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服务中最容易发生事故有跌伤、扭伤、烫伤、电击伤等,要做好安全防杰范避免发生事故。
1·跌伤
< class="pgc-img">>采取预防措施是:
(1)要求地面始终保持清洁和干燥,对于溢出物要立刻擦掉。
(2)工作人员穿防滑鞋,型号合脚,禁止穿拖鞋,以防滑跤。
(3)人行通道要顺畅无障碍物,禁止在厨房和餐厅里打闹蹦跑。
(4)室内的地面不得有障碍物。
(5)发现地面铺的砖块松动,应立即修理。
(6)入口处不得有积水,油渍。
(7)保证通道安全通畅,经常清扫通道。
(8)在高处取物时要用结实的梯子并有人扶持,小心使用。
2·扭伤
< class="pgc-img">>(1)教会员工正确的搬运方法,搬运重物前,要先把脚站稳,并保持背挺直。
(2)从地面取物要弯曲膝盖,起立起时应用力在腿部肌肉上。
(3)搬物时不要逞能、超负荷,尽量使用推车搬运。
3,烫伤
< class="pgc-img">>烫伤多发生在厨房炉灶区,防范措施有:
(1)要求员工在使用任何烹调设备或点燃煤气设备时,必须遵守操作流程。
(2)使用蒸锅或蒸汽烤箱时,首先关闭阀门,再背向揭开蒸盖,开启烤箱或烤炉门时,严禁人的面部直接面对炉门。
(3)煮锅中搅拌食物要用长柄勺,防止卤汁、汤汁泼出烫伤。
(4)容器中盛装热油或热汤时要适量,端起时要用垫布,并提醒别人注意不要碰撞。
(5)一切锅、壶等餐具的手柄不得放置在繁忙拥挤的通道,走廊方向。
(6)开启热水龙头要非常小心。
(7)清洁设备时要冷却后再进行,拿取放在热源附近的金属用具时应用干垫布,潮湿的垫布容易产生蒸汽烫伤。
(8)严禁在炒灶间嬉闹。
4、刀伤
< class="pgc-img">>刀伤是厨房和餐厅服务过程中经常遇到的。
(1)按照安全操作程序使用刀具,使用刀具时要注意力集中。
(2)保持刀刃的锋利,刀刃越钝,越容易引起事故。
(3)分开清洗刀具,切勿将刀具沉浸在放满水的洗池内。
(4)刀具要妥善保管,不能随意放置,不能玩耍。
(5)刀具要按用途使用,避免用刀来代替开罐器使用。
(6)在使用刀具过程中要提醒和提防周边人员发生碰撞。
5,电击伤
< class="pgc-img">>(1)在使用设备前进行安全检查。
(2)使用中如果发现故障,应立即切断电源,不得带故障进行。
(3)水源切勿接触电源插座和电气设备,清洁设备要切断电源。
(4)厨房人员严禁对电源和设备进行擅自的拆卸维修,发现漏电的设备要立即关闭电源维修,专业人员维修后确认安全再进行使用。
>防控新冠肺炎这场硬仗中,就餐场所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高地”。
尤其是在近期的几起疫情传播链中,因在同一场所就餐而感染的情况并不罕见。
因此,有不少人在外出就餐时,又开始了开水烫碗的操作,希望能够全方位地“防毒杀菌”。
可是——
开水烫碗,杀不死病毒!
开水烫碗,看似干净卫生,但它能起到什么效果呢?
一般来说,餐具消毒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是热力消毒,首选将餐具洗净后,置于沸水中煮沸15~30分钟消毒;或将餐具清洗干净后于热蒸汽发生器中蒸15~30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是温度,另一个是时间。
一般来说,100℃沸水,持续5分钟以上,才可以杀死或灭活一部分细菌和微生物。
而对于新型冠状病毒,需加热至56℃并保持30分钟或者加热至100℃大约10分钟,才可以被灭活。
一般餐厅提供的热水热茶,为了避免烫伤,多在70℃~80℃左右。
这些水倒在凉的餐具里涮一下,温度还会降至更低。
时间不够、温度不够,所以说,开水烫碗这个操作,最大的作用就是——图个心理安慰。
不过,真正可怕的就是这个心理安慰!
当你拿着自以为干净的碗筷开始在聚餐中大快朵颐之时,危险其实才真正降临!
共餐——最大的健康漏洞
聚餐文化在我国盛行已久,团团围坐的共餐方式看似热闹,但并不值得提倡。
尤其是经过疫情的洗礼,人们虽然已经逐渐意识到“筷来箸往”的健康风险。
但是,仍有不少人“心存侥幸”,乐滋滋地与他人在同一个碗碟中夹菜。
其实,除了新冠病毒,“共餐”常见的病菌还有以下几种:
? 导致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唾液传染,以合餐为主的中国是高感染率国家;
? 甲肝和戊肝的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被病毒污染过的餐具可能引发传染;
? 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手足口病,也是由一种肠道病毒通过唾液、飞沫等传播而引发的,与手足口病人合餐极易被传染;
?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结核杆菌等也可能在合餐过程中传染。
所以说,比起开水烫碗,想要预防疾病,更应该做的是使用公筷公勺、分餐。
外出就餐防疫指南
首先,我们要避免聚餐。
其次,在疫情期间,建议不集中堂食,鼓励打包带走,单独就餐。
如需堂食,大家要做到以下几点——
就餐前正确佩戴好口罩,如果去餐厅,要确保自身健康,没有出现新冠肺炎可疑症状,并正确佩戴好口罩,就餐前再摘下,除了用餐时间,均要戴好口罩。
保持手部清洁,就餐前要洗手。
应采取分散或错峰就餐等方式,控制同时就餐人数。
排队点餐或结账,保持一米安全距离。
就餐饭桌增加距离,每张饭桌只坐1人,并保持间隔就坐,有效减少人员聚集。
有条件的话,可自带餐具。
就餐时少交流,专心吃饭。
资料:养生中国、三甲传真、生命时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王雨思
<>市的快节奏生活让很多上班族不得不选择在外就餐,为防止“病从口入”,大家会选择用开水去烫一下碗筷,认为这样就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其实,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如大家所想,这是为什么呢?
< class="pgc-img">>2018年2月28日,顾客在浙大新开的老食堂品尝西餐。(龙巍/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外出吃饭是否要用开水再洗一遍餐具,纯粹看个人习惯。从卫生角度,自然会干净一点,但差别并不大。因为温度和时间不够,肯定无法达到杀菌目的。如果使用开水壶煮沸的水,在一瞬间冲烫餐具,也许可以杀死餐具上的部分细菌,但是多数时候从暖水壶或者其他容器倒出的热水,最多只有六七十摄氏度,充其量只能带走部分灰尘。
海口市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学专家徐超举例说,沙门氏菌得用80℃以上的水,烫洗15分钟以上才能被杀死;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得用80℃以上的开水烫洗30分钟才被杀死;致病性大肠杆菌则需要55℃的水烫洗1小时或60℃水烫洗5~20分钟才会被灭活。
人们在外出就餐时,首先应该选择正规餐厅,这些餐厅一般都有正规的卫生许可证,可以放心使用其提供的餐具。另外,人们在使用餐具前,可以做以下三点准备:
1.看。看外面的塑封膜是否干净,如果膜上杂质很多,则有可能是废塑料重复使用,还要看生产信息(厂址、联系电话、产品保质期等)是否齐全。
2.闻。打开塑封后,闻闻是否有刺鼻气味,如果是用洗衣粉等清洁液清洗的,会有较强的气味残留,如果油脂残留也会有不良气味。
3.摸。用手摸一下餐具,如果有水、涩的情况,则可能是油污没洗干净。(陆靖)
本文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进行科学性把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