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小熊集市”的负责人小熊。 梁钦卿 摄
重庆“小熊集市”的负责人小熊。 梁钦卿 摄
中新网重庆4月24日电 题:重庆有个“小熊集市”:年轻人在此“贩卖”人间烟火气
作者梁钦卿
来自天南地北的一群人,驾驶着自己的爱车,后备厢里贩卖着一切与美好有关的事物:拿手美食、珍藏手办、精美手作等。在“后疫情时代”,重庆这个名为“小熊”的汽车后备厢集市,吸引许多年轻人“贩卖”人间烟火气。
该集市的负责人小熊告诉中新网记者,集市刚开张时多数摊主是为补贴家用,如今摊主们更乐意在此交朋友、谈生活,赋予“小熊集市”更多的社交属性,挣钱反而不是最终目的。
每周四至周日的16:30-22:30,“小熊集市”都会现身重庆。4月23日晚,记者走进这个集市,映入眼帘的是特色各异的汽车后备厢,每个摊主贩卖的商品都源于其喜爱或擅长的领域。顾客逛累了,可以坐下来品品茶、聊聊天,感受惬意生活。
“汽车后备厢集市最早源于英国的Car Boot Sale,我开后备厢集市的灵感也源于此。”小熊说,在英国,每到周末清晨,当地人会把自己不需要的用品拉到集市,打开后备厢就能销售,既解决家中旧货,也让物品物尽其用。“‘小熊集市’的特色在于地点并不固定,哪里有场地我们就去哪里做,夏天偏向于户外,冬天偏向于室内。”
小熊原本是一家咖啡店的店长,2021年8月某天,他下班后尝试在汽车后备厢卖奶茶,没想到当时随手发的一条短视频爆红网络,一群志同道合的车友找到他,想和他一起做汽车后备厢集市。“从粉丝到网友再到线下会面,我们一起寻找着生活的别样乐趣,不知不觉聚集了700多位摊主。”
图为“小熊集市”的摊位之一。 梁钦卿 摄
在“小熊集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想在平淡日子让生活散发光彩。
32岁的金先生在集市贩卖鲜花,他说自己是机场的消防员,很喜欢这里的氛围感;35岁的周女士和老公一起贩卖玩偶,她是一名汽车销售员,平时喜欢收集各类玩偶,“我卖的不是物件而是情怀”;57岁的郑先生是第一次做摊主,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他画得一手好画,“待在家里还不如出来画石头彩绘”……
顾客胡先生偶然发现了这个“宝藏地”。他说,“小熊集市”背后是一群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他们贩卖的不是物品,而是满满的人间烟火气,小小的后备厢里装载的是每个人的故事。“每次来这里都会感叹,原来打工人的生活也可以如此美好。”
在“小熊集市”上不乏洋面孔出现,顾客Nicholas来自美国,已在重庆生活了三年多,目前在一所幼儿园当外教。他说,自己是经朋友介绍来的,这种后备厢集市以前没见过,形式很新颖,他感觉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社会学教研室主任郑昊认为,赶集是一种中国民间风俗,会定期聚集进行商品交易活动。不同于从前的集市,后备厢集市更像是一个新型的年轻人社区,能制造一种群体感。它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相似生活方式的人聚集在一起,是一种兼具时尚感与烟火气的新型集市,呈现了现代化的美好生活。
当前,后备厢集市已在中国多地兴起,如成都、杭州、广州等。这种集市虽不具备都市生活的大规模和高档次,但却充满乡野气息。小熊说,泰国的“火车集市”很出名,人们在铁道两边摆摊做买卖,铁道与菜市场和谐共存。他希望重庆的后备厢集市未来能像“火车集市”一样发展成一种文化现象,成为印刻在人们心中的美丽风景线。(完)
月21日,明察暗访组在暗访过程中发现,城关辖区莲湖广场乔丹体育、哥弟、米兰西饼、阿玛施、喜登博、周六福、隍庙街浪莎7个店铺,钟楼辖区陇放下奶茶钟楼店、辣子王牛肉面,江南辖区盛源烟酒副食店均未认真落实提醒进门顾客扫场所码,戴口罩,也未查验健康码与行程卡,疫情防控意识薄弱,防控措施形同虚设。根据疫情防控有关规定,区市场监管局责令以上10家门店停业整顿。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区市场监管局再次提醒广大市场主体:防疫措施“千万条”,口罩扫码“第一条”,目前疫情形势严峻,各市场主体要落实好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各项疫情防控要求,进店人员必须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行程卡、佩戴口罩并测量体温;同时从业人员要定期参加核酸检测,对违反防疫规定的,区市场监管局将根据情节或影响采取措施。
为切实抓好当前全区市场监管领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组建3个督查组,由党组成员带队持续加强对市场主体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监督检查力度,督查组7月21日检查发现,同德医药超市油橄基地店等25家市场经营主体存在疫情防控意识不强,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查行程卡、核酸检测以及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落实不全面。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决定对以下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不全面的市场主体通报曝光,并不定期开展回访检查,连续两次落实不到位的停业整顿。
城关辖区:
1、同德医药超市油橄榄基地店
2、格林联盟酒店
3、丝婷美发店
4、蔬有约水果超市教场口店
5、福娃母婴生活馆(盘旋路店)
6、超级女生服装店(政协楼下)
7、罗丽丝服装店(政协楼下)
8、中国移动第三手机卖场(城关小学)
9、小状元文具店
10、老凤祥银楼(南桥路中国银行楼下)
11、小熊日记奶茶旗舰店(南桥路阳光商城1楼门面)
12、科健眼镜店(南桥路阳光商城1楼门面)
东江辖区:
13、武都小郡肝串串香
14、武都区陈小创业餐饮服务店
江北辖区:
15、岐山富强擀面皮(以下为万象金街)
16、万象果蔬园
17、鱼龙特色搅团
18、农家土猪肉
19、旧城山凉粉
20、爱的礼物(龙吟水郡一期)
钟楼辖区:
21、A.M形象设计
22、义乌日用百货特卖场
23、蜜雪冰城
24、洗车西站香酥鸡鸭
25、潮美风尚美发店
当前,我区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全区各市场主体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各项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坚决落实好各项疫情防控举措,共同构建更加牢固的市场领域疫情防控安全屏障。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人民群众进店时积极主动配合扫码、验码、佩戴口罩、测温,并对各市场主体不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09398221315),我们将第一时间受理处置。
监 制:张文斌 审 核:张秀兰
责 编:孟涛涛 王肖晶 编 辑:田 倩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派老派大乱斗,茶餐厅品类也卷起来了?
总第 3199 期
餐企老板内参 内参君 | 文
利润连年走低
老茶餐厅们的日子不好过
“我曾如此爱你的草根气息,
但对不起,现在的你让我高攀不起了。”
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老派茶餐厅再贴切不过。
从香港的“平价快餐”一路升级到进入内地后的“中高端休闲餐”,内参君猛然发现,茶餐厅们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滋润。
在港式茶餐厅翠华集团公布的财报中,2022财年全年亏损1.24亿港元。而在此之前,翠华已经连续两年亏损。
同为港式餐饮巨头的其他品牌,过得也是差不多的日子。
大家乐和大快活这两大港式快餐巨头——
今年5月24日,大快活官方发布盈利警告,截至2022年3月31日,该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预计较上一财年的1.536亿港元下滑了72.2%,相较于2019年,下跌76.3%。
大家乐这边,截至2022年3月31日,股东应占净利润预计较上一财年的3.5913亿港元下滑了94.1%,相较于2019年,更是下跌了96.3%,净利润所剩无几。
老牌利润下跌
新派逆势而上
下跌的不仅仅是盈利,还有这几大巨头的扩张速度和野心。
2003年,一直顺风顺水的大家乐加码扩张,锁定华南市场,布局华东市场;大快活则是率先占领了华北市场,在北京、天津等多地开出多家门店。
但在2020年盈利能力出现下滑、净利润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大快活、大家乐这些曾经的港式快餐巨头纷纷退出内陆,蜗居于香港、广东市场。
数据显示,大快活在营门店共163家,其中香港、广东共计162家,内陆仅有湖北一家“独苗”。
大家乐也并不例外,在现营的320家门店中,香港、广州共计313家,在华北、华东均无一家门店处于营业状态。
惨淡的营收之下,退出内陆市场、开店速度逐年放缓,似乎成了这些巨头们唯一的出路。
而另一方面,太兴集团子品牌敏华冰厅凭借着人均60元的价格、极致的港风装修风格和花式的营销手段,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攻克了内陆这块难啃的骨头。
在“疫情反复+港式文化式微”的大环境中,2019-2021年陆续开出52家新店,成为了太兴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
逆势而上的新派茶餐厅不只是敏华。
太哼冰室当前在营的95家门店中,有将近90家是在2020-2021年间新增店面。极致的“怀旧港式”装潢、高性价比的餐品选择,让太哼成功跻身内陆“网红”系列。
克茗冰室、文通冰室、九记冰厅等新派茶餐厅们,近两年时间在“北上广”纷纷露头,引发消费者疯狂打卡,甚至出现了“一天翻台25次”,“排队5小时”等火爆场面。
新旧茶餐厅,正冰火两重天。
新派茶餐厅正回归茶餐厅
在茶餐厅由“老”到“新”的蜕变过程背后,很多问题始终萦绕在侧:
模式重,盈利追不上亏损;
同质化严重,且容易被取代;
审美疲劳,击不中年轻消费群体;
品控差,供应链不完善,标准化不成熟。
除了这些点之外,最敏感的价格成了老式茶餐厅的“原罪”。
“我爱你个性朴素平民化,会教顾客畅快满意如归家。
牛油餐包再配以百年浓茶,令倦透的身躯也升华。”
这是粤语歌《我爱茶餐厅》的一段歌词。
正如词中所说,朴素、平民化,隔桌可能是拿着公文包的普通上班族,也可能是阿伯阿婆,在疲惫的工作日常、在失去波澜的退休生活中,大家凑在一家小店里,讨论着家长里短,沉溺在这样一处能够解扣敞怀,肆意挥洒言语的“温柔乡”。
嘴里忙叨着用暗号快速点单,几十块钱的客单价,用不了十分钟的世界,就可以尝到中西结合包罗万象的“世间百态”。
说白了,茶餐厅就是便宜、实惠、量大、快速的餐饮品类。
对于香港人而言,高效便捷、家乡感、草根态气息浓厚才是茶餐厅应该有的样子。
但当那些曾经存在于霓虹灯下的老派茶餐厅,“摇身一变”进军内陆之后,草根气息没了、价格也跟着突飞猛进。
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曾统计过连锁茶餐厅的消费数据,结果显示内地的客单价在200元人民币以上,与香港人均80元左右客单价相比,足足翻了2.5倍。
这让本就不被老香港“情怀捆绑”的内地年轻消费者,更难以理解,“现在的港式茶餐厅,份量少,味道差,价格比香港贵一倍,还不如和三五知己去大排档喝啤酒。”
或许是听到了大众的心声,又或许是碍于形势所迫。
新派茶餐厅的冒头,除了在装修上趋近新经济时代外,在价格、菜式、节奏上都开始回归“曾经的老香港茶餐厅”。
首先是价格——
59元的价格,可以在文通冰室吃到两人份的惠灵顿黑松露牛扒,加上19元的小熊奶茶、17元的漏奶华。70元的人均价格,200元的茶餐厅体验。
九龙冰室同样客单价在70元左右,一份行政单人餐定价41元,“龙精虎猛”双人餐也只需109元,两份主食、两杯饮品还加一份招牌小吃。
其次是菜式——
当90代成为餐饮消费主力军,菜式在好味道的基础上,更需要有“好样子”。
新派茶餐厅们在菜式上下足了精力。爆火单品漏奶华,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西士多的甜点,但在“能工巧匠”手下,漏奶华摇身一变,成为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流量密码。
一句“奶白和焦黑哗啦啦留出来,太治愈了,我好幸福”,背后透露出来的是新消费人群的餐饮需求底色。
最后是节奏——
合兴冰室创始人曾公开表示,其现在的经营模式更趋近于“肯德基”,标准化的SOP和快速出品程序,日均翻台超十次的情况下保证品质。
在新派茶餐厅们的大众点评精选评论中,也多次出现“这家冰室虽然排队长,但很快就能落座”的语句。
克茗冰室、文通冰室、九记冰厅等,甚至出现了“一天翻台25次”的情况。
新一轮的“冰室风”悄然成型。花式营销手段能否让这股“冰室风”吹得更远、走的更长久,尚未可知。
唯一可知的是,新派茶餐厅似乎又回到了在香港街头,人们熟悉的那个样子。
进进退退
新派茶餐厅又快又卷
前进又倒退,尽管茶餐厅在市场推波下逐渐“上道”,但一个灵魂拷问下去:
还有谁家没有“小熊奶茶”、“漏奶华”、“黯然销魂饭”?
港式餐饮原本做的就是“筷子”和“刀叉”的结合体。最初茶餐厅是传统冰室和西餐厅的结合,是中西文化杂糅后,又不断增加各地特色食物,走向多元化的一个过程。
曾有一种玩笑说法,评价一个港式茶餐厅是否正宗,看的是他的SKU是否丰富,是否能包罗万象,涵盖世界各地的经典美食。
但是进军内陆的茶餐厅,仿佛只剩下了“漏奶华”、“黯然销魂饭”、以及“小熊奶茶”这几种菜品。
秉持着“谁家火了什么,就去跟风做什么”的心态,没有形成品牌护城河,又因为行业门槛低,大批相似的“招牌”菜品被复制出来,陷入同质化的竞争中。
在逐年下滑的餐饮环境中,高性比虽然是主流,但竞争态势愈发激烈,各家的最终考核内容,依然需要产品力来保驾护航。
近两月,内参君发现大批茶餐厅品牌正在开始疯狂上新,试图摆脱同质化标签。
文通冰室最新发布的单品,将香港米线与泰式冬阴功味道结合,推出“一口自由·鲍鱼冬阴功香港米线”,价格更是压到29.9元。
豪兴茶餐厅新上的68元大拼盘,包括烧鹅、叉烧、烧排骨以及烧肉,一只咸香鸡也只定价在48元。
而肥韬茶餐厅前两天上新的单品“巨无霸菠萝鸡”中,更是真实的把一整只鸡塞进了菠萝包里...
如此看来,茶餐厅似乎正向着餐饮小品类的奶茶靠近,整个品类变得又快又卷!
港式茶餐厅文化不死,新冰室从衰败的茶餐厅中萌芽,完成新一轮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