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7日,长沙持续低温雨水天气,不管是骑自行车、电动车的市民,还是执勤的交警,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组图/记者辜鹏博
“雨下千万条,干裤没一条。天公不作美,生活两行泪。”
最近,太阳公公自行延长了春节假期,自新春以来不见踪迹,这直接导致湖南的小伙伴见证了一场创54年纪录的漫长阴雨。有网友调侃,大型现实题材影片《流浪太阳》正在湖南各地“热映”。
除了衣服晾不干、出门风刺骨,大家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宅在家也要经受湿冷的折磨。面对这样的窘境,小伙伴们想出了哪些应对的招数呢?
衣新晋奶爸每天忙着为宝宝烘衣
“每天都在下雨,衣服都晒不干,全靠电暖炉烘干。”家住长沙市开福区的刘先生是一位新晋奶爸,最近一段时间,他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孩子吃奶会弄脏衣服,尿裤子会弄脏衣服,换得比较勤。但这种天气把衣服晾在外面,一周都干不了。”刘先生说,为了不影响孩子及家人及时更换衣物,最近他只好把洗好的衣服直接放在电暖炉上烘。“以前冬天每隔一阵子还会出几天太阳,一般到了3月份,电暖炉差不多都收起来了,但今年听说接下来一个多月都是雨天,看样子还要继续依靠电暖炉,不然一家人都没衣服穿了。”刘先生哭笑不得地说。
家住长沙雨花区的周女士,最近也为此烦恼不已。“家里人每天都会洗澡换衣服,洗完根本晒不干,只能放在烤火炉上烘烤,烤火炉上每天铺满了衣物、袜子。”周女士说。
换洗衣物的“供不应求”让一些市民失去了等待的耐心。90后市民欧阳女士最近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了床上四件套、被芯、袜子、内衣等生活用品,“十几天前洗的衣物,到现在还没干透,只能买新的了”。
食部分蔬菜价格是春节期间两倍
上周末,整整两天,90后市民欧阳女士没有下楼。网络订餐平台满足了她所有的饮食需求。咖啡甜点、蔬菜鱼肉、米粉盒饭、水果零食……全部都是网上下单,送货上门,“外面太冷,不想出门。”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这寒冷的天气下,别说出去买菜,就连下楼去餐馆吃饭都要巨大的勇气。记者了解到,一些商家接到的外卖订单占比越来越高。“现在还没出正月,送餐有时都叫不到人,人工成本也高,所以我们都请自家亲戚帮忙送。”一家餐饮店老板说。
持续的阴雨天对蔬菜价格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在湘潭从事蔬菜售卖生意20多年的周先生介绍,最近一段时间,部分本地菜尤其是叶子菜菜价涨幅较大,“过年的时候红菜薹、白菜薹差不多是2.5元/斤,现在白菜薹零售价涨到5元/斤了。”周先生认为,持续阴雨低温,蔬菜长势不好导致菜价持续上涨。“以往刚过完年的一段时间里,菜价能下降一点点,到了3月份倒春寒的时候再上涨,但今年本地菜的价格一直在涨。”周先生说。
住家里暖气、空调、抽湿机齐上阵
持续低温,寒冷的雨天里,不少市民选择宅在家里。遇上周末,更是一刻也不想离开温暖的被子。
除了冷,绵绵阴雨带来的湿气也让不少市民感到烦闷。不少家住低层的长沙市民反映,最近一段时间家里格外潮湿。
“家里最近是暖气、空调抽湿、抽湿机三管齐下才能保持干燥。”在长沙市雨花区工作的大哲说。
“家中的电器,没有哪个比这个更棒了,利用率高不说,冲马桶的水都从空气中提取了。”长沙市民卜女士最近网购了一台抽湿机,“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觉得家里再来3台也不嫌多。”
行饭后例行活动由散步改为麻将
湿冷一直是令北方人胆寒的“湖南特色”。漫长的阴雨天里,刺骨的寒风让很多人不敢出门。
“以前天气好的时候会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耍,现在每天下雨,室外活动基本没戏了。”刘先生所住的小区附近有一家婴幼儿产品店,里面有一些游乐设施,“现在每天只能带小孩去那里玩。”刘先生坦言,“之前店里的小孩比较少,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附近不少家长都只能把小孩带去那里,所以每天都有不少孩子。”去的次数多了,刘先生有时也会在店里买点奶粉、衣服等,“总在那里玩又不消费肯定不太好,反正买的都是生活必需品,去游乐场玩也要门票,总不能让小孩每天都闷在家里。”
今年62岁的王阿姨是新疆人,几年前因子女来到长沙工作,便跟着一起来到长沙,如今在长沙已经住了4年。“我也是第一年遇到这种情况,下了好久的雨,还要下好久。”平日里每天吃过晚饭,王阿姨都习惯出门散散步,“现在已经很久没去了。”餐后活动也由散步变成去小区地下停车场内一乒乓球台处打打乒乓球,“但地下停车场内空气不好,所以现在基本也没怎么出门。”从来不会打牌的王阿姨如今和邻里一起学起了打麻将,“不然每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几个人一起打打麻将聊聊天,心情还能舒畅一点。”(记者 张沁 丁蓉 杨岚)
天气预报
请查收这份雨水包月套餐
未来长时间雨水将成湖南天气主角
“这雨咋的啦?包月啦?啥套餐啊?多少流量啊?不限量啊?省内任你下啊?不能转省外套餐啊?非得这个月整完啊!”从17日开始,湖南又出现了一次强降雨过程,永州、郴州等湘东南局地有暴雨,由于气温走低,张家界、常德等湘北部分地区仍将出现雨夹雪,请公众注意防范雨雪天气给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局地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未来长时间内,雨水将成为湖南天气的主角。
17日,湖南大部地区依旧笼罩在阴雨天气之中,并且受冷空气补充南下影响,全省最低气温普遍降至1-3℃,湘西州、张家界等湘西北、湘北局地出现了雨夹雪和冻雨。
未来一周阴雨难歇,雨量偏多。湖南省气象台预计,18日白天,湘西州、张家界、常德、益阳、岳阳及怀化北部阴天有小到中雨或雨夹雪,山区有冰冻,永州、郴州及株洲南部阴天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其他地区阴天有小到中雨,18日晚到20日白天,阴雨持续,以小到中雨为主。
伴随阴雨,各地气温持续偏低,18日最低气温湘北0-2℃,其他地区2-4℃,21日还将有一次冷空气补充影响。
气象专家提醒,目前正值春运返程时段,公众需密切关注临近预报,注意防范强降雨天气对交通出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加强防范湘南强降水可能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记者储文静通讯员蒋丹)
健康提醒
开学季警惕婴幼儿肺炎高发
据新华社电各大中小学校、幼托机构即将迎来开学季,湖南省疾控部门提醒,开学在即,阴雨天气还将持续,此时也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期,学校应做好肺炎等疾病的预防工作。
记者从湖南省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了解到,近期,医院收治的肺炎患儿激增。专家指出,儿童肺炎的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呼吸急促、发热、食欲下降、烦躁哭闹等,部分儿童还伴有哮喘等症状。
长沙市疾控中心提醒,肺炎球菌是一种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菌,儿童是其主要携带和传播人群。肺炎球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容易在宝宝免疫力低下的时候乘虚而入。症状较轻的肺炎患儿可以在家精心护理,症状较重的患儿可出现呼吸快、口唇四周发青、面色苍白或青紫等症状,必须尽快送医就诊。
长沙市疾控中心提醒,在气温骤降时,儿童出入冷热温差大的环境、运动时没有及时增减衣服、抵抗力较差、感冒等原因,容易引发肺炎。近期,小学、托幼机构要严格落实晨检制度、洗手制度、消毒制度,减少学生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
连日阴雨小心情绪病找上门
“看着外面下雨心情就不好。”26岁的小张还没从春节假期回过神,又碰上了连日阴雨,她明显出现情绪低落、易怒的情况。好几次,她莫名其妙地对着家人发火,搞得大家摸不着头脑。2月17日,潇湘晨报记者从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了解到,近段时间,长沙持续阴雨,气温走低,医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患者明显增加。此外,情绪病患者也不少。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刘丽妮医生表示,阴雨天出现抑郁情绪是正常的,但抑郁情绪并不一定是抑郁症,抑郁症必须通过医生评估才能确诊。刘丽妮建议,如出现情绪不佳情况,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进行自我调节。室外天气不好,可以在室内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跑步、瑜伽等等。刘丽妮表示,人在运动时会分泌激素,这种激素能让人觉得快乐,打败抑郁情绪,也可以听一些欢快的音乐来调节情绪。
由于连日阴雨天,人体抵抗力下降,一些“老毛病”容易复发。近期,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脑卒中特别是脑出血的就诊人数比平时增加一到三成。这主要是因为气温下降后,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得血管收缩强烈,血压升高,容易引发脑卒中。刘秋庭教授建议,寒冷天气下,老年人要注意保暖,减少室外活动;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高,以防温差太大,对血管刺激加大。
专家提醒,目前是流感高发时期,如果有感冒发烧症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精神状态。(记者 张树波 通讯员 石荣 李丹)
经济观察
除湿和烘干产品走俏
连续阴雨天气让许多人大呼吃不消的同时,也带火了“雨天经济”,各类除湿和烘干产品卖得十分火。在长沙五一广场一家家电卖场里,记者看到不少市民都在选购取暖器。
“最近来买取暖器、衣柜式烘干机、烘鞋机的人比平时多了很多,很多人主要是想买去烘干衣服,因为下雨天衣服总是晾不干。”一名销售员告诉记者,在选购洗衣机的顾客中,问及烘干功能的顾客都比以前明显增多了。国美湖南相关负责人介绍,消费者对高端、安全、节能产品越来越认可,特别是茶几式烤火桌、暖风机等。
小型超市、便利店的雨伞也迎来了一个销售小高峰。记者注意到,长沙市岳麓区一小区内的一家生活超市,将雨伞摆到了显眼处。“最近来买雨伞的周边居民明显变多了。”超市工作人员介绍。
华社杭州10月27日电 题:把人生的短板拆下来,铺成路——记举重世界纪录创造者谭玉娇
新华社记者许东远
“人生有的时候真的很奇妙,想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时候‘体’没有办法发展,后来补上了,没想到补得这么‘高’。”在杭州亚残运会举重项目女子67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谭玉娇以141公斤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并夺得金牌。
做好准备动作后,谭玉娇喜欢来个“谭式”怒吼。26日的比赛中,她以128公斤开把,超过所有对手。之后两把试举,谭玉娇稳扎稳打,135公斤、137公斤,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在全场观众的欢呼声中,谭玉娇第四把直接挑战141公斤,并成功打破了世界纪录。“现在,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一定会在巴黎争取三连冠。”谭玉娇赛后很激动。
称自己偏理性的她为何会如此释放?或许因为一路走来,命运的捉弄,伤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好胜的她。
把短板铺成路
7岁那年,谭玉娇落下了腿部残疾。“其实,残疾并没有给我造成什么压力,只是我会羡慕同学们跑跑跳跳地去上体育课。”2003年,谭玉娇迎来了命运的拐点。湖南省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即将举办,她被当地乡政府推荐到湘潭市残联参加选拔,被举重教练选中,训练一个月后,就意外地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冠军。正是这一次比赛,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昨天还是你的人生短板,今天就拆下来铺成了康庄大道。”曾经体育课的“翘课”大户走上了竞技体育的道路。谭玉娇说:“举重真正改变了我。‘体育’是我以前根本就不能做的事情,现在却成了我人生的目标,成了我的梦想,成了我的职业,最终成就了我。”
13岁开始训练,举重已经陪伴谭玉娇走过整整20年。“这20年间,我是残疾人体育的亲历者,也是受益者。从一位不能上体育课的小学生,到成为运动员崭露头角,到实现人生价值。这期间有自己的努力,有家人、教练、朋友的全力支持,更有国家在背后撑腰。”
1984年,美国纽约,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亮相残奥会赛场。24名残疾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乒乓球3个大项的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此后,中国残联多次组织队伍参加残奥会。
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残疾运动员参加国内国际体育赛事。据了解,我国目前共设立40个国家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为残疾人体育竞赛、训练、活动、培训、科研等提供保障与服务的同时,在残疾人日常体育活动开展、残健融合方面也发挥着示范指导作用。
把伤病当做伴
2012年,谭玉娇作为举重队最年轻的女运动员,入选伦敦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大名单。她拼命训练,但不幸的是,赛前三个月,在一堂高强度的训练课后,谭玉娇左边肩膀严重受伤。
“伤病就像是运动员的另一半,你要去学会和伤病好好相处。”扎针、拔罐、吃药,自己煮姜、醋、盐水热敷……经过痛苦的治疗、恢复,谭玉娇最终在伦敦残奥会上收获一枚银牌。“如果我把训练标准降低一点,可能不会受伤,会更轻松地拿到这枚银牌,但我不后悔。你让我不去拼,我肯定是做不到的。”谭玉娇说,“体育精神就是超越自我,不能因为可能会受伤,就不努力训练。”
从2013年开始,亚锦赛、世锦赛、亚残运会、世界杯、全国锦标赛、全运会,谭玉娇将金牌尽收囊中。2016年里约残奥会,谭玉娇打破举重女子67公斤级世界纪录并拿下金牌。
但伤病的乌云再次飘落在谭玉娇身上。2019年哈萨克斯坦世锦赛之前,谭玉娇右肩膀肌腱撕裂。“4家医院都强烈建议我做手术,但是那个时候距离东京残奥会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手术就意味着直接放弃残奥会。”最终,谭玉娇选择了时间更漫长、过程更痛苦的保守治疗。
在恢复期,这位举重世界冠军就像一位小学生一样,重新从20公斤开始慢慢提升重量,直至拿到东京残奥会金牌。这一次亚残运会,谭玉娇再破世界纪录,这是她20年的职业生涯中,第20次打破世界纪录。
把自己活成光
“在世界各地比赛,走上领奖台,观众可能不记得我叫谭玉娇,但一定会记得我是一位中国运动员。”谭玉娇说,“每一次大赛,作为中国运动员出场的骄傲和自豪感,是没有别的事情能够比拟的。”
举重一点点照亮了谭玉娇,而她也希望用自己的一次次“试举”,去照亮更多的人。
2018年,谭玉娇成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一名员工。“这一身份,让我可以帮助更多残疾人士,许多无障碍设施的更新改善都有我的一份功劳。”谭玉娇介绍,为保障好亚残运会,杭州机场提前规划、增加设施,对盲道、无障碍卫生间、电梯等进行整改提升,开展亚残运会特殊旅客服务规范培训、盲人携导盲犬乘机模拟测试等,方便残疾人运动员抵离。
2018年4月,谭玉娇通过北京体育大学的推荐加入了“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北京青年榜样宣讲团。当年6月,经北京团市委推荐,谭玉娇加入了北京冬奥宣讲团。她通过自身经历,向社会大众讲述一名残疾人运动员的奋斗成长故事,讲述在赛场上克服困难、为国争光的难忘体验。
“许多人在生活中不怎么能接触到残疾运动员,站在讲台上,我就代表着我们这个群体。”谭玉娇表示,“通过宣讲,能让更多人看到残疾运动员努力生活、追逐梦想、超越自我的样子,这比获奖还开心。”
对于未来,谭玉娇说:“明年的巴黎残奥会,我会带着梦想继续前行,也希望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业护理员为失能老人上门服务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十四五”末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在医疗需求之外,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如何给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更好的照料,帮他们提高生存质量,减轻家人负担?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护险正为其赋能。
记者采访了解到,“长护险”已在全国推行近5年,目前共计49个城市参与试点,广州是全国首批、广东省内唯一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截至一季度末,全市累计2.9万人享受长护险待遇,基金支付8.5亿元。“长护险政策将更多的爱心与温暖以专业的服务形式送到服务对象家中,让每一位失能者都能够享受到来自政府、长护定点服务机构和社会的关怀。”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秋瑜 实习生 李缘
案例:中风老人居家照护每月可享2800元支付额度
“人间不仅有苦,还有甜啊。”今年47岁的茜怡在朋友圈里写道。茜怡的父亲9年前因脑梗造成半身不遂不能自理,她长期以来兼顾着工作和照顾父亲生活的任务,十分辛苦。“不过,最近我妈妈听到别的病人家属说,广州医保有‘长护险’可以享受,我们就通过机构申请了,爸爸被评定为‘长护三级’,每月有2800多元的居家护理支付额度,除了日常的居家照护外,机构还会派护士每月一到两次上门,给爸爸做基本身体检查,并对我们进行护理指导。”而这也成为茜怡生活中的“一点点甜”。
专业护工的上门服务分担了茜怡肩上的重担,让她感触很深。“很多细节,我们自己都不会考虑那么周全,专业人员来照顾护理的费用还能报销,给我们减轻了很多负担。”最近,茜怡也选择加入了这一行业,经过培训后,她已经可以做护理指导,并在社区大力宣传长护险新政。“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从宣传到收集资料,协助有需要的人进行申请,我都觉得非常开心。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我们一定要大力推广,造福更多的老年人。”
位于番禺的松明尚苑颐养院是广州长护险定点机构之一,该颐养院工作人员介绍,“只要符合政策,我们都会协助老人办理长护险业务,以长护3级为例,长护险最高可以解决入住老人每月2700元的护理费。”而在即将开业的越秀·海樾荟养护院,“100多位预订老人中,已有20多位计划申请长护险。”
记者调查:18周岁以上广州医保参保人可依据评级享受
记者采访了解到,2021年1月1日,新修订的《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试行办法》正式实施,广州长护险扩大了覆盖人群范围,新增将18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纳入;保障人群范围从重度失能人员扩增至有护理需求的所有失能人员;并扩大了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因年老、 疾病、 伤残等原因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人员都有机会在专业评估后享受长护险待遇。
“从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的上门护理服务中发现,辅助洗澡是最受不同程度失能老人们欢迎的项目。”广州长护险定点机构之一的“璞缘照护”外联事务部负责人孙蓓颖介绍,他们为失能人员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在大量的护理工作中他们也发现,老人们对于陪伴、交流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也非常强烈。“长护险是一个包裹着暖意的体系,它需要专业,更富有温情,照亮着每个人的旅途。”孙蓓颖说。
据介绍,自1月1日长护险新政策实施以来,截至3月31日,广州长护险累计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人数达到2.85万人,基金累计支付8.46亿元,人均每月支付约2800元。目前,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的参与者已自动加入长护险,未来可直接按规定享受这一福利。
提醒:须在广州市内定点
据悉,目前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已发展至214家,其中,养老机构121家、医疗机构46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家、家庭服务机构30家,同时提供机构及居家护理服务的22家。长护险定点机构可协助申请人递交医保参保人身份证和社保卡等资料,经过专业医生上门评估,达到护理级别,就可以依据相关规定享受长护险待遇。
不过,《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试行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长期护理保险参保筹资、待遇享受、 管理及经办服务等活动”。也就是说,对于居住在外地的属于广州市职工医保和成年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员,需要到广州行政区域内开设的长护定点养老服务机构办理入住手续,经评估符合条件的,才能够按规定享受长护险待遇。
未来:有望打破地域限制
记者采访国内各长护险试点城市医保部门了解到,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目前长护险适用人群的起始年龄不完全一样,每个月的最高补贴额度也有所区别。大部分城市规定只能在当地享受补贴,部分地区,如上海医保局规定,部分定点养老机构在长三角的连锁门店也可以享受相应补贴。如上海舒孝、上海亲和源等品牌在吴江、嘉兴等长三角地区的分支机构已纳入延伸结算范围。
湖北荆门市医保局表示,居住在异地的长护险申请人可以申请居家护理的补贴,重度一级每天补贴80元,重度二级每天补贴50元,参保人每个月最高可拿到2400元的补贴额度,经资质核查后按月发放至护理员账户。昆明市医保部门也表示:本地参保人目前无法享受外地机构护理补贴,但可以享受异地居家护理补贴。
湘潭市医保部门规定:根据1月27日颁布的《湘潭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施细则(试行)》,待遇保障对象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异地长期居住的,按规定给予20元/人/天的小额补助。“重度失能补助每天20元,申请人家属要带相关证件在本市人社局医保大厅递交评估材料,可于公示月的次月开始享受补贴,每2年进行复评。”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长护险在各地的落地、发展,日后有望像如今的“异地就医”一样打破地域的限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大的养老便利。
记者手记:社会各方共筑反哺巢
人人都希望永葆青春,然而,走向暮年却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关爱失能人群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而“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是我们安定、幸福的当下不可或缺的社会保障。应该说,“长护险”的出现和实行,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记者为了解长护险的执行现状而采访多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时,他们都会主动提及“失能老人可以申请长护险补贴”,并把申请条件、流程发给我们,表示可随时答疑解惑;各试点城市的医保局耐心细致地对相关政策进行讲解;为解决异地补贴困难,部分城市也正尝试将服务范围延伸。“对老人好”是他们的口头禅。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长护险为失能者提供经济支持,并减轻了亲人护理者的身心压力,而且可以提供更为专业的医护服务,称得上是社会的“反哺巢”。我们相信,在国家政策、政府部门和养护机构的推动下,这些温暖的巢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结实。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