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六大茶类指的分别是: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青茶)、黄茶、白茶。这些茶类历史悠久,那么你知道这些茶的分类及名字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 class="pgc-img">>绿茶类: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黄山毛峰、信阳毛尖、蒙顶甘露、竹叶青
西湖龙井的茶叶故事
清朝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四次来到杭州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摘,并品茶赋诗。有一次,乾隆皇帝正在狮峰山下胡公庙前游玩,突然有太监来报,说是太后有病,请乾隆皇帝速速回京。乾隆皇帝闻讯后,火速赶回京城。
< class="pgc-img">>其实太后也没什么大病,只是因为思儿心切才导致上火、食欲不振,一看到皇帝回来了,心里高兴,病也好了一大半。乾隆皇帝用带回的龙井茶冲泡了一杯给太后喝,只见那茶汤清绿,茶香扑鼻,太后喝后,心情大为舒畅,肝火消了,食欲也有了,连夸龙井茶胜似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病好了,十分高兴,立即传旨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年年采制,专供太后享用。这就是十八棵御茶树的传说。
< class="pgc-img">>洞庭碧螺春的茶叶故事
很早以前,洞庭山莫厘峰上飘漾着一股奇异的香气,附近的人们都以为那里住着妖精而不敢靠近。一天,一个砍柴的姑娘不小心误入山中,索性大胆地爬到了山峰上想看个究竟。
< class="pgc-img">>姑娘来到峰顶并没有看到妖精,只是见到了几棵绿油油的茶树,那股香气原来就是茶树散发出来的。这下姑娘放了心,还采摘了一些茶叶带回家中。走进屋里,顿觉满室芬芳,奇香扑鼻,姑娘不禁惊喜地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因此,人们就口口相传,将这种茶叫作“吓煞人香”。
< class="pgc-img">>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品尝了这种茶后,交口称赞,推崇备至。只是觉得这茶名叫“吓煞人香”不太雅,于是赐名“碧螺春”,并将其列为贡品。
< class="pgc-img">>六安瓜片的茶叶故事
相传,在1905年前后,六安某茶行的评茶师将收购的上等绿茶专拣嫩叶摘下,不要老叶和茶梗,作为新产品,卖得好价。当地一家茶行从中受到启发,就将采回的鲜叶直接去梗,老嫩分别炒制,制作出来的茶,色、香、味俱全。这种茶形同葵花子,遂称“瓜子片”,后来为了顺口,就叫成了“瓜片”。
< class="pgc-img">>太平猴魁的茶叶故事
很早以前,黄山上住着一老一小两只毛猴。一天,小毛猴迟迟未归。第二天,第三天,小毛猴都没有回来,老毛猴便开始四处寻找,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它的孩子。
< class="pgc-img">>后来,老毛猴由于过度劳累和悲伤死在了太平县东北方向的一个山坑里。在山坑附近,住着一个好心的老汉。这天,老汉上山采茶,发现了死去的老毛猴,就把老毛猴移到山冈上掩埋了,还用山石垒了个墓基,并挖来野茶树和山花栽在墓旁陪伴老毛猴。
< class="pgc-img">>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这个山冈上采茶,发现老毛猴墓旁的一大片土地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从此,老汉精心呵护这片茶树,并且把这里所产的茶叫作猴茶。
< class="pgc-img">>黄山毛峰的茶叶故事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知县熊开元有一次游黄山时,借宿在寺院中。方丈泡茶时,熊开元见热气绕着碗边转了一圈,而后聚在碗中心直线升腾,在半空中化作一朵洁白的莲花。稍后,那朵白莲花继续上升,再缓缓化作一团云雾,最后又还原为缕缕热气,而随着热气的飘荡,奇异的茶香也盈满了整个房间。
< class="pgc-img">>原来,此茶就是黄山毛峰。
不久,熊开元向一个知县朋友演示了黄山毛峰变幻莲花的奇异景象。不料,这人为了邀功,立即将此事奏明了皇上。皇上立即传他进宫当场演示。不幸的是,这个知县忘记了还必须有黄山之水才可有白莲花出现,结果演示失败,皇上大怒。随后,熊开元被传进京。因为熊开元带去了黄山的泉水,自然演示成功,他也因此被提升为巡抚。然而,这时熊开元已无意官场,毅然摘去乌纱,来到黄山云谷寺做了一名和尚,法名正志。
< class="pgc-img">>信阳毛尖的茶叶故事
1911年,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将生锅用小把炒制改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将其命名为“信阳毛尖”。
< class="pgc-img">>为了迎接1915年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 class="pgc-img">>蒙顶甘露的茶叶故事
蒙顶甘露产于地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山顶。据历史记载,蒙顶茶是我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称为茶中故旧。而蒙顶名茶之中的蒙顶甘露采摘细嫩,制作工艺精湛,外形美观,内质优良。1959年,蒙顶甘露被评为全国名茶,并成为国家级的礼茶。蒙顶甘露凭借其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作工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受到中外广大消费者的追捧。
< class="pgc-img">>竹叶青的茶叶故事
现代竹叶青是20世纪60年代创制的名茶,其茶名是陈毅元帅所取。当年,身为副总理的陈毅元帅到峨眉山视察,在峨眉山顶万年寺品尝此茶时,顿觉清香扑鼻,回味甘醇,因此赞不绝口,并问僧人:“这是什么茶?”僧人告诉他此茶还未取名,陈毅元帅不经意地说:“多像嫩竹叶啊,就叫竹叶青吧!”从此,竹叶青声名远扬。
< class="pgc-img">>红茶类:祁门红茶、正山小种、宁红功夫、滇红功夫、川红功夫、金骏眉、坦洋工夫、政和功夫
祁门红茶的茶叶故事
清朝光绪初年,祁门历口有一个叫吴志忠的老汉。有一天,吴老汉从高山上采回了近百斤的鲜茶叶,可是等他将茶叶挑回家中时,却发现茶叶全都变成了红色。
< class="pgc-img">>依照往常的经验,这变红了的茶叶是不能再用来做茶的了,可是吴老汉觉得扔掉太可惜了,因此还是对这些红茶叶进行了加工。不过,做出来的茶叶都是乌色的,每个茶庄的老板都不肯收。无奈之下,吴老汉就挑着茶担准备回家,不料,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外国传教士,他不知怎地对吴老汉的那一担卖不出去的茶叶产生了兴趣,在品尝了之后连连称好,不仅将吴老汉的这一担茶叶全部买下了,还说以后吴老汉做出来的这种茶他全包了。
< class="pgc-img">>于是,吴老汉回家之后,继续用红茶叶来做茶,祁门红茶就由此诞生了。
正山小种的茶叶故事
清朝道光末年,天下扰攘,时局动乱,福建地区亦是一片兵荒马乱。这天,有一支军队从武夷山星村路过,并进驻了当地的茶厂,这导致已经进厂的鲜茶叶无法及时烘干,因积压发酵而都变成了黑色,并产生了特殊的气味。茶厂主人看着茶叶变质,心急如焚,待军队走后,立即对那些已经变黑了的茶叶进行翻炒,并用松柴进行烘干,试图对茶叶进行抢救。加工之后,这批茶叶被运往福州,委托洋行销售。不料,这种意外变质的茶叶却大受洋人欢迎,小种红茶就应运而生了。
< class="pgc-img">>宁红功夫的茶叶故事
修水县生产红茶始于清朝道光年间(1823年),而且,宁州工夫红茶很快就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红茶之一。“宁红”条索紧结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香味持久,叶底红亮,滋味浓醇。1914年,宁红工夫茶参加上海赛会,曾获俄、美等八国商人所赠之“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奖匾。
< class="pgc-img">>1949年以后,宁红工夫茶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质量不断提高。1958年,两种品质优异的宁红超级茶销往苏联,经中外专家鉴评,质量达到国际高级红条标准。
滇红功夫的茶叶故事
1938年秋,从武汉迁到重庆的中国茶叶公司派遣公司技术专员冯绍裘和郑鹤春两位先生到云南调查茶叶的生产情况,实地的观察结果令人惊喜。
< class="pgc-img">>云南省经济委员在昆明组建了云南省茶叶公司。因为没有公路,机器设备必须在大理拆卸成零部件,用马帮驮运到凤庆,来回需费时半月,到春茶上市,根本就无法安装运转。为了不影响开春的初制生产,领导们先用土法上马,用木质揉桶、脚踏烘干机、竹编烘笼等,保证了试制工作的顺利进展。机器运进来后,当年就生产了红茶500担,先用竹编茶笼装运到香港,再改用木箱铝罐包装投入市场。
< class="pgc-img">>云南的红茶试制成功了,冯绍裘先生提议,将其命名为“云红”。因为安徽祁门的红茶称为“祁红”,江西义宁的红茶称为“宁红”,湖南的红茶称为“湖红”。云南早晚的天空多有红云,称为“云红”也可将此种自然美景暗喻其中。但郑鹤春先生和云南省茶叶公司的领导则认为云南省简称滇,可取名为“滇红”,暗喻巍巍西山龙门脚下秀丽的滇池水,这样更有情趣。冯先生遵从众人之意,将其定名为“滇红”。“滇红”名茶就这样诞生了。
< class="pgc-img">>川红功夫的茶叶故事
“川红”在发展过程中,曾两次向毛主席献礼,展现出了“川红”独具特色的品质。
1958年,茶农们深深感受到了解放后在宜宾大力发展红茶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为了感谢毛主席、感谢政府,宜宾县古柏乡与当时的宜宾茶厂和太平联办茶厂的负责人罗顺全等在正月初一那一天上山采茶,并制出“川红”茶1公斤,寄到了北京中南海,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中央办公厅为此曾复信并汇来30元钱表示感谢。
< class="pgc-img">>1959年9月,又有筠连县巡司乡红星茶厂茶人张志全打破农历白露以后不采茶的习惯,在茶树上采摘芽茶,精心制作出9两红茶,将茶叶以筠连县农林水利局的名义邮寄到北京,敬献给毛主席品尝,中共中央办公厅收到茶后也回复了筠连县农林水利局,代表毛主席表示感谢。由此创造了中国茶叶史上“川红工夫”二献毛主席的动人故事。“川红工夫”两次向毛主席献礼,一次展现了宜宾的早茶,一次展现了宜宾的秋茶,由此用实践证明了“川红工夫”不仅是国内采制时间最早的红茶,而且能在秋后采制出较好的红茶。
< class="pgc-img">>金骏眉的茶叶故事
金骏眉的诞生经历了三起三落,历时长达3年。
2004年春天,江元勋先生在龚雅玲女士的建议下,用桐木关的茶芽制作绿茶,并购置了设备,但当时的实验并未获得满意效果,遂想对红茶制作技术进行突破与创新。
< class="pgc-img">>2005年7月15日午后,江先生在与几位北京友人的闲聊中,萌发了对正山小种红茶工艺进行创新的想法,遂指导研发部门进行实验性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由于已到茶季晚期,茶山单芽稀少,实验只能告一段落。
< class="pgc-img">>2006年早春,江先生在原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员工进一步实验,成绩喜人,并开始小规模生产。因为成本较高,所产之茶并未流向市场,仅仅是赠送给友人。经过两年的探索,金骏眉的制作工艺及品质终于在2007年趋于稳定并开始量产投放市场。
< class="pgc-img">>坦洋工夫的茶叶故事
坦洋工夫原产于福建省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在清同治年间由坦洋村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因此,坦洋工夫的名声就不胫而走。历史上,坦洋工夫曾因产地分布最广,产量、出口量最高而名列“闽红”之首,并在1915年因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而享誉中外。
< class="pgc-img">>政和工夫的茶叶故事
政和工夫是福建红茶中最具高山茶品质特征的一种条形茶。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并以大茶为主体。扬其毫多味浓之优点,又适当加以高香之小茶,因此,高级政和工夫茶体态匀称、毫心显露、香味俱佳,这使得政和工夫犹如风姿绰约的少妇,充溢着绽放的热情和美艳的成熟。
< class="pgc-img">>黑茶类:普洱生茶、普洱熟茶、千两茶、普洱沱茶、六堡茶、四川边茶
普洱生茶的茶叶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云南普洱府有一个规模很大的茶庄,庄主姓濮,世代以制茶为业。
这年,濮氏茶庄的团茶又被列为了贡茶,庄主按惯例要进京纳贡,可恰恰在这时老庄主病倒了,制贡茶的任务就落在了少庄主的身上。恰巧那年春雨非常多,天气潮湿,加之少庄主经验不足,为了赶工期,毛茶还没有完全晒干就急忙压制成饼了。到了京师,少庄主吃惊地发现,那些团茶都已经变了颜色,原本应当是绿中泛白的茶饼都变成褐色的了,可是也只能这样进献到宫中了。
< class="pgc-img">>不料,乾隆皇帝饮用了这种变了颜色的茶后却非常喜欢,亲自接见了少庄主,并将此茶定名为普洱茶。至于濮氏茶庄,当然也就因祸得福,从此更加兴隆了。
普洱熟茶的茶叶故事
历史上正式出现熟茶是从1973年开始,而在1975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研制成功,从此揭开了普洱茶生产的新篇章。研制人工发酵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普洱茶自然发酵时间过长的问题,从而人工模仿自然发酵的过程,以达到快速陈化普洱茶的目的。由于新制生茶生涩刺喉,而熟茶的口感相对温和醇厚,所以普通消费者,无论从口感上还是价格上,建议先从熟茶喝起。而且,熟茶的减肥功效更加明显。
< class="pgc-img">>千两茶的茶叶故事
安化千两茶曾经是安化江边刘姓人家不外传的神秘产品,以每卷茶叶的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呈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将其引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独家生产,由于千两茶都是手工制作,1958年后,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以机械生产花砖茶取代了花卷茶,千两茶因此绝产。直到21世纪初才重新出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茶,被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
< class="pgc-img">>普洱沱茶的茶叶故事
沱茶是云南茶叶中的传统制品,历史悠久,古时便享有盛名,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滇略》一书中就有记载:“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沱茶从上面看似圆面包,从底下看似厚壁碗,中间下凹,颇具特色。以前一般用黑茶制造,为便于马帮运输,一般将几个用油纸包好的茶坨连起,外包稻草做成长条的草把。因为一个茶坨的分量比一块茶砖要小得多,所以更容易购买和零售。
< class="pgc-img">>六堡茶的茶叶故事
六堡茶因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六堡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清嘉庆年间以其独特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种名茶之一。因六堡村地处崇山峻岭之中,树木遮天,且高山云雾缭绕,每天午后,太阳不能照射,所以蒸发量少,其所产茶叶叶片厚而大,味浓而香。六堡茶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六堡散茶可以直接饮用,且存放越久质量越佳,民间常把已储存数年的陈六堡茶用于治疗痢疾、除瘴、解毒等。
< class="pgc-img">>四川边茶的茶叶故事
四川边茶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产于雅安、荥经、天全、名山及都江堰等地。自宋代以来历朝官府都推行“茶马法”,四川边茶就成为了主要交换物资;明代在四川雅安、天全等地设立管理茶马交换的“茶马司”;清朝乾隆时代,规定雅安、天全、荥经等地所产的边茶专销康藏,称“南路边茶”,主要花色品种有康砖和金尖;而灌县、祟庆、大邑等地所产边茶则专销川西北松潘、理县等地,称“西路边茶”,主要花色品种有方包茶。南路边茶质量优良,经熬耐泡,最适合以清茶、奶茶、酥油茶等方式饮用,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 class="pgc-img">>乌龙茶类:安溪铁观音、黄金桂、武夷大红袍、武夷肉桂、闽北水仙、凤凰单枞、冻顶乌龙
安溪铁观音的茶叶故事
关于铁观音茶树的由来,有两种传说。
一说是清朝雍正末年,安溪县松林头的茶农魏饮,一天在上山砍柴时偶然看到在岩石的缝隙间有一株特别的茶树,于是将它带回家中栽下。后来发现,这株茶树所产的茶叶沉重似铁,香味极佳。魏饮认为这是观音所赐,因而名之为“铁观音”。
< class="pgc-img">>另一说是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春,尧阳书生王士谅在南山观音岩见到一株茶树尤为夺目,就将它移植到南轩的园圃中。五年之后,王士谅前往京师,拜谒了名士方望溪,并且携茶相赠。而后,方望溪又将此茶进献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对此茶异常喜爱,将其赐名为“南岩铁观音”。
< class="pgc-img">>黄金桂的茶叶故事
有关黄棪([yàn]:古书上说的一种有胶质的树。)茶树的原产地,有两种传说。
一说是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福建安溪县罗岩乡的茶农魏珍路过北溪天边岭时,见到了一株正在开花的奇异的茶树,就折下枝条带回家中,而后用压条的方法繁殖出两百多株茶树。因为这种茶具有浓郁的奇香,在揭开杯盖之前就觉得香气扑鼻,所以人们称之为“透天香”。
< class="pgc-img">>另一说是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春,安溪县罗岩灶坑的男青年林梓琴娶西坪珠洋人王淡为妻。按照当地习俗,新娘要从娘家带来一株植物苗,王淡当时从娘家带了一株萌芽特别早的野生茶苗,植在了灶坑祖厝角的小山仓上,然后用长穗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逐渐成为了一片茶园。因树种是王淡(“淡”与“棪”谐音)带来的,而当地方言中“王”“黄”同音,就将树叫成了“黄棪”。
< class="pgc-img">>武夷大红袍的茶叶故事
古时,有个年轻的读书人在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不幸昏迷在路上,幸而被天心寺下山化缘的老方丈救入寺中。老方丈见他腹胀如鼓,就取用九龙窠的三株茶树所产的茶叶冲泡好,给这个年轻人服下。年轻人喝了几碗茶之后,顿觉腹胀减轻,又休养了几天,就基本恢复健康了。
< class="pgc-img">>不久之后,年轻人高中状元,在回乡的途中特地前去拜访天心寺的老方丈,老方丈又送给他一些茶叶。后来,状元将九龙窠之茶献给皇上。皇上饮之大悦,钦赐红袍,命状元亲往九龙窠,将御赐红袍披挂在茶树上,以示隆恩天眷,并且派人专门看管这些茶树,年年采制茶叶,进献宫廷。
< class="pgc-img">>武夷肉桂的茶叶故事
《本草求真》中这样记载武夷肉桂:武夷肉桂,气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血气之能,性体纯阳,有招导引诱之力。昔人云此体气轻扬,既能峻补命门,复能窜上达表,以通营卫,非若附子气味虽辛,复兼微苦,自上达下,止固真阳,而不兼入后天之用耳。故凡病患寒逆,既宜温中,及因气血不和,欲其鼓舞,则不必用附子,惟以峻补血气之内,加以肉桂,以为佐使,如十全大补、人参养荣之类用此,即是此意。
< class="pgc-img">>闽北水仙的茶叶故事
闽北水仙的来历和得名有一段传说。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有个福建人发现一座寺庙旁边的一株大茶树,因为受到该寺庙土壁的压力而分出几条扭曲变形的树干。那人觉得树干绕曲有趣,便挖出来带回家种植,他巧妙地利用树的变形,加以反之,结果培育出清香的好茶,闽南话的“水”就是美,因此,从美丽的仙山采得的茶,便名为“水仙”,令人联想到早春开放的水仙花。
< class="pgc-img">>凤凰单枞的茶叶故事
南宋末年,元军南侵,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赵昺在大臣的保护下一路逃亡,当走到潮汕凤凰山区的乌岽山时,侍从们就地采了一种叶尖似鸟嘴的树叶加以烹制。赵昺饮后,顿觉满口生津,连声称赞。于是,人们争相摘取这种树叶来烹煮饮用。
< class="pgc-img">>此后,人们将当年的第一代水仙茶树称作“宋种”,现在,乌岽山上生长着的那些三四百年寿龄的老茶树就是“宋种”所留传下来的后代,其中最大的一株被称为“大叶香”。
冻顶乌龙的茶叶故事
清末,台湾地区南投县鹿骨乡住着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名叫林凤池。这年,他想要参加福建省的科举考试,可是碍于没有盘缠,难以前往,颇为愁苦。所幸的是,林凤池人品非常好,乡亲们纷纷慷慨解囊,为林凤池凑足了盘缠钱。不久,林凤池不负众望,一试而金榜题名,并被任命到外地做官。
< class="pgc-img">>为了回报乡亲,林凤池在回乡探亲之前特地从名茶辈出的武夷山上购买了36株茶苗,精心呵护着带回了南投。乡亲们将这些茶苗栽在附近最高的冻顶山上。而后,乡人又按照林凤池所传授的方法,将茶叶制成乌龙茶,因当地气候适宜,故茶叶的品质绝佳,这使得冻顶乌龙很快就远近闻名。
< class="pgc-img">>黄茶类: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
君山银针的茶叶故事
唐朝初年,有一位名叫白鹤真人的云游道士携来八株茶苗种在了岳阳君山岛上,而后他又在那里修建了白鹤观,还挖了一口白鹤井。
< class="pgc-img">>白鹤真人取白鹤井水泡茶,每次都可见到杯中升腾出来的水汽幻化成一只白鹤冲天而去,因而人们将此茶称为“白鹤茶”。后来白鹤茶传到皇宫里,皇上非常喜爱,就将白鹤茶与白鹤井水列为贡品。
< class="pgc-img">>有一年进贡时,由于风浪颠簸,船中的白鹤井水不幸被打翻。为了不违期限,押船官员只得舀了一些江水充作白鹤井水。故此,皇帝泡茶时并未见到白鹤腾飞,随口说道:“白鹤居然死了。”此后,人们再去白鹤观,就发现白鹤井水已经枯竭了,白鹤真人也不知去向,不过,白鹤茶却被传承了下来,这就是后来的君山银针。
< class="pgc-img">>霍山黄芽的茶叶故事
公元641年,唐太宗之女24岁的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大量物品中就有寿州茶叶和茶籽。
< class="pgc-img">>据唐翰林学士李肇所著的《唐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今安徽霍山),此邕湖者(今湖南岳阳)。”又据《唐国史补》记载,唐代贡茶有十余品目,霍山黄芽位列前六。
< class="pgc-img">>蒙顶黄芽的茶叶故事
相传,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在蒙山拾到几颗茶籽,这时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两人一见钟情。仙女将茶籽赠给青年,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二人成亲。仙女走后,青年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两人如约成亲,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仙女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俩人的生活很美满,但好景不长,仙女私自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仙女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仙女嘱咐家人要培植好满山茶树,以茶树作为她对爱情的依托。
< class="pgc-img">>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
白毫银针的茶叶故事
很久以前,福建政和一带瘟疫四起,据说只有洞宫山上龙井旁的仙草才可以使百姓得救,因此有很多人上山去采仙草,但是去的人都再也没回来。这时,志刚、志诚、志玉兄妹三人,决心一定要采回仙草。
< class="pgc-img">>这天,志刚在上山的途中,忽听得背后有人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惊得赶忙回头去看,但是这一回头,就立即变成了一块石头,再也不能动了。第二天,志诚在山上也像志刚一样变成了石头。第三天,志玉在山下遇到了一个老爷爷,老爷爷送了她一块糍粑,让她用糍粑堵住耳朵。这样,不论路上出现什么声音,志玉都不会听到,也就不会因此而回头了。最后,志玉成功地采到了仙草,乡亲们因此而得救了。
< class="pgc-img">>这仙草,就是后来用于生产白毫银针的茶树苗。
白牡丹的茶叶故事
古时有个叫毛义的太守,因厌恶官场,于是辞官归乡。毛义打算带母亲到深山里隐居,在山中行走时,母子二人忽然闻到一股奇香。这香气就来自附近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这时,母子二人又发现此地景色甚佳,于是在这里住了下来。
< class="pgc-img">>几年之后,毛义的母亲染上重病且久治不愈。这天夜里,毛义梦到一个白眉仙翁,白眉仙翁告诉他,母亲的病须用鲤鱼加新茶才可治好。醒后,毛义立即去河里捉了鲤鱼,可时值冬季,并无新茶可寻。正在他焦忧之际,忽然间,身旁的那十八棵白牡丹变成了十八棵青翠的茶树,上面长满了鲜嫩的芽叶。毛义大喜,赶紧采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 class="pgc-img">>因为那些茶树是由白牡丹变成的,茶叶的形状也似白牡丹,于是毛义就称其为“白牡丹茶”。
贡眉(寿眉)的茶叶故事
最早发现白茶树母树的传说,是在咸丰年间(1851—1861年)。当时铁山村有一位风水先生,走遍山中勘察风水宝地。有一天,他在黄畲山发现一丛奇树,摘树叶回家尝试,发现味道和茶叶相同,就采用压条繁殖法,长大后嫩芽肥大,制成茶叶,味道很香。由于生长迅速,人们争相传植,大白茶由此繁殖起来。
< class="pgc-img">>清光绪五年(1879年)是发现白茶树的另外一种说法,被业界普遍认可。铁山村农民魏春生院中有一棵野生的树,起初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后来,墙塌压倒了这棵树,于是形成自然压条繁殖,衍生出新树数株,很像茶树,遂移植到铁山高仑山头。铁山茶园种植的贡眉白茶至今仍然品质特优。
< class="pgc-img">>拓展阅读:
花茶类:茉莉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金银花茶
茉莉花茶的茶叶故事
茉莉花茶相传在很早以前为北京茶商陈古秋所创制,陈古秋为什么会想出把茉莉花加到茶叶中去呢,其中还有个小故事。
< class="pgc-img">>一年冬天,陈古秋邀来一位品茶大师品茶,正在品茶评论之时,陈古秋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尚未品尝过,便寻出那包茶,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的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工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大惑不解,品茶大师问这茶是谁送的,陈古秋就告诉大师三年前他去南方购茶时帮助过一位少女葬父,今年又去南方时,少女托人将这包茶叶送给他,而少女已经于一年前去世了。品茶大师认为这是“茶仙报恩”,暗示可以将茉莉花加到茶叶中。
< class="pgc-img">>陈古秋次年便将茉莉花加到茶中,果然制出了芬芳诱人的茉莉花茶,深受北方人喜爱,从此便有了一种新的茶叶品种——茉莉花茶。
玫瑰花茶的茶叶故事
根据古希腊传说,玫瑰是希腊花神克洛斯创造的。最初,玫瑰只是林中一个仙女的一粒尚无生命的种子。一天,花神克洛斯在森林的一块空地上发现了它。于是,克洛斯请求爱神阿佛罗狄特赋予它美丽的容貌,让酒神狄俄尼索斯浇洒了神酒,使之拥有芬芳的气味,而后又将魅力、聪颖和欢乐赐予了它。随后,西风之神吹散了云朵,这样,太阳神阿波罗得以照耀它并使其开花。玫瑰就这样诞生了,并被封为“花中皇后”。
< class="pgc-img">>桂花茶的茶叶故事
桂花不但富于寓意和可用作观赏以外,还是窨制花茶,提炼芳香油和制造糖果、糕点的上等原料。茶叶在经过鲜桂花窨制后,能够既不失茶的原味,又带有浓郁的桂花香气,而且饮后有通气和胃的作用,非常适合胃功能较弱的中老年人饮用。
< class="pgc-img">>金银花茶的茶叶故事
金银花作为窨茶香料,近年来为湖北咸宁县所首创。金银花又称忍冬花,忍冬是半常绿灌木,茎半蔓生,叶卵圆形,花朵喇叭形。初开花时白色,后逐渐转为黄色,这也是“金银花”名称的由来。市场上的金银花茶有两种,一种是鲜金银花与少量绿茶拼和、按金银花茶窨制工艺窨制而成的金银花茶;另一种是用烘干或晒干的金银花干与绿茶拼合而成的金银花茶。
< class="pgc-img">>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啦,更多精彩,点赞加关注,带你零基础学茶道。我们下期再见!
日立秋
你喝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了吗?
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每个关心和体贴的时候
有人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但少有人知道这个梗背后
有这样一个故事
2020年9月
这个深秋
四川达州有一位女孩儿
她坐在楼顶天台护栏外
轻生的念头一起再起
救援人员赶到
“生命如此美好”
请你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是这句话打动了女孩儿
她眼中再生新的希望
女孩因此获救
开启了自己更好的人生和未来
由此这句话
也有了关心和体贴的意思
更是男女朋友,闺蜜,甚至是兄弟姐妹最渴望的酸臭味儿
武汉的秋天
是最美的时节
虽然天气高达三十八九度
那一杯奶茶
还是喜欢温热的
这一杯
愿称其为“天堂”
保不齐就是一辈子嗷
郁达夫年年忆起
陶然亭芦花和钓鱼台柳影
带上我们用“秋色”做的奶茶
一起去看看
一年之中最美的秋天!
出发!
请旋转手机
展开一段秋日旅程
秋天拉开帷幕
你最爱的景色在哪里呢?
你最爱的女孩儿又在哪里呢?
式奶茶,顾名思义是起源于香港的奶茶。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港式奶茶的起源和特色是什么。
一、港式奶茶的由来
早在中世纪世界,英国流行起了一股喝茶风,在一次与西班牙的政治联盟中就陪加了一批红茶到西班牙后,由于西班牙黄是鲜奶储备较多,又出现在了茶叶里,加奶的合法并传回英国皇室气候,在英国皇室内开始风靡起来。
在香港被英国殖民期间,此种英式奶茶自然被传入香港。让人有喝下午茶的习惯,但却不习惯英式奶茶过于清淡的味道,于是部分善于洞察商机的茶餐厅老板率先对英式奶茶进行改造,加重其茶味,在其基础上也不断研发,更适合香港人口味的奶茶,最终形成了偏重茶味口感爽滑醇厚的港式奶茶,并由广东传入中国大陆。
< class="pgc-img">雪顶奶茶与千层蛋糕
>二、港式奶茶的特点
港式奶茶茶味浓,奶味也浓,且哪位不能掩盖其茶味,茶奶要完美融合,入口爽滑延绵细密港式奶茶在制作方法,上等台式奶茶更为复杂缜密,通常需要拉茶,拉茶是为了降低茶汤中的涩味杂味,同时让茶和奶更加充分的融合,此道工序可以说是制作港式奶茶必不可缺的,在茶叶的选择上一般偏向于用斯里兰卡出产的锡兰红卡,且多采用柚茶,成品的港式奶茶里还添加了柠檬片等辅料。
< class="pgc-img">黑糖脏脏珍珠奶茶
>三、港式奶茶的传承
为了保存着地道餐饮文化,香港咖啡红茶协会在2010年初向香港政府提交了,把港式奶茶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并在2014年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至2017年2月港式奶茶更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认可,被建议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0大代表作。
为推广香港独有的奶茶文化,香港咖啡红茶协会创办了围绕着港式奶茶的国际性赛事“国际金茶王大赛”,每年赛事皆得到各地政府部门商业商会及业界的大力支持,成为大赛的协办或支持机构,得到媒体各大平台的广泛报道,是一项具代表性且深入民心的年度活动。
< class="pgc-img">港式奶茶和奶
>港式奶茶虽然老少咸宜,但还有较高的热量,长期大量饮用会使血脂和胆固醇升高。
今日话题:你喜欢喝热奶茶还是冷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