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烹饪的概念:中国烹饪,世界烹饪的三大风味之一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烹饪学:第一节 烹饪和烹饪学的概念》【原书作者】 戴桂宝【版权方】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第一章】烹饪学基

<>

文章来源】《烹饪学:第一节 烹饪和烹饪学的概念》【原书作者】 戴桂宝【版权方】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章】烹饪学基础概论的教学要点

(1)烹饪是人类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把可食原料加工为直接食用成品的活动。

(2)烹饪学是人们对烹饪这一社会性活动,经过长期实践、累积和研究后整理出来的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3)中国烹饪学主要是研究中国烹饪文化以及烹饪工艺的理论学科,揭示中国饮食文明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

(4)中国烹饪在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的特点基础上,提倡优选用料、精细加工、讲究火候、讲求风味、合理膳食,围绕色、香、味、形、质、养的工艺目标,形成以味的享受为核心,以养的享受为目的,构成了中国烹饪的特色。

(5)中国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一份宝贵的、丰厚的文化遗产。

它与法国烹饪、土耳其烹饪齐名,并称为世界烹饪的三大风味,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推崇。

饮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自然现象,而烹饪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烹饪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而且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智慧与文明。中国烹饪集技术、艺术、文化和科学于一体,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国粹之一,被世人所瞩目而饮誉海内外。

中国烹饪已有50余万年的历史[注释],纵横分布于960余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渗透在56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烹饪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烹饪研究工作相继展开,烹饪作为一门科学已初具规模。

【1】烹 饪的概念

什么是烹饪?在中国“烹饪”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至秦汉间成书的枟易传枠中,里面对“鼎”卦的解释说:“以木巽火、亨饪也”。

“木”指燃料,如柴草之类;“巽”的原意是风,此意是指顺风点火;“亨”在先秦与“烹”通用,为加热;“饪”既指制熟,也是古代熟食的通称。“以木巽火、亨饪也”大意是在鼎下架起木柴顺风起火,煮熟食物。

在古代早期的文献之中,也曾用“庖厨之事”、“调和之事”概括烹饪,约在唐代出现料理一词,后又出现烹调一词。二词词义与烹饪基本一样。以后,料理一词弃置,烹饪、烹调二词并存混用。

近半个世纪,随着烹饪事业的发展,烹调一词在实际应用中逐步分化出来,成为专指制作各类食品的技术与工艺的专用名词。现代人认为,烹饪是指对食物原料进行合理选择、治净、加工、配伍、制熟、调味,使之成为色、香、味、形、质、养兼备的、无害的、利于吸收、益人健康的饮食菜点。这一系列的内容变化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烹饪涵盖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烹饪的内容、性质也有一定的变化,其变化的因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烹饪活动的基本要素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烹饪原料的变化。

由依靠采集、渔猎的“有啥吃啥”状况发展到种植、养殖以及人工合成,丰富了烹饪原料资源,进一步促进了烹饪成品的多样化。

②烹饪工具和能源的变化。

由古代的石器具、骨器、陶器和草木为主的燃料,发展到玻璃器、不锈钢器具和煤气、电气,使菜肴盛装更加美观大方,并在新的能源作用下缩短了菜肴熟化时间。

③烹饪技法的变化。

由烤、煮、炖、蒸等少数几种方法,发展到炒、熘、炸、烹、爆、煎、贴等几十类烹调方法。百余种原料在不同方法的制作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菜肴。烹饪成品数量上的增多、质感上的各异、花样上的翻新和质量上的提高,使中国烹饪走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人们对饮食的营养、卫生和审美的要求日益提高。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现代科学理论知识改变了过去只靠直觉或经验择食的状况。

特别是养生、食疗理论和现代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择食观念,更加注重原料搭配或杂食理念。

②生活达到温饱水平后,逐步改革了旧的饮食习惯和习俗,更加自觉地注重饮食的营养效果和卫生要求,防止了疾病的滋生与传染,如“非典”之后,餐饮行业积极推广分食制,预防就餐传染疾病等。

③人们对饮食美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烹饪成品的质美和感觉美。

也就是说,饮食美不仅仅指美食,而是一个综合的反映,即越来越多地反映各社会人群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的特点。

(3)烹饪的社会性日益提高。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

原本一个部门的工作,现逐渐形成众多的独立生产部门。

②饮食是人类自我饱腹的一种生活现象。

现已逐步变成了一种家庭与社会必需的生活现象和生活内容。

③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上升和发展到祭祀、礼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时间,人们把最贵重最美好的东西———食物奉献给神和祖先之灵享用,同族人且歌且舞分享祭品,并逐步成为人类相互走动中的接待礼仪内容。

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变化,烹饪概念也逐步明确。

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把可食原料加工为直接食用成品的活动,称为烹饪[注释]。至于把可食原料加工为直接食用成品的活动过程,由于各民族、各地区都是以一定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沉积为背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创新,使成品更加符合该民族、该地区的一种饮食需要或饮食特点。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 id="js_content">

四季果蔬,三餐荤素,米面粥汤,油盐酱醋,瓢盆锅碗,煎炒烹炸,蒜豉葱姜,酸甜苦辣……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其实都藏着很多学问,最常见的食材、器皿、调料、烹调方法,无一不蕴藏着中国人的劳动智慧和文化传统。


传统学问训诂,早在汉代已经由于解释经典而登上了厅堂,但它不仅能“上得厅堂”,也可“下得厨房”。用训诂来聊一聊日常烹饪饮食中最普遍的事物,尤其妙趣横生。


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先生,从“烹”“饪”说起,一起围绕餐桌坐下来,吃顿美食,聊聊训诂。


《餐桌上的训诂》



“烹”字原写作“亨”,《说文解字》有“”和“”两形,它的本义是把煮熟了的食物献给鬼神。汉代以后,它逐渐分化成三个形、音、义各异的字:


(一)读“许两切”(xiǎng),字写作“享”,主要意义是“享献”。《说文》:“,献也。”就是取的这个意义。“享献”的相对动作是“享用”“享受”,这些意义也都写“享”,读xiǎng。


(二)读“许庚切”(hēng),字写作“亨”,主要意义是“亨通”,也就是“有运气”“顺利”。这是“享献”的引申义。


(三)读“普庚切”(pēng),字写作“烹”,当“煮熟”讲。孙诒让《周礼正义》说:“亨,煮也。”这个“亨”就是“烹”,读pēng。



《周礼》有“亨人”之官,他的职务是“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职外内饔之爨亨煮、辨膳羞之物”。镬(huò)是古代的锅,爨(cuàn)是古代的灶,镬和爨数相等,也就是有多少锅就设多少灶眼。食物在镬中煮熟后,放在鼎里,献到祭庙中祭台上供祭祀,或放在食几上供食用。而亨(烹)人的主要工作是掌握“水火之齐”。


孙诒让解释“水火之齐”说:“齐即分量之法,凡亨(烹)煮,或多洎,或少洎,此用水多少之量也。或爓,或孰,此用火多少之量也。”也就是说,煮食物,最重要的是掌握火候和水量。


烹煮的火候与水量,既要随着祭祀和食用的具体要求而异,又要随着所煮的东西而异,周代的煮食有膳与羞两类。膳是肉食,常用的有牛、羊、猪、狗、雁、鱼;羞是应时而有的其他自然产物,传说可供祭祀的羞就有一百二十种,要把这么多的品种依不同的要求煮熟,有时还要放上调料——也就是搭配的东西,掌握火候和水量自然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技术了。


《周礼·天官·冢宰》“亨人”,东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四部丛刊》本


“亨(烹)人”的工作必须与“内外饔”配合。内饔是掌管宫廷内王、后和世子们的伙食的;外饔是掌管祭祀时设计祭品的。如果没有亨人,他们是完不成任务的。亨人就是今天掌勺的主要厨师。


《周礼》这部书是反映周代礼制的,它虽然带有一点理想的成分,但总的说还是描写了当时的宫廷生活。而祭祀与吃饭又是宫廷里最大的两件事。可以想象,当时的君主对这两件事的安排是很铺张的,因而也就体现出熟食的最高水平。民间的饮食自然要比《周礼》的记载简单得多了。


《周礼》(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烹煮是古代最常用的熟食之法,相比起来,在原始人时烤炙之法虽比烹煮发生更早,但在中国人进入新的文明时期后,烹煮在宫廷生活中代替了烤炙,特别是在祭祀时,烤炙只在祡(chái)祭中用之,而烹煮则花样翻新,用得很广,所以,“烹”这个词便与“饪”结合,发展为熟食的总名了。


“民以食为天”,“烹”字与“享受”“亨通”的字源关系,又一次证实了烹饪在人类文明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饪”是古代熟食的总名,又是生熟程度的标准。《礼记·文王世子》和《论语·乡党》都有“失饪”之说,“失饪”即“失生熟之节”,也就是食物煮得不熟或过熟,不合标准。


古代祭祀时,煮肉要煮得恰到好处,祭肉生熟程度大致有四等,“腥”是全生,“爓”(qián)是半生半熟,“糜”是过熟,熟而不过,称作“饪”。“腥”与“爓”都可入祭,然而至于饔,也就是到了厨房里,供人的膳食时,就必须合乎“饪”,所以《论语》说:“失饪不食。”


这说起来是个礼法,但也颇符合饮食科学:不熟,一难消化,二不卫生;过熟,一失鲜美,二失营养。熟食讲究不可失饪,实在是咱们祖先早有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



“饪”字是古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词,它的同源字很多,都跟“熟”义有关。


“饪”的异体字作“腍”。《仪礼·聘礼》说:“唯羹饪筮一尸。”注说:“古文饪作腍。”《诗经·小雅·楚茨传》:“亨(烹),饪之也。”《经典释文》说:“饪,本作腍。”


由“腍”生出另一个孳乳字“稔”(rěn),意思是稻谷成熟。因为中原农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所以“稔”又引申为“年”。《左传·襄公廿七年》:“不及五稔。”《国语·晋语》:“鲜不五稔。”“五稔”就是五年。“稔”有时也写“饪”,二字同源通用。


“饪”还有一个同源字,就是“胹”(ér),“胹”也是用火熟肉,《方言》说:“胹,熟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曰胹。”它的字音是因为方言而略有变化,但从古音看,与“饪”仍很接近。《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一个极端暴虐的君主晋灵公,因为“宰夫(按:厨师)胹熊蹯(fān)不熟”,便“杀之,置诸畚(běn),使妇人载以过朝”,“胹熊蹯”就是炖熊掌。


由此看来,“饪”为古代熟食的总名,并与“烹”连用成为现代熟食的总名,是源渊已久的。


(本文选自《餐桌上的训诂》,标题为编者所拟,分段有调整)


解读中国烹饪饮食文化
探寻人间烟火终极密码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餐桌上的训诂》
王宁 著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5664-5
38.00元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先生用传统学问训诂解读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从饮食名称、烹饪原料与调料、烹调方法、炊食器具讲到文化传统,看汉语的博大精深如何诠释中华美食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看“绝学”训诂如何“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走出书房方寸之地,走进市井人间烟火。


作者简介



王宁,1936年生,浙江海宁人。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与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学部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与教材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训诂方法论》、《古汉语词义答问》、《训诂与训诂学》(以上与陆宗达先生合著)、《〈说文解字〉与汉字学》、《训诂学原理》、《汉字构形学导论》等。

【上款预售】《餐桌上的训诂》(作者王宁先生题写上款+签名)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农民董春生在地里取土时,意外发现了“海内三鼎”之一的毛公鼎。凭借鼎身499字的超长铭文,跻身“中国十大青铜器”之首。当人们关注铭文的同时,忽视了鼎由炊具变成重器的励志之路。

< class="pgc-img">

上图_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


< class="pgc-img">

上图_ 毛公鼎中的铭文


  • 脱胎于炊具

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烹饪方式以火炙和石燔为主。宋朝谯周《古史考》中考证:“及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于烧石之上而食。及黄帝始有釜甑, 火食之道成。”传说,黄帝最早铸鼎。《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作宝鼎三,像天、地、人”。

《说文解字》注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它的出现,结合了盛器、餐具和炊具等功能。堪称伟大的饮食革新。《周易·象传》记载:“鼎, 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享以养圣贤。”《说文解字》亦载:“鼎, 象析木以炊”。鼎身炖煮,鼎下烧火,既能烹制主食,又能煮熟肉食,奠定了华夏民族以米为主、以肉为辅、以蔬果为补充的饮食结构。

< class="pgc-img">

上图_ 古代食器“鼎”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鼎由青铜代替了陶制,鼎身、鼎足、鼎耳三者融为一体,美观大方,纹饰多样,古朴稳重。《周礼·考工记》认为:“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科实研究表明,制鼎的青铜中,铜占85.71%,锡占14.29%,完全符合文献的记载。时至唐朝,鼎食依然风靡。李世民长子的李承乾“作八尺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斯役共食之。”

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应该摄入50—75克的肉类,用来维持生命。究其原因,肉类中富含蛋白蛋、脂肪、氨基酸、维生质和微量矿物元素等,其中有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氨基酸是人体无法自行合成,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人类“最重要的还是肉类食物对于脑髓的影响, 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的营养和发展所必须的材料, 因此它就能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发展起来。”鼎作为烹制肉食的炊具,其地位自然受到华夏民族的推崇和尊重。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上图_ 春秋时期的“仲滋铜鼎”,一种饪食器


  • 起势于礼器

最先将鼎和国家联系起来的人是商朝的伊尹。他观察“鼎中之变”,善于“调和鼎味”,“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在饮食活动中,礼仪规范显得尤为重要。《礼记·礼运》载:“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礼仪的目的是“尊让契敬”,而鼎起到了“明贵贱, 辨等列”的作用。

西周时期,出现了列鼎制度,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周礼》、《仪礼》、《礼记》均提出:“天子可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二簋、下士一鼎一簋。”地位不同,使用的鼎也不一样。按照地位的高低,享用的鼎要么尺寸有大小之分,要么相同的鼎数量上依次奇数递减。奇数的鼎和偶数的簋相结合,体现“鼎俎奇而笾豆偶, 阴阳之义也”的传统观念。

先秦时期,统治阶级往往用祭祀加强自身的权力。《左传》指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时,盛放祭品的鼎往往赋予了神圣使命,具有通灵和祈祷的作用。正因如此,鼎摆脱了炊具的束缚,跻身为更为重要的礼器。

< class="pgc-img">

上图_ 禹贡九州图


  • 发展于神器

相传,“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一鼎代表了一州,九鼎象征着九州,是君王统治国家的权力符号。鼎在国家机器的运转中,充当了“承天体”和“胁上下”的中间媒介。开头提到的毛公鼎,用铭文歌颂了周王布施德政、文治武功和恩赏大臣的功绩。

认识到鼎的特殊价值,各路诸侯“得之则据大统, 名正言顺, 故莫不有欲存焉”。先秦时期,鼎的传承意味着权力的更迭。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攻打洛阳附近陆浑戎之机,陈兵洛水,炫耀武力。周定王的使者王孙满受命劳军。楚庄王旁敲侧击地打听九鼎的“大小轻重”。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上图_ 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一种饪食器


王孙满对楚庄王僭越礼制的行为深感厌恶,他义正词严地说:“(夏)远方图物,贡献九枚,铸鼎象物……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一番话不但突显了鼎的权威和崇高,又对楚庄王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击。此后,“问鼎”成了夺取政权或企图篡位的代名词。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攻灭东周,“其器九鼎入秦”。秦统一天下后,九鼎下落不明。尽管如此,在后世朝代和有识之士看来鼎“遇圣则兴”,称之为“九州神器”并不为过。实质上,鼎和王权紧密结合,为当权者执政的合法性提供了可靠的背书。

< class="pgc-img">

上图_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 成型于文化

有形的鼎消失了,无形的鼎却在强化原有的精神内核,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认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进行了战略规划:“先取荆州为家, 后即取西川建基业, 以成鼎足之势, 然后可图中原也。”唐朝女皇武则天对鼎倍加迷恋,“夏, 四月, 铸九鼎成, 徒置通天宫。豫州鼎高丈八尺, 受千八百石;徐州高丈四尺, 受千二百石。各国山川物产于其上, 共有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自玄武门入, 令宰相、诸王率南北牙宿卫兵十余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共曳之。”足见鼎文化对君主和个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诸多史籍文献显示,人们通常用“鼎运”、“鼎命”、“鼎祚”比喻皇位和国运,“鼎业”有帝王之位的意思,“鼎分”则是国家分裂,“鼎沸”表示社会动荡,“鼎气”借喻国家繁荣之兆,“鼎论”、“鼎味”是指治国之策和国政,“鼎迁”意味着国家覆没,“定鼎”说明王朝的建立。

< class="pgc-img">

上图_ 万年宝鼎,1947年,黄鱼门出任裕华纱厂经理,成都金融界赠宝鼎以示庆贺


社会精英对鼎文化趋之若鹜,民间百姓同样跟风效仿。是身居要职的重臣,称为“鼎臣”或“鼎足”,宰相古称“鼎辅”或“鼎位”,名声显赫的人物叫做“大名鼎鼎”,掌握话语权的人又叫“鼎言”或“一言九鼎”,世家大族有“鼎族”或“鼎贵”的说法。总之,与鼎有关词语,自带满满的正能量。

鼎,经历了炊具、礼器、重器和文化的演变,在古代历史上仅此一例。尧帝期望“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鼎和在祭祀和政治活动中,契合了国家的发展需要,传承了民族的生存火种,延续至今,历久弥新。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白晓银《鼎和鼎文化》、陈煜《鼎文化略论》、司马迁《史记》、左丘明《左传》、刘昫等《旧唐书》、司马光《资治通鉴》、先秦诸子《尚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