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缓解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最近发布了一份文件,指出将创新和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学分制中。 这已经在北京的一些大学中实施。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据了解,过去三年来,北京市共安排专项资金2505万元,用于制定4000名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业行动计划,目前已支持完成2000多个项目。
曾经被认为是天堂的宠儿的大学生进入新世纪后正遭受着就业的痛苦。 据统计,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45万人,2009年为610万人,今年为631万人。 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使一些大学生遭受“毕业意味着失业”的焦虑。 有些选择在大二和研究生的第一年申请公务员制度,有些选择与主流课程一起申请研究生考试。
有人分析了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的原因。 他们认为:1.大跃进这样的大学生的扩张已经超出了经济水平的负担; (二)大学教育落后于时代和专业发展,未能适应市场需求; 第三,高等教育腐败,过分强调大学的工具理性; 第四,在社会其他领域的腐败中,关系网络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就业是民生的基础,大学生的就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这个问题是政府和社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实际上,政府为此一直在努力。 例如,已经实施了几年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择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地区就业,而从2008年开始将需要5年。选择100,000名大学毕业生 在村子里工作。
这一次着重创新和创业教育,大学生试用获得创业点的毕业生,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尝试。 为此,北京从2008年至2010年共投资2.21亿元。目前,已投资8760万元建设了187个市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已投资1750万元建设了59个。 校外人才培训基地。 ,投入560万元支持10场大学生科技竞赛。 这样的投入表明,政府对此非常重视。
恩格斯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国家想站在科学的巅峰,那一刻需要理论思考。 这句话中的另一个含义是:“如果一个国家想站在发展的最前列,就不可能暂时没有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早在几年前就已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 大学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作为解决就业的突破点,在宏观层面上呼应国家的主要政策,也可以指导微观层面。 学生良性就业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为这样一项以民生为重点的政策表示赞赏。
但是,除了感到高兴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担忧。 例如,由于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创造性活动,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并使其成为强制性的吗?毕业要求是否过高? 例如,北京之所以能够进行大量投资,是因为寿山区政府拥有充足的财政资源。 没有大笔交易的压力,但是财政资源较少的中西部省份和城市呢? 例如,如何避免过分关注缓解就业压力,并发展这种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国家的技术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