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想到
火锅起源最近居然成了热点
一直以来
重庆人都觉得火锅起源于重庆
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最近一种新的说法居然表明
火锅起源于泸州
让很多重庆人一脸懵逼
日前,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提出
麻辣火锅最先起源于长江边的泸州小米滩
川渝麻辣火锅起源争执多年
究竟起源于哪里?
泸州小米滩起源说
有书志证明,
泸州小米滩火锅形成于1821年至1851年,
当时,长江上的船工们跑船常住宿于此
停船即生火做饭驱寒
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满水
加以各种素菜,辣椒,花椒祛湿
后流传至重庆江北形成重庆火锅,
盛行于成都形成四川火锅
重庆江北起源说
明清时期
刘家台是嘉陵江北岸的一个大码头
是川北地区物资进入重庆主城的必经口岸
也是重庆北面地区牲口贩运宰杀的集散地
当时的纤夫脚力密集于此
当时牲口内脏卖不起价,
屠宰场常将牲口内脏丢入附近的嘉陵江中
纤夫脚力们见其可惜
便将这些内脏打捞起来,清洗干净
配以自创的以辛辣为主的汤料,煮成一大锅
这就是当时被戏称为“大杂烩”的重庆火锅雏形
清末,一些商贩专门在码头上做起了
被称为“水八块”的简易火锅生意
即用洋铁制一个有八格的锅,下面生小炉灶
吃的每一个人占一格,加作料。
价格大约为一个铜板八片牛肉,所以称“水八块”
1926年前后,南纪门宰房街开了一家
以毛肚为主要菜品的红汤毛肚火锅馆
从此,火锅正式在重庆登堂入室
自贡盐场起源说
最早的四川火锅是以“牛下水”为原料烹制而成的,
因此需要大量的牛。
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
在当时的四川能吃上大量而便宜牛肉的地方,
只有盐都自贡
自贡周边是优质辣椒和花椒的主产区,
但重庆江边不产辣椒和花椒,
需要干辣椒和花椒一定要上岸购买,
辛苦而又被严格管理的船工则很难有上岸的机会。
根据自贡古老相传,
早在清朝雍乾时期,
自贡盐场一带就有所谓“焖锅牛下水”的做法,
由于当时重庆和自贡的水路运输往来,
由此推断,是自贡的盐工教重庆船工做川味火锅
有人推断,正是当年的自贡井盐业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重庆的船运业,井盐由长江船运通过泸州传往重庆。川味牛毛肚火锅由自贡盐工创造,先传到了泸州,最后传到了重庆。
川渝火锅是一家
其起源之说一直有争议
都有各自的道理
也能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证明
无论起源于哪儿
唯有美味才最能征服人心~
你认为火锅起源于哪里?
>在四川火锅诞生的198年里,四川发生了什么
| 方言十八扯 007
本文阅读前知识点普及
①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在此之前,重庆一直是四川省下属的副省级城市。所以有“川渝不分家”的说法,重庆在直辖市挂牌之前事项皆算在四川名下,例如彼时“重庆火锅“都写作”四川火锅“。
② 重庆火锅和四川火锅因为锅底、菜品、油碟等不同,并不是一个种类。
大多数时候我们默认”四川火锅“和”成都火锅“是一个品种,不过成都火锅并不能完全代表四川火锅,四川大部分地区的火锅也有自己特色,如酸菜火锅,九尺鹅肠火锅等。
四川火锅,历来以“麻、辣、鲜、香”著称。自火锅诞生以来,无论是下至贩夫走卒、上至达官贵人,无一不喜爱。火锅的受众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美食不可企及的。
“火锅“这种食用形式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大约在距今1700多年西晋时期。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在他的《蜀都赋》中有记录。“金垒中坐,肴鬲四陈,觞以清漂,鲜以紫鳞”,寥寥几句就勾勒出了火锅的雏形。
魏文帝曹丕将火锅分成了五个独立的区域取名五熟釜
>四川火锅正式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时间已经来到了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关于四川火锅的发源地众说不一,有说乐山、有说泸州,也有说重庆。根据现在公开的资料,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起源于泸州的小米滩。
当时长江边上的船工们常在小米滩停船休息。他们的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汤,添加辣椒提味、花椒祛湿,然后加以各种蔬菜烹煮。这种方便又美味的吃法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沿着长江传到了重庆。
四川火锅的雏形出现在泸州,既是偶然也是历史背景下的必然。
我们先来看一下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时中国发生了哪些历史大事。
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一系列事件的直接后果就是长江航权开始逐步丧失:外国的侵略者以坚船利炮打进了长江,上海以及长江四口开埠通商,而后太平天国利用长江水运组织进军。
这时偏远的巴蜀地区航运还未受到鸦片战争恶果的直接冲击,但是长江下游的中国航业已经被外国航业挤压了大量的生存空间。随着后来英军舰队开路,外国商船蜂拥而至,直接摧毁了国内脆弱的木船运输业。
于是大量讨生活的木船和船工聚集在川渝地区也不足为奇了。
巴渝境内山峦重叠,江河纵横,货物流通和客运往来都需要大量的木船运输。彼时小的木船只有几个船工,大的有二三十个船工。
巴渝境内激流险滩遍布,跑船的人都是“不要命”的。船工的生活是清苦的,自然要想尽办法改善生活。在巴蜀地区的水上讨生活是湿冷的,用辣椒、花椒祛湿的汤底出现也理所当然了。
彼时生活底层的人都想尽办法在嘴上抓扰,船工是这样,棒棒也是如此。
当时重庆的一些棒棒(靠一根竹棒下苦力的人)在江边见到船工的这种吃法后,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丢掉的牛下水用同样的方式煮食。一来二去就有聪明的人挑着担子,一头放牛杂小菜,一头放炉子,用一口分了格子的大铁盆放在炉子上,每天就走街串巷的叫卖。
成都当时有本叫《风土什志》的杂志是这样描述当时吃火锅的情景。
“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肝、肚切成小块,于摊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摊头移到桌上。”
到了后来抗日战争时期,火锅在重庆流行开来。无论是民国政府官员,或是商人记者,亦或是平民百姓都以吃火锅为时尚。后来许多去台湾的国民党老兵都不忘了重庆火锅这一口。可以说台湾麻辣锅和重庆火锅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重庆火锅为什么会在当时流行甚至受到追捧,原因只有两个字——便宜。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重庆的社会现状是什么样?
抗战爆发以来,国民政府西迁直大后方重庆,国民政府要员、社会名流以及战区百姓都随之迁移。但是由于日军对重庆的封锁与日夜不停地轰炸,战争所造成的消耗巨大。彼时的陪都无论是经济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十分恶劣,尤其是抗战中后期重庆的通货膨胀严重到难以生存的地步。
战时陪都的食物十分珍贵,曾任国民党政府驻联合国代表的顾维钧回忆过1942年10月份的一次宴会。
“在嘉陵宾馆我出席了孔祥熙博士及行政院的人士为国民参政员举办的宴会。我们吃了一顿既经济又富于营养的饭。每人一个盘子,盛着三样东西:肉、蔬菜和米饭。豆浆是唯一的饮料。另外还有一碗汤、一碟甜食,主要是些水果。”
那时候在陪都,冯玉祥还常常请人吃饭,被请者包括左右中外、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而在《冯玉祥日记》一书中也提及过类似的情节。
“苏联大使请吃饭,真是烟酒充足,菜又丰富。咱们请他吃饭,也不过是馒头、豆包、稀饭,菜不过几盘。今日看到他的一切这么丰富,我有点面子上过不去的样子。可是他请我是他国家的钱,我请他吃饭是我自己的钱,我想到这里,也没有什么难过,把以前的惭愧的颜色,完全都除去了”。
政府要员的生活尚且如此拮据,普通的重庆百姓生活就更是困难。
据《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料汇编》所载1937-1941年6月《重庆各项商品平均零售价格表》,自1940年起,各种食品价格陡然开始爬升,其中每市斗中等山米1937、38、39、40这几年的价格分别为:1.253、1.203、1.297、7.067元,而到1941年6月更上升到每市斗41.87元,其他主要食品的价格也基本类似。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火锅以“便宜”的特质异军突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火锅的食材非常普通,随四季变换且大多低廉,除了各色牛杂以外,还有猪下水、鸡血、鹅肠等,木耳、土豆、藕片等便宜的蔬菜也是火锅的首选菜。当时牛和猪的下水是用来直接丢掉的,即使因火锅身价倍涨时也是普通平民消费得起的。彼时能吃到肉食,对普通人就算是打牙祭了,哪里还在乎是不是下水。
火锅汤底中除了“川菜三椒”(花椒、胡椒、辣椒)外还有姜葱蒜、以及种辛辣味的调料。那种辛辣刺激的厚重味道是其他菜品无法企及的,而火锅所调动的不只是味觉,更是让视觉嗅觉听觉一起联动。这对当时大后方寡淡而单调的吃食无疑是最有力的冲击。
火锅食材易得,价格便宜的特性一直延续至今,而不断改良的底料味道更是让火锅经久不衰。所以四川火锅被清道光年间追捧到现在也是不无道理。
【参考资料】
[1] 四川火锅大全[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李乐清,郑兴生主编, 2004
[2] 川味火锅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 杜莉. 中国商贸. 2012(03)
[3] 火锅真的有历史吗[J]. 任大刚. 同舟共进. 2019(07)
[4] 火锅:最重庆的水码头文化[J]. 宋尾. 中国三峡. 2012(04)
【往期专题精选】
四川人如何吃猪
成都人最爱的花,只有脑花
说川普,是四川人最后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