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奶茶界的“扛把子”、A股“奶茶第一股”——香飘飘公布今年上半年财报,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亏损5000多万,同比下降79%。上交所也对香飘飘发出了半年报事后审核问询函,要求做详细说明。是奶茶不好喝了还是大家都不爱了?
答案并非如此,实际上香飘飘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5.38%,“磕奶”是根本停不下来的。
财报中解释,造成上半年收入增长较多,而净利润同比下降了78.92%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于传统的二季度淡季中,持续加大了对液体奶茶的品牌广告费用、渠道推广费用、销售人力费用等资源投放,同比增加较多。”
曾经“一年卖出12亿杯,能绕地球4圈”的香飘飘,为何要花大价钱投入推广液体奶茶,以致影响了净利润呢?年报中提到“公司将持续推进液体奶茶的精准聚焦策略”。市场分析,这可能反应了冲泡奶茶的发展瓶颈。
目前市场上,杯装固态奶茶、瓶装液态奶茶以及各种品牌奶茶店层出不穷,在奶茶市场上竞争激烈。随着消费升级和人们健康观念提升,高颜值的网红奶茶成为许多年轻人种草、打卡方式之一,人气飙升。在相关报道中,有奶茶消费者认为“街边奶茶店可以根据口味进行定制,没必要买了冲泡粉自己回去动手。”实体奶茶店的奶茶生意越做越红火,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那实体店的现制奶茶到底有多火呢?
这要从第一杯“珍珠奶茶”开始说起,1987年台湾“春水堂”发明含黑色“小粉圆”的奶茶传入香港,而后传入内地,珍珠奶茶的诞生全面将奶茶推向了内地市场,掀起了一轮“磕奶”潮。奶茶也由餐饮店里的小饮品发展成了拥有专门店面的流行饮品,出现了快可立、Coco都可、大卡司、喜茶、一点点等一大波奶茶品牌,并在全国各城市迅速蔓延发展。
目前国内还没有全面反映各地奶茶店发展情况的数据,有理数通过百度地图搜索关键词“奶茶店”显示,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小县城都随处可见。有理数对大众点评APP上热门城市的奶茶店数量情况进行了汇总统计,这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奶茶店的发展水平。
在大众点评所列的12个热门城市中,广东广州和深圳的奶茶店最多,其次是上海。广东地区可以说是中国奶茶的狂热地之一,奶茶品牌喜茶(“Royaltea皇茶”)就发源于广东江门小巷,由于广受欢迎,喜茶由东莞、中山、佛山、惠州一路拓展到广州、深圳,乃至上海、北京。
有研究认为,主要奶茶品牌分布区域多集中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及江浙一带,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程度高,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特别是上海和广东,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聚集了大量白领阶层,生活节奏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高,是奶茶品牌重点战略区域。
虽然实体奶茶店以“新鲜现做”亮点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但品牌及品类繁多的现制奶茶,不同于杯装或瓶装奶茶在包装上已标清了营养成分,其成分构成很少有人知道。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去年曾在该市27家奶茶铺购买了包括“一点点”、“贡茶”、“喜茶”等品牌在内的奶茶样品共计51件进行比较试验,基本涵盖了该市市场上主流现制奶茶品牌的畅销商品。
51杯奶茶中,含奶盖的奶茶6件,宣称“无糖”的奶茶20件,价格从7元至32元不等,测试的主要营养成分涉及总糖、脂肪、反式脂肪酸、蛋白质、能量、咖啡因、钠等指标。数据结果显示,不同价格的奶茶虽然口感相似,但营养成分差别很大。
首先,含糖量是很多消费者在选择饮料时都会考虑的因素,虽然奶茶店会问你是要“少糖”、“低糖”、“去糖”还是“无糖”,但你要是认为“无糖”不含糖那就太单纯了。经营者宣称的“无糖”多指在现制过程中不额外加糖,不排除原料中含糖的可能。因为在20件宣称“无糖”的样品中,实测含糖量在1.2-5g/100mL之间,平均为2.4g/100mL。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规定 “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此外,成人每日推荐摄入的脂肪不超过60g,51杯抽检奶茶中脂肪含量最多的一杯奶茶可提供41g脂肪,超过成人每日推荐摄入脂肪量的2/3。
成人每日推荐摄入8400kJ能量,51杯抽检奶茶中能量最高的一杯奶茶可提供全天所需能量的1/3,一杯奶茶相当于一顿饭。《中国食物成分表》中100克(二两)蒸米饭的平均热量是116大卡,而平均一杯奶茶1209kJ约合289大卡,一杯奶茶热量超过两碗米饭。
除了热量高,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也较高。由于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为2-4%,远高于咖啡豆中的含量(1%),再加上奶茶受原料种类和现制工艺的影响咖啡因含量还会很高。而一杯美式咖啡(中杯)的咖啡因含量为108mg,一罐红牛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为50mg。51杯抽检样品中,最高的一杯咖啡因含量高达428mg,平均为124mg/杯。喝一杯奶茶的提神效果不低于喝一杯美式咖啡(中杯)。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克制“磕奶”难,但儿童、孕妇、高血压或心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还是要谨慎饮用。对于需要控制体重的人,也要适当饮用。
数据新闻编辑:汤子帅
实习生:全思凝
新媒体设计:陈冬
河报·豫视频记者 侯冰玉
奶茶降价了。相信这个消息,对最近关注奶茶价格的消费者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除了降价之外,“新茶饮们”还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留住消费者?今天,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和盘点。
降价后的喜茶和奈雪:走出购物中心,推出瓶装茶
奶茶降价潮从喜茶和奈雪的茶而起。2022年2月,喜茶宣布完成今年1月以来开展的产品调价,今年内不再推出29元以上的饮品类新品,并承诺现有产品在今年内绝不涨价。在调价后,除了个别城市限定产品、周边,以及类似手造店等特殊门店的少量产品外,喜茶主流门店的产品价格已全面低于30元,且售价在15-25元产品已占据喜茶全部产品的60%以上。
记者在某外卖平台搜索“喜茶”,随意点进一家门店查看,价位最高的为29元的“芝芝多肉青提”,月售量只有89,门店销量第一的“多肉葡萄冻”,价位在19元。
3月份,奈雪的茶紧随其后,推出9-19元的“轻松系列”,并称将每月上新至少一款20元以下产品。记者在奈雪的茶点单小程序中看到,最贵饮品只有29元。在“热饮推荐”栏目中,9元的“轻松金牡丹”占据榜首。
业内人士将这波降价潮归为“茶饮内卷”,并称和消费力有一定关系,但更多追逐的是市场占有率。换句话说,“新茶饮们”降价的目的,是希望以拓宽价格带的手段,来留住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降价,不是它们唯一的手段。
今年3月,喜茶在上海南汇路街边的一家花园校园里点亮了自己的logo。从去年开始,在西安、深圳、北京的街边,喜茶都开设了新店。相比于早些年集中布局综合商业体,过去一年喜茶选址更加多元。除了商业体外,喜茶还不断地向社区商业体、写字楼、机场航站楼以及街边迈进,实现空间上的多场景覆盖,以此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相较于喜茶外,奈雪的茶则是在不断推出新品的基础上,开始推出瓶装茶产品。记者通过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奈雪的茶推出的新品,包括“金色山脉”、“茉莉初雪”、“清欢乌龙”等等饮料,月销量达200+,众多消费者表示“口味接近于现泡茶”。
从奈雪的茶披露的2022年第一季度运营情况来看,拓宽价格带帮助奈雪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瓶装茶产品也开始于线下渠道销售。
当新茶饮走起“国潮风”,瞄准的是“Z世代”消费者
自“手打荆芥柠檬茶”引起消费者追捧后,眷茶就仿佛找到了吸引消费者的秘诀,在奶茶+“东方香料”的道路上不断进阶。近期,眷茶上市了一系列“东方香料”新品,包括紫苏茉莉柠檬茶、碧落茴香、粉黛胡椒等等。在外卖平台上,紫苏茉莉柠檬茶月售200-300杯左右。
说到国潮,有一个奶茶品牌从去年开始也不断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之中,就是霸王茶姬。这个起源于云南的新茶饮品牌,给自己贴的标签就是“新中式茶饮”。记者获悉,该奶茶店前两天刚在郑州某商业体开业,也是在郑州落地的首家门店。在外卖平台上记者看到,该奶茶店的饮品名称为“伯牙绝弦”“红袖添香”“悠悠玫瑰”“白雾红尘”等等,包装也以国风为主,开业首日即引得不少消费者前去打卡品尝。
在业内人士看来,走起“国潮风”,是“新茶饮们”想要打出差异化的一个方式,也是为了可以吸引到更年轻一代消费者的目光。“当下,‘Z世代’正在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成长在一个富足的年代,也更加具有文化自信,新茶品品牌通过走国潮风,可以和这类消费者产生交汇。”
拓宽“第二渠道”,外卖成新茶饮发力点
在当前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很多想要喝奶茶的消费者都转向了外卖平台。记者获悉,有不少新茶饮品牌将“第二渠道”当作发力点,通过做好线上服务吸引更多消费者留存。
在蜜雪冰城杭州高沙商业街店,外卖订单量突破了1万单。该门店负责人告诉记者,门店在做好基础服务之外,还将外卖平台顾客评价回复率提高到了96%,并且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1点,加上调整更适合外卖销售菜单、提前设置商品可售时间等方式,做到了门店外卖超1万单的成绩。
“在疫情当下,做好外卖平台服务,也是新茶饮品牌比较常用的手段。”食品分析师告诉记者,在做外卖时,“新茶饮们”应该要注意选择消费者比较熟悉的种类,选择适合外卖的产品,同时凸显产品差异化。在此基础上,将产品标准化,保证质量,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体验。
在外卖赛道,包装也成为各个新茶饮的竞争点。近日,瑞幸咖啡和椰树联名的新品,就以充满“椰树”味的纸袋和杯套出圈。记者从瑞幸处了解到,截至4月17日,椰云拿铁销量接近500万杯。
分析师:行业依旧处于黄金增长期,健康、养生、国风为“财富密码”
“目前,现制茶依旧处在黄金增长期,并且在品牌效应逐步强化、资本不断注入的背景下,未来五年增长率维持在20%以上。”Mob研究院分析师表示,现制茶饮产品已经呈现高度同质化,所以未来发展方向是新品推出频次越来越高,并且向咖啡、烘焙等经营品类跨界。而奶茶新品中,健康、养生、国风、手打柠檬茶等成为“财富密码”,低糖、无糖成风潮。
与此同时,未来品牌的花式营销,包括品牌联名、快闪活动将愈发丰富。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茶饮品牌数字化步伐也将加快。而随着各大零售业态的饱和,将会有更多的零售“玩家”,例如火锅、饮料等业态入局分一杯羹。究竟“战火”将如何进阶?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王凤华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智谷趋势,作者 | 傅斯特
永远不要小瞧一片叶子。
18世纪的英国历史曾记录下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案件:
- 1744年,一名海关官员在索尔汉姆(Shoreham)被走私者打伤并被抓走。
- 1745年,三名海关官员在格林斯蒂德格林(Grinstead Green)的一家酒吧被打伤并遭到抢劫。
- 1747年,在梅德斯,四名士兵遭到枪击。
- 1747年10月,普尔港的政府海关被冲击。
是什么让人敢于对抗强大的英国政府?答案就是那片叶子——茶叶。
当年中国出口一百斤茶叶的出口税只有2两5钱,而英国的进口税却高达50两。暴利加上英国人对茶叶的迷恋,让走私者敢于铤而走险。
那是东方树叶征服世界的时代。
然而,当历史进入当代,一个英国品牌的茶叶却成为茶叶发祥地的噩梦。
这甚至让《人民日报》发出了不解之问,“万家茶企,为何利润不及一个立顿”。问题到了行业之内,直接简化为:七万中国茶企不如一个立顿。
不过,事情正在悄悄起变化。
联合利华在发布2020年的年度报告时明确指出,将剥离立顿所在的茶业务,意味着进入中国30年的立顿,遭遇了中年危机。
去年电视剧《三十而已》大火,立顿连发了几条与“三十”有关的微博,“在线等:第一次三十岁,怎么样看起来才像很有经验的样子?”
立顿在装“嫩”。虽然立顿在1992年才进入中国,但立顿这个品牌却是在1890年创立。
百年立顿,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时代变了,被那片叶子吸引的年轻人如今拥有了更好的选择。
无论是占领商圈C位的奈雪的茶、 喜茶等现制茶饮,还是以CHALI茶里、柒日原叶、fnf超速溶茶为代表的新式冲调茶饮,通过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理念创新吸引流量,正在成为年轻人好的“那一口”。
东方树叶的眼里可不只是立顿,还有咖啡、可乐等等。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消费者喝茶频率较高,有4成中国消费者经常(每天)喝茶,有近4成一周喝两三次,只有2成左右的中国消费者比较少喝茶。
中国茶复兴正在到来。
01 中国重回茶时代
一片叶子背后,净是国际风云变幻。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茶叶王国”,有3000多年的茶叶栽种史。
从18世纪初开始,茶叶就是中国出口商品的No.1。
以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例,欧洲各国向清朝输入了总价值约为191万两白银的商品,而清政府出口商品价值约为364万两白银,其中茶叶占比达七成。
一片叶子就阻止了英国商业想要征服庞大中国市场的迷梦。
巨大的贸易逆差,让英国人眼红不已。
美国作家萨拉·罗斯在他的《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一书中,讲述了后面的故事,“19世纪末,全球东西方并存着两大帝国,中国和大不列颠帝国……为了两种花,两国开战了:罂粟和茶花。”
1848年,受东印度公司委托,植物学家罗伯特·福均潜入武夷山等产茶地,窃取中国茶叶机密。他成功地把茶树、茶种偷偷运到当时英属殖民地印度。
这次窃密对中国造成的伤害,在经济上丝毫不亚于第一次鸦片战争。
原本不产茶的印度,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数一数二茶叶产地。
中国茶先是在世界贸易中逐渐被边缘化,再后来在国内也频频遭遇挑衅者。
改革开放后,星巴克、可口可乐、雀巢、立顿纷纷杀入中国。新奇的“洋货”迅速占领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智,掀起消费潮流。
甜甜的、有气泡感的可口可乐,1982年获批在中国各大商超销售,一时间消费者趋之若鹜。1984年一个拿着可口可乐的小伙子的照片,还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他的背后是万里长城。
可口可乐是不少小孩子和年轻人的快乐肥宅水,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也将可乐作为标配。
苦中带香的咖啡,抓住了都市白领一族“醒着拼”的需求,以雀巢、星巴克为代表的咖啡文化,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走时尚路线,大有取代茶文化的趋势。
独立包装的立顿小茶包,1992年进入中国,仅五年就成为茶包销售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大大小小的餐厅、酒店,都可以看到它明黄色的身影。
时代的列车在飞驰,随着大国崛起,文化自信,中国人的消费也跟着颠了一颠。在这“颠”的过程中,国人逐渐告别“洋货迷信”,有些洋品牌被“颠”落了,有些国货“颠”上了台面。
比如登上纽约时装周秀场的李宁、主打“0糖0脂0卡”元气森林气泡水、“魔改”车第一品牌五菱宏光……
茶也不例外,这个曾因咖啡、可乐而黯淡三十年的老物种,通过创新,撕破老气横秋的旧外壳,重新夺回中国胃。
喜茶、奈雪的茶、茶颜悦色、CHALI茶里、茶小空、fnf超速溶茶等新锐品牌涌现,在中国的茶复兴之路上前赴后继。
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大排长龙的门店,从三十年前的麦当劳,变成了今天的喜茶;从全国每一秒钟卖出超3000箱的可口可乐,变成了李佳琦直播间的CHALI茶里、fnf超速溶茶迅速被秒光。
作为成瘾性消费品,一片叶子见证了最早期的经济全球化,也见证了中国国运起伏。
02 立顿被谁抛弃?
中国茶饮的进化,经历了几个世代的起伏。
当代我们正在经历的,其实就是我的生活我做主。
1.0时代的原叶茶,最朴素的外观,最传统的工艺。它纯粹又有些固执,把制茶、喝茶做成文化,甚至变成非遗。
前两年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7万多家茶企,有机械加工设备的不超过100家,99%的生产者还在用最传统的方式做茶,采、炒、捻、装都是手工作业,一天炒十几锅,每锅品质都不一样,缺乏品控又无法规模化。
它执著地追求热水冲泡才能释放茶香,在氤氲的水气中,吹一口,饮一口,吐一点茶叶沫。
2.0茶饮时代,茶不再以整片形态出现,它或被加工成粉末状的茶包,或是干脆不见茶,比如加入糖与奶制成奶茶,包装成甜甜的瓶装茶饮。
不过正如庞博在《脱口秀大会》上吐槽的,“前几天我买了一杯奶茶,里面有糯米、燕麦、豆沙、芋泥,还有一整个的蛋黄,我不知道最后这个大哥是怎么混进来的。我喝的不是奶茶,这就是一个兑了水的粽子”,奶茶在加料的路上玩过了头,大有“老婆饼里没有老婆”的趋势。
含茶量最高的袋泡茶,以便捷的独立包装出现,不需要专门的茶具,不需要繁杂的功夫茶工序,也不需要吐茶沫这个特别“仪式”,让喝茶这件事情变得简单。
立顿长期是全球袋泡茶最大赢家,2005年,立顿红茶的销售额突破了28亿美元时,新华社曾这样报道:“你的心脏每跳动一次,全世界就有1252杯立顿热红茶被饮用,119罐立顿冰红茶被消费;而立顿每年销售的茶叶净重量相当于约1.4万头成年非洲象的体重。”
不过,以茶末为主的立顿茶包,难逃价格低廉、口味单一、不上档次的标签,虽然均价一包不到5毛钱,但始终难以进入中国资深茶客的法眼。
据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袋泡茶在茶品类消费总额中的平均占比为23.5%,欧洲为80%,美国和英国高达90%,而这一数据在我国仅为5%,只有15%的中国消费者表示经常喝袋泡茶。
时间来到2016年,以“芝士奶盖茶”传遍吃货圈的“皇茶”,摇身一变为“喜茶”。第二年,店面从广东江门九中街,直接开到了魔都上海。开业当天,上海单店就卖出了近4000杯茶,原价一杯20的茶饮被黄牛炒到70多元。
2017年商业年度词汇一定会有“网红茶饮”。从喜茶门口蜿蜒无尽的长队,到奈雪的茶亿元级别的融资,原本不起眼的街边奶茶铺,突然成了消费升级风口浪尖的弄潮儿。
3.0茶饮时代的序幕被拉开。新式现制茶饮把茶做基底,不仅有提神、易上瘾的咖啡因,茶叶本身回甘的特性让它具备的“百搭性”。
与“兑水粽子”不同,新式茶饮原材料中的茶基底从茶渣升级为名优茶,加水果、加芝士、加雪糕、加酒精,一切皆可搭。
只是,在现制茶饮中,茶的角色只是配角,本质上还是销售糖的逻辑,而并非茶本身。“热量炸弹”让当代朋克养生达人们,想爱却爱不起。
于是,又有一批“后浪”,抓住了茶饮3.0时代含糖量高、热量高的痛点,做出了一批更加健康、更回归茶本身特性的产品,如原叶茶包、茶冻干粉与冷萃液等。
成立于2013年的CHALI,其核心产品是原叶三角袋泡茶,目标直指泡袋茶的老大立顿。不过,袋泡茶的使用场景延展性不大,即便是做冷泡茶,也需要至少5-8个小时才能喝到。
成立于2020年的TNO,推出了外表像美妆蛋的冷萃冻干水滴茶,产品形态上是冻干茶粉,加入冰水就能还原冷泡茶。
成立于今年3月的fnf超速溶茶,提出了“超速溶”的概念,产品形态上是冷萃液,无需搅拌,1秒即溶,比冻干茶粉更快、更便捷……
几种形态,各有千秋。茶饮4.0时代,这些新锐品牌们,仿佛是为年轻人量身定制的“口粮茶”,将好喝、好玩、好看做到极致。
它们不像1.0茶饮时代的前辈们那般低调,反而个性张扬,包装上亮眼的颜色带来视觉冲击,并常常出没在小红书、抖音直播间、天猫电商平台上;
它们也不装深沉去讲高雅的茶文化,而是与年轻人爱看的综艺节目、影视剧,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少年的你》等联名,玩年轻人秒懂的梗。
如今,新式茶饮继咖啡之后,成为资本投资的热门赛道。仅今年上半年,茶行业就发生了超过20笔的投融资,其中不乏凯辉、淡马锡、嘉御等知名投资机构的身影。
03 茶界“小鲜肉”如何颠覆立顿
蚂蚁撼大树,看起来似乎不自量力,但也并非不可能。
立顿茶包,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粗放,但又不失智慧。
它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就是全球老大。在中国新锐茶饮品牌面前,立顿就是“大树”,哪怕是“中国新锐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2020年营业额也只有30亿元。
那中国的茶界“小鲜肉”,又会如何颠覆立顿?
一是品牌打造。
在中国,西湖龙井、云南普洱茶、江苏碧螺春、福建铁观音等茶叶,几乎家喻户晓,但往往“有名无姓”,我们只能说出种类,却叫不出任何一个代表性品牌。
立顿却是茶饮界营销的鼻祖,不仅在初创时以“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的广告语,树立了新鲜的好茶的印象,还懂得用名人营销,其创始人托马斯·立顿争取到了英国女王赐予的爵位,并被女王称为“世界红茶之王”。
不过,在互联网时代,中国新锐茶饮品牌们深谙营销之道,更具“网感”,更懂得通过互联网爆炸式传播,迅速占领网民的心智。
比如fnf提出“超速溶茶”的概念,开辟了超速溶品类。1秒即溶、冰水泡也瞬溶,迅速与热水冲泡的传统中国茶划清了“楚河汉界”;fnf超速溶茶、TNO等新锐品牌,在亮相李佳琦直播间后,被贴上“李佳琦推荐”的标签,带来了泥石流般的流量和转化力。
在中国新锐茶饮们纷纷投入小红书和李佳琦、薇娅直播间的怀抱时,立顿显然“慢一拍”,直到疫情前还停留在大型商超和天猫渠道里,显得网感不足。
二是标准化。
有人说,中国茶和立顿茶,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中国茶是农业基础上的加工销售体系,而立顿则是工业化体系下的茶产品加工包装和销售。也就是说,中国茶立足农产品,讲究的是品质和特色;立顿则植根于工业品,所以更像一家标准化的茶叶食品公司。
标准化和工业化程度低,恰恰是中国茶“失落的三十年”的关键。传统中国茶非常依赖人工种植、采摘及炒制,流通环节也会因为茶叶本身等级、产地等原因,价格千差万别,提高了茶的认知门槛。
哪怕是近几年火得一塌糊的“奈雪的茶”和“喜茶”,制作过程复杂、自动化程度低也是扩张的“拦路虎”。比如霸气芝士葡萄,就需要人工剥皮、去核,既影响出品速度,又让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茶饮4.0时代的冻干茶粉、冷萃茶液等形态的产品,则更容易标准化与工业化生产。越来越多的新锐茶饮品牌,致力于推动标准化建设,从茶园到采摘再到制作、精加工整个过程的标准化分级。
比如背靠八马茶业的fnf,在原材料供应链和技术上具有独特优势。fnf与权威机构共建“超速溶茶创新实验室”,建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供链,优化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到走上货架等环节,缩短上新周期。
三是理念创新。
曾经,立顿以泡袋茶的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饮茶中冲泡时间长、过程复杂、茶渣不易处理等的弊端,引领了泡袋茶时代。不过,缺乏创新和品牌老化,使得立顿长期以来除了传统的黄牌红茶之外,似乎难有真正成为品牌标志的产品,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随着Z时代渐渐成为新消费的主力,这群新茶客与老茶客截然不同。CBNData报告显示,Z世代偏爱口感丰富、茶底多元、拼配多样的新中式茶饮。“养生男女”、“中等收入人群”、“企业白领”、“颜值主义”等是他们画像的关键词。
每一个关键词都潜藏着创新空间,比如“养生男女”,正是茶饮4.0时代追求的健康。
有意思的是,当代“朋克养生”年轻人,总在熬最长的夜、用最贵的护肤品。茶的保健功能,从酒与咖啡中脱颖而出,fnf就推出了多款超速溶功能果茶,比如玻尿酸果茶、胶原蛋白果茶、维生素B果茶,满足“熬夜冠军”们的熬夜养生、美容养颜等诉求。
与新茶饮共舞,各种新概念的新式茶饮,会更加汹涌地席卷零售市场。
咖啡是中国茶未来最重要的参照路径,在速溶咖啡鄙视链,喝三顿半的看不起冲雀巢的;在茶饮的鄙视链里,或许也会出现将立顿置于底端的局面。
我们期待未来,茶饮这一中国古老的产品,焕发新生机,诞生出“中国的立顿”品牌,带领中国茶重回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