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pgc-img">>上预制菜,腊味老字号能打赢翻身仗吗?
题图:图虫创意
作者:杨雯;编辑:方圆
卖腊肉的“广东老字号”,要冲刺海外双重上市了。
近日,腊肉制品生产商广东荣业食品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Wing Yip Food Holdings Group Limited(以下称荣业食品)更新了招股书,拟冲刺美股纳斯达克上市。
据了解,荣业食品主要从事广式腊味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荣业腊味可以追溯至清朝光绪年间,已有百年历史。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IPO并不是荣业食品对海外资本市场的初次探索。2018年,它已经在韩国科斯达克上市。
为何荣业食品如此热衷在海外IPO?做腊肉生意的海外市场又有多大呢?
< class="pgc-img">>股价暴涨,
这家“老字号”又要冲刺美股
计划赴美上市之后,资本市场倒是闻风而动,荣业食品在韩国的股价一路上扬。
餐饮供应链指南注意到,更新招股书的当天(5月17日),荣业食品的股价一度涨至2730韩元/股的高点,后虽有所回落,但近10天来的收盘价一直保持在2090韩元以上。截至6月3日收盘,荣业食品录得股价为2015韩元/股。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而在今年年初,荣业食品的股价还处于破发状态。1月到3月5日期间,荣业食品的收盘价都不足1千韩元,远低于发行价1800韩元,缩水近半。
但今年3月6日首次公开披露招股书后,荣业食品的股价连涨多日。到了5月10日,其股价已稳定在发行价以上。
不过,荣业食品虽然已经在韩国上市了6年,并计划在美股上市,但目前其发展重心仍在国内。
招股书显示,荣业食品通过在中国大陆的运营子公司开展业务。销售以线下渠道为主,主要通过7家自营店铺、72家分销商(包括大型零售店和超市)以及7个电商平台在中国大陆18个省份进行产品营销和销售。其中,7家自营门店均位于广东省。此前,香港有线新闻曾报道称,荣业食品的腊肠出口到了中国香港地区。
而从业绩表现来看,这家“广东老字号”面临的麻烦不少。
财报数据显示,荣业食品的营收已经原地踏步了3年,净利润则出现了负增长。
根据招股书,2021-2023年,荣业食品的营收分别为1.34亿美元、1.31亿美元、1.34亿美元,3年原地打转。在利润端,荣业食品则呈现波动下滑的态势,过去3年的净利润水平分别为1656.7万美元、1119.4万美元、1400.99万美元,2023年的净利润水平不及2021年。
业绩表现不理想,与主力产品腊肉越来越卖不动有关。
从业务组成来看,腌制肉制品对荣业食品的营收贡献率超过6成,主要包含腊猪肉、腊肠、腊鸡、腊鸭等产品。但近3年,腌制肉制品的营收占比、销售额都呈现下滑态势。2021-2023年,该业务分别为荣业食品带来了9550万美元、8839万美元、8328万美元的收入,占比约71.26%、67.58%、62.11%。
腊肉制品不但卖不动,也越来越难赚钱。
< class="pgc-img">>△荣业食品招股书
2022年,腌制肉制品的销售毛利润减少了 444 万美元。2023年,腌制肉制品的毛利润又比上年减少了79万美元。
事实上,整个腊肉制品的市场需求都在放缓,不止荣业食品受到了终端需求不振的影响。浙江的肉制品加工企业金字火腿(002515.SZ)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金字火腿2023年年报
2023年,金字火腿的特色肉制品(包含了香肠、腊肉、酱肉、淡咸肉等产品)的销量还不及上年的一半,收入则下滑了57.51%,在总营收的占比降至2成。这也拖累了金字火腿整体业绩表现。去年,金字火腿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了29.43%、18.29%。
在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境下,腌制肉制品生产商似乎集体开启了跨界之路。其中,金字火腿投资了算力公司浙江银盾云科技有限公司,跨界AI算力赛道。而荣业食品选择了近几年风头正盛的预制菜。
跨界开餐饮店,
追风预制菜、植物肉
招股书中,荣业食品也披露了未来的业务规划。
近几年风头正盛的预制菜业务,被荣业食品寄予厚望。接下来,荣业食品要发力预制菜业务,同时要在B端、C端多渠道布局。既为连锁餐饮品牌供应定制化的预制肉产品,也会针对C端消费者开发预制菜新品。
此外,荣业食品也打算试水预制餐业务,声称计划开发新的预制餐产品线,并在2024年二季度之前进行小规模试生产,如果顺利通过市场测试,将在2024年三季度建立正式生产线,并在2024年四季度或2025年一季度对新系列进行量产。
餐饮供应链指南留意到,荣业食品此前已经在冷冻肉制品、预制菜产品上进行布局,可惜并没有激起多少水花。
比如,荣业食品声称已经开发了香肠、鸡胸肉等速冻肉制品,包含芝士肠、墨鱼汁香肠等,此外还有一批异国风味的肉肠,如法兰克福风味香肠、北欧风味热狗肠。不过,该产品为其带来的销售收入很有限,2023年上半年,这部分业务的营收占比仅5%。
与此同时,肠类、冷冻鸡胸肉赛道,已经集结了不少颇具实力的供应链企业,比如,肉制品加工企业龙大美食把烤肠作为重要大单品展开布局,2023年龙大美食的烤肠预制菜年销售额已破亿元;新消费企业本味鲜物专注烤肠赛道,布局了黑猪肉肠、牛肉肠等多款产品,年销售额过2亿。荣业食品进入冷冻肉制品赛道后,要面临的竞争压力并不小。
再来看荣业食品投入的预制菜肴研发。
其官微显示,荣业食品开发了多款预制菜肴产品,包括叉烧肉、卤鸡块、腊鸡腿、麻辣香肠、蜜汁排骨等,其还在产品介绍页强调了“方便 快捷 简单 可定制”。可以看出,荣业食品的预制菜业务瞄准了餐饮门店标准化生产烧腊的需求。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Midjourney
不过,荣业食品的预制菜肴业务还处于早期阶段,其并未在招股书中披露该业务的具体发展情况。而这个赛道,唐人神(002567.SZ)、皇上皇等生产腊味的企业都已涉足了预制菜。入场偏晚的荣业食品,未来能否迎头赶上,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招股书来看,荣业食品还计划多条腿走路。
近几年大热的健康饮食赛道,荣业食品也欲分一杯羹。其表示,未来将深入健康食品领域,发展以鸡肉为核心的产品线以及植物肉产品。2023年,荣业食品开发了一系列冷冻植物肉饼产品,包括牛肉、鸡肉、猪肉等不同原料。
作为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荣业食品还宣布要布局下游的餐饮业务,将在2024年7月前推出第一家连锁腊肉煲仔饭餐厅,除自营模式外,还将引入特许经营模式。
不过,在广式煲仔饭领域,已经诞生了煲仔正、煲仔皇等多个连锁品牌,国内也分布着不少主营煲仔饭的夫妻店。据红餐大数据,截至今年3月,全国已有2万余家煲仔饭门店。尽管荣业食品在烧腊原料供应上有所积累,但作为一家以零售为主的品牌,要在煲仔饭市场分上一杯羹并不容易。
在它之前,同为广式腊味生产商的皇上皇已经试水了广式煲仔饭餐饮店,但并未激起多大水花。2021年底,皇上皇在广州天河开出了1家主打广式煲仔饭的品牌餐饮店“皇上皇·有料局”。目前,在大众点评已查询不到这家门店。
品牌老化、业绩增长缓慢,是不少老字号面临的共同难题,努力发展副业的荣业食品能否开拓新的业绩增长点,还有待时间验证。餐饮供应链指南将持续关注。
地时间4月26日,海底捞集团海外子公司Super Hi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海国际)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IPO,股票代码拟为HDL,申请纳斯达克上,其港股代码为9658.HK。
根据2023年年报,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收入为686.4百万美元,较截至2022年12 月31日止年度的收入558.2百万美元增加23.0%;
净利润为25.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61.3%,扭亏为盈;餐厅层面经营利润率为 9.0%,同比提升4.9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国际市场共经营115家海底捞火锅餐厅,其中70家位于东南亚地区,17家位于东亚地区,18家位于北美地区,10家位于其他地区。
股权架构方面,舒萍持股6.64%,张勇持股47.64%,Hailey Lee持股5.35%。
本文源自金融界
济观察网 记者 郑淯心 经营着海底捞海外门店的公司——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HDL.O/09658.HK,下称“特海国际”)实现了两地上市。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夫妇进行了第四次敲钟。
美东时间5月17日,特海国际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上市首日盘中股价上涨超过50%,收盘时市值达138亿美元。同日,特海国际在港股的市值为107.52亿港元。
海底捞董事会认为,特海国际两地上市有助于扩大股东基础,获得更多资本,并提升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及影响力。而特海国际此次赴美上市,距离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仅一年多时间。
特海国际于2022年从海底捞分拆而来。海底捞在2012年于新加坡开设了首家海外门店。过去十年,由于采取了较为激进的门店扩张策略,单店收入下降,亏损门店数量不断增加。2022年,海底捞刚完成了一轮大规模的关店。在特海国际分拆时,其旗下拥有不足100家餐厅,并且当时这些餐厅均处于亏损状态,直至2023年才实现扭亏为盈。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海底捞的海外门店已扩展至13个国家,共有119家自营门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照2022年的收入计算,特海国际是国际市场上第三大中餐品牌,同时也是自营餐厅覆盖国家数量最多的中餐品牌。
特海国际预计,中式火锅的国际市场将继续大幅增长。特海国际计划将此次赴美上市所募集资金的约70%用于加强品牌建设和全球门店网络的扩展;约10%用于投资供应链管理能力,如建立更多中央厨房;约10%用于研究与开发,以提升门店管理所使用的数字化及其他技术。
特海国际的实际控制人为张勇及其配偶舒萍。张勇夫妇目前持有海底捞(06862.HK)、颐海国际(01579.HK)以及特海国际三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截至5月17日的股市收盘数据显示,海底捞的市值达1012.09亿元人民币,颐海国际的市值为170.68亿元人民币。这三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合计约为2108.44亿元人民币。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在海外开设一家火锅店的成本高于国内,且成本结构有所不同。在国内,海底捞门店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是原材料及易耗品,在海外则是员工成本。此外,海底捞海外门店的翻台率也低于国内门店。2023年,特海国际的整体翻台率为3.5次/天,而国内门店的翻台率为3.8次/天。但海外门店的人均客单价比国内高出约80元。
另一家火锅品牌的海外市场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称,尽管中餐出海面临人工成本高、供应链建设难等问题,但海外门店客单价较高,而国内餐饮市场竞争激烈,客单价难以提升。特海国际赴美上市后股价大涨,为同行带来了信心。今年该品牌也计划在海外加速开店。
2023年,包括呷哺呷哺(00520.HK)、鱼你在一起、新荣记等在内的多家餐饮品牌开始向海外发展,一些原本在海外市场已有布局的品牌也在加速扩张。
上海交通大学连锁餐饮总裁EMBA班的客座教授周鹏邦曾表示,2023年被视为中餐出海元年,2024年则是出海冲刺之年。西贝餐饮品牌的董事长贾国龙在2024年的新年致辞中宣布,西贝将全面启动海外业务,计划在美国市场取得突破。今年,茶百道(02555.HK)、霸王茶姬、木屋烧烤、杨国福等餐饮品牌也将加快在海外市场的扩张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特海国际超过半数的门店位于东南亚地区。上述火锅品牌的海外市场负责人称,东南亚地区的火锅市场竞争激烈,与国内市场相比已经不相上下。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餐厅需要在菜单设计、就餐环境、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持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