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是农历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到了立冬,就代表秋天已经过去,天气日渐寒冷。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立冬讲究吃饺子。至于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属温补,有利五脏,五脏热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围着热腾腾的锅子涮着新鲜诱人的羊肉卷,筷子不离手,上下几秒夹出羊肉再裹上葱花儿、香菜和辣椒油和好的麻酱,嚯,那可真的是太香了!推荐8家人气超高的铜锅涮肉,今天立冬记得跟朋友们务必涮上一锅!
01。聚宝源
< class="pgc-img">>北京清真铜锅涮肉老字号,从牛街总店一路开了好几家,但家家爆满。我们那天去的牡丹园店晚上不6点就满台了,门口排队等位的人头攒动,我一度怀疑大家都是附近下了班就直奔这里来了。
店里墙上挂着好大一副牌匾,上书“宝地生金”四个大字,着实吸睛。鲜切羊肉会稍微慢一些,但却值得等待,如果手切鲜羊肉实在火爆点不到,来份高钙羊肉(42元)补一补,里面会有小脆骨,肉质细嫩还没有膻味儿。
< class="pgc-img">>要实在是一丁点儿羊肉都不吃的,就点这里的牛肉上脑(42元)和A眼肉(52元),花纹好看,但绝非仅仅是徒有表面的牛肉,涮起来过瘾,吃起来满口留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主食推荐一品烧饼,2元一个,好吃不贵,对了,吃涮羊肉糖蒜(2元)也再点上一份吧,解腻生津。
< class="pgc-img">>02。常赢三兄弟涮肉
< class="pgc-img">>常营这里是个回民村,有清真寺那种,所以牛羊肉的品质就不必多说了。常赢三兄弟开在这一片铜锅涮肉的聚集地,但是口碑却是最好的,常营老店刚进门时可以闻到浓郁的羊肉味儿,店内不算大,基本都是4人台,人多就是拼长桌坐,人声鼎沸显得格外热闹。每桌点好了菜品后放在桌子旁边的小推车上,这样每桌之间就留下了仅允许一个人通过的缝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每桌会配上小菜和糖蒜,手切羊肉(68元)、金牌羊腱子肉(40元)、金牌羊上脑(42元)都闭着眼点,想不好吃哪个部位的话,来个鲜切肉拼盘就好。大白菜(10元)、冻豆腐(12元)、炸腐竹(15元)分量足够,价格公道,配上羊肉锅都是再好不过的。
私心推荐一家火烧店,就在常赢三兄弟常营老店马路对过儿,叫做张记烧饼。张记的牛肉烧饼和麻酱烧饼那是满街飘香,吃完涮锅可以去买几个回去当早饭~
< class="pgc-img">>
03。羊大爷涮肉坊
羊大爷涮肉的创始人蔡世红出生在北京,自小就喜欢北方的铜锅涮肉,没承想这位把“开店抱着玩儿的心态,不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当做口头禅的老板,竟然把羊大爷涮肉开了20年,而且品质在铜锅涮肉里有口皆碑,这里面儿的经营秘诀自少不了诚信和用心。
店内为了营造一种像英雄好汉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爽氛围,墙上挂着戏服和画像。他家的羊肉全是来自内蒙25到30斤的黑头羊,据说黑头羊的羊肉肉质最为鲜嫩好吃,不仅羊肉好,他家涮羊肉用的水也是讲究的纯净水,纯净水涮羊肉最能考验羊肉本身的质量和味道。
经典菜品莫过于那一道羊大爷一米板(68元),一米长的羊肉端上桌,气势极强,这样大的菜量,价格还很公道,高性价比着实贴心。
羊大爷家的特色还有武涮这种特别的吃法。用头盔锅武涮厚片羊肉,落座后可以自行挑选羊肉的部位,用比文涮的锅更大的盔锅,大温差使肉和水的温度更为接近,温度越近肉就越嫩,再这么一激,肉更有嚼头。这样看似随性却豪爽的武涮吃法,虽然原始,却也让涮羊肉回归了本源。
< class="pgc-img">>04.羊大妈街边涮肉
< class="pgc-img">>羊大妈本是开在新街口的一家羊肠小馆,最为人称赞的是他家那独一份的羊肠卤煮、羊杂汤、羊肠包子和大油饼。最新装修过后的羊大妈,把东四、西单、鼓楼、前门、大栅栏和颐和园等场景还原在眼前。
现如今店里的桌椅虽然不再是低桌子、小马扎,但装修摆设仍然是浓浓的老北京气息,而且舒适度明显提高。在“小卖部”点完菜,去“西单菜市场”自己取菜回来,还有点儿国营饭店的意思。
< class="pgc-img">>而且羊大妈所有肉和调料都和羊大爷用的一样,肉的质量有保障,价格也很亲民。手切鲜羊肉(48元)和剔骨羊排(38元)是极力推荐的,手切鲜上脑(38元)、金盆(58元)、鲜毛肚(48元)、酸菜(8元)也都是一路涮吃涮吃。除了涮肉,烤串儿(2-28元)的种类也是不胜枚举,而且肉质好,吃一串儿想两串儿,还有夺命大乌苏(15元)出售,吃铜锅怎么能少了酒呢?
05。情忆草原涮肉馆
< class="pgc-img">>北方干冷,天一凉就不自觉的想吃涮锅。情忆草原涮肉馆的羊肉全是来自呼和浩特,每周三次直运北京,羊肉的品质必是有了保障,价格方面也算亲民。
鲜切羊肉68元、高钙肉58元、羊脖子肉45元,而且羊肉的确浑身都是宝,不同部位的味道口感也各不相同,有些朋友受不了羊肉的膻味儿,但吃起高钙肉来也是不含糊。
主食的话,推荐羊肉汆面(35元一大碗)、布里亚特羊肉包子(6元/个,5个起点),和羊杂汤(28元/碗)。
完全的食肉一族,油包肝(15元)、羊腿肉串(18元)、羊排(18元)会让你大呼过瘾。若是需要清清口,温桲儿(28元)是个不错的选择。
< class="pgc-img">>06。额尔敦传统涮
< class="pgc-img">>
有人说没有一只羊可以活着走过北京的冬天,这话怕是不假。冬日的羊肉味道甚是美妙,立冬时节这样鲜而不腻的一口,最美味不过。在北京已经拥有五家门店的额尔敦传统涮,也是铜锅爱好者们常去的馆子。
几根葱段、几片生姜、些许紫菜再加上一把枸杞是额尔敦家的经典清水锅底。好的羊肉用清水涮煮,方可避免遮盖住食材本身的好滋味。人多的话来一份羊围脖(518元),那架势可以说是食肉爱好者的狂欢。怕吃不了,就点羔羊五花肉(39元)和大刀腹羊肉(48元),分量也是足够的。
< class="pgc-img">>还有额尔敦独家麻酱蘸料,鲜嫩的羊肉裹着醇香浓厚的麻酱一起入口,好吃到叫人拍手。
< class="pgc-img">>07。天桥老金涮肉
< class="pgc-img">>昔日老北京涮肉,除了环境不那么讲究,味道和氛围真是没的说。天桥老金涮肉的老掌柜从十来岁起便在南来顺做学徒,八十年代开了这家涮肉馆,现在老掌柜的儿子继续经营,这样一家面积不大的馆子,却也是两代人的心血。
< class="pgc-img">>手切鲜羊肉(61元)、鲜牛百叶(42元)、羊肚仁(37元)、白菜(8元)、冻豆腐(10元)、粉丝(8元),这些简单易见的食材却在老金这里被食客们口口相传。
晚餐时段会供应棋子烧饼(2元)和杂面(6元),涮料里醋多一些,却是典型的清真味道。虽然环境不比大饭店那般,菜品也不多,但是在老金饱餐一顿之余,还能保证你吃到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涮肉。
< class="pgc-img">>08。南门涮肉
< class="pgc-img">>南门涮肉也是老南城人最为熟悉的铜锅涮肉馆了,来这里吃铜锅大约吃的是一种传统的滋味。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所有的肉,羊腹肉(48元)、鲜羊上脑(32元)、羊瓜条(68元)、手切元宝肉(52元)这些切得都很整齐,摆盘也是中规中矩,可见羊肉的品质和刀工不俗。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除了羊肉,冻豆腐(8元)和鱼豆腐(18元)也是铜锅拍档,能吃海鲜的,墨鱼仔也得试试。他家的蘸料也是一绝,韭菜花儿、腐乳、芝麻酱都是基础,再根据个人口味点上醋、耗油、麻油、辣椒油一类,味道足够,香上加鲜。
< class="pgc-img">>京城好吃的铜锅涮肉店当然不限于上面提到的这几家,今日立冬,祝大家的日子像火锅一样,蒸蒸日上~您还有哪家最爱的铜锅涮肉推荐?留言告诉我们!好店大家一起吃!
>在大寒时令迫近,天气寒冷,这时若邀上好友或家人,围在火锅前煮煮涮涮,最温暖的幸福,也莫过于此了。
火锅究竟什么时候兴起,古人又是怎么吃火锅的?今天,就让我们探寻一下火锅的前世今生。
01 火锅前史
火锅有三个特征,一是要有持续加热的“火”,二是要有“锅”,三是要有“涮”这个动作。如果单看前两个特征,那么古人吃火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甚至更早的新石器时代。
下图是1989年在南京朝墩头遗址出土的“四足双层方陶鼎”。这件文物距今约4000多年,有“上下两层”的结构。有专家分析,先民们可能是在下一层点着火,上一层的锅中烹煮食物。
< class="pgc-img">疑似火锅的新石器时代的四足双层方陶鼎
>如果说新石器时代的“陶制火锅”还颇为简陋的话,那么商周时期的一些器皿则更带有明显的火锅功能特征。下图是西周的有盘鼎,据猜测,鼎下的托盘可以用于盛放炭火,类似于今天的火锅。不过,从这件青铜器的容量来看,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在那个时代,王侯之家搞这么小气的分餐制,我个人对这个用做火锅表示怀疑,如果说用来给煮好的食物保温还差不多。
< class="pgc-img">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有盘鼎
>2015年,西汉海昏侯刘贺墓横空出世,一时引起轰动,并入选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昏侯墓中一件文物尤其被人们津津乐道,类似《西汉海昏侯或是"吃货"》《2000年前的火锅长这样》这样的标题在各大媒体频现。这个铜器是三只足支撑着大肚小口的容器,器身下方连接一个炭盘,盘中还残留有炭迹。这个从外形上看,已经接近今天的火锅。然而有考古学家指出:从炭盘能盛放的燃料量估计,这件器物可能实现不了类似今天现煮现吃的火锅功能。
< class="pgc-img">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疑似火锅铜器
>汉代就有“鸳鸯火锅”了?下图是在江苏省大云山西汉墓中出土的汉代分格鼎,鼎分五格,可分别放入不同的食材,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分格鼎的旁边还出土了两套“染器”,似乎像装作料的盘子。不过,奇怪的是,这个染器竟然还需要底部加热,据此分析,这个器皿不是放蘸料的,而应该是分食器。分格鼎在汉代应该不是很流行,否则三国时代的魏文帝曹丕,没有必要再发明一次“五熟釜”。据《三国志》记载,曹丕还写信给钟繇说:“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意思就是,黄帝有三鼎,周代有九鼎,但都是一锅混成一个味儿,哪比得上我这个五味俱全?
< class="pgc-img">西汉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的分格鼎
>< class="pgc-img">西汉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的染器
>宋代之前与现代火锅样式最接近的,当属这件唐代的唐三彩锅,据说是重庆三耳火锅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馆主介绍说,这是他2006年在川西民间仅花了180元购得,经专家鉴定,这个陶瓷火锅器皿为唐晚期三彩。不过,这个鉴定级别是市级鉴定,是否为唐代火锅,权威性似乎还有些不太够。
< class="pgc-img">唐代唐三彩火锅
>为什么我把上面这些历史称之为“火锅前史”而不作为“火锅信史”?原因有二:一是,经考古专家实验后推断,当时这些下面可以放火加热的器皿,是拿来加热食物或者给食物保温用的,要像现在火锅一样对生鲜食材边煮边吃的操作,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二是,只有类似火锅加热功能,还无法验证有没有吃火锅“涮”的过程,而“涮”恰恰是现代火锅的灵魂。
02 火锅信史
真正有史料记载的名副其实的火锅,是南宋末年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
向游武夷山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挟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圞热暖之乐。越五六年来京师,乃复于杨泳斋伯喦席上见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杨勳家,嗜太学而清苦者,宜此山家之趣。因诗之:“浪涌晴江雪,风翻晩照霞。”末云:“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家。”猪、羊皆可作。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意思是:一次大雪天,林洪去武夷山拜访止止师,路上搞到一只兔子,但没有厨师料理,止止师说,可以把兔肉切成薄片,用调料腌制一下,在餐桌上放一个‘风炉’,将半锅水烧开,每个人分一双筷子,夹着兔肉片在汤中涮熟,蘸上调味汁来吃(这和我们今天的涮火锅没有啥区别了)。五六年后,林洪去京师在友人的宴席上又吃到了如法炮制的兔肉,此时诗兴大发,“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文末还不忘补充一句“猪、羊皆可作”。后来林洪给这个火锅起名叫做“拨霞供”。
上面是公元12世纪关于火锅的文字记载,而在时间稍早一些的北方辽国则留下了涮火锅的壁画。1984年,内蒙古敖汉旗康营子辽墓被发掘,其中有一副壁画,画中三个人围着一个三足火锅,中间一个人正在料理着火锅,还有一个人手中拿着筷子,火锅旁边一个容器内盛着满满的待用食材,桌上还有两只盛放佐料的小碗,一千多年前契丹人涮火锅的场景栩栩如生。
< class="pgc-img">康营子辽墓壁画
>现代火锅有好多种类,其中主流吃法之一的“涮羊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民间流传一种说法,认为这道菜与700多年前的元世祖忽必烈有关。传说,忽必烈有次远征路上,突然想吃家乡美食清炖羊肉,然而行军匆忙,没有足够时间炖肉,这时厨师急中生智,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蘸上细盐末,结果是美味可口,于是“涮羊肉”就诞生了。
其实,涮羊肉的吃法应该更早,前面的《山家清供》中,已经注明兔肉火锅也可以吃牛羊肉,还有辽代壁画中涮火锅的肉也可能就是羊肉,北宋的大学者沈括提到过,契丹人“食牛羊之肉酪”,因此壁画所绘即是“涮羊肉”的可能性也不小。
到了明代,吃火锅已经很普遍了。据说,安徽的风羊特色火锅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创。在明代,已有保健养生的观念。明代宋诩所撰的《竹屿山房杂部?养生部》中就有两种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种是将牛肉“视横理薄切片,用酒、酱、花椒沃片时,投宽猛火汤中速起”。
在明代弘治年间,关于火锅,还有一个故事。据记载,明代文学家杨慎是个小神童,他小时候曾跟着父杨迁和,参加弘治皇帝的酒宴。弘治皇帝看到宴上涮羊肉的火锅,火里烧着木炭,他当即撰得一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要众大臣对下联,大臣们抓耳挠腮,谁也对不出来。这时,小杨慎附在父亲耳边吟出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杨迁和把儿子的下联念给皇上听,弘治皇帝龙颜大悦。
下图是明代早期银火锅,火锅盖上有“大明洪武元年造”铭文,火锅身上刻有“子孙满堂”,“喜鹊落眉梢”的铭文,制作得十分精细。
< class="pgc-img">明代银质带盖火锅
>历史上,火锅的兴隆当属清代。在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每个皇帝都喜欢吃火锅,其中以清乾隆皇帝为最甚,据说他冬天每天几乎都离不开火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乾清宫筵宴宗室,一次办了530桌火锅。嘉庆帝更有此爱好,在登基大典上,竟举办了 1550桌的火锅宴,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创下历史上的火锅宴人数之最。火锅也是清朝著名的“宫廷菜”,御膳食谱上就有“野味火锅”,曾被作为国宴。
< class="pgc-img">>皇帝身先示范,火锅很快在京城流行起来了。《清稗类钞》记载说:“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侯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锅‘”。也就是说,很多饭店里都预备了火锅。清代文人严辰吟用诗描写到:“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看来,这种围炉雀跃氛围,和今天亲朋好友相聚吃火锅的场面也差不多。
火锅的流行,也衍生出火锅名店。
公元1854年,北京前门外开了一间正阳楼饭庄。饭庄的厨师身怀绝技,切出来的羊肉“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这样的薄片涮起来易熟易入味,所以正阳楼饭庄很快就以涮羊肉出名了。然而,没有想到,到了民国初年,东来顺饭店用重金从正阳楼饭庄挖来一位刀工精湛的名厨,帮工传艺,很快后来居上。到了1942年,“老师傅”正阳楼反而倒闭了,东来顺却独占鳌头,成为北京涮羊肉的代表。
清代的宫廷火锅器皿样式繁多,制造得也非常讲究。
< class="pgc-img">清光绪银寿字火锅
>< class="pgc-img">清代掐丝珐琅花卉火锅
>< class="pgc-img">清代晚期铜胎画珐琅人物方形火锅,原来火锅并不都是圆的
>上面说了老北京火锅,那么现在以麻辣香为特色、在全国大行其道的四川火锅,是不是发端更早呢?
其实,四川火锅出现得比较晚,大约是在清代的道光年间。关于四川火锅的发源地目前争端较多,笔者在此就不介入纷争了。要说的是,四川火锅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源自两次大推动。第一次是抗战时期,由于重庆是大后方、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从各地过去的各界名流,品尝到这种美味后,自然折服,所以四川火锅的知名度一下子大大提升。第二次推动是来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各地方的人们先是认可了川菜,随之喜欢上了独具一格的麻辣火锅。我所在的沈阳城在九十年代才有两家大的川菜馆,而现在大大小小的川菜馆遍地都是,四川火锅也是随处可见。
随着历史的发展,火锅在不同的地区也形成了各自的火锅体系,除了北京涮羊肉和川渝火锅,广东有打边炉,澳门有豆捞,苏杭有八生锅、云南有菌子锅,而每个系列中又有繁多的品种,比如四川火锅又分清汤火锅、鸳鸯火锅、毛肚火锅、鱼头火锅等等,简直是数不胜数。但是每一种,都是家乡记忆里最亲切的味道。
<>井火锅盘点
最近风很大的市井火锅
突然间就攻略了成都人
小益花了半个月的时间
帮你们尝了5家!
< class="pgc-img">>1
牵肠挂肚
这家店的锅底,我真的可以吹好久,竟然可以吃。放了手工豆花,松花蛋还有桂圆提鲜。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又辣又麻用秘制的调料经过牛油炒香,还没有加水我就闻到了妥妥的辣味和香味。最后上桌子老鹰茶一浇,久煮味道都不苦,还有茶水的清香消火降燥,吃完还有一股回甜!
< class="pgc-img">>向阳镇牛场的清晨鲜货,全是本地水牛,都是整块整块胃的买,拿回店里再由师傅加工,每一片都又嫩又弹。
< class="pgc-img">>现在新上了舟冬雨小鸭肠,脆生生的就像吃干贡菜一样,而且好可爱哦~~
< class="pgc-img">>煮熟后的白玉蜗牛用牙签将肉壳分离,入口鲜嫩火辣,吃完一颗还想下一颗。
< class="pgc-img">>tips
人均:55元
地址:春熙路,总府路,水碾河,宽窄巷子都有店
友情提示:这家是九宫格,锅底的内容是最多的!亲测发现有很多的创新菜品,味道趣味性都不错~
2
泥巴小院
泥巴小院是做的成都味道,口味更贴近这边。而且是那种院坝装修,很有小时候的感觉。
< class="pgc-img">>锅里面加的是农夫山泉,比起鸳鸯锅更推荐紅锅。
< class="pgc-img">>荤菜最高14元,鸭肠5块一盘,分量适中。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荤菜最高14元,麻辣牛肉属于比较嫩的那种,还有各种荤菜分量也适中。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每天排队的人都很多,所以记得提前去排号。
tips
人均:66元
地址:锦华路一段163号附1号
友情提示:总体来说是一家比较合格的网红店,实惠是最大的优点,但是要排2小时的话不值得。
3
三搭火
香槟广场新开的先锋店,目前还不用排队,但是小益敢打包票,这个价格和绝对的好位置,过不到好久就要火哈!
< class="pgc-img">>主题就是搭伙烫火锅,都是小桌子,菜品一样也是小份。但是有50度种菜,都点一遍也不得太贵。
< class="pgc-img">>麻辣排骨麻辣牛肉麻辣鸭掌这些都很新鲜,提前码的料也很走心。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素菜用的小簸箕装很有特色,总体来说是一家适合朋友小聚的火锅店,而且就在春熙路~
< class="pgc-img">>另外还要特别推荐红糖糍粑~
< class="pgc-img">>tips
人均:50元
地址:香槟广场2楼
友情提示:可能是目前最便宜的市井火锅了,而且光看菜品就能晓得老板的用心,味道比较温柔,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4
有拈头
< class="pgc-img">>有拈头是成都最知名的市井火锅,小益也打卡过几次,复古主题很有特色,就是太难得等了。
< class="pgc-img">>主打就是菜品多,可能了有7、80样吧,人越多吃起越爽,就适合那些啥子都想来一筷子的好吃嘴。
< class="pgc-img">>推荐眉毛肉,超级好吃但是下锅要注意,不然要沾到一起。
< class="pgc-img">>洋芋饭很不错,是小时候的家常味道,小益每次必点。
< class="pgc-img">>tips
人均:71元
地址:太古里有店,遍地开花的状态
友情提示:总体来说没有特别便宜,而且排队的人太多了,味道无功无过,所以说...........
5
李八哥市井火锅
这家店的名气稍微次一些,但是菜品比起其他更有特色,分量要稍微够一些。
< class="pgc-img">>在市二医院旁边,大众上是书院街美食榜第一名,小益跟朋友吃过一次,感觉还有点念念不忘。
< class="pgc-img">>牛油锅底是八哥的令牌,味道是5家店里面评价最好的,还有冷锅血,综合了川渝两边的感觉。
< class="pgc-img">>竹签郡肝一般到店都要点,又嫩又脆,麻辣口味很过瘾。
< class="pgc-img">>八哥打滚排骨也是主打推荐,用盖碗茶的形式端上来,比较有意思。
< class="pgc-img">>麻辣牛肉在市井火锅里面算很扎实的,可以拈很久,总体的分量都是适中。
< class="pgc-img">>tips
人均:69元
地址:庆云南街113号
友情提示:分量比较多,都没有偷工减料,也基本没得差评,对得起好吃实惠4个字。
盘点了这几家市井火锅,小益当然也有福利带给大家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