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只开一天的咖啡馆,俩老大爷撑起的烧麦店
独此一味的糖醋炒馄饨,美食活地图的老板娘
堪比茶颜悦色的茶饮,不时不食的甜麦塌饼
刻入灵魂深处的粉丝,实至名归的生煎包子
一口入魂的红烧蹄髈,货真价实的传统浆粽
嗯,这里是桐乡
选择来桐乡,可能是因为在上海吃了咬强的羊肉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攻略一做,能吃的还不少,桐乡煲,阿能面,都没试过
当地的羊肉面和上海吃到的,会有不一样吗?
清明还有限定的甜麦塌饼吃
第一的烧麦,几十年的粉丝汤,不一样的生煎包
嗯,走起走起。
目录:
D1:①阿炎羊肉面②桐乡市博物馆③金兰粉丝汤④乐惠饭店
D2:⑤桐乡烧麦⑥斌斌面馆⑦陆费逵图书馆⑧小满咖啡⑨君匋艺术院⑩利华煲?阿能铁板鱿鱼
D3:?周阿姨蛋饼?梧丝小吃?阿能面?野果咖啡?濮院知未鲜油墩?溱湖八鲜
D4:?钟式生煎?宝华小吃?范氏小吃②①新世纪公园②②古茗
其他:②③黄大星浆粽②④环北蹄髈店
上海到桐乡,高铁半小时,看似很近,特色,却很鲜明
你以为嘉兴只有粽子,你错了
刚到,有点傻眼
找了半天,桐乡市里没有共享单车,怎么办?坐公交吧
支付宝,充值桐乡一卡通,还有折扣
毕竟公交还是不够自由,公共自行车进入了我的眼帘
几百米就有一个站点,不像以前,还要去固定的点办卡、退卡
现在,扫码就好,下个app(嘀嗒出行),买个套餐,搞定
住宿:千年汉庭(振兴路店),就在君匋艺术院边上
一溜都是酒店,地理位置还是不错,要超市有超市,还有新华书店
每天出门第一件事,就是去路口公共自行车租车
第一顿,必须羊肉面,好的开始,才是成功的一半
飘着雨的天气,来上一碗热乎乎的羊肉面,再合适不过
本想着,要是吃的好,再试试其他的羊肉面,甚至买一点带回上海
结果,桐乡的美食,根本来不及吃
①阿炎羊肉面
一碗红烧羊肉面驱寒气,暖身体,再一头扎进工作,
这对桐乡人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能量补给。
出锅前撒上大蒜,色泽诱人,点睛之笔。
△地址:振华路86号
其他选择:咬强、老老头建明
桐乡第一顿,就感受到了室内不禁烟的困扰
还好,空间大,空气流通,还能忍受
两大锅羊肉,一锅现用,一锅用盘子盖着保温
锅里感觉炖得糊烂,就看小姐姐精准挑肉
和之前上海咬强吃的不同,这里是细面
汤汁还是介乎汤面和拌面之间,刚好把面条包裹
终于吃到新鲜的羊杂,优秀
肚,不厚,质感好
肺,够嫩,偏水润
肠,油香,有嚼劲
羊蹄,yyds,满满的胶质,软糯得差点粘住了嘴唇
羊蹄相比猪蹄,没那么腻,享受用舌尖脱骨的愉悦
软滑香糯,再来上一口面,爽
解腻有免费的茶水,还有桌上自制的蒜蓉辣酱
一碗,刚刚好,开胃。当然,吃不饱的,可以加面
面吃完了,找个景点消化下。嗯,博物馆走起
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快途径
当然,书店也是,通常我会去逛逛相关介绍当地的书籍
②桐乡市博物馆
整个一片,都是相关的展览馆
既然来了,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逛一逛
钱币博物馆,丰子恺的艺术馆,还有非遗展览馆、徐肖冰侯波纪念馆
刚进去,就被桐乡味道的纪录片给吸引了,就说,一定会有收获
就我一个参观的,听里面的阿姨用本地话唠嗑,也是有意思
江南奇葩,梧桐之乡,凤凰来栖
这里讲的都是偏古老的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下次倒是可以再去松江看看
本来想去城市规划馆的,结果休息,只好作罢
一圈博物馆逛完,面早消化完了
抱着探路的心态,走走看看,遇到哪个,吃哪个
先去看看那个桐乡烧麦和金兰粉丝汤,就喜欢犄角旮旯里的小店
③金兰粉丝汤
△地址:钱家白场弄(桐乡烧麦边上)
其他选择:特色丝粉汤
粉丝煲也是特色,可以去大发大阿良粉丝煲、小毛粉丝煲
桐乡,除了羊肉面,桐乡煲,提到最多的,应该就是粉丝了
粉丝汤,或是粉丝煲,这里就是一家老字号
看起来很简单,却是当地人记忆中的味道,配上豆干,就是cp
看着我拍照,老板还送上了炸臭豆腐
粉丝汤事先配好了料,榨菜、葱花、牛肉、豆干,等等
然后把煮着的粉丝往里一浇就好
白白净净,底下全是料,拌开才有味道
这里的粉丝汤,不是用筷子夹,而是用勺子舀的
一口豆干,一口粉丝,舒服
粗粗的粉丝,规格仅次于湖州的,一呡即化
卤豆干,特别嫩,直接拿起签子就断成了两半
甜酱和本身的卤味很搭,但是要出彩,必须配桐乡辣酱
咸辣的刺激,立马味道就上来了
臭豆腐也是一绝,能吃出发酵的时间长短,能感受出转化而成的鲜
它的蘸酱更是特别,用了孜然为主的调味,有点意思
烧麦店早上才开,明天再来
旅行必备的闭门羹也是吃了不少
原本吃完咸的吃甜的,冷饮店(紫薇、兴隆),天还没热,也没见开张
看到老杜家煎馄饨好像也关了
晚饭,试试家常菜
虽说小吃是最具当地特色的
但是大菜也不能放过,尝尝当地人爱吃什么就好
④乐惠饭店
工薪消费的实惠价格
老板炉火纯青的烹饪技术
推荐他家的糖醋类菜肴
△地址:广福路67号
特地而来,为了糖醋系列,为了酱烧系列
可惜,七点,酱鸭没了,让老板娘拼了红烧肉、肉圆和鸭肫
上菜飞速,刚吃了一块酱品,糖醋鸡柳和马兰头都来了,菜齐了
本来还犹豫着,配酒呢还是米饭呢?一口糖醋鸡柳入魂,果断要米饭
如果说红酒、香水都是有前味,中味,后味的。那这个鸡柳,也有
入口的酸甜,让你精神为之一振
鸡柳一看就是刚炸的,带着脆口的焦香
咀嚼中,鸡肉的嫩度,配合着慢慢散开的咸味
这时候,你需要扒一口米饭
最后,口中的酸度还萦绕着,迫不及待,继续举筷
酱品相对来说,特色不够鲜明,没有那种振幅很大的欣喜感
红烧肉也好,肉圆也好,鸭肫也好
马兰头,清香,用了豆干还有笋一起炒,爽口之余更提升了鲜度
阿姨很热情,最后买单还帮我拉掉了零头
吃得乐惠,买单实惠
第二天的早饭,说来就来
一大早的错峰,没有人挤人,到的时候,也就一个阿姨在买生的打包
⑤桐乡烧麦
藏在市区的一处老弄堂,店面倒是挺大
门口只是老板在木门上用粉笔写了四个字——“桐乡烧卖”
就像是到了寻常人家去吃了个便饭
△地址:钱家白场弄27号
其他选择:功德林
喜欢这样破破的小店,两位老爷叔主理,一个负责接待,一个包烧麦
店里也就卖豆浆(咸、甜),烧麦,或许还有豆花
过了早高峰,店里没什么人,等了一阵,现包现蒸,热水瓶冲的甜豆浆
烧卖,一客8个,夹的时候要小心,我翻了好几次车
好不容易的一口汤汁,流掉了
和下沙烧麦很像,但又不同,不大,还用了韭黄
全肉,笋和韭黄占了三分之一,肉加了料酒
吃多了几个,会腻,这时候又要祭出桐乡辣酱了
醋加辣酱,咸鲜中又带了点酸,很舒服的一餐
樱花季,没想到河两岸的景致还不错
后面几天天气好了,在河边,骑骑车,晒晒太阳,看看樱花,舒服
每天的早饭翻花样,中午的面不会变,吃不一样的风格
感兴趣的放前面,干拌,走起
⑥斌斌面馆
老板孙斌师承阿能师傅,改进了传统阿能面的红烧、白烧
首创招牌小排干拌
小排先炸后烧,3小时火控,保证了小排的入味,酥而不烂
黑鱼用桐乡特色的咸菜加糖煸炒,提鲜
孙师傅只加一点点油,没有酱汁,吃起来很润,不油腻
撒上芝麻,自带香味,特别调味的桐乡咸菜,爽口
默认的常规版干拌面吃起来略甜,是桐乡人的口味
△兴安路197号
其他选择:阿根面店
除了羊肉面,阿能面,最有兴趣的,就是这家干拌了
要了网红的黑鱼小排干拌
吃完,老板说他推荐的是浓汤番茄黑鱼,或许是新品
他家面不拌料,用炒好的浇头盖上去
完全靠浇头炒出来的汁水和味道来拌面
点单的时候,老板还问,要不要辣
我说正常就好,老板回了句:桐乡口味咯
端上来,扑鼻的芝麻香,急火快炒后,渗出了些许汁水
或许还是浓汤番茄会更好吃,酸酸甜甜
很神奇的两个浇头,两个极端
一个甜到极致,神似无锡排骨,带着点煸炒的焦香
一个咸鲜脆口,靠咸菜,正中靶心
不过这俩,搭在一起,竟然,很合
吃饱饱,去消化,网红图书馆走起
⑦陆费逵图书馆
中间这个,不念fei,念bi,而且,陆费是复姓
来这里,是看看这个现代化的网红图书馆
虽然,没怎么转悠,不过,总体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分了南北区,一进去有点懵,最宽敞的地方坐了会儿,小转椅,很舒服
光线好,空间更是宽敞,一面书墙,朋友圈问想拿上面的书,怎么办?
图书馆,就是需要有个让人静下来的感觉,不想走
要不然,都是人,乌泱泱的,没好感
楼上还有个陆费逵的纪念馆,讲他的生平
逛累了,飘起了小雨,下一站,咖啡馆坐坐
⑧小满咖啡
△宏源路12号
神奇的咖啡馆,人来人往,能留住你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那份人情味
一开始,突如其来的热情,有点受宠若惊,原来,把我记错成了别人
边喝咖啡,边吃甜品,边享受和身边人的聊天,了解彼此,了解当地
突然明白了咖啡馆的意义,如果你一个人来,就要坐在吧台
这里,更像一个白天的深夜食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老板娘顾此及彼,照顾好来的每一个
因此,我的美食攻略又丰富了
因此,我还第一时间吃到了甜麦塌饼
也因此,认识了老板娘,一个爱憎分明的有意思的人
塌饼,就像是海苔味的青团,包裹豆沙,童装店老板代卖
只有这个季节有,一个微信,就在咖啡馆里吃上了
原来都是冷吃,我以为还要蒸热
已经浇过糖,煎过,所以带着焦糖香
顺路走回去,附近的艺术馆,顺大便兜一圈
⑨君匋艺术院
桐乡的游客,真的少,少到早上我从保安面前经过,下午他认出了我
两层楼,一层是他的生平,二层是他的藏品
他,把一生的收藏都捐给了家乡
他,全能型人才,感觉琴棋书画无一不晓
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西泠印社副社长,各种收藏的小故事,都很有意思
晚饭本来是想去环北蹄髈的,或许是前一天的酱味没吃出感觉来吧
都到店了,结果,蹄髈卖完了,让我情何以堪
B计划,桐乡煲走起
⑩利华煲
桐乡煲是「桐乡人自创的一种美食」
江浙一带一直以来的饮食风味以清淡为主
而桐乡煲却有异于当地的风味
以麻、辣、鲜、香的独特口味,深受江浙一带的喜爱
△地址:复兴北路河滨小区6-8号
其他选择:老三毛煲店、丰生煲店、园东黑鱼煲、石门第一鲜
生意相当好,一楼角落坐下,一晚上边上几杆烟枪,差点把我熏成腌肉
等了蛮久的,所以是现杀的咯?一个小煲,足够2-3人吃了
鱼头鱼骨熬汤,番茄带出酸甜,没想象中浓稠,单喝就很舒服,咸鲜口
满满的鱼肉,片得薄,夹起来都容易破碎,没啥骨头,一口下去满足
还有单独的大块鱼皮,满满的胶质
不同的配料,鸡爪、豆腐、虾,一个个切换,不会一味地单调
最后发现,最爱是虾,开了背,个头也不小,鲜嫩,脆口
人多的话,再点个其他类型的,比如干锅,再配几个凉菜,足够了
如果问我桐乡煲特色是啥?可能就是当地食材的复合味道
让各色的鲜融合起来,再就是性价比,量大
煲吃完,还去看了场电影
一个广场里只有一楼有店,楼上只有电影院开着,也是有点吓人
看完电影,果断,又饿了,试试传说中的人气美食
顺手再来一杯古茗
?阿能铁板鱿鱼
△地址:东兴街5号
有点踩雷的小吃,不是脑海里特别新鲜的鱿鱼
基本就靠酱来调味,还放了洋葱,甜酱、豆豉、辣酱
就那样,甚至都没有吃完的冲动
还是大众化的铁板鱿鱼更适合我
每天除了一碗面之外,早饭,也要换花样
传说中的周阿姨蛋饼,加了米粉的,会是神马味道
?周阿姨蛋饼
周记蛋饼原先的掌勺者是周阿姨,只是现在周阿姨已故,
作为徒弟的王阿姨接过衣钵
面饼王阿姨每天提前做好,放在铁板上加热即可。
最后把摊好的鸡蛋以及配料全部卷进面饼里,出锅。
吃过的人都知道,这里的蛋饼不是常见的筒形,而是方形。
王阿姨接手后,在周阿姨的基础上改良,就有了米粉的出现
△地址:梧桐北街50号
一大早的早饭,选了周阿姨,没想到隔壁就是六中烧饼
或许选根隔壁油条,才是双剑合璧
阿姨挺健谈的,边做边和顾客聊着
前面的小哥,一下子买了好多个,还各种要求不一
也怪阿姨这里配料多,随你搭配
看中加米粉的组合,好像盐酥鸡不错,结果忘了加
加了米粉、火腿肠,这里特色的笋丝、咸菜什么的
阿姨好像最后,土豆丝也忘给我加了
她的做法蛮特别的
先煎蛋,然后把火腿肠、葱花什么的搅合进去
再把其他要加的配料炒热
然后,现成的面皮,刷酱,在铁板上煎香,最后包裹
饼皮有劲道,里面还有爽口的米粉,酱味也无处不在,甜咸辣度都有
问阿姨,怎么想到放米粉的
她说是她的创新,一来她喜欢吃,二来,这样别人容易吃得饱
不过我觉得一个下去,正好开胃
空闲的时候,阿姨又去后面调面皮糊了
阿姨还说,她这个还不算辛苦,隔壁才辛苦,起得比她还早
走过来的时候梧丝还没开,吃完开张了
打包个甜食回去,晚上当夜宵
?梧丝小吃
△地址:凤鸣路33号
不是中秋,没有鲜肉月饼;阿姨受伤,品种也不多
顺手买了个椒桃的,以为是椒盐核桃的,结果并不是
是甜的,是黑芝麻核桃的,意料之外的好吃
饼皮没有酥到掉渣,有一点油润,让吃口也比较顺口
甜甜的黑芝麻馅,很香,肉眼可见的核桃仁颗粒,一口下去,很满足
阿姨让我,下次,中秋,再来
这家丝粉汤,吃的人也比较多
如果说金兰靠的是年岁,这家靠的是口味和口碑了
目的地,阿能面
每次早饭和午饭,几乎有点无缝衔接,可能是桐乡,景点太少了
要不然,我一定逛逛,消消食
?阿能面
阿能面最大的特色,一次一锅,一锅一味
面筋道或柔韧、汤头浓稠程度、浇头入口感觉,
全凭厨师对火候的把握。
味道鲜甜、汤浓不腻、面软硬适中,咸淡恰到好处
一言总结,汤紧、味甜、料鲜、面细。
△地址:邵家桥5号楼
甜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这或许浓缩了阿能面的特色
红汤鳝片腰花,现爆的鳝,吸汤汁,腰花,端上来,充满着它的味道
爆炒之后,嫩度尚在;焖过后,更入味
调味用了胡椒,吃的时候立马感受到
当地的调味,除了本身洋葱的甜,还落了糖,所以更甜
几乎是那种吃了一两口就腻的感觉
小姐姐还是挺热情的,聊天交流,本建议配点小菜,来中和味道
后来想着,对呀,边上有桐乡辣酱,这一来,就不一样了
这家说是最老的店,不过装修过了,没有了岁月的痕迹
还是喜欢破破烂烂的感觉
咖啡消食,吃完咸的,必须来点甜的
主要,他家只在周日开,找个中午的吃饭点,错峰
边上还有高老庄的甜酒酿,一个人,两者只能择其一了
?野果咖啡
△地址:文昌路377号
一周只开一天,任性吗?佛系吗?
可惜没在吧台边和老板娘聊天
嗯,下次,再来,一定要了解一下老板娘开店的初衷
本来以为会很多人,毕竟一周就开一天
那不该是大家都憋着,这一天一拥而上吗?
所以我特地点了咖啡和甜品,静静地在角落坐着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人并不多
因为早上吃得多,老板娘给我推荐了美式
不能错过的是甜品,新鲜,还有特色
茉莉花巴斯克,芝士细腻,回味带着茉莉花香,很讨巧
巴斯克,又多了层奶皮的质感
以后,旅行,或许我会把各种咖啡馆加入我的行程里
融入当地特色,就好
不过每次喝完咖啡,我的战斗力就减半了
吃饱喝足,骑车去濮院
真的,骑了一个小时,关键还不是电动车
渐渐在自行车的还车点中迷失自我。。。
?濮院知未鲜油墩
据传,“油墩”还是乾隆爷取的呢!
乾隆帝下江南,有天吃了一寺院的烧火和尚用糯米粉包豆沙,油氽后制作的一种点心,口感不错,大为赞赏,所食之物形状和大殿中菩萨香案前的蒲墩相似,就指着蒲墩笑着说道:“此物真像蒲墩,就叫它油墩吧!”
△地址:濮院咏梅西路58-60号一楼
吭兹吭兹,骑了一小时到濮院,重点就是为了它~油墩
和想的完全不一样,脑海里的油墩是类似这里的萝卜丝饼
这里的油墩,更像是无锡的玉兰饼,苏州的油汆团子
看着现炸出来的样子,又有点牛肉煎包的感觉
糯米在油的作用下,各自变化着,成就了脆壳,软糯的内里
里面不是酱色的调味,笋、肉为主,肥瘦分明
还有微微的汤汁渗出,糯米带着黏连感
老板说还放了榨菜,增加鲜度
优秀,不虚此行,差点连公共自行车都不知道哪儿还
所幸,桐乡的车,在濮院,无缝衔接
溱湖湖鲜,也是期待的,濮院实际上有不少好吃的
不过我的胃,可能只能装下最有特色的这几家
?溱湖八鲜
△地址:濮院桐星大道189号侨亚广场2幢
冲着鱼杂而来,本来还想搭配个醉虾,把湖鲜一网打尽
结果,如意算盘没打到,老板娘说,虾被厨师都白灼了,哎
好吧,吃鱼杂好了,配了他们热销的猪油渣白菜
等了一阵,送的多味花生都快吃掉一半了
不过菜是真的量大,一份蔬菜,感觉吃完我就饱了
关键里面还不止是猪油渣和白菜,还有芹菜、青椒
香,调味好,有镬气,很下饭
鱼杂登场,鱼籽、鱼泡,还有鱼块
不过感觉调味太重了,又是豆瓣酱、又是海鲜酱、又是辣酱的
这样鱼杂本身的新鲜度吃不出,口味还特别咸,好吧,捞饭吧
生意还挺好的,后悔没简简单单清蒸一条鱼,看看这里湖鲜真正的水准
反正边吃,就听到水池里猛兽在跃动
公交回去,也就两辆车,这个点都末班车了
本来还想着早点吃完,回野果,再来块甜品呢
野果只工作8小时,这个点,也下班了
最后一天了,赶紧把特色生煎给吃了
?钟式生煎
钟式生煎,原名苏州生煎
苏州生煎是不少桐乡人读书时代最爱的早餐,
小小生煎,肉馅大,皮软糯
底部又有锅巴一样的脆底
大小适合,一口一个
△地址:北门大街58号
其他选择:苏州生煎(高尔夫店)、傅记生煎
传说中的苏州生煎,因为叫苏州生煎的太多了,为了区分,改了名字
此生煎非彼生煎
如果说上海的生煎是馒头,这里的生煎,真的就是包子,还是小包子
杭州的葱煎包是发面小包子,这里的,就是死面小包子
皮薄,底脆,有点油;有口汤,还容易破
新鲜猪后腿肉做馅儿,放了一点点酒
一口一个的爽快,会有些许腻
配上当场现冲咸豆浆,感觉还是蛮好的
当然,蘸料可以经典的醋加桐乡辣酱
最后才发现,还能半客一买,尝尝鲜还是不错的
真的,就几步路,就第二家了
本来中间还有个新市茶糕,可(hai)惜(hao)卖完了
要想吃到,记得早去,“慎行堂”
?宝华小吃
原来馄饨还能炒着吃!
因为桐乡人普遍喜欢这口味道。
这炒馄饨说到底没什么特别的,
做法也很简单,但就是吃惯了这味道的老客人永远吃不厌。
一碗朴素的炒馄饨却带着平淡生活的真实味道,
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让人在回忆最深处浅浅回味。
△地址:北门大街62号
其他选择:老凤珍
糖醋,还炒的馄饨,真是第一次听说,在桐乡还不少见
应该是迎合了当地人吃甜的口味
小份,也不少,10个馄饨
端上来就是扑鼻开胃的酸甜味儿,看着有点街边炒面的感觉
带着镬气,还有几棵小青菜搭配
这是个即使光炒皮子,都好吃的调味
馄饨全肉馅,带着咸鲜,让你知道这是一顿主食
阿姨说,本来馅儿里是有葱的,后来周边学生不喜欢,就不再加了
如果你需要,可以自己添加
当然一味的酸甜总会腻到,神一般的桐乡辣酱就在边上
嗯,桐乡人,少不了它,中和甜腻,咸辣适中
这家真的就是被那个特色的金镶玉嵌给吸引的
走过路过莫错过,买买买
?范氏小吃
△地址:北门大街宝华小吃边上
就在宝华小吃边上,被传统工艺所吸引
嗯,看到了传说中的金镶玉嵌,实际上就是蛋糕里塞进糕团
成就松软的外层,黏糯的内里,蛋糕版的麻薯感觉
还蛮有意思的
顺手还买了橘红糕
特地问了有没有橘皮颗粒,有,就买
嗯,比湖州买的更甜一点,橘皮的酸度刚刚好解腻
大叔说,很多人会直接来买他那个大块的蛋糕
或许就是他们儿时的记忆,淳朴、简单而又直接
来这里,一是为了消食,二也是想看看那个摩天轮
莫名对哪里的摩天轮都有着好奇,结果撞见了一片樱花林
②①新世纪公园
一开始是冲着摩天轮去的,结果最后看到的时候发现,好小一个
印象最深倒是碰巧看到的一片樱花树
那天天晴了,太阳刚好,阿姨妈妈都出动了
虽然不知道樱花怎么拍才好看,尽力了
有花有草,有山有水
还有个塔,休闲放松消食遛娃的好地方
最后一杯古茗,打包环北蹄髈,买好黄大星粽子,完美,回程
古茗,除了做东西慢,其他没毛病
最后,还是没有吃粉丝煲,每个地方,都要留些许遗憾
②②古茗
△地址:东兴街90号
当地品牌茶饮
价钱不算便宜,十几一杯的样子,不过新用户有优惠券
会员日还有第二件五折,不过需要小程序点单
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的,后来,一发不可收拾
就像他们口号说的,每天一杯喝不腻
奶茶,实际上最怕的就是腻
喝一两口,不想喝,或者饱了,都不是好奶茶
第一杯,我选择的是轻盈版的杨枝甘露
虽然我也不清楚和一般的有什么区别
但是,真的清爽,让我有种喝茶颜悦色的错觉
第二杯,还是果茶系列,外卖,加上优惠券,10块不到拿下
少冰,满杯橙,里面还有柠檬,是我脑海里完美的样子
每一口都有橙子颗粒,而且不像果粒橙、粒粒橙
这是有质感的橙子颗粒
喝他们的饮料,不知不觉,半杯就没了
能一口气喝完,嗯,那会儿在长沙,就是这种感觉
最后一天,照例还是来一杯
这次,选了奶茶系列了,团购的十块的桃气乌龙奶芙
他们家除了做得慢,其他没毛病
这个出品,真的和幽兰拿铁好像
不过区别是,上面topping不是碧根果,用了小核桃
没当场喝,打包带回酒店,淡奶油塌掉了,融入了茶里
嗯,还是满意的味道,完全不腻味,爽口,带着奶香
大叔有意思的说,茶颜悦色是他们在长沙的品牌,哈哈
看到成品之后,问,和幽兰拿铁有多像?
大叔说,就是它,没有八成也有九成
优秀了
②③黄大星浆粽
△地址:茅盾东路北港花园14幢
其他选择:杏林馆
买的4款粽子都试过了
嘉兴粽子是一绝,而这家,又是口碑不错的店
浆粽,原来就是豆浆配粽子的意思
蛋黄肉粽、大肉粽、多肉粽、梅菜肉粽,几乎可以说个个印象深刻
12一个的粽子,算不得便宜,但货真价实,个顶个的大
多肉比大肉多一肥一瘦两块肉吧,一般大肉吃吃就行了
它用的肉,不是一长条的五花
是方块状的,瘦肉、肥膘,没吃到皮
交叉码放在中间,很整齐,油脂滋润着整个粽子
梅菜的相比来说最好吃,可能是有解腻的作用
味型比较丰富,还有质感
蛋黄的也值得一提,选材好,油分多,而且不咸,酥软
②④环北蹄髈
桐乡人如果说请你吃肉,没有意外的话肯定是蹄髈。
蹄髈是桐乡人家宴上的压轴大菜
宴会尾声时,桌边的老老少少都等着这道蹄髈再掀起一个小高潮
△地址:中山西路21号
蹄髈店的蹄髈,值得一试
反正,一个蹄髈,我带回来,吃了三顿
反正,为了这个蹄髈,我去了两次
反正,第一次去的时候,蹄髈卖完了,还是晚上的饭点。。。
快100一个,不便宜,但功夫在,汁水妙,选材好
酱香,甜咸适度,不油腻,完整一个蹄髈,轻松脱骨
皮,几乎走掉了油分,入口只有黏糯润
肉,几乎都是栗子肉,不柴,香,筋膜处还有韧性
单吃就很爽,下饭一流,拌上汁,捞个饭,满足
意料之外的人少,意料之外的美好
不曾想到,高铁半小时的行程,能吃出惊喜来
甜,是这里的口味,面也好,菜也好
所以,才会有糖醋炒馄饨的出现
粉丝可以从早吃到晚
夜宵来上一煲,放上自己喜欢的食材,满足饱餐
阿能面,成了商业化的代名词,本地人而言,或许只是早上的一碗热汤面
湖羊的红烧羊肉,反而更具桐乡特色
小小的地方,却有着丰富的味道
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短短的几天,无法彻底感受,期待,下次再见
嗯,还记得梧丝小吃阿姨让我中秋再来,吃肉月饼
加了黄大星小姐姐的微信,想念的时候,搞点嘉兴粽子吃吃
yan10研食
懂营养,爱健身,西餐嘴,中餐胃的挨踢好奇萌大叔
约中原,茶满天下。9月28日下午,2020“湖南黑茶·神州共享”郑州专场品鉴会暨高桥茶叶茶具城全国巡展会在郑州逸泉国际酒店圆满举行。
本次活动由湖南高桥茶叶茶具城和茶情报共同主办,由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郑州市茶叶协会、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协办,同时得到了汇美茶城、凤凰茶城、艺茂仓、唐人街茶城、中原国际茶城、文博城的大力支持,并获得四汖单丛、蓬莱阁茗茶和湘安黑茶三大茶叶品牌的鼎力支持,木上云端、国津、全茗汇、阿甘茶馆四大茶叶品牌也参与本次活动。
来自各地的茗流嘉宾汇聚商都郑州,共品六十年老黑茶,享受岁月的魅力。现场茗茶飘香,气氛高涨,热闹不已。
“茶城+品牌”联动湖南黑茶绽光彩
湖南高桥大市场作为中国第三大综合性市场,近年来坚持以“国际高桥,世界商港”为战略愿景,朝着“品牌化、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愿景方向建设第五代市场。活动伊始,湖南高桥茶叶茶具城总经理龚剑武先生发表了致辞,其精彩激昂的陈词,再现了一个前景更广阔的高桥大市场。
▲湖南高桥茶叶茶具城总经理龚剑武先生
中国黑茶产业在近几年来得到史无前例的快速增长,造就了中国茶史上的一大奇迹。郑州市茶叶协会秘书长赖刚先生上台分析了行业现状,其对茶行业精辟的见解,让现场茶友对茶行业及黑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郑州市茶叶协会秘书长赖刚先生
茗企齐聚郑州尽展茶韵风采
郑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其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饮茶、品茶历史,消费群体极为庞大。今日各大茗企带来了匠心精制的茶品,在中原腹地演绎一场舌尖上的茶文化盛宴。
1、四汖单丛
市场是检验一家企业的试金石,只有优秀的企业才能长久发展传承。四汖单丛,源于明朝永乐十年,以传承和发扬潮州功夫茶文化为宗旨,坚持让世人爱上单丛茶为核心信仰,以众多高香馥郁的单丛茶,在汹涌的消费市场中开辟了一片专属于四汖单丛的市场。
▲四汖单丛总经理陈鑫先生
活动现场,四汖单丛带来了【蜜兰香】、【鸭屎香】、【黄栀香】等经典单丛茶,赢得了现场茶友的一致好评。
▲四汖单丛产品展示
2、蓬莱阁茗茶
市场是多变的,每一家企业都要做好应对变化,才能以坚挺的实力应对市场浪潮的不断冲击。蓬莱阁茗茶,湖南长沙最老的茶叶店,商超渠道领先品牌,面对不断变幻的市场一直坚持发展多样性早春茶品,屹立于茶行业中二十余载。
▲蓬莱阁茗茶创始人赵志荣先生
蓬莱阁茗茶今天带来了【石门高山绿茶】、【清香碧螺春】、【茉莉花茶】、【清香铁观音】、【湖南红茶】、【古丈毛尖】,其经典怀旧的包装风格勾起了在场茶友的浓浓回忆,纷纷表示要分享给亲朋好友。
▲蓬莱阁茗茶产品展示
3、湘安黑茶
黑茶作为茶中黑金,近年来不断涌起的热潮都归结于黑茶品牌的强大实力,其文化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地位也会在茶产业中不断凸显。
湘安黑茶源自安化最美生态茶园——团云界茶庄园,茶园面积近千亩,海拔八百米,地势开阔,日照充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其优良的产品品质。湘安黑茶以优良的产品与发展前景及其在行业格局、品牌目标与营销上的优势,在茶行业中稳步前行,成为新派安化黑茶代表品牌。
▲湘安黑茶负责人蒋芸芸女士
本场品鉴会湘安黑茶带来了【平安是福】、【团云薄片】、【开山茯】、【黑砖王】、【八年陈黑砖】等优质黑茶产品,其精美的包装获得了在场茶友的连连称赞。
▲湘安黑茶产品展示
4、四大茗企
活动现场,木上云端、国津、全茗汇、阿甘茶馆四大茗企亦携匠制茶品精彩亮相。
▲国津产品展示
▲全茗汇产品展示
▲阿甘茶馆产品展示
▲木上云端
鼓舞韵飞扬淡雅茉莉香
一壶岁月佳茗,一缕馥郁茶香;一段韵味鼓舞,一首灵动乐曲。
活动现场,茶友们品味六十年老黑茶,享受岁月的韵味,欣赏于激情飞扬的《盛世鼓韵》,现场的气氛高潮不已。
淡雅清秀的古典音乐《茉莉花》,仿佛涓涓流水携淡淡茗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携手开新篇合作创未来
在市场经济风云变幻的今天,一枝独秀难成林,联手合作、抱团取暖才是长久的发展之计。
本次郑州品鉴会,各大茗企凭借自身的品牌魅力,获得了现场一众茶人朋友的支持与信赖,与郑州实力茶商达成战略合作,茗企茗店携手共创茶行业的美好未来。
▲汇美茶城好香茶业陈炳辉先生与四汖单丛总经理陈鑫先生
▲河南古茗贸易有限公司师姵盈女士
与湘安黑茶负责人蒋芸芸女士
▲国饮御茶王总与湘安黑茶负责人蒋芸芸女士
▲魏氏紫砂魏总与湘安黑茶负责人蒋芸芸女士
现场的签约仪式,不仅是湖南黑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表现,也预示着茶行业迎着朝阳蓬勃发展。
中原俯仰成今古,黄帝故里醉金秋
数里商都烹茶香,不负金秋好时光
每一次的相聚,都是一段美好时光
每一次的品鉴,都是一段韵致享受
期待下一次相聚,期待更多的佳茗臻享
<>僧洞可谓黄山早期穴居修行文化的典型代表。早年偶闻仙僧洞之名,也从史料上大致有所了解,久欲一探究竟。然问人多所不知,或仅闻其名不详其所在,平添几分神秘,更是觉得这一洞窟很不一般。后因文物古迹调查,方有机缘与同道历险数探而至。回来后,就其文化内涵结合文献又做了些功课,兹整理成稿。他日忆及,亦不枉自一探。
历史称谓
仙僧洞之称谓,最早见于唐代诗僧岛云《仙僧洞》之诗题。诗载闵麟嗣(1628-1704)纂《黄山志定本》(以下称闵《志》)卷六赋诗志:“先朝曾有日东僧,向此乘龙忽上升。石径已迷红树密,萝龛犹在紫云凝。钵盂峰下留丹灶,锡杖泉边隐圣灯。从此旧庵遗迹畔,月楼霜殿一层层。”闵《志》共辑录岛云黄山诗十首,且记“岛云慕东国僧掷钵神异来游黄山……《仙僧洞》《汤泉》《仙桥》诸诗盛传于时。”
宋景祐(1034-1037)初《黄山图经》载:“山有三十六峰、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二洞、八岩。”黄山“十二洞”之说最早即始于此,各记于“三十六峰”所在峰名一条。仙僧洞居首(次为朱砂洞、锦霞洞、莲花洞、驾鹤洞、容成洞、仙人洞、翠微洞、弦歌洞、九龙洞、狼豹洞和百花洞):“第五,钵盂峰……如覆钵之状,下有新罗庵。《神仙补阙传》云:‘昔刘宋时(420-479),东国有一僧人,不知其名,来此修禅定,绝色味,三十余年不出溪口。尝于峰脚平石上,以锡杖卓出一泉,炼丹而服。偶一日,彩云仙乐来迎,忽乘龙上升。’又有一洞,深莫可测,人不敢入。其炼丹处,梁大同(535-546)中,有人见一鼎并石灶,藤萝缠锁,因名仙僧洞。洞口阴暗之夜,有一灯现,朗如星明,人谓之圣灯……”至于东国僧人,闵《志》也有提及:“南朝东国僧,不知其名,元嘉间(424-453)结新罗庵(于)钵盂峰下,断绝色味,枯坐寒山三十余年……一日仙乐来迎,乘龙升去。”据此,仙僧洞得名盖与“东国有一僧人”在此“修禅定”、“炼丹”并“乘龙升去”有关。又因阴暗之夜,洞口“有一灯现,朗如星明”,谓之“圣灯”。
到了明清时期,仙僧洞之名又有所演绎。
潘之恒(约1536-1621)《仙灯洞记》:“昔人见仙灯熺微,乍隐乍现,不可为常。后有高逸栖止,故亦名仙人洞。”说仙灯洞,亦名仙人洞,仅见此例。
闵《志》载:“仙僧洞,即仙灯洞……阴暗之夜,洞口有灯,朗朗如星月,人谓之圣灯。”说得倒直接,“仙僧洞,即仙灯洞”。
再看汪士鈜(1632-1706)《云舫记》:“黄山兜率庵倚天宝峰,即图经中合掌峰也……庵左即仙灯洞,旧名圣僧洞,又名仙僧洞,今讹为仙灯洞。先是唐咸通(860-874)间,有西域僧人,洞鑱石壁九字,曰:‘七百年后当有圣僧来’,因名圣僧洞。仙灯又因仙僧传讹,非有灯也。”汪士鈜认为,仙僧洞旧名圣僧洞,而“仙灯”一名是因“仙僧”之名讹传造成的。
由上可知,仙僧洞的历史,可上溯至南朝刘宋元嘉时期 (424-453),距今已逾1500多年。至于洞之称谓,除了仙僧洞一说,又有仙灯、圣灯、圣僧、仙人诸洞名,虽各有缘起,但均同指一洞。细思量,诸洞名颇具传奇色彩。就拿“仙僧洞”之名来说,修道成“仙”,为中国本土道教所尊奉;修行成“佛”,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释家所信仰。“仙”以“道”,“僧”以“佛”,洞名“仙僧”,合二为一,可见非比寻常。
诗情画意
仙僧洞之诗咏,除了前面提到的岛云《仙僧洞》一诗,手头史料还有四首,皆出一方名僧名士之手。
其一 释大壑《望仙灯洞》
千里崖嶂日跻攀,肯惮阴晴一放闲。猿啸欲来分洞壑,僧行曾未出溪湾。碧杉红药游人路,石臼丹炉帝子山。咄咄洞云探未竟,满空寒翠隔尘寰。
这位大壑(1525-1576)和尚,很不简单。字元津,钱塘(今杭州)人。他不仅是西湖四大古刹之一净慈寺的住持,而且能诗工绘,博学善辩,著有《南屏净慈寺志》十卷。
其二 释大涵《游仙灯洞》(图一)
洞门光独耀,清昼一灯明。此日怜新历,他身忆旧盟。高岩垂石乳,黑水閟阴精。挂笠堪将老,还思架瓦铛。
诗后有小记:“乙亥(康熙三十五年)六月廿二日,余同云谷诸道人有游仙灯洞诗。近阅仙灯洞画,尚缺题咏,即遗其诗以补之。此乃允翁先生(即江注)不请之作也,非曰能之,愿学前耳。涵识。”可知,诗作者大涵于公元1695年8月1日有游仙灯洞。他是黄山历史上有名的诗僧。俗姓潘,法名大涵,因爱雁荡山与黄山,自号雁黄布衲,江苏吴江人。曾于康熙年间漫游黄山,结茅炼丹台,或居云舫,与雪庄等唱酬交往,有《雁黄布衲黄山游草》传世。
其三 冒襄《仙僧洞》
仙僧洞有名,洞在仙僧化。流水出声闻,共说无生话。
要说诗作者冒襄(1611-1693)之名,可能比较陌生。但如说起冒辟疆与江淮名妓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可谓广为流传知道的就多多了。冒襄其实就是冒辟疆,江苏如皋人。复社士子。文采风流,盛于一时。一生著述甚丰,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影梅庵忆语》等传世。《影梅庵忆语》曾记其妻董小宛游黄山。
其四 吴梦印《游仙灯洞》
携筇曳屐到来赊,古洞幽深萝薜遮。老树交阴山径滑,夕阳低映石门斜。风生远壑传清籁,木脱空林散彩霞。胜处未能频指点,峰前果实石径花。
诗作者吴梦印,黄山南麓西溪南人。家富收藏。据说黄山画派巨擘、新安四家之首的渐江(1610-1664),曾寓其家观赏宋元名画。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读过仙僧洞之诗,再来欣赏几位名家描绘仙僧洞的画作。
其一 渐江《仙灯洞图》(图二)
渐江六十景《黄山图册》之一,纸本,纵21.4cm,横18.4cm。渐公此作,以小见大,画面疏朗,主题突出。以松灵之笔勾勒山石,干笔略作皴擦,辅以赭石、花青薄染分出层次。远山、松针则以花青点染衬托。右下蹬道边双勾杂树,又以朱瞟填染树叶衬出秋意。迎面一洞窟,勾云环绕洞顶。洞口古藤垂蔓,柴扉虚掩,上题洞额——仙鐙洞(“鐙”为“燈”之异体字,“燈”简作“灯”)。洞中一僧,披发修行,身着朱袍,结跏趺坐于蒲团,仿佛讽经而喃喃有声,诚“画眼”之所在。画面左侧偏下、远山上方钤阳文圆形小印“弘仁”,犹如初日,统一和谐。《黄山图册》现藏故宫博物院,是渐江在黄山游观感受晚期代表作。
其二 江注《仙灯洞图》(图三)
江注此作,曾于2017年9月在中国徽州文化博物举办的“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新安八家书画展》上展出,系江注以其师渐江六十景《黄山图册》为粉本,参以己意临写作品当中的一开,尺幅亦与原图相近。主要区别在于画法上以小披麻间牛毛皴为主,较渐公原作细弱繁密,但不失佳作。江注,字允凝、允冰,号若米舫,渐江侄。工诗画,山水得渐江指授。
其三 雪庄《圣僧洞图》(图四)
雪庄(约1652-1721)此作系木刻版画,为汪士鈜纂《黄山志续集》卷首和吴荃辑雪庄四十三开《黄山图》之一。《黄山志续集》约初刻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圣僧洞图》当在此书刻前所作。诗画僧雪庄,自称黄山野人,居云舫三十余年直至圆寂黄山。其黄山画作独具匠心而多写实,取舍得当而不芜杂,景观特征明显,只要角度契合,几可据图为导。以画黄山而论,浅见渐江为心象(风骨)黄山,石涛为大象(无形)黄山,梅清为幻象(仿佛)黄山,而雪庄可谓印象(写真)黄山。汪士鈜《云舫记》:“康熙己巳重九前一日(即公元1689年10月20日),翠螺雪庄大师散发携杖来游黄山,过阮溪(今徽州区潜口),信宿即行,途遇龙池雨公(即翠微寺住持雨峰纲)曰:‘道兄入山当住仙僧洞下……’”可见雪庄与仙僧洞亦多交集。
其四 朱峰《仙灯洞图》(图五)
据我了解,朱峰先生是近四、五十年来极少数到访并且可能是唯一夜宿过仙僧洞的人士。其早年既有仙僧洞写生之作,而这两幅《仙灯洞图》俱为忆写作品。一幅墨色苍茫浑厚,黑白相生,对比强烈,雄浑之气仿佛汉代碑拓、石雕。另一幅则以线条由浓至淡一气写成,以墨线之纵横、疏密、深浅变化及留白,表现出山岩肌理与空间层次;右上角虬松横卧,一枝倒垂探向洞口,更凸显出左下洞口之空灵。两幅画,一“黑”一“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旨趣。朱公寓黄山近五十载,浸淫其间,以焦墨写黄山,自成一格,深得黄山三昧。其长99米、宽0.9米的《五百里黄山氤氲图卷》展出期间,我曾三往观摩学习,以“万法随心得自在,一点无意赋神形”之口占记下了当时的真切感受。
往迹旧观
有关仙僧洞的历史景象,散见于山志与游记,详略不一。试作比较后,窃以为有以下数则的文献价值和参考意义较大。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秋,吴日宣游黄山有记,较详细地描述了其过往仙僧洞的情境:“下石笋冈,其直出为中源,右出为丞相源。余取道丞相源……陟石壁……登岭,危陡巉绝,径不容足。下临百仞,上摩层巅。架薪为梯,悬空作栈。每置一足,手探枯桩,桩实也乃敢移足。足垂垂绊不得上,走索耶,探竿耶……面稍进为壁所摩,转眄不得趾;错入藤石,啮不能出……约二里达仙灯洞。洞高五十余仞,前广丈余,中半倍之,后视中复广者尺,深五十余步,一壁下隔为二洞,各广四步。有奇水从石渗出右洞,二池一泓,澄澄足供酌盥。僧架木为室,块处其间。洞口古茗数十柯,前僧所树,今僧抚有之。溪出其下,激石作声。余至洞时,雾中咫尺不辨,留宿洞中。晓日霁,当面天都、老人层层卷下如倒挂围屏。前一径可达莲花洞,僧以道恶劝勿往,因左匝抵丞相源。”吴记对仙僧洞空间环境的描写具体直接,让人幻如身临其境。不仅如此,吴当日信宿洞中,次日欲由仙僧洞径直前往莲花洞,因“道恶”未果,即由丞相源下到苦竹溪,迂回经汤口转至朱砂庵(今慈光阁所在)投宿,再次日遂访莲花洞,并将两洞作了比较:“达(莲花)洞。洞口圆,上如佛龛,深略不及仙灯(洞),而视仙灯(洞)差广。左右罅水涓涓注……石窦圆通……稍出,一墩为座,石笋出其上……其端如猫踞(今掐月岩),两耳直竖,尾背具全……归路仍出朱砂庵……”其探游行径说明,古人从石笋冈(矼)取径丞相源(云谷寺),途中可至仙僧洞,并由仙僧洞亦可取道通向莲花洞(今普贤洞)。
就在吴日宣游过仙僧洞的第二年,岩镇人潘之恒亦寻游至洞中,还专门写过史上唯一一篇《仙灯洞记》:“由丞相源左入,二里许,已眺东源。不进,右折而上,甚崎岖,足疲甚。恃推挽之力,沿仄径西行。从沙脊望龙楼峰,亦奇观。蹩躠数里,途穷得涧,白石如积雪,水淙淙鸣,神气俱爽。洞僧云台,携茗相劳。贾勇攀峻坂以登。稍东而洞划然,如擘巨人蹠,高如偃盖。窈窕处悬溜三,僧架木以承泉,若置盂而接云巢栖焉。置板屋如阁道,供佛甚虔。翘首对青鸾峰,若玉女端侍,而天都则帝座,俨临之,高鬘垂髾,徐送妩媚,撩人眉睫,为生平希觏。下俯平嶂,葱蒨可凭。叠石肖香炉者,当洞门两傍,花萼翼之,非上真不足当此供。昔人见仙灯熺微,乍隐乍现,不可为常。后有高逸栖止,故亦名仙人洞。东出可通石笋矼。真黄山幽胜处也。庚戌四月三日,同释寓安所亲汪无畛用嘉宿洞中。日夕岚光扑人,青鸾冉冉,可招而下。余山栖三十六年,仅得此一日,盖亦奇也。”全文仅286字,然文短意长,描述了丞相源至仙僧洞山径崎岖难行,即便是《黄海》的编纂者、大号“山史”的潘之恒,“山栖三十六年”,也“仅得此一日”,说明游人罕至,非有心而不能到。洞中建有上为居室、下为通道的“阁道”式板屋,架木如置盂以承接悬溜滴水。时有法号云台的僧人住此修行,“供佛甚虔”。洞外涧水淙鸣,平嶂葱蒨,“日夕岚光扑人”,远眺天都峰与青鸾峰撩人眉睫,可谓别有洞天。当天,即万历三十八年四月三日(公元1610年5月25日),潘与同游还在洞中留宿一晚,看来板屋并不过于狭小。
“游圣”徐霞客又是如何记述仙僧洞之行的呢?徐在第二次游黄山的万历四十六年九初六日(即公元1618年10月23日),由狮子林下山途中转道去仙僧洞。“从山坑向丞相源。下七里,至白沙岭。霞光(狮子林主僧)复至……遂同上岭……僧谓:‘……若从(山)坑直下丞相源,不必复上此岭;若欲从仙灯(洞)而往,不若即由此岭东向。’余从之,循岭脊行。岭横亘天都、莲花之北,狭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夹映。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下至坑中,逾涧以上,共四里,登仙灯洞。洞南向,正对天都之阴。僧架阁连板于外,而内犹穹然,天趣未尽刊也。复南下三里,过丞相源,山间一夹地耳。其庵(指云谷寺)颇整……”
又有闵《志》载:“仙僧洞……在钵盂峰下。洞前有溪,取径丞相源,二里可至。高数十丈,纵如之,横杀之。一壁下隔为二,各广四尺。有奇洞,乳滴若雨,试之甘冷……”
再有民国十八年(1929)陈少峰《黄山指南》载:“仙灯洞……在仙都峰下,与钵盂峰东西相向,中隔丞相源,距云谷寺四里。洞长形,高九尺,宽三尺,深二丈五尺有奇。洞畔有圆池,广袤尺余,池水甘冷,四时不涸。洞口竹木茶柯皆山僧所植。方外居此成道者,代不乏人……”
真境实探
看过古人的记载,仙僧洞现在的情形又如何呢?2017年,我与数同道有过四探而得的经历。(图六)
关君德军先生归后即有《黄山仙僧洞探寻记》,详述始末。找寻期间,我曾向编注《黄山古今游览诗选》的黄松林先生和通过朱磊女士向画家朱峰先生做过咨询,对他们所给予的热心作答心存感激。
4月14日一探,我与关德军、杨海、缪鹏诸君同行。由云谷索道下站后竹林深入,唯循壁得见一小岩穴,茫然无果。
11月2日二探,我与关德军、叶要清、周流俊、俞宏理诸君同往。由白鹅岭下至吟啸桥,不过桥,叶君带路由左侧入林翻山至邻壑沟谷寻找,新发现一条登山古道和一处古建遗址。古道已探明段点长约千余米,宽不逾米,窄不及尺,部分石块垒砌和凿岩成级的台阶保存较好,古意盎然。古建遗址位于海拔1380米的山谷中,占地约400余平方米,由屋构建筑和梯状台地组成。残存屋构建筑本体面阔6.5米,进深5.5米,石墙高约2.5米。虽则还发现一处疑似洞穴,但与史料对照并不相符。
11月8日三探,较二探人员,缺了俞君宏理。沿步道由云谷寺至白沙岭途中,距入胜亭约百米处发现了雪庄笔下的招隐洞。洞口位于路右上方约10米处崖壁,正对天都峰阴。一壁中隔将招隐洞分成左右两洞。面对洞口,右洞口高与宽相近约2.8米,进深约5.4米,口小内大,洞内有凿岩石阶7级;左洞口高约2.6米,宽约2.4米,进深逾8米,口大内细深,洞口处有凿岩石阶5级。过此达入胜亭,由亭后循白沙岭岭脊而下回到云谷寺。此行,虽未觅见仙僧洞,但在临近“罗汉石”处向左隔壑眺望对面峰腰壁间,树木遮掩处隐约可见有一山洞,为再探明确了方向。
12月7日四探,由三探人员加入丁君永忠。有过前探的基础,对云谷一带地理环境也更熟悉。依据三探推定方位,四探由云谷索道下站后竹林入山觅得古道,还算比较顺利地摸到了仙僧洞(图七)。
意外收获还有,黄山风景区博物馆珍藏有一张1939 年 3 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在黄山拍摄的风景照,拍摄点一直是个谜。此次在仙僧洞得到了验证,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张仙僧洞老照片(图八),弥足珍贵。
我以《1939年叶挺镜头下的黄山千年古洞重现于世》为题,在“中国网”发了即时短讯,略陈梗概。
通过勘测,洞口狭长,背北面南,正对天都峰、青鸾峰(即钵盂峰侧观)之阴,海拔1065米。洞形近似一只丰口束颈鼓腹横置的扁状鱼篓。洞深17.4米,外洞口高7米、宽5米;颈部洞口收缩,高约5.5米、宽约3米。主洞后一壁下隔分成两小洞。面对小洞,右洞高2.6米,宽3.5米,深4.2米;左洞高1.8米,宽2米,深3.1米。右洞正前方有一圆池,直径0.67米,深0.21米;左洞左前侧紧挨主洞洞壁也有一圆池,直径0.8米,深0.32米。两池均为人工凿成,以承接洞顶洞壁滴水,水澈溢池。洞壁可见局部烟熏和少量凿痕。前半洞花岗岩石块铺地、洞口处石砌塝体和入洞台阶保存较好,残存半片石磨和少数木条板片。洞外有数层石塝磊砌的梯地,可见零散生长的茶柯、水竹。古人在此活动留下的痕迹是很明显的。从外观看,洞顶长年渗滴水,洞壁粉化现象较突出,应属花岗岩风化侵蚀和潜水溶解类洞穴。在黄山与此体量近似的同类型洞穴,已发现的还有神仙洞和莲花洞(今普贤洞)。
由云谷寺遗址通往仙僧洞的古道长约1.78公里,路影大致可辨,残存少量凿岩石窝和块石铺叠的台阶(图九)。
民国时期,随着黄山建设委员会成立和完成对云谷寺至北海蹬道的修整,原非登山干线且鲜有人至的这段山径逐渐被茂密的植被所遮绝,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更是绝少人知和到访。
待解之谜
行文至此,所了解的和想说的都差不多了,不过尚有几点疑问未明,续补于后待解并求证于同好。
首先,“东国僧”是谁?从史料可知,这位高僧在钵盂峰下结新罗庵,仙僧洞得名与其有关。1988年版《黄山志》载“新罗庵”一条:“……新罗,朝鲜古国名。东国,指新罗。”由此,“东国僧”当来自新罗(今朝鲜)。岛云《仙僧洞》诗有“先朝曾有日东僧”之句。刘夜烽、徐传礼选注《黄山诗选》(198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注解“日东僧”为“日本僧人,不知名,元嘉间(424-453)结新罗庵于钵盂峰下……”黄松林选注《黄山古今游览诗选》(1989年黄山书社)的注释亦作“日本僧人”。“东国僧”也好,“日东僧”也罢,作为新罗庵的创建者,一说来自朝鲜,一说来自日本,孰是孰非?是否还可以理解为一个来自新罗(朝鲜)的名叫“日东”的僧人呢?
其次,仙僧洞方位。民国陈少峰《黄山指南》载为“在仙都峰下”;而此前史料皆从《黄山图经》说,认为在钵盂峰下。若说“在钵盂峰下”,从实地来看似乎不够确切和具体,但也并非不可理解,这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衡量。图经所列黄山三十六峰,皆属大的峰系。仙僧洞虽非处在钵盂峰本体,但通往仙僧洞的道路由钵盂峰下云谷寺往返是最便捷的,从大的方位讲,言在其下,未尝不可。打个比方,说浮溪村在云门峰下,当无异议;要说再远些的寨西在云门峰下,也说得过去。而“在仙都峰下”一说,起初所据何来?尚不清楚。钵盂峰与仙都峰同列黄山三十六峰。《黄山图经》载:“第二十,仙都峰。连翠微峰东,高八百仞。下有仙都源、仙都观……”其峰下并无仙僧洞一说。而仙僧洞所在山峰是不是仙都峰呢?不是,那又叫什么峰呢?亦不清楚。
再者,仙僧洞通道。目前,已找到古人从丞相源(云谷寺)通往仙僧洞的山径。除此而外,古人有记,还可从白沙岭循脊越涧迂回而至仙僧洞;洞“前一径可达莲花洞(今普贤洞)”;由洞“东出可通石笋矼”。我等虽从不同方向探寻过仙僧洞的线路,遗憾的是能到的仅得其一,而另外几条通道现在还有迹可寻吗?尚需实地再探查证。
(2018-1-11汪治平于慈光阁稿)
说明:
1、参考文献:《黄山图经》《黄海》及各版本黄山志书,刘夜烽、徐传礼选注《黄山诗选》,黄松林选注《黄山古今游览诗选》等。
2、资料图片和署名照片除外,其余照片为作者本人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