pgc-img">>快速融资的面馆“新贵”,个个都经历了估值飙涨。
比如,“过亿”融资后,陈香贵的估值接近10亿元;遇见小面的估值从约10亿涨到约30亿元,平均一家店值2000万;和府捞面创下中国连锁面馆中最高融资记录、估值达到70亿元。
当时,不论是估值被推高的速度,还是以千万为计量单位的单店估值,都让人以为这会是一条飞速成长的赛道。
可转眼到2022年,面馆“新贵”就失速了。可能有声音说,疫情影响下,不止连锁面馆,整个餐饮市场也没有太多好消息。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今年上半年,因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疫情出现反复,餐饮行业融资降温。但随着疫情好转,粉面、茶饮、咖啡、火锅、新中式烘焙这些热门赛道的融资再次重启。以粉面赛道为例,从湖北走出来的牛肉面品牌马香远、西北风味面馆大师兄以及肥肠粉品牌甘食记、羊肉粉面品牌耍羊气、新疆米粉品牌疆小骆,都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 class="pgc-img">>“今年粉面赛道的投融资并没有完全冷却,地方特色品牌还是相对火热的。”李蔡告诉开菠萝财经。
而去年最抢手的面馆“新贵”,今年为什么多数被“打入冷宫”?
“越是面馆中的‘新贵’,击鼓传花的估值游戏就越难继续。”某兰州牛肉面连锁品牌创始人林樊告诉开菠萝财经。
他表示,对一个餐饮项目,去年以前,投资人一般采用2倍PS市销率(估值/销售额)计算估值,优质一些的项目可以给到5倍PS。但是照去年的市场情况,当一个项目的A轮估值“炒”到10个亿,一家店的估值几千万,PE市盈率(估值/利润)和PS的计算方法都失效了。因为项目是亏损的,估值也远远高于销售额。
今年仍然有投资机构在看连锁面馆项目,只是更“清醒”了,市场价格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越是面馆“新贵”,反而今年融资越不容易,“因为如果继续融资,就会触发‘反稀释’,如果不融,公司经营可能会出现危机”,林樊说道。
在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看来,估值高本身不是问题。他打了个比方,如果估值以每年50%的速度飙涨,可项目的成长性远远低于这个速度,投资人自然难以接受。
一句话总结就是,面馆“新贵”的成长性,也就是未来的成长空间,配不上高估值。
面馆新贵的“尴尬”:店开不下去,规模上不去
就像有新茶饮品牌对标星巴克一样,面馆“新贵”描绘的是一个类似于“中国麦当劳”的故事。为什么这个故事去年被“疯狂跟投”,今年就“没人买单”了?
资本去年投资热情高涨,是相信这个故事有足够肥沃的土壤,而且时机已经成熟。
吃面,本身刚需高频,当面食实现了标准化,资本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有品类、无品牌的赛道。面馆“新贵”中,遇见小面主打重庆小面,其余的口味“全国普适”,张拉拉、马记永、陈香贵是兰州牛肉面;和府捞面是新中式汤面;五爷拌面则是全国拌面(包括四川担担面、宜宾燃面、北京炸酱面、武汉热干面、新疆拉条子等)的集合体。
虽然面馆“新贵”当下只有几十家店,但资本“赌”的是,借着商场渠道的红利,跑出万店规模。机会窗口期出现在2020年疫情之后,一批批个体餐饮倒闭,商场腾出大量黄金位置,同时降了租金。“这种阶段很好谈估值,哪怕销售额不高”,庄帅分析。
资本看中的是扩张速度,所以面馆“新贵”都在承诺一个颠覆性的开店节奏。例如,根据各家此前的表态,到2021年年底,遇见小面承诺开到200家店,一度“平均两天开1家店”的和府捞面承诺开到450家,五爷拌面表示要开到1500家。
但因为种种原因,拿到投资后的面馆“新贵”并没有完成计划。
开菠萝财经结合品牌官方微信小程序、大众点评、第三方查询平台,得出一组数据,张拉拉、陈香贵、遇见小面、马记永、和府捞面和五爷拌面,当前的全国门店数分别是57家、187家、139家、218家、358家、1126家。
对比去年与今年的门店数变化,可以将6个品牌分为两个梯队。
第二梯队的张拉拉、陈香贵和遇见小面,门店不增反降。其中,张拉拉去年年底时称“签约100家门店”,目前营业门店只有57家;陈香贵品牌介绍中称去年年底门店“200+”,当前门店数减少到187家;遇见小面则从去年7月的150家,减少到139家。
第一梯队的马记永、和府捞面和五爷拌面,门店数在增加,但扩张速度明显放缓。
例如,和府捞面在2021年6月时的门店数超过340家,为完成年度KPI,需要在6个月内开店110家以上,但15个月过去了,门店只增到358家。
不但直营模式的和府捞面如此,走加盟路线的五爷拌面也没完成KPI。根据窄门餐眼的数据,2021年12月底,五爷拌面有948家门店,当前增加到1126家,依然没有完成2021年“突破1500家门店”的计划。
新零售专家鲍跃忠总结规律,“今年还在扩张的品牌,门店数量已经稳定在百家以上乃至上千家,反之,收缩中的品牌即便门店数过百,很多店也还没过稳定期。”
门店永远是面馆的核心战场。“疫情背景下,餐饮品牌的经营者会减缓扩张计划,既然跑不出规模,把重点门店的销售额做上去,单店模型跑得通也可以。”某连锁面馆供应商王洋说。
不过,据李蔡调研,多家面馆“新贵”今年的单店模型很难再给投资人呈现持续的增长,消费“峰值”基本停留在去年下半年,与融资的“高光时刻”一致。
去年下半年的订单“峰值”,与早期疫情过后释放的“报复性消费”,以及用户对新式面馆的“尝鲜性消费”有关,进入2022年,这两部分消费在减弱、乃至消失。
某面馆“新贵”一家北京门店的店长陈高向开菠萝财经透露,他负责的门店,订单的高峰出现在去年7月,随后的第三季度比较平稳,四季度进入低谷期,到今年上半年都相对低迷。
“第一波疫情结束后,人们的确涌入购物中心,启动了一轮短暂的报复性消费。”庄帅表示,但当疫情常态化,大众消费变得更加理性。
除了以二线城市为主阵地的五爷拌面客单价在20元上下,其他的面馆“新贵”都在35元-50元区间,遇见小面、马记永、陈香贵是35元-40元,张拉拉、和府捞面高到40元-50元。
这样的定价比街边小店高出一大截。以竞争最激烈的牛肉面为例进行对比,在一线城市,一碗牛肉面的价格在20元上下;在兰州本地,吃一碗牛肉面,只需要花七八块,“肉蛋双飞(加一份牛肉,加一个鸡蛋)”也不过20元。
如果说,以前很多消费者对几十元钱还不太敏感,那么今年,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刺客”的复杂情绪,已经从识别防范到了主动反击。在李蔡看来,面馆“刺客”会让用户的“尝鲜性消费”更早“凉凉”。
连锁面馆被高估了吗?
10月上旬,开菠萝财经探访了面馆“新贵”们开在北京的部分门店,发现个别门店已经停止营业。
例如,陈香贵的一家门店已经撤店、商场正在重新招商;张拉拉的一家门店虽然招牌还在,但已不再营业。开菠萝财经从两家店附近的外卖员口中得知,这两家店“搬走了”,“已经停业两个多月了”。
< class="pgc-img">曾经的陈香贵门店正在招商中开菠萝财经摄
>< class="pgc-img">一家张拉拉门店招牌还在,但已经停业 / 开菠萝财经摄
>这两家面馆均位于大型购物中心的“美食城”里。探店时正值工作日中午12时左右,开菠萝财经注意到,同一商城、同一楼层的其它快餐店吸引了众多顾客。
闭店可能有种种原因,可能是被商场“新陈代谢”,也可能是为盲目扩张买单。
在购物中心开店,除了租金,还要经过商业性的考核,“如果一家店通不过考核,会被‘赶出去’”,王洋表示。
除五爷拌面大部分门店开在办公场所和住宅区以外,其他面馆“新贵”的选址,多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城市里人流集中的核心商圈、写字楼等。在李蔡看来,从这一年的发展来看,面馆“新贵”低估了在购物中心做生意的难度,房租占比20%-30%,人力成本20%左右,算上食材和营销成本,前期盈利很难。
“现在大多数投资人都‘清醒’了”,林樊对开菠萝财经说,因为发现连锁面馆是一门很难靠烧钱烧出规模的生意,不是烧钱越多、开店越多,模型就能跑得通,带来的边际效应反而是递减的,“决定模型的,是产品和服务能否让消费者买单”。
在面馆“新贵”尤其是牛肉面品牌的主战场上海,李蔡观察到,同样的“新陈代谢”也在发生。去年年中,他曾尝鲜过多个面馆“新贵”的面食,与一些消费者沟通后发现,“一二线城市的人可能会因为新鲜感进店,比如,感受在面馆里看书,体验‘免费续面’,或是品牌背后有某个大厂的投资,但表示后续会复购的比例比较低”。他总结,不高的性价比、“相对普通”的口味以及到店的便捷性,很难让人爱上这碗四五十块的面条。
在庄帅看来,这背后是因为面馆“新贵”低估了赛道的竞争难度。
面馆市场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南方市场的特点是,面馆的成长性偏弱,教育成本较高。”庄帅认为,在北方,虽然吃面的市场更大、受众更广,无需消费者教育成本,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和随处可见的街边小店拼性价比、赛口味,标准化的连锁面馆不够有优势。
当疫情进入常态化,面馆“新贵”开始寄希望于外卖,将其抬到较高的位置上,但外卖的贡献度也是被高估的。
陈高对开菠萝财经说,他所在店里的食客,以附近办公楼里的上班族为主,外卖不但单量非常少,“还经常接到‘面条坨了’的投诉”。林樊介绍,品牌的外卖占比只有10%左右。
除五爷拌面外,其他的基本以汤面为主。在庄帅看来,汤面为主的产品布局决定了堂食占比偏高,因为面条在外卖中的口感还原度不如堂食。
在被低估的因素中,还有这场疫情。
“中式面馆跑出自己的‘麦当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林樊表示,但疫情当下,面馆“新贵”更要考虑生存问题。在王洋的描述里,面馆新贵的处境是,“扛得下去就有活下去的希望,扛不下来品牌倒闭都不是稀罕事”。
怎么能活得更好,无外乎开源、节流两条路。
在门店的堂食和外卖之外,“开源”能产生销售额的第三市场。面馆“新贵”的标配是,推出毛利较高的烧烤、卤味,进入袋装、罐装食品的零售市场。一些面馆也开始搞“副业”,例如马记永开酒馆,和府捞面卖酒饮和咖啡。
“节流”则是从房租、人力和物料方面下手。陈高透露,去年门店租金水涨创高,今年所在的商场租金降了,拉面师傅的工资也有回落。
要知道,资本去年追投面馆“新贵”时,有媒体报道,一大批拉面师傅从甘肃迁徙到面馆“新贵”聚集的上海,月工资从5千元涨到万元以上。“今年‘新贵’开店少,拉面师傅自然没那么‘贵’了”,林樊了解到,还有面馆“新贵”尝试过把拉面师傅换掉,用半干面的机器面取代手工现拉面。
在其他餐饮品类的衬托下,面馆这门主食生意被认为更容易标准化、连锁化。投资人把“资本烧钱、快速开店”的商业模式复制进来,期待头部选手创造下一个神话。
一年后,“当投资人拉长周期去评估,会发现过去对面馆生意的评估,在很多方面都过于乐观了”,庄帅表示。
但面馆的故事远没讲完。王洋认为,和当年的茶饮行业类似,去年的“面馆热”当然存在泡沫,资本热情消退也是必然,不过,拉长时间去看,经过资本鲶鱼效应的赛道会更有活力。
*题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蔡、林樊、陈高为化名。
< class="pgc-img">>栏目致力于挖掘老店及其背后的故事,包括但不限于路边摊、苍蝇小馆或是小而美的餐厅。
希望透过这些老店,为你们勾画一个更丰满的昆明。
*本栏目涉及的店铺均不参与傲客评星
顺鑫园牛菜馆
老铺印象 | 金瓦路
傲客自费试吃第708家
瞧,这是一碗被老顾客追着吃了19年的红烧牛肉面。
淡黄色的碱水面上,红油、肉块弥合于表面,辅上一层薄荷,碗里立马就变得充实了起来。
提筷、埋头,吸溜声四起,动作一气呵成。
面条柔软得恰好,裹挟着牛肉和薄荷一齐入口,醇厚的牛脂香气趁机滑进喉咙,薄荷独特的清香则缓解了油腻感。
嘶...熟悉的汤水落入胃中,是那家在大树营开了许久的小面馆没错了!
—
十九年前
靠一碗牛肉面起家
说起这家店,时间得退回刚上高中那会。
每当周六早上放假,总会约着几个同学,先去吃碗牛肉面,再坐着公交回家。
只可惜毕业几年后再回来,常去的小面馆已经搬了家,厚着脸皮问了问附近的老街坊,这才得知新店的位置。
马不停蹄地赶来,搬了家的小面馆,空间扩大了不少。
虽然不是饭点,但是棚子下的矮桌早已坐满了人,大家伙一口汤、一口面,呲溜声此起彼伏。
“以前开在大树营,是只卖牛肉面。现在嘛铺面大了,炒菜、火锅、烧烤就都有了。”
正当我仔细辨别着是否找对了地方,老板娘熟悉的嗓音便落进了耳朵里。
唔,找对了!
—
老食客来这里
都是闭着眼睛随便点
“是吃面,还是吃点其他的?”
瞅着我们进来,老板娘笑眯眯地迎了上来:“如果想吃点菜,要去橱柜那边看菜点菜哈。”
吃了那么多年的牛肉面,今天不如尝点不一样的。
每一家牛菜馆的桌子上,油淋干巴向来都是不会缺席的。
干巴薄切均匀,控制好火候,再从油锅里捞起时,已经被炸得干透脆香。偏瘦的部分肉质紧实,嚼劲十足给味蕾带来满足感,但我更偏爱带肥的那一块。
肥油炸得轰香,并不会让人生出腻感。
齿间用力,皮衣裂开,满口油脂迸发,反复咀嚼几口,咸香口感把握得刚刚好,并不会觉得过于咸。
还没有从干巴的香气里抽离出来,牛肉串也冒着热气上桌了。
焦黄油亮的肉串,光是看着已经让人垂涎欲滴。
趁热一口起撸下大半串,一肥一瘦交替串联,浓郁的油香一瞬间就占领了味蕾高地,而后融于肉串中的辛香才缓缓抵上舌尖。
“嘶,要是上学那会就有这肉串,我估计得多要些零花钱才行。”
不到几分钟,肉串便被瓜分得干干净净,满口油脂不免带来了几分腻感,这时候来上一碗清爽的牛杂汤,最合适不过了。
筷子一挥,糊辣椒、薄荷、香葱沉入碗底,透亮的清汤便染上了色。
种类颇多的牛杂混杂,在清汤熬煮过后依旧保留着原始的香。
连带着汁水一并送进嘴里,牛肚丰厚,肉感扎实又不失韧劲;牛皮弹滑,胶质感丰腴......口感层次很是丰富。
—
不是招牌菜
却也能俘获人心
几道扎实的荤菜下肚,回过神来这才发现店里人多了起来。
“他们叫我先过来点着菜。”
“几年没吃过这个花椒叶了,炒个洋芋片。”
隔壁桌的叔叔人还没进店,声音却抢先了一步。好奇这花椒叶的味道,我们也忍不住加了一份。
春夏之际的花椒叶,颇为娇嫩,再加上洋芋片一顿爆炒,激得椒麻的香气四处溢开。
迫不及待入口,洋芋片焦脆,再加上花椒叶自带的酥麻清香,立马就成为了“米饭杀手”。
自带异香的,还有茼蒿臭豆腐。
臭豆腐细碎绵软,搭配上脆嫩的茼蒿,一臭一香各不显得突兀,而是相得益彰。
只不过对我来说,咸味偏重了一些。
细细数来,在昆明像这样的老店还有很多,他们各自散落在犄角旮旯里,用朴素实在的味道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即便是搬了家,换了地址,依旧不乏老街坊的身影!
<>城都市报报讯(记者 叶子 张仰强)选取牛肉最嫩的部分,把牛肉上的筋都切下来,用白酒、盐等常用调料腌制12小时,然后放到滚烫的汤汁里烫一会儿,再把烫好的牛肉平铺到粉面上,这样的牛肉Q弹,有一种去火锅店吃烫牛肉的感觉,让人念念不忘。这种生烫牛肉粉面,您在位于书台街清华城咸安王记牛杂面馆就能尝到。
< class="pgc-img">>王记咸安牛杂面馆是一家加盟店,主要经营汉派早餐。店主陈绪耀结婚后,为了能和妻子时时刻刻在一起,在和妻子商量后,两人就咸宁开了一间早餐店。
“一般我们常见的牛肉粉面里的牛肉都是事先卤好的,这样的牛肉比较有嚼劲,也有很多顾客喜欢,但是不够新颖。”陈绪耀介绍,最开始两年他们也是经营一些像粉面、油条、豆浆等比较常见的早餐,也不知道是店面选址有问题还是口味确实很一般,反正开店几年来,陈绪耀早餐店的一直生意平平。
前两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绪耀去武汉尝到了《王记牛杂面》的生烫牛肉粉,一下就被这个味道惊艳到了。打听到这是一家加盟店,陈绪耀也萌生了把这个品牌带回咸宁的想法。
但加盟店除了要缴纳一定的品牌费用外,店面的装修等部分也要花上不少钱。今年上半年,凑齐资金的陈绪耀总算如愿以偿的把《王记牛杂面》这个品牌带回了咸宁。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店除了主打产品生烫牛肉粉面之外,也经营牛腩粉面这类卤制好的牛肉类产品,此外还有虎皮鸡蛋、欢喜坨、面窝、豆皮等常见美食。
昨日本报直播团队在该店直播时,不少食客评价这里的生烫牛肉粉辣得爽,辣得够味,牛肉非常嫩,汤也很爽口,同时店内干净整洁,每张桌子下面都放了垃圾篓,工作人员统一服装、口罩、手套等,让人感觉很卫生,是家让人放心的早餐店。
“我们首先要求全店人员把卫生健康放在第一位,然后才重视食物口感。就拿招牌餐点来说吧,不仅生烫类肉食腌制有讲究,店里所用的面汤也很有讲究。”陈绪耀介绍,该店面汤采用新鲜牛骨与三十多种天然食材,经12小时熬制后才出锅。在陈绪耀看来,一碗让人垂涎欲滴汤面不仅口感要好,而且营养也要均衡。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食客吃到健康爽口的牛肉面,我们只想用心做好每一碗面。”陈绪耀说,食客的青睐和好评将会是汤面不断前行的动力,他们也会一如既往的做碗好面,回馈给更多新老顾客,为大家提供绿色、健康、高品质餐品。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香城都市报(或公众号搜索:xcdsbgfw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