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用餐形式——合饭。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多样化的饮食选择冲击下,合饭正在逐渐消失,成为了一种逐渐远去的记忆。
合饭,顾名思义,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享用的饭菜。它并非简单的一餐,而是承载着浓厚的家庭氛围、人际交往和传统文化。
过去,合饭常见于家庭聚餐。逢年过节,一家人围坐在大桌旁,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长辈们坐在主位,晚辈们依次而坐。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交流着彼此的近况,分享着喜怒哀乐。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会了尊老爱幼,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种合饭,是家庭凝聚力的象征,是传承家风的重要方式。
在乡村,合饭更是邻里之间增进感情的纽带。农忙时节,村民们会相互帮忙,结束后主人家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合饭来款待大家。人们在饭桌上谈论着庄稼的收成、村里的新鲜事,欢声笑语回荡在农家小院。这种合饭,体现了乡村的淳朴民风和邻里之间的互助情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庭结构也逐渐小型化。忙碌的工作让人们很难有时间聚在一起慢慢享用合饭,更多的时候是选择各自解决用餐问题。外卖、快餐成为了日常饮食的主流,方便快捷却缺少了那份共同分享的温馨。
现代社会对于个人隐私和个性化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饭的存在。人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选择食物,而合饭中众口难调的问题使得它在一些场合不再受欢迎。
合饭的消失,不仅仅是一种用餐形式的改变,更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流失。在合饭的氛围中,人们学会了分享、包容和尊重,培养了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而如今,这些品质在逐渐缺失。
合饭,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承载着我们的过去,也关系着我们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留住这份温暖的记忆,让合饭的文化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再次围坐在合饭桌旁,那份久违的亲情、友情和人间烟火气,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动。因为,合饭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和文化的根脉。
面新闻记者 | 李烨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12月15日,肯德基在杭州武林门码头开出了它的第10000家店。它也成为了中国餐饮市场上第一个达到如此规模的海外品牌。在它之前达到这一目标的是蜜雪冰城、华莱士、正新鸡排、绝味鸭脖以及瑞幸咖啡。
不过与正新鸡排和绝味鸭脖这样单店规模较小,多依靠加盟和即买即走模式的餐饮品牌不同,肯德基可以被称为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万店规模的“餐厅”。
在连锁餐饮行业,规模化是大部分品牌的追求,也是食材工业标准化是体现。肯德基和麦当劳所诞生的美国,是全球连锁品牌最先实现规模化的市场。开源证劵的研报显示,2022年美国餐饮连锁化率达到 58.4%,而中国仅为19.0%。
从商业意义上看,规模化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帮助餐饮集团在一个地区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例如肯德基母公司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在2023年9月曾透露,与将近10年前的2014年相比,2022年平均每家肯德基和必胜客门店的资本支出(CAPEX)分别下降了50%和60%。以肯德基为例,去年该品牌开设一家新店的平均投资已经降到了150万,而2014年这一数字为300万以上。
肯德基没有系统性地向外界公开过门店管理的方式,但从百胜中国近几年财报和高管公开发言中总结来看,肯德基在构建万店规模的过程中,它最为重视的方面便是供应链和数字化管理。
肯德基“千城万店”是供应链基础之上的。
1987年肯德基的第一家中国餐厅在北京前门开业,也把标准化的工业餐饮模式带入中国。同时在1990年代,随着百胜餐饮集团在上海建立中国总部,肯德基开始实行开始统一全国采购,引入了标准化的供应商考核体系,也由此为规模化扩张打下基础。
随着门店规模不断扩大,肯德基也在供应链方面投入巨大。百胜中国称,目前拥有800多家独立供应商。这样的投资还在持续进行中,据百胜中国首席财务官杨家威在9月投资者活动上的透露,这家公司未来三年还要拿出约35亿至50亿美元增强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能力建设。
此外,肯德基采用自建物流的方式,来确保到店食材符合自己的标准。百胜中国2023年投资者日活动上透露,百胜中国在中国还拥有33个物流中心,未来的3-5年内其中自有物流中心将占比约30%。而现有的资源,可以支持它把面包和鸡肉块送到全国1200个新城市。
“现在虽然很多竞争对手或许可以复制我们的促销活动,但我们运营团队、端到端数字化能力、敏捷的供应链,这些才是真正的核心能力,很难被复制。”屈翠容在上述活动中说道。
另外,对于万店来说,绕不开门店运营效率及其人力成本问题。
为了确保每个门店都顺利运营,年报中这家公司提到他们的模式为“运营的各家餐厅由一个管理团队监管,该管理团队由餐厅经理领导连同一名或多名副经理组成”,该餐厅管理团队负责餐厅的日常运营与标准的执行。在此之上,还有一名“高级运营负责人”负责定期监督及指导餐厅经理的表现。
对于这一系列流程中涉及到的人力成本,百胜中国则主要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精简与提升效率,比如为餐厅经理提供了“口袋经理”和“超级大脑”等数字化运营工具。
百胜中国没有透露过更具体的门店管理细节,不过上述机制的联动或许被证明是有效的——这家公司门店数在2023年第一季度较2016年实现了80%的增长,而员工人数仍稳定保持在40万左右。此时它的旗下包含肯德基在内已经有了约13180家店,且都平稳运行中。
这套管理方式也复制到了特许加盟店。
针对加盟店的管理,百胜中国在曾年报中透露将会“制定与自营餐厅一致的经营要求,同时亦受到内部的质量检查及检阅”。
“我们之前在特许经营上一直都相当保守,因为我们非常注重食品安全,这个是不能妥协的。”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在该公司2023年投资者日活动上说,“现在由于‘技术上有巨大的突破’,包括得益于对端到端数字化的投资,该公司现在能够很好地把握每一家加盟门店的情况。”
百胜中国2023年半年业绩报显示,在截至6月30日,肯德基加盟门店数为950家,占门店总数约10%的比重。这家公司也在9月投资会议上表示,该比例会进一步扩大至15%-20%。
实现万店之后的肯德基也并非没有挑战。
麦当劳和肯德基在过去不光培育了中国消费者对炸鸡汉堡的消费习惯,还推动了相应鸡肉供应链的发展。由此,它们也为越来越多想要在相应赛道拼出一番天地的创业者,奠定了更加成熟的创业基盘,新的入局者不断涌入。
红餐品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西式快餐品类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1年,西式快餐市场同比增长了10.4%,2022年市场规模进一步上升至约为2500亿元。
如今的新玩家并不像华莱士那样制造平替,而是推出具有差异化的“中式汉堡”。
例如塔斯汀,窄门数据显示,眼下塔斯汀共有门店6396家,而它的门店的分布据极海数据显示,也已经与麦当劳和肯德基多有重合,其中52.96%在一线、新一线与二线城市,46.98%在三至五线城市。
此外,参考同样已经具备万店规模的咖啡、茶饮等赛道,宏观环境消费活力下降背景下,眼下行业竞争的其中一个面向就是“低价”成为挽客留客的手段。
虽然麦当劳和肯德基近些年也相应推出低价套餐来吸引更多消费者,比如麦当劳的13.9元“穷鬼套餐”、百胜中国推出19.9元三品超值套餐与更加实惠的饼汉堡等;但窄门数据的客单价显示,目前肯德基客单约在34元,麦当劳在27.96元。对比塔斯汀17.92元、华莱士18.48元,它们仍旧处于略高的位置。
但竞争之下,中国餐饮市场才更有可能呈现出更多活力。
而随着中国餐饮连锁化的提升,以及两大国际巨头将会先后实现万店,中国的餐饮创业者要如何去学习它的经验并与本土市场结合,跑出第一个中式连锁快餐的万店品牌,便也成为一件颇为值得期待的事情。
语
2023年,西式快餐品类将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又有哪些发展机遇?
这些问题都能在红餐品牌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西式快餐品类发展报告2023》中找到答案!
< class="pgc-img">>西式快餐在中国有着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肯德基、麦当劳为首的西式快餐连锁品牌率先进入内地市场,凭借着“洋气”“高端”的品牌形象大受欢迎,并引领了西式快餐品类的高速发展。
随着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上的餐饮品类在不断丰富,人们追求更加健康的饮食习惯,高热量、低营养的西式快餐日趋平民化。同时,2020年之后,新冠疫情对餐饮堂食造成较大影响,相比之下,标准化程度高,适合外带外卖的西式快餐迎来发展契机。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与消费习惯,西式快餐品类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本报告将详细为你解答。
< class="pgc-img">>西式快餐复苏势头明显
头部品牌纷纷加码开店
西式快餐由于产品种类简单,主要是汉堡、炸鸡、薯片等,创新较为受限,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同质化问题凸显,市场规模增长乏力。
1. 西式快餐市场进一步复苏,外卖渠道增长快速
据红餐大数据显示,自2017年至2019年,我国西式快餐市场规模增长放缓,2020年受疫情影响出现了负增长。但进入2021年,西式快餐市场逐步回温,市场规模为2310亿元,同比增长了10.4%。
2022年,虽然疫情影响仍在,但由于西式快餐标准化程度高,适合外带外卖,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少,加上诸多头部品牌纷纷做出各项变革,业绩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门店规模也大幅提升,引领着西式快餐市场的进一步复苏。因此,2022年我国西式快餐的市场规模进一步上升,约为2500亿元。
< class="pgc-img">>以西式快餐巨头百胜中国为例,其2022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大涨。据其财报数据,第三季度经调整净利润为2.0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7%。这或跟外卖渠道业务增长,数字化运营能力提升有关。
西式快餐的另一巨头麦当劳的财报显示,在扣除汇率影响后,其2022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全球可比销售额同比增长9.5%,所有细分市场均实现增长。
2003年进入中国的萨莉亚,在2021财年完成扭亏为盈后,2022年财年(2021年9月1日~2022年8月31日)实现营收1442.75亿日元,同比增长14%,净利润56.6亿日元,是去年同期的3.2倍,中国市场起到了关键作用。
< class="pgc-img">>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者对于消费日趋谨慎,主打平价的萨莉亚也迎来了发展契机。其财报数据显示,萨莉亚2022财年在亚洲市场(日本除外)的销售额达到了431.2亿日元。红餐大数据显示,萨莉亚目前在中国拥有400余家门店。
2. 麦当劳、肯德基等头部品牌加速扩店
为了快速抢占剩余的市场份额,西式快餐巨头这两年在中国的开店速度不断提升。
麦当劳在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中特意提到,2022年计划在全球增开1300家新门店,其中800家位于中国。这显然大大超过了(2017年提出的)“愿景2022”中计划年开500家的开店节奏,创下了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9月30日,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门店为4905家。
肯德基也在加速扩张。从2020年至2022年Q3,肯德基在中国的总门店数保持每年新增约1000家的扩张速度,门店数量从2020年的7166家增加为2021年的8168家和2022年Q3的8675家。
< class="pgc-img">>门店规模稳踞西式快餐品类之首的本土品牌华莱士,拓展速度也较快。红餐大数据显示,目前华莱士在全国的门店数已超过2万家。而在2019年12月31日,华莱士的门店数是1.2万家,也就是说,3年时间内开了约8000家店。
疫情这三年,火锅等其他中餐品牌或多或少都遭遇到了收缩闭店的窘境,但大多数西式快餐品牌基本上保持了持续扩张的态势。这或主要源于西式快餐的标准化程度高,适合外带外卖,抵消了一部分疫情的影响。同时,人均消费较为平价,符合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心理预期。
华东门店分布最多
平价西式快餐成主流
据红餐大数据显示,从西式快餐的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地区的西式快餐门店数最多,约占西式快餐总门店数的35.5%。华东地区外资企业数量庞大,对于西式餐饮接受度高,同时白领上班族数量众多,生活节奏快,从而对西式快餐的需求相对较大。
其次是华南地区,门店数占比为16.8%。此外,华中、华北、西南地区的门店数占比集中在11%到14%之间;而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门店数较少,占比分别为6.1%、5.2%。
< class="pgc-img">>具体至省份,西式快餐门店数最多的5个省份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河南,门店数占比分别为13.2%、8.1%、6.8%、5.8%和5.5%。广东、江苏属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当地消费者对西餐文化的接纳程度也较高,西式快餐市场相对庞大。
< class="pgc-img">>从人均消费来看,平价西式快餐已经成为市场主流。红餐大数据显示,人均消费在40元以下的品牌数占比已经超过92%,其中人均20元以下的品牌数占比63.5%。
相比2021年度,人均消费在40元以下的品牌数占比有所提升,而人均在40元以上的品牌数占比有所下降。可见,平价西式快餐产品的市场需求极大,而人均消费在60元以上的品牌数占比不到4%,高端西式快餐所占据的市场空间颇为有限。
< class="pgc-img">>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式快餐品牌的评论关键词中,“性价比高”“价格实惠”都排在较靠前的位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消费者对于西式快餐的价格期待是平价实惠。
< class="pgc-img">>此外,据红餐大数据显示,在“2022中国西式快餐十大品牌”中,本土品牌的人均消费多在20元以下,而国际品牌麦当劳、肯德基等品牌的人均消费也不高,普遍在25~35元。种种迹象显示,平价西式快餐市场已经成为了餐饮消费市场的主流。
< class="pgc-img">>市场集中度高,本土品牌强势崛起
从连锁化发展程度来看,相对中式快餐、中式正餐、火锅等中式餐饮品类,西式快餐品牌的连锁化率更高,且头部餐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1. 西式快餐连锁化率高,头部品牌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
据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5日,华莱士门店总数已超过了20000家;肯德基、麦当劳则分别以9200余家、5600余家门店跟随其后;必胜客、塔斯汀、德克士、派乐汉堡等品牌均已超过2000家门店。
< class="pgc-img">>相较之下,中式快餐麻辣烫赛道中的两大头部品牌杨国福麻辣烫和张亮麻辣烫门店数均在5000余家左右;而中式米饭快餐赛道的头部品牌,仅有老乡鸡门店数突破千家,其余头部品牌如乡村基、大米先生、老娘舅等品牌的门店数均在数百家之列。与此同时,中式正餐、火锅等品类中的头部品牌的门店数亦在千家或数百家。
通过横向对比其他品类可看出,西式快餐头部品牌的集中度相对较高。同时,从品牌的城市入驻情况来看,在小吃快餐的各个细分品类中,西式快餐的平均城市入驻率最高,达到了7.1%,远超餐饮大盘(2.4%)和小吃快餐整体(3.4%)。
< class="pgc-img">>此外,据红餐大数据显示,华莱士、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德克士这五大品牌的总门店数就已经超过了4万家,可见,西式快餐头部品牌的规模化和连锁化程度较高。
西式快餐头部品牌之所以能发展出更大的门店规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西式快餐的菜单结构相对简单,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由供应商或中央厨房制成半成品,通过冷链运送到门店,门店经过简单操作即可出餐;二是作为舶来的餐饮品类,西式快餐有较为先进的餐饮经营理念,连锁门店管理体系较为成熟,更利于品牌快速扩张。
2. 本土品牌主打平价策略,塔斯汀、派乐汉堡快速崛起
作为“洋快餐”的代表品牌,麦当劳、肯德基两大巨头凭借强大的品牌势能、庞大的门店数在西式快餐品类里占据绝对优势,必胜客、汉堡王、赛百味、萨莉亚等品牌亦凭借各自的特色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同时,本土西式快餐品牌也在快速崛起,多个品牌颇具发展活力。华莱士、德克士是第一批崛起的本土西式快餐品牌(德克士虽然发源于美国,但是后来被顶新集团收购,因此本文将其视为本土快餐品牌),在下沉市场尤其受到欢迎。
2014年之后,派乐汉堡、贝克汉堡迅速扩张。这类本土品牌大多走低价路线,人均消费在15元到25元,主攻平价消费市场,与麦当劳、肯德基形成差异化竞争。
此外,打出“主营中国汉堡”的塔斯汀,近两年扩张势头也颇为强劲。目前在汉堡品类中,门店数量仅次于华莱士、肯德基、麦当劳位列第四位。
塔斯汀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福州。从2020年开始,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其开店的步伐明显加快。仅2020年一年时间,门店数量从30余家增加到超过500家,到2021年底突破了1000家。目前,红餐大数据显示,其门店数量已经达到2600多家。
另一个正在低调崛起的本土品牌派乐汉堡,深耕下沉市场20多年。从2020年开始,其对产品、店面形象进行全面升级后,便开启了扩张加速度。2020、2021年两年间,新增门店1000多家。2021年年底,其获得绝了基金的数亿元融资之后扩张再提速。红餐大数据显示,其目前门店数达到了2000余家。
西式标准+中式味道成趋势
随着中国餐饮业的不断发展,细分餐饮品类不断涌现,尤其是近年来,以乡村基、老乡鸡、老娘舅等为代表的中式快餐品牌崛起,引领中式快餐市场快速增长,使得西式快餐市场持续承压。
为了谋求持续增长,更好地迎合中国消费者,麦当劳、肯德基双巨头纷纷加速本土化改造。
自2000年起,肯德基就陆续推出皮蛋瘦肉粥、豆浆油条等本土化餐品,麦当劳随后跟进。此外,麦当劳、肯德基还推出中西式融合产品,如肯德基的小龙虾烤鸡堡、麦当劳的腊味菜菜堡。2021年,肯德基更是推出了“早安·城市味道”计划,针对不同城市的饮食特色,推出对应的热干面、胡辣汤、小笼包等地方早餐美食。2022年,麦当劳还上线了夜宵项目“麦麦夜市”,推出“啤酒+鸡架”等夜间专属产品。
在品牌营销上,麦当劳、肯德基借鉴国内流行的“玩梗文化”,以此让品牌更加深入人心。例如,在肯德基“疯狂星期四”活动中,消费者会在社交媒体发布一些戏剧效果十足的文案,并在结尾表示希望别人请吃肯德基的愿望。
文案涉及悬疑、都市情感、青春文艺等题材,吸引了诸多年轻人参与加工再创作,“疯狂星期四”活动成为了近年餐饮行业中的现象级营销事件,肯德基依靠此活动收获大量粉丝的同时也实现了可观的营收。
两大西式快餐巨头在中国市场持续增长,除了数字化经营能力提升带来的效益,还跟不断深化的本土化策略息息相关。
从头部品牌的发展路径上能看出来,西式快餐持续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中西合璧”,西式指的是不断精进的标准化要求,以及较为成熟的连锁管理体系;中式指的则是符合国人饮食习惯的产品口味,和当下流行的国潮消费文化。
事实上,除了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个发展趋势也能从其他品牌身上得到验证。比如2009年进入中国的老牌美式汉堡品牌卡乐星,2022年结束了中国直营店的经营,并且后续也没有继续在中国开业的计划。
卡乐星的“颓势”或许是多重因素导致的,但业内普遍认知是,卡乐星主打“真正纯正的美式汉堡”,走的是高端路线,人均五六十元。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产品无法很好地满足“中国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产品定价相对较高,受众面不够广。
与卡乐星坚持纯正美式汉堡不同,塔斯汀选择符合国人口味的手擀中国汉堡。采用纯手工擀制“现烤堡胚”,在此基础上还迭代出如北京烤鸭、梅菜扣肉等中式口味汉堡,再搭配西式快餐体验必不可少的炸鸡、薯条、可乐等产品。
从麦当劳、肯德基加速本土化创新,美式汉堡卡乐星陨落,到“中式汉堡”塔斯汀快速增长等品牌案例中不难看出,“西式标准”加上“中式风格”是西式快餐品牌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下的进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