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旅客称,她带孩子乘火车没买到座位票,去餐车却被告知不消费不能坐,还要求两个人就要买两份餐。无奈,她只好带着孩子站了一路。对此,12306明确回应:餐车确实需要消费就座,并且还有相应的“最低消费标准”。(8月8日极目新闻)
黎青 作
铁路餐车作为列车上唯一的餐饮服务场所,其首要功能是为旅客提供饮食。然而,在实际运营中,餐车往往还扮演着“临时休息区”的角色,尤其是在列车超员、座位紧张的情况下。这种双重功能使得餐车的管理和使用变得复杂。
从商业角度来看,餐车设置最低消费似乎合情合理。餐车提供的不仅仅是座位,还有相应的服务和商品。正如任何一家餐馆,不可能允许顾客只占用座位而不消费。铁路部门需要通过餐车销售来维持运营成本,甚至实现盈利。此外,如果允许无消费入座,可能会导致餐车座位被长期占用,影响正常的餐饮服务提供。
然而,从服务旅客的角度来看,这一规定又显得不够人性化。暑运期间,列车超员是常态,许多旅客因买不到坐票而不得不站立或寻找其他休息方式。餐车作为列车上相对宽敞的空间,自然成为旅客们心中的“避风港”。此时,如果因未消费而被拒之门外,无疑会加重旅客的旅途艰辛。
这一争议的背后,实际上是商业利益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博弈。铁路部门需要在保障餐饮服务的同时,尽可能地为旅客提供便利和舒适。这并非易事,但也并非无解。首先,铁路部门可以考虑在餐车设置一定的非消费座位区,供无座旅客在不影响其他就餐旅客的情况下休息。这样既能满足无座旅客的需求,也能保证餐车的正常运营。其次,铁路部门应该对餐车的“最低消费”标准进行明确公示,并严格执行。避免因为标准模糊而导致的消费纠纷,也能让旅客在消费前有一个明确的预期。此外,作为旅客应该理解并支持铁路部门的管理规定。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旅客的权益,共同维护一个和谐、有序的乘车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争议也反映出公众对于消费权益的日益关注。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或服务本身,更看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如今铁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了人们出行、旅游、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旅客的出行体验和满意度。铁路部门应当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火车餐车的“最低消费”争议,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实则牵扯出商业与服务、利益与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铁路部门的管理智慧和服务理念。希望铁路部门能够认真倾听旅客的声音,不断优化服务流程,让旅客的每一次出行都更加舒心、顺畅。(文/王琦)
当下的餐饮市场中,移动餐车因其灵活性和便捷性受到了众多创业者的青睐。移动餐车不仅节省了高昂的店铺租金,还能轻松地在人流量大的区域进行经营,并且根据区域流量情况自由选择地址,为创业者提供了无限商机。
< class="pgc-img">(活动地址可以共享流量)
>那么,移动餐车适合经营什么小吃?又该如何通过移动餐车赚钱呢?
< class="pgc-img">>首先,选择适合移动餐车经营的小吃种类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小吃应该具备制作简便、口味独特、易于携带等特点。
以下这些就是非常适合餐车经营的小吃种类:
- 快餐类小吃:如汉堡、炸鸡、薯条等快餐食品,由于其制作快捷、味道可口,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同时,这些食品的标准化程度较高,易于在移动餐车上进行制作和销售。
- 地方特色小吃:如安徽料理、西安小吃、臭豆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吃,能够吸引当地消费者和游客的注意。这些小吃往往具有独特的口味和文化内涵,能够形成品牌特色。
- 饮品类小吃:如奶茶、果汁、咖啡、鸡尾酒等饮品,在夏季和休闲时段具有较好的销售前景。这些饮品不仅口感好,而且具有一定的附加值,可以提高客单价。
移动餐车盈利策略
- 选址策略:移动餐车的选址至关重要。应选择人流量大、消费能力强的地段,如商业街、步行街、景区、大型写字楼等区域。同时,也要关注当地的市场竞争情况,避免过于激烈的竞争。
- 产品创新:不断推出新品,满足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可以根据季节、节日等因素进行产品调整,推出符合时令的特色小吃。此外,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反馈进行产品改进,提高客户满意度。
- 营销手段: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线上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可以开展优惠活动、会员制度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增加复购率。
最后,要注意移动餐车的卫生和安全问题。作为食品经营者,必须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确保食材的新鲜和卫生。同时,还要定期对餐车进行清洁和消毒,为顾客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用餐环境。
综上所述,移动餐车经营小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盈利空间。只要选择合适的小吃种类、注重经营策略、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就一定能够在这个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大家的创业梦想。
者按:集市摊位是上海这座巨大商业城市里小小的明亮星,闪烁在商场、景区、休闲区的各个角落里,照亮一隅,是个体试水做生意的最小实验范本,也是都市人消费生活被照顾到的最小缝隙。
游牧集市之间的餐车车队、由交换市集成长起来的网红小店等等,我们推出系列报道,探寻上海集市里的宝藏摊,寻找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们。
近日,一场微醺市集在金虹桥商场“开饮”,其中一辆名为“文贤蜂”的餐车尤为明显,车身明亮,在绿色基础上呈多巴胺配色,“允许喝咖啡的人先富起来”等标语个性鲜明,而以浙字打头的车牌号则透露了车的身份,这是一辆从浙江开到上海集市的餐车。
在前不久的西岸夜市上,不仅这辆“大绿”,还有另外三辆餐车共同现身,连摆三周。这是一支来自温州的餐车车队,名叫“温斓”。明亮的绿色、红色、橙色、蓝色,四辆餐车面对面排开,眼花缭乱的店招、琳琅满目的卡通形象,视觉风格统一,但餐品各不相同,汉堡、咖啡、精酿、柠檬茶、鸡尾酒、牛扒……
据说,参加市集的流动摊主,被称为“牧马人”。
不囿于格子间一方天花板与写字台,不用朝九晚五挤地铁打卡,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巨大的心理压力,如策马的牧人一样,开车在不同城市间游牧,白天“放马”夜深归去,身体在路上,灵魂也自由。
一群朋友开着餐车走天涯,走过江浙沪,去过福建江西,在旅行中把钱赚了。
抱团做生意,朋友一起走天涯
一开始各自从后备箱摊位做起,到2.0版本的面包车车队,再到现在的大餐车3.0版本,本着温州人抱团做生意的传统,几个朋友组成了车队,又逐渐车辆迭代,成员重组,“温斓”形成了目前的四车车队。
餐车车队不仅可以避免同质竞争, 具有多元化,还能拿到更优惠的场地费。
组成车队相比于单打独斗,最大的好处在于增加了竞争性。车队跟主办方谈,一口气就能谈下来四辆车,风格统一,品类不同,涵盖饮品、甜品、主食等多品类,对于双方来说都省时省力。部分主办方也会以团体价,给车队以摊位费优惠,或者更多补贴。
本着一起玩的初心,车队实行的是宽松的平行管理,以车队名义接活动,参加市集时摆一起,出摊收摊搭把手,谁有了新点子大家一起讨论可行度,统一的物资比如车队挂旗一起AA,但账目互相独立,行动高度自由,签合同递材料各自完成。“为的是和一群快乐的人一起做一件快乐的事嘛。”
集体行动还是单独出动完全随机灵活。比如连续三周的西岸夜市后,一个本来约定好的市集临时取消,两辆餐车选择回浙江休息一段时间,咖啡车找到了上海金虹桥商场的集市,但因为餐饮车位已经招满,汉堡餐车又另找了一个象山的活动前往摆摊。
走南闯北中,车队也拥有了很多故事,比如咖啡车文贤蜂的名字取自老板和前老板娘名字的结合,开出餐车也源于前老板娘一句“到我家门口卖咖啡”的玩笑话,然而两年后,咖啡车有了,感情散了;比如鸡尾酒餐车的老板和老板娘就是通过摆摊活动认识的,如今他们已经有了宝宝。
■西岸夜市上的“自由的鲨鱼”
“牧马人”车队,边旅游边赚钱
“牧马人”这个诗意的名称,或许就代表这群以及很多餐车主理人的初心。
四组老板都有自己追求自由的故事。铁板料理车“抑郁厨房”是夫妻档,老板老姜曾经是摇滚乐队贝斯和主唱,回家后又跟着家族做阀门制造生意,老板娘诸葛在事业单位上了5年班。汉堡车“自由的鲨鱼”也是夫妻档,老板陈驰做过房产中介、旅游行业,辞职后做了纹身师,跟妻子王钰诗合开了一家店,他做纹身定制,妻子做蛋糕烘焙定制。咖啡车“文贤蜂”老板“大黄蜂”做过七年的星巴克经理,卖鸡尾酒柠檬茶华夫饼的餐车“拾壹移动bar”的老板阿森主业经营一家酒吧。
■“文贤蜂”
去一个城市摆摊,顺便玩一玩,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常态。
西岸夜市和金虹桥微醺市集都在上海,老家也没有什么事,周中的时候,“大黄蜂”就留在了上海兜兜。“西岸夜市结束已经是后半夜,周一休息到中午,坐高铁回温州就是下午了,周四又要搭高铁来上海提前进场搭建,奔波回家,也就待个两天,不如在上海转转。”
星巴克工作期间,“大黄蜂”曾在星巴克烘焙工坊轮值过一年。这两天,“大黄蜂”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转了转,跟老同事们见见面,吃了心心念念的牛蛙面和振鼎鸡,找了找当年的情怀。
“我喜欢吃喜欢玩喜欢拍照,工作的时候兼顾旅游,开着餐车到处跑,去自己想去或者没去过的地方,边旅游边赚钱,的确是种自由洒脱的方式。”
因为家族从事阀门生意,而被称为“阀三代”的老姜说,餐车的生意帮自己实现了自我价值,相比于家里负债做阀门,开餐车是自己负担得起的生意,“就算跟着家里做事,依然有很多局限性,在走他们给我划好的路”。陈驰说,带着女儿周末去各地的市集玩,赚钱养家的同时,也能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诸葛则认为,开餐车摆摊,不仅有机会认识更多有趣的人,赚得也比原来多了。
据悉,作为这几年参加的生意最好的集市之一,西岸夜市上,车队仅一辆餐车一个周末的流水就达到了1万多元。
■“拾壹移动bar”
“刮风少一半,下雨全完蛋”,半夜搭建是常态
但事实上,这一行看天吃饭。
四月因为雨多,抑郁厨房只参加了一场音乐节,加上平时经营,营业额约为2万出头,5月和6月则都达到了3万多。“刮风少一半,下雨全完蛋”是大家常自嘲的一句话,收入不稳定“就像开盲盒”,生意好的时候两三天能挣到两三万的营业额,生意不行的时候路费都赔光。
餐车生意就像好天气一样,不是每一次都能如约而至。餐车的成本大头是路费和住宿费,以来上海为例,油费往返2000多元,周五开始的市集从周四就要进场搭建,住4晚,住宿费少说也要1000多元,再加上物料报废,有的市集还要交摊位费,各项加起来最起码3500元左右了,“有时候摆摊成本比门店还高”。
看似洒脱自由,但做餐车的辛苦并不比开店小。
开大餐车本身就很累,私家车5小时就能到的路程,大餐车需要6个半小时,自重较重,爬坡能力差,遇到上坡路,只能开到四五十码,又是手动挡,驾驶疲劳度更高。
餐车这种流动摊位,每次都要提前进场搭建,有时候开车赶去一个城市,完成搭建,回到酒店已经是凌晨四五点,睡不了多久又要开张迎客。
以上海为例,晚上10:00以后才能开始施工,餐车只能在10:00后进场,有时候遇到主办方也安排了市集龙门架的搭建,搭龙门架后餐车无法进场,就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搭建。
尽管辛苦,但他们热爱在路上。
几辆餐车大部分在温州有固定的门店,天气不好或者冬天的时候,门店是生意落脚的地方。但他们都保持每周至少去一个市集的节奏,每周都在路上。
文贤蜂的门店在温州一处CBD内,门店小小,因为没有花很多心思在门店的装修、投流经营上,盈利远不及餐车,“做咖啡,门店很难打过品牌连锁”。目前,文贤蜂周末餐车出摊,工作日小店营业。
■“抑郁厨房”
做餐车就像玩摇滚,要打破也要再建立
“抑郁厨房”原名叫“性格丢失的厨房”,logo是一个眼神迷幻的紫脸男孩,这样的名称和logo来源于老姜对亚文化的喜爱。
组过乐队的老姜觉得,做餐车,跟反叛的摇滚一样,也是打破再建立的过程。
成立车队、有队名、做统一的视觉包装,他们希望即使是流动的餐车,打破了传统的餐饮行业形态,也要建立自己的品牌,积累客群。
据悉,目前江苏浙江的餐车车队并不在少数,有的也是好友组建起来的小乌托邦,有的则类似加盟制。
“温斓”车队四辆餐车餐品有过调整,但从未大换过。“文贤蜂”一开始卖得就是咖啡,后来加入精酿啤酒,再后来又引入了炸里脊;“自由的鲨鱼”夫妻二人本职做的是蛋糕店生意,考虑餐车类似开放厨房,要的是现场做的烟火气,摆摊就换成了汉堡。
餐车选品是有讲究的,最近一位杭州的小龙虾店老板也想做餐车,向他们请教。传统的香辣虾香辣蟹并不适合餐车市集,团队建议他做成龙虾杯面,方便端着走拿手上吃。
从1.0到2.0再到3.0,换成大餐车后,车队去的地方更远了。大餐车载货空间大,有冰箱,能跑得更远,可装饰的空间也更大,更可以营造氛围感。
去过很多地方,主理人们对上海的评价都很高,不仅在于上海的消费力更强,上海管理也更加规范。以西岸夜市为例,每一辆餐车必须出具独立的营业执照,现场不能卖裱花蛋糕、不能打奶油、禁止蔬菜改刀、不能售卖鲜榨果汁、不能卖凉菜,主办方还为摊主们提供了4台全新冰箱用于存放食材,每天还提供桶装水用于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