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高旭洋
编辑 | 轩辕镜
封面来源 | 摄图网
5月底,瑞幸咖啡掌门人郭谨一宣布:公司成立4年以来,终于第一次实现了季度盈利。
但仅从产品层面来看的话,给瑞幸咖啡盈利立了头功的,不是大师精品咖啡,而是“披着咖啡外衣的奶茶”。
4月6日,瑞幸微博官宣,爆款生椰拿铁在诞生一周年之际已实现了1亿杯销量。“生椰浆+咖啡”的组合,也成了2021年中国新茶饮现象级产品。有瑞幸用户戏称,瑞幸的债,就是他们用一杯一杯生椰拿铁喝回来的。
而瑞幸方面的正式复盘结论是:“生椰拿铁踩中了奶茶用户逐渐向奶咖用户转变的大趋势。”瑞幸咖啡产品线负责人周伟民透露,团队复盘时如是总结。
从最新的中国咖啡饮品2022年爆款来看,中国新茶饮消费者的口味剧变还在继续演化中。
据西点西餐培训机构欧米奇学校的市场调查,今年1-3月的三类高人气咖啡饮品中,除了强调造型的雪顶“小怪兽”咖啡外,还有低度微醺的“醉咖”,以及与气泡水结合的气泡咖啡。
年轻人不正经喝咖啡了?欧米奇调研的结论之一是:近年来国内咖啡品类的创新,基本承袭了奶茶路线。
已经“奶茶救主”的瑞幸咖啡,今年4月继续推出了新的椰云拿铁,上市一周总销量495万杯,日均销量超过了星巴克中国所有品类日均销售总量(128.4万杯)的一半。
甚至包括星巴克中国在内的国内大多咖啡店,普遍开始了咖啡奶茶化,与各式果味糖浆以及千奇百怪的原料起着“化学反应”。咖啡杯也俨然成了新茶饮企业做实验的量杯。
咖啡店奶茶化,奶茶店咖啡化,背后是偶然还是必然?新量杯里还会调制出怎样的新茶饮行业下半场?
奶茶占咖位
新式咖啡正走在奶茶化的路上,除了牛奶这一咖啡经典伴侣外,芝士、抹茶等奶茶常见配料也频繁出现在咖啡的身旁。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在咖啡店的菜单里,经典咖啡的占比越来越低了。
以用户在2019年5月上传的瑞幸菜单来看,当时瑞幸店内共24款饮品,除去“瑞纳冰”系列外,店内咖啡的风味只有焦糖、香草等常见口味,最“出格”的也不过是抹茶拿铁。
但如今再看瑞幸的菜单,从“抓马西瓜拿铁”到“陨石厚乳拿铁”,加进咖啡杯里的不仅仅是西瓜等果味糖浆,还有黑糖味晶球这一往往出现在奶茶中的小料,牛奶也更换成了厚乳等调制奶浆。与当年的菜单相比,多了近20款混搭咖啡。
其他品牌的咖啡店莫不如是。雪豹财经社观察到,精品咖啡店Seesaw在售的17款咖啡饮品中,只有7款属于美式、拿铁等经典咖啡,剩余的十款均为创新咖啡,招牌Top3分别是“繁星桂花拿铁”“厚云丝绒拿铁”和“栀子花梨香拿铁”,当季新品甚至还在奶盖上撒了彩糖针。
此外,被拿来与咖啡搭配的,还有斑斓奶冻、豆腐,甚至直接往咖啡里削青瓜条。不顾经典咖啡的拥趸们连连摇头,越过边界的创意咖啡品牌们各出奇招,比奶茶店还会加“小料”。
除了经典咖啡奶茶化外,本已在咖啡店拥有一席之地的非咖啡饮品,更是与奶茶难辨雌雄。
在瑞幸的当季菜单中,除了早就上线的小鹿茶外,还有各种口味的瑞纳冰、功夫轻乳茶等奶茶。奶茶店常见的杨枝甘露,在瑞幸这里甚至有五个版本,比奶茶店还奶茶店。
一向在国人心中根正苗红的咖啡图腾星巴克,奶茶化也非常明显。据“网易数读”统计,非咖啡饮料在瑞幸现制饮品中占比为33.8%,而星巴克为40.74%。
甚至瑞幸尝试的“椰浆+咖啡”创新,星巴克在2017年就推出过,但这款叫作“清椰冰摇咖啡”的产品当时市场反响不佳。今年,星巴克更是一反传统,推奶咖新品的积极性大增,本季新品王牌是“樱花色燕麦碎+绵云奶盖+馥郁奶香”的樱花初绽拿铁,以及带着燕麦奶沫的焦糖慕斯燕麦拿铁。
咖啡店里,注定要卖奶茶?
全球咖啡店都在“去苦”
“中国是品牌的天堂,也是品牌的地狱。”加拿大国民咖啡品牌Tim Hortons中国CEO卢永臣曾对媒体感慨,“这里的消费者可以接受各种创新的产品和业态,但口味变化也是最快的。”
因此,从需求侧来看,在中国开饮品店最重要的就是适应中国消费者多样且多变的味蕾。
并且,中国消费者没那么爱“吃苦”。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消费者在咖啡店最喜欢购买的咖啡品类是卡布基诺,占比高达60%。而有减脂等功效的美式咖啡则被一众奶咖挤在身后,屈居第五。
中国市场偏好如此,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咖啡自然也就逐渐少了一丝苦味,转而向国内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且新口味频出的奶茶取经。
无独有偶,不仅中国咖啡市场在追逐更丰富的口味,全球饮料市场都在出现这个趋势。
英敏特《2022全球消费者趋势》中提道,在经历了疫情封锁之后,全球消费者在渴望冲破束缚,探索和享受新奇的体验,“自在享乐”是饮料新趋势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在《2022年需要注意的三种饮料趋势》中,英敏特全球食品和饮料分析师Julia Büch指出,今年,全球消费者对“特殊的味觉体验”的需求,与对健康的需求同等重视。在2022年,咖啡制造商需要尝试一些创造性的改变,以吸引传统和新兴的咖啡消费者。
到底要经典咖啡的单纯味道,还是新式奶茶百变的味道?后疫情世界的消费者需求动向,明显对奶茶更有利。
从供给侧来看,增加奶茶品种,也是今年咖啡品牌更倾向的选择。
因为咖啡豆的成本显著增加了。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受干旱和霜冻的双重打击,去年全球商业咖啡的主要品种之一阿拉比卡咖啡减产14%,据美国洲际交易所(ICE)的监测,全球咖啡库存,已经下降到了22年来的最低点。
在咖啡豆减产、疫情和供应链不畅的影响下,咖啡豆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洲际交易所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报价已经达到2020年春天的4倍左右。荷兰合作银行高级分析师Carlos Mera警告,今年全球咖啡库存的降幅令人震惊,如若进一步下降,将会显著增加“价格飙升的可能性”。
相比较而言,原料来源丰富的奶茶,成本控制就容易多了,比如茶和水果等的供应更容易掌控在企业自己手中。喜茶、奈雪的茶均通过自建茶园、果园,进行品控和降低成本,甚至最近注册“万茶”商标的万达,也在2018年就在贵州拥有了约1000亩茶园。(详见雪豹财经社《万达奶茶,李宁咖啡:奶咖香里的“危险诱惑”》)
奶茶除了在制作流程、供应链和应用场景等方面,与咖啡有较高的重合度外,比起精品咖啡对于专业咖啡师的依赖,奶茶的技术壁垒更低,口味在标准原料配比下就能统一起来。
奶茶和咖啡消费者的高重合度,则为咖啡店的跨界提供了消费者基础。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曾表示,80%的顾客既喝奶茶又喝咖啡。
寻找下一个市场失衡点
咖啡奶茶化的B面,奶茶店也悄悄卖起了咖啡。
在奈雪的茶PRO店里,咖啡有将近20%的杯数占比。此外,越来越多的新茶饮品牌也正在入局咖啡。CoCo开设CoCo café线下店;乐乐茶则在2021年初推出咖啡品牌“豆豆乐”;主攻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则在2021年大力推广均价10元以内的咖啡品牌“幸运咖”,门店数量已突破500家。
奶茶店“不务正业”卖咖啡,有拓展产品品类、占据更多消费场景的因素,更有“截胡”咖啡市场新增流量的因素。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速达到15%,远高于全球2%的水平。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3817亿元。刚刚拿下中国最多咖啡门店头衔的瑞幸,CEO郭谨一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中国咖啡市场是有极高增长空间的增量市场。”
但无论是卖咖啡还是卖奶茶,新茶饮企业成功的关键正逐渐从卖什么,转向怎么卖。
灼识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在选择高端现制茶饮时,表现出强烈的品牌偏好。浙商证券也在研报中指出,传统茶饮往往侧重产品制作,文化概念相对较弱,新茶饮则注重品牌文化建设,打造“体验+社交”的营销模式,创造差异化的品牌价值及竞争优势。
喜茶常年排队的背后,是主打“灵感与酷”的文化和品牌建设。为此,喜茶曾与阿迪达斯、耐克、QQ音乐、藤原浩等多个品牌联名。喜茶战略合作负责人闫洁将其解读为:“喜茶的跨界营销活动并不追求销量,而是力图通过流量铺开的形式让消费者了解喜茶的品牌初心。”
瑞幸之所以能够迅速从低谷中走出来,扭亏为盈,依靠的也不仅仅是产品的多样化,而是“营销+私域精细化运营”的组合。
平安证券研报显示,瑞幸在品牌代言人谷爱凌冬奥夺冠后,在两个小时内利用分众云平台技术将谷爱凌×瑞幸的海报覆盖了电梯、写字楼等。与椰树的联名也频上热搜,首周便卖出495万杯。
而在每家瑞幸门店,都会有专属微信群,每天定时提示用户购买。据瑞幸2021Q4及全年财报,私域运营已成其仅次于App及小程序的第三大销售途径,远超第三方外卖平台。每日直接促单3.5万杯,间接促单超10万杯。
新茶饮与现磨咖啡进入下半场,互相融合已不新鲜。咖啡奶茶化和奶茶咖啡化,都曾经打破过市场平衡,但下一步,如何在新的趋同态势下创造新竞争优势?机会已不全是原料如何排列组合,而是在“品牌力+供应链”的多重比拼中,找到下一个市场失衡点。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雪豹财经社(xuebaocaijingshe),浏览更多财经好文!
口财经见习记者 牛晓芳
在十月底举办的一场咖啡节上,青岛“咖啡迷”展现了惊人的消费热情,主办方召集了全国超过170个咖啡品牌,现场多个摊位前排起了看不到尽头的长队。一名来自北京的咖啡展商感慨:“比北京‘十一’的那几场咖啡节人都多!”因客流压力,主办方不得不在活动结束前一天发布“门票售罄”的公告。
青岛有这么多人爱喝咖啡吗?近日,记者走访本地多家咖啡店发现,咖啡在青岛市场的出圈,离不开“奶茶化咖啡”的功劳;而在奶茶咖啡化、咖啡商业连锁品牌强势围攻、跨界品牌分食咖啡蛋糕的多重夹击下,相对于传统咖啡而言,新兴的“创意咖啡”的赛道还能火热多久,仍待市场鉴定。
青岛咖啡节上,“创意咖啡”受追捧
吃不了“苦”的泛咖啡消费群,推动咖啡奶茶化
不同于传统意式咖啡,如今市面上大多数“花式咖啡”极具想象力,大多是咖啡与椰奶、燕麦奶、果汁、风味糖浆甚至酒等元素的融合物,以改善纯咖啡本身的苦感,同时提升咖啡饮品的视觉审美。在青岛咖啡节上,甚至出现天津的咖啡品牌将麻花与咖啡结合的创意。
这些被业内称为“创意咖啡”、“特调咖啡”的新品类成为咖啡市场的“新星”。细看这些“创意特调”饮品丰富的配料表,消费者发现,如今的咖啡和奶茶越来越像了,网友调侃“咖啡奶茶化,奶茶粥化”。
“咖啡越来越像奶茶,体现的是占主流的年轻消费者的口味。”青岛豆研社咖啡创始人王志林在咖啡行业已有超过十年经验,曾先后在上海、青岛开过9家不同类型的咖啡店。第一次参加咖啡市集的他发现,对比口感苦涩的“黑咖啡”,这些蜂拥而至的年轻消费群体更青睐酸酸甜甜、口感丰富的“花式特调咖啡”。
“这次咖啡节我卖得最好的是一款摩卡,早就卖没了,很多消费者给我的反馈是,‘太好喝了’。原来大家喜欢喝甜的啊!”摩卡是一款经典的意式咖啡的变种,由意大利浓缩咖啡、巧克力酱、鲜奶油和牛奶混合而成,尽管摩卡算不上“创意特调咖啡”,但王志林从这一单品的畅销中发现了年轻人口味的倾向。“我观察了那些排队的摊位,研究了他们的产品结构,发现几乎都是花式特调咖啡。”
来自北京的一介野生在青岛咖啡节最畅销的饮品是,混合了橘子汽水、杏皮水、桃子酱和咖啡的特调饮品“友杏遇见”,以及混合了八角与伏特加的咖啡特调“Chef Laugh”。工作人员表示,特调咖啡在咖啡集市上格外受欢迎,活动第三天就卖完了所有库存,很多消费者询问“没喝到,明天还有没有”,于是商家当天夜里“临时飞机空运物料”,为活动最后一天补充了700杯的量。
青岛咖啡节上,一介野生的咖啡师正在用胡椒叶给饮品做装饰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只卖虹吸咖啡(使用虹吸壶萃取的咖啡)的北京Siphon House咖啡店,约200毫升的咖啡售价近200元,单一的“纯黑咖啡”与高价位让其鲜有人问津。“贵是因为我们的咖啡豆贵,原材料贵。我们在北京的门店里有一整面墙的冲煮设备,有一批固定的客群。但是在咖啡节上好像没什么人气。”工作人员对青岛咖啡节“遇冷”感到意外。
虹吸咖啡
“生活已经很苦了,只想喝点甜的”是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自嘲与调侃,也是年轻消费群体爱喝创意特调咖啡的合理解释。“我们看到的是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能接受黑咖啡的人又有多少?”王志林感叹。随着咖啡在中国的普及,更广泛消费者对咖啡的消费需求也更加多元化,易观分析发布的《2021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行业发展趋势白皮书》显示,中国现磨咖啡市场呈现“饮品化”趋势,“奶茶化咖啡”降低了消费者决策门槛,推动了咖啡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增。
作为一个咖啡原教旨主义者,尽管王志林多年来坚持在自己的店里只提供传统意式咖啡和手冲单品咖啡,但他依然发现,自己在青岛开店五年来,店内最畅销的饮品还是加了奶的“拿铁”。最近,有位济南来的游客带父母进店,询问是否有不含咖啡因的甜味饮品“抹茶拿铁”。“你让老年人喝拿铁,他们嫌苦。”这位游客解释。
“有时候我们一家人去咖啡店坐坐,还得给孩子点点儿他们能吃的、能喝的,这就是我们有孩子人群对咖啡店的需求。”在青岛从事外贸工作的潘女士是一名资深咖啡爱好者,她回忆了近期的咖啡消费场景后发现,虽然自己平时喝手冲咖啡居多,但她依然认为咖啡店有必要提供口感更香甜的饮品以及不含咖啡因的“软饮”。
青岛不舍昼夜咖啡店主理人邓春龙介绍,这家开在大学路景区附近的咖啡店,面向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年轻人居多”。尽管饮品单上三分之二都是传统意式咖啡和手冲单品咖啡,店内最畅销的依然是创意咖啡。“我们每季都会根据最近市场最流行的饮品推出创意咖啡,比如最近流行的肉桂系列、桂花系列。”从2014年开店至今,邓春龙发现大众口味还是更喜好“奶茶化咖啡”。“纯的黑咖啡、手冲啊,还是相对小众。这是门生意。”
不舍昼夜咖啡店的菜单
“咖啡消费者里大概只有5%的人喝手冲,咖啡店不能指着这5%的人活。要把咖啡生意做下去,就不能拒绝大众消费群体。想要扩大咖啡客群,就一定要在咖啡里加点什么。”王志林总结。
资本加持,“创意咖啡”赛道愈发拥挤
咖啡因其自带的“苦感”对大多数人来说难以接受,自古以来就与牛奶、白砂糖、风味糖浆等调味品搭配饮用。上世纪90年代,雀巢正是用混合了咖啡粉、植脂末、白砂糖等元素的“1+2”速溶咖啡真正意义上打开了中国的咖啡市场。而彼时的咖啡在中国市场凸显的是“口感”价值而非“提神”等功能价值,雀巢用铺天盖地的强势广告将“雀巢,味道好极了”的宣传语传遍中国大江南北,完成了在茶文化主导的中国进行早期“市场教育”这一艰巨任务。
据艾媒资讯统计,中国咖啡市场已在2021年达到3817亿元的市场规模。其预测,中国咖啡市场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将于2025年突破万亿级市场规模。实现这一市场规模的跃升,离不开“奶茶式咖啡”的助攻。
尽管蜜雪冰城推出的平价咖啡品牌“幸运咖”门店上仍然需要用大字海报告诉消费者“拿铁就是咖啡加牛奶”,但受众群体的急速扩张让品牌商们来不及“教育”追求新鲜刺激感的“市场尝鲜者”,如何优雅地品鉴一杯咖啡苦感背后的酸、甜与更丰富的味觉层次。“手冲咖啡好不好喝,有主观性。人的品位千差万别,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特色,没有统一的标准。”如邓春龙所言,没人能够定义什么是“一杯好咖啡”,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如今的咖啡市场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消费场景,覆盖更多消费人群,才能做好这门生意。
与雀巢当年针对“当时的年轻人”采取的“好喝”策略相似,如今的咖啡品牌竞相在“把咖啡做得更好喝”这道题上各显神通。
2021年,瑞幸带火了新的咖啡“伴侣”椰奶。根据瑞幸披露的2022年二季度财报,今年4月上市的椰云拿铁至二季度末已售出2400万杯,生椰家族中的前辈生椰拿铁,恰逢4月面世一周年,销量已突破一亿杯。生椰拿铁代表的产品创新力与营销力让瑞幸尝到了“甜头”。2022年第一季度,瑞幸宣称首次出现经营性盈利。
近日,DT财经统计了包括星巴克、瑞幸、seesaw等在内的国内外十大连锁咖啡品牌的产品分类及占比,发现十大连锁品牌的328个单品中,奶咖占比最高,约占六成。从十大连锁咖啡品牌在大众点评上分别被推荐最多的TOP 3饮品来看,瑞幸的生椰拿铁、%Arabica的西班牙拿铁以及M Stand的燕麦曲奇拿铁被推荐最多次,各品牌最受欢迎的饮品中,创意咖啡居多。
除了咖啡品牌自身的“内卷”,奶茶圈的反应更迅速。自2015年开始,新茶饮品牌CoCo、蜜雪冰城、奈雪的茶、喜茶、一点点等陆续推出咖啡单品或独立的咖啡品牌。蜜雪冰城的“幸运咖”更是以“5元咖啡”直指瑞幸,并打出冰激凌引流、果咖主推的经营策略抢占下沉市场。据壹览商业的统计数据,2022年上半年,幸运咖新开门店近500家,已成为仅次于瑞幸的同期新开门店第二多的咖啡品牌。
资本的持续押注也让咖啡市场再回风口。据IT橙子数据显示,仅2021年咖啡品牌的融资事件数量多达21起,金额达到59.21亿元。2022年2月28日,以创意咖啡为特色的Seesaw Coffee完成A++轮数亿元融资,是Seesaw继2021年7月获得喜茶“首投”和老股东弘毅百福追加投资后的新一轮融资。
各方资本抢食咖啡蛋糕,咖啡更甜了,赛道也更挤了。
本地独立咖啡品牌接招:既顺应市场又“培育”市场,两条腿走路
为了青岛咖啡节,王志林投入了“包括展位费、其他服务费、备货、运输、搭建物料等费用”在内的8000元左右的成本,但最后收入只有7000元。他反思自己,“多年来自顾埋头按固有观念做生意,不抬头看外面的世界,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市场淘汰的”。在王志林的规划中,主打创意咖啡的品牌要做起来了。
青岛独立咖啡品牌领地创立13年来,始终在业内拥有良好口碑,目前已在青岛开拓4家门店,成立以来迁店数次,“用户跟着店跑”。团队初创成员之一朱连谈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感慨:“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的话,不用一年,三五个月可能就会被同行赶超。”
领地团队认为,市场流行的产品一定要做,但竞争力体现在“把产品做透”。“我们不断在换菜单,出新品,但我们的新品中肯定有我们的寄托。一方面要让它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把我们想改变行业现状的东西放进去。”
朱连所说的“改变”体现在,研究每个产品背后的文化,想办法把它做“本地化”改进,并且尽可能选用最好的原材料,保证所有出品的最佳口感。“我们一直选用市场上更好的物料,因此我们的全产品线提升了40%的成本。或许消费者喝不出差别,但我们愿意这样做,因为这可以给一个刚开始喝咖啡的小白一个正面引导。”
领地咖啡百丽店内挂在墙上的饮品单
在顺应大众口味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为独立咖啡店培养黏性用户,从而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是领地布局长线市场的重要策略。在领地Express店的美团外卖页面上,标价19元的热拿铁月售652,高居Sku销冠。“我们的拿铁有多达十几款单品豆的选择,消费者可以每次尝试不同产区的风味。”朱连认为,尽管耗时漫长,消费者一定会被影响。“我们的客群基数大,而且很多客人看起来好像更专业,那是因为这些年来,我们的客户群体在和我们一起成长。”因此,当遇到手头不宽裕的学生群体,朱连会考虑“熟客”的因素,免费给顾客升级饮品规格。“我故意把38的手冲给他升级到48,他也许现在不知道,但这种善意以后一定会影响他对咖啡的认识。”
“好的咖啡店一定要两条腿走路。只懂技术不行,全国不缺技术‘牛人’开店,但很多人‘瘸腿’了,还要懂经营。了解市场,顺应市场需求,同时要沉下心钻研技术和产品,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长远。”邓春龙总结了自己8年的经营心得。
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场景,催生咖啡行业转型,以触及更多层次消费群体。“奶茶化”的创意咖啡或许是咖啡大众化的必经之路,但日趋拥挤、雷同的“创意咖啡”赛道还能有多大空间?创意咖啡泡沫消退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又要靠什么去讨好?当独特的“创意”成为满大街的标配时,咖啡店又要靠什么培养长线用户?这些都是面对万亿级市场规模的咖啡行业下一步要解的题。
江晚报
杭州武林夜市的热闹从傍晚开始。
摊主们支起帐篷,理好货品;烤鱿鱼混合葱包烩的香气,向食客们释放美味信号;奶茶店的外卖订单不断从机器中“吐”出来……
休市停摆两个多月后,6月初,杭州武林夜市200多个摊位全部回归。最近,夜市江湖迎来一个新成员——“老挝冰咖啡”。
“老挝冰咖啡”的摊主是25岁的谭秋雨和她的男友小徐,摆摊前他们是航空公司的机组成员。
从空姐到小摊主,这个转型有点大。
习惯了空中飞行,“落地”后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跨界”?初入夜市江湖,他们有什么感受?
今天的“小店热一‘夏’”,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平均一天卖出20杯
要消耗30斤冰块
谭秋雨和男友的摊位,在武林夜市的中间地带。
摊位装饰得很有年轻气息。灯架上挂着印有“老挝冰咖啡”字样的布料店招,手写的菜单招牌放在摊位边——有老挝冰咖啡、泰式奶茶、泰式奶绿、手打柠檬红茶、手打柠檬绿茶共五款饮品,价格在20至25元一杯。
卖的饮品,都装在加了冰块的塑料袋中。“所有原材料中,冰块的消耗量最大,差不多一天要消耗30斤。”谭秋雨说。
“泰式奶茶和泰式奶绿有什么区别?”来自天津的刘先生和朋友在摊位前停下了脚步。
“奶茶是红茶做的,奶绿是绿茶做的。您看看要喝哪一种?”
刘先生下单两杯泰式奶茶。谭秋雨和男友分头忙了起来,泡红茶、加入淡奶等原料、混合后倒入装有冰块的塑料袋中……不到五分钟,制作完成。
“之前没喝过这样的奶茶,一口喝下去,很有夏天的感觉!“刘先生的评价,让谭秋雨很高兴。
除了来逛夜市的市民游客,夜市摊主们也是“老挝冰咖啡”的主顾。
“夏天比较热,喝一杯冰饮很解暑,我买过好几回手打柠檬红茶了。”隔壁摊主小张说。
从6月12日在武林夜市摆摊到现在,谭秋雨算了算,差不多一天能卖出20杯饮品,“饮品更受年轻女生的青睐。这个数字比我们预期稍微低了一些,不过我们的小摊才刚刚起步嘛。”
“跨界”摆摊
源自一次云南旅行
站在自己的小小摊位前,谭秋雨有时会觉得不可思议。去年这个时候,她从工作了两年多的航空公司辞职。
“我原来是一名空中乘务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空姐’。航空业受疫情影响很大,选择离开也是权衡和考量后的结果。”谭秋雨坦言,去年夏天,自己是在迷惘和不确定中度过的。
习惯了空中飞行,“落地”后该干什么,这成了一段时间里萦绕在谭秋雨心头的问题。
到武林夜市摆摊的“跨界”尝试非常偶然,源自一次云南旅行。
今年5月,谭秋雨和男友去了云南西双版纳,在那里收获了创业灵感。
在西双版纳,有什么是一定要去打卡的?老挝冰咖啡是其中之一。
“在西双版纳的街头,几乎每个游客手中都拿着一袋老挝冰咖啡。我们也尝了,奶香融合着咖啡香,味蕾特别满足。”谭秋雨说,刚好所住酒店的老板娘在收学徒,他们就报了名。
“差不多学了两三天时间,我们就学会了老挝冰咖啡、泰式奶茶等饮品的做法。加上老板娘能提供原材料,就萌生了在杭州做这些饮品的想法。”谭秋雨说。
第一次试水,两人在湖滨银泰的咖啡市集“大咖来了”摆摊。当时正值端午假期,生意好得出乎意料。
“差不多一天卖出三四千元,最后连原材料都没了。这让我们的信心很足,觉得在杭州,这些饮品还是很受欢迎的,充满机遇。”小徐说。
考察了杭州多个夜市后,出于对客流量的考虑,两人最终选择了武林夜市。
武林夜市的管理方说,他们“敞开怀抱”欢迎年轻人的加入,“夜经济的多样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汇聚到武林夜市,‘老挝冰咖啡’这样的产品很有特色,让武林夜市的业态更多元。”
初入夜市江湖
发现比想象中要累
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作为初入夜市江湖的“小白”,谭秋雨还是觉得摆摊比想象中要累一些。
首先,摆摊是个体力活,暑气未消的夏夜,站在小小的摊位前很闷热。“我们准备了一个小功率电风扇,不过不到一个小时,后背就湿透了。”
与饰品、箱包等摊位不同,“老挝冰咖啡”摊位卖现场制作的饮品,要讲究原材料的新鲜度。两人在附近的仓库租了位置,但原材料要带回家冷藏。“收摊回家后,我们还要对桌布、量杯、咖啡杯等进行清洗消毒,完工基本要超过晚上12点,连刷手机的力气都没有了。”
除了体力付出,成本对于两个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压力。
小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摊位费是2800元一个月,仓库租赁费是300元一个月。我们住在萧山空港小镇那边,一次开车来回要两个小时,有油费、停车费等成本。把这些成本加起来,目前的销售情况刚刚保本。”
销售情况不及预期,谭秋雨和小徐思考过这个问题,“附近知名的连锁奶茶店有好几家,顾客的选择会更多一些。另外,很多人对老挝冰咖啡不太熟悉,可能更倾向选择以前喝过的饮品,有‘不会出错’的心理。”
另外,小摊的位置或许也是影响生意的一个因素。
不过,近日,夜市负责人给他们带来一个好消息,再过十多天,“老挝冰咖啡”的摊位可以调整到马路边。
小徐特地去看了看新位置,“就在夜市和周边店铺的入口,是人流交汇处,这意味着我们的摊位会被更多人看到。”
当天收摊后,两人盘了盘营业收入,接近500元,一个还算不错的数字。
“现在的高温天,和冷饮很匹配。我们对夜市摆摊还是充满信心的,坚持就是胜利!”小徐说。
深夜11点半,在这座城市大多数人进入梦乡的时候,谭秋雨和小徐推着装有两箱原材料的手推车离开夜市。
他们在等待新的“起飞”。
(原标题《从航空公司离职后一度迷茫,夜市创业刚刚起步,一天卖出去20杯冰饮料 95后空姐转型武林夜市练摊 期待生活能重新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