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开工,来滴茶啊!丨
< class="pgc-img">▲ 潮汕工夫茶。图/《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 风物君语 -
工夫茶之于潮汕人
就像麻辣火锅之于四川人
烧烤架之于东北人
▼
潮汕,是潮州、汕头和揭阳三地的总称。想必你早已从网上的段子中,了解到潮汕人一边上天入地,一边喝茶的本事。
< class="pgc-img">▲ 跑马拉松也要喝工夫茶。图/weibo@林沛满
>在潮汕,会有人问出“瘦人健身增肌,可以正常喝工夫茶吗?”这样的问题。在潮汕,会有人在驾驶室旁装上茶台,稳稳地开车,稳稳地喝茶,给你稳稳的幸福。
< class="pgc-img">▲ 潮汕人对茶的执着,就是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图/weibo@一只老司机_Dang
>为什么潮汕人对茶爱得如此深沉?
< class="pgc-img">>功夫茶?还是工夫茶?
对于外地人来说,“功夫”二字是对中国茶的地道诠释,冲泡茶叶的一招一式,仿佛都有气韵在。但对于闽南和潮汕这两个传统生产乌龙茶的地区来说,方言里只说“工夫茶”。
< class="pgc-img">▲ 台湾茶道。图/《血观音》
>潮汕人是被广东人吃进肚子里的福建人。因为历史上福建的百姓移民潮汕,两地方言大致相通。在两地方言中,“工”读gāng,用来描述时间,“工夫”二字说的就是做事考究、细致用心。
< class="pgc-img">▲ 福建省安溪县一农户家中,正在进行传统乌龙茶“黄金桂”的制作。图/图虫·创意
>最早,潮汕人喝的还是福建的茶。明朝中后期,乌龙茶这种半发酵的茶叶被创造了出来。与红茶、绿茶等茶种相比,它的香气最是显著。作为乌龙茶主产区,福建出产的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为了激发出乌龙茶的香气,古人费尽心思创造出一系列冲泡技巧,就成了早年间的“工夫茶”。这套招式首先在福建北部的武夷地区流行,然后传到了闽南和潮汕。
< class="pgc-img">▲ 剔透的小茶杯。图/博山茶馆
>“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
乾隆到嘉庆年间,浙江人俞蛟来广东地区任“典史”一职,在《潮嘉风月》中对工夫茶进行了以上的描述,很明显就是在说潮汕人喝福建茶了。
< class="pgc-img">>气味芳烈,潮汕凤凰单丛
不只喝福建茶,潮汕人有自己的茶。潮汕北面,绵延数百里的凤凰山区峰峦叠叠,成了横亘着的一道屏风,阻隔了潮汕和北方的联系。凤凰山独特的水土,造就了此地乌龙茶香气霸道的特点。这就是“凤凰单丛”中凤凰的意思。
< class="pgc-img">▲ 水雾缭绕下的凤凰山区。图/视觉中国
>潮汕人追求精致,从茶叶就可以看出。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为了喝到更好喝的本地茶,潮汕人想出奇招——茶树单棵采摘、单棵制作、单棵售卖,这就是命名“单丛”的缘由。正是由于树与树之间“个性”不同,才有了凤凰单丛的芝兰香、蜜兰香、玉兰香,以及夜来香、柚花香、姜花香,还有“臭名昭著”的鸭屎香。现在生产技艺提高,不再局限于一棵茶树,而是可以把单棵茶树的风味复制栽种,这样多棵收获的茶也叫“凤凰单丛”。那些依然保持古法制作的,会被打上“单株古树单丛”的标签。
< class="pgc-img">▲ 凤凰山上的古茶树。图/一大口美食榜
>潮州方言,管茶叶叫”茶米”,你可以理解为潮州人嗜茶若命,茶像米饭一样重要。而这凤凰单丛,就是当地的“家常款”。
< class="pgc-img">▲ 装在铁罐里头的单株古树单丛,价格昂贵。图/一大口美食榜
>< class="pgc-img">>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情分
就像成都家家户户都有麻将台一样,潮汕人家必有茶具一副。家中的茶具再气派,也绕不过一下“小”字。
< class="pgc-img">▲ 小而美的潮汕工夫茶具。图/博山茶馆
>潮汕人泡茶多用体型极小的孟臣壶或是盖碗,大则易于散烫,小则香气氤氲;茶杯也要小,体型像半只兵乓球,一啜而尽,茶不留底。在潮汕,喝茶不是让你解渴那么实际的,而是在意小杯与茶客,茶客和主人之间的互动,这也完美说明了“不努力喝茶,就会没有朋友,还没有生意可做”这句话。
< class="pgc-img">▲ 街边品茶,美滋滋。图/博山茶馆
>工夫茶普遍只有三个杯子,不论座位上有几个人。三口成品,好茶需要花工夫(时间)慢慢细品,三个茶杯也是有讲究的,两个茶杯太少,四个太多,三个刚刚好,主旨在于谦让,一般长辈先喝,晚辈下一轮;如果在座都是同龄人的话,一般就会相互谦让,摆手示意你先喝。
工夫茶每一轮喝完,潮汕人负责泡茶的人都会用滚烫的开水和茶镊把三个茶杯特别是杯沿嘴巴碰到的地方烫洗一遍,相当于高温消毒了,可以放心饮用。
当地人说“食nuá烧康挂”,文气的翻译是潮汕人出门在外,喝杯茶便互相关照,直译就是:吃了彼此的口水,才会牵挂彼此。由此看来,茶中自有真情在。
< class="pgc-img">▲ 三,是潮汕工夫茶杯的标准数量。图/茶源地理
>工夫茶的招式,可以用十六个成语来概括。乌龙入宫,是用茶匙将茶叶拨入茶壶;悬壶高冲,是把沸水注入壶中;重洗仙颜,是把第一泡茶倒掉,当地话讲“头冲脚惜,二冲茶叶”,惜同气,潮汕人认为以前茶叶是用脚踩出来的,难免沾染上杂质,所以第一泡作用在于清洗。
< class="pgc-img">▲ 福建省安溪县的传统乌龙茶“黄金桂”制作,手脚齐上阵。图/图虫·创意
>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是潮汕工夫茶经典的大招。冲罐在三个茶杯之间“巡回穿梭”,直到每个茶杯都是七分满,此谓“关公巡城”。这里头讲究的是每一杯的浓度均等,注重公平,而不是先斟一杯再斟第二杯。
< class="pgc-img">▲ 来回倒茶。图/《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一个小茶壶正好满足三个杯,壶里的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滴入三个杯中,此为“韩信点兵”。三个茶杯中茶色、茶量均匀,那便是“老司机”的身手了。
< class="pgc-img">▲ 一滴也不能落下。图/《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个中趣味,好似赵丽蓉小品里的群英荟萃,其实就是“萝卜开会”的美名。十六个成语不过是用于唬唬外行,真正的潮汕人不会一字一句地讲究,但那一套侍茶的动作,早已在从小的熏陶中写入他们的基因,施展在日常的生活中。
< class="pgc-img">▲ 图/《如此包装》
>< class="pgc-img">>且将生活一饮而尽
要指责一个人想做好事却适得其反,潮汕人会说“假力洗茶渣”。“力”是勤快的意思,如果你把茶壶内日积月累的宝贵茶渍洗掉,便是做出了无法弥补的错事。
< class="pgc-img">▲ 潮汕茶点,葱糖薄饼。图/图虫·创意
>不光是听得到的俗语,茶在潮汕生活的地位能够看得见,品得到。有一位潮汕当地的朋友说:潮汕人不想朝九晚五,更看重随心所欲,所以选择做生意。他们早上睡到自然醒,去街市做点小买卖,赚了钱后就去熟悉的茶叶铺,买凤凰单丛喝。中午睡个午觉,晚上不用加班可以去浪。这样的自由,只有经商才可以得到。
< class="pgc-img">▲ 过了饭点,餐室老板坐在门口喝工夫茶。图/耳东尘
>潮汕的工夫茶、潮汕的祭祀,外人看来流程繁琐,但这不正好是我们日常所缺的“仪式感”吗?有的人忙碌奔波而遗忘了生活本身,但在潮汕人眼里,工作应该是实现舒适生活的路径,不该本末倒置,所以他们愿意为喝茶花时间,愿意为朋友和亲人花时间。
< class="pgc-img">▲ 潮汕红桃粿配工夫茶。图/耳东尘
>想在新的一年做出改变,不如先向潮汕人学学喝茶吧。
-END-
文丨百万
>< class="pgc-img">>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这样的季节,适合早早起床。
换上装备,沿着公园的跑道自西向东,大约一小时余,直到浑身被汗水浸湿。
清晨的风,带着一股寒凉的甜香,将人的沉重肉身席卷一空。
越走越轻盈,仿佛灵魂里迅速长出了翅膀。
潮湿的空气,清新如蜜。
回去的路上,顺手拍下了许多花花草草的剪影,打算做成壁纸。
深秋的草木,就跟这个季节一样,性情恬淡,不与秋风争高低。
< class="pgc-img">>到了中午,照例是坐在茶桌前,打开电脑忙碌。
这样的生活,并不枯燥,反而让人觉得安心。
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事情,遇见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灵感和创意。
比如今天,有位北方的茶友来问:
“村姑陈,能不能详细给我介绍一下,什么是功夫茶?我想买一套功夫茶具该怎么选?”
当然可以呀。
接下来的文章,请各位对功夫茶感兴趣的看官,认真阅读!
< class="pgc-img">>《2》
很多刚入茶圈的朋友,特别是北方的茶客,往往以为功夫茶是某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其实不是。
功夫茶,指的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通常来说,“功夫”二字,代表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技能。
举例,“某人练了很多年的功夫,身手不凡,身轻如燕”。
由此可见,“功夫”强调的是一种质的概念,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学成。
所以,功夫茶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便是由于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学成其中的技巧。
从茶叶、茶具、水质、温度、注水方式、出汤时间等等,都细腻周密,有条不紊。
既保证美观性,又要讲究口感好。
此功夫,乃是泡茶的学问,品茶的学问。
尤其在福建地区和潮汕地区,功夫茶泡法的氛围十分浓郁。
甚至可以说,是每家每户的标配,代表了当地的饮茶风俗。
如果谁家桌上没有一只白瓷盖碗,没有几泡茶叶,都会觉得奇怪。
< class="pgc-img">>茶桌不一定要多高档,多华丽,有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即便没有桌子,只是搬一张椅子出来,或者是在任何一个平面上泡茶,都代表了我们对喝茶的热爱。
比起以往的大壶喝茶、玻璃杯和保温杯泡茶,功夫茶更在意“小而精”。
把茶汤装在小小的茶杯里,再端起来品饮。
不同于牛饮,这样细品慢啜,更能尝到茶汤中不同层次的香气、口感、韵味。
顺便再澄清一下,功夫茶和工夫红茶,是不一样的。
工夫红茶,是红茶三大品类之一。
因为在加工的过程中,步骤十分精细,下的工夫也很多,所以叫工夫红茶。
“工夫”强调的是一种量的概念,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人力。
后来,才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来的好茶。
我国的工夫红茶品类多,产地广,多数是以地区命名,如滇红工夫、祁门功夫、浮梁工夫、闽红工夫等等。
千万不要把功夫茶和工夫茶混淆了,否则到茶桌上,会闹出很多乌龙笑话。
< class="pgc-img">>《3》
泡功夫茶,需要准备哪些工具?
最早的时候,大家泡功夫茶,用的都是湿泡法。
顾名思义,就是冲泡时,茶盘可以是湿的,那些废水和茶汤,直接倒在茶盘上,它们就会顺着水管流到底下的桶里。
所以,很多人选择一边喝茶,一边养壶、养茶宠。
并且,湿泡法里,还有白鹤沐浴、乌龙入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诸多有趣的说法。
但后来,干泡法兴起了。
相比湿泡法比较占地方,对喝茶的环境和条件要求高,干泡更简单。
茶盘也不用整天湿哒哒的,给人一种干爽洁净的感觉。
故而,现在的福建家庭里,稍微有品位一些的,都喜欢小茶盘。
或者直接垫一块茶席布在桌上,摆上茶具,开始泡茶。
凡是还在坚持用大茶盘湿泡的,据我们观察,不是郊县的,就是外省人。
< class="pgc-img">>不过,干泡也很考验泡茶的技艺,要收放自如,动作不能太大,不然茶汤容易飞溅得到处都是。
动作也不能太小,要“快、准、狠”,精准快速地出汤。
茶盘的选择,丰俭由人。
常见的有乌金石、实木、藤编、陶瓷、紫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去购买。
此外,泡茶工具的挑选,最不容易出错的搭配就是白瓷盖碗+玻璃公道杯+白瓷品茗杯。
简约、大方、上档次,且不管是泡什么茶都通用。
110毫升左右的标准盖碗,白瓷材质,方便大家控制茶水比例,泥料光滑,不会吸香吸味,更能泡出茶汤的原汁原味。
通透的公道杯,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茶汤的真实情况。
白瓷品茗杯,同样不会影响纯正的茶香和茶味,便于观察汤色,闻茶香,品茶味。
再配上克秤、茶夹、茶则、茶匙、茶盂等工具,一套买回来,价格实惠,适合新手入门。
< class="pgc-img">>《4》
功夫茶泡法的具体流程是什么?
首先,烫壶温杯。
烧一壶开水,把泡茶时所要用到的工具,包括盖碗、公道杯、品茗杯等都烫洗一遍。
主要作用是,杀菌消毒,去除生水味。
除此之外,温杯以后,还可以趁着盖碗留有余温,投入干茶,轻轻摇晃两三下,凑近鼻子,把盖子揭开一个小口,像轻启的贝壳,闻干茶香。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过程中考虑到烫手情况和保证卫生,可以用茶夹来操作。
比如,用茶夹把盖碗的盖子夹起来,让沸水充分浇淋盖子和碗身。
又比如,在烫洗茶杯的时候,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杯口,最好是用茶夹去夹。
夹起来,把杯子晃荡干净后,再把水倒掉。
< class="pgc-img">>其次,投茶冲泡。
把提前称好的茶叶,投进盖碗里,闻干茶香。
这个步骤一般只需要持续十几秒,接下来,就是正式冲泡了。
把水再次烧开以后,提起水壶,把壶嘴尽量靠近盖碗低斟。
用手臂的力量,带动着水壶,让水流环壁注入盖碗。
均匀地浇注干茶,让内含物质快速浸出。
相比悬壶高冲,环壁低斟更能保证水温的稳定,并且也不费力气,干茶充分浸润,轻松泡出一杯香清甘活的茶汤。
< class="pgc-img">>再次,快速出汤。
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用时要控制在7-8秒,这样才能避免闷泡出苦涩的味道。
想要做到这个速度,注水结束以后,水壶不要急着放下,先立马合盖出汤。
左手注水,右手持盖、合盖、出汤,左右开弓,一气呵成。
如此一来,泡出来的茶汤,香清甘活,不苦不涩,香气高扬。
最后,沥干茶汤。
盖碗底部的余水,经常会被茶叶挡住,无法完全倒出来。
若是继续留在底下,就会不断地刺激着茶叶释放物质,让后续的茶汤变得苦涩。
因此,出汤结束以后,要更多地翻转手腕,或者把盖碗放下以后,再重复一次出汤的动作,直到彻底沥干。
< class="pgc-img">>《5》
功夫茶,不仅仅是小范围的流行。
虽然最初的确是福建、广东一带的饮茶习惯,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没有地域的分别了。
既然是泡茶的好方法,就应该越传越远。
当然,大家也可以结合自己当地的喝茶习俗。
总而言之,不论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泡茶亦是如此。
也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来学习茶文化,喝我们福建的好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文由百匠茶学院原创
丨首发于:百匠茶学院
丨作者:林方致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宁静致远,方得始终,我是林方致。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百茶联》”
茶道发源于中国,有着多种表现形式,皇家有皇家的茶道,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茶道,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雅有雅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不一而足,不一一而道。
茶道是构筑在特定客观事物上的茶客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茶道,各行其道,取决于自己的审美观,自己的选择。
中国茶道开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和明朝,到了清朝开始衰退。中国茶道有三层含义,分别为: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综合性的艺术。
茶道可以与空间建筑,与自然环境,与诗词字画相结合,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引申到“琴棋书画诗酒茶”,使人修炼身心,领悟人间大道。
中国茶道最讲究“真”,要求所有从事茶事的物、人都要真。
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的真自然;用的茶器也要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冲泡的茶要是真茶、真香、真味;喝茶的人也要是真心、真情、真诚、真心静。
除了以上的“真”之外,还需要冲泡茶汤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遵守茶道原则:
唐代需要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则是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
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
“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中国茶道有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一是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二是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三是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工夫茶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而喝饮茶历史发展到现在,人们对茶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改进,以使饮茶这一过程更加丰富细腻。现今中国功夫茶操作规程有以下十三程式,合称为功夫茶十三程式。
一、嗅茶
主人选好茶叶取来,向客人介绍茶叶的品种,茶叶的特点,风味,并将茶叶传递出去,让客人依次的欣赏嗅品一番。
二、温壶
想要展现出茶叶的奇香,必须先温壶。在未投茶之前,先用开水冲茶壶,让热水在茶壶内停留片刻,这就是所谓的“温壶”,这可使茶壶温度上升,激发茶香、茶味。温壶的水要倒到茶船。
三、装茶
装茶时要使用茶匙、漏斗,不能直接用手抓取茶叶,避免手上的杂味影响茶叶的风味。同时可以引导茶客就行观察茶叶的外形,让茶客期待茶汤滋味。
四、茶盅
温盅,即温茶盅。茶盅是是一种敞口的大茶壶,一般也指公道杯,用于匀茶汤。
茶壶水可以直接用来温茶盅,在这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环节的注水,均匀、快速。
五、温杯
用热水将饮茶的茶杯进行烫杯,温杯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不会因为茶杯凉而降低,保证茶汤的口感,也更有利于茶汤聚香,香气更馥郁。
六、纳茶
将茶叶装入茶壶中,如果是球形或是叶片窄小的茶可以直接投入壶中,若是叶片蓬松的茶则需要借助茶匙,将茶叶推入茶壶中。
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不要让茶叶停留在壶口,以免沾湿茶叶。
七、煮汤
在古代热水用“汤”表示,所以这里的注汤,就是往壶中注入热水的意思。
在注水的时候要注意方式,先由低注点再直线拉高,等到茶壶内的水满到大概七八分的时候,转而压低后断水,就犹如书法的提笔与按笔,收放自如,自然运气。
八、候场
候场即等候茶汤的过程。候场是茶修行的一部分,应免去心浮气躁,平心静气等待茶汤出汤,心神合一,气定神闲。
九、出汤
出汤是一关键。出汤过程要像跳水运动员一样顺滑,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才可。手臂放松,手腕发力,让茶汤自然倒出,等到快倒完时,做回壶动作,将剩余茶汤倒尽,以免余汤久泡,茶汤苦涩。
十、分茶
斟茶的时候将温洗好的茶杯一字排开,然后依次来回浇注,又称作“巡河”。或者是用公道杯一杯一杯的倒茶,倒茶时要注意角度,控制茶汤的量与速度,切忌倒茶时一杯倒满再进行第二杯,以免茶汤浓淡不均。
十一、传杯
拿茶杯也有讲究,可以利用壶口靠着杯身角度将茶传送出去,并注意茶杯是否呈水平状,避免茶汤溅出,不宜将茶杯托起。再后便是品饮茶汤,感受茶味与茶韵。
十二、去渣
品尝完几壶茶汤之后,即可适时停止,要适度饮茶。然后可观赏茶叶叶底,对茶叶进行最后的送行,倒去茶渣。
十三、清壶
倒掉茶渣之后,要用热水烫洗茶壶,将茶壶内的茶沫清洗干净,让茶壶回归最初的状态。
饮茶时,需讲究平心静气,讲究啜饮有序,仔细品味,沉溺其中,如痴如醉,在安静祥和的环境中,保持着宁静、安逸的心境,以此来感受茶道与茶本身。
欢迎关注【百匠茶学院】,了解更多白茶的知识!
原创说明:本文由百匠茶学院林方致(baijiang2018)原创出品,欢迎喜欢喝茶的朋友转发分享,其他平台转发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