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按:《中国记者》杂志2019年第11期推出“特别策划:我的记者岁月”,邀请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记者群体中的新闻人讲述他们的“记者故事”。今天推送的是新华社西藏分社摄影部主任普布扎西的文章。
活在高处 记录高原
文/普布扎西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天厚土是我抛洒青春、实践“四力”的热土。
13年的记者生涯,如同一日,行走在高原农牧区采访、镜头对准基层百姓。我知道,这片巨变中的高原孕育了最富感染力的故事,最坚韧不拔的性格,最顽强勇敢的心灵,最亲近自然的灵魂。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他们用笑容化解命运的挑战;在苍凉的大地上,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命运;在家乡的土地上,他们正抒写一曲曲命运的史诗。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赶上巨变的时代,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西藏的巨变。
1951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途中,新华社西藏分社诞生了。这是西藏成立的第一个新中国的新闻机构,开创了西藏当代新闻史的先河,也开创了西藏新闻摄影报道的先河。
前辈们用自己的摄影作品生动记录了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康藏公路建设、平息叛乱、民主改革、西藏自治区成立、经济建设、中国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等重大新闻。用相机记录关于进军西藏、修筑公路、民主改革等西藏重大历史事件。新华社摄影记者记录了历史的关键时刻。
2007年,我正式成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手握相机开始了摄影记者的生涯。作为新一代新华社高原记者,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传承“勿忘人民”的新华社传统,开创属于自己的新闻摄影道路。
作为一名记者,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纠结的时代。回望13年的记者生涯,很多故事历历在目,不断浮现在眼前。墨脱的小女孩德西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年前,时任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刘伟带队徒步进入墨脱,对墨脱公路的建设进行采访调研。途中,我们翻越海拔5000米的嘎雄拉雪山,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背夫马帮吃住在一起,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一路采访,一路拍摄,靠着海事卫星向新华社发稿,由于山高谷深,信号很弱,发稿一直拖到凌晨左右。经过六天徒步采访,采访小分队终于抵达墨脱县城。
我在采访路上偶遇德西。我拍摄时,她才14岁,正是满屏的青春,满脸的笑容。当时的墨脱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物资基本靠人背马驮,一年中有半年大雪封山。
几年后,墨脱通车,我再次前去采访拍摄。问起德西,我才得知因有一年墨脱大雪封山,德西患上急性阑尾炎,未能得到救治,去世了。
墨脱,藏语意为“莲花秘境”。正如其意,地处西藏东南部的墨脱县,因为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灾害多发,曾长期不通公路,犹如高原孤岛。
“现在到墨脱的路通了没有?”在同西藏代表团成员交流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向来自墨脱的全国人大代表白玛曲珍询问。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正式通车。墨脱人世代魂牵梦绕的夙愿实现了!墨脱人想到外面看世界只能靠双脚的历史终结了!
目前,墨脱县公路里程已达414公里,全县乡镇公路通达率达75%。墨脱公路的变化,折射出西藏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一、“心系百姓”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对我而言,镜头对准百姓是一种自带基因。我的手机通讯录里存有牧羊人、铁匠、摆渡人、三轮车夫甚至天葬师的电话。经常互通电话,了解情况,帮助困难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2017年2月8日上午,我刚结束一个采访,浪卡子县堆瓦村牧羊人就打来了电话。他们告诉我,经过考察,羊群明天准备转场过冰湖,问我来不来拍摄。当天下午2点,我们出发前往普莫雍错,翻越了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拉山,沿着碧绿的羊湖直奔冰湖。
经过五个小时的奔波,我们抵达冰湖湖畔,牧羊人已在瑟瑟寒风中等候多时了。我们钻进了低矮的放牧点瓦房,牧羊人开始给我们介绍明天的转场流程、注意事项。
转场当天,我们一早出发,抵达冰湖湖畔时天还没亮。转场开始后,寒冷的冰湖上,我们和牧羊人一同前进,共同面对未知的前方。在高原,很多时候我不愿做他人生命里的匆匆过客,而要做他们温暖并坚定的同行者。
我上小学时,父亲“强迫”我放了两年羊。这使我对羊的习性、规律、牧羊人的生活了如指掌。每一次看到牧羊人,每一次拍摄羊群,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回归,重温自己成长的起点。很多人说:“你拍得很美!”可谁明白牧羊人生活的艰辛呢?牧羊人的孤独全在山顶的回音里。
我的记者生涯其实也是不断转场的过程,每一次转场蕴含太多的机缘。从金碧辉煌的大会堂到人烟罕至的牧场,从丰盛的自助餐到自己烧茶吃糌粑……场景转换,人物更替,只有影像流淌出对生活的赞美之歌,从未间断。
作为记者,我要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采访中缺氧、寒冷、高原反应、冒着生命危险都是常事,只要前进,就会有不期而遇的风景,遇到不可思议的人和事,而这些瞬间的缘分,又将产生无数个影像故事。我感谢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善缘。
从藏北往北是“无人区”腹地,那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国海拔最高最缺氧的县——双湖,也是充满缘分的地方。说来也怪,越是缺氧辽阔的地方,越能培育情感,也许人类最大的孤独恰恰是无人分享。
冬季的双湖,大风呼啸,千湖冰封,苍凉、壮阔。正如前辈们所说——所有经典的影像是用脚踩出来的。在双湖采访,土生土长的藏族记者也会有强烈的高原反应。这里的道路大雪过后泥泞不堪,尤其汽车陷在无人区雪地里,下车挖雪、推车、拉车反反复复几回之后,头痛欲裂,眼冒金星。
嘎措乡原党委书记白玛在家门口等候我们。43年前,为了寻找更好的草场,更好的生活,白玛老人从那曲市申扎县,无畏地走进了双湖。见到我们,老人半开玩笑说:“这个季节所有的人都往低海拔走,你们像藏野驴一样就往高处跑”。
嘎措乡虽然很小,但在西藏乃至中国历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是全国最后一个合作社形式的乡。为改善百姓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西藏自治区决定双湖下辖三个乡年内实现整村搬迁,搬迁至海拔更低、生活条件更好的藏南谷地,嘎措乡是其中之一。
得知嘎措乡即将搬迁,我意识到,记录这里牧民的生产生活,不仅是新闻报道,也是为历史存档。好摄影记者,怎能不知道最好的影像在哪里?怎能不知道影像的价值在哪里?
虽然严重缺氧,我仍然热情高涨。在嘎措乡、在无人区深处,采访双湖亚阿木管护站的工作人员,同工作人员一起巡逻。
好故事、好情感往往藏在一次次交心的谈话里。我们在双湖牧民家聊家常,与路边放羊的牧民聊草地饲料、与野保员一起巡逻。在谈话中寻找闪光的故事,就像编制氆氇一样,在不断编制的过程中,给最重要的节点用五彩毛线点缀。
相机是冰冷的,但其背后的双眼永远饱含热情。
二、在时间的轨迹里,用影像记录历史前进的脉络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习总书记关心的全国人口最少的乡——玉麦。玉麦是我的新闻摄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也是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最重要的履历之一。
十年前,我第一次到玉麦采访,清晰地记得当时采访拍摄的人物和画面。汽车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日拉山,又经泥泞的山间小道盘旋而下。雨后道路坑坑洼洼,极其难行。
当时的玉麦,没有一家客栈,所有到此的人只能住在乡政府提供的一间铁皮房,男女通铺。即使如此,我们也在铁皮房里打扑克、喝酒,一直到半夜。
当时,我撰写了稿件总说明:地处中印边境的西藏隆子县玉麦乡,仅有8户32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乡。在这个小小的边境乡村,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1995年以前的十几年里,玉麦乡只有1户3口人。近十几年来,国家加大投资力度,玉麦乡修通了公路,建起了小型水电站。现在,玉麦乡人口增加到8户32口人,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目前,玉麦乡以畜牧业为主,靠出售酥油、奶渣、奶酪等增加现金收入。他们编织的竹器十分精致,颇受欢迎。2008年,玉麦乡人均收入达到5552元,位居隆子县11个乡镇之首。
那次,我还拍摄了图片稿件《玉麦乡新建水电站投入使用》,记录了玉麦从油灯到电灯的历史性时刻。玉麦乡村民次旦扎西在家里开灯的画面,永远定格在玉麦的历史上。
8年前,我又有幸成为“严平走近”栏目组的一员,第二次前往玉麦采访。彼时正值夏天,天气变幻莫测,俗称“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多年的采访令我练就了一身胆。前方大雾夹着雪花,汽车在悬崖边行进,我依然能气定神闲。在崎岖的山路中跋涉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我们终于在风雨中到达玉麦地界。乡长一家的夏季临时牧场帐篷就搭在这里。
黑色帐篷里,48岁的乡长卓嘎又一次走进了我的镜头。我拍下了她在山上放牧点里烧茶做饭、看家护院的影像。现在想来,那其实是一个牧女,一步步走进历史大潮的最初模样的定格,就像一条小溪流入江河之前的简单和纯粹。
在放牧点的帐篷里,卓嘎一边给我们煮奶茶喝,一边跟我们聊天,把我们带进了一段传奇故事中。
玉麦很大,面积达三千多平方公里;玉麦很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建制乡。上世纪60年代,当玉麦乡的山头飘起外国国旗时,桑杰曲巴愤怒了,他爬上山头,拔下外国国旗抗议道:“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就这样,桑杰曲巴、卓嘎和央宗三人成了祖国边境最忠诚的守边人。她记得,阿爸用剪刀把红布裁得方方正正,又从黄布上剪出五角星缝在红布上。阿爸说,这是我们的国旗,国旗插在哪里,哪里就是祖国的神圣国土!
三天采访凝结成一篇重要稿件——《玉麦的守望》,图文视频稿件同时在新华网首页展示。《玉麦的守望》摄影稿件中,我又一次记录了熟悉的面孔,详细记录了玉麦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也有卓嘎从乡长到退休在家的状态,更有村民的住房、医疗、生产生活得到变化发展的影像记录。
三、什么样的影像有机会载入历史?
2017年10月28日,玉麦阳光明媚。这一天,是玉麦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给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我们从拉萨驱车赶到玉麦,记录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此刻的玉麦,正在翻开崭新的一页。玉麦虽小,却能见证西藏乃至中国的发展。
回信送达玉麦,百姓欢天喜地。他们穿上盛装,聚集在村头等待聆听回信内容,等待总书记的声音。卓嘎、央宗姐妹还给总书记像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感恩之情;村民们纷纷给卓嘎、央宗姐妹献上哈达,以示祝贺。那一刻,玉麦如同过年一般,处处充满了喜悦之情。“新华全媒头条”稿件《“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再访我国人口最少乡玉麦》的图片记录了玉麦的历史节点。
如今,卓嘎、央宗姐妹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玉麦精神被全国人民所熟知。玉麦从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到人口户数等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也是整个西藏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玉麦和玉麦人,今天已是西藏所有边境村镇乃至整个高原的一张靓丽名片,向世人传递着西藏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守护国土、建设家乡的决心和行动。
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有幸参与了玉麦历史的记录,我感到无比自豪。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关注玉麦。
在高原做记者的十年多年里,我走遍了西藏所有的县,记录着西藏每一天的变化,参加过青藏铁路开通、玉树地震、奥运会珠峰传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等重要报道,同时也是一名屹立在分裂和反分裂最前沿的坚强卫士。我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摄影,而摄影回报给我精彩的体验和人生感悟。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曾认为摄影是比拼驾驭机器,但很多年后,我发现摄影其实就是你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理解的一种独特而直接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名藏族记者,我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参与者的身份赋予我不同的视角。这种视角源自于我对藏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理解,同时为我创造了更加宽松便利的新闻报道环境。我坚信更好的影像故事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茶现在成为了现在年轻人的出街必备物品,基本上现在逛街都是人手一杯,那现在小编就来像你们推荐比较火的奶茶:
星巴克可是现在大多男女出行必备,那星巴克哪一款最好喝了
抹茶星冰乐是将抹茶跟牛奶冰块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星冰乐综合饮料。这款星冰乐饮料清淡、提神醒脑,是炎炎夏日感受清凉的佳品。
卡旺卡的黑全套里面的爆珠黑米真的超级有嚼劲,比珍珠更好吃
< class="pgc-img">>而且上面还会有一层奶盖和坚果分量超级足!
一点点家的乌龙玛奇朵
三分甜 / 去冰 / 不加料 / 不要吸管 一点点很可爱 会送一个五角星方便你划开杯盖 把奶盖喝得一滴不剩 好好品茶 别加料 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coco家的鲜芋青稞牛奶
COCO的青稞口感很像薏米,像大麦一样,很有嚼劲。芋头很大块很软糯,再加上红豆,每一口都很满足。但是一定要点无糖,因为这些配料已经很甜了。无糖的口感喝起来是最棒的,奶味中带着淡淡甜味。
>标题:从负债累累到“全国最强”,他靠送外卖“翻身”
读嘉新闻客户端记者 谭罗敏 摄影记者 闫拥洲 视频 闫拥洲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上午10点,盛夏中太阳最毒的时候,汗水浸透了蓝色的工作服,盐花一层层地洇出来,这是外卖骑手孟炫志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
“您有一张外卖派单,请尽快送达”“您有一个订单还有5分钟超时”……“叮咚叮咚”的提示音在手机上此起彼伏地响起。在城市的复杂脉络里,他迎着热浪,迅速穿越,灵活拐弯,始终保持着一路向前的奔跑姿态。
你或许曾和他在街头擦肩而过,或许曾从他的手中接过外卖,但并不知道,这位外卖骑手刚刚捧回了一个全国大奖——7月29日至30日,第二届全国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嘉兴举行,7家平台共94名选手同台竞技,在这场比赛中,来自嘉兴的孟炫志斩获金奖。
“全国最强网约配送员”是怎么炼成的?骑士服里包裹着怎样的酸甜苦辣?盛夏里,记者跟着他一起送外卖、话家常,和这位我们城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聊一聊生计与梦想。
输了,不过是从头再来
江苏邳州邹庄镇是有名的“炒货之乡”,北上广90%的炒货店是这个小镇上的人去开的,孟炫志就出生在这里。
今年32岁的他,做过的工作一只手数不清。初中辍学后,舅舅带着他在河北做起了炒货生意,靠着妈妈借来的8000元钱,他在廊坊开了个炒货摊,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又辗转至河北石家庄、山东曲阜做炒货生意。
最辉煌的时候,他在石家庄开了3家炒货店、2家手机店。生意有起有落,炒货生意不好做,他和老婆一合计,2017年来到嘉兴,卖过一个夏天的脆皮烤肉,后来两人打算在嘉兴市区文昌路开一家美容院。
令夫妻俩没想到的是,美容院刚开起来就碰到了疫情,就像巨浪扑打,这个小家庭被顷刻吞噬。苦苦支撑了2年时间,原本手头的积蓄加上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四五十万元都赔了进去。
“输了,不过是从头再来!”孟炫志别无选择,庞大债务背后的人情压力,再加上一大家子的开销,让他不敢停下来。外卖这行门槛低、时间灵活、多劳多得,2020年,他选择成为一名“外卖小哥”。
不管是8元还是9元,第一天上岗的孟炫志见到单子就抢,最后细细一看,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别的骑手跑的都是一个方向,他的送餐路线却成了一个五角星,四面八方都有,往往送到就超时了。
156元,这是他第一天送外卖的收入,“今天不干就会没饭吃,跑起来就不会去想乱七八糟的事情了。”他像陀螺一样,睁开眼就是跑单子,深夜回到家,累得倒头就睡。
他成了和时间赛跑的人。最拼的时候,从早上7点跑到第二天凌晨;最苦的那一天,晚上11点多才靠两块烤红薯填了肚子;最崩溃的那一刻,是一个雨天有8个单子要送,却被一辆闯红灯的汽车撞了,汽车迅速逃逸,害怕超时的他第一时间爬起来一瘸一拐送完手头的订单……
身体很累,心里却踏实多了。
1元、2元、100元、200元……跑一单就有一份钱,最多的那个月,他跑了2800多单,8000多公里,赚了2万多元。一个月210元的电瓶租赁费,每天只吃一餐,13元钱的餐费,除此以外,所有的钱一分不留用于归还欠款。
一笔一笔欠账被划掉,内心的焦灼感似乎也在慢慢释放。
是“单王”,也是“好评王”
“区域里有个跑起来很拼命的小子”,孟炫志在榜单上的排名不断攀升,饿了么城市服务商嘉兴区域经理李岗也注意到了他。
“跑单量多少、时间长短,代表着对待工作的用心程度。”李岗告诉记者,但对一名优秀的骑手来说,这还不够,“质量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简单来说就是无差评,无交通事故,积极参加培训考试,努力提升自己。”
靠着学习和沟通能力,孟炫志在骑手大军中脱颖而出。
刚开始跑单对道路不熟悉,他晚上送完单子就跟着导航转,把路线深深刻在脑子里,2个月不到的时间,这个区域的街角巷尾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午高峰,大量订单迅速涌入,不一会儿时间,孟炫志手头就有6个订单,他迅速看了一眼手机,怎样的送餐路线最顺、路上有多少红绿灯、等电梯要花多久时间,最优配送路线图在他脑中快速形成。
路上一个颠簸,一份即将送达的外卖倾洒了一部分。“您好,我是饿了么骑手,不好意思,您的外卖有些洒出来了,给您添麻烦了。”孟炫志的一番主动致歉,安抚了顾客情绪,“要不我把钱退给您,或者去商家更换一份?”提供两种解决方案供选择,他顺利取得了顾客的谅解。
习惯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他,总能和商家、顾客维持良好的沟通。
采访当天是立秋,因为网络上“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热梗,不少奶茶店出现爆单情况,记者和孟炫志约在经开龙鼎万达广场碰面,中午送完餐后,他还在店里帮助店员梳理订单,提升送餐速度。忙完后,他在一家店铺的户外餐区坐了下来,记者注意到,他会先仔细地把餐区周围的包装袋清理好扔到垃圾区。
从上不了榜,到榜单前100、前30,再到稳定在前10……一年左右的时间,他迅速成为区域内的“单王”。更不容易的是,一年20000多个订单,几乎无差评,他成了区域内的“好评王”。
生活不会辜负努力的人,2023年3月20日,他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天,他还掉了最后一笔欠款,从来不喝酒的他,那天喝得不省人事,“瞬间感觉人特别轻松!”
决胜赛场,找到新的奋斗坐标
走过寒冬,总能与春天温暖相拥。
身兼“单王”和“好评王”的孟炫志,常常代表区域出战各类比赛。
作为网约配送员代表,他在省、市的职业技能大赛中都获得了好名次,并荣获“嘉兴市技术操作能手”称号,获得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等级二级证书。
跨过泥潭,孟炫志也迎来了事业上的新机遇。在第二届全国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上,他代表浙江出战,表现抢眼,S弯、8字线、独木桥各种场景,骑行技能“丝滑流畅”。
在异常情况处理方面,他的表现更为亮眼。考试时,一取餐他就发现原本单子上的冷咖啡变成了热咖啡,数量也从2杯变成了1杯。“您好,麻烦您换成冷咖啡,订单的数量也不对。”当场和商家沟通后,他及时化解了这一异常情况。
决胜在赛场,功夫靠平常。日常配送中,孟炫志就是一个细心的人,在细节处,他会仔细琢磨,这也成为他制胜的关键。考试中,在帮送场景取物时,通过仔细进行物品验视,严格按照日常规范操作,他成功检出违规物品并进行处理,同时注意到奢侈品没有保价的情况,因而获得高分。
比赛结束后,孟炫志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他在学习如何从一名骑手成为一名团队负责人。除了依然奔跑在大街小巷,他也希望能转型成为一名管理者,如今“孟炫志战队”已经拥有57名骑手。
“坚持学习,是通往成功最近的道路。”遍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三十而立的他更明白学习和成长的可贵。
“知足”是他当下最深的感受。今年,他们一家六口在嘉兴团聚,买了房,安定了下来。尽管现在有了新的欠款——每个月6000元的房贷,但对他来说,这是“甜蜜的负担”,也是奔跑的动力。
晚高峰送餐结束,街上已经不像白天那么炎热,骑着电动车,孟炫志黝黑的脸庞被晚风吹拂着,能够感受到一丝清凉,好似这座城市在轻轻地拥抱他。
在这座城市,他有了家的方向,有了奋斗的坐标,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是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