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最快18个月成长为一家餐厅总经理,是一种什么体验?
“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惊喜,有机会与不同类型的人群打交道,能持续进行系统化的学习。”26岁的刘硕麦龄4年,现已升任上海豫园二号麦当劳餐厅总经理,快速的晋升通道让年纪轻轻的她具备了同龄人难以触及的餐厅独立管理能力。
麦当劳为年轻人提供了灵活的工作时间与多样化的工作岗位,坚信只有年轻人得到充分的信任和发展,麦当劳的业务愿景才有可能实现。
在上海麦当劳巨无霸魔方企业开放日的活动现场,麦当劳上海市场高级总经理罗伟表示,作为餐饮业的“黄埔军校”,麦当劳愿成为学生走向职业的第一棒。麦当劳在上海的发展不会停滞,持续的门店拓展更需要有经验的餐厅领导者,今年,上海麦当劳将预计招聘超9000人。
就业育人赋能“新番茄”开心成长
很难想象,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在麦当劳打理年营业额上千万的生意。
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毕业的林栖桐是刘硕的同班同学,他用了三年半的时间晋升为上海徐汇嘉善路地铁站久置大厦的餐厅总经理。
2018年,林栖桐加入麦当劳的初心是为正式踏入社会打好基础,所以他在实习一年多之后曾提出过离职,想去更广阔的平台发展。“当时麦当劳区域营运经理与我促膝长谈,聆听了我的内心所想,为我制定了快速发展计划,这样的悉心引导让我很感动”,他说不后悔在麦当劳持续提升的5年,在这里他能与年轻人打成一片,有餐厅前辈分享经验,他对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也得心应手。
对于餐厅总经理而言,最大的挑战便是面对千差万别的客人,麦当劳汉堡大学的情商管理课程对林栖桐非常受用,现在麦当劳久置大厦店已成为顾客满意度很高的餐厅。
2020年,麦当劳中国宣布通过全国推行的“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帮助年轻人提升就业能力。现在,通过领导力学院初级课程的精英员工将有机会成为餐厅总经理的后继人选,麦当劳汉堡大学的教授们更是为大批管理精英量身定制了近100周的课程与训练方案。
作为餐厅的大家长,刘硕认为“用他人喜欢的方式对待他人”是一项终身受用的沟通技能。每当餐厅需要业务拓展争取资源时,“我们就相信年轻人”的麦当劳人员品牌主张成为了她沟通的底气。她说让她感受最深的是:“从上到下的领导们都愿意给予年轻人很多的帮助与支持,在考虑升迁的时候不会因为年龄太小而搁置。”
“三年前麦当劳中国宣布投入1亿元培养1万名餐厅总经理,全力促进青年就业,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发掘产教融合的新模式与新机会。”麦当劳中国首席人员官王艳伟在致辞中表示,创造健全企业就业环境是麦当劳的社会责任,现任麦当劳中国首席运营官便是30年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
罗伟表示,麦当劳更希望年轻人领悟工作背后的意义。过去,麦当劳在上海用20年的时间开了200家餐厅,但现在,麦当劳用3年让餐厅数量翻一番,达到400家,麦当劳开店的步伐仍在加速,未来2-3年每个部门主管都需要找到后继之人顺利交接,这是上海市场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行动计划。
在麦当劳,年轻人可以认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并在经验丰富又充满热爱的前辈“番茄”的陪伴下,一同在团结、有爱、轻松和安全健康的氛围和环境中成长,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并通过麦当劳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个人更快的成长。
以业务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在2023年全国招聘周,麦当劳中国宣布启动169个通过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签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对接合作115所高校,预计今年将惠及超过3300名高等院校学生。
据悉,麦当劳中国今年全年预计招募超过15万名员工,并通过一系列“学生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为“新番茄”们打造开心热爱、包容多元、赋能成长的工作环境。符合要求的年轻人将有机会获得更快速的发展及晋升机会,加速成为麦当劳餐厅的管理者。
2020年以来,近3万名青年员工参与到各类人才培养项目中,其中3000多人次通过项目获得晋升,涵盖值班主管、餐厅管理组和餐厅总经理各个级别岗位。与此同时,麦当劳中国携手全国300多所职业院校,帮助2万多名年轻人,落实就业发展。
2023年,麦当劳中国将通过“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进一步积极开拓和加深校企合作。其中,上海麦当劳已和上海40所中高职院校保持长期合作,在近日向7所合作院校的15个教育育人项目授牌,每年输送约500名学生加入麦当劳。截至目前上海共有约1500位学生员工参与麦当劳内部学生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且其中已有40%左右人获得晋升。
上海人力资源经理黄晶晶表示,截至2023年3月,麦当劳中国00后员工占比已超过43%,在上海,95后和00后员工占比已经超过70%,是麦当劳人员体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0后的唐文奕是上海耀元路餐厅的一名高级咖啡师,从大一到大四,麦当劳的弹性工作制让她在兼顾学业的同时也能快速提高个人技能,活动主持、接待外宾、拍摄广告都是她在餐厅服务之外积极争取的工作机会,这些机会不仅让她在公司内部逐步小有名气,还让她挖掘了更多潜在的能力。
唐文奕表示,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在职业道路上的长期发展,麦当劳会为像她一样喜欢尝新的年轻人打造多样的职业发展路径,支持年轻人开心、快速成长,提升青年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消费复苏的步伐持续走近社区餐厅,刘硕们身上背负的销售压力也日益增加,麦当劳在中国业务的强势恢复也需要每一个餐厅总经理在一线真诚服务赢得客户,麦当劳会根据每个餐厅的实际情况制定销售指标,而持续的开店计划让餐厅总经理的工作调动变得更为频繁。
一旦成为餐厅管理者之后便需要挑选下一个接替者进行重点培养,一两年后餐厅总经理便需要去新的地方开店运营,或成为区域督导管理更多门店。这意味着麦当劳中国深知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也相信年轻人的热情、潜力和责任,未来将通过自身的业务发展,为更多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
文/郭苹
头条创作挑战赛#
#看见人间百态#
很快,第一个麻烦来了。
几天之后的一个早上,我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宿醉让我头痛欲裂,口干舌燥,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喝那么多了,就算酒局里的妹子是下凡的仙女也不喝那么多了,太难受了。
我半闭着眼睛凭着记忆穿过客厅走到餐厅找到一瓶矿泉水手,一口喝掉半瓶,清醒了些,猛然察觉到沙发上坐着一个人,我心里一惊,同时用手里的半瓶矿泉水砸了过去。
沙发上的人反应也很迅速,侧身避开,顺势斜躺在沙发上,娇笑道:“真没礼貌,客人来了不欢迎下也就罢了,还要打人啊。”
我这时已经完全清醒,来人不是别人,正是杨悦。
“你怎么进来的?”我问她,:“你这叫私闯民宅知不知道。”
杨悦没说话,踢掉了高跟鞋,双脚蜷缩到沙发上,挪动了下双腿,似乎找到了一个更舒服的姿势。
我看着她双脚出神,又想起了那个晚上的事。
杨悦突然用暧昧的声音问道:“我的脚,好看么?”
我赶忙挪开视线,战术性捂嘴咳嗽两声尴尬的问道:”你,你找我有什么事。“
”我来应聘。“
”应聘?“
”是“
”我好像没......"
"你是不是三味火锅的老板?“
”我是。“
”我应聘的就是三味火锅的店经理。“
我才想起来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我的合伙人王浩前几天好像是和我说过。
”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嘛“。”
我赶忙拿起电话,拨通王浩的电话告诉他店经理找到了。
临走前,杨悦没头没脑的问了我一句:“祝伊泽,你真是的不记得了么,还是一直在伪装?。”
我茫然的看着她。
其实我答应杨悦除了对她有愧疚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好奇。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人不能太好奇。
我和王浩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名字叫三味火锅。最近新开了一家分店,生意红火。
王浩的事以后再说,现在要讲一下新来的店经理。
杨悦上岗后,新开的火锅店的生意更上了一层楼,不能她说爱岗敬业,可以说和这个四个字毫无半点联系。据店里的保洁大姐(王浩的三姑)说,杨经理每天晚来早走,那是风雨无阻,每天浓妆艳抹,总和不同的男顾客调笑,穿的衣服每天一个样,不是露胸就是露腿,涂个红嘴唇,还有那个手指甲,像妖精似的......
这些倒不算什么,生意好就行,王浩自打杨悦来第一天就有些别扭,几次和我说想让她走人,都被我压了下来。
然后就出事了。
一天晚上我接到王浩电话说店里有人闹事,我过去之后,发现饭店已经被围了起来,我好不容易挤进去,正看到一个地中海秃顶中年男人指着杨悦叫骂,一个女服务员在一旁抽泣,我注意到秃顶中年人一侧脸肿的老高,清晰的一道巴掌印,地上好像是两个牙齿一样的东西。
王浩不停的对秃顶中年人赔笑道歉。
我叫来了店员小赵,了解了事情的大概经过。
这个地中海名叫王建国,是一个包工头,喝醉了酒,看女服务员年轻漂亮,起了色心,生拉硬拽,乘机揩油,摸了几下,女服务员反抗的时候撤下了王建国的假发,王建国面子上挂不住,打了服务员一巴掌。
小赵继续低声和我说:老板,杨经理看见了啥也没说,上去就是一脚踢裆,然后一耳光抡过去打掉了王总两颗牙,这个王总的两个手下冲过来,三两下就被杨经理放倒了,三个人在地上躺了好半天才爬起来,打电话见了十几个人来。”
王浩一直给我使眼色,我没理,去安慰了下女服务员,然后看向杨悦,杨悦只是抱臂站在不远处,不知道在想什么。
双方都没有报警,看来都知对方半斤八两,谁也没多占理。
于是我开口道:“王老板,发生这样的事很抱歉,您看这样行不行,我是老板,今天的事我来负责,赔偿您的医药费……”
“放屁,我差那点医药费吗!”
“您听我说完,当然不只是赔偿您医药费,赔偿您的医药费之前,您得真诚的先给我们店的女员工道歉,赔偿就不必您来了,我会替您做出补偿,毕竟您也挨了揍,被打掉了牙,哦对了,还有这个假发,我一定按原样赔一个给您。”我诚恳谦卑的说。
我话说完,大家都愣住了,王总涨红了脸,气的一时说不出话。
一阵娇笑打破了沉默。
我转头,看见杨悦正捂着嘴笑的花枝乱颤
< class="pgc-img">>,见我瞪她,朝我翻了个白眼。
未完待续
哥们儿,35岁生日刚过,此文的内容,是他在聚会酒醉之后以第一人称的自述。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却折射出很多职场的道理,也给很多正在迷茫中的年轻人些许启示。
我,个头1.7米,不帅,家里三代农民,大学专科毕业,今年35岁。
在我的字典里,基本上没有“合适的工作”这个概念。你看了我的经历就会知道:一个人为了生存下去,为了能自己养活自己,会迸发出什么力量?!
< class="pgc-img">>我的第一份职业:电话营销员
我的大学专业是酒店管理,通俗讲就是端盘子+叠被子的。
毕业当年,没有企业愿意招我这个专业,也基本没有什么上档次的工作能看上我的专科学历。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找到一个没有任何学历和工作经历门槛的“三不限”岗位:“电话销售”——本质上就是电话传销。
第一天,主管就给我拿了一沓写满电话号码的单子,就让我挨个打电话。打电话的目的就是让电话那端的“客户”在我的忽悠下,买我的东西。
当时说实话,我整个人是懵的。
< class="pgc-img">>我就想,电话的另一端,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他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他,他怎么可能买我的东西呢?
我在我的工位上,如坐针毡,小半天,我一个电话都没有拨出去,心里七上八下,因为根本不知道电话拨通之后,和对方讲什么。
快到中午的时候,我听见里面屋子爆发出一阵掌声,大伙儿一起在欢呼某位同志又卖出去了一本书。
【解释:我们销售的是一种画册,精装画册,上面印有“光明日报”字样。画册中还夹着一些硬币和50元,10元的人民币纸币纪念币。画册质感很好,但价格不菲:3880元一本!(这可是2007年的物价)。】
< class="pgc-img">>我们电话销售员没有底薪,每卖出一本,自己可得提成1800元。如果两个月一本都卖不出去,就直接被辞退。
听我们主管介绍,我所工作的这个电话销售公司,每天能卖出3—5本,有的电话销售员,在这家公司工作了3年多,已经靠卖这个东西所得提成收入,在魔都买房买车(2007年,北京房价6000多/平)。
听了主管的鼓励,又看到的确有同事能卖出东西。我开始信心满满地打电话。但连续拨打了好几个电话,对方都在忙线中,或者直接挂断。
< class="pgc-img">>在我的隔壁工位,一个刚来不久的小伙子,拿起听筒,像个领导一样和对方通电话:
【“喂,李局长吗?我是某某报社的JZ小陈啊!你们市里的陈书记我已经找过了,他吩咐我这件事可以直接找你呀!就是一件小事情。我们报社年底不都给JZ下创收任务嘛,要卖几本书出去。是一本很精美的纪念册,也没几个钱,我们这边提供正规发票都可以报销的.......”】
整个一下午,我旁边这哥们儿一直在“冒充”某某著名报社的JZ,给全国各地不知道是哪些市哪些县的人头头脑脑们挨个打电话。谁能买,谁会买,完全不知道,真有点彩票抽奖的意思。
< class="pgc-img">>我在这家电话销售公司干了一周,总共打出去的电话不到20个,而且每次当我说:我是光明日报社记者的时候,我的脸不由自主的红到脖子梗,声音也显得颤抖起来。
一周后,我扪心自问,自己实在是干不了这个“高级活儿”,直接辞职走人了,一分钱没有挣到,而且自己还贴了一周的饭钱。
< class="pgc-img">>我的第二份职业:酒店传菜生
从电话营销公司辞职后,心里真的升腾起一股酸酸的凄凉感。
——这偌大的魔都城,还真是没有我的容身之地。
我想干的活儿,人家不要我,或者我根本不够格了,我不想干的活儿,地儿倒是有,但是忒委屈。
犹豫很久,因为兜里的几个零钱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吃饭都成问题了。
实在没有更好的去处,我就回到了原来实习时端盘子的地方(一个四星级酒店),继续端盘子,月薪500元(2007年),没有提成,没有绩效,吃食堂,住集体宿舍。
< class="pgc-img">>在酒店端盘子的日子,比起干电话销售的日子,惬意了许多。
(1)不用考虑饭食问题,不会饿肚子。
(2)不用租房子,住在集体宿舍,吵是吵了些,但不是地下室,有窗户,也不阴暗潮湿,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的,挺好。
(3)不用冒充“光明日报社记者”去骗人,也不会担心哪天被警察抓起来,送监!
(4)端盘子这活儿十分没有技术含量,整天脑子里根本不用想事儿,还能在后厨各种偷吃。
< class="pgc-img">>那时候才二十出头,几乎没有想过未来,也从不思考人生。
但是,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我不会永远端盘子,端盘子一定是权宜之计,一定是短暂的过渡
我虽然强烈的感觉到,我终究有一天会离开这个酒店,离开这个岗位,但是我依然很认真的干好每一天的本职工作。端盘子端得很卖力,还给主管经理提了不少优化的流程和建议。
在半年后,餐厅经理找我谈话,准备提升我为传菜部的领班。
< class="pgc-img">>我的第三份职业:事业单位临时工
其实,就在经理找我谈话的前一天,我老家(西部地区一个边远的穷县)的父母给我传递来一条信息:老家的一家媒体招聘实习JZ。
我收到老家信息的时候,思考了一晚上,决定还是离开北京这个“造梦”的地方(因为它仅仅是豪门和高材生筑梦的地方,的确没有我们野鸡大学专科生什么事儿),回到那个偏僻贫困但相对而言人才较少的地方去找找自己的位置。毕竟,端盘子,也真的不能端一辈子!
于是,经理找我谈话准备提升我的时候,我很感激,但依然婉拒了。
那个月干完了工资后,我坐上了魔都西站返回家乡的火车。
< class="pgc-img">>从魔都到家里,坐了火车坐汽车,整整折腾了两天才回到家,蒙着头睡了两天,我就去参加我们县一家媒体实习JZ的招聘考试了。
让我没想到的是,我满心以为自己的专科学历在小县城还算那么回事儿,可我错了。
实习JZ招聘三人,有三十几人报名,其中有二十多个本科生!
最后考试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考试第一名和第二名都退出了,我作为总成绩第五名被递补上去。
我也是三名实习JZ中唯一一名专科生。
< class="pgc-img">>从23岁开始,我在这家媒体连续干了12年,前面的五年,我一直是临时工(月薪800元)。因为自己很努力,而且干得很好,被很多领导器重,所以到第六年(我29岁)的时候才特批了编制,然后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考,成为全额事业在编人员,有编制后,直到今年,我又干了7年,现在已经35岁要到36岁了!
< class="pgc-img">>我的第四份职业:规划中的跨行业到乡里任职基层公务员
现在我们这里有了新的ZC。想要待遇好一点,饭碗更硬一点,社会地位更高一点,发展空间更大一点,就不能被憋死在事业单位的岗位上,必须得跳出去。想办法变成公务员是一条不错的路。
于是,我准备在近两三年找个机会从县属媒体单位考调出去,到乡镇去工作,把身份从事业人员转为公务员。到那时候,我估计也就40岁出头了。想想看,40岁出头,对一个男人而言,依然时值壮年,只要好好干,机会好,运气好,还是能干一些事情,实现一些更大的目标的。
< class="pgc-img">>——————————————————
你看,这哥们儿从21岁左右开始折腾,从大城市折腾到小县城,从企业折腾到体制内,直到40岁出头,估计还得折腾,到了50岁以后,折腾不动了,估计也就稍微消停些了。前前后后要折腾30来年!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从他的故事里,发现一个基本事实:
我适合干任何工作,其实也并没有任何工作适合我!
所谓合适的工作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
所谓合适的工作就是:舒心,开心,放心。
所谓合适的工作就是:满意,满意,十分满意!
< class="pgc-img">>但是,说实话,这个世界,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找到合适的工作呢?!所谓合适,还不都是你努力去适应工作,然后就成了所谓的“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成一行”的那种人了吗?
35岁的中年哥们儿酒后分享的故事,在平凡如水的他个人的命运折腾中,揭示出三张当今职场的通行证。
< class="pgc-img">>当今职场的第一张通行证:适应规则
这个社会,对草根而言,最好的生存模式就是在既有的规则中寻找自己的容身之地。
这句话,虽然很没有出息,很世俗,感觉和通常的“鸡汤”很不搭调,但却是最智慧,最适用的生存方式。
就像上面哥们的故事中体现出的,无论是卖画册,还是在酒店端盘子,无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能够适应各行各业的规则,总能生存下去的。
现在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自己没有几斤几两,动不动就要去改变规则,在任何一家单位,没有上几天班,就感觉这公司制度有问题,管理层有问题,员工氛围有问题,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自己!
< class="pgc-img">>当今职场的第二张通行证:降低预期
预期,是个很害人的东西。
一个大学生,刚毕业就把自己的月薪定到1万一个月。而且稍微下力气,稍微下贱一点的工作都不愿意去干。动不动就树立一个目标,五年内买房买车。其结果多数是很多年啃老,要么就沦为纸上谈兵的人。或者努力几年后,感觉希望渺茫,彻底躺平放弃人生!
大学生,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事干。在干的过程中,在去寻找和把握属于自己的更好的机会。
< class="pgc-img">>就像上面哥们儿故事中所说的那样。先是搞电话销售,然后感觉干不了,立马去端盘子,端盘子感觉没前途,才回来当临时工,临时工待遇不高,通过努力又考进体制内。如此一步一个台阶,稳扎稳打,所以,虽然平凡,曲折,但他的人生从来没被耽搁过。没有被耽搁的原因就是,他从来不给自己的人生定太高的预期,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往更好的位置走。
对于草根阶层而言,降低人生预期,其实非常重要!
< class="pgc-img">>当今职场的第三张通行证:不怕折腾
现在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说我不干了,我放弃了,我躺平了。
总归,稍微难一点的事儿,都不愿意去触碰。
因为,现在的年轻人,的确是太懒了。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苦。
但是说实话,在当今职场,对普通草根而言,稍微混出点名堂的草根,都是不断折腾的主儿!
< class="pgc-img">>———————————————
你也有自己的故事和感悟吗?不妨分享在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