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希言
“《舌尖上的中国2》带火了一碗“空心面”。
这碗面需要经过手工至少12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过程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让面条在发酵的过程中形成气孔,容易吸入汤汁使得口感与味道更佳。
陆志刚发现,“空心面”就是他一直苦苦追寻的餐饮品类。品质更高的同时,还能完全实现从生产到零售的流程标准化。因此在2017年,他正式创立“空心面”项目团队。
发展到现在,“张爷爷空心面”已签约了加盟商和代理商超过200家,覆盖了20万名会员。据品牌创始人陆志刚透露,2019年预计营收达2000万元。2020年,预计门店数将突破500家。近日,“张爷爷空心面”正式对外宣布,已完成冲锋号基金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标准化的一碗面
从2004年开始,陆志刚就一直专注于餐饮行业,他曾经创立的餐饮品牌只用一年时间,就做到华南区域第一、全国第三。
但是,陆志刚发现,传统餐饮由于标准化程度太低,过于依赖厨师,不利于扩张,所以就开始探索并研究互联网餐饮。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的播出,空心挂面这一品类走进公众的视野中。
空心面有着“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传承至今已有800多年。相比较普通的挂面而言,它需要经过手工至少12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过程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独特的制作工艺让面条在发酵的过程中形成气孔,容易吸入汤汁使得口感与味道更佳,由此有了“空心面”之名。
陆志刚发现,空心面就是他一直苦苦追寻的餐饮品类,完全可以实现从生产到零售的流程标准化,而且更具备零售的属性,“不会像其他的食物,只有到了饭点才会上客。”
从“空心面”项目团队创立至今,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发和准备工作,在2018年推向市场。
在品牌创始人陆志刚看来,现在的餐饮不能当做传统的行业来做,需要将餐饮的每个环节标准化,还可以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优化。
因此,“张爷爷空心面”的所有的产品100%标准化,解决技术与人的问题。厨房设备自动化,解决餐饮业必须依靠技术和经验的问题,减少运营成本。
据陆志刚描述,“张爷爷空心面”的加盟商,只需要经过1天的培训就可以上手,门店2-3个人就可以运营,不需要专业的厨师,2分钟即可出餐。而且,总部会提供100%标准化的产品,食品原材料可溯源,为加盟商节省效率的同时也会无后顾之忧。
对于加盟商的扶持上,陆志刚表示,提供的是“保姆式”的服务。从加盟店前期的选址、装修、培训,到开业后的运营,总部都会全程跟踪督导。
陆志刚回忆道,曾经一年里有一半多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帮助加盟商选址,有的时候,会为了一家店飞好几次。
对于开店和运营的标准化执行,他表示,并非是将意愿强行加给客户,而是使用科学手段来提供建议。“张爷爷空心面”和辰智大数据合作,研发了大数据评估系统,根据报告来初步评估,再通过专业人员进行线下实地评估,科学预测市场趋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门店顾客流量数字化运营及有效变现。
对于加盟商来说,选择加盟哪个品牌背后的衡量标准总结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价值,二是品牌价值。
对于“张爷爷空心面”如何实现这两个价值,陆志刚认为,一是降低价格门槛,用快餐的形式来呈现门店;二是提高产品品质、注重食材,如“张爷爷空心面”坚持选用阿根廷原产地的进口牛肉、用鲜大骨熬汤等;三是客观地看“好吃”这个概念,以品质来反向驱动顾客对好吃的感知。
由“1.0”进阶为“2.0”
发展到现在,“张爷爷空心面”已签约了200多家加盟商,覆盖了20万名会员。据陆志刚透露,2019年预计营收达2000万元。2020年,预计门店数将突破500家。
陆志刚认为,张爷爷空心面之所以能被市场认可,一是空心面即使规模化,但依然坚持前端纯手工制作;二是要将空心面餐饮化,就得推动全国餐饮人共同携手,而发力加盟,就需要持续做好品牌赋能。
近日,“张爷爷空心面”正式对外宣布,已完成冲锋号基金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的研发与供应链的加强。此外,“张爷爷空心面”还进行了品牌升级,由1.0进阶为2.0,名称也升级为“张立新牛肉空心面”。
陆志刚表示,任何企业想要持续的发展(“立”于世),唯一的秘诀就是不断地“变”(需创“新”),因此IP取名:立新。
除了店面设计、logo与Slogen 升级之外,“张立新牛肉空心面”在产品方面也做了一些改变,虽然仍然是主打牛肉空心面,但是,其他种类的小吃也能找得到,锅贴、小笼汤包、炒饭也面面俱全。目前,店里面共有25个SKU。
品牌创始人陆志刚表示,空心面虽然缘于《舌尖上的中国》,但只是有小范围的消费者有所了解,公众对它的认知障碍还是存在的。相比于1.0来说,2.0将会更加聚焦,将“空心面”这一品类再度细化,如产品细化到“牛肉空心面”也是为了更直观地推向消费者。
不但如此,陆志刚还采取多种手段,全渠道推广“张立新牛肉空心面”。在线下,品牌已通过展会打响自己的名声,还与“不方便面馆”“樊登读书”打造主题店;在线上,品牌积极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以抖音为例,在该平台上的的相关视频已有超1000万次播放,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300万次。
陆志刚还透露,接受融资代表了“张立新牛肉空心面”的基本功已经完善,准备进入快速扩张阶段。
他表示,如今中国的餐饮业已发展到一个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人们对于用餐体验的高要求,促使餐饮品牌在于环境、食材、服务等方面展开激烈角逐,而连锁化的餐饮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途径,于是餐饮加盟连锁越来越成为餐饮业发展的趋势。
因此,在10月27日的品牌2.0升级暨融资媒体发布会上也宣布开展“百城千店”战略计划。陆志刚表示,之后“张立新牛肉空心面”会继续与加盟商建立强而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持续提升门店的运营能力、供应链能力与IT系统能力。
个被食客和加盟商都追捧的品牌有着怎样的故事?
人生三万六千天,细数起来,从黔江小镇出发到重庆市解放碑,小莫走过并不短暂的那一段路程之后,变成了老莫。
电工、服务生、酒水供应商、中餐厅老板、建筑承包商、串串店老板、火锅店老板、晓彭肥肠鸡创始人、莫大叔……
曾经的头衔、名号和辗转的过往,都只是莫锦对过去沉淀期轻描淡写的谈资。
真正让莫锦钟爱并持续保持热情准备为其奉献一生的,是那一锅晓彭肥肠鸡……
重庆 8 家直营店,单店年均 500 多万元营收,单店年均 100 万元净利润。
观音桥店 3.3 个月回本,南坪店 2.7 个月回本。
华中地区的武汉,半年开业四家店,首店月度营收超过 60 万元。
西北地区的宝鸡,首店日营收 1.2 万元,西南地区的昆明首店日营收 1.3 万元……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多面老莫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class="pgc-img">>闯与拼——晓彭肥肠鸡不姓“彭”
一个小店从无人问津到形成品牌火到全国,再成为细分品类龙头需要多久?
一个被食客和加盟商都追捧的品牌有着怎样的故事?
为什么晓彭肥肠鸡品牌的创始人不姓“彭”?
所有的疑问都能从创始人莫锦这里找到答案。
1988 年重庆市长寿区一个菜市场二楼诞生了一家只有 10 平方米,三张半桌子的肥肠摊子。摊子撑勺的师傅姓彭,江湖人称“老彭”,这就是晓彭肥肠鸡的根,而莫锦找到这个根却是 30 年后的事。
1986 年出生的莫锦是黔江人,14 岁就步入社会,从底层的打工仔做起,他卖过烟酒茶水,当过小包工头,开过中餐、串串和火锅店……创业的艰辛与百转千回,年轻的莫锦咬牙承受着,那种持续“争强好胜”的状态像是能量的源头一样,给莫锦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但在生意一天天向好时,当年一起露宿街头的兄弟找到了莫锦,提出开餐饮店的想法,于是一家小餐馆开了起来,生意异常火爆,引起整个行业的关注,同时被黔江餐饮商会增补为副会长单位。然而折腾几年下来,盲目自大的扩张,入不敷出,在其他生意上的尝试也都失败,几百万元的积累瞬间灰飞烟灭。
低谷时,莫锦把能卖的都卖了,可以贷的都贷了,“从头再来”这四个字在莫锦这里,既充满希望,又沉重无比。
成功时,莫锦曾经帮助过很多人,失意时,很多朋友委婉提出能给予各种支持,但“耿直”的老莫不愿消耗那些珍贵的人情,他相信自己能把这破败的局面挽回来。
处绝境而后生,莫锦或许是个绝佳的案例。
朋友向他介绍了“老彭”,这一次“久别重逢”般的邂逅改变了莫锦的人生轨迹……
老彭做肥肠的手艺是一绝,为人也豁达,拜师学艺没有武侠小说中的过五关斩六将,只是入门后老彭要求非常严格,不但对工艺细节要求严格,还时常训诫他开店做生意三不准 :“不偷工减料、不怕劳苦、不赚昧良心的钱”,朴素的话语埋藏着深厚的经营哲学。
2018 年,继承了老彭 30 年的手艺,莫锦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只身闯荡重庆城。
繁华的市中心解放碑,承载了无数人的创业梦想,也是莫锦东山再起的地方。
在离解放碑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的临江门大井巷附一楼的 100 平米社区小店 ,莫锦挂起了“晓彭肥肠鸡”的招牌。
店名是莫锦亲自起的,带着他对“老彭”的敬意,和一份感恩的心,餐饮江湖里老莫和晓彭肥肠鸡的故事拉开序幕。
不到 3 个月,晓彭肥肠鸡解放碑店火了,要吃到晓彭肥肠鸡,必须预约,不预约,就只有等,接近两个小时才有座位。
< class="pgc-img">>耿与直——晓彭肥肠鸡的赚钱法则
肥肠鸡这个品类并不是莫锦首创,但是在没有晓彭肥肠鸡之前,只有一些不温不火的零散小店。
虽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却并没有几家出名的店。
究其原因,这些小店为了降低成本,“昧着良心乱做产品,食材选最差的,为了去腥,采用违规化学材料”。
这让莫锦既忧心忡忡,又信心满满。
忧心忡忡在于食品安全,害怕不良商家坏了肥肠鸡市场的名声。信心满满在于,他只要认真做,用心做,就能把肥肠鸡事业做强做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餐饮的核心就是产品,产品的秘密是两个——更优质的食材,更稳定的味道。
肥肠鸡的核心食材只有两个,一是肥肠,二是鸡。
除了自己亲自到全国各地的屠宰场找肥肠,向大师寻找肥肠的清洗制作技艺外,还委托国内外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帮助研究肥肠。
几年下来,晓彭肥肠鸡摸索并制定了自己的肥肠使用标准。所以,喊出“专治各种重度肥肠爱好者”这句话,老莫是有底气的。
解决了肥肠的问题,鸡的标准也很快被晓彭肥肠鸡制定出来。
稳定的味道就需要秘制底料来支持,从一锅一锅的炒制,到一吨一吨的炒制,花椒、辣椒的产地、生长周期,它们的配伍是什么,炒制的工艺流程是什么,存储环境是什么。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无数次的亲自测试来形成标准。
今天,只要使用晓彭肥肠鸡的食材标准,加上秘制料包,邻家大叔也能炒制出美味可口的晓彭肥肠鸡来。
稳定的味道抓住了食客的胃,也抓住了食客的心。晓彭肥肠鸡时常登上各大平台美食推荐榜第一,2020 年登上大众点评重庆美食“必吃榜”。
解放碑店甚至曾经因为排队人数太多,有人打电话报警,怕出问题,老莫一度被迫每天限量只卖 99 锅。
口碑越来越好,全重庆城都在呼唤晓彭快来开店。
2019 年 4 月,南坪店开业,用户反馈很好,和解放碑店的味道是一样的。但是日均营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老莫守在店里,从产品、服务、卫生等基础工作着手,终于找到了病根:问题在中午这一餐上,午餐客流严重不足。
南坪店地处万达广场,写字楼多,上班族多,下午下班后到店里吃肥肠鸡,时间充裕。但是中午午休时间短,聚餐的场景又不够。
老莫很快开出了药方 :一是建立微信群,让食客们提前订餐,中午一下班,就可以吃 ;二是调整售卖方式,推出适合三五人小聚的套餐,食客不用纠结,直接下单,提升出餐效率和就餐效率。
问题迎刃而解,南坪店的营收快速提升,不到 3 个月就收回了投资。
餐饮业有句俗话,“火一时容易,持续火很难!因为外在不稳定因素太多了。”
为此老莫也担心过,但是后来不担心了。
晓彭肥肠鸡的这条赛道足够宽,足够好玩,只要用心,就能找到新的商机。
疫情期间,所有人都在担忧餐饮店的未来,晓彭肥肠鸡的堂食也停了。
员工们都在担心自己工作不保的时候,老莫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 :“可以点外卖了。”结果上线第一天中午就卖断了货,厨师累得直喊“遭不住”。
订单如雪花般继续猛砸了过来。
原来店里备的食材也全部卖完了。紧急调货之后,下午 7 点钟又销售完了,被迫暂停营业。别人家的店青黄不接,生意惨淡,晓彭肥肠鸡的几家店势头正劲,口碑也越来越好。
“我们的业态比传统火锅好,火锅只有堂食,即使没有堂食,外卖也能支撑我们的正常生意。”
除了堂食、外卖,零售也是晓彭肥肠鸡在持续打磨的产品。目前,通过个人微信号订购和第三方平台合作,每天都有几十单外地的朋友订购晓彭肥肠鸡。
通过顺丰物流,门店之外几千公里的地方也能吃到和堂食一样味道的晓彭肥肠鸡。
这就是老莫打造的“堂食+外卖+零售=一家店”的三店一体化运作模型。
底层做好产品、服务、卫生等运营流程,中台打造合伙人模式、建立单店投资运营模型,后台打造成熟供应链体系和门店营建体系。
晓彭肥肠鸡成为肥肠鸡标准的制定者,也成为新餐饮模式的打造者,讲述了美食之都重庆一个全新的餐饮故事。
< class="pgc-img">>梦与惑——“研究生”老莫的百城千店计划
同行私下叫老莫“研究生”,因为他肯下功夫研究产品,研究品牌,研究用户。
晓彭肥肠鸡在逐步的精进中披荆斩棘,南坪店之后,杨家坪店、观音桥店、两路口店…… 重庆城每一个商圈都有了晓彭肥肠鸡,甚至在解放碑、观音桥这种人流密集型商圈,相距不足一公里,就有两家晓彭肥肠鸡。
每个夜幕降临的时刻,老莫总坐在某一家门店的对面,看食客从门店里进进出出,看人潮汹涌。
他享受食客们对晓彭肥肠鸡的热爱。
他更享受的是,他带的人,因为跟着他干晓彭肥肠鸡,在这座陌生的城市立住了脚,有人买了房子,有人买了车,有人把孩子接到身边读书……
有个店的店长,之前干了十多年的餐饮,总不成功,偶遇晓彭肥肠鸡,现在年收入超过 50 万元。
还有个店的店长因为仗义帮人,让自己陷入债务泥潭,对人生诸多事情都失去了信心,因为偶遇晓彭肥肠鸡,现在信心满满、家庭幸福。
……
重庆的直营店生意火爆,全国各地的加盟商就蜂拥而至。
因为没有搭建好完善的体系,晓彭肥肠鸡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不开放加盟,老莫看着一堆堆的钱从自己身边飘过。
实在拗不过亲戚朋友的情面,晓彭肥肠鸡在外地开了几家加盟店,但是加盟前,老莫把丑话说在了前头 :“我没有搭建体系,对大家没有支持,但是你必须按照我的价值观,按照我直营店的标准去开店。”
结果几个坚定相信老莫、相信晓彭肥肠鸡的人,就真的老老实实到晓彭肥肠鸡店里学习,然后出去开店了。
这不开不知道,一开吓一跳。
“开枝散叶”的晓彭肥肠鸡,虽然还有诸多瑕疵,但生意一家比一家好。
加盟晓彭肥肠鸡的人纷纷给老莫发信息、送锦旗,感恩晓彭肥肠鸡让他们找到了生存、发财之路。
有一对夫妻开了很多年的店,疫情一来,生意一落千丈,到重庆旅游看了晓彭肥肠鸡,好说歹说,老莫准许他们开了店。
结果这对夫妻命运彻底改变,经常给老莫发来门店火爆的视频。
……
成功的例子还在增加,老莫的幸福感不再是自己赚了多少钱,而是又帮助了多少人赚到了钱,甚至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问题。
老莫在思考 :“没有体系支撑之前,我们的加盟店都能活得风生水起,如果我们搭建更完善的运营辅导体系,是不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更容易赚到钱呢?”
在完成了直营连锁的整套体系建设后,老莫开始了他的新计划——“百城千店”计划。
“赋能万对夫妻,愉悦万千食客”是计划背后的宗旨,老莫知道自己和妻子一路走来的不易,知道小微创业者的忧虑。
晓彭肥肠鸡的麻辣味型不限地域,食材不挑人也不挑季节,一锅成菜,适合东西南北方的食客。
晓彭肥肠鸡的制作流程简单,不依赖厨师,老莫的秘制配方封装为料包,有标准工艺,普通厨师一天就能掌握全套工艺,口感一致。
再者,管理不复杂,晓彭肥肠鸡的冷锅热菜模式极大提升了出菜率和翻台率,采购盘点等管理也更简单 ;最重要的是,投资小,回报率高,最快 3 个月回本。
为打造“百城千店”计划,老莫请来了北京的管理团队,重新锻造晓彭肥肠的管理武器。把成功的经验提炼出来,复制出来。让合作伙伴少走弯路,就是增加他们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曾有准加盟商问过老莫一个问题,晓彭肥肠鸡能够做到肥肠鸡品类重庆第一,受到各类人群欢迎,凭什么?
一句凭什么,老莫顿了顿,举了个例子。
晓彭肥肠鸡有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叫打包率。鼓励客人打包,是老莫提出来的,因为分量够,食材品质好,不用回收油,一部分客人吃到撑都还有剩余,于是老莫说,“大家可以参观操作间和食材,我们保证安全卫生放心,吃不完的,建议大家打包,一不会浪费,二带回家吃也不用担心。”
打包率是这么计算的 :除开光盘的餐桌,可以打包的餐桌客人打包的比率。统计后的数据大约有五六成左右。
加盟商只稍微思考,便决心跟着老莫一起干,因为他在老莫这里看见了真诚,踏实和希望……
如今,再看来路、眼下和未来,老莫觉得他和晓彭肥肠鸡道阻且长,但他很坚定。
脸上写满了过往的沧桑,眼神充满了坚忍的光,内心的火热总是有更多的期望。
曾经的小莫是历经磨难、不甘平庸,能去翻江倒海的奋斗者 ;后来的老莫是死磕产品和品牌,朋友口中肥肠鸡领域的“犟人”“疯子”和“研究生”。
有人说这是一个创业者从成功到负债再到崛起的故事。
更有人说这是一个餐饮品牌从无到有,再到被人追捧,“被迫”开疆拓土的故事。
……
都对,但不完全对。
其实,这是“普通人”老莫为了追求极致,并且准备奋斗一生,关于赚钱、梦想与倔强,耿与直的故事。
记者最后问道 :这么久,有没有一刻觉得累的时候?当时莫锦扶了扶额头,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 :没有。看着那么多人因为晓彭肥肠鸡而改写了命运,有什么好累的呢?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487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七饭
出道即爆火,
萍姐火锅刮起夜市风!
火锅赛道又见新物种!川渝地区刮起一股火锅新风,把夜市一条街搬进了火锅城。
萍姐火锅开在重庆观音桥的千平大店,1:1还原了重庆老城风貌,进入门店,宛如进入时光隧道,一秒穿越80年代的老重庆。
老火锅重辣,毛肚七上八下,酣畅入肚,辣而不燥,好不过瘾。锅底够味,涮品品质也颇高,耙鸡脚、卤肥肠、麻辣牛肉,特色鲜明。
店内还藏着一条颇具老城风貌的公路夜市,冰汤圆、烤苕皮豆干、豌杂面、小馄炖、蛋烘糕、现蒸小笼包……各色小吃,独立成铺,真正实现“边逛边吃”。
下午四点的萍姐已经人声鼎沸,大排长队,满是人间烟火气。
在这座有3万多家火锅店的城市——重庆,萍姐一出道便直接霸榜全市火锅热门榜一,持续霸榜天数更是高达258天之久。并非一时的网红,而是影响力不断发酵、不断提升。
在成都,萍姐火锅更是创造了单日线上最高排队桌数1854桌的强悍记录。国庆、元旦大型节假日登顶全城热搜第一。“来成都,吃萍姐”似乎成了年轻一代新的旅游风向标,萍姐也从一家火锅店直接变成了必去的打卡点。
成渝两地门店的单日接待桌数超560桌,单月到店人数超15万人,火锅新风,热度高涨,数据惊人。
不仅仅是火锅大本营“川渝”,这股热度正向全国传递:萍姐在多个城市的加盟门店,像郑州、沈阳、哈尔滨、银川等城市都是大众金冠门店,天天大排长队,长期登顶全城热搜榜,当地美团、点评、抖音等本地生活的多项榜单更是拿到手软。
武汉280平的门店,单店开业至今,日均排队数量超300桌,日均接待超200桌。
大排长队外,翻台记录也屡屡被打破,哈尔滨、银川8轮+/天、武汉9轮+/天,郑州最高翻台记录为10.5轮/天……更多记录仍在被不断刷新!
数据之外,我们还在社交媒体上,观察到年轻消费者的“疯狂追捧”:
“不得不说萍姐火锅也太会了,装修风格是那种8090复古怀旧风,酷炫的复古灯牌,市井烟火氛围感拉满!爱拍照的姐妹一定不要错过,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鸡爪,我的天哪,超级吸汁!一抿就脱骨,建议开锅就下猪蹄和鸡爪,煮到最后吃,真的入味极了。”
火锅、场景、甜品、小吃……各种元素的极致“叠加”,正不断俘获年轻消费者的心,持续引爆社交媒体!
直营基因+产品主义,
发展根基更稳固
解读萍姐爆火的原因,需要从打造者——亚特餐饮说起,一个专注火锅赛道20年的专专研餐企。
从耙二哥腰片火锅,到卤校长老火锅,再到萍姐,亚特餐饮创造的每个品牌,都引领了火锅赛道的更新迭代。
这样的“稳”,源于其深厚的直营基因、坚定不移的产品主义。
萍姐的火锅底色,三代传承,创始人陈宇森在采访时提到,“始终要把传承放在首位,知道哪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没有这个根,你所有的店都是浮的、飘的。我不否认我们是网红,先网红才能长红,但我们的红是有根基、有沉淀、有传承的。”
如对锅底的坚持,研发时为了风味更能接近老火锅,陈宇森把研发团队和供应链工厂搞得极为“恼火”,最终费时费钱,只有些微利,但效果出奇得好,不少消费者都称赞,“吃出老火锅的味道了”。
如大刀腰片、辣卤技术的非遗传承,师出名门的卤味,烟火气十足的小吃等等,都是运营团队对产品不断精益求精的体现,也是对重庆火锅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品牌才能走得更远。有了对产品的极致钻研,才能有更高的复购率,才能将品牌的生命力维持得更长久。
直营基因+产品主义,像品牌打造时的两块基石,立好基石,才能拔地起高楼!
极致大店,交互体验,
让火锅“逛起来”
萍姐火锅在打造上的真正特色,可以理解为,超出预期的极致场景体验和对社交体验的放大。
当下的火锅赛道,从锅底、菜品上面的创新已经有所局限,只能在模式上叠加东西,萍姐火锅还有一个重要后缀——公路夜市。
创始人陈宇森提到:“很多人喜欢烟火气,喜欢夜市、小吃街。我们想能不能把它们融合到一起,在火锅店里,吃到别的店吃不到的东西,体验到别的店体验不到的场景和互动。”
不守旧的萍姐创作团队为新作品打造了两件“利器”。
一是震撼场景,火锅叠加夜市,超出预期的极致体验。
在重庆观音桥的门店,我们绕过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市井场景,穿过一个个小吃摊位,洄游动线逛下来,恍惚间不觉得这是在火锅店,而是某个夜市。
怀旧的港风舞厅、烟火气浓郁的市井场景、活色生香的小吃摊位……特色的场景设置被极致还原在门店中。
在火锅门店大多规整在200平时,萍姐开起了极致大店,重庆首店是1120平,成都店是1380平,深圳店1580平,北京店是1200平......
极致大店放大了场景带来的震撼感,恍如穿越一般真实,让人频频拿起手机,拍照留念。
据陈宇森介绍,萍姐火锅是目前现有火锅品牌里的门店动线、门店运营、门店产品结构跟SKU最复杂的。
“大家都在玩一个东西的时候,我再跟他们去玩,这很无趣。所以我要做一个别人没做过的东西,喜欢跟人家反着来。”
地道重庆老火锅外,一个个档口更是彻底还原重庆公路夜市地道烟火小吃的场景,不同种类的小吃更是涵盖了蒸、烤、炸、煮、炒的烹饪方式。夜市街锅气十足、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用一家火锅店把地道重庆小吃带到全国各地,萍姐可谓是全国独一份儿了。
在产品的更新迭代上,团队还开启了全员参与的产品创新机制,年轻人为年轻人打造产品,更懂年轻人。
多轮内测后,在直营店试跑,据数据精准调整,才有了爆款的诞生,继而推向全国市场,定期赋能全国加盟门店的新品更新。完整的产品研发链接,加上300多个储备SKU,让萍姐的发展后劲十足。
多种多样的场景,纷繁复杂的用餐体验,提升着年轻人选择的几率,像发射的多只箭,总有一支能击中内心。
二是“公路夜市券”,创造社交契机,提供情绪价值。
来到萍姐后,每个客人都会领到一张公路夜市券,你可以走到小吃街,凭券选择夜市小吃。
火锅作为社交属性极强的餐饮类型,很多消费者都是奔着社交来的,吃火锅是社交,拍照分享也是社交。
萍姐的这一模式就是在强化社交,让大家不再是坐着吃火锅,而是站起来,逛起来,聊起来、拍起来、玩儿起来。
交互体验的设计中,场景化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还原消费者固有的认知,减少认知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萍姐会在夜市叠加在火锅中,大家极其熟悉的夜市场景,无需引导,会很自然地逛起来,聊起来。
这个逛夜市的过程,也在创造着社交契机,你可以拼单凑券,一起购买更高价格的产品,也可以讨论今天体验哪些小吃,哪些下次再来,而非坐在桌上,扫码点单,尬在原地。
一张小小的公路夜市券连接人、物与场景,达到一种更丰富的交互体验。这也意味着新的火锅时代的来临,打造方向从VI(视觉识别)转变为BI(行为识别)。
这是对消费需求更进一步的洞察,萍姐的爆火也应证了这一点——对社交需求更极致的满足。不仅桌上的菜要对胃,场景和模式更要对味!
严选城市合伙人,深耕慢做 ,
2023年门店突破150家!
萍姐火锅正以火热之势向全国扩展,但这样的扩展并非无序的,特别是在城市合伙人的选择上极为严格,不仅要考察团队资金实力,认知格局要广阔,更重要的是超强地源优势和团队执行力。
严格筛选标准背后,一是为了消费体验的完善,区域首店都将按照全直营标准打造,高执行力才能将品牌特色发挥到极致,二是为了品牌能够更长久地发展,成为年轻消费者常来常往、常吃常逛的一家店,而非只是昙花一现的“短暂网红”。
从川渝起势,再到各区域首家标杆爆店,再到核心城市,萍姐正层层发展,层层打爆,向更多维度的城市扩散。“小萍姐”的门店模型正在不断优化中,减面积,但不减体验,依旧是极致的场景体验与BI赋能。
在出海热潮之下,萍姐火锅还将出海发展,将火锅文化传递给全世界。
当下,萍姐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在五一期间,全国即将有10余家新店开业。在十一,门店数量将扩充至100家。今年全国门店数有望突破150家,一年内快速实现全国省份品牌全覆盖。
敢创新,敢不同,打破想象的边界,萍姐正将火锅这一品类塑造成口味与体验并重,互动与社交并存的新物种,引领新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