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韦香惠
编辑 | 牙韩翔
“蔓越莓干那么好吃,新鲜蔓越莓也不会差吧。”自诩“野生美食博主”的龙飘飘,因为出国留学,不久前在加拿大第一次购买新鲜蔓越莓。红色的高颜值外表,加上“北美红宝石”的标签是她购买的主要原因。
但结果却大大出乎龙飘飘的意料。“没想到居然那么难吃,一口下去又苦又酸又涩。”她只好连夜把大袋新鲜蔓越莓熬成了果酱。随后,龙飘飘把这段经历分享在了小红书上。
在小红书上搜索“蔓越莓”或“蔓越莓鲜果”,类似的吐槽贴有很多。不止在加拿大,如今中国超市里也有蔓越莓鲜果的身影。但许多消费者也是像龙飘飘这样怀着好奇和期待购买,最后却大失所望。
我们确实少见鲜果蔓越莓,但对中国人来说,这也不是什么陌生食物。蔓越莓曲奇、蔓越莓干、蔓越莓汁还有保健品蔓越莓胶囊等经常出现在家庭食谱、超市货架以及办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平台上——把鲜果做成干果,被推荐为“踩雷后的补救改造”方案。
蔓越莓在中国市场的认知度如今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尼尔森2021年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蔓越莓在中国的认知率保持上升趋势达到了71%。蔓越莓因为富含原花青素等有益成分,相关产品都呈现热销趋势。同时,复购率明显提升,77%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中购买蔓越莓产品超过4次。
蔓越莓从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大部分对其消费认知停留在果干和果脯,而蔓越莓的产品想象空间和最大市场却远不止此。以北美市场为参考,蔓越莓加工产品中果脯只占很小一部分,80%是以果汁的形式被消费,5%-10%是鲜果市场。但在中国市场,优鲜沛(Oceanspray)、果瑞氏(GracelandFruit)、思贝格(Seeberger) 、U100这些蔓越莓品类中的主流品牌仍是以加工和零售果脯、果干为主。
为了让蔓越莓在中国市场实现更大的可能,经销商们换了换一种方式。虽然无法让所有消费者接受蔓越莓鲜果,但是蔓越莓在食品产业链当中的角色其实也想当多元。
但它首先它得讲好一个故事。如同几年前的牛油果,同样也是一种不易入口的水果,经过明星效应、社交媒体等推动一度成为“超级水果”,并延伸到了护肤品领域。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内衣模特Behati Prinsloo不止一次在社交网络和公开场合说自己的早餐一定会搭配牛油果。美国明星Blake Lively的社交平台上也常常出现自制的牛油果蔬奶昔。
无形之中,在消费者认知里,牛油果就等同于好身材与健康生活方式——虽然牛油果的热量极高。依靠这种标签,牛油果顺利在中国打开市场。水果经销商在中国市场推广牛油果,卖点必然是联系到牛油果的种种营养价值。
如今蔓越莓也正在复制着这样的路径。
优鲜沛在小红书上分享着年轻博主如何把蔓越莓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中,还时常发布各种关于蔓越莓的“打卡照”,例如在野餐风靡的时候蔓越莓也成为了餐布上的主角,又或者蔓越莓如何与低度酒搭配。优鲜沛是全球最大的蔓越莓供应商,年产量已达到全球蔓越莓产量的六成以上。
龙飘飘如今也常常在Youtube上看蔓越莓的搭配视频,在自己的小红书和B站上分享美味体验,并且和粉丝们交流蔓越莓的食用体验。这些平台上,已经有不少网络意见领袖(KOL)分享过用蔓越莓果酱的制作方法,甚至如何用蔓越莓汁替代糖。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蔓越莓的卖点和故事,用最中国的形式说好并辅以具体的好产品呈现。”优鲜沛亚洲区总经理林恩斌对界面新闻说,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产品创新让消费者和工业客户选择颇多,所以未必会马上对某一个单品给与特别关注;同时消费者对于蔓越莓产品本身及其背后的并不了解,也影响着他们的选择。
而在建立了品类认知之后,蔓越莓继续打怪升级,它需要“出圈”。
新式茶饮是一个被实践过且可行的渠道。作为小众水果的“黄金搭档”,新式茶饮在一定程度上让阳光玫瑰青提、油柑和黄皮等水果扩大市场影响。而新式茶饮们基于高频的口味创新与研发需求,对小众水果也有着持续挖掘需求。
优鲜沛已经和喜茶合作,在它经典的“芝芝莓果”饮料中加入蔓越莓。此外,喜茶还在其他产品线中推出莓果喜拉朵、蔓越莓橙香司康和瓶装果汁茶饮料“双莓嫣红”。喜茶方面向界面新闻表示,新茶饮的产品创新能力是帮助小众水果走向“大众化”的原因。而蔓越莓符合茶饮产品差异化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的加工形态以及广为认可的营养价值。
而中国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和加工商红海植业,也是选择与奈雪的茶及星巴克合作。因为这些品牌能够能有效触及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尤其是女性。红海植业董事长海鹏称,蔓越莓在女性消费中的潜力是这些品牌愿意参与进来的原因。最近,你在CoCo都可喝到的“莓莓”系列新品蔓越莓的茶饮,就是来自红海植业种植的国产蔓越莓。
不过,网红水果出圈之后,会面临“有品类无品牌”的局面。水果这一品类属于农产品,口感、品种和营养价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关键因素。而近年来水果产地营销的噱头为网红水果增添了溢价可能,例如来自日本的阳光玫瑰青提。但是想要让水果与品牌在消费者认知中产生关联,目前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此外,小众水果也必须突破自身的行业瓶颈。如果蔓越莓在餐饮、烘焙和食品保健等行业的存在感不断提升,那么对于其产能的要求也会增加。海鹏到美国考察,发现当地的蔓越莓果汁像可口可乐一样普及。“如果未来中国,蔓越莓汁能像橙汁一样普及,这个量就如果太大了。”他按照每七吨蔓越莓出一吨浓缩汁计算,需要一百万亩以上才能满足。
过去,全球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北美地区,长期以来蔓越莓只能依赖北美进口,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蔓越莓产品的开发。
蔓越莓的生长对技术和土壤的要求比较高,只适合栽种在寒冷湿地环境的高酸性沙土中。在中国,中国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对有种植蔓越莓的天然优势。上述提及的红海植业在黑龙江省抚远市开设种植基地,其种植面积是4200亩,2021年预计它的产量达到710吨。优鲜沛也正在规划中国建立起本土研发和生产的能力。
作为农作物,蔓越莓相对其他莓类水果也更具潜力。除了它可以加工或者被食用于不同的场景中,在上游它也没有其他水果那么“娇贵”。
相较于野生蓝莓或者树莓,蔓越莓在常温下就可以保存三个月不变质。因此在物流和下游加工过程中可以减少保鲜成本。此外蓝莓和树莓都只能人工采摘,一旦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就很难找到足够的人工在特定时间内完成采摘。但蔓越莓因为果实可以以“水收”的形式完成采收。“机械化的采收是规模经济的前提,在蔓越莓田里注入水后,十几个人开拖拉机打两遍就解决了。”海鹏说。
开了一个好头之后,最终蔓越莓以鲜果的形式让中国消费者接受,或许还需要时日。在消费者更常接触的销售渠道上,蔓越莓仍然需要市场教育作为基础。
2020年,Costco在上海的门店上架了中国本土种植的蔓越莓鲜果,其相关负责人表示蔓越莓鲜果上架成为了畅销单品。不过从购买客群来看,目前这些鲜果的主要购买者还是外籍人士,以及周边的国际学校。而消费者从茶饮店对蔓越莓口味产生好感,到从超市买回一盒蔓越莓鲜果,必然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过程。
IC photo / 图)
近年来,果切潮流逐渐兴起。
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近两年立夏时节果切订单增长超过220%。截至今年3月,果切商户达到3.5万家,同比增长约150%。显然,这个水果领域的细分赛道,正在进入高速成长期。
然而,盛况之下也有不良因素在发酵。
第三方投诉平台显示,各类关于果切的投诉正不断增加。有消费者表示,买到的果切价格是整颗的五倍,这样的价格自然是有点夸张了,也道出某些果切刺客正在伤害消费者的心。
果切水果比整颗吃更香?
其实,果切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鲜事儿。
20世纪50年代,鲜切果蔬产品起源于美国,早期以马铃薯为原料,开始了切割果蔬的研究。到60年代,切割果蔬开始进入商业化生产。目前,在美国每年约有8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在国内,早在二十年前的KTV、酒楼、酒店等地方,在唱K、吃完饭或者喝完早茶后,以水果拼盘的方式上水果就已经是一项传统保留节目。而在一些家庭聚会的用餐中,饭后上点切好的橙子、西瓜等,也是甜点的一种。所以,果切是一项大众喜闻乐见的美食传统,只是在如今以更为普及的方式开始进入到各类人群中。
对于喜欢果切的群体来说,首先,有切好的水果直接吃,可以有效地节省时间。特别是对于上班族或者经常需要加班的群体,要自己花时间去从头到尾打理一个水果,总归没有“吃现成”来得方便快捷。
另外,对于高龄老年、幼儿等手脚不是那么麻利或者本身不会削水果的群体,自己去弄水果,其实是麻烦之举,有可能皮没削好,还伤到自己。所以,果切是非常适合老少族的。
并且,目前各类平台售卖的拼盘果切,还考虑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一个拼盘搭配了不同的水果,这也满足了时下人们追求健康品质生活的初衷。随着玩具盲盒的兴起,果切盲盒也跟风出现,这也激发了一些喜欢尝新、喜欢惊喜的消费者的购买兴趣。
果切的问题不止是贵
对于商家来说,既然果切赛道深受欢迎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在细分赛道中如何获取盈利自然也是考虑的重点。在这种动机下,部分商家逾越规则,就催生了价格翻倍等乱象。
从营销模式看,果切其实是一种“化整为零”的销售方式。
常见的如超市的大米,就有整袋米和散装米两种售卖方式。所以,化整为零、蚂蚁搬家也并不是什么新招,这种模式不仅能满足部分消费者少量购买的实际需求,也确实能够促进产品的销售。
但是,部分果切商家却在这个基础上,借助不同水果的混搭和盲盒的未知性,钻了价格不透明的空子,将盒装产品的价格随意地提高很多,以谋取高额的利润。
例如,常见的如西瓜或榴莲这类可以整买也经常被开个儿卖的水果,消费者不论是买整个还是论克数买部分,其实都大致可以感知和评估其单价的情况,即使有少许溢价,其实也在接受范围内。
如果换成是一个由苹果、车厘子、葡萄、哈密瓜等混搭的果切拼盘或者一个不知道装了哪几种水果的果切盲盒时,商家就对如何定价有了比往常更大的裁量权,消费者很难去找到完全一模一样的对标物来考察其价格——价格因形式的变化而被模糊了边界,消费者也更容易踩雷和吃亏上当了。
此外,产品质量上的隐患。现实中,很多果切都是通过APP下单由商家制作后送达,这就给了一些商家以次充好的空间。
它们有的以低价采购一些次品水果来拼盘,或者将局部已经有坏的水果进行切件后拼装,进而将并不达标的水果,以果切的方式售卖给消费者,以此进一步地节省成本。然而,这样的产品组合,不仅让消费者买得贵,更可能会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引发消费者的肠道疾病等严重的后果。
所以,果切虽有诸多好处,但是如果不注意避雷,拿到手的产品既没有品质也价格贵,那就很不划算了。
(IC photo / 图)
不做果切大冤种
那么,面对一些乱象,消费者如何思考或应对会更合适呢?
首先,或许需要稍微理一理,是否每次都需要购买果切产品?譬如,不是处在户外或工作非常繁忙的时刻,而是在某个居家休闲的周末,自己来制作一杯新鲜的蔬果汁,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吧?
其次,在水果的分类上进行选择。如菠萝、榴莲等带刺的不好处理的水果,确实适合在店购买时就花点服务费让店员处理并装盒。不过,其他的一些仅需要削皮的水果,如苹果、梨子、橙子等,要吃时自己动手处理,更能保证果实的原汁原味。
新知实验室的盲测分析也表明,除了菠萝等既需要处理又需要腌制的果类外,蜜瓜、木瓜等很多水果都是整颗的新鲜度、干净度和好吃度更高。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如果可以面对面亲自看着店员对水果做处理,那么其实比起线上买盲盒,在水果的安全性、新鲜度方面,要有保障很多。
另外,在价格方面,消费者其实也应该有一定的预判。毕竟,比起玫瑰花等在情人节时的溢价,水果作为日常快消品,总是以高溢价的情况出现,并不符合价格方面的相关规定。
监管方面,2022年5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即食鲜切果蔬制作服务规范》,也对超市、餐饮、水果专卖店、互联网消费平台商户等食品经营者在经营现场切分、制作、配送即食鲜切果蔬产品提出了管理标准。这显然将有助于市场的规范,帮助消费者少点踩雷。
未来,随着一二线城市人口结构更加多元化,单身群体与小夫妻家庭、老龄化程度的占比越来越高,以及工作繁忙、消费升级等因素的叠加,果切市场有望迎来蓬勃发展并逐步深化。而随着各方面机制的不断相互作用,提供更安全、高品质也符合性价比的果切产品,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小路
<>面这两种水果千万不要混在一起吃,不然可能会臭死你!
大家可能就奇了怪了,水果混着吃还能变臭?这是什么科学道理!
但是要有特殊的法才会产生,想要尝试这种特殊的近乎于“屁”的臭气,要按照我的步骤走!
首先你要有香蕉和枣,这两种水果也不是随便一种香蕉或者随便一种枣即可,青蕉硬涩,熟蕉软甜,红枣香甜酥口,冬枣(青枣)甘甜脆爽。
< class="pgc-img">>想要达到臭气的效果也不是随便一吃就能有,要有正确的组合才可以!
< class="pgc-img">>首先是熟蕉+红枣,这两种水果混在一起吃感觉很香,香气特别重,显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臭气。
然后是青蕉+红枣,吃下去的效果也是没有传说中的臭气!可以排除这种组合。
接下来是青蕉+冬枣,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浑然而起,看来冬枣才是源头。
最后就可以尝试一下熟蕉+冬枣了,刚嚼几口你即可享受到来自于天灵盖的被敲打一般的臭味冲击,有点像吃了一个很臭很臭的屁!
如果你以为光是熟蕉和冬枣混着吃就能产生这种臭气,那就错了,即使是这两样混着吃有时也未必能吃出这种效果。
< class="pgc-img">>因为跟你吃的顺序和数量比也是有关系的,吃法的顺序一共有以下三种:
1、先吃香蕉后吃枣
2、同时吃香蕉和枣
3、先吃枣后吃香蕉
经过多次试验味道最浓的是同时吃香蕉和冬枣产生的臭气最浓郁!
然后进一步测试发现,当你同时吃熟蕉蕉和冬枣的比例为2:1时产生的臭气最臭。
< class="pgc-img">>到这里很多人就想问了,为什么明明两种鲜甜的水果会产生这样奇怪的臭气呢?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专业的说明分析两款水果放在一起吃会变得如此的臭,是发生了哪样的化学变化吗?期待后续有专业的人士给我们解答一下。
< class="pgc-img">>曾经这样尝试过的人,他们说的味道包括洗洁精、死苍蝇、死虾、臭虫、臭鸡蛋、铁锈、鱼腥、屎的味道……作为一个不吃屎的唯物主义者,我对这些味道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洗洁精、铁锈和臭鸡蛋明显不是一种味道啊!究竟是这种味道过于诡异难以描述还是大家的反应太夸张了?
如果不相信的朋友可以自己去尝试一下,记得回来告诉我结果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