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侠
“这里!”
伸出手来招呼的廖磊,臂膀上刻着淡淡的刺青,好似一名绿林豪侠,而非巴山月饮食文化的总裁。
2010年,巴山月饮食文化旗下的火锅品牌,创下了5000万的直营店年营业额,达到历史最高峰;就在这一年,年近花甲的廖善昆,将一手创立的巴山月全权抛给了不足30岁的独子廖磊,交由他来打理。外界的干扰,市场的冲击,与经验的匮乏,没能让廖磊将这个辉煌扶摇直上。2013年,巴山月直营店的年营业额只有2000万,滑到了历史的最低谷。
坐在这家位于观音桥商圈中心、月产值80万左右的直营店里,廖磊深深地吸了口烟,说:“到今年年底,该是我们反转的时候了。”眼神的冷峻,让人不由胆寒;而态度的决绝,亦如壮士断腕。
大时代下的新生
本世纪初,是一个火锅英雄迭起的时代,新、老派火锅的对峙,犹如两支战前铁骑,纷争角逐,空前残酷。老派火锅终因限囿传统、裹足不前,而沉沦于时代的滚滚黄沙。
看着纵贯街头的秦妈、德庄等新派火锅招牌,廖善昆开始谋布自己的计划。
从上世纪90年代到千禧年,廖善昆先后经受了国退民进停薪的离职,和屡次下海经商不顺的遭遇。再次行走于这片故土的街道,感受着蔓延街头巷尾的火锅浓香,廖善昆思维的齿轮加速转动:我也要做自己的品牌。
正值壮年的廖善昆,犹如曹操笔下那匹“志在千里”的老骥,于2001年底,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门面很快落实,人员配备也已齐全,接下来的,就是给自己的“门派”起名字。
这可难不倒廖善昆,在重庆生活了半辈子的他,当地的山水风景、日月星辰,早已深深烙在他的内心。重庆,即是古时候的巴国;山,正是重庆这座山城的写照;月,则是廖善昆的初心,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品牌能像一轮满月,照耀故乡山城。不久后,一块名为“巴山月火锅”的招牌,犹如东山之月,冉冉升起,挂在了龙溪镇的门店上。
最是那一抹浓香
果然,命运的天平不会倾向于任何人,在秦妈、德庄等新派“霸主”的影响下,巴山月从开张那天起,没收到一分进账,不久后就关门大吉。
这时的廖善昆,好像早已预料这是一场败局,只是将它当做一次试错。廖善昆不仅没将“奄奄一息”的巴山月抛弃,反而花上大量时间分析失败原因,告诉自己:慢慢来。
有了从容的心态,巴山月失败的原因开始浮出水面:
首先是选址。龙溪镇的选址,是一个街道的门面,应该说占地很有优势,可惜的是,它放错了街道。在当时的巴山月门面旁边,就是一片红灯区。这片红灯区,让巴山月的盈利最终亮了红灯。
其次是锅底。廖善昆初次涉足火锅产业,并不知道一家成功的火锅店,必须要有自身独特的锅底炒制工艺,和牛油、花椒、辣椒、中草药等的合理搭配。
最后是大牌火锅店的影响。深入人心的品牌,与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作何选择,消费者心中自有一杆秤。
停业后的一年,廖善昆多地走访,力图寻找一块行业竞争力相对较小而消费需求相对较大的地方;同时,廖善昆对锅底炒制下了大功夫,书本上的不够,又去到多家火锅店“偷功”,回来自己建立了巴山月的自家火锅底料炒制厂,一遍一遍地翻炒和“试药”。2002年,在巴南区的李家沱,“学成归来”的廖善昆带着重整后的巴山月,重振招牌。
选址是一块开发不久的商业区,里面的企业屈指可数,更别提其它火锅店。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土地开发不断扩张,入住人口不断增加,这里的消费却因餐饮行业冷清而饱受压制。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把钱花出来,赚进自己的腰包,廖善昆决定,就从这里开始。
巴山月入驻后,廖善昆亲力熬出的第一锅锅底,唤醒了商圈附近人群的味觉。竞争小,锅底质量好,巴山月在李家沱迅速地打响了自己的名号。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李家沱的“仅此一家”显然供不应求。次年起,巴山月以平均每年2家直营店的速度在重庆市稳定增长。廖磊说:“比较其它火锅店,我们增长相对缓慢。父亲说,要么不加直营店,要加,就要有效果,滥竽充数,绝对不行!”
当时的巴山月,只有重庆市内的直营店,没有省外的加盟商。从业开始就被国企耳濡目染的廖善昆,求的是一份安定,能将市内的产业做好,就是自己无上的荣光;至于是否纵横全国,则留待后来人解答吧。
直营店增长的同时,廖善昆的学习也从未终止。几年后,廖善昆发现白果和香草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炒制,会使锅底产生一种独特的香味。这种香味,在2010年为巴山月换来了13家直营店,以及5000万的营业额。
繁华的凋零
走过艰难岁月,在2010年,廖善昆选择了激流勇退,将巴山月的繁华鼎盛,交给了廖磊——这是廖善昆的最后通牒。
早在几年前,廖善昆就有退隐之意,准备让廖磊经营火锅店。只是那时的廖磊,更想凭自己的双手,实现自身价值。
怀着对汽车行业的热爱,廖磊到汽车公司做过销售、美容、修理,而后又与朋友一起开了属于自己的汽车修理店。
就在此时,廖善昆的通牒来了;而经世事历练的廖磊也觉得该是担起家族的责任了。
廖磊回了廖善昆:给我半年!我要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样子!
半年后,廖磊如约而归,回到巴山月,在廖善昆的严格要求下,从传菜员、服务员、保洁员、调料师等职位做起。在基层呆了一年多,2011年,廖磊正式任职总裁。
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的廖磊,有了自己对开疆扩土的看法和主张。
不同于父辈的思想,廖磊肩负的,除了传承的责任,更多了一份将巴山月武布天下的决心。从掌舵之日起,廖磊利用巴山月的独家底料工艺,低于市场的加盟费,和免费长期的加盟商义务培训,开启了巴山月的加盟之路。
正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加盟风生水起的同时,火锅市场的灾难也悄然来临。沸沸扬扬的“地沟油事件”,让2011年的火锅市场一片歹势。
巴山月自然也不能例外,并且相比其它很多火锅店,巴山月可谓雪上加霜。
这年,恰逢政府进行市容整治,修路、封路、外墙翻修、贴外墙砖等,在整个重庆进行得如火如荼。
位于两路空港的巴山月直营店——年产值高达500多万——恰是位于被整治的街道,另外两家位于南坪和西郊的店,也跟着遭了殃。由于外墙整治和修路,火锅店被脚手架和墙围架空在里面,无法营业。
这次整治,持续了一年左右才结束。当巴山月再开门的时候,从前的客人,早已将他们的消费习惯转移到别处,而忘了那个记录了他们欢快的地方。
没有生意,产值最好的三家直营店被迫关闭。当年,巴山月总体营业额直线下滑,只有2000多万。
“出师未捷身先死”,接任巴山月后的廖磊连遭重创,犹如被行云掩盖的月亮,暗淡无光。他不得不审视市场的宏观走向。
从2011年开始,加盟店以每年几十家的速度增长,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肘腋暗生。速度过快的开店,人才培养的节奏完全跟不上。这些加盟商和员工中,不乏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未经正规培训,他们并不知道如何恰到好处地服务消费者,甚至与消费者针锋相对。消费者的好感度直线下降,产值自然与之平行下滑。
另一方面,加盟店均设在市外,投机者的“机会主义”,成了很多加盟商的手段。在每年抽取权益金的时候,不少加盟商会暗地里做假账,让廖磊抽取极少一部分甚至颗粒不收。地域的限制,成为营业额的一大掣肘。
此外,地沟油事件后,新派火锅饱受外界争议的同时,老派火锅也于多年沉寂后,在这两年崛起重来,与自助火锅一起,凭着重口的汤底,和更低廉的消费,给了新派火锅的鲜香沉重一击,让新派火锅彻底落了下风。老派火锅锅中那曾被人们鄙夷的暗红色,被当今80、90后的年轻人视为最健康的颜色;里面一层又一层的辣椒与花椒,也成为他们制造氛围的催化剂。
老火锅的启示,犹如一道春风,吹醒了廖磊:我们得变革!
重铸“巴山月”
到今年,巴山月在全国范围的加盟店已有60多家,而直营店却缩水到仅剩6家。
反省自身,廖磊谈到:“除了外部冲击,跟加盟商类似,内部服务也是很大的问题。”
长居重庆的人都知道,新派火锅中,你很难吃到一种让你感觉味道很难忘的火锅,但一定有服务让你很难忘的火锅。因为服务不同,你可能再也不来,也可能成为常客。
廖磊总结几年经验,编写了两本厚厚的员工守则,从管理层,到加盟商,再到服务员,巴山月的每一个人,都要经过严格的服务培训,和员工守则的学习。外地员工难以齐集,廖磊就派遣本地管理层到外地进行培训,没有地域和时间限制,只有一点:所有员工必须把服务做到最好。
互联网思维,是廖磊要做的下一件事情。作为一名80后经营者,廖磊意识到互联网思维是自己的软肋。在朋友的帮助下和自我的学习后,如今的巴山月,已经有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和App,接下来,则是要通过网络这个渠道,进行更多宣传推广,让这个品牌为更多人所熟识。
“能分享一下你在老火锅上发掘的启示吗?”记者问。
廖磊说了四个字:企业转型。
火锅门派之争,其实就是黄河改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这场角逐中,没有是非对错,没有胜败成负,有的,只是人们味蕾的挑剔与改变。而火锅企业所能做的,只有去适应它。
廖磊说:“年底的时候,我们准备在江北尝试开第一家老火锅店,新、老两者具备了,才能让这轮‘巴山月’,永远在城市前行。”
江北,有长江滚滚的北滨路,有达人聚集的观音桥,有香茗幽幽的南桥寺……或许,在年底的时候,行走于江北的某处,你会突然嗅出一种味道。那味道,似曾相识,独一无二,它将重整你的记忆,带你回到美好的曾经。
>源:新华每日电讯
广汉油菜基地。
60岁老农黄明水。
广汉粮食生产资料照片。广汉市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是天府之国,谁能想到,地处天府中央的广汉,居然曾经吃不饱饭;吃不饱饭的广汉,“逼”出了偷偷“分田坎”的举动,更没想到,这竟是推动中国改革发展的创举之一!
如今乘高铁从成都向北,十来分钟到广汉。但见城市楼房栉比,国家级高新区里上下班车流涌动;乡村山水旖旎,绿油油的高标准农田网格化铺展,坡坎上果园里,黄澄澄的橘子缀满枝头,沉甸甸的柚子垂肩……好一派城乡一体协同并进的新景观!
“这是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成果”,76岁的原县委书记叶文志说。40年来,这片土地上一轮接一轮改革,始终围绕解决实际问题,激扬着基层农民群众的创新活力。
“烫”出来的牛市传奇
眼看快到下午4点,广汉市向阳镇火锅店老板梁成招呼伙计:“赶紧去牛市买牛杂!”
“从活牛宰杀到毛肚上桌,不超过1个小时。”45岁的梁成说。十多年来他家天天客满。成都人呼朋唤友驱车前来,就为“烫”这口最新鲜的毛肚。
毛肚何来?并非产牛之乡的向阳镇,却供应了全成都1/3的毛肚牛杂和2/3的牛肉,支撑起成都火锅盛名。你说怪不怪?
毛肚来自改革,来自农民创业突围。
1992年,南风吹来。广汉向阳是中国最早兴起农村改革的地方之一,村社企业遍地开花。这年,江南村全村集资8万元,平整出4亩多地,在公路旁办起了为钢铁厂提供半成品的厂子。刚试产就被关闭——“黑烟熏得看不见来车,安全隐患、污染太大”。
村党支部书记师用全急了:“8万块钱,啥子都没看到就关了?办厂真‘烫’手!”
吃不好睡不着,有一天师用全盯着地里的牛发愣:“当不成工人,改行当牛贩子成不成?!”
大家一商量,说干就干。农民改场地为牛圈,师用全背起军挎包,迈向产牛区,东上秦岭巴山,西登松潘红原,晚上在小旅馆内自己捏毛笔写广告,白天张贴。“卖牛哪里去?广汉要开大牛市”的声音一点点传遍了产牛区。
1993年12月18日,向阳牛市开业,牛贩子有了“家”,4亩多地上挤满了买牛卖牛者,牛都拴不进来了。
“交易、屠宰、深加工”产业链逐渐形成,毛肚等副产品出路成问题,村党支部召集村民商量:“火锅烫起来!”人们对“吃好”需求越来越旺,牛杂火锅一经推出,供给新鲜,味道“巴适”,很快引得南北“吃货”云集。
关了污染工厂,却闯开了市场路径。到1998年,江南村就已家家通水泥路、安电话光纤。如今牛市再次环保升级,到明年春节前,将建成年屠宰量10万头、更加环保的“西南第一牛市”。
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改革基因“烫”得人心激荡。
最早联产承包到组的“秘密”
广汉人的传奇始于更早的改革开放破冰前期。
时光倒回到1977年前后,水旱从人的广汉竟也出现农民吃不饱肚子的境况。
《广汉县志》记载: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间,全县社员人均收入比10年前只增加2角5分钱!1976年,因违反自然规律推广密植和双季稻,广汉粮食播种面积上升了253%,粮食却比1975年减产2104万公斤。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得听上面的,田里要拨开草才能看见稻谷。
牛不喝水哪能强按头。1976年,广汉金鱼公社凉水村悄悄把公社不管的田坎给“分”了。村里田地零碎,田坎密集而瘠瘦,在农民眼里却是实实在在的“口粮田”。农民张德江一家七口“偷”分到的田坎一算,近1.8亩!偷偷耕种,多收了几十斤油菜籽和黄豆。
1977年,广汉西高公社五大队二小队分成3个作业组,人员土地、种子化肥优次搭配,大家抓阄分好,联产承包,责任到组。队长做了两本账,一本假装记工分,应付检查;藏起来的账本才是真实情况。村民又高兴又害怕,约定谁都不准往外说。
庄稼自己要说话。在初夏结穗时,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看百姓挨饿,坐不住,自己一个人骑自行车到处查看。一路行来,庄稼像没力气的人一样东倒西歪、稀稀拉拉,唯独骑到西高公社五大队二小队,庄稼齐刷刷地挺立着,结的穗也格外饱满。常广南大吃一惊,连忙打听,为什么庄稼这么好?结果问谁都推说不知道,常光南越问谜越多。
一直问到队长莫诗富身上。莫诗富警惕地问:“你一个骑车的城里人,打听这干啥子?”
“我是县委书记常光南,是来学习、总结的,你大胆说吧,不扣你帽子!”
——到收成时,这个队打了43万斤粮,比承包前足足多出了21万斤粮,几乎翻了一倍!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提出,这个“包”字可不敢碰,经充分酝酿,广汉县委把包产到组改为定产到组。
1978年初,广汉县委正式在金鱼公社启动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试点。一个“定”字定了心,社员们在分到的责任田里,甩开膀子干开了。1978年金秋,金鱼公社的稻田里到处都是一派丰收景象,增产了520万斤。
而在离广汉1600多公里的东边安徽凤阳小岗村,严立华等18位农民在1978年那个冬夜,也按下了开启“大包干”的红手印。
几乎同时,广汉和安徽小岗村等地农民首创的各项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不断迭代的现代农村传奇
空中俯瞰广汉市金鱼、连山等乡镇,整齐田块一望无垠,这是川西平原稻田最集中连片的地方,合作社是主要经营方式。当年承包盼分开,如今集中为哪般?
60岁老农黄明水的故事,是最好的答案。
黄明水个头不高,戴着眼镜,斯斯文文。他是第一批富裕起来的农民,别人进城买房,他则深耕土地——1982年就承包了两亩地,1997年第二轮土地承包,他一口气流转上千亩土地。
黄明水说,承包解决了口粮和灵活性问题。但吃饱肚子的农民,逐步面临自我发展、产业发展等新问题。单打独斗种粮不赚钱,一些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家人分离,都不是个事。
“都不种田,吃的从天上掉下来?”黄明水说:“我相信种田一定能赚钱,但是必须上规模、上技术、上机械。”
党的政策不断响应着种粮大户的心声,涉农项目、科技、信贷纷纷送到适度规模经营者身边。黄明水放开手脚,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购置农业机械,其带领的锦花粮食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000多亩土地。在这金灿灿的大地上,机械化耕作实现了粮食一年两熟,小麦亩产上千斤,水稻亩产1200多斤!入社农民每年收入上万元。
这样的合作社在广汉有506个,土地流转面积15.3万亩,占广汉总耕地面积的46%,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79.6%。广汉稳住了粮和农,成为成都平原最重要的“天府粮仓”。
沱江岸边,是农业部授牌的“全国最美渔村”——三水镇友谊村,一栋栋白色小楼临湖而建,清风徐来,荷香倒影。过去广汉最穷的角落,如今成乡村振兴的尖兵。
54岁的友谊村党支部书记邹顺明说:“不断淘汰自己,有舍才能有得。”
这个村靠挖河沙解决了温饱,但挖得千疮百孔,破坏了环境,于是他们停止采沙,沙坑放满水养鱼。从散养到密集养殖,再到发展渔家乐,感到致富能力参差不齐。十八大以来,中央重视农民财产性增收。结合本村特点,征得上级同意后,他们搞起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试验,把村集体资产量化为每位村民的股权,股东授权将集体土地合法招标。
“资本不愿下乡,一大担忧是怕扯皮。”邹顺明说:“农民股东化,更符合现代企业需求。”
今年夏天,引进的水上乐园爆满,每日游客上万人次;国家级钓鱼赛事在此举办。2014年来,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1万涨到近2万,大步迈向共同富裕。
广汉人40年的“制胜法宝”
尊重基层创造,在广汉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则”。
改革之初,广汉农民刚吃饱肚子就跳进商品经济的“海”里扑腾,社队企业村村点火。原广汉县委书记叶文志回忆:“那时广汉人称‘小香港’!新企业多,皮包公司多,客商多。县城一共才两万人,外地客商每天来5千人,竟把广汉的菜都吃贵了!我们宁可政府掏钱补给市民,也要保护基层的活力。”
大浪淘沙,有了小散企业的出发,才有如今石油装备、电气、通航等产业集群的精彩!
2018年6月2日,吉林大学“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创造了井深7018米的亚洲新纪录,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全球第三个拥有该项装备和技术的国家!
这台钻机产自位于广汉的四川宏华集团。这家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陆地石油钻机出口商,当年为11名石油职工下海创办。
同在广汉,参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核反应堆项目、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汉舟电气,当年也是由国企职工下海创办。正是基于“尊重基层创造、充分鼓励活力”的“制胜法宝”,才让广汉经济板块,从县级经济开发区,成长为国家级高新区!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也没有一蹴而就。迭代创新这一互联网思维,不经意间,40年里在广汉人手里付诸实践。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四川省委提出,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到“辐射扩散”的拐点,必须把经济区和城市群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毗邻中欧班列青白江国际铁路港仅3公里,内陆开放的历史新机遇,向广汉又一次招手。
改革的广汉故事,精彩未完待续。(记者惠小勇、任硌、谢佼)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南有大娄山、东南有武陵山,群山拥其入怀,人们称它“山城”;高山耸立致风速迟缓,两江交汇致水汽充沛,终使其“空水共氤氲”,人们又叫它“雾都”;还有人戏称“双重喜庆,打一地名”,答案是“重庆”。
< class="pgc-img">>“帆船魔楼”与重庆索道遥遥相望
< class="pgc-img">>vivo X60 Pro镜头下的重庆梦幻夜景
一方水土一方人,巴山楚水不仅赋予重庆独特的地理形态,更孕育了古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丰富的文化,其中,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安陶(荣昌陶)便是巴渝的文化瑰宝之一。
< class="pgc-img">>中国火锅之都
自然河流赋予重庆市荣昌区一条长25公里、宽2.5—4.5公里的陶土矿带,用这地出产的陶土所制出的陶器自古就有“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磐”的美誉,是绝佳的陶瓷制作原料。这里吸引了90后制陶夫妻管永双和李云杉潜心制陶。他们以双手和巧思赋予安陶以新的风采。
居“西山雨”,创新安陶
穿过五光十色的城市中心,来到位于重庆市西边的荣昌区安陶古镇,再越过一大片柑橘树林,青顶白墙的土砖瓦房隐约呈现在面前,这里是“西山雨”,也就是管永双的工作室。再往前走400米,就是掩映在一片竹林中的安陶发源地。自宋朝开始,人们就在这里制陶。
< class="pgc-img">>90后安陶创业者——管永双
2014年,管永双和爱人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之后就扎根荣昌,在宋朝古窑上做新陶,在时空的交织变换中体悟新生。十年前,管永双还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陶瓷专业时,跟随老师来荣昌采风学习,管永双发现荣昌的陶土有粗有细,粗泥的质感像苍老的手,细泥的质感像婴儿的肌肤。得天独厚的荣昌陶土也是把管永双和爱人留在这里的重要原因。
< class="pgc-img">>陶器逐渐成型
管永双表示:“荣昌的土本身有点像重庆人的性格,它有大气的地方,也有细腻的地方,它是有温度的。”
< class="pgc-img">>感受安陶的温度
在管永双眼里,制陶是兴趣所在,也是心之所向。像当下很多年轻人选择追随自我一样,管永双通过做手艺将个人的所见所感借陶器传递,将个人的自由思想用陶器呈现。
回归本色,通感生活
在思考个人与安陶关系的过程中,管永双尝试了很多方向,无论是釉陶还是柴烧,这些依托传统材料和工艺制作的安陶与荣昌这片土地有着深厚联系,但始终缺少个人的情感联系。
< class="pgc-img">>劈柴
“土,是大地本身”,管永双喜欢最本真的东西,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直接展示大地的色彩。在探索“本真”奥秘的过程中,管永双找到了源于自然的草木灰釉。利用松针、芭蕉叶、板栗、荷叶等等不同植物烧制而成的灰制成釉、经过烈火淬炼,竟然神奇地重现了几近植物原本的色调。“粹万物之精华,见大地之本色”,这让管永双感到欣喜,也促使他开辟类别丰富的草木灰釉,让传统技艺绽放了更加耀眼的色彩。
< class="pgc-img">>检查已烧制好的陶壶
管永双不仅从大自然中选取制陶原料,还在自然生活中采撷创作灵感,他表示“做创作,是周边生活所见所闻这种感触,把它表达出来”。因此,他关心遇见的每一朵花、一叶草、一个果实、一块石头,然后将它们化入作品之中。《冬橘》系列作品就是如此产生。
管永双说,他刚来到现在所住的院子时,一眼望去,周边都是成片的柑橘树,当秋天过去、冬天来临,树上还有三两个被遗忘的柑橘慢慢脱水、干瘪,悬在树上。这一幕深深触动了管永双,“它也是橘子啊,只是它存在的状态不是充满了水分,但是它可以作为一种养分,掉下去之后就滋养那棵树,它从那棵树来的,它又滋养了那棵树,”他感慨道,“我就特别喜欢,那种干枯的劲儿,我看到一种力量。”
< class="pgc-img">>自然枯萎的莲蓬与陶盆中仍在新生的绿植
这种源于自然的力量,打动了管永双,也打动了许多与管永双心意相通的人。他以年轻人的独特视角进行格物致知,将真情实感与自然交融化为作品,用心制作的陶器自有温度。这种自然的温度,喜欢的人可以感知到。在管永双眼里,制陶是一种修行,每一件器物都有灵性,创作者的情绪与思想经过手、眼、心进入制作的陶器里,若是有缘,他人可以从作品中窥见一二。
< class="pgc-img">>管永双与陶艺爱好者交流
回归自然,心之所向
选泥、晒泥、碾泥、过浆……无论旁人眼中的制陶过程多繁杂,管永双都乐在其中。离开繁华都市,回归陶土自然,于天地之间赏万物,观内心,制陶器。管永双和妻子在这一方自在天地里,优哉游哉,简单快意。
< class="pgc-img">>眺望城市远方的管永双
安陶,这来自大自然的恩赐,跨越时空的藤蔓,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手中,牵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在管永双眼里,快乐是什么?
是回归自然,觅得知音,体味心与手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