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告诉大家一个工作经验:去面试的时候一定要在目标公司拉一泡翔,因为办公空间装修可能只是用来忽悠客户的,厕纸的柔软程度这种无形的环境质量才能真正体现公司对员工的关怀~
2、一位餐馆服务员死后,等待了几百年一直没能投胎。每次等不及的时候,他都会去问什么时候轮到他,得到的答案都是:别着急,马上就好了。
3、男对女说:你看,小说、电影里的女主角什么时候对男主人公提过房子、车子的事情?女回答:那是你根本没看明白,没车、没房根本就当不了男主角!
4、语言学课上,老师说,“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也许有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现象,但绝没有双重肯定表示否定的现象。”这个时候,从教室的某个角落传来了一个阴冷的声音:是啊,呵呵
5、去上厕所,看见旁边一个中年男子撒完尿后,优雅的掏出一张“心心相印”,把小弟弟温柔的擦了一遍!!!我当时疑惑了,难道我这二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的尿完抖一抖是错的吗?
><>酒家”死后(小说)
牛文明
“酒家”老代死了!
“酒家”老代死了?
“老代死了?”“老代死了。”“怎么可能?”“我也是刚刚得知。”
惊讶,怀疑,确认,叹息,好奇,打听……一时间,一个小小人物的死讯,在山城内外引起了阵阵波澜。
“听说是喝酒喝死的?”“怎么可能?老代喝酒能喝死?除非是假酒。如果是假酒,那一起喝酒死的人肯定不止老代一个。”
“听说是被人打死的?”“再不要胡说了,老代的脾气,是跟人闹事的?”……
第二天的一大早,在餐馆、在早市、在公交车上、在晨练的途中、在微信圈子,关于“酒家”老代之死的原因,成为今日新闻的头条、成为悬疑连续剧的开幕。
“酒家”不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的“酒家”,“酒家”是类似于“美食家”的人,是陕甘宁地区对那些嗜酒且喝酒有量、喝酒有德之人的称呼,略带敬意。
老代天生好酒,自17岁学生时代起,至出事之日,没有间断地喝酒将近45年;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喝的啤酒可以以吨来计算,他喝的白酒能办一个小型酒厂。他的酒友老王曾经开玩笑说:“你死后要埋好埋隐秘,小心被‘酒虫’偷走。”别人问:“偷他干嘛?”“把骨头粉了泡酒喝啊。那得省多少钱啊!”
酒场上,老代因为喝酒太豪爽太厚道,以致于很多人不曾记得他是一个很能喝酒的人,不曾记得他的高峰他的“记录”;只有有心的人注意到老代是“来者不拒”——敬的、罚的、碰的、代的、输的,无所不喝。因为他不计较,所以别人也就不计算不记录了。
当然,单凭酒量还不足以服人,能被人称为“酒家”的喝酒人,还得满足3个“不”。
第一,不欠酒账,不喝蹭酒;第二,喝酒不踹,划拳不赖;第三,酒场无纠纷,酒后无是非。
老代就是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的“酒家”。从起初的天性,到屡屡受人称赞之后的自觉,老代在三十岁左右已经修炼成功,成为名副其实的酒家。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不服气上门挑战者有之,慕名而来拜访者有之,因缘际会现场结识者有之,总之,老代的喝酒是喝出了名气,喝出了人缘,甚至,喝出了一份事业,喝出了一份光阴。
有些事情,涉及隐私,在下就不多说了,在中国,你懂的,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人熟好办事。总之,老代在搞好工作的前提下,夫妻双双调进城了,而且单位都还可以;在计划生育政策非常紧张的年代,一般人如果头胎生了儿子,不会再冒险生二胎了,而老代在有了儿子之后,又要了一胎,结果如愿以偿,喜得千金。一儿一女,龙凤双全,心满意足。老代妻子小李属于传统女性,除了上班,就是兢兢业业守护家庭,给老代做好了天南海北喝酒的坚实后盾。妇人们坐在一起,比较各自的男人,有明夸的,有明骂暗夸的,有真骂的,小李对自家老代既不夸也不骂,人问了,才说“好着呢”。再问“一年三百六十天喝酒的人还好着呢?” 小李就说:“不吃烟,不耍赌,没有别的啥毛病,喝酒回来了最大就是话多一点,拉酣睡吵一点。刚结婚的时候,给公公婆婆告过状,公公婆婆都说叫喝去,是娃的福分。我也就再也没有阻拦过,现在也习惯了。”
老代在喝酒事业上如鱼得水,既有家庭的支持,自己又喝酒有量喝酒有德,正是前些年单位上的稀缺人选。因此上在年轻力壮的时候,稳居办公室主任之位,人过中年之后又深得众望,以全票当选工会主席之职。凭着厚道、脚勤手快和忠人之事,老代几乎成了单位的名片,正像有人编的一句玩笑所说:“进了单位门,先问代某人。”从红白喜事到上学就业;从邻里矛盾调解,到交通肇事处理;从看病就医到买房买车……凡是老代能帮的,老代肯定不辞其劳。因此,老代就是大家的好人。只有一点,是老代和老代粉丝永远的遗憾,就是老代因为姓“代”,所以当主任被称为“代主任”,当主席被称为“代主席”,虽然比姓“付”的、姓“贾”的好一点,总是一个“代”字难转“正”,未免令人遗憾。老代说以后就干脆叫我“小代”“老代”算了。“小代”没有叫出去,“老代”从此成了他的标签,他的真名反而不为人所知。
如今,这位好人溘然长逝,大家没想到、想不通、难接受。正像是一部倒叙开头的电视剧,爆炸性的开头之后,众人等待着故事的下集。
下集的悬念是——怎样追究一起喝酒者的责任?毕竟法治时代,喝酒喝死了人,连带责任是少不了的,类似的判例已经不少。
在短短的半个工作日之后,喝酒的时间、地点、缘由、人员、酒的牌子与酒的多少、老代喝了多少、老代死亡的原因与时间节点等等,已经有了好多个版本,但是大同小异;其中死亡原因一项上分歧最多,有脑溢血说、有心肌梗塞说、有呕吐物窒息说、有酒精中毒说等,共同点是排除了自杀、他杀。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代家将要索赔多少。
第一天风平浪静,第二天风平浪静。无数爱操闲心的观众猜测代家人在酝酿着什么——暗中调查那些喝酒人的“罪证”?找律师准备起诉?协商赔款的使用与分割?总之,这可能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而这表面的平静,反而更使当事人忐忑不安,各自都在准备着应对之策。
没想到,绝对没想到。第三天上午开追悼会,追悼会结束了马上下葬。许多人以为代家人会熬个十天半个月呢。
一起喝酒的八个人,没有接到法院的传票,接到的是参加老代追悼会的邀请。其实也用不着邀请,他们这两天一直都在殡仪馆陪着老代。只不过,“总管”代表东家向他们各位一一发出了正式邀请。他们小心谨慎地询问需要自己准备什么,得到的答复是什么都不需要准备,只要人在就行了。
追悼会按照议程如期而行。主持人宣布,最后一项,请老太太讲几句话。像风吹过树林,像海面上起了波浪,人群中嘁嘁喳喳地议论起来,不知道这位白发人要说些什么。
老太太看起来是一位经历过大事的攒劲人,虽然遭此大难,依然衣着干净得体、头发也一丝不乱,面容平静。
“感谢领导、朋友和各位帮忙的亲戚,我儿的后事办地很顺利。我儿活着的时候维下了人,今天这么多的人来送他,也算是他活人一场。”老太太慢慢地掏出一条手帕,慢慢地拭去夺眶而出的泪水。此时,场面非常安静,有些人也是泪流满面。
“我今天来,是解决事情来的。”老太太一句话,又像平静的池塘里砸了一块大石头,人们在吃惊的同时,都把目光投向了站在前排的那八个人,他们的头更低了。
“我儿是个欢闹人,你们今天给他送葬的时候不要放哀乐,要放就放他喜欢唱的歌子。”老太太这种惊人的主意,连她的孙子都有点吃惊,他的脸上明显有些困惑。
“你们几个——”他示意那八个人抬起头来,“孙子,你过来给几个叔叔把酒看上。”孙子和孙女儿端着酒盘酒杯,给八个人每人看满一杯酒。
“这头一盅酒,你们敬天地。”谢天谢地,八个人赶紧将酒泼洒于地下。
“这二杯酒,你们敬给我儿。”应该应该,八个人赶紧将酒泼洒于地下。
“这第三杯酒,你们和我儿碰一杯!”这怎么碰?八个人面面相觑。
“孙子,给你爸爸把酒献上!你们几位,这一杯酒喝了,不要倒。”
喝就喝吧,暂时既没有被告官也没有挨骂,喝一杯酒算什么?于是,八个人都很庄重似的一饮而尽。
“事情结束了!”老太太专注地看着媳妇儿、孙子、孙女,继续坚定地说:“喝酒是为好哩,好聚的就要好散。喝酒是自己去的,喝罢酒是自己回来的,高高兴兴地去,高高兴兴地回,于别人无干。一辈子爱喝酒,亡于酒上也是你的落头,你就安心地走吧,啥事情都好着呢,你不要牵挂。”说罢,老太太掉头离去,背过人群,长长的一声“哎”,好像悲声,又像是长叹,催人泪下。
人群被这结局惊得一时间失去了反应,甚至忽略了老太太忽然冒出的文言文语。为什么?咋回事?于是,连续剧开启了下一集——“老太太之谜”。
2019年6月18日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细瓷碗,上面写着“作官即不许发财”7个大字,这是吉鸿昌烈士的父亲吉筠亭留给他的遗训。这只碗随吉鸿昌将军走南闯北,直到他39岁牺牲。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收藏的吉鸿昌使用过的瓷碗
孩童时期
吉鸿昌,原名吉恒立,字世五,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其父吉筠亭在镇上以开小茶馆为业。由于家道贫寒,吉鸿昌从小就在茶馆帮父亲打下手。吉鸿昌打小就是一个硬骨头,不肯被人欺负,时常与别人打架。每回在外面打架闯祸,吉父知道后往往抡着扁担追着揍他,所以少年时代的吉鸿昌有个外号叫“扁担楞”。
吉鸿昌六岁丧母,由于家庭的贫穷,只能在劳动之余到乡孰旁听先生讲课,认了不少字,也能读一些书。他爱读历史还有民族英雄故事。在夏季里,他常在葡萄架下,向儿童和街坊邻居讲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故事,他经常是言词慷慨,情绪激动。
1909年春,家里已难苦撑,吉鸿昌便离家到扶沟县城松盛楼首饰店做银匠学徒。他在这里过着非人的生活,劳动条件恶劣,他的双手因受腐蚀而鲜血直流。后因兵荒马乱,店铺倒闭而回家。
1911年,吉鸿昌又到离家一百多里路的周口镇增盛合杂货行当学徒,在这里苦熬了两年,受尽了老板的辱骂欺凌,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使他更加同情劳苦人民。
“作官即不许发财”
1913年秋天,冯玉祥在河南招兵。不满18岁的吉鸿昌瞒着家里到堰城投军。他因吃苦耐劳、机智勇敢深得冯玉祥赏识,被送入模范连当学兵,不久提升为手枪连连长,而后又提升为营长。
1920年,吉鸿昌回家探望重病的父亲,父亲对他说:“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向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作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做到这一点,为父才死而瞑目。”吉鸿昌谨记在心,数十年来,虽因战功官至宁夏省主席兼第10军军长,但生活简朴克俭克勤。他还仗义疏财,以家资充军资,筑路修桥,并与父亲一起办学校,请名师、购校舍。
父亲去世之后,为牢记父训,他在饭碗上亲笔题写了“作官即不许发财”,每日三省其身,并请陶器厂仿制了数百个瓷碗发给全体官兵,共志廉洁,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作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这便是这只瓷碗的由来。
吉鸿昌使用过的瓷碗 上烧制着吉鸿昌父亲的遗训:“作官即不许发财”。
1930年日军占领东三省。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2路军总指挥的吉鸿昌,多次向蒋介石发电请求抗日无果。之后吉鸿昌被逼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吉鸿昌中断“考察”回到天津。同年4月他加入共产党。按照党的指示,他到湖北黄陂、宋埠一带召集旧部策划起义。起义失败后,吉鸿昌变卖家产购买武器,积极联络各地抗日武装。
1933年5月,吉鸿昌与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杀敌1000余名,将日军驱出察境,彻底回击了“抗日三天亡国论”的投降主义思潮,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再次点燃。
英勇就义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934年11月9日晚,吉鸿昌在法租界国民饭店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被捕,11月24日被迫押赴刑场。
他在面对“立时枪决”的命令时,镇定安详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下了自己坎坷曲折而终于走向革命道路的一生,历述蒋介石祸国殃民的种种丑行。在给夫人胡红霞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吉鸿昌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上面这首浩然正气的“就义诗”。
刑场上吉鸿昌声色俱厉地对国民党喝道:“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吉鸿昌又命令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员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特务在吉鸿昌面前颤抖着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吉鸿昌英勇就义,时年39岁。
吉鸿昌
精神永流传
吉鸿昌生前曾说过:“我能够毁家纾难,舍生报国,拒绝利诱,见危授命,这样来抗日救国,这正是党给我的感召,这正是党的意志。”这句话讲出了吉鸿昌一生思想发展和迈上革命道路的核心与根源。他留给家人和后辈的,不仅仅是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还有“作官即不许发财”的刚正清直,这些宝贵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
资料来源:京华丹心
来源: 北京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