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员工到自主创业,花了4年认清自己;从电商到高技术领域,用3年时间试水互联网;从原生APP开发平台到线下餐饮数据采集,又用了2年摸清切入点。每一次转型的时间在缩短的同时,意味着冯杰的创业布局,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晰。
伴随着O2O的死亡潮,跌踵而至的是对于创业型企业商业模式和行业切入点的考验。
▲果皮移动创始人冯杰。
果皮移动的创始人冯杰,从自身团队高技术属性入手,结合零售业和餐饮业的实践经验,最终将基于线下交易大数据的支付和会员营销作为重头戏。
说白了,他要做餐饮大数据。
1、试水:从国企员工到创业达人
果皮移动并不是冯杰的第一次创业。这个81年出生于新疆,2004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IT男,在毕业之初,顺利地进入中石油,负责建设信息化系统。然而相对稳定的国企大环境并没有给他带来价值成就感,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中石油好,不等于我好,我的位置换谁都一样做”。
在体制内逐渐找不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冯杰,在08年毅然选择从中石油辞职,放弃了大部分人眼中的“铁饭碗”,和在技术论坛上认识的技术合伙人在北京创立了“时物科技”公司。
第一次创业,冯杰选择的是电商平台。
对于初创业者来说虽然电商的门槛较低,但是对于资金链、物流库存的要求高,属于高资本型业态。在做了一年半左右,冯杰遇到了资金链的问题,最终不得不决定将公司转让。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
但冯杰并没有放弃创业的进一步尝试,在2011年3月他成立了现在的北京果皮移动科技有限公司,转而盯准高技术创业的领域,开始他第二次创业的征程。
▲果皮移动联合创始人李强,毕业于加拿大约克大学计算机专业,中国开元社区技术活跃分子,2010年创业项目“沙发客”(将自己的沙发免费租给游客)。
最初的果皮移动,目光瞄准了互联网APP热潮。当时仅有3人的技术团队,开发了一个帮助零售、餐饮等实体店做原生电商APP的平台。
在当时,开发一款APP的市场价格在十万元左右。凭借平台化量产的优势,果皮移动将开发一款APP的价格降到仅一万元。
APP开发平台的成功,使冯杰有了一定资金上的原始积累。彼时,恰逢微信兴起,开始逐渐显示了其威力。同时,在零售、餐饮业摸索了2年的果皮移动,决定借助微信的势力开始转型。
“之前我们零售餐饮都做。之后慢慢发现餐饮业的信息化壁垒比较高。在中国零售业比如说沃尔玛、家乐福、7-11便利店的信息化数据采集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餐饮不一样。中国有4万多做餐饮软件的,但是类别、系统、流程、业务都不一样,特别混乱,没有一家能做透。”在谈及选择餐饮行业作为切入点的原因时,冯杰如是说。
▲顾客可以使用“果皮”实现的功能操作。
餐饮本身具有高频消费、数据量大、用户量大的特点。而且果皮移动团队本身大多是毕业于北航的研究生和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在做难度较大的数据分析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冯杰的想法是,有没有可能将这些各类别的餐饮数据用信息化互联网的方式整合起来。
于是,这次依托于微信的转型,果皮移动抛弃了零售行业和销售环节,专做餐饮的数据和会员营销。
2、改变:从量变到质变
现在果皮移动的主要产品——“果皮”,是基于线下交易大数据的支付和会员营销系统。通俗地讲,就是在顾客的结账小票上打印二维码,将结账小票代替传统实体会员卡,让每一位到店顾客与商户建立数据连接。然后,再以顾客的消费数据为基础,向商户提供自动化营销工具,以此来提高顾客忠诚度和满意度,降低营销成本,增加营收。
餐饮业发展会员,传统的做法是先花费3到5 万制卡、买设备,然后让服务员去销售,推荐顾客办理会员卡。不仅开卡率不高,而且随着消费者手中的各式各样的卡越来越多的,没有多少人愿意每天随身携带不同餐饮店会员卡。这样一来会员的转化率只有1%-2%。
▲商家可通过“果皮”实现的功能操作。
而将变动的二维码打到消费的小票上,顾客在扫码的同时即可完成:支付账单、成为会员、进行消费积分或储值的等一系列动作。此时,商家得到的是详细的交易信息和精准的会员数据包括会员忠诚度、消费习惯、频次和偏好。
而想要实现这些,餐饮店的老板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简单的调试系统之后,不断地将打印有变动二维码的小票交给顾客,让消费者自行扫码。
据冯杰介绍,线下交易数据采集和分析本身就有难度。“在中国做数据相关产品的公司也不多,主要是因为设备适配繁琐,收银机品牌众多,标准不统一。另外两个融资都是千万级别的,且都做了小10年的公司。一个是知而行(上海)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做超市的大数据分析;还有一个是北京互帮国际技术有限公司,专门做shopping mall的数据采集。而在餐饮领域我们是第一家。”
▲果皮移动核心成员。
“果皮”的项目从2013开始,团队18人经历了7、8个月的技术攻关后,直到2014年中下旬在朋友的引荐下,开始有了第一家合作的餐厅。到现在合作的餐饮店有200多家,包括小型餐厅和连锁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成都。会员转化率由传统方式的1%-2%上升到单个门店顾客积分率15%-30%左右,根据餐饮类型不同,基本能覆盖1/4-1/3顾客。
原来的3个月的会员积累量,“果皮”一星期就可以做到,每间餐饮店平均一年可以做3万多的会员。截止到目前,所有使用“果皮”的积分会员约有17万人,并且活跃率可以达到38%。
冯杰认为:“不管是餐饮还是零售,信息化数据是第一位。只有知道了最基础的全量数据,才能更好的做精准营销。而且交易数据和会员数据的整合,对餐饮行业来说,是真正的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
为了做餐厅的数据分析,“果皮”的团队花了很多时间跟餐饮大集团研究营销方案,包括经销、库存,分析哪些数据是最重要的,还能解决衍生出来问题。比如能否帮助做区域的营销推广。
▲“果皮”与其它种类会员卡相比存在的优势。
对于之后的果皮移动的发展,冯杰拟定的一个近期目标便是完成融资。
目前在这个项目上,几个合伙人共投入了200万左右。接下来冯杰开始计划启动天使轮融资,主要用于商户推广和技术研发。
相比于最近寿命只有3、5个月,死亡率很高的各类O2O产品,“果皮”的餐厅使用留存率可以达到90%。极高的商户续约率,使冯杰对接下来的融资计划,很有信心。
作者:马艺铭
注:无冕财经“小而美+100”计划持续进行中,欲知更多详情并参与计划,请关注无冕财经。
版权声明: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我们(微信号:EudoraTian),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月2日,华南理工大学(简称华工)迎来2023级新生入学报到。今年,华工共录取本科新生6994人,研究生新生7790人,其中博士1388人,硕士6402人。报到当日,身患罕见病的新生何禹辰住进了学校特地为他提供的单间宿舍。
暖心故事:罕见病患者634分考上华工,学校特地安排单间宿舍
来自佛山的新生何禹辰5岁时确诊罕见病杜氏肌营养不良,14岁起需要坐轮椅出行。但他没有被病魔打到,今年高考中,何禹辰取得了总分634分的好成绩被华工生物科学类专业录取。“报这个专业,我是想学习更多生物知识,将来为我自己,也为其他得疾病的孩子们研发出一些药物,帮助我自己和他们治疗。”
新生报到当天,何禹辰在爸爸和爷爷奶奶的陪伴下来到学校,住进了单人间宿舍。华工在了解到何禹辰的情况后,与家长多次沟通,结合他的身体状况和学业需求,提供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关爱措施。目前,华工为其申请了本科期间的“中集助学金”,并为他提供了位于一楼的单人宿舍,以便爷爷奶奶与他一同居住,提供陪护照顾。
据了解,在新生报到之前,学院的老师就已提前带着何禹辰的父母熟悉了宿舍、课室、实验室等校园环境,提前沟通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这让家人更加安心。何禹辰的父亲说,未来儿子如果想考研深造,家人也会全力支持。
得到学校暖心关爱,何禹辰非常感谢。他表示,希望未来能够接触到这个领域的前沿知识,结合自己的病例在这一领域有新突破和新贡献。
暖心帮扶,人间大爱
华工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在华工大学城校区,华工校友创立的餐饮品牌也与2023级新生一同“入学”了。据了解,该品牌由三位华工毕业生创立。从成立到现在,企业得到了母校和校友们的大力支持。三位创始人决定将把此店全部盈利捐赠给母校。门店还将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给师弟师妹锻炼的机会,并让同学们轮流担任“一日店长”,锻炼综合管理能力。
此外,由华工在校学生创业团队创办的茶店“华园云鲤”第2家校内店面也即将开业。原料来自华工定点帮扶的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的高山滇茶,此举将以“科研+消费”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云县是华工对口帮扶地。来自云县的新生王林园提前来到了学校。她考取了华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暑假期间,华工领导带队前去云县开展对口帮扶调研时,还专程看望了王林园,勉励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长才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提起报考食品专业的初衷,王林园表示,在中学阶段,她明显感受到对口帮扶工作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学习条件和校园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周围的文化建设也不断提升。云南物产丰饶,食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她希望未来能将所学运用到家乡的发展建设中,为云南食品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华轩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霞虹 高鹤涛 通讯员:华轩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南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
都以工科见长的高校
这一次
在食堂建设上开始“切磋武艺”
同济大学的两位食堂师傅来到华工
征服了华工学子的胃
……
11月15日到11月20日,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第一食堂里,新增了上海本帮菜的窗口,窗口售卖12道上海本地的风味美食,同济大学两位大厨不远千里来到华工校园掌勺。
菜品风味纯正、极具特色,这个窗口受到学生的欢迎,口口相传之下,窗口外排队者众多,高峰期队伍长达数十米。为抢到“糖醋小排”,有学生提前半小时赶来食堂。
一位没有打到心仪菜肴的教授略感失望,甚至表示,高校食堂的交流应该更进一步,实现人才的自由流通,好的厨师应该想办法挖过来。
11点半开始排长队
11月20日上午11时,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第一食堂开始热闹起来,二楼的“同济大学美食体验窗口”已经开启,“葱?大排”、“豆豉肉米蒸豆腐、“本帮酱鸭”、“耗油双菇”等十二道上海本帮菜已经上盘,十余名学生在窗口排队。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用饭盒装好饭菜,饭盒里有“油爆虾“、”香菇菜心“等。从事多元文化教育的她,对这种跨地区的交流自然也十分赞成。“虽然我还没有尝味道,但美食交流很有意义,对学生是个好事啊。”
用餐的高峰期在11时30分开始出现,陆续来到食堂的学生们,在“同济大学美食体验窗口”分成5列排成纵队,到中午12时,队伍已经排到餐桌区第二排的位置。打到心仪菜品的学生满意的离开队伍,还在排队的同学望眼欲穿,羡慕的问道:“你怎么那么快呢”
15级电子与信息学院的一名女生排在队伍中间,往窗口看了一眼,欣喜的说“还有小排,还有小排!”不过等到她点菜时,钟意的“糖醋小排”已经点完了,她只好选了“上海熏鱼”。“我几天都在这里吃,师傅和我说,要等到小排,等在11点40分前来,因为不少学生提前半小时就来等了”
15级金融系的一名男生排在队伍前面,油爆虾是他的心头好。“可惜就是分量少了点,对于这点,我很伤心。”他告诉记者。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的一名教授和科研团队一起来吃饭,因为来晚了,他想点的““葱?大排”和“糖醋小排”都已经售罄,只能选择窗口的其他品类。因此他觉得这个体验窗口不能满足绝大部分人。
“我是上海人,对上海本帮菜还是能评价的,味道是不错的,只是短短几天,今天吃了,明天就没有了,很多人都体验不了”。因此,他建议这种“现象级”的交流活动可以进一步推进,达到人才深度交流的目的。“好的厨师可以挖过来,不就成为长效机制了吗?”
掌勺大厨:毫无保留传授技艺
中午12时41分,窗口的菜全部售罄。同济大学的两位掌勺师傅鲍士龙和王正昌走到学生中间,询问菜品的建议。两人分别在同济饮食中心工作27年和16年,经验老道。
同济的食堂名声在外,一直都有“吃在同济“的说法,这次出访他校,他们显然做足了功夫。“我们选的12道菜,都是同济的硬菜,都是经过本校同学的选择和考验的。”
在中午难得的休息时间里, 鲍士龙告诉记者,来华工交流的6天里,每天6时就要起床开始准备食材。“像排骨要提前腌好,酱料也要调至好,像糖醋小排,都是需要小火烹制,花的时间比较多。”鲍士龙说,在华工的这段日子里,晚饭的品类比不上午饭那么丰富。“主要没想过会这么受欢迎,为此保证供应,最近几天还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分量,还是不够,该用的食材,中午就用的差不多了。”
两位师傅将在11月21日中午将乘坐飞机返回上海,返回之前,他们还会对华工食堂的师傅做指点,毕竟互相取经才是这次交流的目的。“他们很好学,我们也保证毫无保留的教。”鲍士龙说。
华工大厨出访他校,一样受欢迎
高校餐饮交流已经成为一项常规活动,但这是第一次华工邀请外校厨师来校献艺。“我们正在搞美食文化节活动,西南民大和同济的师傅这个月都来过学校了。”华南理工大学饮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喜说。
在食堂建设方面,华南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近来有良好的互动,相互交流取经的次数不少,去年和前年华南理工大学也在同济开设专窗,把粤菜中的咕噜肉、葱油鸡等展示给上海学子。“我们展示的粤菜,都是能和大众化结合的菜品,这符合食堂菜的风格。”李晓喜告诉记者。
11月8日到11月13日,西南民族大学食堂的两位师傅已经来到华工,带来了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太安鱼、芋儿烧鸡等十余种四川特色菜品。和西南民大食堂的交流,是今年华工专门去对接的工作,主要考虑到华工的学生中,还有一批吃辣的学生。两所院校已经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工作机制,确定每学期都派人互换学习,就是为了把川菜手艺留在华工,提高食堂制造川菜的水平。
“我们上个月去西南民大,也给他们展示了碌鸭,蜜汁叉烧,菊花鱼等粤菜,同样很受欢迎。”李晓喜说。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龙锟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李波
视频: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龙锟、李波、顾展旭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吴一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