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年4月25日,玉林市染织厂将最后一批毛巾布交给客户后,正式停产,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家运转了整整62年的工厂,从此再无隆隆机器声。
玉林市染织厂前身是江岸棉纺织工艺生产合作社,建于1956年2月。1985年1月更名为玉林市染织厂,1988年被自治区定为民族产品生产定点厂。鼎盛时期,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国,1992年,产值、销售收入双超千万元。
如今,虽然玉林市染织厂已经远去,但是,它从一个村民合作社发展成为行业巨头,这个过程中所展现的雄心壮志仍然为人所称道。
玉林市染织厂的大门。
俯瞰织造车间,设计如锯齿形。
玉林市染织厂的生活区。
生产车间规模
为玉林纺织行业最大
在染织厂门口,还悬挂着“玉林市染织厂”的牌子。门口的设计不落俗套,贴着石米,左右两边是花格子窗,窗子下边,雕刻对称的图案:一支铅笔和一个笔托,寓意深远。前面砌着精致花圃,远看像一个菱形花盆,里面的绿植仍然葱郁。
进入门口后的第一栋大楼,便是染织厂原来的办公大楼。整栋大楼三层高,门口的左边,悬挂着“消防重点保卫单位”牌匾,中间还写着“一级”二字。门口的右边,有一面围墙,上面盖着琉璃瓦,中间是一个圆形的门口,左右有梯形小窗。虽略显颓旧,仍难掩当初的靓丽。“这里是职工的生活区,以前厂里的工会在业余时间经常组织职工在这里跳舞唱歌。”原染织厂设备科副科长吴润光介绍道。
厂区左边,便是原来的织造车间。在车间的横梁上,“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灭懒惰、墨守陈规、安于现状之气!”等当年书写的标语还清晰可见。
这些车间的构造颇为奇特,中间有一条条混凝土打造的横梁,下面又有小型的水泥柱子支撑着。屋顶是木梁结构,盖瓦,顶部呈45度倾斜。整体看去,整个车间呈锯齿形。“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便于通风、采光。”原染织厂厂长张敦祥介绍,这个车间面积达3000平方米,是当年玉林纺织行业规模最大,也是设计最好的生产车间。
染织厂的前身为村民合作社
据张敦祥介绍,玉林市染织厂前身是江岸棉纺织工艺生产合作社,是当年江岸村32名社员自带生产工具组建起来的,地址就在江岸村里面。“1956年2月16日开始组建成立,当时有纺纱机41台、松棉机5台、织布机3台和织带机3台。”张敦祥说,开始时月产土纱1335公斤,棉布900米,织带630扎,月总产值6147.6元。到了1959年,与村里其他三个手工业合作社合并,起名“附城棉织厂”,简称“四厂合一”,地址也迁到了当时玉林县城南郊。之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厂名、地址几番改变。1969年,改名“玉林县纺织厂”,迁到江岸村西北面的大坡(即当时玉林一中的二校舍),工厂也划归县手工业联社管理。
“1970年,固定资产原值增至6.41万元,拥有职工185人,年产棉布110.4万米,总产值54万元。”张敦祥说,1978年,州珮前卫棉织厂并入,职工增至383人,年产棉布331.65万米、细帐布285.82万米、帐顶布20.77万米,总产值178.6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661元/人。1980年至1984年先后更新改造了现代化自动换梭织布机278台和配套副机40多台(套)。
1985年1月,更名为“玉林市染织厂”。“1988年被自治区定为民族产品生产定点厂,生产各种民族蚊帐布、被单布、毛巾。”张敦祥说,1990年,职工人数增至630人,主要产品有各种宽幅纱、整幅纱、线蚊帐布、帐顶布和各种提花被单、斜纹被单及印花毛巾、浴巾,工业产值达504.56万元。
1992年产销双超千万元
在张敦祥的办公室,还悬挂着一块由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玉林市染织厂的“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奖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玉林染织厂最辉煌的时期,当时260台织布机日夜运转。”张敦祥说起当年的辉煌时期,语气中仍充满着激情。他说,那时玉林染织厂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至东南亚各国。
在染织厂原来的会议室,悬挂着一面写着“1992年产值、销售双超千万”的镜屏。“1992年是玉林染织厂最辉煌的年份,产值、销售收入双超千万元。”张敦祥说,当时玉林地区行署二轻工业管理局和自治区二轻城镇联社玉林地区办事处特地给染织厂赠送了这面镜屏表示祝贺。当年,染织厂还专门用彩车在城区游行,敲锣打鼓,非常热闹,一时风光无限。
“其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染织厂畅销的产品还有餐巾。”原染织厂财务科科长梁有芳介绍,那时广东对餐巾需求量非常大,染织厂生产了大量的餐巾专供粤港澳市场。但是,到了1993年,染织厂开始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染织厂在1992年前后曾投入巨资建了一条棉纺生产线,可刚投产不久,就由于诸多原因停产,致使染织厂亏损巨额资金。到1995年12月,染织厂全面停产。后来,染织厂将生产厂房全部出租给私人老板经营,染织厂的机器运转声继续响起。
2018年,染织厂倒闭。曾经让人仰望的行业巨头,就此倒地不起。
染织厂有“花园”别称
现在说起染织厂,不少市民仍记得染织厂有一个别称叫“花园”。“当时染织厂的职工有三分之二是年轻人,而这些年轻人中,又有三分之二是女工,所以以前的染织厂有‘花园’之称。”原染织厂的一位职工说,那时,染织厂经济效益较好,女工穿着时尚,是城区众多男青年追求的对象,下夜班后常有男青年在工厂门口等候,成了当时染织厂的一道风景线。
80后市民吴伟健是染织厂的职工子弟,爷爷吴寿春是染织厂最早的一批职工,一直干到退休;父亲吴润光高中毕业后也进入染织厂,后来还担任设备科副科长;叔叔也是染织厂的职工。如今,他对染织厂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稔。2018年4月25日玉林市染织厂停产当天,吴伟健还专门为染织厂拍摄了一部专题片,以此怀念这个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老厂。
玉林市染织厂已经远去,但它创造的辉煌,依然有光。
(记者 王耀前 周立华)
原标题:运转62年,曾被自治区定为民族产品生产定点厂,鼎盛时期,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 玉林市染织厂:从村民合作社到行业巨头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defaultNoSetting " id="js_content" style="">者按:
巾帼创新创业,展新时代新风采。在新时代,有无数的巾帼英雄勇于绽放,展现风采,每一位女同胞都顶起自己头顶的那片天,彰显出自强不息、坚韧刚毅、智慧豁达的新时代女性风采。她们是时代的一颗星,点亮黑暗,燃起新生的希望,勾勒出一幅幅充满活力的美丽画卷。近年来,在宁乡市有一批女性创新创业者,她们以推动宁乡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奋力拼搏、追逐梦想、创新创业,以优异成绩展示了新时代巾帼风采,在楚沩大地上演绎了精彩的创新创业故事。
陈丽娜:匠心独运,让非遗制香焕发新生
炎炎夏日,记者走进位于大成桥镇的湖南素馨香学非遗制香传习馆里,舂与臼细细研磨香草的交响回荡在耳畔,空气中弥漫着丝丝沁人心脾的香味。沩山传统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丽娜正在制作一支支遵循古法、全程手作、安人心神的非遗产品。
“从小就在传统文化领域熏陶的我,受到先生、外公的影响,把非遗制香传承给了我。”陈丽娜向记者介绍,非遗制香在沩山传承了有140多年的历史,宁乡市沩山传统香制作工艺将采集的香樟叶、油茶籽壳等原材料经分拣去杂后分别捣碎,经石臼、捣子、石磨等工具长时间的搅拌和研磨,过筛成细粉,按一定的调配香方揉制混合成香泥,做成竹签香、线香等香品,香品需自然阴干后窖藏,完成从香料到香品的蜕变。陈丽娜经长时间探访传统制香技艺世家和传统制香老艺人,学习和传承了宁乡传统香制作的技艺。陈丽娜创立宁乡湘香文化公司,一心致力于手工制作更加适用于祭祀用香、民俗用香、宗教用香、生活用香等使用的天然香,创立“素馨香学”天然香品牌,推广手工天然制香,传承和推广中华香道文化。
▲陈丽娜手工制作沩山传统香
“全面推广古法制作手工天然制香,是为了让更多人体会了解文人优雅的生活品质、精神气质和优秀的民俗传统、价值观念,有效改善宁乡当地的用香品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宁乡本地手工制香艺。”陈丽娜表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家乡。陈丽娜将制香技艺与文化创新相结合,通过素馨香学非遗制香传习馆向很多市民传播非遗制香技艺。素馨香学举办了两百多场香文化的普及、传习活动,让大家亲手制作融入了宁乡本地文化的香。目前,素馨香学通过线上线下进行公益传播。距今素馨香学账号已有四万多粉丝,通过互联网,让全国更多的群众走近并了解宁乡沩山传统制香技艺。
“希望通过不断地坚守和努力,让非遗制香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把沩山传统香制作技艺打造成宁乡文旅的名片,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宁乡文化、宁乡非遗。”陈丽娜表示,下一步,将致力于把制香文化打造成为宁乡的名片之一,把制香文化与当地中小学、旅游景点、文创园相结合,凸显宁乡特色;把制香文化与现代工艺与传统古法制香工艺相结合,在提高天然香品质和口碑的同时带动经济的发展,推动宁乡当地文化的传承。
傅中平:创业大有可为,巾帼不让须眉
创业就像登山,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是信仰、是挑战。更因为山就在那里!
秋风,与“她们”如此相配,不只是相似的温柔,更因为其中蕴含的希望、迸发的力量。奋战在创新创业战线的巾帼英雄们,以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可,她们是巾帼豪杰,她们是宁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她们以行动建功新时代,在奋斗中展现“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别样风采,在奔跑中书写“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华章。
(值班领导:喻波 审核:闵滔滔 统筹:刘石江 刘静 校对:鲁应龙 易荷花 记者:段华良 喻恩来 车荣臻(实习) 编辑:刘欣)
10日起,苏州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驾乘电动自行车者佩戴安全头盔实施全面管理。头盔,成为一大热词。苏报公益守护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这一为广大群众谋安全的新规,市民们相当理解且响应热烈;商家的反应也十分迅速,线上线下同时吆喝,销售高峰一波接着一波。
该不该戴,已经不成问题。可该选一顶怎样的安全头盔,却还不太明确。毕竟,我国还没有一项专门针对驾乘电动自行车者所佩安全头盔的技术标准。各种功能、各种款式、各种价格的头盔蜂拥着来到大家的“选择页面”,很多人在选择时犯了难。专业人士认为,相关标准应该尽快出台。在相关标准出台前,建议选择摩托车乘员用头盔。
新规开始实施 卖头盔成了热门生意
“要买头盔吗?都是刚到的货,随便挑,不买待会儿就没有啦。”昨天上午,中新城小商品市场刚一开市,各路商家就从大纸箱里拿出五颜六色的头盔,摆放在摊位显眼处。看到有顾客前来,店主就不停地吆喝。很多头盔甚至来不及被摆上货架,就被一些性急的顾客直接从纸箱中挑走。
琳琅满目的头盔让人眼花缭乱。不过走近观察,记者发现这些头盔上很少挂合格证和使用说明等标签,即使有,也仅仅标注了制作材料为“工程塑料”以及“生产日期”等简单的信息。而问到店员这些头盔有什么不同时,他们只是含糊地说:“价位不同,使用的材质也不一样。”
记者注意到,中新城小商品市场在售的头盔单价从25元到120元不等。拿起一顶价格最便宜的头盔,分量明显比高价头盔轻了许多。一名店主看记者有些犹豫,上前介绍说:“这些便宜头盔都是回笼料,是用废旧塑料加工的,做做样子应付交警,没啥防护作用的。”
记者发现,在东环路沿线,有马路摊贩摆开架势,叫卖20元至40元不等的“安全头盔”。
记者来到枫桥路小商品市场,同样的场景也在上演。原先卖内衣、文具、床上用品的店铺现在都加了一项“新业务”——卖头盔,前来挑选的顾客络绎不绝。记者从一名店家那里得知,5月10日新规一出台,各路商家就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开始从浙江义乌、台州、黄岩等地大量进货。最近几天,不少商家一天能卖出100多顶头盔,双休日销售量更大。
小商品市场生意火爆,大卖场、专业市场头盔售卖同样火爆。在位于石路的苏州自行车专业市场,不少顾客围在柜台前选购各类安全头盔。在这里,进货证明、厂家生产合格证均清晰标注,头盔价位在78元至138元不等。在东环路大润发自行车卖场,店员介绍,顾客购买新国标电动自行车,不少店家会赠送安全头盔、雨披等。
头盔主要有4种 如何选择很有讲究
在人民路饮马桥路口,由于这里是姑苏区的主干道,骑行电动自行车经过的市民非常多。记者目测,每次在路口等信号灯的骑电动自行车的市民有几十人,但戴头盔的市民并不多。
民警拦下一名没有佩戴头盔的外卖小哥。小哥表示,自己有头盔,但现在天气热了,感觉闷,就将头盔挂在车后方,没有戴起来。不一会儿,一名女士载着孩子经过这里,虽然孩子没有年满12岁,可以乘坐电动自行车,但母子二人都没有佩戴头盔。交警对他们进行了宣传教育,强调佩戴头盔的必要性。
不过,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接受骑电动自行车要戴头盔的要求,并意识到佩戴头盔的重要性。市民刘先生说,他觉得这项要求非常好,大家执行起来并不难。市民江女士说,自己只要骑电动自行车就会戴头盔,也希望其他人能共同遵守新规定。
姑苏交警大队七中队副中队长季骥告诉记者:“发生车祸时,头盔甚至可以决定生死!”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苏州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800万辆。交通事故中,因颅脑损伤而死亡的人数占亡人事故总数的69%。来自交管部门的测试表明,当意外发生时,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60%至70%,可以防止85%的头部伤害。不戴头盔的骑行者头部损伤几率是戴头盔者的2.5倍。“要求电动自行车驾乘者佩戴头盔,应该是容易被接受的。”他说。
季骥说,这几天骑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者比过去多了近两成。即使还没佩戴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也有相当一部分已经知道交警部门的这个要求,并开始购买。
记者了解到,目前并没有具体针对电动自行车驾乘者的安全头盔标准。季骥提醒,市民在挑选头盔时,应选择正规的商家、有3C认证的产品。挑选头盔前,最好要量量自己的头围,选择大小合适的头盔。此外,现在市面上的头盔主要分4种:全盔、3/4盔、半盔、上掀式盔,市民可以根据天气、出行的实际情况,选择匹配的安全头盔。
所谓“全盔”,即戴上后可保护头部所有位置,包括下巴,是防护效果最好的一种头盔。但这种头盔透气性差,冬天佩戴还好说,夏天佩戴比较闷热。如果经常往来于城乡之间,要经常在公路上与汽车同行,可以考虑购买这款头盔。
“3/4盔”保护了头部的四分之三,因此得名。它兼顾了防护性和透气性,是比较常见的一款头盔。如果想要防护性好又不至于戴着感觉太闷,可以考虑选它。
“半盔”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头盔,虽然佩戴方便,但并不能很好地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因为它仅仅防护了头顶区域的安全。
“上掀式盔”其实是全盔的“补充款”,它可以把下巴装置完全翻上去,从全盔变成3/4盔。对于一些头部比较大的驾乘人员来说,既方便佩戴,又能得到全盔的保护性。
安全帽、运动头盔 不能替代安全头盔
事实上,对于“骑电动自行车戴头盔”是否应立法强制执行已引发广泛讨论。接踵而至的是,关于电动自行车头盔是不是应该有个针对性的标准,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从今年3月28日起,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有关“电动自行车管理立法”的问卷调查。结果,53%的受访者赞成对“骑电动自行车戴头盔”作出统一的强制性规定并设定法律责任。
“自觉佩戴安全头盔,养成生命至上的良好习惯是民心所向。而头盔市场大热后,作为监管部门,理应为市民正确选择厘清方向。”姑苏区市场监管局质量监督管理处处长王友俊说。
目前,运动头盔、消防头盔、摩托车乘员头盔、公安头盔等都有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驾乘者佩戴头盔是新出来的要求,暂时还没有国家标准。不过,既然要求戴头盔,就要真正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马路上有人把安全帽当头盔戴,这其实是不对的。虽说安全帽和安全头盔同为头部防护用品,有着相同的基本功能,但是两者不可互相替代。建筑工地上用的安全帽,主要是缓冲高空坠物对头部的冲击。而驾乘电动自行车所要求的防护,需要正面、侧面和头顶全方位的防护。运动头盔主要是运动的时候佩戴的,作用不同,也无法和发生车祸时驾乘电动自行车的人员头部受到的撞击力相比。
王友俊说,不管是哪种头盔,必须具备产品名称、合格证、厂名厂址、执行标准等才能上市销售。他介绍,相比于普通头盔,摩托车乘员头盔的安全性能更高,“摩托车乘员头盔是经过国家强制认证的,也就是通常说的3C认证。头盔构成分为缓冲层、护目镜、衬垫等。”王友俊建议,在相关行业标准出台前,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最好选择摩托车乘员用头盔。
王友俊介绍,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头盔除了能缓冲直接撞击外,还需要经得起高速摩擦的考验,那些“做做样子”的头盔其保护作用非常有限。“市场上单价十几元、二十元的头盔,买来装饰用是可以的,但发生危险时,很难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苏报公益守护记者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