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店是如何炼成的?
晚上6点半,西湖银泰上百家餐饮店迎来了一天中最大的客流高峰,外婆家、白鹿、绿茶、鲈鱼,店门口两排板凳坐满了人,他们手里攥着等位的号码牌。
这份热闹也是赠李白的。这间开业一年的川菜馆,里里外外都是人,可很多人都不知道,地道的四川馆子竟然是几个杭州大哥一手打造的,而这几个大哥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杭帮餐厅新周记的创始人。
餐饮时代变了,像外婆家、绿茶、老头儿油爆虾这类杭帮菜品牌都开始转型,通过装修、体验、餐品等方面给品牌减龄,往商业综合体迈进,以吸引更多年轻客群,相比之下,新周记在这场变革中明显慢了。
他在寻求转型。四川菜系,包括串串、火锅等成为了当下年轻人外出就餐时点击率最高的选择,因而,赠李白以及主打四川串串的GO辣餐厅应运而生。
GO辣串串
>从无到有,GO辣一年时间就开出30多家分店,在一大堆中规中矩餐厅里,这家不足100平米的夜店风串串潮店,客单价虽不足百元,单店日均业绩可达6万,年销突破千万,深受大众喜爱。
合格的菜品、大众价位、营销造势成为了打造网红店的秘方,而后,蔴将、侠饭皆通过复制这一模式迅速在杭城蹿红。互联网改变着各行各业,也包括餐饮,这家网红餐饮集团背后有着一套线上发展的秘诀。
目前,宴汇旗下餐厅包括新周记、GO辣、赠李白、蔴将、侠饭等都与口碑、饿了么密切合作,通过手机点餐,发放闲时券、外卖等数字化方式提高餐厅的运营周转效率,更好的开源节流。口碑和饿了么不仅是一个点餐入口,同时更是一个“广告位”。
“网红”养成式
成也网红,败也网红。韩寒的很高兴遇见你,韩国餐厅grandpapa等网红餐厅都接连着歇业。资料显示,2017年全国餐饮数量达到581万家,但门店倒闭率高达10%,仅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就倒闭16万家。洗牌的持续加剧,使得餐厅的平均寿命不到一年。
新周记的创始人是几个地道的杭州人。创业十几年后,他们开始意识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转向综合体,而品牌的老龄化,并不适合综合体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研究了用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发现大众的口味趋势发生了变化,椒、麻、辣成为了年轻人的心头好,这几年价格亲民的川菜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大众美食。
竞争加剧,却给小品类餐饮提供了极大的市场包容度,西北菜、新疆菜、贵州菜等进入市场,同时牛蛙、酸菜鱼、串串等单品被不断挖掘并放大。“2016年,胖哥俩蟹肉煲、臻货这类单品餐厅在杭州大热。”
彼时,杭州还未出现有名气的串串店,GO辣也想碰碰运气。串串是出身四川的草根小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将牛肉、肥肠、藕片、腐竹等食材串在签子上,再用辣椒、红油“灌溉”,串串的魅力几乎无人能抵抗。除了这些传统的串类,GO辣在菜品中还加入了牛蛙、酸菜鱼、红糖糍粑等四川特色菜。
GO辣餐厅
>“后来付小姐在成都也进驻了杭州,”梁子帆分析,早进入市场也帮助品牌赢得了更多的机会。人均消费70-80元,加之菜品尚可,这些优势帮助品牌赢得了复购率。
要成为网红店,主因是菜品,次因便是营销。GO辣首家门店开在星光大道,研究了臻货等网红店的营销打法,公司请来了专业的策划团队进行了开业包装,租用了跑车、外模和直升机在GO辣位于星光大道的门店外造势,“店门口开着LED屏幕,几百米外写字楼都看得见。”为的就是吸引流量。同时,他还找来了知名摄影记者发帖进行线上发声,“当时新浪、腾讯都有转发。”
就这样,GO辣火了,“100平方,20张桌子,当时营业额最高可以做到日均6万。”
合格的菜品、大众价位、营销造势成为了梁子帆打造网红店的秘方。而在孵化下一个日料简餐品牌侠饭上,也用了类似的套路,“开业初期海报上出现了一位帅哥店长,很多用户会为了见他一面而去吃饭,”梁子帆表示,这其实是一个营销的点子,引出用户的好奇心,去试着尝鲜。
线上怎么玩?
跨年夜,在新周记的鼓楼总店里,60岁的陈先生戴上老花镜打开口碑APP尝试扫码点餐,目前,宴汇旗下的所有品牌门店都实现了扫码点餐的功能。
口碑扫码点餐
据梁子帆介绍,口碑点餐帮助他们节省优化餐厅人员效率,降低招人压力。以赠李白武林店为例,前厅从15个服务员优化至12个服务员,预计节省人力成本超过20万。服务员点餐压力减少的同时,便可以更好的将服务用在提升用户就餐体验上。数据显示,赠李白的点餐过程平均每桌节省5分钟,翻台率提升超过20%,门店接待人数达600人左右。
翻台率一直是餐饮企业重要的数据指标,提高翻台率无非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节流”,压缩顾客用餐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开源”,在闲时吸引更多顾客。 “与口碑合作之后,闲时消费者通过预约就餐可以享受折扣,”这样的模式能够更好的应对闲时的服务和产能过剩。
触网后,他们的生意更好了,重点体现在外卖上。去年年末,艾媒咨询发布《2018上半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外卖市场规模将达到2400亿元,“外卖体量在成倍增长。”
梁子帆坦言,相较于堂食,外卖的利润虽然低,但是因为市场基数大,从量上可以争取更多的利润。“侠饭国大店最高峰一天可以售出300单,平均每天也有1-200单,一般大品类的中餐外卖一个月外卖10000多单,平均一天也就300单。”
目前,宴汇旗下几大品牌全都投身于外卖市场,在包装和出餐时间上不断优化。侠饭及赠李白的外卖客单价皆维持在50元左右,目前外卖已占到宴汇整体营业额的20%。
外卖与堂食,在消费体验中也会有所不同。目前赠李白外卖菜单上菜品有20余款,仅堂食的一半,他们删去了例如宫保虾球这类对就餐时间要求相对高的单品。
梁子帆认为,口碑和饿了么不仅是一个点餐入口,同时还是一个“广告位”,“你可以将主推的菜品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让用户查看”,在口碑赠李白的介绍页里,四川酥肉豆汤饭、李白酸菜鱼、激情椒麻牛蛙这三大推荐菜也被安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成为了店里点击率最高的餐品。
通过用户的点餐行为,也帮助品牌优化菜品结构,“隔一阵,我们从后台拉销量数据,卖得不好的就剔除。”
2019年,梁子帆一行人将再次回归杭帮菜,不久前,它们的新作品杭帮菜餐厅乾塘在城西银泰开业。同时,赠李白、GO辣等旗下品牌还将继续以杭州为轴心向外扩张。(本文由餐饮界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闪餐厅,也叫“游击餐厅”(Pop-Up Restaurant),店如其名,采用快闪突击式营业,突然出现在商场、街边或者其他固定的小餐馆中,然后过上一天、一个星期或是一个月,就关门大吉,不见踪影……
在欧美国家,一个快闪餐厅往往是大厨创业或者打造新品牌的首选方式。快闪餐厅可以展示最新奇的原材料,或是通过现场展示食物制作过程,突出厨师的厨艺,大大提高餐厅的品牌知名度。
这种让人们害怕错过新颖美味的快闪餐厅,是西方餐饮界2011年就开始的旧潮流,不过随着Pop Up活动、“快闪”文化在国内越来越盛行,许多公司、品牌和餐厅响应“快闪”文化,以富有趣味的运营方式设立“快闪店”,低成本吸引人潮。就在8月15日,滴滴快车联手肯德基,在成都锦华万达广场开办了一家主题快闪餐厅,一个月后就结束。
这种形式也是快闪餐厅新趋势:不再单单是打造大厨知名度、试水新品牌,而是和其他品牌一起制造话题,推出令人惊喜的“临时”餐厅。
来去如风的“快闪餐厅”在国内的例子还不多,不过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一旦打造成功,就会成为餐饮界的“网红”,形成强劲的品牌营销风暴。那么,怎样才能打造一个能赚钱、有价值的“网红”快闪餐厅?
塑造品牌为首要,赚钱次要
快闪店向来都有两大功能:一个是销售商品,一个是给品牌造势。同样,开一家快闪餐厅前也要先想好,花钱费精力做这件事,主要是想实现哪个目的?
以销售为目标打造快闪餐厅,是最基本的目的。以往快闪餐厅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就是厨师和其创造的新菜。在这样的餐厅里,大厨们会给顾客们做些平时不太可能吃到的菜,顾客也愿意花一笔钱感受独特的餐品。
所以,一般快闪餐厅可以测试某批新菜品的销售情况,或在不签订长期租约的情况下在某地小试身手,以及通过季节性集中优惠来售卖当季食材或餐品。
不过,以品牌推广为目标打造快闪餐厅,是时下更主流的思路,这样的模式需要一个好的主题。比如每到夏天,英国伦敦牛津街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的楼顶上,就会有一家快闪餐厅Vintage Salt出现,餐厅设有躺椅、海边岩石、沙滩小屋和一间专卖英国鸡尾酒的酒吧,客人可以一边享用牡蛎、龙虾三明治和鱼肉三明治,一边欣赏城市夜景,“都市渔村”就是这家快闪餐厅打造出的主题品牌形象。
打造风暴眼,迅速引爆社交媒体
一个小小的风暴眼,可以卷起巨大的暴风雨。快闪餐厅也需具备自己的“风暴眼”,即核心话题点,在短时间内吸引到最多的顾客,迅速引爆社交媒体。打造核心话题通常有两个方向。
首先是视觉刺激。别具匠心的设计是凸显快闪店创意的关键,这也是最爱用快闪店的时尚界青睐的方式,快闪餐厅同样要有惊艳的“颜值”,才可以吸引到来来往往流动人群短暂停留的目光。
快闪餐厅想要表达的品牌理念、菜品特色,都得靠设计来直观展示,同时要极具品位,而不能沦为“街边流动摊贩”。如果店铺设计得当,且位于充满活力的城市地带,那么快闪店会很容易成为街上一抹激动人心的亮色。
其次为互动环节。快闪店是游击式的,不会营业很长时间,因而店铺会试图在同一时间内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并提供令人兴奋的体验。这时有趣的互动参与环节就是最好的方式,互动环节融入独特的巧思,保证顾客的每次体验都独一无二且十分珍贵,也能引发强烈的话题点。
丹麦概念餐饮品牌I'm A Kombo曾在哥本哈根机场开启了一家快闪餐厅“HALLO HELLO”。它的每一餐包括三道菜,而如果客人愿意与另一位陌生客人分享食物,餐厅就会准备更大的分量来。让客人分享进餐,就是餐厅打造的互动点 。
选址遵循“便利+流动”原则
和一般餐厅选址不同,快闪餐厅重在快,不必受长期租约的限制,人流量极大的商圈是最基本的要素。不过也要考虑这个地点是否有能承载搭建所需的设备和用餐空间的硬性条件。
成熟的商业区最适合。英国零售巨头TESCO在伦敦的Soho区开了一间为期十天的快闪酒吧,向消费者提供70多款葡萄酒,全部都来自于“Tesco Finest”(乐购精选系列)。因为这里是核心商圈,有众多时髦的小店和酒吧、高档酒店,许多人都喜欢在下班后来这里喝上一杯,快闪酒吧的流量也自然不错。
机场也是不错的选择。快闪餐厅可以设置在机场内,这里人流量极大,空间开阔,购物区、酒吧、休息室、娱乐区以及大型活动展示区等都可以提供配套设施。就像哥本哈根机场,已连续两年在航站楼内开设快闪餐厅,以庆祝哥本哈根烹饪美食节,机场与餐饮经营者SSP联手,几位米其林星级厨师为旅客带来北欧餐饮美食体验。
不过,私密性好的地方也同样可以考虑。如果前期宣传做的到位,成熟的酒店可以让快闪餐厅的品质更高。
2015年2月,HBO电视台为宣传《冰与火之歌:权力游戏》DVD发售,就在英国伦敦利物浦街的安达仕酒店,举行为期三天的“凡人皆有一食”(All Men Must Dine)的快闪餐厅活动。在这之前HBO已经在其官网上发出邀约,让观众抢票了,告诉大家餐厅会提供剧中维斯特洛大陆的美食,客人可以在君临城的小议会厅享用包含五道菜的大餐,菜品当然都跟剧情有关。酒店庄严古典的气氛和快闪餐厅的主题完美配合,效果绝佳。
快闪餐厅重在创意,也重在打动人心的诚意,根据门店的具体情况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设置,选择成熟的社区也并非不可以。
上海乌鲁木齐中路一家低调的快闪冰激淋店Bonus Gelato Pop-up,卖的是意大利手工冰淇淋,用料做法讲究,堪称冰淇淋界的“私房菜”。因为租用的是一家蟹行的店面,只开两个月,大闸蟹一上市它就会关门。这家快闪店虽然低调,但因为周边就是生活区,每天客人也是络绎不绝。
和好伙伴一起玩耍,品牌强强联手
虽然经济风险要小于开一家传统餐厅,快闪餐厅依然需要资本。餐饮品牌为了推广自己的餐厅,自然会花心思打造一场完整的“巨型三维广告”,但单枪匹马来做,话题性往往也不够,而找到“情投意合”的合作伙伴,却可以轻易借力实现营销效果,同时分摊成本减轻压力,不过合作开店需要更多的搭档精神。
特别是如果选择知名大品牌作为合作对象,一定要找到二者在品牌上的最佳契合点。
例如去年8月在法国里维埃拉海岸,权威色彩机构潘通(Pantone)联合摩纳哥餐饮(Monaco)开设了一家快闪咖啡店Pantone Cafe,只持续开张一个月。饱和的亮黄色店面与鲜红色柜台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路人,进入店里就像进入了颜色的海洋,从菜单到折叠椅、食物托盘,还有餐巾、食物,几乎所有物品都拥有饱和的色调。
而所有颜色选择正是取自设计师专用的“Pantone配色卡”,这些色彩也恰恰是摩纳哥风格的色系。摩纳哥餐饮和Pantone的这次联手十分成功,Pantone Cafe今年夏天再度在摩纳哥海岸开放,而且延长为三个月的开业时间,一直从6月20日开到9月9日。
除了主调契合,餐饮品牌还要为合作伙伴打造爆品,集中供应某几个菜式。
Google推出在线翻译功能Google Translate已经十周年了,为了给这款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工具纪念生日,Google做了好几个宣传活动,其中就有一家快闪餐厅。
这家选址在纽约曼哈顿地区的餐厅叫Small World,只在4月15日至18日营业四天,4位大厨分别掌勺制订每天的菜单,墨西哥菜、美洲风味菜、亚洲料理和以色列美食,由于每天的菜品都极具吸引力,消息一放出来,座位很快就被预订满了。
Small World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教育用户,Google Translate内置了103种语言的翻译功能,客人通过手机镜头扫描菜单上各国文字,就可以翻译菜名、四地菜肴和菜单,正好给了客人们使用谷歌翻译的场景。这虽然是谷歌单方面组织的快闪餐厅,不过可以从中理解大品牌开设快闪餐厅的思路:餐品要与推广内容紧密结合,品牌餐厅可以在有类似机会时推出类似巧妙合作方案。
可以说,快闪餐厅是靠走“惊喜营销”和“恐惧营销”路线,通过限制时间,以创意营销模式结合餐饮店面的形式,来营造独特的用餐体验,用惊喜刺激消费者的中枢神经,吸引了一群善变、喜新厌旧的潮流消费者。
虽然时髦,但对餐饮品牌也是好处多多,如果是独立经营一家快闪餐厅,餐饮企业可以在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新的顾客群,而不用承担永久店铺带来的成本风险。
而如果和餐饮行业外的品牌联合,则要站在营销的角度,配合品牌推广的主题,打造为品牌“高级定制”的饮食,这样就可以借力强势品牌的推广成为餐饮“网红”,从而展示自身品牌的价值。如果餐饮经营者遇到这样的机会,千万要抓住。
声明:本文系筷玩思维独家原创稿件,筷玩思维(www.kwthink.cn)愿意和一切遵守转载规范的渠道合作,转载本文需添加如下版权内容: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筷玩思维”(ID:kwthink),作者李粼。本文已获转载授权,版权归筷玩思维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公众号“筷玩思维”】
PS:吃喝玩乐消费产业链由数千上万的细分市场和角度组成。欢迎创业者自荐或推荐吃喝玩乐消费产业链上的精英企业,目前筷玩思维单篇文章全网分发平均PV已经破10万。筷玩思维全平台报道永久免费,这里只有干货。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成都、南京为筷玩思维首批布局的七大城市,诚挚邀请吃喝玩乐领域内的从业者积极加入对应城市的微信群。详情请点击:http://www.kwthink.cn/shequn。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不再是一件简单的填饱肚子的事,我们在对吃的很多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各类型的网红餐厅顺势而起,而打造一款网红食品,究竟要怎么做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这件事近些年不再是简单地填饱肚子,满足嘴馋的目的,而是上升为一种身份认同,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表现。年轻人追逐网红餐厅、网红食品,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相信你的身边聚集着不少打着“吃货”的旗号,没少种草网红餐厅,常常一起去探店怂恿你吃吃吃,但是自己吃的却不多,拍照时异常显瘦的闺蜜朋友们。
你是名吃货吗?以下从2017年到近来大火的网红食品你都吃过吗?
一、这些年大火的网红食品
1. 吃成花脸猫的“脏脏包”
脏脏包的原型在日本,且已是一个老面包品类,叫巧克力可颂。吃完以后嘴巴和手上会沾上巧克力而变 “脏 ”因而得名“脏脏包”,而且网红势头十足!浓浓的巧克力粉包裹着可颂牛角,再淋上一层巧克力酱,里面湿润有嚼劲,一口下去满满巧克力的浓郁香味,外酥里嫩!
脏脏包大火的时候,连明星也加入变脏的行列,主持人杜海涛在微博中po出吃脏脏包的样子。
2. 排队排到崩溃的“喜茶”
“喜茶HEYTEA”是创立于2012年的品牌,它的走红是近两年的事。2015年的时候由于原来的商标“皇茶”无法注册,才改名“喜茶”。
喜茶有多火呢?
在其还叫皇茶的时候,来深圳开第一家店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各种山寨皇茶多达两千多家。2017年春节后,喜茶开了上海的首家店,瞬间引爆数百人长达数小时的排队,每天卖出近4000杯,这已经是喜茶创始人聂云宸的第五十多家店。
他开的店铺成为当地的一种现象,一种流行文化,很多人为了喝他店里的一杯茶,常常排队一个小时以上。
3. 吃口shi冷静一下的“粑粑瓜子”
这款产品是伴随马东的米未传媒出品的辩论综艺节目《奇葩说》的播出火起来的,传说6个月卖出了30吨约12亿颗粑粑瓜子。马东在《奇葩说》现场为TA高调打call,郭德纲“嗑”到停不下来。
它的产品slogan“吃口shi冷静一下”是时下年轻人的流行语,直接对准年轻人的市场。
米未传媒旗下的“米未小卖部”推出了诸如粑粑瓜子、“好厉害”系列的爆米花、薯条等很多款零食,本质上是利用大IP商业变现。这些产品在包装设计上花了比较大的心思,借以综艺节目、名人的助推,卖得比同类产品价格高出许多,销量也很不错,味道如何嘛,不太好评价。至于瓜子和粑粑的联系在哪儿?你自己体会一下。
4. 酸菜比鱼好吃的“太二酸菜鱼”
太二酸菜鱼是2015年诞生于广州的一个餐饮品牌,成立时间虽短,但是扩张速度势如破竹。笔者身在深圳,本来没听过这个品牌,但是被身边的小伙伴多次安利,可见口碑不错。而且家旁边的商场不知何时已开了这间网红餐厅,就去试了一次。
个人觉得他们家的酸菜鱼中上水准,并没有好吃到逆天。但是因为它的几条个性的“赶客”条款让我对这家店印象深刻。
比如“本店五不接待”的条款:
- 吃饭只顾着玩手机的;
- 同行超过四个人进店的;
- 说我们家鱼不好吃的;
- 微信红包只抢不发的;
- 脾气比店长还要拽的。
此五类客人,通通不接待。
店面装修的主视觉设计是漫画风格,视觉冲击力极强。独特的上菜方式——上酸菜鱼时上菜小哥会大声吆喝一声:您的酸菜鱼来嘞!这种别具一格的体验令我被这家店圈粉。
诸如以上列举的网红食品还有挺多,比如:辣到怀疑人生的火鸡面、蓝色的百事可乐、自热火锅、毛巾卷和鲍师傅的肉松小贝等。如果好奇且还没吃过的话,不如先搜索看看然后去尝试一下。
辣哭你的火鸡面
身边的吃货朋友比较多,我常常会被种草一些网红餐厅,除了有些是明星开办,具有光环效应之外,发现它们无一例外都很有特点。这些食品的走红,不是简简单单地跟风,而是它们身上确实有一些过人之处。
二、网红食品的特点
1. 有记忆点
这里的记忆点,不光是颜值高,而是能一下子被你记住或描述。颜值高当然很好,但是丑未必不是一种吸睛的特质。就像现在形容长相非典型的男明星不是用“帅”,而是“丑帅丑帅的”。
脏脏包的口味未必有多么特别,但是它的记忆点非常棒——吃的时候糊你一脸,并且可以直接被其他人看到。同时,“脏”本来是食物的天敌,但这里却是食物的名称, 这种反差萌攻占了消费者的心智,让脏脏包变成了特别的存在。
前文提到的太二酸菜鱼的上菜时吆喝一声,同样是一种记忆点;粑粑瓜子的名字和slogan也是记忆点。
产品就像人一样,不管是美丑胖瘦高矮,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容易被记住,最怕的是平庸,说不出来哪里好或不好。
2. 品牌溢价能力突出
我第一部分列出的网红食品,最便宜的就是脏脏包了,脏脏包比起其他面包贵不贵我不知道。但是其他的三个网红食品,客单价都不算低。
喜茶人均价格在22-23元左右,远远高于“COCO”人均10元左右和一点点人均14元左右。粑粑瓜子就更不用说了,普通的瓜子加个罐头包装马上华丽转身,69元两盒。通常10几块一斤的瓜子算顶天超级好的品质了,两盒加起来440g的瓜子卖这个价,吃的是情怀吧。
当时吃太二酸菜鱼时,点了个大份,另外点了一份红糖糍粑和一碗面,一共三个人,人均大概83块。虽然是大份,装鱼的盘子的确够大,但是分量一般,这个价钱比起一般的酸菜鱼也算贵了。
不要轻视现在消费者的购买力,以及粉丝忠诚度的变现能力,卖的是品牌溢价,可能越贵越有人买吧。
3. 排队成风
“这么贵这么多人排队,一定很好吃。”
管你是街边小吃还是入驻商场的门店,网红食品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排队。当时网传喜茶排队7个小时才能喝到,也是非常夸张了。非常火爆的时候排队大概2小时左右,但是也非常久了。
亲历太二酸菜鱼,它家店从来就没有不排队的时候。也许因为有“同行超过四个人进店”不接待的赶客规定,太二反而更火了。
而脏脏包和粑粑瓜子曾经一度卖断货。
4. 营销做得好,曝光度高
关于喜茶的新闻几乎从未断过,一阵说它好喝,一阵说它雇人排队,你很少看到它做硬广,但是社交媒体和跨界合作这块的投入没少花心思。
比如:喜茶和W酒店的合作,它们推出了一系列联合设计的产品,手袋、行李牌、礼盒、调酒器。除此之外,在合作期间,入住广州W酒店的任意客房,拨打灵感专线,都可以获得两杯喜茶。
而且喜茶的官微非常擅长找一些和年轻人有关的话题进行互动,互动后还会赠送各种周边产品:包包、明信片、日历等等。
三、如何打造爆款网红食品?
1. 产品为王,不求品类多,好吃才是硬道理
对于食品而言,好吃是一切的基础。不知何时,曾兴起过这样一股风气,产品难吃得要死,但是只要有互联网思维,颜值高,包装一个概念就似乎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曾经估值4000万,轰动一时的黄太吉煎饼。据说吃过的人没有一个认为是好吃的,比街边的煎饼果子味道都差远了。
无论是食品还是其他的产品,产品好才是王道。
喜茶的奶盖茶做得不好喝,自称芝士奶盖茶的首创者又有何用?
口碑效应是有局限性的,达到了极点,花多少营销费可能都没用。该考验产品的时候,消费者不会心慈手软,难吃就是难吃。一个没有回头客的产品,到底有多久的生命力呢?
品类多看似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但是有时未必是好事。因为中餐是很难标准化的,品类越多运营难度越高,所以很多网红食品通常主打一个单品爆款。
太二酸菜鱼的招牌菜,即使只有酸菜鱼一个品类,但是在产品的打磨上也是磨出了花,一份酸菜鱼做出了八种不同的辣度。无论是做什么产品,是很多个sku,还是单品,都值得你好好打磨,产品才是一切最强有力的支撑。
2 .颜即正义的时代,设计费要舍得花
著名的连续创业者彭萦曾说:
如果在国内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设计费在20万以下基本上是CEO的品味,设计费在20万以上基本上靠的是设计师的品味。
在颜即正义的时代,我们经常调侃妹子“长得美说什么都对”。我们都知道看一个人不应该只看外表,也要看内在。但是外表是首先吸引别人眼球的第一关,食物不会说话,颜值上去了,才有机会让人尝尝味道。
前文提到的黄太吉煎饼,虽然有点本末倒置,味道不怎样,但是店面设计都极具逼格。没有回头客是真,吸引第一次来的人肯定是没问题的。
现在似乎大家都意识到了颜值的重要性,比较红的网红食品几乎没看到什么颜值不过关的。喜茶开了一家又一家主题店,店面的设计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即使不是为了来喝杯喜茶,喜茶的店也早已成为了自拍圣地。更不用说,每一季它的杯套和外带的纸袋,都会跟随每季新品主题的不同而重新设计。
颜值高,朋友圈一晒又是一次二次传播,何乐而不为呢?
3. 品牌人格化出众锦上添花
品牌人格化并不是强行设定一个吉祥物,一个身份,一句slogan,这些都是表面功夫。真正的品牌人格化,是掌握讲故事的能力,而且讲出来的故事引人入胜。
太二有个做得特别好的地方,它搬出来老板这个角色,诉说了”太二”这个名称的来历——
太二始于一家没门的小店,经常被找不到入口的客人骂太傻、太二,二老板觉得没门就没有吧,只要能做宇宙第二的酸菜鱼,太二的名称由此流传开来。
“二”贬义褒用,老板是因为想做好吃的酸菜鱼而显得二,并不是真的“二”。
粑粑瓜子和喜茶是通过产品包装设计来展现自己的品牌人格。喜茶是一个喝茶的简笔画人物,十分俏皮可爱。粑粑瓜子就更加高明了,把吃粑粑瓜子的人变成了品牌的一部分——奇葩的产品得需要奇葩的你来驾驭。
4. 坚持原则,不“讨好”消费者
特点意味着跟别的产品区分开来,品牌辨识度鲜明。即使有很多人都做奶盖茶,但你坚持不用奶精、不用奶盖粉,你同样是有特点。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泛滥的今天,能坚持用天然的原料、食材的品牌值得拥有更好的品牌美誉度。
原则意味着有自己认定的一套体系,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轻易打破。太二的酸菜鱼的一系列赶客原则,难道是真的有生意不做吗?
并不是。
比如:为什么四人以上不能接待?因为:
“人多吃饭戏都在人身上,完全不记得吃到嘴里的是什么。而最多不超过四人,就几个知己好友,不用抢戏,才能真正品到酸菜鱼的美味。加上太二店里的桌椅、灯光,甚至是菜品都是为不超过四人就餐设计的,人多则体验不佳。”
包括菜品不加辣减辣、不做外卖、不加盟等等条款,都是出于品控、餐厅运营和品牌的考虑。尽己所能做自己能力范围能做到的事,为客人提供最好的体验,反而是一种真诚。
那些看似不讨好消费者的条款,如果是为了产品的品质,值得去坚持。
5. 重视营销的力量
营销的方式太多,提到的这些网红食品,有的是靠口碑营销;有的是靠新媒体营销;有的看似完全不做营销;有的恰恰是靠营销取胜,比如:黄太吉煎饼。
以喜茶为例:前文说过它在新媒体营销上非常成功,当然线下营销也同样不含糊。在上海点尚未开业时,就已经把上海许多知名媒体和平台通通砸了一遍。开业前三天买一赠一,然后借助排队的从众效应和消费者自发晒图,进行二次传播。
包括太二不接受同行超过四个人进店,提高获得门槛,换个角度看也是一种营销手段。每天只卖100条鱼的原则同样是营造一种稀缺感,有个专门形容这种营销方式的词汇——饥饿营销。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产品要过关,不然你玩饥饿营销也没戏。有一些产品非常过硬的小吃,因为有多年的品牌积淀,它们依靠口碑依旧多年保持长盛不衰。比如:复活的梦花街混沌和阿大葱烧饼,借由互联网放大成为网红小吃,更是排队排到腿软。
产品是品牌最有力的支撑,营销放大品牌的影响力。如果有过硬的产品,但是因为营销做得差而无人问津岂不是很可惜。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6. 巩固产品长板,建立壁垒
说到服务不得不提到海底捞,人家把“服务”做到超越产品变成占领用户心智的第一关键词付出了很多心血。这时候服务就变成海底捞的长板,那你有思考过你的产品是否能够永远火下去吗?你的产品长板是什么呢?
喜茶这样的奶茶店实际上是非常容易模仿的,所以创始人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耕供应链。
“不光坚持茶园直采,喜茶还会根据市场需求去定制茶、培育茶,从种植土壤到种植方式都会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个性化改造,像金凤、四季春、嫣红、绿妍、韵香这些市场原本并不存在的茶底,就是喜茶耗费2-3 年时间自主研发而成的。2017 年 4 月,喜茶又在供应链后端上线了 ERP 系统,以此在供应链信息流打通,实现效率最大化。”
高效率和低成本建立了健康的盈利模型,根据消费者需求定制化口味,增强了消费者与品牌的粘性,这些就是喜茶的壁垒。
不光《海底捞你学不会》,喜茶未必你学得会。很多品牌都在为巩固自己的长板而努力。比如:深圳本土人才济济的乐凯撒,已经有4年历史的网红冰淇淋品牌亚历山达,致力于餐饮标准化流程的蛙来哒……
四、网红食品的生命力能保持多久?
都说网红店活不过三年。
“赵小姐不等位、雕爷牛腩、黄太吉,刚好三年;很高兴遇见你、小猪猪、水货,两年;一笼小确幸,一年;Remicone 乌云冰激淋,半年。看,越来越快。”
无论什么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但似乎一旦被扣上“网红”的帽子就特别短命。商业不是一件标准化的事,即使照搬别人的方法未必同样能走红。网红店在品牌发展初期,往往会靠着单一的长板策略爆红,或者单品爆款,或者营销手法。
但是,随着消费者回归理性、竞争对手的增加,品牌势能会被摊薄,而这时候能否活下来的关键,就回到了最基本的经营问题。有没有好的产品体验、服务效率,甚至食品安全与人才系统的搭建。
这些曾经的或者正红的网红品牌们能红多久呢?让时间给我们答案吧。
本文由 @ Fanc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