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今日海阳
作者:海莉子妹妹
二王家村,隶属朱吴镇。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王姓兄弟三人(另一说为四人),分别择地定居。老二在本村址定居,故命名二王家村。
三王家村,隶属朱吴镇。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王姓兄弟四人到此分别建村。本村为老三所建,故命名三王家。解放前,全村仅有王姓。1938年,李守庆随母讨饭,来此定居;1948年,徐泉海从冷家迁此定居;1953年,刘士忠被王洪芝招为女婿而迁入,现有王、李、徐、刘等姓,其中,人口最多的是王姓。
< class="pgc-img">>王,这个姓氏传承千年而不衰,是一个既强大又常见的姓氏,在海阳分布也较为广泛。王氏内部,亦有很多分支。
朱吴镇的二王家和三王家,建村已400年有余。二王家原属高家乡片区,昌水河的一条支流,从村东经过,跨过桥即进村。村庄西高东低,不少民居建在山坡上。
根据村志记载,明万历年间,王氏四兄弟分别在周边建立四个村庄,这些村庄按照兄弟四人长幼顺序,分别叫做大王家、二王家、三王家和四王家。二王家和三王家的名字延续至今,大王家后来更名为当道村。四王家是哪里?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是朱吴镇崖南头村,还有说法是朱吴镇桑园村。
就位置来说,大王家位于二王家西面,翻过山脉就是;三王家与二王家更近,就在东南面3公里处。当道村(大王家)、二王家、三王家、崖南头村或桑园村(四王家)统称为“四大王家”。
< class="pgc-img">>“四大王家”建村后,其中二王家的王氏翻过本村大山,到达乳山,建立王家庄村。后来,王家庄改名为西尚山。至今,西尚山村和二王家之间仍可以论起辈分。
关于“四大王家”这支王氏的祖居地,是一个名字与神仙有关的村子,即朱吴镇南长仙村。明清之际,王氏四兄弟先后从南长仙村迁出,在周围建立其他村庄,王氏家族在海阳中部一带不断发展壮大。
而关于南长仙村王氏的渊源,朱吴村王氏谱书也有记载——这支王氏是莱阳大陶漳王氏的一个支系,“予家世居莱阳大陶漳村,后迁于蓬莱东门外。约五六世始迁居朱吴,时在有明,年代失考。”也就是说,朱吴王氏,先从莱阳大陶漳迁于蓬莱,后从蓬莱迁居朱吴,时间是在明朝,具体年代难以考证。这支朱吴的王氏后来又迁至乳山、大连等地。
< class="pgc-img">>斗转星移,420年时光过去了。今天,漫步在二王家,村中的古桥、古宅,揭开了一段段斑驳的记忆。几乎占据村中央的一栋老宅院很是显眼,“村里原来老房子很多,后来都翻新了。这栋还保留着原始面貌,当年请黄县瓦匠来盖的,你绕到屋后看看,屋檐‘出厦’,建造很是讲究。”过路的村民介绍道。
过去,在胶东民间有“黄县的房、栖霞的粮”一说,是说黄县人家建房讲究,高门大院、雕梁画栋都很常见。而其他县的大户人家盖房,也多到黄县请瓦匠。再来看二王家的这座老宅,布局规整、高挑大气,青砖灰瓦,瓦片鳞次栉比、雕工细致,屋脊、花窗、门楣都是典型的胶东风格,整体古朴典雅、做工精良。
往事悠悠,如烟云过眼。王氏一脉从历史深处走来,也必将带着时代印记走向远方。
文中所涉其他村庄简志:
- 南长仙村,隶属朱吴镇。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村。因曾有一鹤发仙姿的长者云游至此,遂命名为长仙村。为与后来建村于本村之北的北长仙村相区别,改名南长仙村。王姓居多。
- 当道村,隶属郭城镇。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王姓从南长仙村迁此建村。因有一大道穿村而过,故命名当道村。王姓居多。
- 桑园村,隶属朱吴镇。清初,另一说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王姓先祖王东河来此建村定居。因建村在桑树成林的桑园前,故命名桑园村。王姓居多。
星镇口后王家村是一个古朴而又美丽的小山村,明末清初,王姓人家由地北头王家迁居到此,取名王家庄子,后因地处垛石口山口之后,所以更名为口后王家。口后王家村现有居民84户,225人,独特的山区环境,形成了村内高龄长寿人口较多的趋势,全村80-90以上老人有16人,90岁以上老人有一人。口后王家村有王、苗、梁三大姓氏。
口后王家村位于美秀顶西麓,三面环山,总体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东面高西面低,南与上院下院村毗邻,西与口后韩家交界,北与徐家接壤,植物资源丰富,有赤松、刺槐、杨树、荆条、绵槐等,总体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阳光充足,四季分明,村子位于罗山西脉十二顶、枣阳顶山之间的河谷东侧边缘,三面环山,东是小天、双顶等十二顶山峰,西南是垛石山,北依滨河高台地,属太古界胶东群的相间,因此岩浆岩和花岗岩资源分布较广,村西有一条小河沟发源于枣阳顶山垛石口北麓,由南向北流经村西,称为西沟,经徐家、界沟姜家等村汇入龙口境内的迟家沟水库,村东北有一条发源于美秀顶南侧两道山脉之间的小河沟,东涧,在村北汇入村西沟,村中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水果以柿子,山楂苹果等而远近闻名。
走进口后王家,首先看到的便是村里那口老石井,多少年一直不曾干涸,如今,人们吃上了自来水,吃着井水长大娃娃们也都展翅高飞飞出了小山村, 不晓得谁还会记得这口老井究竟抚育了多少王家人,估计没人记得了。如今,老石井依然在,伴着老井的辘轳也依然在,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老石井在春夏秋冬轮回的时光里,静静的默守着着嬗变的岁月,夏去秋来,初衷未改,任时光流转,一年又一年。如今,老石井只是人们记忆里的一道风景了,古老的石井啊,会不会常常出现在你偶尔泛起的回忆里,幽幽的散发着往昔的芬芳?
走过了古井,你会发现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石头墙,石头房,山里人对石头有着非常特殊的情感,他们依赖石头,石头给了他们温暖的蜗居所在,他们也更会利用石头,石头给了他们质朴的情怀,房子是石头垒成的,街巷是石头铺就的,就连墙也都是石头的,家家户户门口也都会有一个石条凳子,随时可以歇息。 石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啊,千百年来,石头以其坚毅自然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大美于天地之间。对于石头的喜爱,不知是什么缘由。古人用“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形容对爱情的坚贞;“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心静如禅的意境;“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山间的美景,多想在这古老的村落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院子,四面都是石头筑成的墙,牵牛花和丝瓜等藤藤曼曼的爬满了石头的墙,从未停止过对石头的喜爱,石头就是那样的质朴,坚毅的性格也融入了人们的骨子里,如同山里人的脊梁和臂膀一样。花前篱下,任一地霞光洒身上,你和我一起共沐夕阳......
石头多自然石匠也多,口后王家村的人世世代代与石头为友,他们对于石头的驾驭自然有着超凡的本领,王家村人祖祖辈辈出石匠,周围村的房子几乎都是出自王家村人的手笔,对于传统的建筑技术的掌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古风建筑的体系,从下地基到放线,到上梁,到封顶,有擅长垒墙的,有擅长架梁的,有擅长上大梁时候的那套完整的民间讨喜的吉祥语念白的,而且是随口就来,出口成章,字字珠玑,句句铿锵。今年七十多岁的王大爷是十里八村都叫绝的上梁念吉祥语的“专家”,重要的日子里,喜主都大老远地来找到他,因为他最专业,如今的年轻人都没有会的了,民间的文化可千万别失传啊,希望能有人传承和发扬下去,那是古人在劳动中积攒的智慧,市真正来自民间的,原汁原味的,也是我们心中最美的民俗风。
古老的街巷,棋盘依然在,这小小的一方棋盘,印记着多少人的童年?在茶余在饭后,在每一个黎明晨昏里,又有多少人在这里得到了快乐?天昏地暗的奋力厮杀,是一次次没有硝烟的智慧博弈,没有楚河汉界,没有一兵一卒,只是几颗小小的石头,就可以引发一场征战,在你来我往的斗智斗勇里,博弈的双方都在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自我提升,每一次胜不骄败不馁的厮杀里,双方都会得到小小的满足和小小的快乐,小小的进步。不用购买装备,自带升级功能,是一款很不错的益智游戏。也是那年那月里最好的精神寄托。
古朴而坚硬的石巷啊,透着美丽也透着沧桑,透着一种让人心颤的美 ,两面是苍老的庭院,中间是一条石头小巷,野草恣意生长,午后一盏茶,斜斜一抹暖阳,轻轻漫走在这宁静的石头小巷,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你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欲望极简,精神极简,物质极简,生活更是极简,唯有心中对生活的那份爱,丝毫没有极简!
爱极了这样的景色,也爱极了这样的生活,走不出这石头情结。
爱极了这石房石墙,坚贞而坚强,
爱极了这古石老巷,唯美而沧桑!
壹点号齐风鲁韵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山东烟台龙口,有一个富饶而美丽的村庄,它依靠在黄水河畔,气温宜人,是度假旅游最佳之地,在2016年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它就是,名为西河阳村。它的南面10公里之处是南山旅游景区、北面5公里之处有龙口最大的湿地公园、滨海旅游度假区、再往北行驶20公里有八仙过海之——蓬莱仙阁。可见其位置的绝佳之处。
< class="pgc-img">>当胶东大多数农民处于农耕时期时,在西河阳村就出现了优秀的商业经营奇才。这样似乎也代表着龙口人历史的富有、聪明和伶俐。
有传说,城里有丁家,乡下有西河阳。
走进这个村子,可发现现在还有保存完好的哈瓦房200多处,最小的历史也在100年以上,也是黄县房的典型代表。布局考究,功能齐全、分明,主从有序,尊卑有别,严格遵循封建礼制要求建造,是现今保存完好,面积最大的古村落。
< class="pgc-img">>内现存的大量老式民居建筑,是老黄县房的缩影,是胶东人居住文明的象征,是老黄县民居建筑史的灵魂。老房子在,记忆犹在,人们对老房子的感情就在。它留住了人们对一方水土的深刻怀念,也是我们研究清代民居建筑的实物资料。
< class="pgc-img">>村中一条贯穿南北的略有弯曲的老街道,被村民们誉为龙街。街两旁顺弯就势而建的一片片的老房子,不但做工精巧,而且气势恢宏。
这些老房子,作为突出体现以“家”为本的民居,既显示着“贵精而不贵丽”,又有“贵实用而不贵侈华”的特色。胶东民间曾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县的房,栖霞的粮,蓬莱净出好姑娘。”民谣中的“黄县房”,就是西河阳村的这种老房子。
< class="pgc-img">>从院落布局上看,现存的各处老房子方正统一,呈庭院式组群布局。建筑的每组院落都给人以庄重、稳定、中和的感觉;每组院落又由围墙和房屋围合成数进四合院,形成一个宁静、安全、舒适而又显得封闭严密的环境氛围;每组庭院的第一进院落,是围绕正房组成的空间形式,上为正房,两侧为厢房,倒厅为宾房。
< class="pgc-img">>村内老房子都有各种不同的雕刻装饰。当你仔细观察这一砖、一木、一石的雕刻时,从内心佩服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山墙上刻有紫气东来,博缝砖刻有龙头吻兽;大门上方饰有门楣,刻有一对福寿门簪,下方有一对雕刻的门枕石。
这些装饰是古代文明的积淀,大多为祈福、增寿、多子、报喜和道德教化等内容。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主人的心态和情趣,具有潜移默化、修身养性之功效。
< class="pgc-img">>装饰与陈设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有着互为依托,相互配合的关系。虽然老房子内遗留的陈设品、老照片、老农具等不是很多,但仍洋溢出浓郁的传统气息,为研究旧时龙口市乃至胶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民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 class="pgc-img">>去到西河阳村,一定要去“西河阳村王氏故居”转上一转。405号王氏“同德店”族人故居算的上村子中保存最完善也是最典型的代表。王氏故居为两进院带后院、后花园结构,坐北朝南,用石、砖、木等材料建构,敦实厚重,朴素大方,无过多装饰,与胶东人朴实憨厚的性格极其相似。
< class="pgc-img">>【关于作者】
(图文/乍暖 微信 lf-tingting 微博 @乍暖_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