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时代若真有尊严,它从来都是在民间。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跟历史一样源远流长,而吃好吃饱也就成了国人生活的第一追求。
据统计,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42716亿元,其中火锅、麻辣烫成为了消费主力,全中国拥有火锅和麻辣烫店面分别近40万、10万家!
在海底捞火锅一家独大的今天,麻辣烫成了新的江湖争霸,其中又以杨国福、张亮尤为出名。
如今作为人尽皆知的国民美食,它们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他们是老乡,也是亲戚,还是竞争对手,同样是某种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但你很难想象的是,一个85后,能打造出了年入50亿、门店数逾5000家的麻辣烫帝国。
< class="pgc-img">>?
而且他只用了11年的时间,他就是张亮麻辣烫创始人——张亮。
壹
在中国的五环外,有很多名不见经传抑或者背负了刻板印象的地区,通过某种经营方式,打造着属于它们的商业之美。
在东北黑龙江宾县万发村走出来的创业者们,不但让自己成为中式新餐饮的代表,也让宾县这个东北边陲之地成为麻辣烫界的“麦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国福和张亮,不同的是杨国福先迈出了第一步,而同乡张亮属于追赶者。
张亮,1985年出生于哈尔滨宾县,小时候比较调皮不爱学习,但脑子很灵活。
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他很早就辍学打工帮补家用了。
从18岁起他开始帮助哥哥做酒水销售,因为需要到处出差,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品尝当地的小吃,
在四川出差时,他第一次吃到冒菜,觉得味道很不错,恰好当时在东北,麻辣类的川味小吃很少,张亮便决定把冒菜带回哈尔滨。
< class="pgc-img">>?
那想此时有一个叫杨国福的老乡,已经在哈尔滨开了第一家麻辣烫小店。
但这并没有改变张亮下海做麻辣烫的决心,因为常年在外漂泊的他知道,要改变现状,餐饮将是他最后的救赎,毕竟,谁不要吃饭呢?
而且餐饮的门槛相对其他行业是最低的,尤其是麻辣烫,不用请大厨,无论技术还是资金门槛都还是比较低的。
再者说吃饭是刚需,只要价钱合理,总会有相对应的消费者。
在那个一没资源二没资金三没环境,大家都一穷二白的时代之下,麻辣烫等低成本低门槛又能走出去的餐饮业,被证明了是最适合的办法。
所以,张亮麻辣烫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
贰
2008年,张亮用自己的积蓄和借款凑了两万多元,雇了三个服务员,在哈尔滨香坊区开了一家近100平方米的餐厅,取名为“阳光麻辣烫”。
谁曾想那时候大家对麻辣烫还有很深的误解,大家都不喜欢红油,认为麻辣烫是街边摊,而且张亮对四川的麻辣烫也没有做任何口味上的改良,于是这次的创业在坚持一年之后还是惨遭失败。
面对开局不顺,张亮并没有放弃,他是特别坚定的那种人,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于是,他开始尝试改良口味,一方面,将四川传统的麻辣红油汤底改成了骨汤,做成可以喝汤的麻辣烫;
另一方面,在调料上加入东北人吃火锅时爱加的麻酱,这样既保留了麻辣烫的精髓,又在口味上调和南北的差异。
另外他还从就餐环境上下手,要改变大家对麻辣烫的固有印象。他找了设计的朋友帮忙做店面设计,将传统麻辣烫路边摊的形象改成了高大上。
< class="pgc-img">>?
这一年秋天,张亮又在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学生寝室楼下租了一个旺铺,从头再来。
改头换面的张亮麻辣烫很快就打入了消费市场,也收获了一大批消费者的好评和青睐,张亮店里的生意也开始越来越好。
周围的亲戚朋友见状,也纷纷加入进来一起开店。
但是,很快这种开放式加盟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有的招牌上写“阳光麻辣烫”,有的标“兄弟麻辣烫”,并不统一。
随着张寻求加盟的人越来越多,要求有正规加盟体系、签合同、有商标,张亮受到触动,有了做品牌的决心。
2009年左右,张亮在各地成立分公司,当地的事在当地解决。同时,分公司在所在地开设直营店,盈利贴补分公司的开支。
2013年是张亮麻辣烫升级的一年。黑龙江省张亮餐饮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公司总部从阿城迁至哈尔滨市区。
也是这一年开始,张亮麻辣烫所有加盟店的装修,店内布局,都统一规划。
北京首家分店也同时开业,其后一年半时间里迅速发展到400家。北京市场的成功给了他走向全国的信心。
2014年,企业化运作的张亮麻辣烫迈入高速发展阶段,以每年新增1000家门店的惊人速度向全国扩张。
2016年,张亮麻辣烫首家海外分店在日本开业。
到今天,张亮麻辣烫已经在全国设立了22个分公司,并正式开放了海外市场,全球门店突破5000家,早早超越星巴克的3500家门店。
< class="pgc-img">>?
2018年,张亮麻辣烫营收近50亿。
经历了11年的沉淀,张亮从一个路边小吃,到如今门店超5000家的麻辣烫帝国,一年营收50亿,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叁
一碗小小的麻辣烫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除了得益于麻辣烫品类的强劲势能外,也离不开掌舵者的运筹帷幄。
以往麻辣烫在我们心里,大家没有一个品牌概念,认为就是路边摊,也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无非就是好吃或不好吃。
而如今麻辣烫已经品牌化,这其中不得不说张亮的品牌化管理:
相信大家在张亮门牌上可以看到“我们不一样”这一行小字,张亮把这种文化植入了店铺装修和店铺经营里面。
一方面帮助加盟商解决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卫生、服务、穿着、经营意识、汤品,从选址到开店,帮助加盟商排忧解难。
另一方面帮助加盟商提高经营意识,优化促销方案,从而帮助加盟商提高营收。
< class="pgc-img">>?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从这句张亮的座右铭可见一斑,他的为人处事的准则和管理公司颇为智慧。
轻财:轻财的关键是舍得分享。
他不是一个贪心的人,对钱财看得并不重,相反,却把员工和加盟商看得很重,舍得将企业成果和他们一起分享。
律己:坚持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
“律己并不是要求自己去做什么,而是要知道什么不可以做。做事有原则,做人有底线,才能让别人信服。”
量宽:允许员工和加盟商犯错。
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人,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员工和加盟商犯了错,只要初心没问题,试错成本他都愿意买单。
身先:冲在最前头,打造标杆。
“很多企业是金字塔管理结构,我们是倒金字塔,从上往下服务,我服务好管理团队,管理团队服务好基层员工,基层员工服务好加盟商,加盟商服务好消费者,从而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麻辣烫江湖争霸,未来两家头部是否还会出现戏剧化的竞争格局?
论入行时间、门店数量方面,杨国福是老大哥,不过在门店的盈利能力、外卖经营数据方面,张亮麻辣烫丝毫不输,甚至更佳。
“谁是第一的问题交给时间。”就像张亮曾经说过的那样。
参考资料:
红餐网《年入50亿的张亮麻辣烫,秘诀都在这8个字中》、
财经杂志《麻辣烫江湖:杨国福是张亮表姐夫 门店数均超星巴克》、
日中商报《张亮麻辣烫:风靡中国、布局海外,书写不一样的传奇!》
|王诗琪
编辑|杜博奇
汪曾祺说川菜辣且麻,“四川的小面馆的墙壁上黑漆大书三个字:麻辣烫。”
没想到,川菜的三字精魂,变成了成都“红油串串香”的学名,被一个叫杨国福的东北穷小伙儿改得不辣也不麻后,短短十余年,占领中国的街头巷尾。
一个穷小伙儿,带领一个屯儿,专做麻辣烫。小小的东北弹丸小城宾县,成了“麻辣烫之乡”。
杨国福最大的竞争对手张亮,最初也只是麻辣烫众多“追随者”中的一员,却凭着“薄利多销”,渐渐追赶上来,由此开启“双雄争霸”的局面。
< class="pgc-img">左为杨国福,右为张亮
>杨国福1970年生,张亮比杨国福小15岁,外界盛传,张亮是杨国福的外甥,但张亮曾亲口向《财经》澄清,杨国福其实是他“姑家的表姐夫”,两人是平辈。
到今天,杨国福麻辣烫在全国的加盟店有5500多家,张亮麻辣烫4500多家。而进入中国32年的肯德基,也不过5000多家连锁店,麦当劳则只有3200多家。
从低配火锅到国民小吃,两个东北人,搅起了麻辣烫江湖。
从街边摊到国民小吃
2003年秋天,哈尔滨永和街,一家名为“杨记麻辣烫”的小店开张,生意好得惊人。
< class="pgc-img">>在满大街的小吃中,它也没什么特别。只不过,老板杨国福花了两年时间,在锅底里加奶、加糖,把传统四川麻辣烫的红油锅底,变成了乳白色的骨汤。
不喜辣的东北人一尝,嘿,不错!
那一年,杨国福33岁。
20岁到30岁间,他都在哈尔滨的街头摆摊,再往前,他是哈尔滨宾县鸟河屯的一个穷小子。不会有人想到,“杨记麻辣烫”后来会演变成“杨国福麻辣烫”,在全国开枝散叶。
5年后,杨国福的同乡和远亲张亮,在距离哈尔滨中心市区20多公里的阿城区开出第一家“张亮麻辣烫”。这时,杨国福麻辣烫在黑龙江省内的加盟店已经突破300家。
< class="pgc-img">>张亮比杨国福小15岁,年轻后生势头猛。2009年开始,张亮麻辣烫就在外地成立分公司,走出东北。张亮麻辣烫扩张的思路是,开拓一个新市场前,先在当地开个直营店做示范,分公司驻点服务当地加盟商。一边安营扎寨、一边攻城略地,靠着对加盟商“薄利多销”,张亮麻辣烫与杨国福麻辣烫的差距在一步步缩小。
2013年,杨国福、张亮前后脚在北京开出分店。到2014年11月,杨国福麻辣烫在北京已有147家店。不过,张亮更快,1年半时间就做到了400家。
< class="pgc-img">>杨国福北京第一家样板店选在建外soho,一个白领扎堆的地方。店面200平方米,品牌logo、装修焕然一新。杨国福品牌升级的幕后操刀者白墨透露,杨国福麻辣烫品牌新的定义是:快餐式的国民小吃,人均消费18-25元。当时,麻辣烫市场鱼龙混杂,没有老大、没有品牌,杨国福麻辣烫升级就是想抢占先位。
从北京开始,杨国福、张亮正式吹响了向全国大规模扩张的号角。《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评出的中国快餐小吃Top10,杨国福麻辣烫排第二,张亮排第三。
< class="pgc-img">>“一个屯的人都干麻辣烫去了”
把兰州拉面发扬光大的是青海化隆人,把四川麻辣烫变成国民小吃的是看起来不搭界的东北人。杨国福、张亮把麻辣烫做到全国后,他们的家乡宾县也成了“麻辣烫之乡”。
宾县,位于松花江南岸,是哈尔滨的卫星城,常住人口57万,城镇人口不足12万。宾县服务员月均工资才两三千元,不过房价也便宜,地段不太好的二手房,首付1-2万就能拿下。
饿了么员工俞子贯曾考察宾县的餐饮消费,她发现,在这里,饿了么推广APP,送饮料不好使,要送洗衣液。
宾县中心城区被一条大道贯穿东西,道路两旁,布着十几家麻辣烫,隔几步路就有一个。杨国福、张亮麻辣烫自不必说,还有马玉涛麻辣烫、鸿兴源麻辣烫,前者在全国有800多家门店,后者则有2000多家,都是走加盟扩张的老路子。
< class="pgc-img">宾州一条街上的麻辣烫
>这些麻辣烫品牌多与杨国福“沾亲带故”。比如,鸿兴源麻辣烫老板的舅妈是杨国福的小姨子,老板本人也是杨国福麻辣烫最早一批加盟商之一。
为什么宾县会成为“麻辣烫之乡”?一是穷则生变,二是劳动力富余。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工人的下岗潮,为餐饮服务行业贡献了大量的劳动力。
杨国福麻辣烫的生意刚有起色时,头一批加盟商基本都是杨国福老家的亲戚朋友,一个带一个,有的做成了出去单干,有的从加盟商变成杨国福在全国的区域代理商。
杨国福的家在宾县鸟河屯,宾县一麻辣烫老板告诉俞子贯,在杨国福的带动下,“鸟河屯一个屯子的人,都出去干麻辣烫了。”
就这样,东北人的麻辣烫占领中国,但杨国福、张亮是最亮的两块牌子。
一碗麻辣烫,生意能做多大?
不看招牌直接进店,一般人很难分辨出自己吃的是谁家麻辣烫。改良锅底、论斤称卖、单锅煮制、酱料自配,除了四川,全国的麻辣烫长得都挺像。
< class="pgc-img">>但在背后,杨国福麻辣烫与张亮麻辣烫的路子大不相同。
两家公司均靠加盟扩张,向加盟商统一收取加盟费、装修费、设备采购费,以及物料采购费。杨国福麻辣烫规定,首次订购额不得低于2万,每次订购3000元起。
杨国福认为,“得供应链者得天下”。2010年至今,杨国福集团在哈尔滨、上海等地建了九个物流基地,全国统一配送汤底料包、调味品、涮品等,还有冷链物流。
< class="pgc-img">杨国福在全国建立了九个物流基地
>杨国福还将触手伸向供应链上游。2018年9月,杨国福麻辣烫在四川成都的工厂投产,据公开资料,该厂的生产规模可满足1.2万家加盟店的调味料需求。
张亮麻辣烫则全部以外采代替自产,是一种较轻的模式。虽然线下门店不及杨国福麻辣烫,但张亮麻辣烫的外卖运营却胜过一筹。
在加盟商的管理上,两家想了很多办法,加盟期限缩短至一年一签。正式开业前也都会对加盟商进行7天的培训,包括烫菜、运营、管理等。开店后,杨国福麻辣烫每月至少会加盟商检查、指导一次;而张亮麻辣烫则是“不定期指导”。
夜市摆摊起家的杨国福,看重研发和制作,有着“厨子”一般的坚持。而张亮是做酒水销售出身,擅使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儿。两种不同模式也造就两家公司不同的收入结构。据《财经》报道,杨国福集团2019年营收预计13亿元,加盟费只占两成,其他多来自销售;而张亮公司年收入6000万,主要来自加盟费。
麻辣烫到底有多挣钱?
来自江苏的杨国福麻辣烫加盟商小许说,店租一年10万,开一家杨国福新店要投入30-40万。
杨国福浙江区域代理商甄先生介绍,在杭州这样的省会城市,开一家杨国福麻辣烫,不包括店租、人力成本,投入20万元起,包括加盟费、装修费、设备购置费等。
多久能回本?甄先生说:“多数店10-12个月能收回投资,最快也有五六个月的。”
张亮麻辣烫的加盟费较低,一二线城市19800元/年,其他只要10000元。招商处的工作人员表示,同样在杭州开店,刨去店租和人力成本,张亮麻辣烫的投入13万元左右,平均约1年内回本。
< class="pgc-img">杨国福、张亮麻辣烫加盟政策对比,根据采访资料整理
>一家一点点奶茶加盟成本不到10万。显然,麻辣烫的加盟门槛不算低。杨国福、张亮均对外宣称,“加盟店90%能盈利”。那么,一家麻辣烫能挣多少钱?
记者挑了两个工作日的中午高峰期,分别去热门的杨国福、张亮麻辣烫体验了一番。这两家店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相距不到一公里。都是一楼临街店铺,约六七十平方米,6名工作人员,分别负责烫菜、收银、外卖拣货和收碗。
< class="pgc-img">>杨国福麻辣烫价格稍贵,24.8元/斤,张亮麻辣烫是22.8/斤;杨国福已经实现电子叫号,张亮还是传统的实体号码牌。
记者蹲点的杨国福麻辣烫,日均堂食订单130单左右,而饿了么、美团两家外卖平台的月销量超过5000单,则该店每月约售9000单,以30元客单价计算,每月营业额约27万元。
邻近的张亮麻辣烫,堂食订单与杨国福不相上下,但外卖平台的月销总量超过13000单,以25元客单价计算,每月仅外卖营业额就超过32万元。
看来,一家麻辣烫能否挣钱,除了地段好,还得把外卖经营好。
麻辣烫的“三宗罪”
麻辣烫江湖滚烫,但加盟制扩张下,仍有“三宗罪”难除。
一宗罪:山寨难绝
杨国福、张亮麻辣烫都表示,唯一正规加盟渠道为官网加盟热线,没有任何代理商,但搜索引擎、QQ群中,仍充斥着大量虚假加盟的信息。而杨国福、张亮麻辣烫也一直饱受“山寨”之苦。
二宗罪:食品安全
资深麻辣烫粉会告诉你,无论是杨国福还是张亮,食材新不新鲜、服务好不好,都是因店而异。
< class="pgc-img">>由于冷链物流成本过高,杨国福、张亮麻辣烫都有一定比例的“门店自采”,这也成为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张亮麻辣烫销售豆腐检出禁用防腐剂”,“杨国福麻辣烫海带含铅”……努力了这么多年,麻辣烫还是没能完全摘掉“不健康”“不卫生”的帽子。
三宗罪:众口难调
杨国福、张亮麻辣烫底料、调料的全国统一配送,靠汤底统一口味,酱料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是,消费者不可能十年如一日地喜欢同一种口味,尤其是吃麻辣烫的几乎都是年轻人。在标准与个性化之间,两家品牌还得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双雄何处去?
杨国福和张亮都意识到了创新的必要性。
今年6月,杨国福门店上线了番茄汤底,杨国福说,未来还会研发更多新口味,比如菌汤汤底,主打“健康”。张亮这边,汤底没变化,但创新食材,推出了海鲜麻辣烫。
< class="pgc-img">>麻辣烫制作门槛很低,杨国福、张亮的创新,能够让他们用产品建立起不同于“杂牌”的品牌认知度,这是更高阶的竞争。
与此同时,在走出东北、走向全国后,杨国福和张亮麻辣烫不约而同地开始向海外进军。
杨国福麻辣烫官网显示,其已在加拿大、东京开了3家店,而杨国福曾对媒体表示,计划到2020年末在国际市场开1000家店。
张亮麻辣烫也不甘示弱,2016年,它联手胡家小馆进驻日本,至今,在东京、大阪等地开出了9家门店。今年又开到了纽约、加拿大、韩国和泰国。
往高处去、往海外去,麻辣烫双雄的争霸赛,还将继续。
<>< class="pgc-img">>相信吗?即便是同样一家餐厅,同样几位老友,如果对“距离”的把握不同,吃饭的体验也会天差地别。说到的这个“距离”,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个则是餐桌与灶台之间的距离。想知道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妙之处吗,让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听陈老师说叨说叨。
我的朋友老六是个话痨。每次老男人局喝酒,他讲的话都在一万五千字以上,这也是他编辑《读库》的入门级投稿标准。
前一阵儿,一位朋友邀请老男人们去喝酒,饭店很大,十几个包间,主人还专门挑了最大的一间,以示我们是座上宾。一张能坐十六个人的大桌,装了我们不到十个人,转盘桌子中间还摆了一座鲜花垛,庄重得紧。那天的饭菜都很地道可口,服务也温馨有加,可老六就是打不起精神,话少得可怜,酒也喝得彬彬有礼,总之和平时判若两人。
< class="pgc-img">▲ “老男人饭局”上的老六(左)
>回去的路上,我试探地问:“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最近?”“没有啊!”老六一脸无辜。我接着问他为什么饭桌上如此沉默寡言,他把招牌眉毛拧了半天,回答说:“像今天这样的场合,对我来说,显然太不适应了,咱们穷哥儿几个一落座,你丫立刻掩映在鲜花丛中,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冲动地想跟你说客气话。哦,天哪……”
按照大众传播学的说法,两个人面对面的正常交流,应该在150公分以内,这种距离被确认为是安全的,大于这个距离被称作社交距离,它的私密性就大大减少了。所以,在电视里经常看到那些貌似掏心窝子的访谈,主持人和被采访者相聚一丈多远,我说这根本不是交流,更像是审问。
< class="pgc-img">>吃饭,也是这样。如果哥儿几个闹酒的聚会都弄成国庆招待会那样子,两个人想说点什么,恨不能靠手机短信完成,这就扯了。所以,那天临别的时候,老六异常郑重地说:“咱们哪,赶明儿还是吃点热乎的吧”。老六说的热乎,是指那种亲密无间的人挨人,类似家庭聚会的热络。
< class="pgc-img">▲ 这才是“热乎”的老男人饭局
>在日常生活里,桌距,或者说桌子的直径甚至可以改变任何人之间的关系,桌距的长短和人之间的亲近程度是成反比的。当然,吃口热乎的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作家阿城老师是个极挑嘴的人,这种挑剔不仅体现在对厨师水平的考较上,他还特别强调一种叫“镬气”的东西。镬气说起来有点玄幻,大体是指端到桌子上的菜的热乎程度。这是另外一种对“吃口热乎的”的追求。
< class="pgc-img">* 《风味人间》
>关于镬气,阿城有一套系列理论,首先从鼎锅发明的历史渊源说起。凭我的记忆,他是这样解释的:中国人发明火锅、炒菜锅之前,这东西首先用于祭祀,里面烹饪的食物冒出的腾腾热气是希望祖先感知的。
热气还分层,最靠近锅边的层面由活人享用,而靠远端的热气以及“热气冷却后幻化的信息”,是专供在天之灵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离烹饪的器皿太远,您就把自己当成祖先了。
< class="pgc-img">* 《风味人间》
>据阿城说,早先北京的大户人家不讲究下馆子,有头有脸的人讲究请名厨到家做。厨师一进门,先要问请客的地方在哪间屋,然后一定要选离那间屋最近一间做厨房。这样,才能确保镬气不散,离得太远了,镬气就没了。
按照阿城老师的理论,镬气是菜肴的灵魂所在。“现在很多大饭店,饭菜从厨房到餐桌要走几个楼层,一里多地,到了客人的眼前,面目已经冷峻狰狞,拒人千里之外,这就是镬气散没了,没魂儿了。”阿城说,“就像涮锅子,总不能我涮得了,放盘子里,再端您家去,这不像话。”
< class="pgc-img">* 《风味人间》
>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阿城的分析,美食家娜斯就举例说:“西方人也喜欢刚出炉的面包,但他们并没有祖先崇拜啊?”但是在平时的实践上,我更愿意同意阿老这套说法。
用他的理论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号称国际餐饮品牌的一家台湾包子铺的包子,怎么吃,都没有江南或是巴蜀的路边小店可口,后者离锅灶近,热气旺——几乎是围着炉子吃,那镬气得多盛啊!
< class="pgc-img">▲“ 镬气盛的路边包子铺” * ctrip
>我非常喜欢的一间小馆子叫翠清,做湘菜的。连厨房加一起不到150平米的小店,每天顾客盈门,好多年都是如此。服务员穿梭于拥挤的座位和排队的客人中间,大声喊着“小心烫”。不一会儿,菜便一道道“咣咣咣”粗犷地摆到了桌上,吃的时候甚至还烫嘴。
前两年,翠清做大了,开了一间上档次的分店,营业面积比原先大了好几倍,装修精致许多,菜价也没有太大变化。
我有一个叫梅子的美女同事,精通烹饪和吃喝。有次老翠清排队实在绝望了,我带她去了新开的分店。没吃到一半,她就不停说,菜没有老店的好。
< class="pgc-img">* 辛普森一家人
>我提醒她,会不会有心理和感情的因素,她决绝地说:“肯定没有。不说材料和厨艺,首先,这儿就少了老翠清的那股热乎劲儿……”这又一个讲究“镬气”的主儿!梅子甚至把菜刚出锅和女孩子的青春相提并论,“韶华易逝,菜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承认她的感受比我细腻和准确。确实,平时如果不是和特“讲究“的人一起吃的话,我宁愿排队,也要选择老翠清。而这种偏好,不能不说“镬气”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毕竟热菜热饭热心肠,这是一种美好的感受。
< class="pgc-img">* 《风味人间》
>讲究“镬气”,说白了就是最品尝菜肴新鲜出炉的那一刹的芳泽。菜没了这个新鲜劲儿之后,再和它亲近——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靠在你肩头的女孩,心里一直想着前男友……
嗯,想到“镬气”,想到“桌距”,盘算着自己手机里存着的几十家小饭馆名录,改天,还得叫着老哥儿几个,满满登登坐一小桌,“吃口热乎的”,咱们!
写于2010年10月
作者:陈晓卿
头图来自:《风味人间》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食百家饭,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欢迎关注风味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