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爱上虎投邦,传递商业正能量 ◆
文 | 江蓝 图 | 虎投邦
本文约1500字,约需5分钟阅读
2017年12月,上线不到三个月的享7项目获得海德创业投资(浙江)有限公司的天使轮千万级投资,成为武汉第一家拿到融资的餐饮平台。这家餐饮平台有何独门秘诀?为什么能从O2O这片红海中脱颖而出?今天,虎投君对享7的创始人李睿进行了专访,以期记录这个新兴公司的成长历程。
1内容服务:弥补餐饮行业的市场短板
曾和香港著名时装设计师邓达智合作,创办女装品牌,不料遭遇经济危机;之后又重振旗鼓,收购国企,进军地产,可惜时运不济,赔上了“身家性命”;李睿“不甘心”,在国内最早做起了美食直播“牵手邦”,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但盈利模式尚不完善……李睿的一位圈内好友说:“他的创业经历可以拍成一部电影。”
谈起这次创业的契机,李睿告诉虎投君,他在做美食直播的那两年,经常有需要庆祝生日、举办宴会或情侣约会的粉丝,向牵手邦寻求建议,希望牵手邦跟他们推荐最合适的餐厅。感受到了用户这方面的需求,李睿反观当时市面上的大型线上平台,“它们只是为商家提供了直线化的订单,并没有深入做内容服务,而用户是需要更加了解优质餐饮商家的环境、菜品以及文化的。”就这样,有着丰富创业经验的李睿,敏感地发现了大型线上平台与餐饮商家之间可以挖掘的市场空间,这一空间在三、四线城市尤为明显。
针对这一市场短板,李睿已经探索出较为完善的商业模式,拿出了两个月流水100万的成绩。2017年12月,上线不到三个月的享7项目获得海德创业投资(浙江)有限公司的天使轮千万级投资。
海德资本集团董事长周明海先生
2平台+活动:实现商家和用户的“双赢”
预计在3月5日,享7的移动端APP“享7美食”将正式上线。这个APP,就像是一个餐饮商城,每个商家在平台上都有一个独立的空间,里面承载着商家的环境、菜品以及独特的文化,实现平台的精准引流,提高商家的订单量。
以前,餐饮商家都是自己做宣传活动。而中小商家的微信公众号平均只有2000位粉丝,有效覆盖率也许只有20%-30%。对于这个问题,李睿表示:“我们享7将通过举办平台活动和商家活动,扩大宣传效果、提高商家交易额,做活动带来的用户数量和活跃度是很高的。”。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享7和十堰市旅游委共同举办了十堰旅游(餐饮)形象大使大赛暨百家美食评选分赛区赛事,其中举行的“吃货女神”直播活动,有百万人次参与;享7还将十堰作为第一站,举办了长达两个月的美食活动,在线上举办投票,在线下走进上百家优质餐厅,将餐厅的环境、菜品等展现给观众。
除了平台和活动,享7还有投资基金的助力。享7正在拟定筹备餐饮投资基金,该基金由海德投资与享7共同出资。“我们与餐饮商家合作,当然是希望商家越做越好。如果我们的合作商家发展迅速,需要重新装修或者筹备新店,我们会根据流水比例参股,为商家提供资金和运营管理服务。”
3企业愿景:精准服务,挑战格局
在采访过程中,李睿提及次数最多的就是“服务”二字。他对享7的定位,是专注内容服务的服务商,为餐饮商家和用户提供垂直化的精准服务。
未来,享7将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以三、四线城市为切入点。首先,大型线上平台的阵地主要在一、二线城市,其他城市的市场空间更大;其次,三、四线的经营成本相对较小;另外,由于生活节奏、地域文化的差异,三、四线城市的用户对内容需求更大,相对于一、二线的用户习惯考虑“吃什么”,三、四线的用户会更多考虑“哪里有好吃的”这类问题。
李睿对享7的2018充满信心:进入湖北省15个城市,完成与8000家以上餐饮商家的合作以及全年9亿的流水目标。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让享7被更多餐饮商家和用户知晓。在战术上,为了保证享7对每个城市深入的了解和精准的把控,享7将在每个城市派驻10-15人本地运营团队,来更好地与当地政府和商家合作。
当被问及企业愿景,李睿回答说:“我相信,凭借内容服务这个核心,享7能挑战互联网餐饮行业的现有格局。商业模式成熟后,享7也会进入酒店、旅游等其他细分领域。”
>因为我是学音乐出身的,在创办真格基金之前,是新东方的联合创始人。人工智能崛起的时候,我们已经投了很多人工智能的公司,大家就开始问我对人工智能有什么高见,我说之于‘人工智能’,我只有‘人工’,没有‘智能’。”这是 5月27日,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昆山杜克大学举办的杜克国际论坛上演讲的开场白。这位以个人风格和魅力著称的天使投资人,一开场就用自己的幽默点燃了论坛的气氛。
或许是早期自己的创业经历和教育相关,作为一个投资人徐小平很愿意听年轻人描述自己的梦想,也愿意给年轻人做梦的机会。在他的投资准则里,人一直是最重要的准则之一。“有理想、有才华的人,我们就宁可信其有,绝不信其无。”在论坛后,徐小平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称。
有公开数据显示,真格基金在2017年投了国内数量最多的人工智能项目。在专访中,徐小平透露今年真格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数量还会增加。
徐小平说,他不懂人工智能,但他让自己的团队投了许多和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至于这些项目质量如何,徐小平表示:质量不知道,但永远有希望,虽然希望往往带来的是绝望,依旧要保持乐观心态。
2011年,徐小平创立了天使投资基金“真格基金”。而在创办真格基金之前,徐小平是中国最大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NYSE: EDU)的联合创始人,与俞敏洪、王强并称为新东方的“三驾马车”。
徐小平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宁可信其有,绝不信其无”
自2016年开始至今,人工智能浪潮汹涌而至。在投资界,资金也明显向人工智能领域倾斜。有公开数据显示:在中国,2017年,真格基金以37次投资高居风投榜首,创新工场和IDG资本分别以28次和22次排列在第二和第三。
“这是第三方统计的一个数据,实际上从2017年开始到2018年,我们应该又增加了好几十个项目。”徐小平说。但他表示,真格在选项目时并非只向人工智能倾斜,他还看好大数据、生物医药。
至于如何挑选项目,徐小平坚持了自己一贯的主张:看人。
在真格基金投的人工智能项目中,不少已经成为当下人工智能领域里的明星公司,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依图”)就是其中之一。依图成立于2012年,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统计学博士、麻省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朱珑,前阿里云技术总监林晨曦共同创立的上海“独角兽”企业。
据徐小平介绍,一开始依图这两位创始人找到他时,希望徐小平能给他们三个小时时间。结果,徐小平给了他们十几个小时,聊了技术、人生经历和梦想。
有意思的是,当时,依图两位创始人告诉徐小平自己所做的就是最好的人工智能。“我说我怎么不知道呢?结果,朱珑说你不懂就算了,人工智能的事就交给我来做,你只要给我们钱就行了。”徐小平回忆。
说到这,徐小平自己也笑了,不过他说玩笑归玩笑,选投资项目的时候有两点很重要:Credibity(编注:可信度)和Ambition(编注:雄心)。徐小平进一步解释到,这意味着这个人需要有可靠的专业性和野心勃勃的梦想。
“有才华和有梦想的人,我们是宁可信其有,绝不信其无。这是我们的投资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投下去的项目,其实大部分都是成功的。”徐小平告诉澎湃新闻。
给年轻人“第二张支票”
从过往的投资记录看,徐小平“天使投资人”的称号实至名归,真格基金在他的带领下,对大量的初创企业进行了早期的直接投资。不过近期,真格基金投资风格有了微妙的变化,投资范围从只投天使轮扩大到了从天使到A轮,徐小平称之为“from A (Angel) to A”.
对于这样的转变,徐小平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一方面,天使投资是真格基金的本源和命脉,我们会把它做到极致。只是许多项目的发展,投过天使轮后到A轮自然而然地就加大了赌注。另一方面,随着天使投资的兴起,许多项目不需要跋山涉水来找真格了。
“这也是真格现在讲的From A to A,我们也称为第二张支票。本来我们只做第一张支票,但随着天使的兴起,我们现在也开始做第二张支票了。只是有个特点永远不会变:越早期的投资风险越高,高回报性的可能性也越大。”徐小平告诉澎湃新闻。
徐小平、有个机器人创始人赵明在2018年昆山杜克大学的杜克国际论坛上讨论 昆山杜克大学 图
徐小平将这样的投资准则用在了一家名为Yogo Robot的机器人公司上。Yogo Robot,中文名为“有个机器人”成立于2015年,目前团队从末端替人跑腿、执行单一递送任务的机器人切入,已推出酒店服务机器人和PIZZABOT餐饮机器人。
据澎湃新闻了解,有个机器人并不是真格投资的第一家机器人公司,但真格在有个机器人的A+轮融资中“投出了能投的最高金额”。具体金额,徐小平并未透露。
“当时有个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刻。我曾经在一个展会上和一个并非我们投资的机器人合影,后来被厂家拿去做了宣传。‘有个机器人’的创始人赵明以为我在替那家机器人代言。当时赵明提起这件事,眼睛里流露出对我极大的‘鄙视’,认为我对机器人没有一点品味。正是在这种目光里,我看到了他对自己做机器人的强大自信,对机器人行业的深邃了解,以及对机器人质量的极端追求。”徐小平用自己的幽默介绍了与有个机器人的渊源。
对于许多创业公司而言,成长过程中不仅有来自同行的竞争,还要面临大公司给予的挑战。以“有个机器人”为例,目前顺丰、京东、美团等公司都已开始布局无人配送机器人。
但在徐小平看来,这样的境遇正是创业者展示自己核心精神的关键。“在BAT下,还是有京东、小米和360出现了。在这后面还有一大批公司出现。创业其实是生生不息的,恰恰是因为创业者对巨头和强权的挑战,创业才有创新力。”徐小平说,他也希望自己投的企业有望能成为下一个BAT。
中国的创业者最好回到中国
除了天使人投资人的身份外,徐小平还有另外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新东方的联合创始人。在投资领域摸索多年后,许多人仍愿意称他为“徐老师”。
因为与教师职业相关,在徐小平投资项目后,他也非常乐意给投资的团队支招、牵线搭桥。但这些帮助并非毫无约束和限制,徐小平说心里有把尺。
首先,看创始人是学什么的,做过什么。这些都体现在创始人的简历上,从真格基金此前的投资项目看,他们更青睐名校毕业、海归学子,以及专业研究能力强的人。中国巨大的市场给了投资人数不尽的机会,徐小平认为今日中国的创业浪潮实在是太迷人了。因此,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海外创业者能回到中国。“中国的创业者更应该想清楚自己的优势。中国的创业者应该回到中国。”
第二是创始人的人缘如何,是否有大格局和领导力。“这里其实包括几个方面,包括是否有小伙伴愿意跟随创始人,围在一起创业。另一个,是这个创始人是否愿意分享。所以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一般会问创始团队,公司的股权结构如何。一般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就知道这个人的心胸了。”徐小平说。在他看来,创始人不能当烂好人,也不能小气,股权分配问题一问就能体现出来。
第三,创始人的个人魅力。徐小平说这点说起来有点玄乎,但在实践中非常重要。“这其实意味着创始人能不能吸引到比自己牛的人。曾经有人找我说,徐老师你能帮我约个人吃饭,把他谈下来吗。在我看来,这种人一般是做不好创业的,因为你说服不了对方。就像一个人要约女孩子吃饭,却求他哥们去赴宴,这哪里能追的到女生?”
除了上述三点关于创始人的把握尺度外,在采访中,徐小平还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提出了关键的一点:除了专业团队外,一定要在创始团队中配备商业管理人才。“搞技术的团队,如果没有商业合伙人,一般都做不大,一定也做不好。我们谈了很多的科学家,他有很好的技术,但找不到做生意的人,这样的公司一般都死得比较惨。”徐小平说。
最大的烦恼和煎熬:如何抓住明年、十年后最火的项目
从新东方的创业到真格基金成立,徐小平在采访中还谈到了自己创业和投资过程中最大的自豪和煎熬。
在徐小平看来,自己最擅长的投资范围是在100万到300万美金之间的项目。这种小额的投资金额看,也让他获得了投资界里“穆罕默德?尤努斯”的称号。(编注:穆罕默德?尤努斯开创和发展了“微额贷款”的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我很自豪我被称为小额投资人。因为我用自己的行为给了年轻人一个机会,告诉他们其实除了去大公司、政府机关外,还有一条路,而且更辉煌,那就是创业。”徐小平笑着告诉澎湃新闻。
但凡事总有两面,对于投资,除了有帮助到年轻人的自豪和骄傲外,徐小平说也自己最大的煎熬和烦恼。
“现在中国投资领域市场是如此巨大、百花齐放。而我们永恒的烦恼就是总觉得这项目没有投到,那个项目没有投到。如何投到明年、十年后会火的项目,这可以说是我们最大的煎熬和使命。尤其是对于擅长早起投资的人来说,因为你一旦错过了,你就来不及,投不起了。”徐小平说。
去一年里,餐饮投融资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周里希;编辑:景雪。
不确定时期,资本市场对餐饮的态度依旧保持谨慎。
据红餐大数据不完全统计,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餐饮行业相关融资事件共发生了175起,与2022年的238起相比大幅减少,更远不及2021年。
不过,沉闷的市场中亦有亮色。西式快餐、自动化设备等领域获得融资的品牌数量有明显上升。
为什么有的赛道炙手可热?有的赛道却开始遇寒?餐饮投融资的逻辑又发生了哪些转变?我们尝试对2023年餐饮投融资事件进行盘点,以期从中得到思考和启发。
< class="pgc-img">>持续降温
2023餐饮投资已愈发冷静
总体上看,过去一年,投资人对餐饮业的态度已愈发谨慎。反映到资本市场,行业投融资的降温就在意料之中。
以近三年来的餐饮投融资情况来看,2021年餐饮行业总融资金额超过400亿元。平均下来每天都有新的融资事件,茶饮、咖啡、快餐等赛道不乏大额投资案例。但到了2022年,融资情况急转直下。该年全年餐饮行业融资事件仅238起,与2021年发生的337笔融资相比,融资事件少了近百起。
根据红餐网不完全统计,2023年餐饮行业相关融资事件共175起,与2022年相比,又有大幅减少。
从融资金额上看,2022年总融资金额不过300亿元,除未透露融资金额的案例外,过亿元的融资事件有28起。到了2023年,除未披露融资金额的案例外,亿元级别的融资案例也仅20起,融资总金额约为43亿元。
< class="pgc-img">>这当中,粉面赛道的降温尤为明显。
红餐大数据显示,2023年里,粉面赛道仅产生了3笔融资,只有爆爆姐螺蛳粉、碗丰亭板面和粉大大3个粉面品牌获得了资本投来的橄榄枝。融资金额上,也都只拿到了百万元的融资。这一数字与两年前形成了鲜明对比。据红餐大数据统计,2021年,粉面赛道融资事件共21起;2022年,降至13起。
< class="pgc-img">>同样降温的还有烘焙品类。
据红餐大数据统计,2021年烘焙赛道融资数量达到了16起,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略微降至14起,再到2023年,该赛道总计只发生了8起融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咖啡市场虽然火爆,但咖啡在资本眼中的光环已经开始有所消退,全年仍有27个咖啡品牌拿到融资,但咖啡品牌们拿到的总金额已经大幅降低,相比2022年下降了65.4%。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投资人的钱流向了哪里?
2023年,投资人为何而投?在对这一整年餐饮市场的投融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后,我们发现,以下四大趋势值得关注。
1、投向小吃小喝,“轻”“快”是关键点
高性价比,已经成为餐饮消费市场的主流,资本也同样对具有这类产品特色的品牌寄予希望。
2023年,获融资的餐饮品牌中,小吃、小喝类型占据了绝大一部分,小吃和饮品两大赛道共产生85起融资事件。
比如老韩煸鸡、夸父炸串、物只卤鹅、腿老大等都是主打小吃产品的品牌。舞莓娘、小咖主、星茵咖啡、茶百道、茶亭序等则专注于饮品赛道。
事实上,从近几年的投融资趋势来看,小吃小喝一直是资本重点押注的方向。毕竟小吃小喝类品牌,往往都是小店型、轻模型,标准化程度高,能够更快、更简单复制,利于规模化发展,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拿下万店王冠的品类。
而品牌一旦迈入“万店”,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品牌影响力方面,都会是另一番天地,资本自然也就会紧盯这一潜力赛道。
2、“地方特色”“新中式”等具有差异化的品类更吸金
过去一年里,更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开始吸引资本的注意。包括豆校长、八只牛、京脆香、京腔调等地方特色小吃都在去年拿到了融资。
< class="pgc-img">>“地方特色”之外,“新中式”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据红餐大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包括山茶涧、汉唐序在内,共计有10余家新中式茶饮品牌拿到了融资。
在西式快餐领域,也有一批主打“中式汉堡”的品牌揽获了投资机构的芳心,包括林堡堡、奥丁顿、肯卫汀等。过去,很多人一直觉得西式汉堡味道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而中式汉堡之所以能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正在于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痛点,从堡胚、馅料入手,创新出了更适合中国胃的汉堡。同时,价格上又普遍低于西式汉堡,故而也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总的来看,无论是新中式茶饮,主打“中式汉堡”的西式快餐品牌,还是高举地方特色的小吃,本质上,它们都是因产品创新、差异化而受到关注。
产品永远是餐饮品牌立足市场的基础,未来,餐饮行业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品牌如果没有自己的产品特色,也将很难在市场长期立足。
3、咖啡还有机会,差异化的咖啡品牌受关注
前面也提到,去年的咖啡赛道相较2022年已有所降温,但也不能由此就否定咖啡赛道本身的投资价值。
2023年,具有差异化的咖啡品牌,仍然得到了不小的关注。
例如,“将咖啡店开进大公司”的“小咖咖啡”,在选址上找到了差异,拿到了4.48亿元的融资。区别于开在写字楼、商圈的咖啡品牌,其开设了很多小店在国、央企一楼大堂,且主打自助鲜奶现磨咖啡;还有一年内获得两轮融资的星茵咖啡,主打茶咖,其将咖啡与中国茶文化融合,从碧螺春到西湖龙井到云南普洱,具备产品差异化。
星巴克CEO纳思瀚在202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当前的年人均咖啡消费量是12杯,日本是200杯,美国是380杯,中国咖啡市场仍然处于早期阶段,未来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2023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国内咖啡产业规模可达3693亿元。另据Allegra Group旗下研究机构World Coffee Portal发布的报告,中国品牌咖啡门店数量在2023过去的12个月增长了58%,达到创纪录的49,691家。
成瘾性强、复购率高,可以预见,咖啡还是一个具有成长性的赛道。但在头部品牌激烈的价格战、规模战之下,未来只有更具差异化的产品才能在夹缝中跑出来。
4、力争上游,盯上数智化
2022年,投资机构的目光已经逐渐投向上游。到了2023年,投上游的现象依然明显。
一批专注于研发、生产和运营自动化设备的企业,以及一些餐饮软件服务商获得了资本关注。
包括主营研发和生产商用服务机器人的普渡科技,在2023年获得两轮亿元级别融资;专注于连锁门店饮品设备的自动化升级的咖爷科技,也拿到了高瓴创投、前海仁智资本参投的近亿元天使轮投资。为餐企提供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上游供应商奥琦玮,在2023年5月获得了超5亿元的战略融资。
从投资机构的视角上看,上游赛道往往具备了较高的技术壁垒,而且与前端餐饮品牌们做大众生意不同,主营业务以调味品、餐企服务、冷链物流、供应链为代表的To B生意近年来已经有摆脱“地域性”“小作坊”的趋势。
有投资机构也指出,“如今,产业资源加速向头部餐饮企业集中,同时,中国餐饮产业数字化进程也在提速。”在其看来,资本纷纷围绕提供数智化服务的企业押注并不意外。
结 语
2024,已加速到来。此前,红餐网在与很多投资人交流后,大家普遍表示,2023年审慎、理智的投资趋势可能会延续到2024年。
毕竟,餐饮业的2024,大概率上可能仍会是:“总体艰难,局部灿烂”。这样的情势下,消费投资方也会更重视品牌的造血能力。
对餐饮品牌而言,则意味着要将更多精力放回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经营效率地提升等方面。在可预见的未来,做好这些会远比紧盯融资节奏来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