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年,造车新势力迎来了一波离职潮。5月8日,爱驰汽车执行副总裁蔡建军在个人微博中宣布,自己将离开任职一年多的爱驰汽车。
公开资料显示,蔡建军于2018年12月正式加入爱驰汽车,分管爱驰旗下各品牌市场营销、出行及智慧能源业务。蔡建军拥有多年汽车营销管理经验,曾在观致、北汽以及长安系多家企业任职。据悉,蔡建军离职后,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付强将接管相关工作。
在任仅一年半
“今天写这篇微博时情绪有些复杂,因为我即将离开任职一年多的爱驰,心中些许伤感,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是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家的节奏,也打乱了行业的格局。”5月8日,蔡建军在个人微博中称,从疫情爆发至今的3个月,没有跟家人在一起,这也让其反思工作、生活,事业、家庭的关系,“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以我决定做一段时间的个人休整!”蔡建军还表示,过往的一年,一起干了一件伟大的事,见证和发展了一个全新的品牌在中国生长。
蔡建军在任期间的功绩,包括了为爱驰汽车搭建了“7921”用户伙伴计划等。爱驰汽车官方介绍,79比21,是空气中的氮氧比,其和谐稳定、一呼一吸的关系,如爱驰与用户之间的依存共生,21谐音是“爱你”,不仅代表爱驰对用户的爱与重视,更蕴藏着“用户伙伴”战略的源动力。
而在实体门店方面,蔡建军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爱驰销售体验店为7号馆,服务养成馆是9号馆、基础体验店命名为2号馆,而品牌体验中心则是1号馆,对应“7921”。
不过,这个略显复杂的体系并没有为爱驰带来直观的高销量数字。去年12月,爱驰汽车首款纯电动SUV U5正式上市,补贴后售价为19.79万元至29.21万元,与主流B级车甚至部分豪华品牌车型的价格高度重合。
在上市发布中,爱驰汽车特别强调新车上市即交付,而在去年底,爱驰汽车11城13店集中开业,称之为完善新零售模式,今年4月,爱驰汽车表示将在欧洲市场开启预售。
然而略显“诡异”的是,从去年12月至今,交付已有五个月的爱驰汽车,却从未在公开渠道主动公布过交付或销量数据。今年2月份,有造车新势力的上险榜单显示,爱驰U5的单月上险量为1辆。而在爱驰汽车的官方微博中,只公布过数量极少的用户交付和公务车交付。
今年多位新势力高管离职
南都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多位造车新势力高管正式离职,包括了小鹏汽车原自动驾驶副总裁谷俊丽、天际汽车原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营销官向东平、博郡汽车原市场营销和销售副总裁陈曦、零跑汽车原副总裁赵刚,蔚来汽车原用户发展副总裁朱江、蔚来汽车原高级副总裁黄晨东、合众汽车原营销副总裁邓凌等。其中向东平、陈曦、邓凌等人均“回归”了传统车企。
而从交付和销量来看,造车新势力也越来越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经历车市下行和疫情双重影响后,蔚来4月份交付量突破3000辆,创下历史新高,同样创下新高的还有理想汽车的2600辆月交付,而小鹏和威马的单月交付数据也维持在千辆以上。除此以外,其他车企的销量几乎“不值一提”。
去年新车上市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CEO谷峰曾表示,2020年爱驰U5的整体销量将会是造车新势力第一名,但从目前成谜的销量来看,这一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似乎已经为零。
爱驰汽车成立于2017年,在造车新势力中属于“晚辈”,去年,爱驰对江铃控股增资17.47亿元,持有后者50%股份,并取得生产资质。
采写:南都记者 钟键挺
当今,职场的浮动性存在很多潜在的波动。
当我们观阅关于职场规划的讲座时候,专家经常给出的建议是:
“建议步入职场的人不要频繁换工作,每一份工作至少坚持近一年的时间。简历上观感更合理性。”
然而,我的朋友阿彭,却惨遭企业连连“劝退”,无奈之下“被迫”一年换了五份工作。
这一切,竟然缘由他的一句“口头禅”!
< class="pgc-img">
优秀毕业生因一句“口头禅”遭企业劝退,一年被迫换五份工作
>阿彭,当初在学校可谓是“意气风发”。
他身为校园组织的领导者。连年斩获校园内大大小小的比赛头筹。
在校园里的他,就像是领军人物,所向披靡。
阿彭的自信伴随着他步入了职场的第一份工作。
一开始他的自信与履历丰富,让领导寄以厚望。
工作的第一周,还获得领导的表扬。
但,这也是最后一次表扬。
工作第二周。领导发言完毕后让阿彭来说几句结束语。
阿彭风度翩翩的走上台,洋洋洒洒的说起了自我的言论:
“我不赞成,刚刚李经理说的。这次方案的实行我认为应该把重心放在突出特色上,不该单单放在字面上的理解……”
阿彭认真的分点列举诸多的论点去批判他所认为的领导言论中的漏洞。
李经理听到“不赞成”这三个字时候,脸色就有些不好。
这一方案,是经由多位熟悉公司情况的老员工所做出来最适合公司发展的答案。
阿彭“初生牛犊不怕虎”,未了解全局,就当面去驳回方案。
令得当场参与方案制定的老员工立马表露尴尬。
领导做的方案开会表明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阿彭一上来,就甩出他的口头禅“我不赞成”。
在全部门上,当场驳了领导的脸面。
在阿彭发表结束后,没人敢鼓掌,原本充满热血的会议氛围,顿时降到冰点。
会议亦在悄然中解散了。
事后,阿彭被默默“穿小鞋”。
在实习期结束后,并没有通过入职审核。
第一次工作,惨遭“劝退”。
< class="pgc-img">
优秀毕业生因一句“口头禅”遭企业劝退,一年被迫换五份工作
>于第二次工作期间。
阿彭依旧延续他的“雷厉风行”。
可这次,他遇上了比他更“雷厉风行”的领导,刘哥。”
刘哥是说话特别直爽且毫无遮拦的人。
工作没一周,阿彭与刘哥就“杠上”了。
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刘哥依旧他以往的风格,直接了当的批评了小组成员的每个人过错。
在会议批判的高潮部分,阿彭忍不住起身打断。
“我不赞成,刘哥你这样言论,太伤员工们之间的情感。”
刘哥一下就火大了,“我怎么做。你这种刚出来的毛头小子还轮不到你来教训我。”
阿彭:“小组讨论,不是说好的言论自由吗?怎么这时候就不能说了呢!”
刘哥顿时火气更旺,“你懂的没我多,话多有什么用?”
< class="pgc-img">
优秀毕业生因一句“口头禅”遭企业劝退,一年被迫换五份工作
>这时有人拉拉阿彭衣角,想示意他坐下。
但是,在大学三年的领导者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刻画在他脑海里。
他认为,有问题就得有人出来否定。团队就得讲究尊重。
在一番“唇枪舌战”之后,刘哥被几位好心同事拉出去消消气。
阿彭以为他会“一战成名”。
可是现实中,那些曾经有过交谈的同事,突然变得沉默。
阿彭左右实习一月的员工,仿佛变成了透明人。
其实刘哥是“刀子嘴豆腐心”的组长。他很多时候说话的确很直亦很容易伤人。
骂跑过几个实习生。
但是,现在留下来的人都是能捋清楚,刘哥直来直往的背后,批评的话语句句属实,对个人职场的成长很有帮助。
可阿彭,他的“领导思维”,让他觉得他可以凌驾在“诸多不公”之上。
他看似的认真“我不赞成”,背后却给他带来了很多无尽的麻烦。
在体验孤立无助的职场生活之下,实习近两个月的阿彭,提出了离职。
第二份工作,他是被自己“劝退”。
< class="pgc-img">
优秀毕业生因一句“口头禅”遭企业劝退,一年被迫换五份工作
>第三份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这一次是朋友推介的公司。
阿彭一开始凭借自己的工作自信态度,让大家都给他留下挺不错的形象。
公司是创业型的小公司,氛围活跃且言论相对自由。
阿彭感觉在这次工作体验中,终于找到了一丝痛快感。
很快的,实习期三个月一过。
阿彭终于办理了入职。
在一次组内的微信小群聊中,有人悄悄吐槽了:
“之前我入职时候说,只要业绩达标,成绩排名第一的部门全体成员可以有额外的奖金。我们部门连续两个月部门排名第一,怎么没消没息呀?”
“对呀,我可是等着这笔钱开牙祭呢!”
“怕是要等到猴年马月?会不会领导忘记了呀?”
阿彭听及,觉得这是为部门谋福利的好事,便拉了小群,拓深性的研讨。
不知不觉,阿彭仿佛找回了以前的在校园中的“意气风发”,讨论显得更加积极。
甚至自请作为这次建议的提议者。
< class="pgc-img">
优秀毕业生因一句“口头禅”遭企业劝退,一年被迫换五份工作
>在筹备之后,阿彭带起材料走进了领导办公室。
阿彭进入王经理办公室后,默默把他主写的“建议联名书”递交上去。
白纸黑字,有的同事不敢签名,只敢用印泥手印了指印。
联名书里面只有阿彭自己的签名孤零零的停留,在递上去那一刻,他都坚信他是在为部门谋福利。
王经理看了联名书后不露声色,反问阿彭:“你如何判断这些人之中没有混水摸鱼的?”
阿彭下意识觉得这就是领导的推脱。
立刻反驳“我不赞成您的想法。团队是互相增益的,不能因为个人去否定团队。”
王经理:“如今,若是以你这种形式开了个头,你觉得后续公司会出现多少个‘模仿者’呢?这样就有利于团结吗?”
话毕,王经理便摆手让阿彭出去。
阿彭却依旧想接着表达“不赞成”,却发现小结会议时间到了。
只能匆忙结束话语,转身去开会。
事后,阿彭被公司“劝退”了。
公司愿意接受有个性的人,但是不能接受挑战公司管理制度的人出现。
那一封“联名书”,深深的触及上级的底线。
< class="pgc-img">
优秀毕业生因一句“口头禅”遭企业劝退,一年被迫换五份工作
>第四份工作……
第五份工作……
阿彭总是成为那个职场上踩雷的人。简历上的工作经历表格上,换工作的频繁度引起了人事的注意。
而在这份注意的“特殊关照”下,阿彭踩雷的频率愈发的高。
接连受挫的他早已不见当年在学校里的那一份“意气风发”,渐渐的他沉默起来。
那就“我不赞成”的口头禅,亦逐渐淡出他的生活。
< class="pgc-img">
优秀毕业生因一句“口头禅”遭企业劝退,一年被迫换五份工作
>阿彭所犯的错误,亦是一部分应届毕业生初入职场的缩影。
职场上,“大学生群体”踩雷的缘由有哪些?
(1)生存模式的改变
在校园中,每个人最需要“攻克”的就是自己。如何让自己很好的在校园里发挥自我特长。
在职场中,每个人需要“攻克”的方向已经向外拓展,有生存环境,人情世故,生活模式……
每个人需要学习的层面越多,因此,如果你在初入社会后未能及时修正你的生存模式。
“闭关锁国”的模式会让你看不清现实,而吃更多的亏。
< class="pgc-img">
优秀毕业生因一句“口头禅”遭企业劝退,一年被迫换五份工作
>(2)思维模式的不同
学生的身份主要以学业为主,做好眼前的事是第一要务。
职员的人身份主要以职场为主,做好未来的规划是第一要务。
很多人在从校园到职场里的转换时候。未更进自己在人生路上的思维模式。
在落后于他人的筹划,你做的事情容易缺乏前瞻性与全局性。
而且,容易惹出笑话。
< class="pgc-img">
优秀毕业生因一句“口头禅”遭企业劝退,一年被迫换五份工作
>(3)旧时习性的延续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脾性,这是人们的个性。
在职场中,我们第一要学会的就是融入集体。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职场储备人,在步入职场时候第一时刻遇见的挫折,大多源于自身。
例如: 太过自卑,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狂妄自大,眼高手低……
好的习性能获得他人的欣赏,不好的习性会引来他人厌恶。
< class="pgc-img">
优秀毕业生因一句“口头禅”遭企业劝退,一年被迫换五份工作
>(4)现实情境的转变
当你作为大学生,老师往往喜欢主动,热情的学生。
经常受夸奖的亦是存在感高的学子。
但是,在职场上,人不能只懂得展现,而应该懂得“藏拙”。
有句老话叫“枪打出头鸟”。
在职场中往往越特立独行的人,若没有极高的能力匹配。
那便极大可能成为领导手下“杀鸡儆猴”的对象。
强光的“曝光”下,你的缺点便容易展露无遗。
优秀毕业生因一句“口头禅”遭企业劝退,一年被迫换五份工作
>职场的稳定首先是“立住自己”。
在初入职场之时,要懂得适当放下之前的“功勋”,正视当下的路。
每个人一生都有可能经历“被劝退”
但,请不要将“我不赞成”作为口头禅。
懂得多听,多学,而后在谋事。
职场话语权往往都是在对公司有贡献的人手上。
否定,是一把双刃剑。望慎重而行。
#职场金牌导师##职场源动力第三季##职场达人说#
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和想说的?欢迎多多转发、点赞和评论。关注@寥寥心底话,与您分享更多职场案例。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针对FF起诉丁磊及其附属公司,贾跃亭表示,丁磊在任职近两年时间里,拿着高达三千来万元的收入,学习着FF全新的AI、互联网造车理念和知识,却借职务之便,一直蓄谋和实施盗窃FF的知识产权、技术数据和商业机密,离职后伙同高合汽车持续实施上述行径,得以在远低于行业规律所需的研发交付周期内,以极短时间推出抄袭产品。丁磊和高合的这种涉嫌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不仅给FF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损失,更是行业的耻辱,严重破坏了行业的创新源动力,扭曲了行业的价值观。长期以来,丁磊和高合通过虚假披露和虚假沟通误导了媒体、用户和投资人,同时不断抹黑FF,对FF的声誉造成重大伤害。 贾跃亭表示,正准备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范围采取更进一步的法律行动,彻底捍卫FF和投资人的权益以及健康的行业规则。
丁磊也发布声明回应,针对FF和贾跃亭的抄袭指控,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怒,从未有任何侵犯乐视和 FF 公司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的行为。声明称,其在乐视任职期间及离开之后,从未有任何侵犯乐视和FF公司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的行为,也从未做出任何诋毁FF公司、其他行业友商及贾跃亭的行为,高合X/Z/Y也均由华人运通自主完成研发,但贾跃亭罔顾事实、恶意中伤,以“抄袭”、“盗窃”、“犯罪”、“耻辱”等字眼对本人以及华人运通 / 高合汽车刻意抹黑、污蔑和打击,本人及华人运通 / 高合汽车将向法院提起贾跃亭侵犯名誉权的相关诉讼,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市场认为,贾跃亭起诉丁磊及华人运通,或许只需要有这个动作就行,因为法院从受理到做出裁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贾跃亭来说,他只需要把这件事情挑明,完成蹭热点的行为,至于是否最终胜诉,或许对于贾跃亭来说根本不重要。相反,华人运通、丁磊与贾跃亭之间的关系不应该避之不谈,而是应客观公正向外界做出回应交代,好让自己寻找的投资人放下这件事的牵绊,全身心投入到如何去复兴高合这家企业。
每天分享有价值的汽车新闻
汽车人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