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纬8月29日电 8月29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底捞”,股票代码:6862.HK)公布了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期业绩。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多项经营数据同比大幅提升,取得营业收入188.9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增长24.6%;净利润22.6亿元,创上半年业绩新高,已接近2019年全年净利润。经营性现金流49.3亿元,同比增长90.3%。
截至2023年6月30日,海底捞在大中华区共经营1382家海底捞餐厅,“硬骨头”计划下部分先前关停门店重开后,餐厅数目同比增加。
出色的业绩不仅证实了“啄木鸟计划”“硬骨头计划”等企业重要决策的有效性,更体现了海底捞借复苏机遇持续创新,并优化经营质量,推动消费的能力。
海底捞CEO杨利娟表示:“今年我们继续聚焦公司的核心管理理念——连住利益,锁住管理,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和精细化管理门店让餐厅的运营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全体员工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不仅取得了亮眼的经营业绩,还利用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了顾客满意度。接下来,我们将以创业精神继续推进各项业务的开展,深耕潜力市场,把握长期增长节奏。”
跑出复苏加速度,翻台率稳步回升
今年上半年,随着客流恢复,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餐饮市场迎来强势复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餐饮收入达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海底捞以24.6%的营收增速,超过行业平均增长水平。
抓住市场机遇,海底捞利用不同的消费高峰节点,采用“高质价比+新产品+新玩法”的营销组合拳,激活不同客群的消费活力。同时借助演唱会打造夜宵场景、工作日午餐等手段有效拉升全时段运营能力,持续提升门店流量。
受假期出游带动,五一、端午等假期消费者出行意愿增强,海底捞推出各类套餐以及季节新品成功拉升门店客流量。数据显示,2023年端午节的三天假期里,大陆地区海底捞共计接待顾客超450万人次,较去年端午节客流增长超过40%。热门旅游城市的客流增长尤为明显,杭州、厦门、长沙等地的部分海底捞门店日翻台次数超过了9次。
此外,今年上半年全国演唱会密集开唱,显著带动了深夜用餐需求。海底捞部分门店积极利用明星歌单、应援色布置等创意,为意犹未尽的歌迷打造“演唱会第二分会场”,门店自发提供的“演唱会散场巴士接送观众”等服务在社交媒体成功“出圈”,受到歌迷顾客的好评,助力翻台率稳步提升。自7月份起,海底捞与大型票务平台联合发起“欢乐续场计划”,散场后去吃海底捞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歌迷的“保留节目”。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餐厅客流量恢复显著,累计接待顾客超过1.7亿人次,整体翻台率回升至3.3次/天,同店翻台率3.5次/天。
深耕区域个性化,满足多元化用餐场景需求
《2023年中国餐饮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饱腹和口味不再是新一代食客的全部需求,餐饮+体验将能更好满足消费者。在此趋势下,海底捞通过区域化产品创新、场景创新,为消费者打造更多元的用餐体验。
“我们继续优化组织架构和精细化管理门店,2023年上半年我们优化调整了区域管理和教练制,现有的海底捞所有门店按照地域划小管理半径,由19位区域教练分别负责。”财报显示。
此外,海底捞在内部持续进行管理优化。精细化管理方面,持续优化海底捞“四色卡”打卡制度,围绕现场服务、产品出品、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四个基本方面展开工作,确保餐厅日常经营可追踪、可落地;门店评级方面则加大顾客评价在门店级别中的占比,优化“神秘嘉宾计划”,动员顾客对门店进行更准确的监督;倡导“与人为善”,号召员工从顾客的角度思考,主动发掘顾客喜好;加大数字化投入,提高管理效率及透明度,利用集团自研数据管理系统(嗨嗨系统),便于各级管理层随时了解餐厅各项重要指标。
组织架构的变革与管理的持续优化,为海底捞个性化创新提供了优质土壤。海底捞在财报中表示,鼓励区域教练结合当地顾客口味,提报并上架区域特色产品,例如北京地区的糖葫芦和糖人、苏州地区的小龙虾炒饭、广东区域的火锅生蚝等产品均受到当地顾客的喜爱。
用餐场景方面,海底捞主动创造新的服务和体验,通过夜宵、生日等用餐场景的个性化服务,显著加深了顾客与品牌的情感连接。其中,以“过生日”为代表的场景已经成为海底捞的符号,“过生日就去海底捞”已成为不少人不假思考的选择。在抖音端,#海底捞过生日#相关话题数近100个,其中#海底捞过生日#话题播放次数达9.5亿。在微博端,#海底捞过生日#相关话题数超40个,其中#在海底捞过生日的小朋友#阅读量破3.4亿。
为了满足顾客“随时随地海底捞”的需求,海底捞社区运营中心持续发力,积极探索一人食、定制团餐、生日聚会、办公室用餐、节日聚会等多种场景下的外卖需求,针对性推出套餐,定制个性化服务。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在堂食恢复的情况下,海底捞外送业务依然凭借场景创新实现营收4.7亿元,同比增长5.2%。
爆品频出,私域运营拉动复购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饮食健康重视程度有所提升,食材安全、环境卫生逐渐成为外出用餐的基本诉求。凭借在食安方面的高标准、严要求,海底捞在消费者心已经形成了卫生、安全的品牌形象。2023年上半年,海底捞严控食品安全的同时,积极研发新菜品,将更优质安全、高性价比的食材端上餐桌。
财报介绍,2023年上半年,海底捞举行了多轮新品品鉴会,每一款新品都经历了市场及口味调查、严格的产品供应商审核、摆盘及产品出品标准设计、定价标准调研讨论、顾客口味实测等环节,才呈现到消费者面前。财报中披露,2023年上半年在全国范围上架的岭南黄猪肚鸡锅底、藤椒味千丝牛肉、夏日抹茶生椰等新品点击率亮眼。
据《2023年中国餐饮消费趋势报告》内容,餐饮业消费目前已经显现出第四消费时代的特征,消费者的朴素、实用意识正在引领社会的新消费潮流。
海底捞通过提高效率、私域运营等举措,为消费者提供质价比更高的产品。财报显示,海底捞持续优化单店人员结构,采用灵活用工模式,鼓励门店按客流量灵活安排员工到岗。不断扩大智能化系统和设备的应用场景,提高门店运营效率。
为了让顾客更迅速、全面了解海底捞的优惠、产品信息,海底捞加大对私域用户的关注。财报显示,目前海底捞私域用户已累积突破千万量级。“通过对这些客户的维护,我们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推送宣传內容及优惠信息,有效提高顾客复购率。”海底捞在财报中表示。
2023年上半年,海底捞在连锁经营基础上的个性化探索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未来的业务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海底捞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提升就餐体验,继续创新及新技术方面的投入,同时策略性地寻求收购优质资源,进一步丰富餐饮业务形态和顾客基础。(中新经纬APP)
< class="pgc-img">号所有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 首发|首席商业智慧
- 作者|首席商业智慧
引言:初代网红餐厅的上市路,困难重重。
6月19日,昔日的网红排队餐厅“绿茶”,再战香港IPO。
这已经是绿茶餐厅第四次冲击上市了,但相比或失败或无功而返的前3次,绿茶餐厅或许并没有更进一步。
很有可能,这一次,胜算还降低了。
毕竟绿茶餐厅在当下还要面临着两个强力的对手,分别是小菜园和太二酸菜鱼,它俩都属于后起之秀,门店数量和业绩增速迅猛,品牌实力不容小觑。
反观绿茶餐厅,那么多年了,不仅没有上市,而且高翻台率风光也不再,开店计划更是连续落空,俨然成为了一位“过气”网红的样子。
这一次,绿茶集团鼓起勇气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颇有一种想要重新翻红的决心,只是不知道这一次绿茶还能讲出多少打动资本的故事?
70后浙江夫妻创业
一年前分红两人狂揽2亿多
要说“绿茶”这个词,放在16年前,可是妥妥的顶流一枚。
想当年,就连小编也为它排过将近2个小时的队,就为了吃上它家的招牌菜品“面包诱惑”和“绿茶烤鸡”。
没错,绿茶这家餐厅已经存在了16年了,算是最早那一批网红餐厅了。
2004年,王勤松和路长梅夫妻,在杭州西子湖畔开了一家名叫“绿茶”的青年旅舍。
这家旅社被绿油油的茶园环绕着,环境优美,被很多旅客夸赞过,除此之外,旅社的菜品也是经常被旅客夸的。
在绿茶旅社里,王勤松夫妻除了提供住宿服务以外,还会提供餐食服务。
由于旅社的地理位置优越,绿茶旅社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入住,为了满足不同人的胃口,曾是厨师出身的王勤松就把菜品做成了融合菜,并且还推出了几款广受顾客青睐的菜品。
靠着菜品好吃、性价比高的优点,绿茶旅社的菜品一炮而红,口碑在网络上发酵后,来就餐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一度超过了来住宿的旅客。
于是,在2008年,王勤松夫妻就决定转战餐饮行业,专心做绿茶餐厅,把门店独立出来。
杀手锏依然是经过市场验证的性价比和融合菜,以杭帮菜、融合菜为特色,人均消费约60元左右。
江南菜系以及江南风的装修色彩,确实让绿茶餐厅在一众豪放派的北方菜系中脱颖而出。其温和清淡的口味更是在川湘鄂菜系的重口和刺激下,杀出了一条特色的道路。
此后,绿茶餐厅就迅速走红,2010年,王勤松夫妻更是把门店落地到了北京一线城市,彼时的绿茶餐厅与一二线城市里中产品质消费的新趋势一拍即合。
所以,在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打卡、拍照和朋友圈晒图,可以说具备了网红店的基本要素。
在北京的绿茶门店,绿茶作为一家“网红餐厅”的影响力再次得到证实,一到饭点的时间就大排长龙,动辄等待几个小时。
媒体报道称,鼎盛时期绿茶单店日均客流量超1500人次,人均排队两小时,可谓红极一时。
那个时候,王勤松夫妻的心态还比较脚踏实地,没有急于扩张,到了2013年,绿茶餐厅在全国的数量只有13家。
直到2018年,绿茶餐厅在全国的门店就增加到了77家,5年增加了64家门店,相当于一年开出13家店。
要知道,绿茶餐厅在2013年的13家门店,还是用了5年时间才达到的。
尽管门店增多了,但是绿茶餐厅的存在感却变少了,“网红”这个词离绿茶餐厅越来越远了。
网红想要长红,并非易事,这个定律放在绿茶餐厅的身上也同样适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由于疫情,绿茶餐厅在这一年净亏超5500万,到了2021年和2022年,绿茶餐厅的年内利润扭亏为盈,分别为1.14亿元、1657.9万元。
图|餐观局制作
>餐厅一盈利了,王勤松夫妻就急忙先“开席”了,一点也不亏待股东。
在去年的2023年5月,绿茶就拿出了3.5亿元给股东分红。
从股权结构来看,王勤松夫妇通过全资控股的公司以及家族信托企业,控制绿茶餐厅65.85%的股权,也就是说这笔3.5亿元的大额分红几乎都流入了王勤松夫妻的口袋里,大概超2亿元的分红。
更有意思的是,在2021-2023年的三年期间,绿茶餐厅的净利润总和才约为4.27亿元,就那么“慷慨”地给大股东们3.5亿元股息,说是“清仓式”分红都不为过。
风光不再,初代网红“老”了?
按理说,一家开在流量商圈里的连锁餐饮店,如果靠性价比揽客的话,想要赚钱,那必须翻台率高。
当年绿茶餐厅火的时候,翻台率确实很高,王勤松早期在接受采访时就曾提到:
“绿茶的下限就是4次翻台,这应该是大众餐饮的一道门槛,如果达不到,那可能就要考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
然而,没几年王勤松这段话就“啪啪”打脸,从2018年至2023年,绿茶餐厅均为达到其所说的4次翻台率,而且更是连年走低。
图|餐观局制作
>据招股书披露,2018年至2023年,绿茶集团的翻台率分别为3.48次/日、3.34次/日、2.62次/日,3.23次/日、2.81次/日和3.30次/日。
可见,绿茶餐厅再也回不去曾经巅峰时期的高翻台率了。
翻台率降低的原因,除了有绿茶自身创新不足外,还在于它的竞争对手变多了,抢占了一部分客流。
在此前绿茶多次冲击IPO的招股书里,就可以发现一家主打新派徽菜的中餐连锁品牌小菜园,一直被绿茶视为是其强大的竞争对手。
2020年,小菜园以283家门店数量,总收入25亿元,市场占比为0.7%的品牌实力,位列休闲中餐市场的第二名,仅次于西贝莜面。
2013年才开出第一家门店的小菜园,截至2024年1月11日,在中国12个省级行政区内的119座城市就拥有了548家直营门店,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域。
而绿茶餐厅截至2024年6月11日,共有382家店,覆盖中国所有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 个二线城市及79个三线及以下城市。
在营收上,绿茶也逊色于小菜园,2021—2023年,绿茶集团总收入分别为22.93亿元、23.75亿元和35.89亿元。
而在2021-2023Q3,小菜园的营收规模分别为26.5亿、32.1亿和34.3亿元。
此外,按照前三季度营收来推算的话,小菜园在2023年全年的营收预计在40亿以上。
此外,劲敌太二酸菜鱼的翻台率更是十分亮眼,太二上半年翻台率4.3,下半年4.0,全年4.1。
只不过,绿茶的翻台率降低、不复排队风光的盛况,或许自身的原因占比更多。
出道十几年的绿茶,能拿得出手的竟然还是十几年前的网红产品,面包诱惑和绿茶烤鸡,之后就再没听过什么大爆的产品了。
毕竟那么多年了,大家该吃的也吃过了,网红餐厅一波又一波,除非是想怀旧下味道,否则没有什么人第一时间会想起来去吃绿茶。
其实,王勤松作为绿茶菜单设计的直接领导人,也不是没有推出过新品,只是无一掀起热度。
招股书显示,在2021-2023年,绿茶分别推出了178道、172道及168道新菜品。
可见,推新品的频率很频繁,只是消费者能记住的还是当初绿茶打天下的“面包诱惑”。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绿茶的品控越来越差,在社交平台上,可以发现不少吐槽绿茶餐厅难吃的帖子。
并且在今年3月,绿茶餐厅还被曝出38元的“佛跳墙”用的都是预制菜,但是却未在菜单中标注“预制菜”字样,也没有主动告知顾客是预制菜。
尽管后来绿茶餐厅回应已下架门店预制菜菜品,但是在大家对预制菜的抵制情绪如此高涨的当下,绿茶难免会失人心。
毕竟如今的消费者能接受预制菜的心理价格在30元上下,参考米村拌饭就是一个例子,即使都知道木村拌饭是预制菜,但是不妨碍大家一样吃得香,也没有人骂。
募资扩张门店,企图讲出新的故事
其实网红餐厅迭代更新的那么快,绿茶作为元老可以熬到上市阶段,也算是很成功了。
虽然没有当初的辉煌了,但是至少没有到很艰难的亏损地步,其实在互联网时代,作为初代网红餐厅的绿茶,错过了品牌营销最好的时候,没有将这股劲头延续下来,从其推不出去的新品就可以看出绿茶在营销方面有多落后。
早在2015年,王勤松就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品牌营销方面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至少大大快于你的速度,这是第一”。
然而,直到2019年,绿茶才刚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抖音账号也是2021年才开通,可以说,错过了自媒体时代的黄金时期。
翻台率不行了,绿茶就寄希望于扩张开店上,希望靠高速扩张来继续讲自己的故事。
这一次的IPO,绿茶计划于2024年、2025年、2026年及2027年分别开设112家、150家、200家及213家新餐厅。
只不过,资本市场是否买账,仍然是个未知数。
当没有了“网红”的光环,绿茶也就只剩下“怀旧”的意义了。
您吃过绿茶餐厅吗?您认为它的性价比高不高?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创作挑战赛#
点网讯:3月26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全年业绩公告。
公告显示,海底捞去年收入达到414.53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的310.39亿元增长33.6%。餐厅经营收入也相应增长,从2022年的290.87亿元增至2023年的396.13亿元。
盈利方面,海底捞2023年除税前利润由2022年的21.18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58.33亿元,年内利润也从16.37亿元增至44.95亿元。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从2022年的16.38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44.99亿元。基本每股盈利也从0.30元人民币增长至0.83元人民币。
此外,餐厅数量仅从1371家微增至1374家,平均翻台率从每天3.0次提升至3.8次,。顾客人均消费则从104.9元人民币微降至99.1元人民币。
派息方面,董事会建议派发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现金股息每股0.824港元(相当于人民币0.748元)。
本文源自观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