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我们追求吃得饱,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吃得好,如今,更关心吃得健康,别吃胖了、吃出了三高。特别是,对于想减肥的朋友来说,运动太累、节食受罪,减肥药又担心有副作用,这时候,“代餐减肥”进入人们的视野。
代餐,顾名思义就是取代正餐的食物,常见的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代餐粥等等。因为它们有高纤维、低热量、易饱腹等特点,很快受到热捧。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的代餐市场规模达到了571.1亿元,预计2020年,中国代餐市场将超过千亿元。这其中,不少企业在宣传自己的代餐产品时,都声称既能减肥瘦身,又能饱腹营养。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代餐产品真的既安全又有效吗?
消费者:吃代餐食品很容易反弹
所谓“代餐”,是取代部分或者全部正餐的一种食物,诸如压缩饼干就是早期的代餐食品,现在的代餐产品主要是指减肥代餐。家住北京的赵先生告诉中国之声记者,此前身高一米八一的他体重超过了100公斤,一直想快速减肥,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通过食用代餐粉冲剂的饮料减肥。
赵先生:“早餐是正常的早餐,但是吃的比较少,中午和晚餐是代餐,吃代餐的时候其他什么东西都不吃,就喝一杯。”
这种把代餐粉当午饭和晚饭的日子,赵先生坚持了两个多月,体重也从100公斤降到了90公斤。不过赵先生表示,在此期间自己时常感觉饥饿,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差。
赵先生:“这种东西非常容易反弹,因为它没有根本改变你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只是单纯的少吃东西。吃时间长了,整体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都非常的差,比正常吃饭差很多,所以我感觉不太对,就选择不吃了。”
在告别代餐,正常一日三餐后,赵先生的体重又从90公斤反弹到了115公斤,达到了人生体重的巅峰时刻。
除了体重容易反弹之外,家住上海的姚先生告诉记者,他在2018年冬天食用某微商推荐的代餐产品期间,还出现了眩晕等症状。
姚先生:“因为天气本来就很冷,然后吃代餐的话,身体的能量就会不够,所以人就出现了幻觉。感觉有人一直在叫自己,还有感觉外面的东西都在动,明明是停在那边的车子,你就感觉它在动。”
不过也有不少消费者表示,自己用代餐产品替代晚餐,确实取得了一些减肥的效果,并且没有什么身体不适的感觉。
针对代餐,中国之声记者也咨询了北京一家以销售代餐奶昔为主的减肥俱乐部,该俱乐部工作人员称,依靠某品牌代餐奶昔可以带来饱腹感并且能补充营养,不过并不能完全取代正餐。
工作人员:“具体情况要根据顾客自身的身体情况以及顾客的需求,不同人吃的量不一样,减肥的话也要配合一些运动。”
从该俱乐部的宣传图片上来看,依靠代餐奶昔,在90天的周期里可以减重20-30斤,不过,该俱乐部大部分的减肥前后对比效果图都十分模糊。
专家:代餐市场鱼龙混杂 存在虚假宣传等情况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代餐减肥的原理其实就是减少能量的摄入,同时带来饱腹感,久而久之,就起到了一定的减轻体重的效果。朱毅认为,可以在应急等时刻食用一些质量合格的代餐产品,或者用营养代餐产品配合正餐一起食用从而达到既营养均衡又健康减肥的效果。
朱毅:“我们吃饭不仅仅是为了肚子不觉得饿,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营养充足,让我们整个(人体的)机能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但是现在的减肥代餐,由于良莠不齐,有一些不正规的,(长期代替正餐食用)很容易因为营养单一导致营养不良的现象,所以代餐不能餐餐吃,代餐不能代替正餐。”
朱毅表示,目前国内和国际上没有代餐产品的强制性标准,因此,目前的代餐市场鱼龙混杂,经常会在营销的过程中出现虚假宣传等情况,亟待加强规范和管理。
朱毅:“也要警惕代餐食品当中的坑儿,第一个就是非法添加。你吃了这个东西好像就瘦下来了,它里面(其实)是违规的去添加了比如说减肥药之类的东西,或者是泻药一类的东西,让你觉得你有很好的减肥体验。第二个就是有一些代餐产品,营养结构不够科学合理。第三个就是我们自己在食用代餐食品的时候,没有什么专业的指导。这三点,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食用)代餐食品的健康隐患。”
对于近来备受关注的减肥话题,朱毅认为,减肥的目的是为了健康,关键是要科学饮食并且保持适当的运动,而且减肥必定会有一个过程,不应急于求成。
朱毅:“减肥是为了健康,减肥不在于体重称上的斤数掉了多少,在于你体形的优美。(现)在吃代餐的主力人群,(其实)都是一些并不胖的瘦子,总觉得自己胖了。有的女性甚至因为吃减肥代餐而乏力、疲惫、营养不良、月经不规则,导致身体加速老化,这就是不应该的了。”
(责任编辑:张紫祎)
华社北京8月25日电题:餐饮业经营逐渐恢复 消费者能否吃得放心——透视疫情防控下餐饮市场新变局
新华社记者赵文君
作为保民生、稳就业的重要支柱产业,餐饮业的复苏是经济回暖的重要风向标。经历疫情考验的餐饮业市场,如今迎来了全面复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何确保餐饮食品安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出健康?
(小标题)受疫情影响客流曾急剧下降
“视线范围内整条簋街所有店加在一起一共不超过五桌人,冬天下雪门口都有人排队的胡大饭馆门口,一个人影没见着。”
受疫情影响,北京时尚餐饮的标志地带、知名餐饮一条街——簋街一度陷入沉寂。这条街上被食客吐槽“等位难”的胡大饭馆,几家连锁分店平均每天客流下降80%。
北京簋街商会副会长郑萌萌介绍,五月份,北京簋街119家餐饮商户中停业转租的商户约占十分之一,其中大多是个体小餐饮企业。一些规模较大的餐饮企业则是被动“瘦身”,消耗了以前的资金积淀。“6月初,餐饮企业开启全面复工,消费者的热乎劲刚上来,又遭遇了北京疫情反弹‘二次风暴’袭击。”郑萌萌说。
疫情给全国餐饮业带来了较大冲击,不少餐饮门店长期停业、营业额骤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全国餐饮收入17891亿元,同比下降29.6%。其中7月份全国餐饮收入3282亿元,同比下降11%。
为帮扶餐饮行业复市止损,降低餐饮企业经营成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督促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结合实际出台举措:对不同地区不同的疫情级别,分区分级对餐饮单位实施不同的复工政策;建立疫情防控期间餐饮经营者白名单制度,实时审核、动态研判,实行差异化管理;北京、天津、山西等21个地方,对餐饮单位员工因受疫情防控影响暂时无法重新进行健康检查的,明确原有健康证明继续有效。
(小标题)以食品安全为重心提振消费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恢复主要关注点在食品安全与餐厅卫生。近来,海鲜、鸡翅等冻肉类外包装等检测出病毒,为食品产业链下游的餐饮企业敲响了警钟。
“客人进店测体温并实名登记联系信息;桌椅一客一用一消毒,桌距间1米以上,控制上座率在50%以内;倡导分餐制,配备公筷和公勺;餐厅增设食品留样柜,传菜增加菜品防护罩。”胡大饭馆总经理郭冬说,要想方设法提升顾客就餐时的安全感,让安全看得见。
“要考虑食材新鲜,也要考虑食材的供应链保障。”令郑萌萌深有感触的是,为打消食客的顾虑,簋街有不少商户贴出了原材料采购凭证。
“点一份‘锡盟羔羊肉’,200克的重量,标准是28卷羊肉。”呷哺呷哺是一家连锁经营的火锅餐厅,企业全国营运负责人白杨告诉记者,为保证品质,企业在内蒙古建起自己的肉类加工厂,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储运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
面对疫情给餐饮业带来的重创,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认为,消费者对食材安全性、保鲜度要求更高了,要以食品安全为重心,提振消费信心。餐饮企业要做好原材料进货、食品加工制作、餐饮具清洗消毒、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全面检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多次发文,部署各地加大对餐饮服务的监督检查力度。餐饮企业要严格执行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要求,不采购来源不明、过期、腐败变质、掺杂掺假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全面排查生鲜、冷冻肉类、水产品、冷冻冷藏库房等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小标题)拥抱变化适应百姓需求
“最近发现簋街逛街的人多起来了,附近又开始堵车了。各种信号表明餐饮业正在复苏,感觉快走出来了。”郑萌萌说。
8月初簋街举办“嗨吃龙虾”消费节,60多家商户线上线下参与,5家餐厅的日均销售额达到200万元,3家小龙虾特色餐厅平均每天卖出3500斤小龙虾。
“辣炒鲍鱼仔”“椒盐麻辣皮皮虾”,这是胡大饭馆推出的秋季新品。主打麻辣、夜宵属性的胡大饭馆,根据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口味和研发时令新菜品。胡大饭馆7月份经营环比显示,营收增长25%,客流增长19.9%。
“市场在变,食客的消费需求也在变。这倒逼餐饮企业必须主动转型,拥抱变化,才能谋生存。”郑萌萌介绍,一些主打商务、家庭宴请的大型餐饮企业,开发家庭简餐或套菜包,把各种菜品搭配好,方便居家防疫的百姓消费。
白杨介绍,呷哺呷哺各连锁门店都建起了客户微信群,大群有五六千人,小群也有五六百人。店长就是微信群主,经常在群里发布新开发的菜品、促销优惠信息,以良性互动吸引顾客。
在政府部门积极推动下,落实餐饮复工复业政策措施、打造消费节,为商家聚拢了人气。同时餐饮企业主动自救,“逆势”奋进渡过难关。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调查,8月以来,全国大部分餐饮企业的经营已恢复到疫情前的六七成,一些知名的连锁餐饮企业已经恢复到七八成,餐饮业降幅呈趋缓态势。
“从整体结构上看,过去马马虎虎勉强经营的企业被淘汰,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才得以生存下来。”姜俊贤说,餐饮行业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合理化,更加注重就餐环境的科学、合理、舒适,更加重视菜品的营养健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