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文
< class="pgc-img">>蓉城三伏天,噪热而湿闷。一个雨过天晴后的星期天,成都工匠厨师、国际烹饪大师、中国香港艾鑫国际贸易集团公司川佬汇执行会长杨刚,已经身披厨师白战袍率领弟子们主理位于成都红牌楼的“金鲳鱼青蛙火锅旗舰店”,店堂虽小,人气却旺。
来自广西北海的“金鲳鱼”在成都找到了“家”。“金鲳鱼”块头不大不小,条条足有约半斤,鱼肉厚实,鱼骨与鱼肉在楊刚大师亲自烹调的专制“火锅底料”的熬制下,经口嚼即刻分离,肉是肉,鱼骨刺脱落,爽口干净。
在未啖食“金鲳鱼青蛙火锅”之前,观鱼链珠也是这家店堂的风景。即刀法娴熟练厨工将整条金鲳鱼从头到尾,用锋利刀刃一气划下,形成波浪线条垂直而下,宛如旗幡掛上菜碟架子上,食客们观鱼链珠真是视觉美的享受而刺激大脑神经到胃觉,口生烟火,欲吃不罢……
< class="pgc-img">>更有精彩一幕出现,只见服务员手持滚沸香油的钢勺,大呼一声,看到,听到,马上吃到,一勺沸油倾刻倒进铺满香辣椒的火锅层面上,扑赤扑赤声直穿桌面,一股香气直扑鼻而来!待数分钟后,服务员将锅内的鱼肉青蛙拨弄一下,大声一吼,“快吃”“快吃”“吃得了”,于是食客们拿起枪筷开始在“火锅里战斗”了,锅里锅外一片沸腾……
< class="pgc-img">>来自北方到成都创业的王本利先生第一次亲历这稀奇而新鲜的吃成都火锅場面,他说道:“这个金鲳鱼和鲜嫩青蛙一同下火锅”,真是海里沟里一伙儿,味道鲜嫩美滋滋,場面真稀奇,我们北方人也敢吃这鱼肉火锅了。”老成都美食客陈祥磊先生补充道:“川味成都味以麻辣鲜香闻名于世,而今天吃的川味鱼蛙火锅又增添了一个嫩字,好吃安逸不摆啰!”
< class="pgc-img">>本文责编:高级编辑 黄基秉
熙路,作为成都乃至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商业街区之一,不仅见证了成都商业的发展历程,而且是当今时尚前沿的代名词。鲜为人知的是,春熙路正是在100年前的1924年开街,历经百年变迁,它早已从一条“街”变成一个“圈”——白天,人流如织;夜晚,灯火通明。
这座拥有2300年历史的城市,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是一座因商而立、因商而兴的城市。近年来,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断探索消费新场景,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和投资者的目光。
热闹、年轻人多、可逛可看的地方多、敢消费……这些都成为这座城市的亮点。
成都人的“闲”与“忙”
“成都人都不睡觉的吗?!”这是第一财经记者此次在成都4天调研采访时最大的感受。因为夏令的关系,成都的天比上海要明显黑得晚,晚上8点多钟,依然有晚霞光亮。此时的春熙路,早已人声鼎沸。据当地朋友介绍,仅在春熙路附近就有超过1400家火锅店,“你就算晚上十点钟来,照样有那么多人在排队”。
对于第一财经记者提出的“这些排队等候的食客,是不是省外游客来‘凑热闹’”的疑问,当地朋友笑言:“光凭‘外地人吃不了那么辣的火锅’这一点,就知道这些食客多数是本地人。”
都说成都人很“闲”,喝茶是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能和成都火锅店数量比肩的,那只有成都的茶馆。”一家位于交子大道商圈核心区的茶馆的老板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去年他刚刚开出了第三家分店,目前生意还不错。和传统印象中的茶馆有所不同的是,这位30多岁、在国外读设计专业的年轻老板将茶馆开在了一个私人展馆中,当天正好有一场个人摄影展在举行。“成都现在的文化类展出活动非常多,很多来看展的客人也爱边喝茶边看展边聊天。于是,我们在设计时,也有意模糊掉‘到底是在茶馆里办展,还是在个展上喝茶’的概念,将茶馆和展馆的整体氛围进行了融合,大家反馈都很不错。”
根据四川省茶馆协会的数据,全省共有超过5万家茶馆,其中大约2万家位于成都。在成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在成都,近年来也出现了诸如书亦烧仙草、茶百道等全国知名的新式茶饮品牌,与“坐着喝”的传统茶相比,“走着喝”的新式茶饮释放了巨大消费潜力、增添了消费场景。
“对于成都人的‘闲’,外地人似乎有所误解,如果平日没去努力工作,哪会有‘闲’的资本呢?”在成都太古里旁边的小马路上,开满了各种品牌的奶茶店、零食店、小文创店等。记者在和经营者们随意攀谈中得知,一个几平方米的小门面,一个月的店租要四五万元,“近年来的房租并没有怎么明显上涨,但来成都的游客增加了,附近又是他们必来的地方,现在是暑假旺季,游客很早就会出门很晚才会离开,我们就把营业时间延长了,生意还行。”
“+消费”新场景新赛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迅速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不是简单地扩大城市消费,而是把消费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商务部联合其他13个部门在2019年发布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正式启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广州被列为首批试点城市。此后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都明确了将成都打造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策略方向。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成都正在把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消费目的地。官方数据显示,成都在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07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一年增长6.0%。分产业来看,该市的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15.4%和82.9%,第三产业的占比远高于其他相似地区。
近年来,聚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以创新活力与开放动力走向国际消费前沿。成都SKP项目位于交子大道商圈核心区,地铁18号线锦城广场东出站即达,占地面积190亩,总建筑面积34.4万平方米,在成都之南打造了一座建筑规模达到26万平方米的地标性景观公园与高端零售商业的融合体,地面为公园景观层,下沉建筑部分共五层,是亚洲最大的下沉式建筑,吸引了大量国际大牌和新锐品牌进驻。
这些无不彰显了史称“扬一益二”的成都,作为国内第二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的省会城市的底气——2023年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在繁花锦城、千年商都的消费共鸣下,旧的需求在分化,新的需求不断涌现,年轻人成为了消费的主角。大量新生的“网红打卡点+消费”业态,以自己的经营成效表明,它们正在摆脱“截流客群”的传统路径依赖,塑造出了新的消费场景,另辟蹊径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消费新赛道。
首店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地方政府重视,首店引入数量的多寡也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消费活跃度的核心指标。“这几年在成都的几个年轻人喜爱去的地方,新出现了大量的潮店潮牌,一些文创类工作室也扎堆出现。”一家潮牌的经营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为给予人们不同于过去的消费体验,很多新品牌的创业者都会在店面、产品的设计中加入打卡、分享、时尚等元素,“相信会有更多的新概念体验店、高端定制店,以及首店首发”。
“万亿”的背后和之后
消费是一个城市活力的直接体现,也是观察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窗口。成都的红火背后,是源源不断的消费人群。根据官方数据,去年成都全市接待游客约2.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00亿元,入境游客数量显著增加。更为重要的是,成都的常住人口在去年增加了13.5万人,在2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增量排名第一,这使得成都有望成为新的“人口第三城”。
城市更新成为推动成都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对那些不再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区域进行改造,让这座城市焕发新的活力。面对国内20余座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成都正在加快步伐,以应对资源要素分配的压力。
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打造“新十二月市”,展示成都作为时尚产业高地的潜力。此外,成都采取了多项措施刺激消费,如举办高水平的进口商品展销活动,直接进口消费品规模增长了39.8%。
不过毋庸讳言的是,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刚刚突破“万亿”大关,但成都与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的消费繁荣度和美誉度仍有差距。为了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成都市政府明确表示将继续提升“三城三都”品牌形象,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并构建“一圈一区一带”的消费空间布局。成都还将致力于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强化线上购物和供应链协同等新型消费平台。一些具体数字目标也被提了出来,包括:新增100家以上的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门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餐饮收入增长10%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3900亿元以上等。届时,成都的商业IP底色将更亮、成色更足。
《道德经》中写道:“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这正是春熙路名字的由来。这句话描绘了一个繁荣昌盛、和谐美好的图景,成都如今正以创新活力和开放动力走向国际消费前沿,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消费目的地。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实在不行,就再来一顿。”这句成都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到了法国巴黎依然适用。
在法国巴黎,当地媒体向消费者“安利”火锅时,曾将火锅定义为一种社交新方式。它不仅能满足国外食客对美食的需求,还能建立起以食物为基础的情感共鸣。
来自成都的火锅品牌小龙坎,是巴黎社交平台上的热门餐饮目的地。位于巴黎第二区的火锅店,是小龙坎目前在法国唯一的一家店,已营业三年之久。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和中国游客,诸多明星也曾在这里被网友偶遇。时值奥运期间,店里还来了不少运动员。
巴黎奥运会期间,红星新闻记者来到小龙坎火锅店,探寻巴黎街头地道的成都味道。
巴黎小龙坎店内的装饰
在巴黎街头遇见成都火锅他将成都印记带回巴黎
大熊猫玩偶、蜀绣、木质桌椅,加上空气中飘荡的火锅香味,走进小龙坎巴黎门店,仿佛一秒穿越回到成都。
上午11点左右,记者在这里见到了老板Clément(克莱蒙)。这位31岁的帅小伙是一位华裔,祖籍温州,在巴黎出生,也在这里长大。
Clément与火锅结缘,缘于一次中国之行。17岁时,为了学习中国功夫,Clément到中国少林寺修行了一年。之后,为了学习中文,他来到当时父亲因工作停留的城市——成都。在这里,他度过了半年时光。
时隔十几年,他仍能记起第一次在成都吃火锅的场景,麻、辣带来的味蕾刺激,让他一改在巴黎吃火锅的印象。
回到巴黎后,Clément便萌生出开一家地道成都火锅店的想法。为此,他曾去当地火锅店打工学习经验,也曾到欧洲其他城市品尝当地的火锅味道。他甚至开了一家小规模的餐厅,以便为开一家更大的火锅店积累管理经验。
2020年,在父亲的支持下,火锅店开始装修,一年后,巴黎第一家小龙坎火锅店正式营业。
巴黎的小龙坎火锅店占地600余平米,共有三层。Clément告诉记者,整个店面装修,除了空调,所有的东西,包含一砖一瓦、一桌一椅、碗碟橱筷,都来自中国,大部分来自四川。就连店内的装饰布置,也是由小龙坎派设计师到巴黎来设计装修的。为了保证味道地道,店里的火锅底料、辣椒、花椒、花菇、大枣等,均来自成都。
Clément
在味道上,巴黎小龙坎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正宗成都味。在菜品上,除了原有的火锅菜“标配”,这里的厨师也做了一些创新。最近,店里新上了一道秘制鸡肉,其中融入当地人爱吃的调味品,一推出就成为最受当地人欢迎的菜品之一。
除了成都元素,巴黎小龙坎还有一个名为“宽窄巷子”的包间。在装修时,设计师专程将过道设计成一人通行的宽度,进去则是一间明亮宽敞的包间。这也是Clément将他半年的成都时光带回巴黎的印记之一。
采访当天,记者在巴黎也满足了一把“成都胃”,点了三人份菜品,总价90欧元(约合人民币700元)。
巴黎小龙坎店内的菜品
“感觉到了中国”成为一扇让世界看见成都的窗口
成都火锅在巴黎受欢迎的程度,超出了记者的想象。
巴黎店采取预约制用餐,十一点半开始上客,半个小时左右,店里就坐满了人,约一半为外国面孔。作为火锅爱好者,Clément自己也保持一周吃两次火锅的习惯。
采访当天,记者还偶遇一对“常客”——来自墨西哥的Carla和Josue。Carla告诉记者,小龙坎刚营业时,她的中国朋友曾带她来吃过一次火锅,“之后就上瘾了”。现在,她和男友每周六都会来小龙坎吃一次火锅。
因为爱吃火锅,他们还计划在今年暑假来一次中国之行,成都是他们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希望去看看大熊猫,探寻火锅的发源地。”
Carla
时值奥运期间,店里还来了不少运动员。
“我们这个月临时增加了4名服务人员,为保证服务质量,他们已经提前完成餐厅的运营流程和服务标准的基础培训。我们日常结束营业的时间在晚上十一点半左右,考虑到观赛以及赛后欢聚的需求,门店会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店里管理者说。
开业三年,巴黎小龙坎也成为“中国人之家”,“很多顾客来这里吃完火锅,都会说‘回到了中国,回到了成都’。也有欧洲客人称赞说,感觉到了中国。”能在巴黎成为一扇让世界看见成都的窗口,这是最让Clément骄傲的地方。
巴黎小龙坎的成功,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涉足成都火锅。Clément说,火锅在国外市场发展很好,小龙坎在欧洲一共开了15家,还有更多正在筹备、即将开业的门店。前段时间,一位美国人专程来店里取经,希望能在美国开一家成都火锅店。
Clément最近也在计划一次成都之行。“我很怀念成都满街飘香的火锅味道。听父亲说那里变化很大。奥运结束后,我很想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报道 发自法国巴黎
编辑 李钰仪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